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背景
一 總體要求
1)復 充分體現課程制標準的精神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強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2)盡可能多地安排有效的教學活動,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策略的培養
3) 注重學生學習興趣、情感態度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並且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大力運用「三七」自主課堂教學思想,
二、傳統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忽略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教學目標單一
2.偏重語法教學,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3.囫圇吞棗式的閱讀教學,不作必要的語言分析。
4.問題的設計缺乏層次性,不能有效的檢測閱讀效果。
『貳』 英語閱讀教學方法有哪些
1、交際法:是根據意念項目和交際功能發展學生交際能力的系統教法。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運用言語進行交流,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考慮到進行相互交流的人們的作用和地位,考慮到所涉及的題目和情景,從而能恰如其分地運用語言。
2、游戲教學法:用游戲形式復習單詞、句型,練習新語言點,使學生寓學於樂,在活潑、輕忪、愉快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獲得英語知識與技能。游戲要求簡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關。
3、情景教學法:情景是教師創設或模擬的生活場景,應具有真實、生動、實用的特點,便於學生將所學語言材料進行綜合、創造性地進行表達交流。這種練習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際功能,而且能變單調、機械的句型操練為活潑、生動的交際性練習。
4、動作教學法: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用具體形象的手勢、動作來輔助英語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5、活動教學法:就是按照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來設計、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讓學生積極參與自由操作、觀察思考。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答案,發掘學生潛能。
6、三位一體教學法:是根據字母、音素、音標三者的內在聯系業務和交叉關系將三者融為一體進行教學的方法。
7、自然法:這種方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對已學知識的熟練程度來參加活動。
8、全身反應法: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通過全身各個部位的不同動作達到記憶的目的。
9、合作學習法:讓學生通過參加Pairwork和groupwork活動,給學生練習語言並互相學習的條件和機會。
10、功能意念法:這種方法是教師集中提供給學生在某次會話時或某種情境中可能運用的有關語言,讓他們感知其功能,在交際中運用。以上材料僅供參考,不過我還是建議你感覺一下英語ing的英語教學方式,看一看他的教學模式,對你應該很有幫助的。
『叄』 英語閱讀教學的幾點做法和遇到的問題
一、英語閱讀常遇到的問題
(一)傳統閱讀教學重語法影響的延續。由於課時和考試壓力的原因,教師的教學活動往往偏重於英語語法的講解與訓練。許多老師對於閱讀的理解只限於課內課文的閱讀分析和課外閱讀理解的應試訓練。在課堂上把文章進行分解,力求把課文講熟講透,不放過任何語言點。同時由於閱讀理解在考試中所佔比例較大,老師時常會有意無意地把這一「講熟講透」習慣帶入課外閱讀理解活動,使得對語言知識的講解大大超過對文章本身所要表達信息的分析。學生也被迫從通過閱讀獲取信息交流思想轉入忙於記錄字詞句的用法。長期下來,學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閱讀就是為了更好地做題,閱讀就是為了學會某些詞句和表達方式。使他們的閱讀沒有新意、沒有亮點,積極參與的願望漸失,也就慢慢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另外,有些老師急於試圖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傾向於選用一些難度較大的閱讀材料。這種揠苗助長式的閱讀訓練助長了學生對閱讀的恐懼感,難以讀懂的挫敗感最終會讓他們放棄對英語閱讀的喜愛。傳統的語法教學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處於被動狀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受到了嚴重的約束和壓制,從而對閱讀課的教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
(二)單詞與句法知識儲備不足。在閱讀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上生詞。根據馬丁 韋德爾閱讀理論,如果一篇文章中所遇見的生詞過多,閱讀者在閱讀中的注視(fixation)就會加時,且回視(regression)率大大提高。大腦對眼睛輸送的直觀信息理解就會出現問題,閱讀者也就會產生膽怯心理,害怕這些生詞會使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造成障礙。漸漸地從怕遇到生詞逐步演變為怕閱讀。有些學生知道句中每一個單詞的意思,但卻無法理解整句含義。他們孤立了每個詞與周圍詞的關系,從而無法看懂句子的結構。如果一個句子中含有多個非謂語動詞或從句時,他們就有可能把握不住句子結構,不知所雲。了解語篇的組織結構對文章的理解也很重要,如敘述和過程描寫的時間順序,動態動詞的運用等等。有些學生只注重句法規則而忽視語篇結構,對語境與文章背景知識知之甚少,這也是阻礙其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了解規則且知其具有的意義,並把他們運用到經常出現的語境中理解其功能,才會有助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對跨文化意識的忽視。有些學生往往誤以為只要掌握了相當量的英語語音、語法、詞彙知識,英語就可以學得差不多了,英語閱讀就不會存在障礙。平時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一篇短文對相應水平的學生來說幾乎不存在生詞或難以理解的片語,但他們就是不能理解其內容,問題就在於文化差異或知識領域的不了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同一個名稱也有不同的意義。例如public school在美國指的是政府辦的、不收學費的公立學校,private school才是私立學校。但在英國public school則指一種私立的寄宿學校,為培養將來要升學或從政的英才服務的非公立,也不平民化,如伊頓公學(Eton)。語言受文化影響,但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正是人們相互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要想學好英語,真正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英語社團文化意識內容的適當導入,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滿足學生調整自身知識結構的需要,為今後進—步的英語知識體系構建打下良好基礎。
(四) 缺乏閱讀資源分配技巧。閱讀目的包括了解中心思想、了解細節、了解段落大意、進行分析和評價、簡單的閱讀欣賞等。瓦格納和斯騰伯格(Wagner & Sternberg,1987)關於閱讀時間分配實驗研究表明:好的閱讀者會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而進行閱讀時間分配,而一般的和交差的閱讀者要麼是在不同的任務中進行同樣的時間分配,要麼就是任意地分配時間。他們使用的閱讀方法與給定的目的要求並不對應。由於閱讀測驗卻測不出閱讀者的時間分配狀況,學生往往忽視閱讀時間分配技巧,而這一點正是提高閱讀水平、體驗成功閱讀和提升閱讀興趣的關鍵。
二、提高閱讀效率策略
(一)改進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閱讀教學不同於課文教學。課文教學的特點是少、慢、精,需要字斟句酌,並配適量的拓展性練習。而英語閱讀教學是以信息查找與整理歸類為主要目的,具有多、快、廣的特點。所以閱讀教學在教材的選擇和教學方法運用上不能與課文教學混為一談。教師既要做到配合課文選擇相應文化背景的材料,又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年齡和認知能力特點控制閱讀速度、調節閱讀材料的量。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的重點目標是訓練學生科學處理英語語言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就不同的閱讀任務和目標調節閱讀速度,從而實現英語語言信息的科學查找與加工處理。在閱讀中逐步掌握技巧,培養興趣。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憑借現有的第二語言閱讀能力,學會從自己的興趣和文化背景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逐步養成學生樂於閱讀英語材料的良好習慣,促使學生
『肆』 初中英語閱讀課哪些閱讀教學模式
那個需要用英文學過,才能用英文寫出來。用中文學過,等於白內學了!對寫英文容,沒用。補充一點:用漢語教英文閱讀,把英文閱讀成了中文,這同用英語教英文閱讀,把英文閱讀成了英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具體的方法也不同。
『伍』 英語的教學模式有哪些
英語教學法有很多, 從事英語教學者最好讀一些有關語言教學的英文原文書, 會對你的工作有很大幫助的~
推薦書目:
1.《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3nd ed.) 》, Diane Larsen-Freeman
2.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rd ed.) 》, H. Douglas Brown
3.《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Richards Jack C. and Rogers Theodore S.
以下再提供你幾個目前常見的教學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 傳統語言教學法 :文法翻譯法、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與認知教學法。
1.文法翻譯法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產生背景及教學理念:
文法翻譯法大約衍生於一七八0年代(Stem, 1983)。一九二0年代到五0年代的拉丁文文法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有研讀拉丁文及希臘文文學典籍的能力。其次為增進對第一語言的深入瞭解。第三為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較難教材的學習能力。教學著重於對文法規則的解說與字匯的學習與記憶。
@ 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閱讀的材料主要是取自於文學著作,為文法翻譯者編著的書籍,內容的主要特色是每課課文之前有單字表文後有長篇的文法解析,練習的份量不多。
2.直接教學法 (The Direct Method)
@產生背景及教學理念:
直接教學法約萌芽於十八世紀末期 (Stem, 1983)。鑒於文法翻譯法著重於熟記文法規則,無法習得交談能力以及兒童對第一語言習得的經驗而提倡。這個教學法在一九六0年代中期頗具勢力,又稱為『常識法』(common sense method)。強調在有意義的語言學習環境以畫圖、示範及表演等方式施教,提供以學習語言為主的密集式語言訓練。
@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標的語言(target language)教學使學生完全投入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情境中。
@優點:
這種教學方法注重於培養並建立學生交談的能力,而不是對文法規則及結構的死背強記。
@ 缺點:
由於師資的遴選必須是能流利地使用第二語言的本國人或是外國人。所以,師資的來源可能較有困難。另外,由於這種教學多半以畫圖、示範及表演的學習活動來進行, 所以,比較適合年幼,培養初級與中級語言能力的學習者,而較不適用於年紀較大、高中及大學階段的學習者。
3. 聽說教學法 (Audio-lingual Approach)
@產生背景及教學理念:
聽說教學法基本上是承襲一九二0/三0年代的學習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廣被採用。它的教學理念是建構在行為學派的刺激反應及制約的學習理論。這種語言學習活動的目標在於使學生的外語能力達到以說該語言為母語的水準。
@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教學課程採用編序學習(programmed learning)的編輯方式,依序著重對話及練習的熟記,句型練習及由句型來闡釋文法結構。教材基本上分三部份:對話、換句練習及應用活動。學習語法結構重於單字,文法解析很少甚至不提及。
由老師講,或播放錄音帶給學生聽,學生反覆地練習發音、單字及片語以加強記憶,是一種教師本位的教學。
4.認知教學法 (Cognitive Approach)
@產生背景及教學理念:
一九五0年代是聽說教學法的全盛時期,然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行為學派的理論並不適用於人類。認知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是以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及衍生變形語法 (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為依歸。心智的功能在於處理有創造性、有規則轄制 (rule-governed) 的語言。
@教學目標
使學習者發揮語言的真實才能 (language competence),以便有好的臨場表現 (language performance)。
@教師職責
認清學生既有的背景知識 (background knowledge) 或知識庫 (knowledge base/bank),並善加利用,使學習者連貫與學習范圍相關的知識,使整個學習語言的過程具有意義。教師協助學生獲取、整理以及儲存知識。上課重於瞭解,教師使學習者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教師並且能提出全新的結構與概念使學習者瞭解語言的功能型態及關系。
@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教材的編寫必須由深到淺都有。課程與篇章著重有意義的學習與練習及應用討論。每一個語言技能與課程密切地配合,除非有必要,盡量少討論文法。
◎ 近代語言教學法及模式
近代語言教學方法及模式包括:諮詢學習/社區語言學習教學法、全身反應法、密集教學課程、建議教程教學法、同化模式教學、功能/觀念性教學、自然教學法、語言純熟度教學法、監督模式教學、瞭解教學法、溝通實力教學、潛移默化教學法及發問教學法。
1. 諮詢學習/群體語言學習教學法 (Counseling-Learning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CL/CLL)
@產生背景及教學理念:
柯藍(C. A. Curran)氏在一九五五年所提出,旨在消弭學習環境中,團體所帶給個人的焦慮、競爭及沖突。
@教學目標
發展完整的個人學習過程與建立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信關系,使學生安心、用心、專心、有上進心地增進記憶力及辨別力。
@教師職責
充當學生的顧問,隨時提供協助。在入門階段,學生可用母語自由交談,教師提供翻譯上的協助,以鍛鍊學生敢講的膽量及自信。
@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教材依難易程度分為五個階段,前三個階段為入門,後兩個階段為高階。
2. 全身反應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3.自然教學法
@產生背景及教學理念:
一九七七年由特瑞爾氏 (T. D. Terrell) 提出,其理論與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柯拉申氏 (Stephen D. Krashen) 所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的假設不謀而合。(參看 2.9 監督模式教學)
教學理念有五個原則:一、以語言溝通能力為目標。二、理解先於發言。三、容許學生依程度發言。四、教師強調『習得』的活動,而非『學習』的活動。五、將課堂活動的情感因素減至最低。
@教師職責
教師要求學生注重語言的意義,而非句型及結構。教師強調內容重於傳達資訊,瞭解輸入訊息。讓學生依程度發言,由簡單到繁復,由字串到整句。要求學生在發言前先瞭解語言。教師負責營造出使學生樂於與教師及同學相互交談的課堂氣氛。
@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由於這種教學法重視『習得』活動,因此,教師將提供大量可以理解的語料輸入,要求作作業不得使用口語,學生在寫作的同時准備演講稿。學生在學習到資料後再發言,對話練習少。強調『學習』與『習得』的不同,不強調性向的影響,減少第一語言的干擾。
4. 潛移默化教學法 (Silent Way)
@產生背景及教學理念:
因為兒童和成人對於語言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導致兒童在學習第一語言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不盡相同。葛特諾氏 (C. Gattegno) 鑒於自然教學法不適用於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於是在 1983 年提出著重心智灌輸、控制嚴謹的人工方法教學。這種教學方法的基本理念是:教師不幹預或誤導學生進入旁軌,使學生有多種方法可以學習自由地創作簡單的語言。認定學習是為了預備學習者學習新內容的心理准備,目的在於運用已知的背景知識,不包含模仿練習及教師的干預。學習活動重於教學本身。
@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中將會用到三種工具:1. 顏色棒。2. 掛圖/表。3. 教學桿。將單字寫在圖表上,用桿子指出正確的詞,另外用不同顏色的棒子代表不同的句型及其結構。
@教師職責:
教師可以完全掌握教學內容,學生可以自由運用他們心智知覺的能力。教師不提供正確的答案,堅持學生自己檢討功課,不替他們改正,淺清他們被糾正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