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翻譯 » 漢語為什麼不能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漢語為什麼不能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25-08-01 20:37:17

㈠ 英語與漢語的區別

一、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復

1、英語表達相同的意思時往往變換表達方式。第一次說「我認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顯然就很乏味,應該換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類的表達。

2、相比之下,漢語對變換表達方式的要求沒有英語那麼高,很多英語中的變化表達譯成重復表達就行了。

二、英語多抽象,漢語多詳細

1、英文句子難譯主要難在結構復雜和表達抽象上。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把長句變短句、從句變分句,結構上的難題往往迎刃而解。

2、表達抽象則要求譯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詳細的中文進行表達,這對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戰性。

三、英語多省略,漢語多補充

1、英語一方面十分注意句子結構,另一方面又喜歡使用省略。英語省略的類型很多,著名詞的省略,動詞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並列結構中,英語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現過的詞語。

2、而漢語則往往重復這些省略了的詞。

四、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

1、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定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後,即重心在前。

2、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後。

㈡ 為什麼不說中文。用英語怎麼翻譯

為什麼不說中文?

英文翻譯:

  • Why not speak Chinese?

  • Why don't you speak Chinese?

  • Could you speak Chinese?


重點詞彙解釋:

  • why

used in questions to ask the reason for or purpose of sth

(用於問句)為什麼,為何


  • speak

(not used in the progressive tenses 不用版於進行時權) to be able to use a particular language

會說,會講(某種語言)

  • could

used to politely ask sb to do sth for you

(禮貌地請求別人做事)能,可以

㈢ 中文英文翻譯有什麼技巧

漢語句子翻譯成英語的方法技巧:

(1)逆序法

英語有些長句的表達次序與漢語表達習慣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這時必須從原文後面開始翻譯。在漢語中,定語修飾語和狀語修飾語往往位於被修飾語之前;在英語中,許多修飾語常常位於被修飾語之後,因此翻譯時往往要把原文的語序顛倒過來。

倒置法通常用於英譯漢,即對英語長句按照漢語的習慣表達法進行前後調換,按意群或進行全部倒置,原則是使漢語譯句符合現代漢語論理敘事的一般邏輯順序。

(2)順序法

當英語長句的內容敘述層次與漢語基本一致時,可以按照英語原文表達的層次順序翻譯成漢語,從而使譯文與英語原文的順序基本一致。

(3)包孕法

這種方法多用於英譯漢。所謂包孕是指在把英語長句譯成漢語時,把英語後置成分按照漢語的正常語序放在中心詞之前,使修飾成分在漢語句中形成前置包孕。但修飾成分不宜過長,否則會形成拖踏或造成漢語句子成分在連接上的糾葛。

(4)分句法

有時英語長句中主語或主句與修飾詞的關系並不十分密切,翻譯時可以按照漢語多用短句的習慣,把長句的從句或短語轉換成句子,分開來敘述。為了使語意連貫,有時需要適當增加詞語,也就是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將整個英語長句翻譯為幾個獨立的句子,順序基本不變,前後保持連貫。

(5)綜合法

上面我們講述了英語長句的逆序法、順序法和分句法,事實上,在翻譯一個英語長句時,並不只是單純地使用一種翻譯方法,而是要綜合使用到各種方法,這在我們上面所舉的例子中也有所體現。

再如,一些英語長句單純採用上述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方便,這就需要我們的仔細分析,或按照時間的先後,或按照邏輯順序,順逆結合,主次分明地對全句進行綜合處理,以便把英語原文翻譯成通順忠實的漢語句子。

㈣ 漢語諺語翻譯成英語時候有什麼難點和技巧

許多中國人愛用俗語、成語、俚語。由於中美兩國文化、風俗、思想、習慣的差異,如果照字直譯,或把單字「堆在一起」,老外聽了,也許就會「滿頭霧水」、「迷迷糊糊」,成了他們所說的「只有你們中國人聽得懂」的「中國英文」(Chinese English)。

在此,把一些常見的中文俗語與一般老外的說法相對比較,或許可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1. 人山人海:有人直譯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這就是「中國英文」,老外很難理解。他們指「人多」時,通常只說:「There is a large crowd of people.」如果看到電影院門前大排長龍,也只說:「There is (was) a long movie line.」

不過在詩詞用語 (poetic expression) 里,老外也有使用:「a (the) sea of faces」,頗有咱們「人山人海」的味道。例如:

Looking out upon the sea of faces, Mr. A delivered a touching speech.(望著一片人山人海的聽眾, A先生發表一篇動人的演說。)
Standing at his podium, President Clinton saw a sea of faces waving at him.(柯林頓總統站在講台上看到人山人海的人群揮手向他致意。)
可見,說話者通常要在台上或高處,才有「人海」的感覺。因此,可以說:I saw a sea of faces from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但在平地的人群中,就不說:「I saw the sea of faces.」也不說:「There is a sea of faces.」只說:「I saw a large crowd of people.」

2.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人譯成:Every family cooking - pot has a black spot. (意思是:每個家庭的鍋子都有黑色的污點)
這樣說法,老外恐怕不能充分了解。不過老外最常的說法是:

Many families have skeletons in the closet. (許多家庭的衣櫃里都有骨骸) (骨骸就是指家醜)
或者說:
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source of shame.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醜事)
說白些,就是:
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problem.

3.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有人直譯為:There are no feasts in the world which do not break up at last.
老外聽後,也許很難體會其中意義。如果按照美語說法,也許更易理解: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意思是:所有好的事情,總有結束的一天。)
假如是指好友最後也有分別的一天,那麼可以說:

Eventually, all bosom friends will drift apart. (bosom friend 是指知心的好友)

4.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人照字直譯為:When times are easy, we do not burn the incense,but when the trouble comes, we embrace the feet of the Buddha.
這種說法,老外也會「一知半解」。美語里一般說法是:

Worship God every day; not just in times of adversity. (要每天敬拜神,不是只在困難時。)
學生也可以說:
If you study hard every day, exams will not seem overwhelming. (如果你每天用功,考試就不會形成壓力。)

5. 掛羊頭,賣狗肉:有人照字直譯為:He advertises mutton, but sells dog's flesh. 或 He hangs up a sheep's head at the shopfront and sells dog meat.

這兩種譯法,恐怕老外都難理解,尤其談到「狗肉」,他們更會「反感」,因為狗是他們最愛的寵物,不過老外倒有相近的說法: He applied t-and-switch factics in business. (他經商的策略是先引誘顧客來,再改變貨物的品質。)
(Bait-and- switch 當名詞用) (也可不用連字型大小)
This store uses t and switch policy.

或者簡單的說:
Let the buyer be aware! (讓消費者提高警覺) ; 或
Say one thing and do another.

6.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有人譯成: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 it. 或 A statement that once let loose cannot be caught by four galloping horses.
這兩種說法,中文味道嫌重,老外未必理解。不過他們倒有類似的說法:

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
或者說:
You can not take back what you have said. (你說出的話,就不能再收回來。)

7. 禍從口出,言多必失:有人譯為:The mouth is the gate of misfortune and evil.
老外聽了,恐怕不能完全理解。最好說成:

Careless talk leads to trouble. (不小心說話,會帶來麻煩); 或
The less said the better. (說的愈少愈好)
甚至也可以說:
Shut the mouth and open the eyes. (閉嘴少說,張眼多看。)

㈤ 有沒有一款軟體能把我說出的中文翻譯成英文並說出來

1、使用google翻譯,可以把漢語翻譯成英語,還能把英語讀出來,而且也比較准確。


2、Dr.eye譯點通8.0專業版。這是一套結合中、英、日三向語言翻譯的工具軟體,採用最新的翻譯核心技術,內含豐富的資料庫,新增加時代英英/英漢雙解大辭典,是一款不錯的翻譯軟體。


3、金山詞霸。金山詞霸移動版中,Android版和ios版是一款經典、權威、免費的詞典軟體,完整收錄柯林斯高階英漢詞典;整合500多萬雙語及權威例句,141本專業版權詞典;並與CRI合力打造32萬純正真人語音。



(5)漢語為什麼不能翻譯成英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准確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方法和技巧


1、根據原話,理解原句意思,透徹理解。


2、用常用詞彙進行同義轉換,翻譯後多閱讀幾遍,確認語句是否通順、合理。


3、如果不通順就要看看詞語的時態是否正確或者運用固定搭配、固定句型。

㈥ 為什麼「中國」翻譯英文不是「zhonghuo」,而是「china」

說法一: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制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
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因此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是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卻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了。

西方瓷器原本是從中國輸入的。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並稱為China。歐美人談到China的時候,往往聯想到China(中國)是china(瓷器)之鄉。

說法二:與瓷器無關

新民晚報2004年8月3日16版介紹景德鎮瓷文化。其文說,宋元兩代景德鎮的制瓷技術已經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又說,明清兩代瓷器大量出口,經阿拉伯傳到歐洲。這些史實,我無異議。唯可疑者,其說china由來,文雲:「民間歷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china系根據秦字讀音轉化而來。但在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是china是漢語昌南(原景德鎮名)的音譯。隨著景德鎮精白瓷大量流傳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說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譯音,我覺得很新鮮。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在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起)改名景德鎮。此時所制瓷器已負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推論,其後本鎮瓷器外銷朝鮮、日本、越南,又其後經阿拉伯遠銷到歐洲,皆以產地昌南作為商品名稱。昌南兩音,口碑遠播,寫成法文便是chine,寫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譯成漢文瓷器。瓷器名聲響遍全球,歐洲人就把中國也叫作瓷器,而大寫其字頭,成了China。這個推論亦能自圓其說。

然有極大障礙,景德鎮人難以克服。就是至今無人能夠否認英文China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現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麼意思吧。那就是說,什麼昌南,什麼瓷器,還得在娘胎里靜待兩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資格太嫩了,昌南瓷器爭什麼。三千年前,不但焚書坑儒的秦朝,就連春秋五霸的秦國,都還不存在,China怎麼能是秦的譯音呢?論資格,支那之名比周朝還要老,怎輪得上替暴秦爭面子呢?

請容詳說支那由來。唐代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雲:「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他顯然不同意China與昌南瓷器或與秦朝掛鉤。隋代慧苑法師《華嚴經音義》雲:「支那,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故以為名。」他則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義。兩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時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穎出。

二十世紀之初,China一詞起源問題,學界曾經討論,眾說紛紜,未定一是。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來指我華夏。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想系詞義因時代而演變所致。

外邦對我華夏稱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後曰拓跋Tabac,最後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國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販瓷器到歐洲,稱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漢譯應該是「支那瓦」。陶瓷產品,古稱瓦器。此處ware應是瓦之譯音。支那瓦者,中國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國名,初無瓷器一義。後來省掉ware,簡稱為China,才小寫其字頭,獲得瓷器之義。這已經是晚近的事了。

景德鎮人不必失望。你們不是還有浮梁縣的高嶺村嗎?沒人替它爭取,它卻進入洋文。在英文里,Kaolin義為瓷土。景德鎮瓷器最初用高嶺村出產的粳米白泥作原料,稱高嶺土。Kaolin乃高嶺之譯音也。後來歐洲人制瓷器,凡是瓷土,不管哪裡產的,皆以高嶺稱之。貴村之名於焉「走向世界」,不亦壯哉。

熱點內容
理論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8-03 13:13:44 瀏覽:247
那邊的男人是誰翻譯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03 13:06:59 瀏覽:300
她總是很累翻譯成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03 13:04:26 瀏覽:689
在家裡你呢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03 13:02:51 瀏覽:549
自吹自擂英語應該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03 12:39:11 瀏覽:379
英語作文關於城市的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8-03 12:38:35 瀏覽:302
二點一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8-03 12:34:21 瀏覽:413
保姆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03 12:34:15 瀏覽:475
我現在只想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03 12:30:20 瀏覽:788
下車點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03 12:24:34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