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兵馬俑一號坑英語怎麼說
① 什麼是兵馬俑一號坑呢
一號坑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達1426平方米,為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是由專40餘乘木質戰車,以及約屬
6000件陶俑陶馬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俑坑的最前端有3列不穿盔甲的輕裝步兵俑,成一字形橫隊排列,每排68件,共204件,均免盔束發,腿扎綁帶,手持強弓勁弩。隊伍之後,由夯築隔牆將一號坑分為11個東西向的過洞,排列著步兵和駟馬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這些俑身穿盔甲,脛縛護腿,手執矛、戈、鈹、戟等長兵器和少量弓弩,屬於重裝甲士。在俑坑的南、北兩邊沿,分別有一排面南和面北的武士俑,為軍陣的左右側翼,其任務是防止敵軍「旁敲側擊」。軍陣的後端,有一列面向西方,與大軍相背而立的武士橫隊,為軍陣的後衛,主要任務是防止敵人從背後偷襲,以解除部隊進軍時的後顧之憂,為主力部隊提供可靠的後衛保障。這與古代軍事家「末必銳」、「本必鴻」的布陣原則相一致,構成了一個行止有序,進退有據,組織嚴密,固若金湯的軍陣編列。
②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有什麼特點
一號俑坑
一號坑的發現,緣於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當時西楊村農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號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陝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隨著工作范圍的不斷擴大,1976年-1978年,考古隊又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復等方面的人員,新生力量的加強,各項工作的開展,使考古隊一時顯得異常熱鬧。一號坑發掘工作全面開展,10多個修復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復。
二號俑坑
如果說一號坑的發現,是農民打井偶然發現的話,二號兵馬俑坑則是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的科學發現。這里邊就沒有那麼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鑽探工作中,於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有兵馬俑的坑。 二號坑保護大廳竣工後,正式的科學考古發掘工作就要開始了。1994年3月1日,在二號坑保護大廳內舉行了隆重的二號坑開工典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親臨現場,宣布了二號坑發掘工作的正式開始。為了保證這一重點考古工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號坑專家組,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兵馬俑群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 車兵俑—馬俑
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聯系。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即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 三號俑坑
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非常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號俑坑
三號坑的發現,同二號坑一樣,是考古隊經過鑽探的結果。繼一、二號兵馬俑坑之後,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鑽探發現了一個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後,編號為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 秦始皇陵兵馬俑
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③ 兵馬俑的一號坑有什麼特點
兵馬俑的來一號坑長230米,寬62米,總源面積達1426平方米,為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是由40餘乘木質戰車,以及約6000件陶俑陶馬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俑坑的最前端有3列不穿盔甲的輕裝步兵俑,成一字形橫隊排列,每排68件,共204件,均免盔束發,腿扎綁帶,手持強弓勁弩。隊伍之後,由夯築隔牆將一號坑分為11個東西向的過洞,排列著步兵和駟馬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這些俑身穿盔甲,脛縛護腿,手執矛、戈、鈹、戟等長兵器和少量弓弩,屬於重裝甲士。在俑坑的南、北兩邊沿,分別有一排面南和面北的武士俑,為軍陣的左右側翼,其任務是防止敵軍「旁敲側擊」。軍陣的後端,有一列面向西方,與大軍相背而立的武士橫隊,為軍陣的後衛,主要任務是防止敵人從背後偷襲,以解除部隊進軍時的後顧之憂,為主力部隊提供可靠的後衛保障。這與古代軍事家「末必銳」、「本必鴻」的布陣原則相一致,構成了一個行止有序,進退有據,組織嚴密,固若金湯的軍陣編列。
④ 兵馬俑一號坑是怎麼排列的
秦兵馬俑是眾所周知的古跡,它雄偉,壯觀的場景,令世人感嘆。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的秦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和贊嘆。自發掘以來,國內外的學者一般都認為,這是秦始皇的隨葬品,是秦始皇當年率領浩盪軍隊的再現。
但近年來,人們對上述看法產生了懷疑。有人提出,在一號坑和二號坑裡,大量的卒兵圍繞戰車排列成一個個整齊的大小方陣,戰車兵又是這支部隊的主力,而車戰則是這支部隊最基本的作戰方式。但據史籍記載,秦始皇時期,只是大量使用步兵和騎兵,幾乎沒有進行車戰的痕跡,因此,這個兵馬俑陣並不是秦始皇當年統帥的軍隊;另外,俑坑裡的各種武士,有的梳著發髻,有的帶著軟帽,而攻堅作戰中所必需的防衛頭盔,竟一個都沒有,大量武士沒有護身鎧甲,與橫掃六國的精銳之師似乎不相符合;還有,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規定了「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的制度,而秦俑坑裡的所有武士俑,從上到下身著大紅大綠的戰袍,紫色、藍色、白色的長褲,與秦始皇的規定完全不一樣,因此,秦始皇決不會是秦兵馬俑的主人,從武士俑的裝束和身上的銘文看,這個大型兵馬俑坑很可能是秦昭王的生母秦宣太後的。另有人對秦俑坑的性質提出疑議,因為秦朝時,仍有以活人殉葬的舊習,製造如此大型的俑坑好像沒有必要。此外坑內第一次出土的幾千件兵器中,鐵器極為罕見,這與當時已很發達的冶鐵水平是不相稱的,因此,秦俑坑很可能並不是秦陵的一部分,而是屬於紀念碑性質的紀念物。
既然秦兵馬俑不是為秦始皇而建,那它到底是為誰而建的呢?迄今也無法定論。
⑤ 這幾個字是什麼「秦兵馬俑一號坑……」
「秦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小篆字體
⑥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是什麼俑
一號坑的東端排列著抄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餘每排68人,前後、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後衛。坑的中間,排列著有38路戰車和步兵的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
一號坑的發現,緣於1974年3月,兵馬俑面世,當時下和村農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號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陝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

秦始皇22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⑦ 誰可以告訴我兵馬俑一號坑詳細點的資料,有點急!
一號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裡的兵馬俑共有6000個左右。一號坑上面,現在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走進大廳,人們無不為兵馬俑的恢宏氣勢和高超的製作工藝所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