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英語改變了人生免費閱讀
Ⅰ 《他們用英語改變了人生》誰有電子版的復制粘貼給我也行。非常想看謝謝了!
這本書要買的,其中一個故事就有。。或者看看參考資料的地址,那些人或許會有。
書中的一個故事:
鄉村「小結巴」煉成國際大牌翻譯
2009年4月15日,阿努圖瓦總統馬塔思凱萊訪問加拿大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為他做英法翻譯的竟然是個中國人。加拿大和阿努圖瓦都是以英語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英法翻譯人才濟濟,為什麼一個中國人能夠脫穎而出? 而且這名翻譯還是一個來自農村的打工仔,甚至還有點口吃。那麼,一個鄉村小結巴又怎麼會成為國際大牌翻譯?朱立軍用自己的成功經歷響亮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知恥而後勇,小結巴天生不信邪
1975年,朱立軍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榮縣一個農民家庭。他本來是個口齒流利的孩子,但是,小學二年級時因為頑皮,模仿一個說話口吃的同學,結果弄巧成拙,最後真的成了結巴。
1995年,他高考成績不理想,僅僅被一所高等專科學校的營銷專業錄取。朱立軍覺得自己口吃,畢業後也不會有公司聘用他。於是,他放棄了學業,去北京打工。
不料,找工作時也遇到了麻煩。有的老闆一見他是個結巴,客氣的說「你去別家問問吧」,不客氣的乾脆揮揮手:「趕緊走遠點!你嗑嗑巴巴的,回家種你的地好了。」好不容易有個姓朱的老闆,起了惻隱之心,把他留在建築工地當小工。
有一天,朱立軍和一個工人准備用鐵線勒緊一個包裝箱,朱立軍的手指被勒在鐵線里。他大喊:「勒……」站在箱子另一側的工人就用力勒一下;他又喊:「勒……」對方又緊勒一下;「勒手啦!」等他把這三個字喊出來時,手指已經被鐵線勒得露出了骨頭。這件事傳開後,朱立軍成了大家取笑的對象,閑著沒事,就有人沖他喊:「勒……勒……勒手啦!」
1998年,朱老闆旗下的電力安裝公司承包了加拿大卡爾加里油田的一項電力安裝業務,老闆從建築工地挑選了一批工人,朱立軍作為力工,也被選中派往加拿大參加這項工程。半年後,工程竣工了。當時正值卡爾加里這座新興的石油城勞動力奇缺,朱立軍順利獲得了新簽證,在當地一家機械加工廠開鏟車當配料工。
配料工是工廠里的低端工種,又苦又累,收入還最低。朱立軍決心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在北美,想找好工作,只有擁有北美學歷才行。可是,培訓學校只對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才免費,像他這樣的工作簽證人員,是需要收取巨額學費的,他根本念不起。
為了延長簽證,朱立軍需要向移民局提供自己的學歷等資料。他找到一位姓張的中國專業翻譯。在張翻譯那裡,一張中學畢業證,短短的幾行字,只用幾分鍾就完成了,蓋上一個翻譯協會通用的章,收費竟然高達50加元——這是政府統一定價!
看到朱立軍對這樣的價格有些難以接受,張翻譯傲慢地說:「你以為這是國內呀。這是加拿大!不是誰都能從事翻譯工作的。我畢業於國內重點大學英語專業,又在加拿大讀完英語碩士,通過了翻譯協會的考試,才能從業的。」朱立軍問:「誰,誰都能去考么?」張翻譯問:「你難道也想當翻譯?」朱立軍說:「好,好活兒呀,誰,誰不想呢?」張翻譯幾乎笑翻了,用手指點著朱立軍,故意結結巴巴地說:「就,就你想,想當翻譯?我,我看這事兒准成!你有天,天賦呀。」
朱立軍受到了侮辱,忍了又忍,才憤憤地說:「你,你也別,別狂,我,我還就真要成為一名翻譯,比,比你強得多的翻,翻譯。」
世上只有懶死的漢,哪有學不會的話
想當翻譯,首先要治好結巴的毛病。中學時,他曾經有過幾次矯正口吃的經歷,但都因為太難而失敗了。這回,他在日記本上寫道:「世上只有懶死的漢,哪有學不會的話——讓結巴見鬼去吧。」
他在圖書館上網查治療口吃方面的資料。他的口吃在醫學上屬於那種可以康復的「連發性口吃」,是一種後天獲得性發音神經障礙的病例。他按著資料上介紹的方法,開始了艱苦的矯正治療。
每天早晨,他四點起床,去住處附近的一個大公園里練發音。他先把一句話中的每一個字分開來,一個一個地念:「你,你,你……好,好,好……」然後,再慢慢地把它們連在一起來念。這是一個需要極大耐心和毅力的練習,每一句話,他都要練上幾百遍甚至上千遍,直到說得流利為止。
半年來,朱立軍用這種螞蟻啃骨頭的辦法,熟練地背誦下來三千多句漢語。在一個天氣明朗的周六早晨,朱立軍決定檢驗自己的「成果」。他來到街上,走進中國商店,見到中國人就打招呼。店員和老闆驚奇地說:「哇,你國語說得好棒呀。」
朱立軍懷著驚喜的心情,連續又走了幾家中國商店,最後又去華人服務中心,向工作人員咨詢了好多事……基本正常!他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回住處的路上,忍不住打了好多個側手翻。
結巴治好了,朱立軍開始攻英語。他進了社區的免費英語班,每天下班後學到晚上十點下課。他給自己定下任務,每天背50個新單詞,聽一小時錄音,讀一小時課文,與別人聊半小時英語。
他沒有過目不忘的神奇能力,記憶力很一般,每天還要在工廠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要背50個單詞談何容易。背了忘,忘了再背,如此往復。後來,他發明了一種被自己命名為「情景記憶」的背單詞方法。這個方法其實是時間緊而逼出來的。每天工作時,沒有時間學習英語。但是他發現,其實在工作中間,有好多的「空閑」時間:上洗手間的幾分鍾,開鏟車等待上料的幾分鍾,給鏟車加油的幾分鍾……這樣的「幾分鍾」每天出現好多次,何不把它們利用起來?於是,他就在這幾分鍾里背單詞。比如,中午在食堂大廳吃飯時,他就背誦眼前的單詞,諸如「乳酪」、「沙拉」、「三文魚」等。他發現用這種現場面對面的方法背下來的單詞,印象深,不易忘記。
他還信奉當地華人學英語的經驗:「臉皮厚,學個夠;臉皮薄,學不著。」所以,他就像一隻蒼蠅,一有機會就「叮」當地人,與他們英語會話。可是,他天生就不是一個臉皮厚的人,跟人家會話時,心理上總是很緊張,常常幾分鍾的會話下來,汗水已經濕透了衣裳。最令他郁悶的是,平時背得流利的話,實際使用時,總是說得吭吭哧哧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次,他在「Zeler」商場買理發推子,在收銀台付款時,一個暗中盯梢的理貨員走過來,說:「我需要檢查一下。」說著撕開包裝盒。原來,他懷疑朱立軍對理發推子進行了「調包」。朱立軍來加拿大這么長時間,還從未受過如此的侮辱,他大怒了,高聲說:「你是什麼意思?你認為我是小偷?你侮辱了我!」那個理貨員自知理虧,把經理找來擺平。朱立軍滔滔不絕地說: 「難道你們商店對所有的顧客都開包檢查?不是吧?為什麼專門對我進行這種檢查?我認為你們的行為是種族歧視。」種族歧視可不是小事,經理嚇得連忙道歉。
事後,朱立軍找准了感覺:原來,只要說話時自信,氣足,別想漢語原意,盡量用英語思維,就說得流利。
從1999年到2003年,整整四年時間里,朱立軍放棄了與別人合夥開裝修公司的機會,也放棄了無數業余時間掙外快的機會,把全部業余時間都用在學英語上。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不但能像當地人一樣聽寫說,甚至能跟當地人很「生動」地吵架了。2003年秋天,擁有一萬多單詞量的朱立軍參加了安大略省翻譯資格考試,一次成功,獲得了省翻譯協會頒發的中英專業翻譯資格證書和營業執照。一個高考英語只老了60分的高中畢業生,四年之內,登上了英語的最高殿堂。
「金口玉牙」,一天狂賺三千「刀」
朱立軍考取的是安大略省的翻譯資格,所以,他來到安大略省省會多倫多,租了一個辦公室,開始了自己的翻譯業務。加拿大的華人絕大多數集中在多倫多,所以中英文翻譯有一定市場。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中英文翻譯的業務基本局限於中國移民的文件資料的翻譯工作,每筆業務多的一二百加元,少的三十加元,業務上升空間十分有限。而且在多倫多執業的中英文翻譯有六十多人,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朱立軍兢兢業業地干著,到處攬活,但效果並不理想。一年下來,除去房租等各項費用,賺了三萬加元。雖然不算少,但離他的理想相差太遠。他開始琢磨給自己拓展新的空間。
有一天,他陪來自浙江的一個商務考察團去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參加一個國際紡織機械洽談會。在會上,他認識了一位陪同巴西代表團的英法翻譯。在閑談中得知,這位英法翻譯擁有加拿大國家翻譯工作者協會和北美同聲翻譯工作者協會英法專業兩個證書,巴西代表團聘用他的報酬是每小時300加元!而在加拿大,中英翻譯最高價是每小時30加元,兩者相差十倍之巨。
回到多倫多,朱立軍開始著手去魁北克市學法語。朋友們聽了他的打算,都認為他瘋了:當英法翻譯,談何容易?英法翻譯一般都是英語母語或法語母語的人士,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干這個,能行么?朱立軍卻信心滿滿,他說:「語言這個東西就是學一點會一點,只要你努力,日積月累,總有成功的那一天。」他說的有道理,但其中的辛苦,又有幾個人能吃得起?
2004年冬,朱立軍在漫天大雪中,來到了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進入魁北克大學法語初級班,從「笨如何(法語:你好)」開始,向一個幾乎無法到達的高峰發起了沖擊。
英語、法語的發音截然不同,朱立軍怎麼也不習慣把R這個字母讀成「喝」。為了習慣法語發音,朱立軍咬了咬牙,退掉了租住的廉價學生公寓,高價租了一個房間,房東是一對法裔老夫婦。朱立軍跟著他們每天學法語。
與在卡爾加里學英語不同,這次是全職脫產學習,經濟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原來手裡的一點積蓄漸漸地被掏幹了。為了應付每年兩萬多加元的生活費和學費,朱立軍不得不在課余時間打「累脖工」。魁北克市是行政中心,經濟並不發達,工作很難找。朱立軍「飢不擇食」,只要有活就干。冬天,給人家車庫門前除雪:春天,到旅遊公司當導游:夏天,去農場摘草莓、拔大蔥。不論在哪裡打工,他每天都堅持學習法語到夜裡一點,有時第二天沒有工作,他就常常熬個通宵。
艱苦卓絕的法語學習結束了,2006年冬,朱立軍參加加拿大國家翻譯工作者協會舉辦的英法翻譯考試,結果,75分及格,他只得了37分。
多倫多的朋友都勸他回多倫多重操中英文翻譯舊業,但他覺得自己有希望,堅持留在講法語的魁北克省。他來到魁北克市西邊的三河市,在一家老人院里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活是又臟又累又惡心,但朱立軍卻非常開心,因為,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位退休法語教師姬絲拉。姬絲拉知道朱立軍准備考英法翻譯,便每天給朱立軍輔導,從糾正發音,到幫他閱讀理解古代法語。在姬絲拉的指導下,朱立軍閱讀了大量的法語書籍,法語水平大大上了一個台階。
2007年冬,朱立軍第二次參加英法翻譯考試。當他用流利的古代法語激情四射地回答主考官的問題之後,三位主考官都驚詫了:他們根本不會想到,一個亞洲人竟然能用古代法語來回答復雜的問題。這就好似一個西方人能夠用文言文做七律詩歌一樣了不起。400多人參加考試,最後僅通過10人,而名列第5名的,竟然是一位中國人。朱立軍成為翻譯協會成立以來唯一一位非法語母語人士通過者。魁北克省法語電台、電視台以及各大報紙,都對此進行了報道。一時間,Lijun Zhu這個名字傳遍魁北克省。
朱立軍再接再厲,2008年1月,他參加了北美同聲翻譯工作者協會的翻譯考試,在眾多的競爭者中再次脫穎而出,以全場第3名的成績通過考試,成為被譽為「金領中的金領」的北美同聲翻譯。
朱立軍一躍成為北美同聲翻譯行業的翹楚,北美三大翻譯公司卡龍、貝爾桑德和北溫賽同時向他伸來橄欖枝,他同時與三家公司簽訂了從業合同,另外,他還在魁北克市開辦了獨立的翻譯工作室。他的身影出現在各種展覽會、國際商業談判、大型慶典、政府官員國際互訪活動中……2008年4月,他由北溫賽翻譯公司推薦,為加拿大貝爾電話公司赴巴黎談判代表做翻譯。在法語的故鄉巴黎,人們幾乎無法相信,世界著名的貝爾公司的法語翻譯竟然是一位中國人而不是法裔加拿大人。然而,「行家一出口,就知有沒有。」朱立軍在談判桌前那精準流利的英法互譯,折服了所有人。
知名度的提升,也同時提升了他的「身價,到2009年6月,已經漲到了每小時400加元的新高點。真可謂「金口玉牙」。
2008年春天,朱立軍用自己賺的錢,買下了魁北克市郊一處85萬加元的豪宅,面對浩浩淼淼的聖勞倫斯河,風景美極了。在這里與他同住的還有他的法裔未婚妻、也就是姬絲拉老師的女兒。兩人正在籌劃在魁北克市創辦一所法語學校,專門為來自其它國家的新移民培訓法語。
高中畢業的鄉村小結巴,身家百萬美元的國際大牌翻譯,這兩者似乎難以聯繫到一起,但朱立軍卻做到了。回顧自己的奮斗歷程,朱立軍認為,只要刻苦努力,選對目標,天下的打工仔都能成功。
希望各位也能從中汲取力量。書寫出自己的總壯麗人生。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2009年第10期 深一藍/文)
Ⅱ 急求讀書改變人生的英文例子,就名人故事
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裡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讀書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2: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3: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4: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6: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Ⅲ 英語改變了我的命運
推薦你看這本書:《他們用英語改變了人生》
書中講述了55個用英語改變人生的回真實故事
他們的經驗和方答法或許會給你帶來許多啟發和震撼!
詳細介紹可在網路上搜書名或看作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575730100oaio.html
Ⅳ 《他們用英語改變了人生》有誰看過
就看了一些介紹。還不版錯。權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575730100oaio.html
Ⅳ 英語改變了我的人生 最好能告訴我一些自己的經驗.
推薦你看這本書:《他們用英語改變了人生》
書中講述了55個用英語改變人生的真實故事
他們的經驗和方法或許會給你帶來許多啟發和震撼!
Ⅵ 學好英語改變命運
推薦你看這本書:《他們用英語改變了人生》
書中講述了55個用英語改變人生的版真實故權事
他們的經驗和方法或許會給你帶來許多啟發和震撼!
詳細介紹可在網路上搜書名或看作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575730100oaio.html
Ⅶ 英語改變了我的人生
推薦你看這本書:《他們用英語改變了人生》
書中講述了55個用英語改變人版生的真實故權事
他們的經驗和方法或許會給你帶來許多啟發和震撼!
詳細介紹可在網路上搜書名或看作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575730100oaio.html
Ⅷ 英語改變人生
看看他們是如何用英語改變人版生的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575730100oaio.html
Ⅸ "他們用英語改變人生"的買書的網站
哦 對了,現在我報讀的ABC天丅英語中心的教師才和我提過 如果要掌握好英專語是不難的!絕對需要屬個符合的學習空間和熟練口語對象,重點就是老師教學經驗,純正歐美口音才是最好,堅持天天練習口語 1v1個性化學習才可以有很.好.的進步幅度!學習後同樣要重復溫習課堂音頻,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實在是真的無口語交談的人的情況 那麼就上 VOA或滬江拿到課余學習材料練習 多說、多練、多問、多聽、多讀 短時間口語能力會提高起來,學習成長是必定迅速明顯的。She wants to change her life by working h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