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英語怎麼說
① 要求把下列句子翻譯成英語:要把中小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廣
To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heavy burdens liberating, arouse their curiosity and exploring spirit 到精神而已 後面你沒寫
② 怎樣設計教學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飢渴感
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時,才能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專基礎上生成屬新的知識和見解。但課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話題以及各種突發狀況並不是老師所能預料到的,而老師如何處理這一系列的狀況是這節好課的重點。
③ 好奇心為話題六百字中學生作文
每個人從哭聲中開始來到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童年就像是一本歷史書,記載下我所有的天真浪漫,也引發了我的好奇心。 記得去年夏天,我在家門口的花叢中看見了幾只瓢蟲,看到這些大大小小的瓢蟲,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我捉了一些瓢蟲回家,把它們放在一個透明的瓶子里,開始觀察。先找一找它的眼睛在哪裡?首先一點我敢...肯定,瓢蟲是有眼睛的,要不它怎麼看東西呢?但是我左找右找也找不到,可能是它的眼睛太小了。於是我便「請」來了放大鏡幫忙。在放大鏡下一看,我便找到了答案:在瓢蟲圓圓的身子前,有一個圓圓的小東西,可能這就是它的腦袋;在它的腦袋兩端各有一個小小的黑點兒,想必這就是瓢蟲的眼睛了。 那瓢蟲有幾只腳呢?我把抓到的瓢蟲拿出一隻,想把它的身子反過來,看看它有幾只腳,可是它在桌子上亂跑,我怎麼也捉不住它,最後終於把它捉住了,可是也不知是怎麼回事,這只瓢蟲只有5隻腳。於是我又拿出一隻,想證實一下是不是所有的瓢蟲都只有5隻腳,可以不小心讓它給飛了。沒辦法,我又拿出一隻,結果又給飛了,我有點兒想放棄了。但一想,我怎麼能這么輕易就放棄呢?於是我又重新找回了信心。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隻瓢蟲,成功的發現了:原來瓢蟲有6隻腳。 剩下最後一個問題:瓢蟲到底是害蟲還是益蟲?我把瓢蟲放到院子了,通過觀察發現它們當中只有一個是益蟲,它就是「七星瓢蟲」。通過從書中查找資料,我還知道:七星瓢蟲是橙黃色的,背上有七個黑點,又叫花大姐。七星瓢蟲專吃一種叫蚜蟲的害蟲,蚜蟲又叫膩蟲,專門把嘴刺進植物表皮的汁液,使植物枯黃死掉。而七星瓢蟲一天能吃一百多隻蚜蟲,所以瓢蟲中只有七星瓢蟲是益蟲,其他的都是害蟲。 我興奮的叫了一聲,因為我終於發現了瓢蟲的秘密:瓢蟲的眼睛在它小腦袋的兩端;瓢蟲有6隻腳;瓢蟲中只有七星瓢蟲是益蟲。 啊,我為我的發現而感到自豪!我有一顆好奇的心,好奇於世界的萬物,我會提出一連串稀奇古怪的問題。我深知,只有鞏固好書本上的知識,多閱讀課外書,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④ 英語作文湯姆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學生
Tom is a curious student Tom is a student full of curiosity。
⑤ 急需一篇英語作文題目是「自學的重要性」
一、自主學習能使學生的小主人地位得到保證
One, independent study can make the student's small host position is guaranteed
自主學習突出了學習的主動權,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統天下,而是學生圍繞學習主題,提出問題,或共同討論,開動腦筋,利用各種感官,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學生成了真正的主人。
Autonomous Learning highlights the initiative in learning, the classroom is no longer dominate teachers, but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subject, put forward the question, or discuss, brains, using a variety of sensory, independently into learning. Students become real masters.
二、自主學習能保護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Two, independent learning can protect and stimulate the curiosity of students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無意識地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扼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問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重視和鼓勵,不要害怕和阻止學生的「好問」,不要諷刺和貶低學生的「怪問」;教師要培養和表揚學生的勤於提問,不要限制和壓抑學生的「多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而且問得頗有見地、切中要害。從根本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還應深入學科知識,創造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深奧道理,激發、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Curiosity is the nature of human nature, but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eachers often unconsciously stifle students' curiosity. The killing of curios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Einstein said: "I have no special talent, only the curiosity of things." Curiosity drove the student will be asked many strange questions, teachers should give attention and encouragement, and don't be afraid to prevent students "good question", not irony and belittle students "strange";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and praised all of the students of diligent in question, not to restrict and suppress the students ask;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are to ask questions and being good at asking questions, and I ask thoughtful and poignant. To protect students' curiosity at all. Teachers should also be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create situations, and guide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 profound truth, inspir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uriosity.
三、自主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Three, independent learning can make students form a good learning quality
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掌握整個學習過程,自發、自覺地投身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比學生在教師的強迫下學多少知識都更可貴。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保障進一步的自主學習,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學生受益無窮。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目標,開闊思路,豐富想像;需要學生根據學習情況不時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力和應變力;需要學生不斷克服困難,不怕挫折,具有敢於懷疑,敢於成功的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自主學習,還可以使學生走出傳統,走出書本,求真務實,勇於進取,樂於改革,歡迎新事物、接受新觀念,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尊重別人的勞動、貢獻,注重效率。
Autonomous learning enables students to truly become the masters of learning.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master the entire learning process, spontaneous, consciously to join the study,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learning initiative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tudents will soon find their own learning method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develop good learning habits of students, which is more valuable than the students in the teacher's forced to learn how much knowledge. Good learning habits,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further autonomous learning, the formation of a virtuous circle between the two, so that students benefi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clear objectives, open-minded, rich imagination; students need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from time to time to adjust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thinking way and the way of learning; students need has a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students need to continu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not afraid of setbacks, have the courage to doubt, dare to succeed.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unconsciously cultivate a good learning quality. Autonomous learning, can also make the students out of the traditional and out of books, pragmatic, enterprising, willing to reform, welcome new things and accept new ideas,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tential, respect others work, contribution, pay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各類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實現自我發展。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the purpose of ecation is no longer simply to teach students a variety of subject knowledge, more important is how to teach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let students under the organization and guidance of teachers, to grasp the initiative in learning, cultivate the habit of autonomous learning, self development.
⑥ 求助!這篇作文該怎麼寫
孩童貴乎有好奇之心。好奇心是學生由不知道的源頭,更是學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動力。好奇心是學生的天性,但後天的培養也至關重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要有「三顆心」。
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應保留一顆童心。從某種程度上說,好奇心是孩子的「專利」與「特權」,為好奇而生的年齡,帶著什麼都要問幾個「為什麼」;而反觀所謂的成年人,在日復一日、循規蹈矩的生活中對周圍的一切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心靈的距離滋生溝通的屏障,很多時候,是我們高高在上心「拒絕」了孩子的好奇心。因此,作為教師,需要保留一顆童心,蹲下身來與學生交流,從兒童的視覺觀察周圍的世界。當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聽螞蟻唱歌」時,我們不妨欣然加入,讓鼓勵與參與代替阻止與訓斥,讓相知與相容代替對立與反抗,真正做到以童心呵護童心,以童心維護童心,在培養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促進師生之間零距離的溝通與交流,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
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應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學生的好奇心無比廣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花鳥蟲魚無一「逃」過他們好奇的眼睛。面對學生千奇百怪、甚至「遠離」教學內容或者超出教師預設的問題時,教師一定要有耐心,保持足夠的理解與寬容,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成新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以好奇作為起點,激發創造性的靈感,這是教師智慧的體現,也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突顯,更是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本意所在。然而,在我們的課堂上,為「趕進度」而對學生高高舉起小手視而不見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求一致」而將學生辯駁的話語堵在了喉間的教學片段也屢見不鮮。學生一時的失落與困惑容易揭過,但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好奇心的泯滅和創造欲的喪失,失大於得。因此,教師應時時懷抱一顆寬容之心,為學生好奇心的發展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
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應秉持一顆純潔之心。好奇,出自對事物本身的認知欲;兒童的好奇,更有著純粹的出發點和純然的歸宿。而作為學生好奇心培養者、引導者的教師,就更應該保持一顆一心為學生、一心為教育、一心為學術的純潔之心,用自己的淡泊名利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真正為興趣而學,為求職而學,為發展而學。相反,假如教師具有功利心,則難免圍繞考試、考核來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成為考試的工具,成為學習的奴隸,成為幫助教師評優爭光的籌碼,好奇心被逐漸消磨,教育的純潔和高尚更是盪然無存,這怎能不叫人扼腕嘆息?《師說》中強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教師首先是「傳道」之人,這是對教師高尚人格、良好品質的高度概括和首要要求。教育,應當去功利化,教師更應當去功利化,只有如此,才能有底氣、有力氣引領學生遠離功力,趨向快樂學習的彼岸。
童心、寬容心、純潔心,教師的「三顆心」培養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習真正成為一件快樂的好事!
⑦ 求大學英語體驗自主學習level05的答案
一、自主學習能使學生的小主人地位得到保證
自主學習突出了學習的主動權,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統天下,而是學生圍繞學習主題,提出問題,或共同討論,開動腦筋,利用各種感官,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學生成了真正的主人。
二、自主學習能保護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無意識地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扼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問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重視和鼓勵,不要害怕和阻止學生的「好問」,不要諷刺和貶低學生的「怪問」;教師要培養和表揚學生的勤於提問,不要限制和壓抑學生的「多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而且問得頗有見地、切中要害。從根本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還應深入學科知識,創造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深奧道理,激發、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三、自主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掌握整個學習過程,自發、自覺地投身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比學生在教師的強迫下學多少知識都更可貴。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保障進一步的自主學習,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學生受益無窮。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目標,開闊思路,豐富想像;需要學生根據學習情況不時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力和應變力;需要學生不斷克服困難,不怕挫折,具有敢於懷疑,敢於成功的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自主學習,還可以使學生走出傳統,走出書本,求真務實,勇於進取,樂於改革,歡迎新事物、接受新觀念,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尊重別人的勞動、貢獻,注重效率。
⑧ 求助,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的網址
一、自主學習能使學生的小主人地位得到保證
自主學習突出了學習的主動權,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統天下,而是學生圍繞學習主題,提出問題,或共同討論,開動腦筋,利用各種感官,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學生成了真正的主人。
二、自主學習能保護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無意識地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扼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問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重視和鼓勵,不要害怕和阻止學生的「好問」,不要諷刺和貶低學生的「怪問」;教師要培養和表揚學生的勤於提問,不要限制和壓抑學生的「多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而且問得頗有見地、切中要害。從根本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還應深入學科知識,創造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深奧道理,激發、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三、自主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掌握整個學習過程,自發、自覺地投身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比學生在教師的強迫下學多少知識都更可貴。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保障進一步的自主學習,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學生受益無窮。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目標,開闊思路,豐富想像;需要學生根據學習情況不時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力和應變力;需要學生不斷克服困難,不怕挫折,具有敢於懷疑,敢於成功的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自主學習,還可以使學生走出傳統,走出書本,求真務實,勇於進取,樂於改革,歡迎新事物、接受新觀念,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尊重別人的勞動、貢獻,注重效率。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各類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實現自我發展。
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首先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創設生動愉悅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心情舒暢,精神飽滿,學習興趣濃厚
其次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x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請您毫不猶豫的在每一節課里盡量留出時間,讓我們盡量留出時間讓學生盡情提問吧?因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是每一個孩子,質疑問題性,它好象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生疑能力」的驅使下,兒童會主動地產生學習的意願並渴望及時解疑。」
再次 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
⑨ 英語閱讀翻譯中文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curiousi
是這篇嗎?
***********
劍橋科學節的「好奇心挑戰」
敢於接受「好奇心挑戰」!
劍橋科學節(CSF)很高興地宣布第六屆「好奇心挑戰」即將開始。這挑戰邀請在校的5至14歲學生參加,也看你敢不敢參加。參加者須遞交一份美術作品或文章,來表達好奇心如何啟發他們探索自己的世界。
敢於接受挑戰的參加者須畫一幅畫,或寫一篇文章,或拍一張照,或寫一首詩,來展示了他們的好奇心。所有的美術作品或寫作應送往「劍橋科學節」,地址是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265 Massachusetts Ave。參加「好奇心挑戰」而被評選為優勝者的學生,將出席於四月二十一日(星期日)舉行的劍橋科學節的一個特別儀式,並由嘉賓講者頒發獎項。獲獎作品將輯錄成一本書出版。學生的參賽作品將被展出,及獲得獎項。參賽者的家屬亦會被邀請參加慶祝會及享用早午餐。
於三月十日至十五日期間,將發給每位獲獎者有關閉幕式及「好奇心挑戰」慶典的詳細資料。項目指南及其他相關信息可參考:http: // cambridgesciencefestival .org。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Curiosity Challenge
Dare to Take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CSF) is pleased to inform you of the sixth annual Curiosity Challenge. The challenge invites, even dares school stud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4 to create artwork or a piece of writing that shows their curiosity how it inspires them to explore their world.
Students are being dared to draw a picture, write an article, take a photo or write a poem that shows what they are curious about. To enter the challenge, all artwork or pieces of writing should be sent to the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MIT Museum, 265 Mass Avenue. Students who enter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and are selected as winners will be honor at a special ceremony ring the CSF on Sunday, April 21st. Guest speakers will also present prizes to the students. Winning entries will be published in a book. Student entries will exhibited and prizes will be given. Families of those who take part will be included in celebration and brunch will be served.
Between March 10th and March 15h, each winner will be given the specifics of the closing ceremony and the Curiosity Challenge celebration. The program guidelines and other related information are available at: http:// cambri dgescienc efestival. org.
⑩ 科學研究怎樣滿足人們的好奇心
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起著奠基的作用。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科學家韋鈺說:「什麼叫科學家?科學家就是長大的孩子。他永遠存在那種好奇心,那種進取心去探索。」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小學生如果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一旦有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
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沒有哪一個童年不是對自然科學充滿幻想,做出許多別人認為是傻事的探索,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去探索呢?那就是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傑說過,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科學興趣就是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及由此生發的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習興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能作為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手段,又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強烈動機,促進學生緊張地、長時間地開展認識活動,也有助於學生形成穩定的個性特點。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課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兒童學習研究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內在動機很重要。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不是那些來自外部的動機。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動機大都取決於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強、求知慾旺,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這一特點,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創設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可以啟發他們更加關注身邊的科學,讓他們更好地在生活中學科學,便於對「科學寓生活,生活有科學」的體驗和理解。學生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持久性,需要教師的幫助來延續並使之演變成為探求知識的慾望和熱愛科學的情感。而我們除了能夠為學生提供產生好奇心的活動之外,更需要用我們自身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和行動來影響和感染學生,難以想像一位沒有科學興趣的教師怎麼能夠使學生產生對科學的興趣。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運用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等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學習興趣,巧妙地設疑和質疑,有的放矢地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讓學生主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有機地展開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使你的學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東西,使他們直接面臨著問題。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成功了一半。」
如學習《運動與摩擦力》時,上課伊始,我首先做了兩個有趣的演示實驗寓教於樂。我拿出一個自製的教具「聽話的小人」,演示並告訴同學們:「這個小人在這根繩子上可以隨便移動,而且特別聽你們的話,你們叫它停它就會停在哪裡,相信嗎?」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相信!」我把小人滑到一端拉緊繩子,豎直舉起來,讓小人面向同學們,小人隨著同學們的叫停而一點點地「走」下來,小人果然很聽話。同學們看到繩子上除了有個小人其他什麼也沒有,感到很新奇,並且都想親自動手試一試,也想做一個聽話的小人。興趣盎然,一種探索的慾望油然而生。這時我趁熱打鐵,繼續做了第二個實驗「筷子提米」:先將大米裝進一個圓柱體的玻璃杯中,每裝一次都要把杯子在桌子上砘一下,直到裝滿,用左手壓緊並按在米上,右手把一根木筷從兩指中間豎直一次性插入,在插的過程中不能晃動木筷,用手緊握木筷,大米被提起來了。學生們瞪大了眼睛直盯著看,「觸景生疑」,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慾望。這時,我便在黑板上板書「摩擦力」,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未知的活動。通過猜測,讓實驗現象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產生矛盾,從而推動學生的思維、認知朝著更深入、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二、設計實驗、發展興趣
科學最大的特點是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尋求對世界的解釋,用實證的方法尋求對世界的認識。實驗是科學學科課堂中最重要、最常規的一種教學方法。凡在自然環境中不易或不便於觀察的現象,都可以利用實驗來完成。實驗能使小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然界中發生的現象,使他們看清這些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和因果關系,使小學生也能發現科學規律,是學生親歷科學過程的一個不可替代的環節。當然,這里的科學實驗是指學生力所能及的、帶有游戲色彩的實驗。而那些較復雜和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實驗,可以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做,有的甚至只能是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
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教師必須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提出觀察、實驗的方法,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實驗活動,鍛煉學生,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勇於探究未知的科學興趣。如《擺的研究》一課旨在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數量的分析,揭示擺的秘密,培養學生的定量觀察能力。課前學生們已經觀察過擺鍾的擺與自己的擺,他們會聯想到擺的快慢可能會與擺錘的輕重、擺繩的長短等因素有關系。課上我讓學生先觀察實驗袋內有哪些材料:棉繩,剪刀,五個螺絲墊圈,鐵架,秒錶以及研究擺錘重量、擺繩長度的記錄表等。讓學生想辦法做實驗來證明?雖然這是學生再次涉及對比實驗,但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客觀、准確,關鍵因素還必須強調:在實驗中只能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要完全相同。當學生在制定探究方案時,我走到他們中間,仔細傾聽,引導小組成員間互相補充,並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在弄明白應該搜集哪些數據,應該怎樣實驗後,學生很快進入研究狀態。通過實驗學生搜集了大量的數據,還進行了比較,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同學們通過分析數據很快達成共識:擺的快慢和擺繩的長短有關和擺的輕重無關。這個實驗結果出乎有些同學的預料之外,我抓住機會及時引導,再次讓學生實驗、思考,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在科學探究中要講求真憑實據,用證據說話。對事實的尊重,對觀察的依賴,對結論的謹慎,對錯誤的勇於修正,這些不是靠說教講給學生,他們就可以內化的,而必須是在學生親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讓學生感悟,才能成為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最後我還引導學生用新獲得的探究方法,嘗試更多的活動。我出示兩個擺繩相同但是擺錘不一樣長的擺,請同學們預測它們的擺動快慢會怎樣?這樣給了學生一個反復實驗的過程,同時也是驗證探究結果的過程,又是一個鍛煉學生觀察、實踐、思維能力的機會,起到了激勵學生課後繼續研究擺的濃厚興趣。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興趣
小學科學課標指出:「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盡可能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為今天的教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高質量的科學信息,為教師提供了更多樣、更先進的教學手段,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但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是為用而用,它代替不了學生的親自體驗,不能用它取代學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動,否則不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我們要以教材為中心,充分運用包括網路在內的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豐富的網路資源服務於學生的科學學習。現代教育家斯賓塞強調: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都帶有樂趣。如在教學《動物的繁殖活動》接近尾聲時,我介紹了當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相信同學們對多利羊的誕生以及有關克隆方面的知識會很感興趣。如何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有關克隆的新知識、新信息,我充分運用直觀的無性繁殖的Flash課件和多利羊誕生的Flash課件的演示,既能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了解多利羊的出生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又節省了時間。好奇和驚訝的態度是提高科學興趣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拓展延伸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慾望,培養他們對生命的珍愛。關於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學生也有自己的觀點,隨機播放一段著名科學家對克隆技術的評論錄像,讓學生能夠辯證的看待問題,認識到任何技術要利用它積極的一面為人類服務,有效控制它的消極面,人類就將不斷進步。其實我們的學生隨時都在動腦筋想問題,很想知道自然界中的很多奧秘,如果我們能沿著學生提出的問題,去發展教材,會給我們的科學課找到很豐富的課程資源,他們會感受到極大的樂趣。如錄像、動畫、投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使科學教學具有更高的效率。尤其是某些事物和現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如登月活動,月地運行等現象或只能藉助顯微鏡或望遠鏡才能觀察到的現象,或如植物的生長、野生動物的生活等日常生活中不易見到的事物和現象,藉助電視、電影的幫助,可以清楚的呈現在小學生眼前。
此外,還可以利用慢鏡頭放映種子的萌發,使人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到的現象,在幾分鍾內復現出來,形象地展現於學生面前。網路資源是學生學科學的重要知識源泉。學生有目的地在科學網站上收集信息也是一種重要的自學方式。首先,在學生查找科學資料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態度,使他們知道知識產權問題。其次,要引導他們養成嚴謹的學習習慣,學會主動思考,認識到網路上珍寶與瓦礫並存,學會借鑒與甄別。此外,網上的超鏈接容易使學生「迷航」,教師還要提醒學生不要去搜索與之無關的內容,而要為共同的主題收集資料。這樣不僅鍛煉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習信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要細心呵護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豐富孩子們童年的生活,引導他們邁進奇妙、神聖的科學殿堂,放飛探究的心靈,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做科學,讓科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要精心選擇、壓縮、改編那些對於人類而言已經認識,而對兒童而言是未知的、經典的「再次認識過程」,讓孩子們去經歷、體驗。將課堂教學進入蘇霍姆林斯基所描繪的「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的境界。科學課教師是知識、技能的傳播者,又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塑造者。我們要為自己的科學素養尋求一個堅實的基礎,要不斷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以勝任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