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筆記怎麼畫
❶ 如何做英語筆記
怎樣高效做好英語學習筆記?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時候,除聽力、對話外,偏重於字、詞、短語、句型、語法等等方面的了解和記錄,由於記錄和記憶量太大,這就不可避免地要用筆記本來記錄課堂上老師傳授的或課外閱讀時看到的點點滴滴內容。英語作為一種外來語,學生所見所聞往往帶有離散性,時常是東聽一句西聽一句,或今天聽一點明天換個人又聽一些。那些會記錄會經常性翻看並活用到生活中的學生,考試成績總會更加理想些,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非經常性進行英語語言交流或者閱讀,否則那些比較少動筆做筆記的人,很難在英語學習上獲得比較明顯效果。
筆記怎麼才能做得好,方便調用參考呢?似乎這是個簡單的問題。其實不然,英語筆記記錄非常有講究。在二十多年的學生英語學習跟蹤調查中,發現了學生時常採用以下幾類記錄方式,並表現出一些極其明顯的趨向性特徵:
1.第一類記錄方式,是將英語筆記隨手做在書本、練習冊、試卷旁邊空白處。
這種做法出現一個明顯弊病,各記錄內容極其離散,常常因為試卷拋棄而記錄內容隨之拋棄,或者因為無法確認記錄內容處在何處而放棄對比,最終導致看到就看到,沒看到就算了這種心態和做法的出現。長期下去,就不是英語一科的問題了,而是習慣養成上的問題,其它學科學習也會發現存在同樣相關問題。記憶離散而不確定,短時記憶偏重而難以進入長時記憶狀態,這是那些學習成績不上不下經常發生波動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明顯特徵。
2.第二類記錄方式,是利用作業本或筆記本來進行記錄。
家裡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普遍採用這種記錄方式。
這種記錄方式的好處在於自由度高一些,至少能夠讓內容集中記錄,復習方便了很多。但弊端也有,一本作業本頁數差不多三十頁左右,一學期記錄下來,就要用到很多本,記完之後平時一般得放在家裡或宿舍里,而且還得一起放,否則與其它作業本放在一起,查找起來非常不方便。
由於作業本太薄,有些學生會另外購買頁數大約為一百張左右的記錄簿來完成英語記錄工作,這比薄本作業本轉為記錄本來記錄英語學習內容,無疑好了很多。而有些學生會購買硬皮筆記本來記錄,但翻看不便,時常會掉頁。
所有學生在用作業本或記錄簿記錄英語學習內容的時候,均會發現,平時記錄的內容是按順序來記錄的,即便出現了相關聯的內容,也不方便找一下在哪裡,即便找到了,又不易找到位置再補充內容進去。
3.第三種記錄方式,是利用活頁紙進行記錄。
家裡經濟條件比較好,字又寫得好,又期待能進行知識記錄補充的學生,普遍採用這種記錄方式。
這種記錄的方式明顯優於前二種方式,但是對於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難以狠下心來採取這種做法。但是,試用這種做法的學生,普遍感覺記錄速度減慢,手腳放不開,寫快了字又難看,覺得浪費了紙張,寫好看一些,內容記錄上就會慢很多,上課時常跟不上老師步子。不得已,上課記錄時有些內容記,有些內容沒記,知識記錄上出現斷斷續續狀況,心態不好時會惱起來不記,有些學生會下課後去借同學筆記再抄過。無疑,這種記錄方式對課堂學習效率有一定影響。
以上三種記錄方式對學習英語無疑有較好的幫助作用,但是弊端也表現得非常明顯。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幾乎克服前三種方式所帶來的弊端,相對高效地完成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記錄工作?
下面介紹一種學生實踐反饋來的一種高效記錄方式:
(1)從電腦裝配店購買低價位的復印紙,再購買幾個小鐵夾子。
一包低價位復印紙,共五百張,大約十幾塊錢,等價於十幾本做作業用的作業本,二者價格相差不大。一包復印紙,差不多可以應付高中三年的英語學習,或者大學四年的英語學習。而其它學科也可用於記錄,並不局限於英語一個學科。
(2)拿幾張復印紙,用鐵夾子夾住,便可成為一本簡易的筆記本。
(3)將平時生活中看上去沒用的裝牙膏用的外包裝盒或其它包裝盒,用剪刀剪成短短的小條,沒字的那一面寫上要記錄的內容(一般是幾個小字),如「定語從句」,粘貼到一復印紙的邊緣,這一張紙便可以記錄有關於定語從句內容。寫滿相關內容,再拿一張復印紙附在已寫滿內容的復印紙後方,又可以繼續記錄關聯的同樣知識內容了。
這種做法非常靈活機動,再多內容都可以補充,並且由於集中在一起,很方便查看、對比和復習。
如果擔心亂掉,可以在紙張右下角或右上角圈個小框,寫上對應內容,並加一個序號,這便絕對保險了。
對於單詞應用或短語類應用,可以在復印紙旁邊粘貼英語字母A、B、C等二十六個小條,按第一個單詞字母來集中記錄,很好查找復習,還可以打破書冊復習上的人為限制。編制順序時,A4紙中央可加如A1、A2、A3 類順序號,這樣方便復印紙隨時自由添加。
❷ 英語短文的閱讀筆記怎麼做要格式哦親~在線等
先簡單介紹概括一下全文內容
再講一下文章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自己從中理解了什麼
如果可以的話 把不會的短語和生詞記錄下來 標上音標 寫上中文
❸ 學生自己做好一篇英語閱讀理解後要怎麼整理筆記求幫助
我認為對於閱讀理解的話筆記其實幫助性不會特別大,把文中不會的片語單詞記住是有必要的。
順便總結下幾大重點
詞彙
詞彙是基礎必須掌握。閱讀中如果一句話中有一兩個單詞不認識,很可能導致這句話的意思搞錯,甚至把整篇文章的主導思想搞錯;如果問題選項中有單詞不認識就更麻煩了。
我一開始做閱讀練習的時候,錯一大片,有時候甚至錯一半,認真總結閱讀錯的原因,大都是因為文中一些單詞不認識,導致對文章關鍵句甚至作者的主體思想理解錯誤。
閱讀技巧
核心思想就是「分塊閱讀」。一篇閱讀有5個問題,每個問題是按順序分布的。比如說一篇閱讀有5段,第一問在第一段中找答案,第二問在第二段中找,以此類推,這就是所謂的「分塊閱讀法」,分塊閱讀的基礎就是——題目是按順序分塊設置的。
掃一遍5個問題,對題干信息有個印象,看一眼就行了,不需要記住。然後按順序精讀,對含有題干信息的語句仔細閱讀。另外,留意「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of the test?」這之類的問題,在分解閱讀時可以順便留意一下作者的觀點態度。
正確的選項有時以同義替換的形式出現。這一點是成敗的關鍵正確選項實質上就是原文中某句話的同義替換,而不是靠蒙和猜,正確選項一定能在原文中找到相應的依據。
同義替換分2種。
第1種是:正確選項中的某個短語和原文中的某個短語意思相同,
第2種是:正確選項是對原文中某句話的概括
注意出題人設置干擾項時的慣用伎倆。干擾項無非以下幾種:
①偷梁換柱:原文中說「人物A做了事件B」,干擾項為可能為「人物C做了事件B」,而人物C其實在原文中另一處出現的。如果僅憑印象選擇,很容易出錯。
②前後混淆:如「人物A在文中第3段提出了某觀點」,干擾項可能為第1段里的某個觀點,前後順序顛倒。原理上與偷梁換柱差不多。
③以偏概全:原文中說「事件A的必要條件是B、C、D」,干擾項可能為「如果B發生,則A一定發生」。
④過度引申:原文中說「A今天做了某件事」,干擾項可能為「A經常做這件事」。
⑤無中生有:干擾項是YY出來的,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比過度引申更離譜。
⑥曲解原文:原文中說「A很好」,干擾項可能為「A不好」,當然不會這么直接。
總結
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將文章分塊→讀懂每塊的長難句→以原文為依據→找准「同義替換」、排除「干擾項」。
❹ 英語閱讀筆記怎麼寫
要有自己的真實感受,就跟寫語文的讀後感一樣,再根據你的英語水平
❺ 英語讀書筆記要畫畫
老鼠,想必大家都對它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它呢,總是人們討厭,唾罵的對象,我想,除了貓,再沒有誰對它有一絲好感,因為它是貓的美食嘛!
先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外貌,瞧,那穿著灰色袍子的修長身材,長而細的尾巴,還有那整天想著歪注意,溜溜轉的兩只黑豆似的眼睛,那好吃懶做,尖長的油嘴。哈!一隻活靈活現的賊老鼠形象。
老鼠的膽子非常小,干什麼事都萎萎縮縮,小心謹慎,生怕有個閃失,有一丁點聲響,它們就會四處逃竄,我想說到這兒,老鼠們一定會不服氣地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哎,有的人就是這樣,別人點到他的錯處,他非要找個理由來搪塞。
老鼠的聽覺很敏銳,我自己這樣認為,因為它們每爬一段路,便會停下來,豎耳傾聽,如有動靜,立刻准備逃跑,這個逃跑本領可是一絕的呀!簡直可以用「飛檐走壁」這幾個字來形容,它們總是可以敏捷輕快地爬上樹或牆壁,不會摔下來。真不知道它們腳上有什麼秘密武器。
剛剛出生的小老鼠很可愛,我見過的,它們身上沒有一根毛,像剛出生的小豬,只是比小豬小。大約只有大拇指那麼大,全身都是粉紅色的肉,眼睛怎麼也睜不開,它們的樣子很難想像它們會長成一隻只人見人厭大老鼠。
要說老鼠的害處,那可真不少,它們經常啃東西,櫃子、柱子、牆。。。。。。。它無一不啃,這些都難逃它們的嘴。他們還偷東西,自己整天不勞動,靠偷偷摸摸過日子,真是「恨鐵不成鋼呀!」
老鼠,你為什麼不能正正經經做個人見人愛的好老鼠呀,像米老鼠一樣。我真希望你棄惡從善,棄暗投明,「浪子回頭金不換」呀!
❻ 哪位大佬知道英語閱讀筆記怎麼做我太渣了(ノДT)
抓中心,記主題
❼ 英文文獻閱讀時,如何做筆記
理論寫作使用的英文通常大詞長句連篇,新手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於讀懂字面意思上,而無法像讀中文理論那樣隨時連貫思考,導致讀過和沒讀的感覺差不多。其實學習英語就象學習其他語言一樣是艱辛的。因此我的第一個建議是每天花多點時間練習使用英語。除此之外,我們應該上課認真聽講、記筆記。定期復習所學內容,認真做作業。聽英語廣播,讀英語故事和報紙,看英語電影和電視節目,用英語寫日記,參加英語討論和演講比賽。如果我們犯錯誤,就要立刻改正,盡力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而且,我們要認真准備每節課。不然別說文獻了。
讓自己對英語產生興趣後就會有一種想要研究,學好它的勁頭,這么一來,那麼推導也就不是什麼令人困惑的過程了。
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夠輕松、快樂地學好英語。
❽ 英語讀書筆記怎麼做
Company. On reaching the Cascades of the Colum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