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大學 » 初中英語怎麼將教與學有效結合

初中英語怎麼將教與學有效結合

發布時間: 2020-12-28 15:07:22

『壹』 信息技術能解決英語教學中什麼問題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目前有條件的學校基本上都開始使用計算機、投影儀、網路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英語教學。教師利用計算機軟硬體設備、網路資源等製作課件、上課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然而,從目前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使用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認真考慮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英語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的有效性。

存在問題

問題一:從 「人灌」到「機灌」,未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改變

現象 1:教師事先根據課文內容,製作演示文稿。在上課時,該演示文稿的內容完全依照課文的順序呈現,其中某些需要學習的單詞或片語被隱去。當學生能夠根據上下文線索填出這些內容時,利用動畫演示功能,教師依次點擊所隱去內容的空格,使它們逐步呈現。整堂課學生在教師和演示文稿的引導下,熟悉和掌握要學習的語言知識和技能。

現象 2:在學習某類語言知識和技能之後,教師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在計算機上練習事先編制好的練習,主要形式是填空、多項選擇等有著具體答案的練習。學生是否做對,計算機予以及時反饋。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提供的答案反思自己錯在哪裡。

這是目前英語課堂教學常見的現象,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目的在於很經濟地展示課文內容,展示練習內容。之所以說這樣的方式比較經濟,是因為它們相對於過去教師時不時需要停頓下來板書的情況而言,能夠節省一定的時間,單位時間的信息量比較大,並且教學內容的呈現比課本和練習冊更直接,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仔細考慮,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幾乎沒有什麼根本上的改變,學生的注意力從過去注重邊看課本邊聽教師講解,演變為跟著投影屏幕提供的文字或圖片,頭腦中輸入要學的信息,或通過一遍遍的機械練習來獲得知識。正如很多教師.指出的:從過去的 「人灌」到現在的「機灌」,學生還是被動接受知識,信息技術只是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手段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簡單地優化了教學的技巧和過程而已。事實上,教師通過計算機主宰課堂反而可能減少學生動腦的時間,加重記憶負擔,因為教師可能由於自己已經通過屏幕展示了教學內容而忽略需要進一步講解的要點,而且可能由於學生只注意視覺帶來的沖擊,而減少大腦中信息加工的過程,常常是隨著演示文稿的結束,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可能比要求他們看課本上的課文消失得還要快。此外,教師在利用計算機讓學生做練習時,往往忽略了自己作為學習指導者的角色,忽略關照學生出現錯誤的不同原因,達不到信息技術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目標,特別是這樣的教學並沒有改變教師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弊端,不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問題二:英語語言教學目標被忽視,信息技術的利用成為潛在的教和學的目標

現象 3:有些教師花很大力氣製作課件,製作課件的指導思想主要是能不能吸引學生

的眼球,有時可能充分注意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是不是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語言的動機、更清晰生動地說明了要學習的內容,但更多時候則是考慮是不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些興趣可能源於其中的背景音樂,也可能源於某張修飾圖片,或源於某些操作功能。

現象 4:教師在計算機教室上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

不停地告訴學生在計算機上查找要學的內容,如用不同色彩顯示的某些語法規則,用網站形式組織的資源等。教師一邊演示教學內容,一邊要走下去,看學生是不是找到了學習內容;如果沒有,則指導他們如何去找尋或利用計算機的某些功能獲得這些內容。

很多教師製作了精美的課件在網上或電子雜志上交流,他們的努力受到大家的肯定。相比過去教師根據教科書講解、讓學生聽和背要掌握的內容而言,多媒體的信息輸入會讓學生感受語言真實表達的信息和情感,從體驗再到深刻記憶,符合語言認知規律。但是大量與語言教學目標無關的冗餘信息也隨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如音樂、圖片或幻燈的呈現方式等成為學生關心和討論的內容,即學生更關心信息技術的層面,而不是自己要學習什麼語言知識、技能或文化。這樣,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吸引他人注意力就被學生當作潛在的目標。有時更為危險的是,教師以為自己的課件做得越漂亮,教學方法就越好,就是改善了教學,而忽視了課件上的語言知識。

在計算機教室上英語課,很多情況下是因為需要利用網路或計算機的某些功能實現小組或遠程合作交流。學生很願意上這樣的課,因為這提供了更多的小組合作或與他人交流的機會,語言學習變得豐富生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是人們常常發現,教師的注意力很多情況下需要照應技術使用的細枝末節,保證每個學生能夠正確操作計算機,或保證他們找到教師要求他們看到的頁面和信息。一堂課,教師會難以計數地發出這樣的指令: 「你們找到某某頁面(或內容)了嗎?」此外,在很多情況下,教師還需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屏幕上拽下來,讓他們關注自己要講述的內容,或參與小組間的合作活動。

從總體上講,這些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和學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技術能否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而具體的英語教學內容有時反而成為被忽視的部分,這會降低教學效率,因為這畢竟是英語課,不是信息技術課。

問題三:信息技術成為控制課堂的一種重要因素,成為教師、學生關注的焦點

現象 5:教師上課時基本上不離開講台,隨時准備用滑鼠點擊演示文稿。特別是在講授語法規則或做練習時。即便教師發現學生有問題,也是站在講台上講解,將演示內容前進或後退來幫助自己講解。

現象 6:教師正用演示文稿給學生上課,准備呈現兩幅圖,希望學生根據這兩幅圖練習

口語。但是,畫面還沒有呈現,演示設備卻突然罷工。教師雖然繼續教學,但是技術人員修設備時,學生的注意力則被吸引到設備修理上。

信息技術是先進的教學手段,能不能起到應有的輔助教學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使用者。如果說信息技術為師生交流、更直觀形象的教學提供了便利,它們也增添了很多教學上的障礙。這種障礙表現在:教師更多地注意自己要如何操作計算機或其他設備才能比

較順利地呈現要演示的內容,並且由於關心這方面的問題,而忽略了關心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特別是坐在後排的學生基本上遠離了教師的視線;學生的注意力也放在演示內容上,想著怎樣隨著演示文稿呈現的內容去理解老師的講解,被動地一步步跟著。一頁演示文稿結束,則意味著這頁內容的學習結束了。教師翻到新的一頁,學生的視覺、聽覺都必須立刻跟上新的內容。這樣,學生自由思考的時間被大大擠壓,教學效果是否有所改進則值得思考。

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很多條件。計算機的軟硬體、投影儀、電力等任何一個方面出了問題,都可能使教師沒法使用編制好的課件。這往往會使教師陷於被動,立刻想到去請人來修理。而不管能否修好,學生的注意力肯定有一部分分散到修理過程中去,影響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和思考。

問題四:網路教學資源被片面使用,未能實現與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

現象 7:教師認為網路提供了大量的可以供學生使用的資源,因此幾乎每個單元都布置

學生去找網路學習資源,至於學生為找這些資源會花多長時間、會不會被其他冗餘信息所吸引而耽誤學習常常成為教師忽略不計的問題。對於學生所找的信息,教師也沒有時間在課前篩選,這可能造成教學上的一些被動。

現象 8:因為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海洋有關,教師鼓勵學生事先以小組為單位到英文網站上查找有關"sea"的網站,然後在課堂上與全班同學共享。上課時學生很熱鬧地分享查到的資源,陳述網上原文或用自己已有的英語詞彙表達交流。但是一堂熱鬧非凡的課結束以後,學生關注了海洋特點與資源的知識,卻把要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忘得乾乾凈凈。教師也沉浸於這種熱鬧中,忘了提醒學生去感受英語的表達形式或英語語言所承載的情感態度。有些教師甚至把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語言內容只是簡單地帶過,更多的精力放在談論如何避免污染海洋。一堂英語課幾乎成了自然常識課。

網路資源對學習外語是很重要的,它們可以為師生增加更多的機會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材料。從嚴肅的到流行的,從研究文章到影視作品,任何一種語言表現形式,都可能為師

生設計和進行語言學習活動提供有利的條件。但是,資源查找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教師在布置學生到網路上查找與教學相關的資源時,需要考慮學生現有的學習時間分配和自控能力,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定的線索,提出一定的要求,比方說提供比較好的相關網址或要求學生在共享資源之前,自己先進行過濾,對於不能確定的內容事先與其他教師交流等。

英語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增加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了解等。因此,以網路資源輔助實現語言教學目標、促進課堂上用英語進行交流互動是非常明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很多教師不知不覺地把利用網路英語學習資源看作使學生自覺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本末倒置的。沒有教師對語言知識、技能和文化方面的歸納和指導,學生僅僅依靠網路很難系統理解英語語言規范和感受英語語言特點或語言表達之美,難以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應對策略

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是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理性地進行的。因此,教師在爭取實現這一目標時,需要有明確的針對英語學科的整合目標,需要始終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有力工具和資源。以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教師需要從整體的英語教學目標出發,採取更為恰當的整合策略。

策略一:優化課件內容。根據具體英語學習目標確定課件呈現的內容、方式和時間

並不是所有的課文、每個生詞和片語、每個句型或情景都需要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精選要用信息技術表現的內容。英語學習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使學生領悟英語表達的特點和其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因此以聲光、形象等方式呈現內容不應該過分追求視覺和聽覺等感官沖擊,更不能讓這些輔助的元素過多干擾學生的注意力,限制他們對語言描述的想像力,影響對英語表達的感悟和理解。

因此,在課件製作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是考慮如何通過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更加自主和愉快地實現教學目標。對英語課而言,這類目標可以是語言知識目標,如詞彙、語音、語法等,也可以是語言技能目標,如聽、說、讀、寫等,還可以是英語國家文化方面等的目標。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為學生生動演示說明某類句型的用法;可以以標準的語音、栩栩如生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學術環境或日常生活中不同類型英語表達的魅力;可以通過影視作品讓學生獲得理解課文或要展開的對話的背景知識;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提供便利條件實現在線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 ……但是,不論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與合作興趣,英語的語言教學目標是所有一切手段的出發點。

策略二:明確學習指導者的角色,根據學生學習英語的規律和特點承擔教的責任

學生學習英語的途徑和方法雖然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豐富了很多,並且在新的教學文化中,教師也不再是講台上的主宰者,但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指導者這一角色仍然非常重要。對英語學習而言,學生已經能夠通過網際網路、廣播電視、期刊雜志等多種途徑獲取英語學習資源,這些都可以稱之為非正規學習。這類學習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獲得大量的英語知識和交流技能,有利於他們感受活生生的語言魅力。但是,這類學習帶有明顯的個人選擇的痕跡,不夠系統和全面,學習結果也難以衡量和評價。而經過精心選擇的教材,一般都根據一定的語言學習規律來編寫。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材,系統地指導學生按照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方式全面准確地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英語水平,針對不同的英語教學內容,採用符合學生英語學習規律和特點的方式指導學生,並在其中融合先進的教學手段,如通過網路資源補充教材,利用多媒體影像構建真實語言環境,採用電子郵件、博客等方式與學生交流等。也就是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而不是讓信息技術代替自己在教學中的責任,特別是不能認為計算機與網路已經提供了那麼多英語信息和資源,自己只要在課堂上展示、共享這些內容或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線索就可以了。

策略三:綜合利用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根據教學需要確定教學手段

一些傳統教學手段在英語教學中仍然是很有用的,如粉筆黑板、圖片實物、錄音機等,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用多媒體來展示,也不是什麼內容用了多媒體就有更好的教學效果。比方說,聽說課上,在屏幕上呈現的印刷圖片不見得比教師自己手工繪制的圖片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這些可以在手中傳遞的圖片可能更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再如,在講解詞彙的時候,教師請學生說出某些詞語的同義詞或反義詞,或讓學生造句,學生所說出的詞彙或造的句子教師隨時在黑板上歸類總結,及時加以講解、表揚和糾錯。這樣的教學效果可能比在學生說完之後教師立刻在演示文稿上呈現正確範例要好一些。當然,二者結合起來可能效果更好。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適當將傳統的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結合起來考慮,並不是一門心思考慮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最主要的是如何通過教學手段的利用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此外,要擺脫對信息技術手段的過分依賴,特別是在課前要准備好萬一出現技術故障的一般性對策,不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策略四:理解英語教學規律,根據學科特點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英語對我國學生而言是一門外語,其學習缺乏一定的真實語言環境。信息技術為改善英語教學環境提供了一定幫助。但是這種幫助不是一味地通過演示文稿或網路資源而不停地向學生展示英語場景,演示詞彙、句型或其他內容,而應依據學科特點,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應用學到的英語知識和技能。

學生有興趣並願意持續地學習英語是整合的出發點。一開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生動的聲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習動機,如英語配音的動畫、英語歌曲等,然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持續注意英語語言的表達特點與場景。教師通過引導或鼓勵學生認識並掌握這些內容,為有難度的學習奠定基礎。

英語學習是一個積累的的過程。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方法,促使他們養成對自己學習

加以總結和自我評價的習慣特別重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學到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歸類,特別是對常犯的錯誤、印象深刻的文章片斷、需要探究的主題等等採用電子學習日誌或檔案袋等形式加以整理和儲存,這樣不容易丟失,易於查詢和比較,使英語學習成為一個日積月累、自我管理的過程。

『貳』 如何讓多媒體技術更好服務於初中英語教學

多媒體教學,源於20世紀80年代,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隨著教育均衡發展的不斷深化,使邊遠山區的農村學校也跟上時代步伐,使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進課堂。尤其是近來所組織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在筆者學校掀起一陣多媒體教學的嘗試熱潮。通過不斷嘗試,深知多媒體手段教學對克服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多媒體教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呈現出的種種問題讓部分老教師迷惑不解,有的甚至停滯不前,遺棄之而改用傳統的一支粉筆和死磕書本。而對於英語類的語言學科,更需要通過多媒體手段生動呈現,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農村英語教學質量。簽於此,就如何讓現代多媒體教學更好服務於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提出自己淺薄之見。一、加強引導,轉變觀念,感受多媒體課堂教學的魅力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如果教學軟體編得更好,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比如說,可以用個別化教學模式,也可以用協商討論的模式。使計算機象學習夥伴一樣和你進行討論交流。也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交互性是多媒體計算機所獨有的,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通過學校正面引導,加大宣傳力度,在運用過程中逐步轉變禁錮的傳統思想觀念,才能使多媒體設備得到高效利用,為教育教學帶來實質性的變革。二、因地制宜,學科整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平常英語課堂上,學生往往是在厭倦與枯燥中度過。若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科資源整合,定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比如:單詞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傳統的單詞教學往往以圖片、實物來示範發音,讓學生模仿教師發音再反復朗讀,直到學生會讀,此法顯得枯燥,學生缺乏熱情。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利用信息技術製作好的教學課件,學生對生動形象的圖片,就有較強的感悟力。語法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生對記憶語法規則感到頭疼,而且無法靈活運用,網路信息的利用徹底改變了語法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能共享到這些開放的學習資源,而且能發表自己對句子結構、語言現象的看法,有自我展示的平台,把教與學完全融為一體。情景對話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以往情景對話在課堂上進行,缺乏真正自然的交際情景。多媒體技術則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自然地進入角色,在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與興趣,掌握相應的交際語言,提高情景對話的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三、趨利避害,正視問題,在探索中不斷前進1.適度性原則。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一堂課中頻繁地使用計算機多媒體。事實上,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的無意注意過多,教學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干擾過大,學生對語言素材的獲取量相當有限,會導致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缺少語言訓練的時機,即使有所訓練,也很不足。教師應充分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與積極因素,由引起學生無意注意到維持他們的有意注意,進而轉化為從事學習和創造活動必需的「有意」注意。所以,在「導課」或「呈現」這兩個環節上可以多使用多媒體,在其它環節上少用一些。但是不論在哪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教師都應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教師之所以要使用多媒體,是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語言點,是為了活化教材,創造真實的情境。2.綜合性原則。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許多傳統的教學媒體不可替代的。但這並不等於說,多媒體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學媒體。只有綜合使用,才能取長補短,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教師應避免只注重多媒體而忽視常規教學媒體和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和手段,合理使用多媒體與常規媒體和手段,發揮其各自的長處。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恰當地選用媒體形式是不變的原則。3.主體性原則。不是所有的教學都能夠做成相應的課件,也不是所有的能製成課件的教學內容都必須通過課件來呈現。比如課文中常見的情景對話就比較適合用課件來呈現,而聽力訓練雖然也可以製成課件,但一般情況之下倒不如使用錄音機更方便。有些課件的內容與表現形式需要在事先就做好編排、處理,否則做到後面就可能發現:某些內容由於開發水平與設備條件的限制而做不下去,或者勉強做出了,但實際效果卻達不到要求,甚至還不如採用常規教學方式那麼好。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應用於中學英語教學能給廣大師生帶來諸多的好處,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把握好原則、注意一些細節問題,合理地進行學科整合,優化課堂教學,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叄』 考初中英語教師資格證科三怎麼復習

復習沒有捷抄徑可言,首先把書吃透了,然後再把歷年的真題模擬題都做一遍,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多看一些答題技巧類的視頻解析(網上可以下載到),最後如果你還有時間的話,可以考慮報班,這個提高分數比較快,但是前提基礎得扎實,不然也快不了

『肆』 如何讓多媒體更好的服務於初中英語教學

如何讓多媒體更好的服務於初中英語教學

【摘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止局限於傳統教學手段,要不斷嘗試、與時俱進,合理地應用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優勢,使它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真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學科整合 把握原則


多媒體教學,源於20世紀80年代,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隨著教育均衡發展的不斷深化,使邊遠山區的農村學校也跟上時代步伐,使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進課堂。尤其是近來所組織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在筆者學校掀起一陣多媒體教學的嘗試熱潮。通過不斷嘗試,深知多媒體手段教學對克服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多媒體教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呈現出的種種問題讓部分老教師迷惑不解,有的甚至停滯不前,遺棄之而改用傳統的一支粉筆和死磕書本。而對於英語類的語言學科,更需要通過多媒體手段生動呈現,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農村英語教學質量。簽於此,就如何讓現代多媒體教學更好服務於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提出自己淺薄之見。
一、加強引導,轉變觀念,感受多媒體課堂教學的魅力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如果教學軟體編得更好,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比如說,可以用個別化教學模式,也可以用協商討論的模式。使計算機象學習夥伴一樣和你進行討論交流。也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交互性是多媒體計算機所獨有的,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通過學校正面引導,加大宣傳力度,在運用過程中逐步轉變禁錮的傳統思想觀念,才能使多媒體設備得到高效利用,為教育教學帶來實質性的變革。
二、因地制宜,學科整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平常英語課堂上,學生往往是在厭倦與枯燥中度過。若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科資源整合,定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比如:單詞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傳統的單詞教學往往以圖片、實物來示範發音,讓學生模仿教師發音再反復朗讀,直到學生會讀,此法顯得枯燥,學生缺乏熱情。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利用信息技術製作好的教學課件,學生對生動形象的圖片,就有較強的感悟力。語法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生對記憶語法規則感到頭疼,而且無法靈活運用,網路信息的利用徹底改變了語法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能共享到這些開放的學習資源,而且能發表自己對句子結構、語言現象的看法,有自我展示的平台,把教與學完全融為一體。情景對話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以往情景對話在課堂上進行,缺乏真正自然的交際情景。多媒體技術則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自然地進入角色,在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與興趣,掌握相應的交際語言,提高情景對話的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趨利避害,正視問題,在探索中不斷前進
1.適度性原則。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一堂課中頻繁地使用計算機多媒體。事實上,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的無意注意過多,教學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干擾過大,學生對語言素材的獲取量相當有限,會導致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缺少語言訓練的時機,即使有所訓練,也很不足。教師應充分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與積極因素,由引起學生無意注意到維持他們的有意注意,進而轉化為從事學習和創造活動必需的「有意」注意。所以,在「導課」或「呈現」這兩個環節上可以多使用多媒體,在其它環節上少用一些。但是不論在哪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教師都應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教師之所以要使用多媒體,是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語言點,是為了活化教材,創造真實的情境。
2.綜合性原則。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許多傳統的教學媒體不可替代的。但這並不等於說,多媒體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學媒體。只有綜合使用,才能取長補短,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教師應避免只注重多媒體而忽視常規教學媒體和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和手段,合理使用多媒體與常規媒體和手段,發揮其各自的長處。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恰當地選用媒體形式是不變的原則。
3.主體性原則。不是所有的教學都能夠做成相應的課件,也不是所有的能製成課件的教學內容都必須通過課件來呈現。比如課文中常見的情景對話就比較適合用課件來呈現,而聽力訓練雖然也可以製成課件,但一般情況之下倒不如使用錄音機更方便。有些課件的內容與表現形式需要在事先就做好編排、處理,否則做到後面就可能發現:某些內容由於開發水平與設備條件的限制而做不下去,或者勉強做出了,但實際效果卻達不到要求,甚至還不如採用常規教學方式那麼好。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應用於中學英語教學能給廣大師生帶來諸多的好處,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把握好原則、注意一些細節問題,合理地進行學科整合,優化課堂教學,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伍』 大學畢業後在鄉鎮中學當三年初中英語老師就獲得縣級優秀教師和教學成績優秀三等獎,是不是很牛B很了不起

不怎麼樣,這種獎勵是有指標的,給誰對上面來說都是一樣的

『陸』 如何優化初中英語教學環境

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於課堂效率不高,課內損失課外補,大搞「題海戰」,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需要不斷合作、探究、交流的,而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時間如何調控和把握?如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教學,使他們的精力持續集中在四十五分鍾之內呢?
近幾年,筆者在優化課堂教學上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力求上好每一節課,以下是筆者的一些體會:
一、目標明確
首先,教師必須明確教學任務,作好教學前的准備工作,把握教材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制定目標就如同打籃球,籃架高了,學生投不到,自然喪失信心;低了,輕松將籃球灌進框,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因此,目標的制定要考慮好中差三類學生,要讓差的有所得,中的有發展,好的有突破;而且要巧設練習,突破難點,鞏固重點和關鍵的知識點,並找准新知識的「生長點」,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率與效度.
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來說是教授目標,對學生來說則是學習目標,是教與學雙方合作實現的共同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的結果,是通過教學活動可以達到的結果.因此,必須是具體的、明確的、便於操作的,同時它又是符合英語學科、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的,通過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最終可以實現的,而不是不切實際的、遙不可及的.在實施和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主線,以激勵為手段,全方位地、多角度地、多層次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獲取信息,去體驗各項活動的無限樂趣,去享受英語教學帶給他們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二、做好「導」師
陶行知在《教學合一》中談到:「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麼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
1.復習和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轉化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復習舊知識的目的在於對已學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信息反饋.它具有控制、調節教學活動和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的作用.從「溫故」出發,能有效激起學生對知識深入追求的慾望.
2.注重新知探求過程
新知探求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徑.教師在啟發引導時,一方面要善於在知識的生長點上設疑,注意暴露學生學習過程的困難、障礙、錯誤和疑問,並且引導學生自己嘗試、發現、解決;另一方面要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贊揚,鼓勵學生提出創造性見解,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強調要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去培育新知識的「生長點」,利用學生的疑問處、認識中的矛盾處引導學生探求新知.不過,在用這種方法操作時,教師必須在課前充分預計學生的疑問、學生的反應並做大量的准備,精選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的知識和設計多種引導思路.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在選用拓展資料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教學目的和課堂教學時間的經濟性對拓展資料進行二次處理,使之成為學生有能力接受的材料,在設計引導思路的時候,要考慮學生會怎樣回應,多一些「如果學生的反應怎麼樣,我就怎麼進行引導」這樣的假設,這樣才能「臨教不亂」,順利地實施教學,發揮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在參與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1.把握學生心理,引導自主學習
每位學生總是帶著某種情緒來參加學習的,積極的如喜歡、愉快、滿意;消極的如緊張、煩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該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狀況.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更要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知識掌握的差異,透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努力尊重每個學生,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2.積極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要善於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不斷發現、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探索,得出結論和規律,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一段時間下來,同學們提問水平就會有很大提高.
3.把握時機設疑
若把要強調的知識巧妙地設計成富有色彩的問題,並適當地帶點風趣,則可使學生在倦怠中再次振作,加深對課堂主要內容的消化理解.比如,在授課中可以穿插一些有深度的名言警句之類的,學生就會在記住句子的同時追問其來源出處.這樣,就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使興奮持續下去.
4.設置問題有層次,讓學生感受成功
問題的設置要分層次,這既遵循由淺到深的認知規律,同時也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參與的可能性,可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快.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多設小台階,對於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讓他們能解決一兩個問題,每節課都有收獲,防止掉隊.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課本讓學生看,思路讓學生想;疑難讓學生議,錯誤讓學生析;當每節課學生都能以輕松愉快而又緊張興奮的心情進行學習時,就有助於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並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長期這樣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優化課堂教學,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柒』 如何進行初中英語趣味教學

英盛觀察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要想搞好英語課堂教學,充分體現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這一特色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在規律和原則不拘一格而不應千篇一律。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和不同的教學對象都要求我們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尤其要根據學生心理提點和需求,採取不同的形式、靈活的方法傳授知識和組織課堂活動。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核心設計教學活動,使他們在參與中學以致用。在課堂上,學生如果一味地看、聽,會太單調、枯燥,容易疲勞,而且不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學習所得和展示才能的機會,也會讓學生失望,打消其積極性。課堂上應多與學生互動,在設計問題時應分難,中,易三個等級,差生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說在英語教學的Warming-up和Speaking等環節中,我就經常讓學生分組在課下分組准備一些情景對話和英語小品。這些小組中要注意學生的搭配,每個小組中都有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也有有待提高的學生。在課下准備可以給同學們更多的時間,又會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在准備過程中,成績好的可以帶動後進生。

二、英語教學的親切感

這種親切感可以貫穿於教學的大部分內容,例如詞彙教學中,當需要就某個詞舉例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舉較為真實的例子,也就是就學生的實際拿學生舉例。當然這需要教師對學生有較深的認識和了解。語法教學亦然。其目的是使學生受關注並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視,在親切中加深記憶。

三、利用多媒體,增強課堂信息性,時代性

英語課使用多媒體教學軟體是現在比較流行的、行之有效、又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能夠通過文本、符號、動畫、聲音和圖象,為英語教學創設逼真的視聽效果,將一些抽象或枯燥的概念以及復雜的變化過程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它突破了傳統教育的真實性,使教育手段更加豐富,有益於人們將教誨式學習轉向體驗式學習。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傳統教材是單一的文字教材的特點,使多媒體教學可實現雙向交流,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也得到充分的結合,為英語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視聽環境,給學生以全方位的多維的信息,豐富了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動性。同時,把網路引進英語教學,給英語的教學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網際網路具有資源共享、打破時空限制、交互性、多向交流、強調個性等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英語與同學和老師互發電子郵件,或者是老師開通英語教學博客,把課件,講義,教案發表在博客上,學生自由登陸,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聽明白或是漏掉的地方,學生可以重新學習,不懂的地方和老師進行網上交流。

四、在語法課的教學中做到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

語法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則更為重要,很難想像一個對語法一竅不通的學生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寫出優美的英語文章。而閱讀理解和寫作在中考中則占很大分值。所以語法教學在初中英語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語法課又是最令學生頭痛的,如何做到知識和趣味的有機結合呢?

首先,要善於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採用多媒體授課。多媒體教學有多方面優點:

方便、快捷、高效多媒體教學通過演示課件,使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節省了教師授課時的板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傳統教學方式,往往板書較多,而這些內容一般都在課本上,當然板書可以使學的知識系統化,體系化,讓學生記憶深刻,但是大量時間浪費在板書上,學生接觸其他的信息量明顯少,教師最多講幾個例子說明道理,顯的空洞、乏味,效率低,但多媒體教學明顯在這方面克服了其不足。使學生能接觸感知大量有用信息,視野開闊,增強趣味性。綜合應用材料、圖片、視頻等資料來進行教學活動,使一些抽象難懂的重點、難點知識直觀而形象。而應用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講清楚。這樣使抽象化為具體,理性中有感性。教師費盡口舌也難講清楚的東西。多媒體通過圖片、圖表、視頻等便很容易地讓學生領會。重難點便很容易突破。使課堂教學活動變得活潑,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真實性,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單調的教學模式,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多在例句上下功夫,不要簡單的從參考書或字典上照搬一些句子,要多舉一些幽默,流行,學生喜聞樂見的例句,這樣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次,老師要多發揮想像力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讓學生少走彎路。比如在講名詞單復數的時候。以0結尾的動詞,加一eS高中需要掌握有以下五個單詞negro,hero,vocano,tamato,potato. 於是我就給學生們編成順口溜,一個黑人英雄,坐在火山口,吃西紅柿炒土豆。學生們在一片笑聲中掌握了這個語言點。最後,要多比較中英兩種語言的不同點和相似性,再配以生動形象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們對英美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相關知識是很感興趣的。

五、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能

多瀏覽和參考一些專業和教育論著,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我經常保持著閱讀英語雜志,報紙,原著和英語原聲大片的習慣,對英語知識的傳授不僅僅是單詞,短語,句型及語法知識的傳授,還包括英美文化和生活習慣的灌輸。另外,英語教師要緊跟時代,要多關注新鮮事物,不要和學生產生代溝。英語裡面有一句話;Loveme,lovemydog. 保持一顆永遠年輕的心,緊跟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是磨練一個優秀的初中英語教師不可缺少的條件。

『捌』 那個初中七年級下冊英語《教與學》Mole4單元1、2課時的答案能告訴我媽

can

『玖』 如何優化初中英語教學

許雲芳摘要:《英語課程標准》明確指出了英語課堂教學的任務:「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課堂上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活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關鍵詞:英語教學;優化課堂;學生作者簡介:許雲芳,任教於遼寧省普蘭店市高級中學英語組。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於課堂效率不高,課內損失課外補,大搞「題海戰」,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需要不斷合作、探究、交流的,而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時間如何調控和把握?如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教學,使他們的精力持續集中在四十五分鍾之內呢? 近幾年,筆者在優化課堂教學上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力求上好每一節課,以下是筆者的一些體會: 一、目標明確 首先,教師必須明確教學任務,作好教學前的准備工作,把握教材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制定目標就如同打籃球,籃架高了,學生投不到,自然喪失信心;低了,輕松將籃球灌進框,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因此,目標的制定要考慮好中差三類學生,要讓差的有所得,中的有發展,好的有突破;而且要巧設練習,突破難點,鞏固重點和關鍵的知識點,並找准新知識的「生長點」,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率與效度。 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來說是教授目標,對學生來說則是學習目標,是教與學雙方合作實現的共同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的結果,是通過教學活動可以達到的結果。因此,必須是具體的、明確的、便於操作的,同時它又是符合英語學科、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的,通過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最終可以實現的,而不是不切實際的、遙不可及的。在實施和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主線,以激勵為手段,全方位地、多角度地、多層次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獲取信息,去體驗各項活動的無限樂趣,去享受英語教學帶給他們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二、做好「導」師 陶行知在《教學合一》中談到:「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麼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 1.復習和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轉化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復習舊知識的目的在於對已學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信息反饋。它具有控制、調節教學活動和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的作用。從「溫故」出發,能有效激起學生對知識深入追求的慾望。 2.注重新知探求過程 新知探求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徑。教師在啟發引導時,一方面要善於在知識的生長點上設疑,注意暴露學生學習過程的困難、障礙、錯誤和疑問,並且引導學生自己嘗試、發現、解決;另一方面要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贊揚,鼓勵學生提出創造性見解,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強調要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去培育新知識的「生長點」,利用學生的疑問處、認識中的矛盾處引導學生探求新知。不過,在用這種方法操作時,教師必須在課前充分預計學生的疑問、學生的反應並做大量的准備,精選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的知識和設計多種引導思路。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在選用拓展資料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教學目的和課堂教學時間的經濟性對拓展資料進行二次處理,使之成為學生有能力接受的材料,在設計引導思路的時候,要考慮學生會怎樣回應,多一些「如果學生的反應怎麼樣,我就怎麼進行引導」這樣的假設,這樣才能「臨教不亂」,順利地實施教學,發揮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在參與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1.把握學生心理,引導自主學習 每位學生總是帶著某種情緒來參加學習的,積極的如喜歡、愉快、滿意;消極的如緊張、煩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該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狀況。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更要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知識掌握的差異,透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努力尊重每個學生,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2.積極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要善於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不斷發現、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探索,得出結論和規律,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一段時間下來,同學們提問水平就會有很大提高。 3.把握時機設疑 若把要強調的知識巧妙地設計成富有色彩的問題,並適當地帶點風趣,則可使學生在倦怠中再次振作,加深對課堂主要內容的消化理解。比如,在授課中可以穿插一些有深度的名言警句之類的,學生就會在記住句子的同時追問其來源出處。這樣,就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使興奮持續下去。 4.設置問題有層次,讓學生感受成功 問題的設置要分層次,這既遵循由淺到深的認知規律,同時也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參與的可能性,可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快。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多設小台階,對於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讓他們能解決一兩個問題,每節課都有收獲,防止掉隊。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課本讓學生看,思路讓學生想;疑難讓學生議,錯誤讓學生析;當每節課學生都能以輕松愉快而又緊張興奮的心情進行學習時,就有助於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並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長期這樣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優化課堂教學,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參考文獻:[1]張正東,黃泰銓.英語教學法雙語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3]教育部.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遼寧省普蘭店市高級中學

『拾』 如何做好小學和初中英語教與學銜接的問題

從教與學兩方面銜接好小學和初中英語 摘要:隨著教育部頒布的「我國從2001年開始將在全國范圍內逐步開設小學英語」的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從城市到農村的小學均開設了英語課程。但調查發現,現在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參差不齊,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教學存在著嚴重的銜接問題。本文結合我國小學英語教學國情,從教與學兩方面論述了如何做好小學和初中英語銜接的問題。關鍵詞:小學英語;初中英語:銜接隨著教育部頒布的「我國從2001年開始將在全國范圍內逐步開設小學英語」的政策的貫徹和實施,我國各大、中城市,包括農村都開設了英語課,社會力量從事的低年齡英語教學也呈現迅速發展的趨勢。但由於眾多原因,現在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還不盡如人意,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銜接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本文從教與學兩方面分析了做好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學銜接的幾點措施。一、教師的教學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渠道是課堂。影響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有教材、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因素是影響課堂教學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等關鍵都在於教師。教師首先要深入學習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學大綱,研究小學和初中英語教材,採取適當的教學手段來銜接好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學。其次,教師要研究學生的特點,初一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自學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初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如何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變化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此外,初一教師還應收集小學階段英語教學反饋信息,盡可能在接手這屆學生之前深入到小學隨堂聽課,加強與小學教師的交流,充分了解應屆學生的英語水平。在此基礎上,結合初中的教學要求,精心備課,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歸納起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應引起初一教師的注意。1.根據學生起點的不同進行分級分班教學教學起點要根據應屆學生小學階段英語水平來制定,應是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的。不能定得太低,否則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能盲目拔高。應該根據學生小學英語的水平分班分級教學,不同班級採用不同的教學起點和教學容量。2.採取適當的課堂教學模式小學英語的教學模式基本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主體為線索,以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每一堂課都有一個操練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操練活動。課堂氣氛活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入初中後,由於升學考試的壓力,教師更注重應試。課堂上教師講的多,學生主動發言的少;書面作業多,口頭練習少;課堂氣氛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這樣的課堂教學看似很充實,實際上學生能真正掌握的知識並不多。因此,初一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模式上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保持小學英語教學的風格,以學生活動為主,活化教材,生化課堂,逐步加大應試教學的力度,完成小學英語到初中英語教學的平穩過渡。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要搞好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上應做到:(1)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做學生的朋友。由於初一學生自我意識增強,表現為更強烈的自尊。因此,如果老師用鄙夷的眼神或語言批評出錯的學生,學生會產生挫折感而備感壓抑,繼而降低學習熱情。(2)注意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從小學升入初中,學生年齡增長了,個性也加強了,不同的個性,其學習方法和特點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全盤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徵,外向性格的學生可以多安排一些表演性質的學習活動,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則盡量避免他們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回答問題,對不同性格的學生也應採取不同的批評和表揚方式,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愉快高效地學習。二、學生的學習雖然小學和中學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教學的要求和層次有所差別,小學英語重在通過聽、說、讀、寫、唱、游戲等活動奠定語音和書寫基礎,獲得一些學習英語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語言打下初步的基礎。中學則通過聽、說、讀、寫訓練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由此可見,中小學英語應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相互銜接。小學生升入初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所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需要教師作指導進行調整,教師應在做好傳統的學法指導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研究。對初一新生的學法指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包括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等)(1)預習。預習是提高聽課效率,達到良好學習效果的第一步。預習一般是在接受新知識的頭一天進行,包括預讀新課課文,回答有關問題,熟悉生單詞,找出難點並做上記號,聽錄音、模仿跟讀等。教師應布置預習任務,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習慣,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2)聽課。課本知識主要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的。因此,學生聽課的效率成了學生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聽課時做到:緊跟各個教學環節,如復習、引入呈現、練習和鞏固等;集中注意力聽懂老師的講解;並做好筆記,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如回答問題、對話、角色扮演和復述等。(3)作業。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督促學生獨立認真完成課後作業,養成根據自己學習中的弱項自覺補充課外作業的習慣。(4)復習與總結。學過的知識要溫故而知新。復習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要督促學生養成每天復習當日所學,每周、每月進行單元復習的習慣。在復習的過程中學會總結、整理筆記,歸納重點和難點,通過歸納分析和對比將所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5)應試。學生學習的好壞最終是通過測試成績反映出來。教師應幫助學生端正應試態度,樹立正確的考試觀,不能為應試而學習。同時也傳授一些應試技巧,幫助學生在測試中發揮出正常水平,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2.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心理語言學研究表明,兒童學習本族語有一種強烈的動力,因為他只有具備了聽說能力才能參與社會交際活動,只有能夠讀和寫,才能接受並表達更多的自己所需的信息。這種心理需要會使其產生與學習結成一體的綜合性動機。然而,我國的中小學生往往將外語視為工具來學,並產生「把外語視作工具來掌握」的工具性動機。這種動機遠沒有本族語學習的動機強烈。促使中小學生產生外語學習動機的心理成分主要有:外語學習的態度、興趣和情緒。(1)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端正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要讓學生知道:雖然英語不像母語那樣有生存環境逼迫他去學好,但未來社會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對人才的要求日趨國際化。掌握一門甚至幾門外語的專業人才才能滿足社會需求。促使學生從小就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態度。(2)保持和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由於小學英語教學沒有統考的壓力。因此,教學形式活潑,學生興趣較濃。到了初中,教學內容增多,考試壓力加大,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然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一新生正處在身心都在成長的階段,好奇心強,興趣廣泛,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得以長期保持。(3)調動和調整學生積極的學習情趣。良好的心理體驗能促使學生對外語學習產生愉悅的情趣,反之,則產生厭學情緒。而這種情緒體驗又會以程度不同的焦慮反映到了學習行為上。葉克斯·多得森定律(Yerkes Dodson's law)證明:只有適度的焦慮才能產生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以鼓勵為主,多用激勵的目光和言辭來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學生也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適度焦慮以達到最佳學習和應試效果。3.注重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學習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切學習活動。指導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不僅能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還能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創造條件。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注意策略、編碼策略、信息提取策略。(1)注意策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課文提問,[1]

熱點內容
英語音標怎麼能構成一個單詞 發布:2025-05-10 21:16:44 瀏覽:127
我現在感覺很累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5-10 21:14:45 瀏覽:932
渾身哆嗦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5-10 21:10:59 瀏覽:921
我不是特別了解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5-10 20:52:54 瀏覽:389
二倍的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發布:2025-05-10 20:51:54 瀏覽:844
最喜歡哪只寵物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0 20:51:53 瀏覽:539
媽媽喜歡有饅頭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0 20:35:02 瀏覽:120
我是喜歡春天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0 20:34:55 瀏覽:641
保羅打棒球怎麼樣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0 20:33:48 瀏覽:9
水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發布:2025-05-10 20:08:25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