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祭樁劇情介紹
⑴ 豫劇《大祭樁》劇情簡介
《大祭樁》劇情簡介:
李授在朝為官,長子李彥榮帶兵把守邊關,世代忠良,怎耐遭奸臣陷害,全家驅逐出府,勒令離京。次子李彥桂與黃璋之女黃桂英自幼訂親,無奈之下,李彥桂帶領家人投奔蘇州未成親的岳父家中,怎耐岳父太勢力,又怕沾污毀約退親。小姐黃桂英賢得大義,欲意贈其銀兩暫且安身,怎知其父借刀殺人,言說李彥桂是強盜,送入南監三日問斬。桂英冒雨潛行,法場祭樁,途中遇李母和大嫂,因受誤解而遭打,經一番哭訴表露真情,共赴法場;同時,寶馬火焰駒帶義士趕往邊關,李彥榮得知此事返京昭雪,也幸好,全家得救。
《大祭樁》是一部戲曲,劇種屬豫劇,大師常香玉經典之作。
⑵ 豫劇劇名大全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傳統古裝劇目有647個。新中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1949年以來,以改編傳統、移植改編的古裝劇,創作改編的現代戲為主。
一、傳統古裝劇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桃花庵》、《對花槍》、《天地配》、《鍘美案》、《龍鳳令》、《玉虎墜》、《十面埋伏》、、《劈山救母》、《香囊記》又名《抬花轎》等。
二、改編傳統、移植改編的古裝劇有《紅娘》、《花木蘭》、《宇宙鋒》、《穆桂英掛帥》、《破洪州》、《七品芝麻官》、《打金枝》、《三哭殿》、《大祭樁》等。
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
部分劇目介紹:
1、《香囊記》
《香囊記》是豫劇花旦行的「看家戲」,它的藝術風格最具河南特色。一批不同年代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在「坐轎」、「抬轎」的表演層次和表演風貌上,幾乎是跨越式的一再發展、創新,直至用《抬花轎》的劇名逐步代替或淹沒了原來的。
《文武換親》等別稱,演《香·囊記》徑直用《抬花轎》書寫海報。還多次進京演出,並和《審誥命》一起。
2、《桃花庵》
《桃花庵》 ,又名《齒痕記》《張才游庵》等,屬豫劇傳統劇目。民國二十四年(1935),陳素真將自己常演的《賣衣收子》帶進了豫聲劇院演出,樊粹庭看後為陳素真進行了整理改編,加重了妙善的戲並提高其形象,刪去別家、撒瓜子、游庵、生子等情節。
1937年王鎮南也曾為常香玉整理此劇。1942年崔蘭田搭班洛陽,飾竇氏,姚淑芳飾陳妙善。1952年,王鎮南又刪去「爭狀元」一場。後也成為桑振君大師代表劇目之一。
3、《穆桂英掛帥》
原名《老征東》或《楊文廣奪印》。1954年,經宋詞改編,更名《穆桂英掛帥》,由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劇本於1956年出版,收入《戲曲選》第3卷(1959);其主要劇情為:楊家將屢次率兵擊潰遼軍,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離朝帶領全家轉回河東,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卻心系國家安危,遂派文廣、金花進京打探。此時安王造反,宋王校場選帥。少年氣盛的文廣、金花在校場刀劈王倫奪得帥印。宋王得知楊門之子遂封穆桂英為帥出征。為了國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舊日的鎧甲,滿懷豪情又擂響了出征的戰鼓。
4、《打金枝》
豫劇傳統劇目。由豫劇劉派創始人劉忠河扮演唐王。此劇系豫劇老生(紅臉)演員劉忠河的代表劇目之一,以優美曲調加上通俗易懂的唱詞深受大家喜愛,為豫劇豫東調代表劇目之一。
劉忠河,豫東八大紅臉王之首。河南商丘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商丘市豫劇團名譽團長,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戲曲家協會理事。
5、《朝陽溝》
豫劇《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所擁有的特殊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的。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許欣,音樂設計王基笑、姜宏軒等,舞台美術設計關朋。魏雲飾銀環,王善朴飾拴保。
同年6月調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中,魏雲主演銀環,馬琳飾演二大娘,高潔扮演過拴保娘。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6、《小二黑結婚 》
《小二黑結婚》是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豫劇,1953年河南省歌劇團以豫劇形式首演於河南開封。田川、楊蘭春根據自己的同名歌劇改寫。事見趙樹理同名小說。敘抗日戰爭時期民兵英雄劉二黑,與同村少女子小芹相愛,遭到迷信思想嚴重的雙方父母反對的故事。
豫劇《小二黑結婚》在現代題材戲曲化方面,取得了成就。舞台動作在生活的基礎上借鑒戲曲程式,予以誇張,舞蹈化。為河南省豫劇三團的保留劇目。柳蘭芳飾演的小芹深受歡迎,清凌凌的水來等豫劇唱段,至今廣為流傳。
劇本分別於1963年1月、1979年8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豫劇三團藝術檔案室存有各種版本和資料。
⑶ 京劇《火焰駒》和豫劇《大祭樁》是不是同一件事
是的 這是一個流傳極廣的故事,許多劇種都搬演過,尤以秦腔享譽。此劇名為「火焰駒」,其實這匹稱為「火焰駒」的馬演繹到今天,除了過場交代其「報信」之功外,再無神處。
故事大意是:宋時,朝臣李綬之子李彥貴與黃璋之女黃桂英自幼訂親。李綬遭陷被抄,含冤入獄。時,其長子奉命邊關御敵,次子李彥貴則流落街頭。黃璋企圖昧婚,桂英不從。終日悶坐綉樓。丫環梅英設計讓桂英和以賣水為生的李彥貴花園相會,不料相約夜晚贈銀時被人害命。李彥貴遂被誣入獄行將斬首。桂英冒雨潛行,法場祭樁,途中遇李母和大嫂,因受誤解而遭打,經一番哭訴表露真情,共赴法場。同時,寶馬火焰駒帶義士趕往邊關,李家長子速回,結局圓滿。
該劇因劇種不同,情節略有差異。
豫劇以《大祭樁》為名,其中的《坐樓》和《打路》兩折成為久演不衰的經典。一般認為是常派的代表劇目,在今天的豫劇舞台上,則幾乎所有中青年旦角演員都視此戲為看家戲。
⑷ 河南豫劇十大名段
河南豫劇十大名段有《朝陽溝》、《鍘美案》、《常香玉》、《花木蘭》、《對花槍》、《三上轎》、《抬花轎》、《三哭殿》、《大祭樁》、《穆桂英掛帥》。
1、《朝陽溝》
《朝陽溝》的問世,無疑是現代戲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優美的旋律,生動的情節,再加上豫劇三團各位藝術家精湛的表演,使得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名聞全國。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朝陽溝》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區仍還在廣為傳唱和流傳,這一切都證明了《朝陽溝》所具有著的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⑸ 河南豫劇-常玉香真名
姓名:常香玉
性別:女
原名:張妙玲
英文名:
生日:1922年
星座:
國籍:中國
地域:中國大陸
身高:
血型:
三圍:
嗜好:
生平介紹:常香玉,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鞏縣人,1922年出生。
出身藝人家庭的她,九歲隨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初學小生、須生、武丑,後專演旦腳。幼功深厚。十歲登台,十三歲主演6部《西廂》,名滿開封。原唱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合豫東、祥符各調,並吸收曲劇、墜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劇等一些唱腔,別創新腔。1938年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鑽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說白的改革。1941年赴陝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她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分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是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音視頻: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