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翻譯 » 石三葉蟲屬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石三葉蟲屬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3-02-18 05:21:45

A. 石頭英語怎麼說

石頭英語是stone,具體釋義如下:

表達意思:石;石頭;石料;岩石;(加工成某形狀為某用途的)石塊;果核;結石;英石;石的,石制的;向扔石塊;用石頭鋪;向…扔石塊;用石頭砸;去掉…的果核;完全地,全部地。

詞性:通常在句中既可以作名詞和形容詞,也可以作動詞和副詞。

固定搭配:Rolling Stone滾石 ; 滾石雜志 ; 滾石樂隊 ; 不定居的人。

例句

1、He is merely throwing the idea forward for discussion, it is not cast in stone.

他只是拋出個想法供討論,不是固定不變的。

2、.

這些石頭台階被磨平破裂了。

3、The roadwas pavedwithsmoothstoneslabs.

道路用平整的石板鋪成。

B. 英文stone是什麼意思,stone翻譯解釋,stone中文意思,stone用法及讀音

C. 石頭是用英語怎麼說

石頭

英文:stone

讀法:英 [stəʊn] 美 [stoʊn]

釋義:

1、n.石頭;寶石;礦石

2、v.以石擲向;除(水果的)硬核

詞彙搭配:

1、lay a corner stone 鋪奠基石

2、remove a stone 搬走石塊

3、roll stone 滾石

4、hard stone 堅硬的石頭

例句:

Thathouseisbuiltofstone.

那所房子是石頭造的。

(3)石三葉蟲屬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擴展閱讀

詞義用法:

1、stone作可數名詞時,基本意思是「石頭,石塊,石子,碎石」,指小塊的石頭,有時還可表示「寶石,鑽石」。引申可表示「無情」,指人鐵石心腸。

2、stone還可作「石料」解。是不可數名詞。

3、表示「一塊石頭」用astone或a piece ofstone都可以。

4、stone還可作定語。譯為「石的,石制的」。

5、stone在表示抽象意義時。無復數形式。

D. 屬相用英語怎麼說

屬相shǔ xiàng
- 英文翻譯
屬相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any of the twelve animals,representing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used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用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相配合來記人生出年份,如子年出生則屬鼠,稱「屬相」.又稱「生肖」
用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相配合來記人出生年份,如子年出生則屬鼠,稱屬相.又稱生肖.
《紅樓夢》第五七回:「他不在家,或是屬相生日不對,所以先說與兄弟了.」《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 張太太 又屬相不對,忌他,便留在上房張羅.」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五:「 小二黑 從小就聰明,象那些算屬相,卜六壬課……不幾天就都弄熟了.」
屬相的英文翻譯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birthpet

E. 石頭英語怎麼說

問題一:石頭英文怎麼說? 石頭: [ shí tou ]
1. stone
其它相關解釋:

例句與用法:
1. 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已磨損了。
The inscription on the stone had worn away.

2. 她踩到一塊松動的石頭上,扭傷了腳踝。
She stepped on a loose stone and twisted her ankle.

3. 那塊石頭差點兒砸到男孩。
The stone just missed the boy.

4. 我把石頭搬起來時,那隻甲蟲跑了。
The beetle scuttled away when I lifted the stone.

5. 道路被一塊大石頭堵住了。
The road was blocked by a huge rock.

6. 我的手指被一塊鋒利的石頭劃破了。
I cut my finger on a sharp stone.

7. 他向湖裡扔了一塊石頭。
He threw a stone into the lake.

8. 她把炒鍋當啷一聲掉在石頭地板上。
She clashed the pan down on the stone floor.

問題二:石頭英文怎麼讀音 stone 石頭
rock 岩石

問題三:石頭英文怎麼讀 stone
英 [st??n] 美 [sto?n]
n.
石頭;寶石;礦石;(膀胱或腎臟中的)結石
vt.
向扔石塊;用石頭鋪;以石擲向;除(水果的)硬核
adj.
石制的;石頭似的;[S-]石器時代的;粗陶制的
adv.
石一般的

問題四:英文名 石頭用英文名怎麼說~ 這樣世界上就只有一個你叫這個名字了! 追問: 恩 追問: 可以不可以介紹幾個英文名 回答: Strong音譯是斯特朗,實際有強大的之一;Straus是斯特勞斯等。你具體要什麼樣的名字?一定要和石頭聯系起來嗎? 追問: 恩 是 你有沒有要提好的英文名 回答: 和石頭有關的詞有一些意思不是很好啊...Stuart 斯圖爾特 怎樣? 追問: 恩 那不要有關石頭的 你給我推薦幾個你覺的好的 謝謝 回答: 首選Reading雷丁,有內涵。其次 Ray雷 Trent特倫特 怎樣? 追問: Trent這個具體意思是什麼 什麼含義 包含什麼內涵 回答: 其中trend有走向,動態,時髦時尚之意;相似的trenchant有銳利的,犀利的,有力的和清晰的之意。而Trent取二者和意。就這樣。 補充: 我查過了,Stone是英文名,是斯頓的意思。

問題五:「石頭」用英語怎麼說 stone 石頭
**************************************************************************
^__^真心祝你學習進步,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

問題六:石頭英文怎麼拼石頭英文啊,快 普通的石頭就是:stone 發音很像「石頭」 岩石可以說成 rock 寶石、寶石:gem 珠寶、寶石jewel

問題七:石頭用英語怎麼能說 石頭用英語表示為stone
復數形式在後面加s

F. 三葉蟲用英語怎麼說

Goole翻譯告訴你
三葉蟲的英文:Trilobite [ˈtraɪləʊbaɪt]

G. 地球之淚(江霖)里的"三葉蟲"什麼意思

物種簡介

三葉蟲: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三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殼縱分為三部分,因此名為三葉蟲。

三葉蟲(Trilobita),屬於節肢動物門、三葉蟲綱,僅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出現,在二疊紀末的地質災害事件中全部滅絕。

三葉蟲(Trilobita)背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肋葉三部分,橫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占化石保存總數的60%。它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許多科、屬和種,我國已經描述過的三葉蟲就有1200多種。晚寒武紀發展到最高峰,志留紀以後逐漸衰亡,而後歷經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到了二迭紀末完全滅絕。

特徵

從背部看去三葉蟲為卵形或橢圓形,成蟲的長為3~10厘米,寬為1~3厘米。小型的6毫米以下。三葉蟲體外包有一層外殼,堅硬的外殼為背殼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邊緣。腹面的節肢為幾丁質,其他部分都被柔軟的薄膜所掩蓋。一般所採到的三葉蟲化石都是背殼。三葉蟲背殼的中間部分稱為軸部或中軸,左、右兩側稱為肋葉或肋部。三葉蟲殼面光滑。或有陷孔、瘤包、斑點、放射形線紋、同心圓線紋、短刺等。頭部多數被兩條背溝縱分為三葉,中間隆起的部分為頭鞍及頸環,兩側為頰部,眼位於頰部。頰部為面線所穿過,兩面線之間的內側部分統稱為頭蓋,兩側部分稱為活動頰或自由頰。胸部由若干胸節組成,形狀不一,成蟲2~40節。中間部分為中軸,兩側稱為肋部。每個肋節上具肋溝,兩肋節間為間肋溝。尾部是由若干體節互相融合而形成的,1~30節以上不等。形狀一般半圓形,但變化很大,可分為一中軸和兩肋部。肋部分節,有肋溝和間肋溝。肋部可具邊緣,邊緣上亦常有邊緣刺。三葉蟲腹面的節肢極少保存為化石,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節肢化石的只有19個種。

從奧陶紀到泥盆紀末的一些三葉蟲(比如裂肋三葉蟲目)進化出了非常巧妙的脊椎似的結構。在摩洛哥就發現了這樣的化石。此外在俄羅斯西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有帶脊椎結構的化石被發現。這種脊椎結構可能是對於魚的出現的一種抵抗反應。

體型

三葉蟲的大小在1毫米至72厘米之間,典型的大小在2至7厘米間。最大的三葉蟲Isotelusrex是1998年在加拿大哈得森灣邊上

奧陶紀的岩石里發現的。

感覺器官

多數三葉蟲有眼睛,它們還有可能用來作味覺和嗅覺器官的觸角。三葉蟲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碳酸鈣,CaCO3)組成的。純的方解石是透明的,有些三葉蟲使用單晶的、透明的方解石來組成其每隻眼睛的透鏡。這與大多數其它節肢動物不同,大多數節肢動物使用軟透鏡的、由甲殼素組成的眼睛。三葉蟲堅固的方解石透鏡無法像人的軟晶狀體的眼睛那樣來調節焦距。但是有些三葉蟲的方解石組成一個內部的、復合結構,這個結構可以降低球差,同時提供極好的視覺效果。

典型的三葉蟲眼睛是復眼,每個透鏡為一個拉長的棱鏡。每隻復眼內的透鏡數不等,有些只有一個,有些可達上千。在這樣的復眼中其透鏡一般排列為六邊形。

分類

三葉蟲為雌雄異體,卵生,個體發育過程中經過周期性蛻殼,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形態變化很大。一般劃分為3期:幼蟲、中年期、成年期。是分類的重要根據之一。三葉蟲綱可以分為7目:球接子目、萊得利基蟲目、聳棒頭蟲目、褶頰蟲目、鏡眼蟲目、裂肋蟲目及齒肋蟲目。

習性

三葉蟲與海生的珊瑚、海百合、腕足動物、頭足動物等共生。大多適應於淺海底棲爬行或半游泳生活,還有一些在遠洋中游泳或漂浮生活。它們以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的屍體或海藻等細小生物為食。

生長發育

從卵中孵化出來的幼蟲被稱為原甲期(protaspid),在這個階段里所有環全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單一的盔甲。在此後的生長期里在每次蛻皮時在尾部前會增加新的胸部環。此後在蛻皮時環的數目不再增加。對三葉蟲的幼蟲階段人們的認識很豐富,它們為研究三葉蟲之間的親緣關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

起源

三葉蟲的祖先可能是類似於節肢動物的動物,如斯普里格蠕蟲或其它隱生宙埃迪卡拉紀時期類似三葉蟲的動物。早期三葉蟲與伯吉斯頁岩和其它寒武紀的節肢動物化石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因此三葉蟲與其它節肢動物可能在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的交界之前有共同的祖先。

演化

三葉蟲發展迅速,在寒武紀晚期達到繁育高點的時代。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形態演變多種多樣。有的頭、胸、尾三部分大小相等,殼體緩平,頭、尾都缺少明顯的裝飾,如大頭蟲(BUMASTUS):有的頭部既寬且大,前緣被一條平闊的圍邊所環繞,其上還排列著整齊的瘤粒,如隱三瘤蟲(CRYPOLITHUS);有的為了免於受害,在胸、尾裝飾著尖長的針刺,如裂肋蟲(LICHAS);有的殼體還能夠捲曲成為球狀,如隱頭蟲(CALYMENE)。奧陶紀還出現了另一類節肢動物,即介形類。

滅絕原因

三葉蟲滅絕的具體原因不明,但是志留紀和泥盆紀時期兩齶強大,互相之間由關節連接的鯊魚和其它早期魚類的出現與同時出現的三葉蟲數量的減少似乎有關。三葉蟲為這些新動物可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此外到二疊紀後期時三葉蟲的數量和種類已經相當少了,這無疑為它們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提供了條件。此前的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雖然沒有後來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那麼嚴重,但是也已經大大地減少了三葉蟲的多樣性。

化石分布

在遠古海洋中三葉蟲的生活環境從淺海到深海非常廣。偶爾三葉蟲在海底爬行時留下的足跡也被化石化了。幾乎在所有今天的大陸上均有三葉蟲的化石被發現,它們似乎在所有遠古海洋中均有生存。三葉蟲化石

今天在全世界發現的三葉蟲化石可以分上萬種,由於三葉蟲的發展非常快,因此它們非常適合被用作標准化石,地質學家可以使用它們來確定含有三葉蟲的石頭的年代。三葉蟲是最早的、獲得廣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為止每年還有新的物種被發現。在英屬哥倫比亞、紐約州、中國、德國和其它一些地方發現過非常稀有的、帶有軟的身體部位如足、鰓和觸角的三葉蟲化石。

中國三葉蟲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劃分和對比寒武紀地層的重要依據。主要的三葉蟲化石品種有:蝙蝠蟲(Drepanura)、四川蟲(Szechuanella)及副四川蟲(Parasxechuanella)、湘西蟲(Xiamgxiia)、王冠蟲(Coronocephalus)、溝通蟲(Ductina)。

三葉蟲的世界

三葉蟲是一種已經絕滅了的節肢動物,我國早在300多年前,即明朝崇禎年間就在山東泰安發現了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最早是隨著寒武紀初期的小殼動物群而出現的,小殼動物群主要是指軟舌螺、腹足類、單板類、喙殼類和分類位置不明的一大批個體微小(一般僅1-2mm)、低等的軟體動物,當時的海洋條件已經適合於它們生存,這些動物給三葉蟲帶來了豐富的食源,在那時的海洋中,三葉蟲還沒有遇到有力的競爭對手,因此它們橫行霸道,迅速發展,整個寒武紀成了三葉蟲的世界。

三葉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尾部三個部分,背面的甲殼堅硬,正中突起,兩肋低平,也形成縱列的三部分,三葉蟲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吧。由於三葉蟲的背殼堅硬,所以容易被保存成為化石。我們今天了解這種絕滅了的動物,全是通過化石來認識它們的。三葉蟲的頭部由於覆蓋有硬甲,可稱為頭甲,頭甲上中央隆起的部分叫頭鞍,頭鞍的形狀和大小在不同種類中變化較大,頭鞍前部是頭蓋,上面發育著眼脊、眼葉和眼。頭蓋兩側的邊緣下凹並延展形成活動頰,活動頰常常進一步形成十分尖銳的頰刺,伸向身體的後方,整個頭甲是三葉蟲分類和種屬鑒定的重要依據。

胸甲由許多形狀相似的胸節組成,這些胸節相互銜接,與絕大多數節肢動物的體節相似,胸節可以活動,並有彎曲的功能。三葉蟲身體能夠蜷起或伸展開全靠這些活動的胸節,但幼年體的三葉蟲沒有胸節。尾甲是指三葉蟲身體末端由若干體節融合而成的部分,它們形成三葉蟲獨特的尾部。三葉蟲的尾一般都是半圓形,由於尾的邊緣常常形成大小不同的尾刺,使許多三葉蟲的尾伸展、放射,變得很美麗。整個三葉蟲的背面硬而光滑,但科學家們發現有些種類在背甲上具有小瘤或小結節,這些小瘤和小結節與背甲上的頰刺、肋刺、尾刺一起,構成了復雜的防護"盔甲",可見,當時海洋中即使有比三葉蟲強悍的動物,也不敢輕易冒犯它們。

經過各國古生物學家多年的研究,認為三葉蟲具有復雜的發育階段。三葉蟲為雌雄異體,卵生,在它們一生的發育中,要經過多次的蛻殼才能長成,現在的許多節肢動物都承襲了三葉蟲的生長方式。三葉蟲從幼蟲到成蟲,一般經歷三個生長階段,即幼年期、分節期和成蟲期。了解這點,對我們在野外採集三葉蟲化石很有必要,如果人們稍微具備一些有關三葉蟲發育階段的知識,就能對採集到的三葉蟲化石做出大致的鑒定,不致於把不同發育階段的同一種三葉蟲當做不同形態的屬種了。

幼年期的三葉蟲除身體很小外,常常凸起明顯,頭部與尾部區分不明顯,沒有胸節,蟲體呈圓球狀。以後,隨著三葉蟲不斷生長,胸節逐漸增加,當胸節全部長成不再增加時就進入成年期,此時意味著三葉蟲已達到性成熟階段,能夠生兒育女了。三葉蟲每蛻一次殼,身體都會增大,殼上的刺、瘤、甚至尾甲的分節數也會增加。

三葉蟲長大以後就可以在海洋中無憂無慮地生活了,至今為止,人們還沒有在陸相地層中發現三葉蟲化石,這說明這種動物確實只生存在海洋里。由於三葉蟲化石常常與珊瑚、腕足動物、頭足動物共同出現,表明它們都喜歡生活在比較溫暖的淺海,在那裡,三葉蟲以各種微小的生物為食,或者也對海草及動物的屍體感興趣。可以肯定,它們不具有主動攻擊的能力,因為三葉蟲沒有良好的游泳器官,也不具備流線形的體形,在水中行進的速度較慢。從它們的堅固背甲可以想像,一旦有兇猛的動物(如鸚鵡螺類)向它們擺出進攻的架勢時,三葉蟲會迅速把身體蜷起,象穿山甲那樣把自己保護起來,悄悄沉入海底。

寒武紀時為什麼出現那麼多三葉蟲呢?科學家們通過古生態學的研究認為,三葉蟲具有很好的適應環境的生存方式。三葉蟲並不遵循著單一的生活模式,有些種類的三葉蟲喜歡游泳,有些種類喜歡在水面上漂浮,有些喜歡在海底爬行,還有些習慣於鑽在泥沙中生活,它們占據了不同的生態空間,寒武紀的海洋成了三葉蟲的世界。在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這種不同尋常的生物與其它無脊椎動物又共同生存了很長時間,才逐漸數量減少和衰退。我國三葉蟲化石非常豐富,僅在寒武紀的早期就發現了200多個屬,山東泰安盛產的「燕子石」,經研究發現就是當時大量活動的三葉蟲死後堆積形成的,那些顯露在岩石表面紛紛欲飛的「燕子」,實際上全是一種長有長長尾刺三葉蟲的尾甲。

三葉蟲出現後,在整個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都可作為眾多生物的代表,它們和許多其它生物一起共同揭開了地球走進生物多樣化的序幕,從此,一個欣欣向榮的生物世界才真正出現。晚古生代時三葉蟲數量隨著門類眾多的海相無脊椎動物的大量涌現而減少,中生代到來時終於絕滅。

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崇禎年間,一個名叫張華東的人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了一種包埋在石頭里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頗似蝙蝠展翅,於是他就為之命名為「蝙蝠石」。到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對「蝙蝠石」進行了科學研究,終於弄清楚了原來這是一種三葉蟲的尾部。這種三葉蟲生活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是海洋中的一種節肢動物。為了紀念這個世界上給三葉蟲起的第一個名字,我國科學家就把這種三葉蟲由拉丁名翻譯成的中文名字依然叫做「蝙蝠石」或是「蝙蝠蟲」。

國外研究三葉蟲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98年。當時,魯德把一個頭部長有三個圓瘤的三葉蟲化石命名為「三瘤蟲」。到了1771年,瓦爾其根據這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即身體從縱橫兩方面來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縱向上分為頭部、胸部和尾部,橫向上分為中軸及其兩邊的側葉部分,因而給出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三葉蟲」。

在動物分類學上,三葉蟲屬於脊椎動物門、三葉蟲綱。它們生活在遠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到寒武紀晚期時發展到頂點。此後,三葉蟲從極盛的高峰走向衰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絕滅,沒有進入中生代。三葉蟲在整個古生代3億多年的漫長地質歷程中生生不息,繁衍出了眾多的類群和巨大的數量,總計有1500多個屬,1萬多個種,其中發現於我國的有大約500個屬。

三葉蟲的形狀大多為卵圓形或橢圓形,個體大小相差卻很懸殊。發現於葡萄牙奧陶紀地層中的烏拉裂肋蟲是最大的三葉蟲之一,長達70厘米。而古盤蟲、球接子之類的微小三葉蟲卻只有不到6毫米。常見的三葉蟲一般長度都在3到10厘米,寬度在1到3厘米。超過20厘米的就算大型的了。在我國昆明寒武紀早期地層中曾經發現過長度為30厘米的萊得利基蟲。

三葉蟲化石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對劃分地層非常重要。但同時,許多三葉蟲的屬種又具有地方性特色,因而它們又對劃分當時的海域分區,進而恢復當時的生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意義。

三葉蟲生活的年代距今雖然遙遠,但是科學家對它的形態、構造等特徵的了解是相當充分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三葉蟲身體表面披有堅固的甲殼,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經歷多次脫殼生長,所以它們在地層中遺留下的化石數量比其他生物要多;其次,寒武紀海洋中很少有比三葉蟲更大、更凶暴的動物和它生活在一起,因此它們能夠迅速繁衍,廣泛分布;此外,三葉蟲化石大多保存在質地細致的石灰岩或頁岩中,因此,不僅外殼的特徵能夠被觀察得很清楚,而且有時其內部構造也能被看得很清晰。

三葉蟲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它的背殼構造,其頭部中央有一個突起的「頭鞍」,可能是安置腦的處所。頭鞍的表面有的光滑無飾,有的瘤斑點綴,還有的具有為數不等的橫溝。這些橫溝被稱為「頭鞍溝」。頭鞍兩側,一般有成對的眼睛。沿眼睛的前後有一條溝,稱為「面線」,這是三葉蟲成長過程中藉以脫殼鑽出身體的地方。頭部腹面的前端有一對分節的觸須,既是行動器官,又是感覺器官。觸須的後面是攝食的口,通常蓋著「唇瓣」。口兩側有許多細小而分節的行動器官——附肢,附肢上有細密的纖毛,大概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

三葉蟲的胸部分節,多者達十幾節,少者只分兩節。各節之間以覆瓦狀(即像房頂的瓦片一樣一片覆疊在另一片的上面)關聯起來,便於捲曲活動。三葉蟲腹面兩側有為數眾多的分節附肢,附肢上具有纖毛,因此這些附肢也兼負行動和呼吸之用。三葉蟲的尾部和胸部一樣,縱向上分為中軸及其兩側的肋葉部,其形態多樣;尾部的邊緣有的帶刺,有的不帶刺。

三葉蟲的生活習性是多種多樣的,化石中最多的一類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頁岩中,可見當時它們大多生活在淺海底或游移於淤泥之上。它們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隨水漂流。志留紀中期的齒蟲類,整個身體幾乎被密密的長刺包圍,這些長刺對於它們在水裡游泳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推進器,因此可以推測它們是游泳的能手;同時,這些長刺也是抵禦天敵的有效武器。這種類型的三葉蟲主要是出現於奧陶紀到泥盆紀時期,當時與它共生的鸚鵡螺類、板足鱟類和魚類都是三葉蟲的勁敵,如果三葉蟲不增強它的游泳能力和御敵的武器,它們怎樣在那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繼續生存繁衍呢?

奧陶紀的某些三葉蟲,如寶石蟲、斜視蟲、隱頭蟲等還發展了捲曲的能力,它們的頭部和尾部可以完全緊接在一起,僅將背部的硬殼暴露在外;它們還可以鑽進淤泥以保護其柔軟的腹部器官,這樣,一方面便於御敵,另一方面也可以以類似於尺蠖那樣的伸曲的方式推動身體前進。

對於三葉蟲的個體發育過程,科學家通常是通過採集同一層位中同一種個體的不同生長階段的標本來研究的。三葉蟲的個體發育,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幼年期蟲體頭部和尾部尚不分明,也沒有胸節,直徑大約為0.24-1.3毫米。中年期蟲體頭部和尾部已經分開,胸節也已經發育,但是節數比成年期少一節。成年期蟲體的胸部與尾部節數增加到了極限,蟲體增大,殼上的刺、瘤等附加物均出現了。

三葉蟲自從在寒武紀早期出現以後,在整個系統演化中各部主要構造特點也逐漸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規律主要有下列幾方面:1、頭鞍形態的變化:寒武紀早期的原始三葉蟲的頭鞍形態多為長圓錐形,凸起也不顯著。往後到了寒武紀中期以後,頭鞍逐漸縮短,兩側趨向平行,成為圓柱形,甚至有的成為了球形。到了寒武紀晚期及以後的三葉蟲,甚至頭鞍與其兩側的頰部分界也不清楚了。2、面線後支所在位置的變化:早期三葉蟲的面線後支(即眼睛之後的那段面線)終點常與頭部的後邊緣或兩頰角相交;往後到了奧陶紀以後的類型,則常與頭部的兩旁側緣上相交。3、眼的變化:某些三葉蟲的眼睛。早期是新月形的,隨後逐漸變小,最後消失。另一類復眼比較發達的三葉蟲,眼睛則由小變大,最後會出現眼柄,眼睛則長在高高聳起的眼柄頂端上。志留紀的許多三葉蟲就屬於這一類。4、身體周圍長刺的變化:寒武紀和奧陶紀的三葉蟲很少長刺,而志留紀及其以後的類型長刺較為多見,而且刺比以前的也更加復雜。5、胸節由多變少,尾部由小變大,頭鞍上的橫溝由多到少等等趨勢也在許多類型的三葉蟲中顯示出來。

三葉蟲研究

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3片,所以叫做三葉蟲。

在動物分類學上,三葉蟲屬於無脊椎動物門、三葉蟲綱。它們生活在遠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絕滅。三葉蟲既會游泳,又善於爬行,所以從海底到海面,到處都在它的勢力范圍之內。三葉蟲食譜很廣,從藻類植物到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等,都會成為它的食物。三葉蟲在整個古生代3億多年的漫長地質歷程中繁衍出了眾多的類群和巨大的數量,總計有1500多個屬,1萬多個種,其中發現於我國的有大約500個屬。

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昝淑芹教授對遼寧東部地區(遼東半島和太子河流域)寒武紀的三葉蟲動物群進行過系統研究。記述了該區寒武紀地層中的41個科或亞科,101個屬或亞屬,189個種的三葉蟲化石,其中有新屬5個,新屬57個。發表了專著《遼寧東部寒武紀地層及三葉蟲動物群》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崇禎年間,一個名叫張華東的人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了一種包埋在石頭里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頗似蝙蝠展翅,於是他就為之命名為「蝙蝠石」。到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對「蝙蝠石」進行了科學研究,終於弄清楚了原來這是一種三葉蟲的尾部。這種三葉蟲生活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是海洋中的一種節肢動物。為了紀念這個世界上給三葉蟲起的第一個名字,我國科學家就把這種三葉蟲由拉丁名翻譯成的中文名字依然叫做「蝙蝠石」或是「蝙蝠蟲」。

國外研究三葉蟲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98年。當時,魯德把一個頭部長有三個圓瘤的三葉蟲化石命名為「三瘤蟲」。到了1771年,瓦爾其根據這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即身體從縱橫兩方面來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縱向上分為頭部、胸部和尾部,橫向上分為中軸及其兩邊的側葉部分,因而給出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三葉蟲」。

在動物分類學上,三葉蟲屬於脊椎動物門、三葉蟲綱。它們生活在遠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到寒武紀晚期時發展到頂點。此後,三葉蟲從極盛的高峰走向衰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絕滅,沒有進入中生代。三葉蟲的形狀大多為卵圓形或橢圓形,個體大小相差卻很懸殊。發現於葡萄牙奧陶紀地層中的烏拉裂肋蟲是最大的三葉蟲之一,長達70厘米。而古盤蟲、球接子之類的微小三葉蟲卻只有不到6毫米。常見的三葉蟲一般長度都在3到10厘米,寬度在1到3厘米。超過20厘米的就算大型的了。在我國昆明寒武紀早期地層中曾經發現過長度為30厘米的萊得利基蟲。

三葉蟲化石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對劃分地層非常重要。但同時,許多三葉蟲的屬種又具有地方性特色,因而它們又對劃分當時的海域分區,進而恢復當時的生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意義。

三葉蟲生活的年代距今雖然遙遠,但是科學家對它的形態、構造等特徵的了解是相當充分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三葉蟲身體表面披有堅固的甲殼,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經歷多次脫殼生長,所以它們在地層中遺留下的化石數量比其他生物要多;其次,寒武紀海洋中很少有比三葉蟲更大、更凶暴的動物和它生活在一起,因此它們能夠迅速繁衍,廣泛分布;此外,三葉蟲化石大多保存在質地細致的石灰岩或頁岩中,因此,不僅外殼的特徵能夠被觀察得很清楚,而且有時其內部構造也能被看得很清晰。

三葉蟲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它的背殼構造,其頭部中央有一個突起的「頭鞍」,可能是安置腦的處所。頭鞍的表面有的光滑無飾,有的瘤斑點綴,還有的具有為數不等的橫溝。這些橫溝被稱為「頭鞍溝」。頭鞍兩側,一般有成對的眼睛。沿眼睛的前後有一條溝,稱為「面線」,這是三葉蟲成長過程中藉以脫殼鑽出身體的地方。頭部腹面的前端有一對分節的觸須,既是行動器官,又是感覺器官。觸須的後面是攝食的口,通常蓋著「唇瓣」。口兩側有許多細小而分節的行動器官——附肢,附肢上有細密的纖毛,大概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

三葉蟲的胸部分節,多者達十幾節,少者只分兩節。各節之間以覆瓦狀(即像房頂的瓦片一樣一片覆疊在另一片的上面)關聯起來,便於捲曲活動。三葉蟲腹面兩側有為數眾多的分節附肢,附肢上具有纖毛,因此這些附肢也兼負行動和呼吸之用。三葉蟲的尾部和胸部一樣,縱向上分為中軸及其兩側的肋葉部,其形態多樣;尾部的邊緣有的帶刺,有的不帶刺。

三葉蟲的生活習性是多種多樣的,化石中最多的一類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頁岩中,可見當時它們大多生活在淺海底或游移於淤泥之上。它們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隨水漂流。志留紀中期的齒蟲類,整個身體幾乎被密密的長刺包圍,這些長刺對於它們在水裡游泳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推進器,因此可以推測它們是游泳的能手;同時,這些長刺也是抵禦天敵的有效武器。這種類型的三葉蟲主要是出現於奧陶紀到泥盆紀時期,當時與它共生的鸚鵡螺類、板足鱟類和魚類都是三葉蟲的勁敵,如果三葉蟲不增強它的游泳能力和御敵的武器,它們怎樣在那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繼續生存繁衍呢?

奧陶紀的某些三葉蟲,如寶石蟲、斜視蟲、隱頭蟲等還發展了捲曲的能力,它們的頭部和尾部可以完全緊接在一起,僅將背部的硬殼暴露在外;它們還可以鑽進淤泥以保護其柔軟的腹部器官,這樣,一方面便於御敵,另一方面也可以以類似於尺蠖那樣的伸曲的方式推動身體前進。

對於三葉蟲的個體發育過程,科學家通常是通過採集同一層位中同一種個體的不同生長階段的標本來研究的。三葉蟲的個體發育,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幼年期蟲體頭部和尾部尚不分明,也沒有胸節,直徑大約為0.24-1.3毫米。中年期蟲體頭部和尾部已經分開,胸節也已經發育,但是節數比成年期少一節。成年期蟲體的胸部與尾部節數增加到了極限,蟲體增大,殼上的刺、瘤等附加物均出現了。

三葉蟲自從在寒武紀早期出現以後,在整個系統演化中各部主要構造特點也逐漸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規律主要有下列幾方面:1、頭鞍形態的變化:寒武紀早期的原始三葉蟲的頭鞍形態多為長圓錐形,凸起也不顯著。往後到了寒武紀中期以後,頭鞍逐漸縮短,兩側趨向平行,成為圓柱形,甚至有的成為了球形。到了寒武紀晚期及以後的三葉蟲,甚至頭鞍與其兩側的頰部分界也不清楚了。2、面線後支所在位置的變化:早期三葉蟲的面線後支(即眼睛之後的那段面線)終點常與頭部的後邊緣或兩頰角相交;往後到了奧陶紀以後的類型,則常與頭部的兩旁側緣上相交。3、眼的變化:某些三葉蟲的眼睛。早期是新月形的,隨後逐漸變小,最後消失。另一類復眼比較發達的三葉蟲,眼睛則由小變大,最後會出現眼柄,眼睛則長在高高聳起的眼柄頂端上。志留紀的許多三葉蟲就屬於這一類。4、身體周圍長刺的變化:寒武紀和奧陶紀的三葉蟲很少長刺,而志留紀及其以後的類型長刺較為多見,而且刺比以前的也更加復雜。5、胸節由多變少,尾部由小變大,頭鞍上的橫溝由多到少等等趨勢也在許多類型的三葉蟲中顯示出來。

H. "石"這個姓在英文里怎麼翻譯

石在英文沒有翻譯,只要在名字前面加S就可以拼出來!

I. 三葉蟲是什麼啊

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3片,所以叫做三葉蟲。
在動物分類學上,三葉蟲屬於無脊椎動物門、三葉蟲綱。它們生活在遠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絕滅。三葉蟲既會游泳,又善於爬行,所以從海底到海面,到處都在它的勢力范圍之內。三葉蟲食譜很廣,從藻類植物到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等,都會成為它的食物。三葉蟲在整個古生代3億多年的漫長地質歷程中繁衍出了眾多的類群和巨大的數量,總計有1500多個屬,1萬多個種,其中發現於我國的有大約500個屬。
我國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崇禎年間,一個名叫張華東的人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了一種包埋在石頭里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頗似蝙蝠展翅,於是他就為之命名為「蝙蝠石」。到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對「蝙蝠石」進行了科學研究,終於弄清楚了原來這是一種三葉蟲的尾部。這種三葉蟲生活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是海洋中的一種節肢動物。為了紀念這個世界上給三葉蟲起的第一個名字,我國科學家就把這種三葉蟲由拉丁名翻譯成的中文名字依然叫做「蝙蝠石」或是「蝙蝠蟲」。

國外研究三葉蟲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98年。當時,魯德把一個頭部長有三個圓瘤的三葉蟲化石命名為「三瘤蟲」。到了1771年,瓦爾其根據這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即身體從縱橫兩方面來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縱向上分為頭部、胸部和尾部,橫向上分為中軸及其兩邊的側葉部分,因而給出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三葉蟲」。

在動物分類學上,三葉蟲屬於脊椎動物門、三葉蟲綱。它們生活在遠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到寒武紀晚期時發展到頂點。此後,三葉蟲從極盛的高峰走向衰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絕滅,沒有進入中生代。三葉蟲在整個古生代3億多年的漫長地質歷程中生生不息,繁衍出了眾多的類群和巨大的數量,總計有1500多個屬,1萬多個種,其中發現於我國的有大約500個屬。

三葉蟲的形狀大多為卵圓形或橢圓形,個體大小相差卻很懸殊。發現於葡萄牙奧陶紀地層中的烏拉裂肋蟲是最大的三葉蟲之一,長達70厘米。而古盤蟲、球接子之類的微小三葉蟲卻只有不到6毫米。常見的三葉蟲一般長度都在3到10厘米,寬度在1到3厘米。超過20厘米的就算大型的了。在我國昆明寒武紀早期地層中曾經發現過長度為30厘米的萊得利基蟲。

三葉蟲化石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對劃分地層非常重要。但同時,許多三葉蟲的屬種又具有地方性特色,因而它們又對劃分當時的海域分區,進而恢復當時的生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意義。

三葉蟲生活的年代距今雖然遙遠,但是科學家對它的形態、構造等特徵的了解是相當充分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三葉蟲身體表面披有堅固的甲殼,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經歷多次脫殼生長,所以它們在地層中遺留下的化石數量比其他生物要多;其次,寒武紀海洋中很少有比三葉蟲更大、更凶暴的動物和它生活在一起,因此它們能夠迅速繁衍,廣泛分布;此外,三葉蟲化石大多保存在質地細致的石灰岩或頁岩中,因此,不僅外殼的特徵能夠被觀察得很清楚,而且有時其內部構造也能被看得很清晰。

三葉蟲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它的背殼構造,其頭部中央有一個突起的「頭鞍」,可能是安置腦的處所。頭鞍的表面有的光滑無飾,有的瘤斑點綴,還有的具有為數不等的橫溝。這些橫溝被稱為「頭鞍溝」。頭鞍兩側,一般有成對的眼睛。沿眼睛的前後有一條溝,稱為「面線」,這是三葉蟲成長過程中藉以脫殼鑽出身體的地方。頭部腹面的前端有一對分節的觸須,既是行動器官,又是感覺器官。觸須的後面是攝食的口,通常蓋著「唇瓣」。口兩側有許多細小而分節的行動器官——附肢,附肢上有細密的纖毛,大概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

三葉蟲的胸部分節,多者達十幾節,少者只分兩節。各節之間以覆瓦狀(即像房頂的瓦片一樣一片覆疊在另一片的上面)關聯起來,便於捲曲活動。三葉蟲腹面兩側有為數眾多的分節附肢,附肢上具有纖毛,因此這些附肢也兼負行動和呼吸之用。三葉蟲的尾部和胸部一樣,縱向上分為中軸及其兩側的肋葉部,其形態多樣;尾部的邊緣有的帶刺,有的不帶刺。

三葉蟲的生活習性是多種多樣的,化石中最多的一類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頁岩中,可見當時它們大多生活在淺海底或游移於淤泥之上。它們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隨水漂流。志留紀中期的齒蟲類,整個身體幾乎被密密的長刺包圍,這些長刺對於它們在水裡游泳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推進器,因此可以推測它們是游泳的能手;同時,這些長刺也是抵禦天敵的有效武器。這種類型的三葉蟲主要是出現於奧陶紀到泥盆紀時期,當時與它共生的鸚鵡螺類、板足鱟類和魚類都是三葉蟲的勁敵,如果三葉蟲不增強它的游泳能力和御敵的武器,它們怎樣在那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繼續生存繁衍呢?

奧陶紀的某些三葉蟲,如寶石蟲、斜視蟲、隱頭蟲等還發展了捲曲的能力,它們的頭部和尾部可以完全緊接在一起,僅將背部的硬殼暴露在外;它們還可以鑽進淤泥以保護其柔軟的腹部器官,這樣,一方面便於御敵,另一方面也可以以類似於尺蠖那樣的伸曲的方式推動身體前進。

對於三葉蟲的個體發育過程,科學家通常是通過採集同一層位中同一種個體的不同生長階段的標本來研究的。三葉蟲的個體發育,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幼年期蟲體頭部和尾部尚不分明,也沒有胸節,直徑大約為0.24-1.3毫米。中年期蟲體頭部和尾部已經分開,胸節也已經發育,但是節數比成年期少一節。成年期蟲體的胸部與尾部節數增加到了極限,蟲體增大,殼上的刺、瘤等附加物均出現了。

三葉蟲自從在寒武紀早期出現以後,在整個系統演化中各部主要構造特點也逐漸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規律主要有下列幾方面:1、頭鞍形態的變化:寒武紀早期的原始三葉蟲的頭鞍形態多為長圓錐形,凸起也不顯著。往後到了寒武紀中期以後,頭鞍逐漸縮短,兩側趨向平行,成為圓柱形,甚至有的成為了球形。到了寒武紀晚期及以後的三葉蟲,甚至頭鞍與其兩側的頰部分界也不清楚了。2、面線後支所在位置的變化:早期三葉蟲的面線後支(即眼睛之後的那段面線)終點常與頭部的後邊緣或兩頰角相交;往後到了奧陶紀以後的類型,則常與頭部的兩旁側緣上相交。3、眼的變化:某些三葉蟲的眼睛。早期是新月形的,隨後逐漸變小,最後消失。另一類復眼比較發達的三葉蟲,眼睛則由小變大,最後會出現眼柄,眼睛則長在高高聳起的眼柄頂端上。志留紀的許多三葉蟲就屬於這一類。4、身體周圍長刺的變化:寒武紀和奧陶紀的三葉蟲很少長刺,而志留紀及其以後的類型長刺較為多見,而且刺比以前的也更加復雜。5、胸節由多變少,尾部由小變大,頭鞍上的橫溝由多到少等等趨勢也在許多類型的三葉蟲中顯示出來。
付圖:http://images.google.cn/images?

J. ogygiocarella debuchii怎麼翻譯(化石上面的名字)

就搜到了這個相關的回答。英文資料里,把它列在三葉蟲 Trilobites綱裡面。

學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 Ogygiocarella debuchii
界 (Kingdom) 動物界 Animalia
門 (Phylum)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Class) 三葉蟲綱 Trilobita
目 (Order) 櫛蟲目 Asaphida
亞目 (Suborder) 櫛蟲亞目 Asaphina
總科 (Superfamily) 櫛蟲總科 Asaphoidea
科 (Family) 櫛蟲科 Asaphidae
屬 (Genus) 龍王盾殼蟲屬 Ogygiocarella
種 (Species) 德氏種 debuchii

年代 古生代奧陶紀中期 Paleozoic Middle Ordovician (Llandeilo Series) (471.8 - 468.1百萬年)
產地 英國英格蘭西部什羅浦夏郡南方 South Shropshire,UK
尺寸 化石長約 36 mm 寬約 25 mm

德氏龍王盾殼蟲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三葉蟲品種,1679 年英國教士愛德華路伊德(Edward Lhwyd) 博士,在寫給好友馬丁李斯特 (Martin Lister) 博士的信中提到,他在南威爾斯的蘭代洛鎮 (Llandeilo) 附近石灰岩中發現了比目魚或某種不知名的扁平魚類的遺跡,路伊德博士繪制了草圖並且在該年於英國皇家學院會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發表。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這個狀似比目魚的石頭是一種已滅絕的海洋生物,直到 1771 年西方動物學界才判定三葉蟲是一種新的物種。 左圖就是當時刊載在英國皇家學院會報上的草圖,現今學者認為這張草圖所描繪的便是德氏龍王盾殼蟲。德氏龍王盾殼蟲除了在南威爾斯的蘭代洛鎮被發現外,也常發現於英格蘭西部什羅浦夏郡,英國地質學家在 1839 年時便知道以德氏龍王盾殼蟲來判斷兩地的地層序列,我這個化石標本正是出自於什羅浦夏郡。

熱點內容
登記表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22:31:59 瀏覽:199
請下車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22:04:50 瀏覽:56
我很少做飯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2 22:04:37 瀏覽:108
我們得很好的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9-12 22:01:53 瀏覽:47
對某事擅長的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9-12 22:01:52 瀏覽:434
英語好深啊翻譯中文怎麼說 發布:2025-09-12 21:53:43 瀏覽:848
你好有什麼事情嗎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21:49:31 瀏覽:307
自我介紹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2 21:38:54 瀏覽:631
日語說怎麼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2 21:38:47 瀏覽:495
今天做了作文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2 21:36:46 瀏覽: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