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黑荑妮英語怎麼翻譯
㈠ 朱雅瓊王秋雨怎麼認識
朱雅瓊和王秋雨2002年在一個節目上認識的。
當時王秋雨是面試的其中一個評委。在這之後,兩人開始有了交集和聯系。兩人於2015年結婚了,2019年的時候,兩人曾離過一次婚。後來,因為朱雅瓊懷孕了,兩人又復婚了。2021年兩人一起參加《再見愛人》。
朱雅瓊的演藝經歷
朱雅瓊,1982年12月27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國內地女歌手,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0級。
2002年10月,出演了勾沉原創話劇《傾城之戀》,並在首演中扮演薩黑荑妮。
2003年,參加統一冰紅茶閃亮之星全國歌手大賽,獲得湖北賽區第三名、華中賽區亞軍;同年,獲順爽杯星銳之星武漢高校原創大賽最具潛力獎。
2004年,參加《校園音樂先鋒》全國邀請賽,獲得冠軍。
2006年,報名參加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杭州唱區的比賽,獲得杭州唱區第四名、全國總決賽第13名;賽後,推出首支個人單曲《隨意歌唱》;11月,與天娛低調解約。
2007年,簽約華誼兄弟。
2008年,與華誼兄弟解約。
2012年,出演了英文版經典音樂劇《我,堂吉訶德》。
2021年7月,參加芒果TV打造的中國首檔婚姻紀實觀察真人秀《再見愛人》;2021年,陸續發行單曲《你不在,連空氣都變壞了》《晃晃》《不屬於》。
㈡ 誰能解讀《傾城之戀》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鍾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凈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范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乾脆說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麼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著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裡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淫盪」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借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裡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床,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乾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裡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在日常世界裡,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注,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說,范柳原同白流蘇調情不過是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為她善於低頭,容易掌控。這種說法是立不住腳的。憑范柳原的經驗,玩弄女人於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他從來不缺少女人。薩黑荑妮就是一例。他並不滿足於這些,他在長久的游戲中早將生活堪破。煙花雖然極盡絢爛,總是稍縱即逝的,隨後是更廣闊的岑寂。他渴望安穩,渴望實在的溫暖。這是他的理想,盡管此時並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蘇的過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單只看到她「善於低頭」。
後來戰爭爆發,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東西,成就了他們的感情。
那場戰事催化了結果的到來。「流蘇擁被坐著,聽著那悲涼的風。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牆,一定還屹然站在那裡。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她彷彿做夢似的,又來到牆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於遇見了柳原。」「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此時,她終於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間,他們達到了某種契合。「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最感動的是最後他們默默握著彼此的手的那夜,剎那間的了解和感動也夠他們一起生活十年八年。這樣的結局,即便是合,溫暖之外更多的是荒涼。
末一段中張愛玲說: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語把它們留給別的女人,這是好現象,說明在他眼裡已經把她當作自己人,名正言順的妻子。如此悵然的結局不無對愛情的挪揄嘲諷。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范柳原到最後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餘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㈢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薩黑荑妮」這個人物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你好!
傾城之戀》在人物設置上藝術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白」(白流蘇)一「黑」(薩黑荑妮),「黑白」分明,「白」是傳統內秀,「黑」是風流張揚。柳原游離與這兩種情感里,掙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環境下,這是流蘇和薩黑荑妮的悲哀,更是無根的柳原的悲哀!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9079_1.html
寫的還不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㈣ 張愛玲:《傾城之戀》詳細介紹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傾城之戀》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可謂有九曲回腸之纏繞和復雜,他們並非那種獻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們之間的情感經歷富有張力,他們的故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顯得那麼「動聽」和富有魅力。
對此,張愛玲曾說:「我以為這樣寫是更真實的。我知道我的作品裡缺少力,但既然是個寫小說的,就只能盡量表現小說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們創造出力來。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
創作背景
舊式大家庭是張愛玲本人最熟悉的場景。「深愛只是為了謀生」這種冷酷的婚戀觀,跟她的父母婚姻陰影有關。幼年的父母離異、家族的敗落都給她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創傷。
她從父母親族身上,看到了更多舊式婚姻的蒼涼。作品中的女性幾乎很少是追求自身價值的強者,他們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極少擁有過純真浪漫的愛情。她們的愛情婚姻純粹是謀生手段,是求生的籌碼。
她們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盡力利用男人的需求來謀求自己的利益。婚姻是雙方權衡利益下的交易,在這場交易中,經濟利益當然是主角,愛情婚姻成了女性謀生的工具。
為了謀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種交易,這構成了女性蒼涼的人生。她極力描寫這種「廢墟之愛」——無愛的婚姻。這種婚姻不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而是女性對生活做出的無奈抉擇。
因此可以說,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雖然以白流蘇得到婚姻這樣圓滿的結局作為收筆,但絲毫沒有削弱小說的悲劇性,反而讓人感到更加濃重。
㈤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薩黑荑妮」這個人物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意義:
《傾城之戀》在人物設置上藝術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白」(白流蘇)一「黑」(薩黑荑妮),「黑白」分明,「白」是傳統內秀,「黑」是風流張揚。柳原游離與這兩種情感里,掙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環境下,這是流蘇和薩黑荑妮的悲哀,更是無根的柳原的悲哀!
《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㈥ 朱雅瓊的演藝經歷
2002年10月,出演了勾沉原創話劇《傾城之戀》,並在首演中扮演薩黑荑妮。
2003年8月,在話劇《向左走,向右走》中扮演孟媛媛,並創作《向左走,向右走》主題曲;之後,參加統一冰紅茶閃亮之星全國歌手大賽,獲得湖北賽區第三名、華中賽區亞軍;同年,獲順爽杯星銳之星武漢高校原創大賽最具潛力獎。
2004年3月,獲得全國流行樂壇選拔賽優秀獎;同年,參加《校園音樂先鋒》全國邀請賽,演唱曲目《風吹過、雲散了》並與周筆暢爭奪冠軍,最終周筆暢獲得季軍,朱雅瓊獲得冠軍。 。
2005年,創作話劇《絕版青春》,同時兼任作曲、導演。
2006年,報名參加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杭州唱區的比賽,獲得杭州唱區第四名 、全國總決賽第十三名 ;賽後,推出首支個人單曲《隨意歌唱》;11月,與天娛低調解約 。
2007年,簽約華誼兄弟 ;10月,與李慧珍一同參加天津衛視《奧運群英會》體操競技爭奪戰 。
2008年,推出個人原創單曲《因緣》,並作為電視劇《少林僧兵》的插曲;同年,與華誼兄弟解約。
2012年,出演了約瑟夫・格雷夫斯執導並主演的英文版經典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在劇中飾演女主角 。
㈦ 張愛玲哪些作品中出現了外國人形象
張愛玲筆下的外國人形象既不象晚清小說里的外國人那樣滑稽愚蠢 , 也不象在新生代作家作品中那樣生活得快意瀟灑。他們都是平易近人伸手可觸的活生生的「人」。
外國人也有喜怒哀樂、也有惆悵失意 , 也有惡劣的一面 ,當然也不失可愛之處。自始至終 , 張愛玲都是以一種親善熟稔的態度對待外國人形象。她可
以把梅臘妮師太 ( 《連環套》 ) 寫成一個走街串巷愛傳些家長里短閑話的市井老太形象; 能夠深刻揭示出象薩黑夷妮公主 (《傾城之戀》 ) 、周吉捷、喬琪 (《沉香屑 第一爐香》 ) 、哥爾達(《桂花蒸 阿小悲秋》 ) 這些外表光鮮神氣的外國人不過是周旋於聲色場上的交際花、 「小白臉」而已; 蜜秋兒太太一家 (《沉香屑 第二爐香》 ) 孤兒寡母 , 生活很艱難 , 連回家鄉的路
費都出不起; 身為大學教授的羅傑 (《沉香屑第二爐香》 ) 沒有家人、朋友 , 在異國的土地上孤苦伶仃 , 年屆四十才成家立業 , 又因為婚姻毀掉了自己一生 …… 在光怪陸離的洋場租界中生活著的更多是這些平凡的小人物 , 是他們演繹著真正的百態人生。
而在《十八春》中的一段關於外國人的形象則是另一種更大眾化的認可形象:
街道轉了個彎,便聽見音樂聲。提琴奏著東歐色彩的舞曲,順著音樂找過去,找到那個小咖啡館,裡面透出紅紅的燈光。一個黃鬍子的老外國人推開了玻璃門走了出來,玻璃門盪來盪去,送出一陣人聲和暖的人氣。8(張愛玲,《十八春》,《張愛玲小說》P85 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如果進行文本分析的話,這段描寫除了給人真實感以外也許看不出什麼東西了。但正是那個「老」字道出了玄機。
在下面了段關於外國人形象描寫中,那種體現歷史階段的形象變遷便更進一步明顯了。
有一天,他們在街上買菜,碰著薩黑荑妮公主,黃著臉,把蓬鬆的辮子胡亂編了個麻花髻,身上不知從哪裡借來一件青布棉袍穿著,腳下卻依舊趿著印度式嵌花紋皮拖鞋。9(張愛玲,《張愛玲小說》P145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從印度公主變到凡常婦人,這個形象的一大墜落,正是政治、生活、經濟等社會因素在外國人身上的一種表象反應。日已落,人亦沒。昔日已乘黃鶴去,此處不是狂日時。
㈧ 在乎趙功強,求賞析啊!求讀後感啊!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鍾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凈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范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乾脆說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麼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著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裡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淫盪」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借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裡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床,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乾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裡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在日常世界裡,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注,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說,范柳原同白流蘇調情不過是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為她善於低頭,容易掌控。這種說法是立不住腳的。憑范柳原的經驗,玩弄女人於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他從來不缺少女人。薩黑荑妮就是一例。他並不滿足於這些,他在長久的游戲中早將生活堪破。煙花雖然極盡絢爛,總是稍縱即逝的,隨後是更廣闊的岑寂。他渴望安穩,渴望實在的溫暖。這是他的理想,盡管此時並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蘇的過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單只看到她「善於低頭」。
後來戰爭爆發,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東西,成就了他們的感情。
那場戰事催化了結果的到來。「流蘇擁被坐著,聽著那悲涼的風。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牆,一定還屹然站在那裡。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她彷彿做夢似的,又來到牆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於遇見了柳原。」「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此時,她終於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間,他們達到了某種契合。「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最感動的是最後他們默默握著彼此的手的那夜,剎那間的了解和感動也夠他們一起生活十年八年。這樣的結局,即便是合,溫暖之外更多的是荒涼。
末一段中張愛玲說: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語把它們留給別的女人,這是好現象,說明在他眼裡已經把她當作自己人,名正言順的妻子。如此悵然的結局不無對愛情的挪揄嘲諷。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范柳原到最後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餘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㈨ 朱雅瓊閨蜜叫什麼名字
《再見愛人》朱雅瓊閨蜜沒有透露自己的姓名。
朱雅瓊,1982年12月27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國內地女歌手,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0級。
2002年10月,出演了勾沉原創話劇《傾城之戀》,並在首演中扮演薩黑荑妮。2003年,參加統一冰紅茶閃亮之星全國歌手大賽,獲得湖北賽區第三名、華中賽區亞軍;同年,獲順爽杯星銳之星武漢高校原創大賽最具潛力獎。
人物評價
朱雅瓊給人的感覺比較質朴和單純,而且有一定的創作能力(袁濤評)。無論是創作動機還是作詞作曲,朱雅瓊都表現出極高的綜合素質(朱樺評)。朱雅瓊有著許多創作歌手的通病,過於將注意力放在創作上,忽略了唱功(宋柯評)。她雖然被公認為實力超群,但是歌曲風格的不統一,又讓人覺得難以接受。
㈩ 傾城之戀讀後感 著名作家評論+摘抄+賞析=讀後感2000字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鍾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凈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范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乾脆說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麼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著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裡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淫盪」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借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裡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床,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乾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裡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在日常世界裡,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注,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說,范柳原同白流蘇調情不過是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為她善於低頭,容易掌控。這種說法是立不住腳的。憑范柳原的經驗,玩弄女人於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他從來不缺少女人。薩黑荑妮就是一例。他並不滿足於這些,他在長久的游戲中早將生活堪破。煙花雖然極盡絢爛,總是稍縱即逝的,隨後是更廣闊的岑寂。他渴望安穩,渴望實在的溫暖。這是他的理想,盡管此時並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蘇的過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單只看到她「善於低頭」。
後來戰爭爆發,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東西,成就了他們的感情。
那場戰事催化了結果的到來。「流蘇擁被坐著,聽著那悲涼的風。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牆,一定還屹然站在那裡。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她彷彿做夢似的,又來到牆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於遇見了柳原。」「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此時,她終於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間,他們達到了某種契合。「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最感動的是最後他們默默握著彼此的手的那夜,剎那間的了解和感動也夠他們一起生活十年八年。這樣的結局,即便是合,溫暖之外更多的是荒涼。
末一段中張愛玲說: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語把它們留給別的女人,這是好現象,說明在他眼裡已經把她當作自己人,名正言順的妻子。如此悵然的結局不無對愛情的挪揄嘲諷。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范柳原到最後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餘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補充:
傾城之戀》敘述的是一個寄居在娘家的離婚女人,白流蘇,遇上了一個原本是介紹給她七妹的男人------范柳原。范柳原對流蘇有一點點愛意,但這點愛不足以讓玩世不恭的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而流蘇恰恰卻只要一紙婚契 。她知道愛情不能天長地久,而婚姻能提供給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的好一點而已!在纏綿的情話營造的虛幻的氣氛中,展開的確是一場無聲的戰爭,就像故事所處的大背景------太平洋戰爭!他們各自設立了精妙的陷阱,期待著獲獵對方,卻都不能如意,流蘇滿懷著惆悵回到上海,以退為進,期盼著范柳原能妥協,能給她一份尊嚴,去生存!
然而,一個秋天,流蘇已經老了兩年---她可經不起老。於是范柳原的一個電報又把他牽回了香港。滿懷著無奈何失敗的心情,流蘇已甘心於情婦的身份……
戰爭成全了白流蘇,使她得到了范太太的身份。而范柳原卻不再和她鬧著玩了,他把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
談論一個作家的作品,不能離開作品產生的年代、社會背景、作家本人的人生經歷。1920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個滿清官宦人家,貴府小姐,7歲寫小說,熟讀《紅樓夢》,23歲問鼎文學界,同年寫就的《傾城之戀》是她的經典之作。作者張愛玲的寫作背景,也正是這兩座悲情的城市。1941年末,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畢業半年前,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香港張愛玲與市民們度過了恐怖的日日夜夜,這段經歷,僅使她對人類懦弱的利己主義理解更為深刻。這正是形成她創作風格、創作思想的根源!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也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張愛玲經歷了從封建社會逐步走進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過程,經歷了太平洋戰爭,目睹了香港淪陷,經歷了屬於她的舊式大家族的衰落,但她畢竟是出自極為封建的舊式家庭,她很難走出自己,因此,張愛玲的文學創作很少涉及時代重大的政論課題,而用全部的感知中產階級以及市民階層的世俗化的生存境遇去寫作。而在描寫炎涼世態和庸俗市民時,又有著女作家少有的寬闊胸襟和成熟淡漠。也就是說她的文字處於一種溢出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邊緣語境。而張愛玲卻始終端坐在自己的心城裡!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在一般人眼裡是張愛玲擅長寫悲劇小說里難得的喜劇,但在我看來,《傾城之戀》是徹頭徹尾的大悲劇---傾城之悲哀!她從人的劣根性與道德觀的殘缺揭示了這個徹底的大悲劇。城之將傾,國將不國,一個封建的離過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個不想締結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長久的愛情里,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還有人羨慕,視流蘇為榜樣。悲哀的年代!悲哀的城池!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張愛玲筆下的雙城,在地理上,是流蘇和柳原來來去去的那兩座城:上海與香港。白流蘇的兩城之間的歷程反映出心境的起伏。上海是流蘇家人的所在地,代表著一傳統守舊、充滿壓力的世界;香港則是一個冒險的新國度,代表著所謂的現代文明,是白流蘇打算放手一搏的賭局。
雙城,在心理上,又是流蘇和柳原心中各自構築的城。柳原的城建築在對自由無拘愛情的渴求上;流蘇的城卻是建築在所謂的經濟利益上,她需要一紙婚契作為保障。最初,內心一樣孤獨的范柳原只想戀愛,他需要一個紅顏知己;白流蘇想結婚,需要一個體面的丈夫,好讓她出凈胸中一口惡氣。兩個人於是展開了一場愛情攻防戰。范柳原想攻破上海女人白流蘇期待婚姻的心城,而白流蘇則想攻破范柳原只要愛情的心城,一對現實中的自私男女,於是這場心戰就顯得旗鼓相當精彩萬分。而對他們的愛情攻防戰而言,太平洋戰爭是一個轉折點。
以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戰爭只會使愛情、家庭變得殘破不堪,很少像張愛玲《傾城之戀》因為一場戰爭使婚姻形成,也因為這場戰爭,白流蘇的心理狀況產生變化,她與范柳原都因這場戰爭走出了自己的心城,卻從此走入另外一個心城,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諷刺呢?這何嘗不是一種更大的悲哀呢?
傳統的傾城是指美人與愛情讓一座城池傾滅,而這里的傾城剛好相反,一座城的傾滅成全了一個自私女子的願望,然而這種成全是否真的完滿?!這正是張愛玲獨特的風格----逆潮流而動!所以她始終是個世情的叛逆者。美好的結局背後蘊含著更大的悲哀。
張愛玲的文學思想雖不代表某一個階級,但她悲天憫人。她的性格聚集著一大堆的矛盾:她的自強不息的女權主義(那個時代)淋漓紙上,她崇尚自由,但最後他筆下的流蘇還是藉助於一個男人解放自己。半個世紀以來,張愛玲的文學命運和中國的命運息息相關,這誕生在40年代上海淪陷區的文章《傾城之戀》並沒有得到主流意識的認可,但透過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驚人是事實,這就是: 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進行著外來侵略者話語場與中國傳統話語場的激烈斗爭。而這一時期是張愛玲文學創作的高產期。
張愛玲的一生始終遠離權利,不為任何一種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所接納,在自我認同的道路上重建了中國女性的位置。可以說,她的一生是邊緣的。
而這種邊緣狀態正是一種中間狀態,是一種尋求自我定位實現的超然境界。張愛玲以一種極高的姿態,站立於中西文化的歷史空間之上。於是悲哀的白流蘇、范柳原在她的筆下誕生了。也許,這就是《傾城之戀》深刻的內涵吧!
思想意識是作品不可缺少的的生命,技巧是作品外表必須有的裝飾。而這恰恰這是愛玲的長項!在藝術范疇,形式永遠大於內容,高於內容。可作家的文學風格---作品裡體現出來的作者的文學個性卻是比什麼都重要的東西。正如文學評論家譚正璧稱贊的:她 「在技巧上始終下著極深的功夫」。
愛玲小說的基調,就像她與母親告別時的氣氛——看起來她是這樣冷漠而無動於衷,只有懂得她的人才知道她的熱切,她對這個世界的愛戀,她會把眼淚藏到你走遠以後掉下來。出於在怪異的家庭環境里從小就培養出來的怪異的自尊,她不會對著這個世界掉眼淚。看來她是決絕冷漠的,在她的每一篇小說里
人性的主題、女人的命運、「蒼涼的基調、參差的結構、繁復的意象——這,就是愛玲文學創造的藝術之所在!
張愛玲善用象徵的藝術手法,這不僅體現在《傾城之戀》城中,在該文的開頭,作者已經把整個故事的性質預先暗示出來,使人讀完全篇感受著一種通體諧和的情調: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鍾都撥快了一個小時,然而白公館里說:「我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鍾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這就是上海城內代表著傳統封建勢力與現實的脫節。沒落的、悲哀的生命必定和不上生命的胡琴!直接是融合了作品通體的情調,間接是加入了讀者的感應效果,是愛玲特有的風格。
愛玲還擅長人物的心理描寫,而且描寫的異常深刻、嘲諷多於憐憫,她有著超人的揣摩人物心理的才能,天生敏感。這篇文章里從始至終充滿了蒼涼、抑鬱而衰落的情調。
白流蘇是一個懦弱的女人,給家裡人逼得走投無路才演藝出來一件冒險的愛情故事,她不會真的燃起愛情之火燃燒盡自己胸膛里的熱情,只會跟著生命的胡琴咿咿呀呀、如泣如訴地響著。在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魯迅《狂人日記》里血淋淋的「吃人」。流蘇的骨子裡有一股命運的隨和,她居然從沒有想過要把自己拴在一個男人身上做寄生婦女,可現實她的命運恰恰是拴在了一個和她一樣無助的浪盪男人的身上;流蘇是自私的,與范柳原的「傾戀」算是用了一些耐心,然而不過如此!她是上海女人,也算是精明的有節制了。而流蘇所有的表情都在於柳原「傾戀」時用完了。可她的四嫂卻從她婚姻的表象中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於是盲從地離婚了。因此說流蘇是理智的,自私的、悲哀的。就像作者,始終是個世情的叛逆者,但卻端坐在自己悲涼的世界中唯吾獨醒。
范柳原是一個有錢的華僑和他倫敦交際花生下的兒子。由於他父親在中國有妻子,柳原充其量算一個庶出,然而在法律上確定他的身份。由於尷尬的身份,他的童年可以說充滿「羞辱、疑惑和強烈的罪惡感」。正如戴清對柳原有一句絕妙的評論,說他「既有中國傳統名士的風雅,更是一個找不到根的現代浪子」。柳原確實一直處於自我身份難以確定的困惑之中。他回到中國,想要獲得繼承權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尋根。然而,他的夢破滅了。祖國不是他想像中美好的樣子,在已經千瘡百孔了的中國,他尋不到自己的根。這時,流蘇在他的視野里出現了。相親場面上,她攫取了他全部的目光。流蘇吸引柳原的絕不僅僅是美貌,還有一種或許柳原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東西。其實這就是流蘇高貴的、純中國的血統。柳原身上流動的是中國的血液,但是,從小在英國長大讓他變成了一個「西化」的庶出的中國人。而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血管里流動著純粹的中國的血液白流蘇,這讓原本絕望了的柳原重新燃起希望,他想在流蘇這個道地的中國女人身上完成一種自我形象的投射。所以他迷戀著流蘇「善於低頭的傳統中國風韻」,他熱切盼望著看流蘇穿著旗袍在馬來亞的森林裡奔跑,所以他才會在牆根下頑固地哀懇流蘇:「我要你懂得我!」他是多麼希望可以和流蘇完成一種精神上的交流和融和啊。但是他還是絕望了,懷著一顆急切的待嫁的心的流蘇根本不可能幫助他完成這種「自我認同」。
在一場牆根下的私語後,柳原讓流蘇看見自己心底的「傷」,但是,流蘇不是醫治他受傷靈魂的葯;隔著牆的電話表白,柳原對流蘇艱難地表露著真心,流蘇卻總是在心中做著文不對題的解釋,她所做的一切解釋都指向——「結婚」。愛情缺席了。他們的靈魂對彼此來說是如此陌生、隔閡。在他們之間永遠橫亘著一堵「牆」。
香港的陷落成就了這一場愛情的傳奇,患難中的生死與共,讓他們有了「一剎那徹底的諒解」,獲得了「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的保障。飛了太久的柳原決定歇一歇了,但是他飄泊的靈魂仍然找不到落腳的地方。
我以為,愛是需建立在彼此相互的理解的根基上的。而橫亘在流蘇與柳原之間的那堵牆,他們誰也不可能跨越。
愛玲在她的作品中流露她畢生喜愛的《紅樓夢》的很深的痕跡,細心的人們能夠從《傾城之戀》里尋到《紅樓夢》里若明若暗的影子,人物的輪廓、風格、筆觸、甚至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躍然紙上。《傾城之戀》白府老太太的形象、語言如果我們認真體悟,不難發現她與《紅樓夢》中的賈母形象相近。在本文開篇,當流蘇倍受兄嫂百般羞辱後逃到白老太太床前,白夫人那一番避重就輕的話:「寶絡這孩子,…白替他操了心,還讓人家說我,她不是我親生的,我存心耽擱了她!」,可流蘇是她親生的女兒呀!這與賈母對待林黛玉的態度和語言簡直是同出一轍!而流蘇出神地跪在她母親離去的床前聲音灰暗的低吟:「這屋子裡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活脫脫一個林黛玉!這正是白流蘇更是作者張愛玲真正的悲哀!只不過是藉助與她自己筆下的人物宣洩出來而已!
她還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某些表現手法和特點溶於一爐,把小說寫得華美而又悲哀,富麗而又蒼涼;充滿繽紛的意象和朦朧的暗示,而又力求作真實、精細的刻繪;強調啟示和聯想,而又不摒棄傳統小說的路數,走的是一條「中西合璧」的道路,對小說藝術形式的創新,對小說的現代化和民族化會有啟發。就像《傾城之戀》在人物設置上藝術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白」(白流蘇)一「黑」(薩黑荑妮),「黑白」分明,「白」是傳統內秀,「黑」是風流張揚。柳原游離與這兩種情感里,掙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環境下,這是流蘇和薩黑荑妮的悲哀,更是無根的柳原的悲哀!
因此,夏志清評價張愛玲:「以『質』而論,實在可同西洋現代極少數第一流作家相比而毫無愧色。我深信張愛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作家。別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運用上,在人生觀察的透徹和深刻方面,實在都不能同張愛玲相比。」
《傾城之戀》之所以引起眾多的討論,就在於張愛玲逆潮流而動,揮筆解剖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她確落筆精微之妙,又具犀利逼人的須眉大氣,她是文壇的另類,就在其他作家渲染光明色調之際,她跨入了暗淡的世界。
英國小說家班乃特(Arnold Bennett)在《經典如何產生》一文中指出,一部作品所以會成為經典,全是因為最初由叄倆智勇之士發現了一部傑作,不但看的准確,而且說得堅決,一口咬定就是此書。一般讀者將信將疑,無可無不可,但經不起時光從旁助陣,終於也就人雲亦雲,漸成「共識」。
傅雷是這樣的「智勇之士」,夏志清也是這樣的「智勇之士」。
張愛玲研究還需要更多的「智勇之士」。需要這樣的勇士解讀她的傾城之悲哀,了解她筆下的人物、城之悲哀,理解張愛玲的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