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四級千禧一代閱讀
還有多少中國味?
「80年代下的蛋」還沒完全孵化,90年代已經開始暴走。這群孩子是新中國的第5代,是生下來就可以吃麥當勞長大的一代,是生下來就接受英語、網路、全球化名牌和「小燕子」熏陶的一代,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隔百年的一代,是過年沒有鞭炮但有聖誕樹、沒有筆墨紙硯但有滑鼠PS2的一代。在急速轉型的全球化年代,他們身上到底還有多少中國味兒?
在2001年出版的《千禧一代的崛起:下一個偉大的一代》一書中,尼爾·豪(Neil Howe)特別提到「千禧年」作為一個重要標志年對世代劃分的意義,他援引一位15歲少年的原話:「我們是千禧一代,我們是另類的,自成一派。是該輪到我們了,到我們閃亮的時候了。」同時,他留意到來自美國《新聞周刊》與之相悖的觀點,這本常常關注青少年動向的雜志,以不屑的語氣報道說:「今日的孩子們夠糟糕的了。沒有艱苦+沒有理由=厭倦、憤怒和文化白痴。」
這樣的關於新生一代(1989~1995年生人)對立觀點,同樣產生於「千禧年」後的中國———孩子們更為獨立自信,而他們的父輩們卻對他們更為憂心。至少在這一代的胎記中,我們可以初步判斷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在思想觀念上已經和全球的同齡人同步。
他們身上還有多少中國味?這群出生在飛速發展年代的90年代生人,是新中國的第5代,是父母本身的職業身份發生巨大變化的一代,是生下來就可以吃麥當勞長大的一代,是生下來就接受英語、聖誕節、游戲機、網路、全球化名牌和「小燕子」熏陶的一代,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隔百年的一代(1905年科舉制度終結被某些文化研究者視為中國近代與現代之間在文化上的斷層分水嶺),是過年沒有鞭炮但有聖誕樹、沒有筆墨紙硯但有滑鼠游戲機控制桿的一代……《新周刊》以「文化傳承」為切入點,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和台北5個城市遴選調查90年代生人,透過一份設計問卷,「會考」兩岸三地的同齡孩子。經過數據統計後,該刊發布孩子們的「成績」和其中令人驚訝的答案,在全球化年代下,我們未來一代對中國傳統的傳承現狀。
90年代生人已在暴走
從年初至今,「暴走鞋」儼然已有當年的「寵物蛋」風行大江南北的景象。這種源自美國、被珠三角廠家發掘其市場潛力的異型波鞋,特別之處只是鞋底加裝了輪子,可以隨意收起(步行)支起(滑行)。在調查中,記者發現「非常神奇威風」、「感覺像飛」、「很炫」是這些90年代生人對此物的體會和評價。而自從台灣把這種英文原文「Heelys」的鞋演繹為「暴走鞋」的時候,這些年紀輕輕的孩子並不知道,「暴走」原意指日本摩托飛車黨「暴走族」以猛烈背叛方式對抗社會的行為。
所有的社會運動,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反應往往是最為激烈和直接。伴隨著「暴走鞋」在學校、道路、購物中心、地鐵、酒店等等場合的「竄擾式」沖撞,「生猛的」90年代生人已經開始給這個社會發出挑戰性的信號。
他們輕易擁有一切,包括我們曾經難以乞求的「大哥大」行動電話,現在已經是小學生手中的尋常物(調查發現,一個廣州孩子的班上,多數有手機),在成人們還在以簡訊段子抓狂的時候,不經意之間,孩子們已經悄悄以簡訊的溝通方式構建其社會網路。
他們是超級的資訊收集者,小小年紀便上網(還玩QQ),常常把電視遙控器以權威姿態掌握在手中,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關於社會流行的話題,他們似乎無所不知。
他們超早的成熟,不僅是生理上,星空電視台節目《人小鬼大》是其中的一個折射點,孩子們在鏡頭前的「成熟」表現已成了社會中一種期望他們以理性方式回答問題的心態。而電視、出版物上什麼都有,也許,我們遲早都要為「分級制度」的遲遲未決而付出代價。
他們活在全球化生存的潛規則下,活在一切理所當然的WTO年代:理所當然吃麥當勞,理所當然地購買一切國際名牌。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發現我們的孩子對這些名牌的認知,簡直不遜色於成年人。
成為偉大一代的可能
這群成長期處於世紀之交的孩子緣何可能會是「偉大的一代」?
比較中國之前所有發展階段,他們的成長期有著最優異的物質條件,這十數年是最為難得的經濟興奮性增長的年代,很多父母在采訪中承認,供給子女錢花成為他們的主要問題。狀如美國戰後的嬰兒潮時期,所有家庭都滿懷希望地在「小康家庭」、「後小康家庭」的路上進發。比如,孩子們開始擁有「芭比」,這個在全球范圍內風靡45年的最值得兒童擁有和收藏的玩偶踏入中國之後發展迅速,在很多百貨專櫃都能找到她的身影,連同她的男朋友肯、女朋友米奇、大大小小的家居搭配和花哨明艷的衣服,顯示著這個世界的物質利誘。在過去連美國人都質疑:為何玩具商非要把芭比的胸脯製作得如此堅挺誇張,但在中國,那些買給小孩子們的父母們,沒有半點關於這方面的疑慮。
他們似乎有著驚人的理性思維,不同於小資的70年代(他們處於社會權力的落空期被迫向小情調靠攏)和瘋玩迷失的80年代(這一代剛剛冒升時便被冠以「X世代」的模糊定位)。新生小孩自小即被大量的家教、教育輔導書進行專業培訓,他們的父母對80年代生人那種把人生「投資」於瘋狂玩樂深惡痛絕,這是他們在拜讀了《窮爸爸富爸爸》後得出的體會,於是小孩們從小就知「學校的教育不足以應付真實的世界」以及「不要為金錢工作」。
他們對「我本個體」的內涵更為明晰,他們喜歡「酷到骨子裡」的艾薇兒、「大放異彩」的跨語言全能歌手BOA(寶兒)與大膽透露校園暗戀故事「女校男生」的Twins。
他們以市場的速度消化傳統,通過嘻哈打鬧的《還珠格格》來認知清朝,通過湯圓月餅的市場促銷和構成城鎮生活主體的「大購物中心」來認知元宵中秋;他們以更全局的觀念接納全球化,前些年鋪天蓋地的日韓流,如今更為多元,反映在他們的飲食趨向上便是如此,調查發現:西餐牛扒、比薩、韓國燒烤和日本料理等都較為平均地掛在他們嘴邊。
未來的疑惑:
還有多少中國味?
「我們周圍的青年,也多是像把頭蒙在塑膠袋裡聽錄音機械播送的音樂。食物是味精的味,顏色是化學顏料,天下孰知正音?孰知正味?孰知正色?刊物泛濫,連小孩亦無復單純感知字的美。」(引自《中國文學史話》)胡蘭成先生的憂慮,如今正在激烈碰撞中。
「中國味」是孔子、是易經、是尚書、是禮、是離騷、是白蛇傳、是老成敦厚、是儒學、是忠孝、是過年(但不是春節聯歡晚會)、是仁與義、是漢字、是小橋流水、是梅蘭松竹、是水墨國畫、是齊天大聖孫悟空或豬八戒、是「忍耐性,散漫性及老滑性」(林語堂語)等等。
「全球味」是麥當勞的薯條漢堡包、是可口可樂的秘方、是耐克的飛人標志、是NBA的比賽規則、是宜家的傢具風格、是公平自由個人、是超人、是弱肉強食、是Hello Kitty、是英語、是R&B和嘻哈樂、是比爾·蓋茨的視窗、是好萊塢、是埃菲爾的鐵塔凌雲、是絕對伏特加、是貝克漢姆、是紐約時報的腔調或太陽報的荒誕、是CNN的緊張和MTV的狂放等等。
90年前,1914年辜鴻銘在英文報紙上發表《中國人的精神》一文已經下論斷道:「在我看來,往日那種典型的中國人在世界各地正趨於消亡。」自此,關於傳統斷裂的「杞人憂天」便不絕於耳。苦思之下,更有人提議「恢復科舉」,因為中斷科舉,令中國傳統的氣脈被橫刀中斷。亦有人自發建立「私塾」,頗為「懷舊地」讓自己的後代從接受「四書五經」開始。80年代生人在逐步養成後,我們已經發現他們在傳統教育上的缺失,如今,益發與全球同步的90年代生人的傳統傳承問題迫在眉睫。
但在他們身上維系「中國味」,是誰的責任?是他們的父母(多是60年代生人)的責任?這群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經耗費了他們的年少時光,他們對青少年的教育完全無法從自己的人生體驗中引入更多的借鑒;是他們所在的學校?這些學校已經把所有的精力用於中考、高考的應試和升學率競爭中;是他們所在的城市社會?社會已經在不停地禁止他們附近的游樂場所、錄像廳、網吧,但從不知道如何吸引他們進博物館;還是他們所在的商業世界?這些商家從未發自內心地覺得需要負上文化傳承的使命;或者,責任正在他們自身?可「他們還小」。
他們有資格亦有民族的使命成為未來「偉大的一代」,但沒有中國味的偉大的一代,可以想像嗎?
2. 【英語】求翻譯全文!謝謝
由移民,公民,老兵,音樂家,基督教徒,無神論者,猶太人,亞洲人,本地內人,白人,容黑人,拉美人,生育高峰出生的人,新人類,千禧一代,同性戀者,殘疾人,窮人,上層階級,中產階級所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掛這樣一個標語牌。。
3. 英語新聞詞彙:「千禧一代」用英文怎麼說
Millennial generation
Most so-called 「baby boomers」 – or people who were born in the 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 made, rather than inherited, their wealth. But among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 people under the age of 35 – 「inherited wealth is more common」, since 「about two-thirds are from families in which they are the second, third or fourth generation to be wealthy」.
出生於上世紀中葉的所謂「嬰兒潮一代」的富人,財回富大多是自己掙得的,答而不是繼承來的。但在現年35歲以下的「千禧一代」中,「通過繼承獲得大量財富的情況更為常見」,有「約三分之二是富二代、富三代或富四代」。
4. 四級選詞填空 求翻譯
Our parents might have felt akward about Elvis and the Beatles, or Debby Boone and Andy Gibb, but parents today don't understand how teenagers can be so entertained but so bored, so filled with information sources but so unwise , so pampered (嬌生慣養的) but so untrusting of authority.
我們的父母可能對貓王,甲殼蟲樂隊,Debby Boone(女歌手,曾獲奧斯卡及金球獎最佳電影歌曲的獎項) 或者是 Andy Gibb(男歌手,1988年心臟病突發,僅30歲)這些名字略尷尬。(因為完全不了解有木有~)但是現如今的父母完全不能理解他們的孩子是怎麼了:明明生活在一個五光十色的時代,卻搞得自己好像總是很無聊;明明處在信息時代,卻好像什麼都不懂;明明嬌生慣養,卻又對慣著他們的父母(其他人)各種不信任。
but在這里仍然是轉折關系,凸顯出前後兩種情況的不兼容。本來生活很entertained,那他們應該很快樂,可是結果卻是bored,這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5. 求大神解讀 Millenials 和 Generation Y 的區別
Generation X 一般指60~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們的子女就算作 Generation Y,也就是80年代以後出生的一代。Millenials 指千禧年左右出生的一代,時間上和 Generation Y 很接近,所以這兩個詞基本上算作同義詞。
millennials
n. 千禧世代;千禧之子;千禧一代(millennial的復數)
千禧世代
出生於1980年至2000年之間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是美國最大的人口組成部分。
漫談「Generation Y」
「Y代人」與「X代人」有何區別?「Y代人」的特點是什麼?
「The members of Generation Y wereborn anywhere from 1979to 1995.」(21stCenturyMay 29,2003)「generation Y:peopleborn in or after 1980the generation of peopleborn approximate in or after 1980in Westerncountries,especially in the UnitedStates.(informal)」(Encarta Dictionary Tools)據上述釋意:「Y代人」為1979—1995(或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又據「X代人的父母是生育高峰前或早期出生的人,這就是說要比真正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這些人是Y代人的父母)更略為傾向於守舊和保守」(《英語文摘》2003年第4期,P.8)及「So,for want of a better label,『Generation Y』wasa simple,unimaginative extension of『X』.」(21st CenturyMay 29,2003)得知,「Y代人」為「X代人」的子女,按「X—Y」字母順序,現為25歲以下(1980年後出生)的人便為:「Y代」或「Y代人」了。
6. 千禧代,是什麼意思
千禧年代系指公元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與人們常說的「八十年代」、「回九十年代」同有年代劃分答的意義,目前這一說法並沒有上述兩種流行。
唱片公司
千禧年代(英語:EEI),是一家香港的唱片公司,前身為年代唱片,早期和百代唱片合作發行唱片,其後獨立發行,但至1999年又和華納唱片合作,把宣傳及發行權交給華納唱片。
旗下歌手
梁詠琪是華語地區著名國語、粵語流行曲唱作歌手及演員,因其清新的氣質和動人的歌喉,被稱為一代玉女掌門。1995年出道,截至2010年3月,發行了12張國語專輯,17張粵語專輯,(均不包括純精選集),以及4張現場收音專輯。獲獎無數。拍攝過35部電影及短片,共獲得6次電影獎項提名。2008年,簽約香港美亞娛樂。歌曲代表作有《短發》《膽小鬼》《中意他》《花火》《愛的代價》《凹凸》等。電影代表作有《烈火戰車》,《百變星君》,《心動》,《我的兄弟姐妹》,《向左走向右走》,《越光寶盒》等。
已解約歌手
金城武
楊采妮
袁詠儀
古巨基
黃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