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介紹 » 介紹俄羅斯文學英語怎麼說

介紹俄羅斯文學英語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21-01-07 07:43:35

❶ 俄羅斯文學有哪些特點

具有鮮明的政論色彩、帶有民主主義傾向、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出現了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

17世紀:帶有民主主義傾向

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茨基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17世紀初葉由波蘭、瑞典的武裝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亂局勢,阻礙了俄羅斯文學的發展。

到20年代,有關「混亂時期」的政論著作一度興盛。17世紀下半葉,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的格局,題材和體裁都有所增加,出現了大量描述社會生活、帶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對新生活的朦朧憧憬與對舊傳統的背叛,或揭露和諷刺社會弊端。

同時,宗教文學也有了新的特色。

18世紀: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

彼得一世時期的文學仍然是新舊雜陳,具有過渡性質。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

羅蒙諾索夫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

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

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

(1)介紹俄羅斯文學英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現代文學的特點

1917年十月革命後直到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制度,因此其文學又通稱蘇維埃俄羅斯文學;因為俄國是當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這個階段俄羅斯文學又是整個蘇聯文學的一部分。

蘇維埃俄國初期,文學界存在許多作家團體,派別之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盧納察爾斯基為團結作家隊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執政的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

❷ 哪些特徵定義了俄羅斯文學

共產主義的垮台標志著我們文學的分水嶺。它變得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分散,遍及整個地方。但在此之前,俄羅斯文學的主要特徵是:

·它的貴族基礎。除了少數例外,像尼古拉Kluyev,謝爾蓋·葉賽寧,「村作者在蘇維埃統治的幾十年中,它是由羅曼諾夫斯皇家法院衍生而來的狹a受過教育的精英人士的遺產塑造而成,並以此成為我們統治者的進步主義愛好者俱樂部,智囊團和道德法官

弗魯貝爾(Vrubel)的《墮落的惡魔》(Fallen Demon)下面的畫描繪了俄羅斯小說的基本英雄:一個足智多謀,敏銳,好看,經常困惑但基本上是好人—總是表現得很悲傷,混亂,自我破壞。

❸ 簡介俄羅斯文學史

俄羅斯文學是世界文壇上最偉大的文學遺產之一,她的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俄羅斯充滿悲壯的、喜劇的和光榮的歷史。在俄羅斯的文壇上,曾經有五位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是:伊萬布寧、米哈伊爾肖洛霍夫、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迫於蘇聯政府的壓力而拒絕接受)、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和約瑟夫布洛茲基。

基輔羅斯時期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公元882年,諾夫戈洛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公元 998 年,當時的弗拉基 米爾大公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對俄羅斯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是基輔羅斯的極盛時期,就在這時俄羅斯文學開始了它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形式有歷史故事、編年史、英雄史詩、傳記、旅行記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羅斯編年序史》和《伊戈爾遠征記》。

蒙古人統治逼?br>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解體。1237年,由成吉斯汗之孫拔都管轄的金帳汗國征服梁贊等地,後又征服基輔,由 此開始了蒙古人統治時期。14世紀末,莫斯科公國逐漸強大,德米特里大公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15世紀末,伊凡三世迎戰蒙古軍隊,蒙古軍因嚴寒不戰而退,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這時期,俄羅斯的文化發展受到嚴重摧殘,留下的文學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多為記錄著名戰役的歷史故事,如《拔都攻佔梁贊的故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頓河彼岸之戰》等。

莫斯科公國時期

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形成。為加強中央集權,伊凡四世採取嚴厲措施鎮壓主張分權的大貴族。這種集權與反集權之間的斗爭在16世紀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反映。當代政論文佔了重要地位。較著名的有《伊凡雷帝與庫爾布斯基通信集》。17世紀,沙俄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這時,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格局,出現了一些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庫姆的《行傳》生動地描寫了他與大主教尼康的沖突,體現了宗教文學的新的特色。

十八世紀上半期

18世紀前期,彼得一世在位。他對內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對外發展與西歐的關系,加強俄國的實力,從而使古老的俄國逐漸擺脫了中世紀封閉落後的狀態。前二十五年,俄國社會新舊斗爭激烈,文學發展卻相對緩慢。除了政論文外,沒有突出的文學成就。30年代以後,古典主義興起。俄國古典主義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與西歐相似,但因同時到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因此它又帶有啟蒙主義的特色。康捷米爾(1708-1744)是俄國古典主義文學形成時期的第一個諷刺作家。羅蒙諾索夫(1711—1765)是俄國第一個著名學者和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古典主義作家還有以劇本創作為主的蘇瑪羅科夫(1717—1777)。

十八世紀下半期

18世紀下半期的俄國主要是在葉卡捷林娜二世的統治之下。女皇繼承了彼得一世的國內外政策,這時期俄國經 濟有較大發展,但社會矛盾也相當尖銳,以致1773年爆發了俄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普加喬夫起義。這一時期,社會思想相對活躍,出現了不少諷刺雜志,其中最優秀的是諾維科夫主辦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傷主義文學在俄國出現,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傑爾查文是俄國文學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詩人。馮維辛是18世紀俄國最傑出的戲劇家。拉季謝夫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貴族革命家和啟蒙作家。

十九世紀前期

進入19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學自身的進步,俄國文學也開始出現新的氣象。危機四伏。1801年上台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觸及這一制度的基礎。1812年,拿破崙率軍入侵俄國,激起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拿破崙兵敗後,俄國軍隊遠征西歐。一些青年貴族軍官回國後,成立了以推翻專制政體為宗旨的秘密團體。1825年12月,他們在彼得堡發動了起義,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遭到沙皇政府的鎮壓,但是它揭開了俄國貴族革命的階段,喚醒了一代年輕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國內採取了高壓政策,但是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的斗爭並沒有停止.如當時莫斯科大學就出現過赫爾岑—奧加廖夫小組和別林斯基十一號文學社等進步組織的活動。四十年代俄國思想界還發生過斯拉夫派和西歐派之爭。19世紀初期,俄國開始出現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後出現的是思想上更為激進的以雷列耶夫為代表的「十二月黨詩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當時較有影響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鮑耶陀夫(1795—1829)分別以他們的寓言和劇本推動了俄羅斯文學向現實主義方向的發展。30年代前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然派」)開始形成。果戈理的創作使這一文學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終確立。傑出的批評家別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論著作為其推波助瀾。當時著名的作家還有赫爾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維奇(1822—1899)等。

十九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逐步走向繁榮。進入50年代,平民階級開始代替貴族知識分子登上歷史舞台。1855年,俄國在歷時二年的俄土戰爭中失敗,導致了農奴制度危機的加劇。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頒布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這種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徹底的,但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50—60年代,圍繞著對農奴制度的改革問題,革命民主主義者與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思想交鋒。當時有影響的進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現代人》雜志,以及《俄國言論》、《北極星》和《鍾聲》等,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薩列夫和赫爾岑等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讀者文庫》和《俄國導報》。這一時期,俄國文藝界空前活躍,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1818—1883)、岡察洛夫(1812—1891)、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奧斯特羅夫斯基(1823—1886)和涅克拉索夫(1821—1878),以及波緬洛夫斯基(1835—1863)、費特 1820—1892)、丘特切夫(1803—1873)和阿·康·托爾斯泰(1817—1875)等。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這一時期發表了一些優秀作品。

十九世紀後期

19世紀後期,俄國文學在60年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70年代以後,俄國的資本主義也了較快的發展,但農奴制度的殘余依然存在,社會矛盾相當尖銳。1874—1875年間曾出現民粹運動高漲的局面。這一運動遭鎮壓以後,由部分激進分子組成的「民意黨」人曾組織暗殺活動。80年代,俄國民主運動處於低潮,「小事情理論」開始流行。90年代,俄國工人運動出現並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俄國繼續繁榮,小說、詩歌和戲劇等領域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作品。上一時期活躍在文壇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進行創作,新的優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壇。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薩爾蒂柯夫—謝德林主持的雜志《祖國紀事》。這一時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薩爾蒂柯夫—謝德林(1826—1889)和契訶夫(1860—1904),以及柯羅連科(1853—1921)、列斯科夫(1831—1895)、迦爾洵(1855—1888)、烏斯賓斯基(1843—1902)、馬明—西比利亞克(1852—1912)、蒲寧(1870—1953)和庫普林(1870—1938)等。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96738935

❹ 俄羅斯文學的介紹

俄國文學(俄文: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這一概念在廣版義上指所有俄語國家的文學,不權僅包括俄羅斯,也包括前蘇聯諸加盟共和國的文學。在蘇聯解體後,這一概念的范圍縮小,僅指俄羅斯一國的文學。由於俄羅斯的文化疆界在歷史上的多變和不確定性、俄語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政治因素,「俄國文學」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爭議和含混。通常人們認為,產生於俄語文化氛圍中的、以俄語寫成文學都可歸入「俄國文學」。

❺ 俄羅斯文學的現代文學

1917年十月革命後直到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制度,因此其文學又通稱蘇維埃俄羅斯文學;因為俄國是當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這個階段俄羅斯文學又是整個蘇聯文學的一部分。
蘇維埃俄國初期,文學界存在許多作家團體,派別之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盧納察爾斯基為團結作家隊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執政的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因此,除高爾基和綏拉菲莫維奇等老作家及富爾曼諾夫(1891~1926)、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壇新秀外,馬雅可夫斯基、阿·托爾斯泰(1882~1945)、愛倫堡、費定(1892~1977)和列昂諾夫等原起步於各現代主義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詩歌、小說、戲劇,盛極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活躍於文壇的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1971)、詩人兼戲劇、小說作家西蒙諾夫(1915~1980)以及小說家柯切托夫(1912~1973)、邦達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創作,增強了對蘇維埃現實中缺點錯誤的暴露批判,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具有了新的特色。蘇維埃俄羅斯文學中不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而產生廣泛影響的,有反烏托邦小說作家扎米亞金(1884~1937)、象徵派詩人和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劇作家和諷刺小說家布爾加科夫、幽默諷刺作家左琴科(1895~1958)、帶意識流特色的鄉土小說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古風派小說家索爾仁尼琴以及現實批判派作家特里豐諾夫(1925~1981)等。

❻ 俄羅斯文學景色描寫

俄國19世紀處於農奴改革,俄國作家熱愛著英國,歌頌偉大的祖國!

❼ 介紹俄羅斯文學家極其代表作品

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
古代文學
俄羅斯文學
為國教後的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自此直到17世紀初,俄羅斯外患內亂不斷,影響了文學的發展,曾經出現過一些作品,多為融宗教、歷史於一體之作。只有12世紀末佚名作者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史詩般雄渾生動的文筆敘述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大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及最後回國的經歷,貫穿團結禦侮的思想,在內容和技巧上堪與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媲美。從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羅斯近兩個半世紀之久,使羅斯的經濟、文化遭到巨大破壞。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較重要的有《拔都滅亡梁贊的故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13世紀70年代),以及索封尼記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敗蒙古軍事跡的《頓河彼岸之戰》(14世紀末)等。1480年伊凡三世徹底戰勝蒙古侵略者之後,逐漸崛起一個以莫斯科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國。全國性的文學代替了分散的地區性文學,並具有鮮明的政論色彩,主要反映進步小貴族同反動領主之間的斗爭,代表作為伊·彼列斯維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庫爾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17世紀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還出現了《戈列-茲洛恰斯基傳奇》、《薩瓦·格魯岑傳奇》和《弗羅爾·斯科別耶夫傳奇》,及《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鱸的故事》等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傾向的世俗傳奇故事作品。17世紀初葉由波蘭、瑞典的武裝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亂局勢,阻礙了俄羅斯文學的發展。到20年代,有關「混亂時期」的政論著作一度興盛。17世紀下半葉,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的格局,題材和體裁都有所增加,出現了大量描述社會生活、帶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對新生活的朦朧憧憬與對舊傳統的背叛,如《薩瓦·格魯德岑的故事》、《弗羅爾·斯科別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諷刺社會弊端,如《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棘鱸的故事》。同時,宗教文學也有了新的特色。分裂派領袖、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1672~1675)講述他同推行教會改革的尼康大教長之間的沖突,和受迫害、被流放西伯利亞的經過,書中充滿反強暴的精神和心理描寫,是俄羅斯古代文學中第一部以個人為中心而又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著作,文字樸素生動,受到後世作家的推崇。擁護尼康改革的宮廷詩人西梅翁·波洛茨基(1629~1680),為俄羅斯文學增添了新的體裁──音節體詩和詩劇。18世紀彼得一世時期的文學仍然是新舊雜陳,具有過渡性質。沙費羅夫(1669~1739)和費奧方·普羅科波維奇(1681~1736)的政論反對守舊,宣傳開明君主專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動向。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康捷米爾(1708~1744)的諷刺詩著重批評20至30年代社會上的愚昧主義流毒和封建等級觀念,到50年代還在廣泛傳誦。羅蒙諾索夫(1711~1765)寫頌詩褒揚開明君主,贊美科學文化造福人類。他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詩人和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也有過很大影響,同時代人認為他的悲劇和羅蒙諾索夫的頌詩標志著俄羅斯新文學的真正開端。古典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 、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諷刺雜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諾維科夫 (1744~1818)主編的《雄蜂》(1769~1770) 和《畫家》(1772~1773)。前者主要暴露象雄蜂一樣過寄生生活的地主,後者側重抨擊上流社會的崇洋媚外風氣。此外還有艾明(1735~1770)的《地獄郵報》(1769)和楚爾科夫(1744~1792)的《雜拌兒》(1769)。70年代末,傑爾查文(1743~1816)的頌詩開始問世。他把諷刺與歌頌、批判與肯定結合起來(《費麗察頌》,1782;《權貴》,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進詩中(《茲萬卡的生活》,1807),從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模式。馮維辛(約1744~1792)在其優秀喜劇《紈袴少年》(1782)中雖然還遵守「三一律」,卻深刻揭露了農奴主的殘暴和寄生性,點出農奴制是俄國的萬惡之源,向現實主義邁進了一步。18世紀末葉,在英、德、法等國文學的催化下,感傷主義在俄國勃興,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喬夫起義後貴族的憂傷情緒。其倡導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義的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在《苦命的麗莎》(1792)中寫一個農家姑娘和貴族青年相愛,最後見棄自殺。小說著力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格調新穎,語言清雅流暢,發表後風行一時。感傷主義詩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謠見長。偉大貴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強烈反對農奴制的力作。他真實地寫出了農民的困苦和抗議,並用書中《自由頌》一詩大膽歌頌17世紀英國革命,而抒發作者感受的章節仍保持感傷主義的特點。這部作品沒有對當時的文學產生直接影響,其效果到十二月黨人革命時才顯示出來。19世紀受1812年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引發民族意識高漲和社會動盪的影響,19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變化較快,帶有新舊交接的性質。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雖然遵循古典主義的詩藝規范,但所展示的俄羅斯社會沖突、情節、形象和生動語言,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感傷主義迅速為浪漫主義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詩歌脫胎於卡拉姆津,追求內心自由和諧,流露出悲觀遁世情調;雷列耶夫(1795~182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和小說更多繼承拉季舍夫的傳統,洋溢著反對暴政和爭取自由的革命思想。大約自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統治的強化,俄羅斯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又很快讓位給以強調冷靜客觀地觀察和描寫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為主要特徵的現實主義。原來和十二月黨人一起同屬於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普希金,從這時起先後創作大量現實主義的戲劇、小說和詩歌,他因此被尊為俄羅斯近代文學之父。稍後的萊蒙托夫首先是個浪漫主義詩人,果戈理也起步於浪漫主義並始終保持著浪漫氣質,但前者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及後者的劇作和小說都是嚴峻的現實主義之作;他們分別從心理分析和幽默諷刺兩個不同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批評家別林斯基主要通過對這三位作家創作的分析評論,為現實主義(當時叫自然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之從此成了半個多世紀里俄羅斯文學的主潮。此後涌現的赫爾岑、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說、詩歌、戲劇巨匠。當時屬於或接近這個主要流派的,還有杜勃留羅波夫和皮薩列夫的評論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詩歌,以及皮謝姆斯基、格里戈羅維奇、列斯科夫、格·烏斯賓斯基等的小說、特寫。19世紀中後期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文學出現了新的轉折。與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等客觀現實情況相適應,俄羅斯文學形成多個流派同時並存的局面‍
俄羅斯文學。庫普林(1870~1938)和蒲寧(1870~1953)等人的小說創作基本上沿著19世紀現實主義的道路前進,同時流露出較多的感傷情調。柯羅連科、綏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等人的創作試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其中後者的小說《母親》和劇作《仇敵》因為較好地做到了這種結合,開了後來被定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先河。此外還出現了不少以否定傳統、大膽創新為特點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別雷(1880~1934)等為代表的象徵派詩歌和小說,有迦爾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脫胎於現實主義而更接近表現主義的小說和戲劇,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瑪托娃為代表的脫胎於象徵派的阿克梅派詩歌,以葉賽寧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未來派詩歌等。
1917年十月革命後直到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制度,因此其文學又通稱蘇維埃俄羅斯文學;因為俄國是當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這個階段俄羅斯文學又是整個蘇聯文學的一部分。
現代文學蘇維埃俄國初期,文學界存在許多作家團體,派別之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盧納察爾斯基為團結作家隊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執政的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因此,除高爾基和綏拉菲莫維奇等老作家及富爾曼諾夫(1891~1926)、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壇新秀外,馬雅可夫斯基、阿·托爾斯泰(1882~1945)、愛倫堡、費定(1892~1977)和列昂諾夫等原起步於各現代主義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詩歌、小說、戲劇,盛極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活躍於文壇的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1971)、詩人兼戲劇、小說作家西蒙諾夫(1915~1980)以及小說家柯切托夫(1912~1973)、邦達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創作,增強了對蘇維埃現實中缺點錯誤的暴露批判,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具有了新的特色。蘇維埃俄羅斯文學中不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而產生廣泛影響的,有反烏托邦小說作家扎米亞金(1884~1937)、象徵派詩人和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劇作家和諷刺小說家布爾加科夫、幽默諷刺作家左琴科(1895~1958)、帶意識流特色的鄉土小說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古風派小說家索爾仁尼琴以及現實批判派作家特里豐諾夫(1925~1981)等。

❽ 求一篇關於俄國文學的論文

在19世紀俄國文壇上,曾出現了一條「輝煌燦爛」的「多餘人畫廊」。在這畫廊中聳立著許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他們是普希金筆下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當代英雄》中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羅亭》中的羅亭;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中的奧勃洛摩夫等。在這些人的靈魂深處一半蘊藉著先進的民主革命意識,閃爍著為祖國進步而奮斗的思想光芒,迸發著積極尋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標的火花;而另一半則被西方利己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消極思想所侵蝕,他們在情感與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復雜的生命形態:個性意識的覺醒,使他們萌發去尋找精神解放的途徑,而自身性格軟弱的鉗制,又使他們找不到新生活的定位,徘徊、孤獨、苦悶。他們既不滿俄國社會現狀,憤世嫉俗,但又不願站在人民一邊,精神上無所寄託。他們一面覺得在鄙俗的上流社會無以容身,但又對上流社會以外的生活同樣感到索然無味。因而到頭來盡管不甘心沉淪卻又無力超出社會的束縛與羈絆。他們只能是否定和懷疑的精靈,是一群生活理想的「迷惘者」,努力尋求自我實現,終因不能在生活中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而變成了「多餘人」。關於「多餘人」這個概念早在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第八章的一種譯稿中就出現了,寫到奧涅金時有這樣的兩句:有人遠在他們之外,像多餘的東西煢煢孑立。後來俄國評論家赫爾岑給「多餘人」下定義說「他們充滿高貴的願望,但羽翼折斷,眼睛看到哪裡就奔到哪裡:他們想隱遁起來,避開生活,這是多餘的,沒有益處的人。」 文學反映青年的生活已形成諸多傳統的主題,「多餘人」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同創世英雄、尋夢者和毀滅者等類型相比,「多餘人」題材更具綿延性、復雜性和普及性。

一、 近現代研究「多餘人」形象現狀一瞥回眸我國對「多餘人」形象的研究,首先是從俄國「多餘人」形象入手,進而對世界文學之中與俄國「多餘人」相類似的典型進行探討,從狹義到廣義的比較研究中萌生出一個新命題,即「多餘人之世界性文學現象」。(1)對俄國「多餘人」的認識我國對俄國「多餘人」的認識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研究,我國評論界幾乎一直囿於「多餘人」是俄國文學「特產」的認識階段,普遍慣性地使用這個定型的結論。而各個歷史時期對這一形象的認識都基於時代所需,是一種「感性」的理解。在動亂前,我們對俄國文學的介紹、翻譯和研究傾向是「以我所需」、「急我所用」、「拿來天火」給苦難的大眾為我們解決燃眉之急的現實斗爭服務。這是個「全面肯定」的時期,我們對「多餘人」身上的覺醒和抗爭的積極方面,給予了最充分的關注,卻有意無意地疏忽了他們身上的消極方面。進入極左時期,對俄國文學的研究進入冰凍,「多餘人」真正變得多餘,並銷聲匿跡。總體上,這個階段我們對「多餘人」形象的認識基本上處於一個分散的初級認識階段,對「多餘人」也多是從介紹的角度進行普及性傳播。第二階段是20世紀末的20年至今,這一階段進入理性化思考。一大批對「多餘人」問題的研究論文逐漸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新的開拓,主要歸納為下面幾個方面:其一,對讀者熟悉的非「多餘人」典型重新審視,發現了「新」的「多餘人」。不滿足於已有定論,勇於開拓發現。有文章指出「達吉雅娜與奧涅金一樣,只有覺醒,沒有真正的反抗」,認為達吉雅娜也具有「多餘人」的色彩。其二,對於那些原本公認的「多餘人」形象或提出質疑或重新評價。其三,從整體上對俄國「多餘人」產生、發展情況、進步意義等重要問題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劉亞丁的專著《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史綱》一書中提出俄國「多餘人」產生實際上「是外來文化撞擊古老俄國的結果,外來文化第一批接受者是青年貴族,他們無法停息被撞擊後的震盪。」同時這個高峰時期俄國「多餘人」的影響,也喚起了我國一代青年的覺醒和一代作家的創作。(2)「多餘人」現象的初步聯網以俄國「多餘人」為穩固的經線,我們打破國界,在「多餘人」研究中出現橫向「聯網」。評論家首先把視線投向了中國近現代文學中的「零餘者」和「孤獨者」。如《屠格涅夫和郁達夫的「多餘人」比較研究》、《論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人」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孤獨者」》。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賈寶玉和俄國文學中的「多餘人」形象》、《賈寶玉與奧涅金之比較》等。其次,評論者在日本和法國文學中找到了俄國「多餘人」的兄弟。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中的光源氏形象,被認定為世界文學畫廊里一個典型的悲劇性的「多餘人」。有的論述了日俄「多餘人」的相似之處後,還從價值觀、倫理、思維方式和民族心理等方面闡釋了日俄「多餘人」的差異。另有把法國的「世紀兒」 和「孤獨者」聯系起來,啟示我們追溯中法文學的姻緣。對於中日「多餘人」之異同也有專文進行了論述。以日本「私小說」為切入點,闡述了對中國「零餘者」的影響。(3)一個新命題的萌生——「多餘人之世界性文學現象」 對於世界近200年間的「多餘人」現象,沿著二百多年的不斷的發展歷史軌跡,得出了「多餘人的演化」軌跡。從18世紀末維特的出現為起點,其後是19世紀初「世紀兒」的「世紀症」蔓延,幾乎與此同時「拜倫式英雄」和哈洛爾德震動歐洲;到了19世紀20至50年代,俄國的「多餘人」以強大的陣容和整齊的隊伍躋身於世界文學之林;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的「逃遁者」面世,中國的「孤獨者」、「零餘者」便接踵而至。而到了20世紀中期,美國的「反映雄」雖然姍姍來遲,卻與法國的「局外人」、英國的「憤怒青年」和德國的「新維特」,互相呼應,攜手問世,構成了當代「多餘人」聯網。這一聯網真正實現了歌德最早提出的「世界文學的夢想。從「世界文學」發展的總體態勢和各國文學的自身的實際來重新審視「多餘人」現象,就不是孤立的研究,有利於促進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共同發展。經全方位普查和多角度掃描,評論界定質定量地給世界「多餘人」現象得出一個縱橫交叉的歷史發展模式,得出這樣一個簡略的圖示:(美國) 「反英雄」 (20世紀中) (中國) 「孤獨者」 (20世紀初) (日本) 「逃遁者」 (20世紀初) (俄國) 「多餘人」 (19世紀前葉) (英國) (英國) (德國) (法國) (法國) 「憤怒青年」 「拜倫式」 「維特熱」 「世紀兒」 「局外人」 (20世紀中) (19世紀初) (18世紀末) (19世紀初) (20世紀中) (德國) 「新維特」 (20世紀中) 本圖示基本表示出世界各國文學在相同和不同歷史階段,出現的相近「多餘人」類型的各自姓氏代號。每個代號的專用名稱幾乎都包含著一個群體系列。同時圖示中的國際性的排列組合,克服了本土文學的自足性和排他性,反映出互相交融、理解和創造的新局面。

二、「多餘人「形象研究之我見(1)「多餘人」的特徵 「多餘人」是多棱多角多面的立體,身上混雜著復合的色彩,反映了復雜的人生。他們是思想上的「報曉的先覺者」,行動上則是「貧乏的殘疾者」。他們是屬於精神世界中最鮮活和最憂郁的「精神貴族」。用一句話概括,「多餘人」的心理特徵是,意識和意志的不相協調。意識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這也是「多餘人」大起大落的精神歷程和悲劇。他們有勇氣從厭惡的環境中拔了舊根,卻找不到適宜的土壤扎新根,成了「無根浮萍」、「身外客」、「局外人」、「逃遁者」、「隱身人」。(2)國度「多餘人」典型的分析 ①自省和探索——俄國「多餘人」 俄國「多餘人」的精神探索,具有東方人的憂患意識和民族的整體特徵,在民族興亡中實現個人的價值。這使俄國「多餘人」閃耀著某種靈光,格外動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許這也是俄國「多餘人」在文學家筆下獲得不朽價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俄國「多餘人」是從俄國的舊文化和歐洲新文化撞擊融合的血肉土地上產生出來的。這是「多餘人」產生的一般性回答。俄國盛產「多餘人」特別是從貴族階級中不斷地裂變處「多餘人」,與俄國貴族階級所處的特殊歷史地位有著密切關系。另外,在這些反映傳統主題的傑作里,我們明顯地看出文學家本人的精神和心理與他所塑造的主人公的親緣關系。因此,這些「傳統主題」中的貴族青年形象在一定意義上是作家的精神的再生兒。 ②東方隱士——日本「逃遁者」 無論是二葉亭四迷《浮雲》的主人公內海文山,還是夏目漱石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日本式「多餘人」形象,都表現出「隱士」的特點。他們是「內向的」,拘謹、沉重、遲緩,遠沒有歐洲和俄國「多餘人」那種無所顧忌的灑脫、豁達和冒險精神,但它們具有更強的忍耐力和承受力。首先是舊思想的強大和根深蒂固,羈絆著「多餘人」新思潮的萌發;其次,東亞文化儒釋道的精神和日本民族傳統的打「和」精神對他們「隱士」精神的造成有著密切的制約作用。日本「逃遁者」是東方文學中最早出現的一批「多餘人」形象,它為年輕而短暫的日本近代文學開拓了現實主義道路。同時也為中國「零餘者」的誕生不斷吹來了春風。 ③最具社會和民族責任感——中國「零餘者」 從郁達夫筆下的自敘的「沉淪者」到魯迅筆下的孤獨的魏連殳,從丁玲筆下的沙菲到巴金《愛情三部曲》中的周如水,從老舍筆下的祁瑞宣到錢鍾書《圍城》中的方鴻漸,中國「零餘者」蜂擁而來。古老的封建王國在不可避免的社會大變革中,開始整個民族的蛻變,走向現代化社會的歷史性轉變軌道,是中國「零餘者」大批萌生的文化背景。同時,20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加速,成為了中國「零餘者」的催生劑。「五四」時期中國覺醒的知識青年,與近代西方意識的接軌決定了中國「零餘者」精神含量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決定了中國「零餘者」思考的濃縮性和情感的強烈尖銳度。(3)「多餘人」形象的巨大魅力首先來自形象本身所蘊含的豐富的社會內涵,這是由「多餘人」的崇高的悲劇性格所決定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一個社會人都一定處於社會關系網路中的某個點上,而對於「多餘人」來說,他們恰恰處於社會關系網路的最敏感點上,因而他們的性格悲劇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而且較之一般性像,他們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著社會關系兩極的對立和沖突,或者說,他們本身就是社會關系兩極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的產物。 其次,「多餘人」都具有性格缺陷,因而形成其悲劇的性格特徵。在靈與肉、理智與感情的沖突中往往陷於強烈的內省和懺悔意識。從而產生一種深刻的「內源性」憂鬱症。在這種復雜的性格中,才真正體現人物性格真實的美,同時產生復雜的美學效應,使讀者獲得悲與喜交融、崇高與滑稽相混雜的復雜深刻的審美感受。這就是多餘人形象具有強大感染力的美學原因。閱讀「多餘人」,走進他們的世界,你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瞬間發現「自我」,產生共鳴,帶來思索。

參考書目: 1、《「多餘人」論綱——一種世界性文學現象探討》,張偉著,東方出版社,1998年 2、《比較文學基本原理》,方漢文編,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 3、《東西方跨世紀作家比較研究》,張承舉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4、《《葉甫蓋尼.奧涅金》,普希金,譯林出版社,1996年

❾ 簡要描述俄羅斯文學史上「新人」形象的創作

《父與子》是屠來格涅夫的代表自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❿ 關於俄羅斯文學的問題

俄羅斯被抄蒙古同化過,在俄襲羅斯的文化中受佛教文化的影響。有靈魂轉世的觀念。不僅是俄羅斯,所有斯拉夫人的文化中都有這樣的觀念。尤其是藏傳佛教的影響。在東西伯利亞地區影響更大,今生的貧窮不代表來世的平窮。所以在俄羅斯的文化中也有安貧樂道的人。俄國作品中描述底層人民的生活艱苦很露骨。是在18世紀以後的事。西方的基督新教的文化傳入俄羅斯。帶來俄羅斯人(新貴階層的覺醒,也可以說是人性的復甦,主要是資產階級代表的精神上的覺醒,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推翻農奴制度。但是很快就轉變了,斯拉夫人了有很多時候是不理性的。極易被人鼓動。事後愛後悔,但是本性是善良的

熱點內容
半開鉸鏈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5:17 瀏覽:887
我的信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2:05 瀏覽:222
一直遲到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0:22 瀏覽:172
英語家鄉作文怎麼寫作文 發布:2025-10-20 08:45:58 瀏覽:742
怎麼解決網路上癮英語作文 發布:2025-10-20 08:36:26 瀏覽:188
旅行的作文用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10-20 08:34:57 瀏覽:404
怎麼才能寫好英語四級作文題目 發布:2025-10-20 08:32:25 瀏覽:470
用英語說說你的媽媽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10-20 08:28:21 瀏覽:221
怎麼度過春節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10-20 08:25:40 瀏覽:93
英語的作用英文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10-20 08:25:31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