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最早是怎么翻译成汉语的
『壹』 各国的语言最早是怎么相互翻译的
语言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可是,人类用书面记录的语言材料只有几千年,在这之前上万年的放言情况我们几乎一点儿也不知道。所以至今所有关于语言起源的解释,都不过是一种假设。有人提出“感叹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表达情感的感叹词;有人提出“劳动喊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繁重劳动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界原有声音的摹仿;也有人提出“达达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达达”发声的舌头动作和手势;还有人提出“唱歌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原始仪式中不清晰的赞歌,等等。所有这些假设都无法通过事实来验证,因此科学家之间谁也说不服谁。为避免再发生这种毫无结果的争论,国外有个语言学会在章程中竟明文规定,凡入会者一律不得谈论语言的起源。
我国多数专家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时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种信号把大家的行动统一起来,各种信号如果以一定的声音为标志,就成了最初的语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群人在一起抬木头的情景。大家为了统一用力的时机和方向,总是要“嗨哟,嗨哟”地喊号子。这个“嗨哟,嗨哟”在最初可能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可是时间一长,人们一听到这个号子就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抬东西”这个意思,于是“嗨哟,嗨哟”就成了原始的语言。当然,语言的产生还有两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的复杂化。劳动使类人猿能够直立行走,使它们的发音器官有利于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使手与各种事物的接触更加频繁,刺激了大脑的机能,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刚刚创造出来的原始语言,现在只能肯定它是有声音和有意义的,别的还没有办法知道。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对语言的起源兴趣浓厚,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原来,在人类社会科学并不发达的时候,人们选择宗教来解释语言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苏革拉底曾断言,上帝给地上万物和众生赐予了名称,所以词是神圣之物,能通神,富有魔力。古代西方观点认为,语言是上帝创造的。在《圣经旧约》的《创世篇》,《圣经新约》的《约翰启示录》里面都谈到了语言的诞生,提到上帝赋予亚当给万物起名的至高权力。
就连一些古代帝王也对人类语言的产生极感兴趣。古埃及的一位国王曾为探究人类最初的语言到底是什么而采取出人意料的办法。有一次,一个孩子降生,他就下令让一个牧人把孩子放到荒郊野外,命令他不许和孩子说任何话,还要一边放羊,一边照顾这个孩子,等这个孩子说第一个词时马上来报告。一年多以后,孩子说出第一个词汇bekos。国王立即召集学者研究这个词的出处,后来发现是弗吉里亚语中面包的意思,国王就认为人类最早开始说的词就是面包。
然而,由于研究文字出现前的语言缺乏可以采信的证据,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实际上仅仅停留在猜想之上。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召开了一次语言类的世界大会,会上做出个决议,认定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当代,对于语言起源的猜测都是空谈,要求以后禁谈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这个决议一直影响到现在,现代很多语言学家对语言起源不太重视,也很少研究。
可是,一纸决议无法泯灭人类的好奇心,对人类语言学家来说它总是一桩悬案。1934年,土耳其曾经召开全国的语言学大会,研究世界上第一个词到底是什么,与会专家一半猜测脊猜,一半比较,提出太阳是人类最早会说的词汇。而其中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因为记载缺失已经弄不太清楚。
语言产生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关于人类说出的第一个词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也从未平息。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语言的产生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目前有四种比较主要的理论解释语言诞生。第一种观点提出人类语言来自模仿,比如古人类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类学狗的叫声叫“汪汪”,以后慢慢便用“汪汪”声来指代狗。第二种观点是19世纪初出现的“叮当理论”,即自然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质,本质发出声音来都会出现回声,这种回声创造很多词汇,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弹性,all代表一种圆滚滚的物体。第三种观点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理论,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最初的语言是在劳动中从号子发展而来。第四种观点提出语言产生于锋碰感情,在表示愤怒、愉快等感情冲击下,强大气流通过声带产生语言,银野谈并认为人类基本感情喜怒哀乐发出的声音,形成最基本的词汇。
关于人类最早说出的词汇的争论也从未平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最早出现的语言是名词,应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事物,如各种食物;其次应是形容词,比如描述花草、树木特征的东西;第三是呼语,指用来呼叫、表达指令的词汇。这些与交流有关的词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此种说法从认知的角度,认定语言的诞生应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关,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还有一些专家是从生理上加以研究,他们发现,m(м、μ)、b(б、μπ)和p(п、π)发音比较容易,这些字母开头词汇,是人类最容易发音的词汇,婴儿即使在没有牙齿时,m(м、μ)、b(б、μπ)和p(п、π)的音都是容易发的,如果这种声音和最先接触的事物相联系,就诞生了最早的词汇。目前是b(б、μπ)、p(п、π)在先还是m(м、μ)开头的单词哪一个在先出现也没有考证,但在西方语言中以m(м、μ)开头的单词占有重要地位确是事实。以英语为例,其中和辅音字母m有关的词汇非常之多,表述生命之源、抚育、关爱、本质、行为、记忆、食物、性格等方面的词汇中,有大量都是m开头的。
世界语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最初的起源确有惊人的一致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内在的,并不是后天获取的,后天获取的只是组织复杂语言的能力。比如小孩要吃奶时,最初发的音是ma-ma 、papa,在印欧语系中mama一词最早就指乳房。另外人类品尝食物时候,发出的声音也与m音有关。由m(或俄语м,希腊语μ)衍生出来的各种词汇比较多,确实说明人类词汇起源与m关系密切。”
有人认为,儿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研究古人类学习语言的活标本,其中可参考的内容又有多少呢?朱教授认为,现代婴儿学习语言时人类语言已经产生,常与其接触的父母已经掌握语言。这和原始人类在荒野里的语言产生完全是两回事。社会语言学证明,语言创造的规律是一开始两三个词,后来不断增加。而现代语言的规律不能证明语言是如何产生,到现在为止儿童学习语言的所有数据都不能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
况且父母的说笑表情都会影响婴儿,即使他们会说妈妈也是教育的结果。即使有一个母亲故意不同婴儿讲话,等待孩子自己讲出第一个词,也很难认证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小孩在屋子里,会听到父母之间交流的语言,而人类天生就会模仿,婴儿可能听到只言片语,所以不能证明他说出的第一个就是古人类说出的第一个词。
还有专家讲,将猩猩发出的声音和人类的语言加以比较,希望能还原人类学习语言时的情境,然而这些努力都宣告失败。朱教授指出,灵长目动物能发出9种声音,都跟生存有关,但不是语言。人类表示前边存在危险,可能有几十种说法,而猩猩只能发出“啊”的声音,而且只能重复。人类研究语言曾尝试教猩猩说话,来观察掌握语言是否存在先天因素,结果发现猩猩不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证明语言能力只有人类所独有,而想从猩猩那里查找人类语言的起源的蛛丝马迹自然也没成功。
人类最早的词汇最有可能产生在温带地区,各地区古人类最初说出词汇的意义应该相同。
值得欣慰的是,在对被认为是印欧语系语言之祖的立陶宛语的研究中,专家发现其中最早的词汇有“狼”、“树”以及表述生产工具的词汇。这些在其他语言中得到印证,而表述热带气候情境的词汇并不存在,由此说明最早产生印欧语系语言的时候处于温带,说明人类最早那些词也产生在温带。
词汇的产生和社会息息相关,人类生活中最离不开的词汇,便是最初诞生的词汇。世界各国各地区虽然地域环境不同,发音可能也不同,但是最开始发音的单词意思有相似性,跟吃住有关,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而想彻底摆脱推测,弄清人类语言起源的谜团还需要更新的证据以及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的共同努力。
『贰』 最初的英语是怎么翻译成中文的
十九世纪中叶,五口通商的结果使广州成为中国人从实用角度开始学习英语的最早地方。当时在广州出现了一本英语教科书,叫做《鬼话》(Devil’s Talk)。(请查看参考资料最后一段)
其实,这部旨在教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课本不过是一种粗浅的、用汉语注音的英语词汇入门书。例如:把today注为“土地”,把man注为“曼”。
1884年上海的点石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称之为最早的英语900句的会话书,书名叫《无师自通英语录》。
这部书突破了《鬼话》只以单词为核心的编排方式,而代之以译成汉语的英文句子为核心。当然,它仍采用汉语的字词来标注英文的读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却迫忒儿司阿儿。
(2)英语最早是怎么翻译成汉语的扩展阅读
英语的发展要追溯到公元410年,罗马人离开不列颠之后,日耳曼部族包括盎格鲁、萨克逊开始涌入。罗马人走后,没有留下他们使用的拉丁语,反倒是实用的盎格鲁萨克逊语言进入到当地人的语言,带去了新的词汇。公元597年,基督教传入英国。基督教的流行,使当地人更容易接受拉丁文的怪字。
公元800年,丹麦人入侵英国。维京语言给英语带来了好战意味明显的词汇,英语中共有2000个词汇源于维京人。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侵不列颠,带来了来自海峡对岸的法语。法语成为了上层阶级与官方事务用语。总的来讲,英文大概从诺曼语中吸收了一万多个单词。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在这116年的争斗中,英语吸收了法语中的战争词汇,并逐步取代法语,成为当权者的语言。
『叁』 历史上第一个将英语翻译为中文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绝大多数民族之间的语言习得都是靠媒介语教学来完成的。解释一下,譬如英语和汉语,假设在古代,中国和英语国家没有任何往来,但中国人和英国人分别与阿拉伯人有贸易往来,那么中国外贸商人和英国外贸商人就懂阿拉伯语,且也有阿拉伯外贸商人也懂中国语或英语。假设此时有中国或英国人想习得对方的语言,只需要通过阿拉伯语这个媒介,或向阿拉伯商人寻求教学,或直接用阿拉伯语与对方国家外贸人员接触就可以了。当然,在规范的外语教学诞生之前,这些学习的效果是不能保证的,有的学得相当好,有的嘛,嘿嘿……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很可怕的哦!

『肆』 英文最早是谁翻译成中文的
是由何铭阳翻译的
『伍』 中国人是怎样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的
翻译分直译和意译。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在文中写道:“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换一句话说,当时所谓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直译也就是意译,二者无法区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译为“德谟克拉西”,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如“‘你来了,’她说”。最后,他指出“这样一些直译好像为数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书来看,直译的成分毕竟是少数。”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归纳成两点就是:一.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时就意译;二.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 (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变。’据德莱顿说,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尔芬1658年翻译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时采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古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陆』 英语和汉语最初是怎样翻译的呢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节目,大概就是清末时期,那些人会学英文,就是用中文标版注权读法,传说中的死记硬背吧。我猜想最开始语言是不互通的,但是当一个人去到另一个环境中,即使最开始听不懂,也能意会一些东西吧,久而久之,就懂了,毕竟语言不是最重要的,哑巴光比划也能互相交流啊。然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人会总结吧,一个人总结,几个人总结,汇总汇总就成翻译了。
『柒』 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知道英语的意思的
是这样的.
最初,中国人接触到汉语,是通过来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
欧洲传教士刚来,语言不通,于是他们就连比划带猜,跟中国人沟通,逐渐逐渐弄明白单词的意思.
例如,先把名词弄懂:猫、狗、云……
再把动词弄懂:走、跑……
最后把抽象的词语弄懂:爱、恨……
逐渐地,汉语就能和英语互译了.
望采纳!!!
『捌』 英语最初是如何被翻译成中文的
盲人摸象瞎子过河一样,融入当地人地生活,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肢体语言去交流,亲自去体会每一个单词的含义,凡是语言就存在着共同之处。久而久之,每个英语单词就有确切的中文字与之对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