劍橋因劍橋大學而聞名用英語怎麼說
Cambridge is a famous university in British.
劍橋大學可復以簡稱制Cambridge就可以了
如果要表示的是英國這個國家要用British, British包括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貳』 劍橋大學用英語怎麼說
回答和翻譯如下:
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叄』 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劍橋大學是世界著名學府用英語怎樣翻譯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抄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700 years,is a well-known university
around the world.
具有七百襲多年歷史的劍橋大學是世界著名學府。
『肆』 關於介紹劍橋大學的文章,請翻譯!
劍橋大學( of Cambridge)位於英格蘭的劍橋鎮,是英國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秀的大學,被合稱為「Oxbridge」,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所大學。劍橋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大約有8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70多人是劍橋大學的學生。劍橋大學還是英國的名校聯盟「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歐洲的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Coimbra Group)的成員。
據傳說,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斗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國王在1231年授予劍橋教學壟斷權。
大學的31所學院都是獨立的教學機構,享有很大的自治權。例如,各學院可自行決定錄取學生(雖然這項政策在2003年曾被重新檢討過),並對學生和教職人員的福利及教學安排自主安排。他們可以任命自己的研究員或教授。很多學院都比較或非常有錢,但是劍橋大學本身卻資金短缺。
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於1284年建立,其他的學院在14和15世紀陸續建立,完整的列表見下,但是還有一些已經合並或不存在了。
1536年,實行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下令學校解僱其研究天主教教規的教授們並停止教授「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從此劍橋大學的教學和研究重點從宗教和神學轉為希臘和拉丁經典、聖經和數學。今天的劍橋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科學、人文學科。
最早為女性所設立的學院是1869年的格頓學院和1872年的紐納姆學院。第一批女學生在1882年參加了學校的考試,但是直到1947年女性被接納為學校的正式學生,而牛津大學在20年前就已經這么做了。在所有的31所學院中,目前有3所學院只收女生:露西·卡文迪什學院、新大廳學院和紐納姆學院,還有4所學院只收研究生:卡萊爾大廳學院、達爾文學院、沃爾森學院和聖埃德蒙學院。
劍橋的文學士學位(Bachelor of Arts degree)考試被稱為「Tripos」。今天的劍橋在許多學科領域都有很好的成績,不過直到19世紀早期,數學一直是劍橋的最強項,而且當時數學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數學畢業考試是所有考試中最難的,但因此也產生了英國科學史上幾個最響亮的名字,包括開爾文爵士、喬治·斯托克斯和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不過也有很多來自劍橋的著名學者(如哈代)反對這項制度,認為學生學習數學只是為了學分,而不是因為喜歡數學本身。
劍河邊的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學生參與多種業余活動,其中劃船是最流行的體育運動,劍橋大學各學院間經常比賽,而且劍橋大學每年都會與牛津大學舉行劃船比賽。各學院間還舉行其他各種體育比賽,包括橄欖球、板球、國際象棋等。
劍橋大學還流傳著許多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有關王後學院的數學橋(見上面的圖片)的。傳說中該橋由牛頓所建,整座橋原本沒有使用一個螺絲,但是後來一個好奇的學生把橋拆掉研究,卻無法按原樣裝回去,只能用螺絲釘重造了這座橋。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數學橋是在牛頓死後22年才建起來的。真正的情況是,該橋最早是用鐵釘連接,比較不明顯,但是現在新造的這座用的是螺絲。(不過這座橋似乎確實是被一名好奇的學生拆開來,然後再重新裝回去的)
劍橋大學所處的劍橋是一個擁有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這個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被命名為「劍河」(River Cam,也譯作「康河」),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在這個鎮上,此外還有20多所教堂。
『伍』 英文翻譯成中文
我的家鄉和我的祖國我來自於劍橋,劍橋是英格蘭東部的一個小城市,人口有十萬人內。劍橋在劍橋河上容,那裡有很多的古建築和教堂,劍橋因劍橋大學而聞名倫敦是英國的首都,有七百萬人。因此,倫敦比劍橋更大,更繁華。倫敦在英格蘭南部,位於泰晤士河上。泰晤士河有336 千米長。倫敦是一座有2000年歷史的古城。倫敦因大笨鍾,白金漢宮,倫敦塔橋而聞名於世。英格蘭北部有很多湖和山。這些山高1000米左右,在英格蘭西部瀕臨大海,在海岸線上 有許多小村莊。英格蘭是大不列顛島的一個地區。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這個地方冬暖夏涼
『陸』 劍橋大學的英文怎麼說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位於英格蘭的劍橋鎮,是英國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專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屬學(University of Oxford)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秀的大學,被合稱為「Oxbridge」,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所大學。劍橋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大約有8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70多人是劍橋大學的學生。劍橋大學還是英國的名校聯盟「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歐洲的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Coimbra Group)的成員。
『柒』 英國因劍橋大學而聞名於世翻譯
United kingdom is world famous because of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捌』 關於劍橋大學的簡介
劍橋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勛銜:Cantab)為一所座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大學。它是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也是世界現存第四古老的大學。
劍橋大學的起源為一群牛津大學的學者,因與牛津市民發生沖突而移居至劍橋。劍橋與牛津這兩所在中世紀建立的英國大學,在校務運作、學術聲望、社會地位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經常合稱為「牛劍」。
劍橋大學是一個由成員學院(College)、學術學院(School)、專業學院(Faculty)、與學系(Department)組成的學院聯邦制學校。由31所成員學院、超過150個學系、及其它附屬機構組成。成員學院享有高度自治權,屬於半獨立機構。
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框架、自行招收學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隨著時間的演進,目前的成員學院已經減少教學與研究的比重,而是由學系主要負責。學術學院和專業學院為負責管理的上層組織。
劍橋大學出版社也屬於大學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及第二大的出版社。大學擁有8個文化與科學相關的博物館群及一個植物園。劍橋的圖書館群(包括各學系、學院、與中央圖書館)超過100個,總藏書約有1500萬冊。
大學總圖書館也是英國六個法定圖書館之一,因此有權要求國內出版商提供書籍做為館藏。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
它同時與劍橋地區的高科技產業聚落 (硅沼,Silicon Fen) 和劍橋生物醫學園區(歐洲最大的生醫產業聚落) 有密切的合作 。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程,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
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截止2018年10月,共有118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1位菲爾茲獎得主、6點陣圖靈獎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8)劍橋因劍橋大學而聞名用英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地理概況
劍橋位於倫敦北面50里以外的劍橋郡。劍橋郡本身是一個擁有大約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這個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稱為「劍河」(River Cam 又譯「康河」)。
劍河是一條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劍河上架設著許多橋梁,其中以數學橋、格蕾橋和嘆息橋最為著名,劍橋之名由此而來。
劍橋大學本身沒有一個指定的校園,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牌。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建在劍橋鎮的劍河兩岸,以及鎮內的不同地點。劍橋的公路和鐵路都十分健全,到倫敦主要機場也很近。
圖書館
劍橋共有114所圖書館。大學中央圖書館為有八百萬館藏量的法定送存圖書館,館方有復印所有在英國或愛爾蘭出版的書刊的權利。其他學術學院也有各自專門的圖書館,主要收藏個別學科的刊物。學院的圖書館則為跨學科性質,以協助本科生學習為主。
一些古老的學院的圖書館也收藏一些歷史悠久的書刊,例如:三一學院的圖書館,就有二十萬冊在1800年之前出版的書籍,而科珀斯克里斯蒂學院圖書館,則藏有超過六百冊中世紀的手寫稿,數量在全球最多之列。
『玖』 尊敬的高三六班劉芷晴同學你好,於2020年您已被英國劍橋郡,劍橋大學錄取祝賀你!英語怎麼說
Dear Zhiqing Liu of class six, grade three ,
Hello!
You have been admitted to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2020. Congratulations!
『拾』 劍橋大學用英語怎麼說
回答和翻譯如下:
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