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織怎麼翻譯成英語
Ⅰ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是怎麼樣的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
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
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
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
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
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
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
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會議被迫休會。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等,由李達夫人王會悟做向導,從上海乘火車轉移到嘉興,再從獅子匯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島,最後轉登王會悟預訂的遊船,並在遊船中庄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在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庄嚴誕生。
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
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組織架構和目標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
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
國家總書記自2012年11月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至今擔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9191.4萬名黨員、基層黨組織則有468.1萬個,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佔49.6%,女性佔27.2%,少數民族佔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共產主義,並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
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國家總書記同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意識形態,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共產黨
Ⅱ 英語學習|十九大英文措辭新表述
這次翻譯十九大政治報告,解決的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整個報告最核心的內容,這個翻譯看起來很簡單,英文是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其中核心是這個「for」,我們翻譯的時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是「in",我們經過討論和溝通,決定用「for」,為什麼呢?我們的理解,這個思想是管這個新時期的,而不是在新時期當中發生的,這個譯法是經過反復討論,並且報領導批的。所以,核心理念一定要翻譯准確。
首先,「幹部」的翻譯,十八大以前,我們一直把幹部翻譯成「cadre」,十八大之後我們全部改譯成了official。
比如「全民行動、幹部帶頭」,「encourage extensivepublicinvolvement, making our officials taking the lead」,國際上通用,沒有任何的誤解。
「群眾」的譯法,大學學的是「masses」,但這個詞在英語中含有貶義,指「底層大眾」。
實際上我們說群眾指「人民」,所以從十八大開始,「群眾」的譯法改成了「people」或「public」。
例如,團結動員群眾「uniting and mobilizing the people」,就是說黨和群滑缺眾、和人民是在一起的,而不是割裂的個體。十九大報告里,「masses」消失了,它是不能用的。
提到「基層」,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譯成「grassroots」。
其實不然,grassroots指草根階層,它和權力是對立的,所以我們所說的「基層」是絕對不能用這個詞翻譯的。
我們根據中國的政治體制特點,現在改成了「community」或者「primarylevel」。例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翻譯成「improvecommunity-level healthcare services」,就一清二楚了。
「宣傳」,這個詞的翻譯問題一定要解決,過去翻譯的是「propaganda」,後來才改成了「publicity」。不論是「propaganda」還是「publicity」,其實翻譯得都很糟糕,其義或者是炒作或者是忽悠,沒有一個積極的含義。
現在,我們很多地方上的英文譯名還是依照原來的錯誤譯法,這是很糟糕的,讓人覺游好得中國人是不真誠的。
十九大政治報告裡面對「宣傳」的譯法徹底改變了,報告裡面宣傳的用法,比如「宣傳黨的主張」,翻譯成「communicating the Party』s propositions」,將「宣傳」譯為「溝通」。
無論從事教學還是做時政翻譯,這些理念一定要與時俱進,知道外國人是怎麼說話的,不要用一種淘汰的過時的語匯來表述。
關鍵概念的翻譯不能混淆。比如,總書記在報告當中強調「反對形式主義」,多年來形式主義翻譯為「formalism」,但這個詞是指藝術、哲學領域中注重形式而不是內容,絕對不是一個貶義詞,是中性的。
所以我們中國人去反對「formalism」,老外就會覺得你是要干什麼?什麼都反,不分青信磨辯紅皂白。
所以我們改成了「take tough action against the practice of 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 sake」,走形式走過場,這是我們反對的。
此「形式主義」非彼「形式主義」,要區分清楚。
還有兩個核心的概念,從過去一直就沒有翻對過。一是「反對個人主義」,我們一直認為個人主義是「indivialism」,好像這個詞很壞,很糟糕,其實它是西方價值觀念中的最核心的理念,人是最重要的,它不是貶義的表述。
馬克思主義也主張人要全面發展,總書記在報告當中也好幾次強調了人的全面發展。所以這個一定要改掉。
還有一個更糟糕的,「反對自由主義」。這個概念一開始從毛選翻譯的時候,就用的「oppose liberalism」。
很多人都知道liberalism是什麼含義,它不是一個很高深的概念,而是西方文化的基礎,我們不一定贊成,也沒有必要在黨的報告里去反對。而我們反對的「自由主義」是什麼呢?是不聽領導指揮,不守紀律。
所以,十九大報告的翻譯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譯成了We must guard against and oppose self-centered behavior, decentralism, behavior in disregard of the rules…
我們有很多中國特色的理念,遇到「理念」時,可能翻譯的第一反應就是「idea」,或者翻譯成了「philosophy」。
舉個例子,「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翻譯成「We have remained committed to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philosophy是一個在國際上比較標準的詞彙,我們中國人應該學會使用這種表述,外國人一看就懂。
所以,我們在翻「科學的」「文明的」「創新的」這些詞時,第一反應就是都不能按原義翻成scientific,civilized和innovative,因為這些詞和我們要表達的意思有出入。
比如說,scientific指的是科研層面,與我們說的「科學發展」不符。
這次報告提到的「創新監管方式」譯成了develop newwaysofregulation,「創新監管」絕對不能用innovate regulation,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就已出現「灰犀牛」,監管不是新舉措,只能加強。
避免英譯文引起政治誤解。報告當中「精神」出現多次,報告關於文化段落里提到了「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們在翻譯時,絕對不能用「spiritual guidance」,它有一種宗教層面的意思,我們用的是「providea source of cultural and moral guidance for our people」。
十九大報告中,有大量生動的表述。我統計了一下,大概有五十多條,建議多關注一下。
舉幾個例子,如果從翻譯角度來看,建議大家看一看關於反腐和加強黨內監督這一部分,非常有力。
「巡視利劍作用彰顯」,Disciplinary inspections have cut like a blade through corruption and misconct,像刀片一樣割進去,把利劍的概念非常准確地表達出來了。
還有這句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對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這句話是國外媒體引用最多的一句,翻譯成「Achiev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ll be no walk in the park it will take more than drum beating and gong clanging get there」,非常到位,這是我們要掌握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