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學怎麼翻譯英語
㈠ 怎樣學好因明
入門可看看沈劍英的《因明學研究》,再有興趣可先看看商羯羅主著玄奘法師翻譯的《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著玄奘法師翻譯的《正理門論》,《集量論》這幾部論比較容易入門,並且也是因明的精華所在。然後去看應用實例的著作護法菩薩的《成唯識論》和彌勒菩薩的《瑜珈師地論》。祝您成功!
㈡ 佛教中關於因明學的書有哪些推薦
「因明」由於屬於印度五明之一,它區別於「內明」而自成體系,所以一般佛經中對其雖然有所運用但並不列出專門提及。很多佛教的大師們覺得,利用好「因明」這個思維、辯論的工具可以很好的進行弘揚佛學,以及增加自己學習佛法的智慧,所以倒是寫了不少因明論著。比如,玄奘法師翻譯的《因明入正理論》、《因明正理門論》,就是印度陳那論師一系所傳承的因明,這兩本書文字晦澀,想要讀懂必須藉助參考書,其中,陳大齊先生、李潤生先生、呂澄先生等都寫了相關著作,當代專門研究因明的鄭偉宏教授、沈建英教授等,都有自己的學術專著和科普性讀物。不過,幾乎都是運用了與西方形式邏輯進行比較的方式來研習的,不過這樣更好,一方面了解了因明,另一方面學習了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等知識,順便還抓了一把佛教以及印度各宗教的知識,可謂一劍n雕!推薦書目:祁順來的《藏傳因明學通論》、王森的《藏傳因明》、沈劍英的《佛教邏輯叢論》、鄭偉宏的《佛家邏輯通論》+《因明正理門論直解》、李潤生的《因明入正理論導讀》、沈劍英的《因明學研究》+《因明正理門論譯解》。還有很多,這些看完,您就知道該如何往下研習了!
㈢ 為什麼古印度的因明學說和古代中國戰國先秦時期的名辯學說沒有發展到現代,原因是什麼
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不作為主流,學的人越來越少,逐漸就淡出了大眾視野。
換句話說,高考如果不考英語,你還學嗎?
㈣ 虞愚的人物貢獻
虞愚一生工作勤奮,為學不輟,臨老因病住院,在病榻上仍不輟筆。一九八九年在《哲學研究》上所發表的《法稱在印度邏輯學史上的貢獻》一文,是在醫院中撰寫的。他的《虞愚自寫詩集》──北山樓詩集,也是在病榻上完成的。他一生的成就,有三方面可述:一、在佛學研究上的成就:虞愚在佛教哲學研究上,以在因明學和唯識學方面用功特深,除了早期因明學的著作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發表《唯識學的知識論》論文,五十年代發表《慈恩宗》論文,都是研究唯識學的重要文獻。因明學,中國自唐代以後,此學殆成絕響。遜清末年,史一如居士在日本留學期間,搜集唐代古德章疏,及近人所著,參照研究,於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在北京中國大學講授《佛教論理學》(即因明學)。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學院成立,一如在院任教期間,翻譯日本著作,編輯為《因明入正理論講義》;同時南京支那內學院的呂秋逸(澄)居士,亦致力於因明學的研究,他依藏本《集量》校對《正理門論》,較史一如更為深入。至此,千年絕學,得史、呂二氏之研究倡導,重為世人所知。至於虞愚,他一方面根據古代論疏,一方面與泰西邏輯學及中國名學,互相參證,並運用西方邏輯概念及意義,解釋古因明學的術語,把因明學引進至現代思想中,將因明學解釋得通俗易懂,是他對此學的貢獻。
二、在書法上的成就:虞愚自幼愛好書法,曾下過苦功,且曾受於右任和弘一大師兩大書家的指導。抗戰期間,他所書寫的《正氣歌》曾在中國美展中入選;抗戰勝利後,以「輝光天地抱,鉤素月窺椽」一聯,在上海市舉辦的書評展中獲得第一名,他曾以自己研究書法的心得,撰寫《書法心理》一書行世。虞愚晚年,名聲益著,文雅之士,以獲得虞愚的墨寶為榮,他的墨跡遍及廈門、八閩、大江南北,以及南洋日本各地。生前長期擔任中國書法協會理事,並曾訪問日本,交流書道。
三、在文學上的成就:虞愚不特研究佛教哲學,精於書道,且在中國文學上也造詣頗深,他曾在大學和研究單位主講「先秦文學史」、「杜詩研究」、「佛典翻譯」、「中國文學史」等課程,且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擅詩能詞,生平吟哦不輟,所作詩詞格調清雅,情意真摯,著有《北山樓詩集》及《虞愚自寫詩卷》二書行世。虞愚逝世,佛教界和學術界,曾在廈門舉行隆重的追悼會。
四、虞愚一生,致力於因明學的研究,對因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書法獨具一體,其墨汁不僅遍及八閩家山、大江南北,而且遠涉南洋,東渡扶桑。他是我國著名的因明學家、書法家。
虞愚的主要論著有:
《因明學》,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l938年再版,l989年新一版。台灣多次重印。
《中國名學》,正中書局,l937年出版,l949年後台灣印4版。
《印度邏輯》,商務印書館,1939年出版。
《怎樣識別真偽》,商務印書館,1944年出版。
《玄奘對因明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l期。收入1982年出版的《因明論文集》。該論文集選收虞愚於建國後發表的有關論文、譯文9篇,幾乎佔了全書的半數。
《因明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哲學研究》,1986年第11、12期連載。收入l989年出版的《因明新探》一書。
《法稱在印度邏輯史上的貢獻》,1988年在病榻上完成,刊於1992年第2期《哲學研究》上,收入1994年出版的《因明研究》一書。
㈤ 佛教的因明學說是什麼樣的
樓主,你好
以下選自專業回答:
因明學是佛教用來詮解哲學思想的形式方法,特別是在藏傳佛教中,是義學一門重要科目和論辯方式。因明初為佛家論義之方便法。其用於與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間的辯論。因明這一詞語首先出現在無著所著的《瑜伽師地論》中。
因明是古代印度佛家五明之一。五名所指如玄奘法師所雲:「一聲明,釋古訓字,詮目疏別。二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歷數。三醫方明,禁咒閑邪,葯名針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偽。五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1][1]。此五明有層次之別。因明初為佛家論義之方便法。其用於與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間的辯論。在佛家因明產生之前,古代印度已有的學問一般稱之為正理。正理思想首先由小乘開始研究。佛家有關因明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法救著的《論義門論》,此書已失傳,據說與龍樹菩薩的《方便心論》相似。此後到彌勒、無著的大乘時代他們覺得正理思想可以採用,因而改造為佛家之因明。因明這一詞語就首先出現在無著所著的《瑜伽師地論》中。在無著之後,世親又繼續發展因明,並著有《論軌》和《論式》兩書。因明發展至此,雖直承正理,但與佛家根本教義相融合,他們已經開始將因明與內明相輔發展。這是彌勒、無著及世親共同努力的結果。
㈥ 大家好,在微信看到的標題"因明學的五段式"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有誰可以說說嘛
因明學是古印度的邏輯學,也是佛教用於邏輯推理和辯論的重要工具,五段式(也稱為五支式)是古因明的一種論述固定格式,分為:宗、因、喻、合、結五部分。簡單說明一下,宗就類似是論點;因就是類似論證;喻就是類似論據;合就是類似重新強調論點與論據相互印證;結就是類似重申論點是正確的。後來經陳那論師改為三段式(即三支式)稱為新因明,在佛學理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都相關的作品。但願能給您一個大概的了解。
㈦ 什麼是因明學說
邏輯學。
㈧ 因明學入門看什麼書好
學佛能讀佛經盡量讀佛經,入門讀篇幅不太長的《金剛經》比較好,不太明白的話可以讀其參考書《壇經》。現在披著袈裟胡說八道的附佛外道太多,所以盡量讀流傳千年,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書。我也知道現在的人文言文基礎不好,但是為了求得真正的佛法,還是要先過語言關,如果還嫌累,不妨想想玄奘法師,走了十萬八千里還要再讀幾年語言才能讀懂梵文佛經,比起古人,我們有文言文可以讀已經夠幸運的了,況且市面上也有一些加了白話譯文的佛經。
如果專門要學因明,首推玄奘翻譯的《瑜伽師地論》,此書我也讀過,文字重復嚴重,讀起來得有耐心。
㈨ 五部大論是什麼
五部大論的漢譯名為:《釋量論》、《現觀庄嚴論》、《中觀論》、《俱舍論》、《律宗論》。這五部大論,包括了藏傳佛教顯宗基礎原理。 五部大論包括: (1)《釋量論》 《釋量論》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學名著,此處的「因」指推理的依據,「明」為通常之學。顧名思義,因明學就是關於推理的學說。現代邏輯學將印度因明學列為古邏輯學之一種,是專門研究思維和思維規律的一門學問。因明學深奧難學,極費時間,當代的漢地僧眾很少有捨得花時間去研習的。有的學者甚至非議因明學,將印度佛教衰微之原因也歸於因明唯識等學問的日趨學術化,每一門學問非窮一生之功而不能精通,一與百姓越來越遠。這種責難也不無道理。漢地凈土宗大弘的原由之一,便是其修證簡單,目的明確,易為百姓接受。但有一個事實是,許多跟外道辯論而取得最終勝利之大德,多是因明學大師。千年來,佛教就是在與外道的辯論中漸為更多的人所理解,進而信仰。一個僅想自己往生凈土者固然可以不必學習因明,而一個大德便不能不學習因明。我看過不少佛學著作,有許多名氣很大的人,一著書立說便漏洞百出,雖也觀點正確,卻顯得邏輯混亂。其原因,就是不懂因明學之故。 因明學創立之初,主要用於辯論和著述。古印度宗派林立,號稱有九十六外道,為爭取信眾的支持,各宗教之間,多以辯論定高下,故其思辯色彩很濃。許多時候,辯論的成敗,直接影響宗教的存亡。敗者往往自棄信仰,拜勝者為師。藏傳佛教今日的格局,也源於公元八世紀末漢地和尚摩訶衍和印度僧人蓮花戒的一次宗教大辯論。欲知詳情者,請看法國戴密微著的《吐蕃僧諍記》(1952年在巴黎出版)若不是蓮花戒獲勝,藏地佛教也許會是另外一種局面。 古印度因明學形成於公元100年至150年間,最早研究因明學的是婆羅門教的正理派。最早的因明經典是《正理經》,成熟於公元3世紀左右。後來,龍樹、無著、世親諸大師也致力於因明研究,傳世著作是《方便心論》、《回諍論》、《如實論》等,歷史上將此以前的因明列入古因明系統。 到公元五世紀時,因明學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其標志是誕生了一個大論師陳那,《集量論》便是其代表作。法稱等大師對《集量論》的理論進行了注釋和發展,為新因明學奠定了基礎並成為其代表人物。 論師陳那是世親的親傳弟子,先學小乘,後入大乘,為印度著名人物,常在那爛陀寺講授因明和唯識等。法稱是陳那再傳弟子,天資聰穎,跟其師自在軍學《集量論》時,只學一遍,見解就和老師一樣精妙;學第二遍後,便超越老師自在軍,能和陳那比肩;學完三遍後,法稱就發現了陳那學說中的不完善之處。他的著作是《釋量論》,主要是評釋《集量論》。著此書時,他接受上樂金剛的灌頂,並得到本尊加持,盡悉因明學奧妙,名聲大振,受到當地國王的供養。婆羅門中有不服者,前來辯論,總是大敗而歸,外道皈依者甚多。法稱一生,修建寺院百餘座,授徒十萬餘人。 因明學於公元七世紀進入西藏,隨著藏文的逐漸完善,譯著和著述也得以盛行,在納唐版《丹珠爾》中,就收入印度因明學著作66種,因明學在藏地地有了一定的影響。 到公元十一世紀,仁欽桑布、瑪•勒貝喜饒繼續翻譯因明學著作。鄂•洛丹協繞譯師邊翻譯,邊授徒,弟子達2300人。此後,諸學者也開始著述。到公元13世紀,薩迎派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贊著《正理藏論》,從而奠定了藏傳因明學基礎。 公元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大師赴藏求法,窮究經典,通達義理,藏地因明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宗喀巴大師認為:因明學不僅僅是推理辯論之學,更是佛教哲學的重要體系之一,除了能訓練僧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修行悟道。因明通於內明,運用因明,照樣可以達到解脫的目的。其名著《七部量論入門啟蒙》,是藏地因明學重要經典。由於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的闡揚,因明學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藏傳因明學,體系嚴密,思想深邃,文字古奧,分析十分繁瑣。初學時,往往不得要領,如入迷宮,望洋興嘆。按格魯派的教學安排,學完因明學需五年時間。學習圓滿者,才成為攝類論士,稱為「堆扎哇」。因明學雖然艱澀,但若是窺得門徑,熟悉了它的推理規則和辯論程序,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聞思學院中,對《釋量論》的學習分為五個學級,前四級學習《堆扎》、《因理論》、《悟慧論》,以掌握因明學的基本概念。最後一級學習具體運用,就原理中的三十個論題,以破他宗,立自宗,斷除邪見。 因明學的一些詞彙有時也會出現在具體的修持儀軌中,如香巴噶舉的《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中的觀空中,就有「所取性空」和「能取性空」,其中的「所」與「能」便是因明學術語。法稱認為,人的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作用,他將人的主觀認識能力稱為「能量」,將主觀認識對象稱為「所量」。若不知何為「能」「所」,就會不知所雲。 由於因明學內容深奧,非幾句話所能解釋明了,此處不再贅述。有興趣者,可以去讀因明學著作。 (2)《現觀庄嚴論》 《現觀庄嚴論》屬般若部,以八品七十義解釋全部大般若經,講述菩薩循序漸進修至成佛的佛學內容、所觀義理、所行境界。格魯派學僧系統學修該論需要四年時間。般若學是佛教大乘的基礎理論,因此被稱為諸佛之母。 般若為六度之一,可以理解為智慧,但又非世俗智慧,而是出世間智慧。為防混淆,取其音譯。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現觀庄嚴論》的作者是彌勒,也即是漢地稱為未來佛的那位賢劫第五佛。不過,亦有學者稱,此彌勒非彼彌勒,說著述者可能是另一人,但此說不為宗教界認可。註:資料來源於 密嚴寺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