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有效提問微型課題
一、提高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開始時,我給每個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學生們很好奇,也很樂意自己擁有了新名字。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我都叫他們的英文名。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語言情景,通過學唱英文歌曲、競猜、搶答、表演等形式組織好課堂教學,有時自編的小品都取材於班內真人真事,讓本人表演。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編劇小組,讓他們積累素材。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寓教於樂,學生不會生厭,讓他們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擴大詞彙量
詞彙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和閱讀速度。擴大詞彙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對於每個英語學習者,都要熟練掌握一定量的詞,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詞彙量的獲得,首先是課本上的必須掌握。在記單詞時不要單獨記生詞,那樣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記憶。把單詞同整句話一起記,不僅記住了單詞的意思,也記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廣泛閱讀是擴大詞彙量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讀時不要求對內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進行簡單總結,能就所讀內容進行問答就行。廣泛閱讀可以是老師向學生指定閱讀材料,然後統一檢查、提問。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閱讀,老師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讀物選擇方面老師應給予指導,作到有布置、有指導、有檢查。可以讓學生們通過比賽看書多少、難易程度、詞彙量的大小來激發讀書的樂趣。
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閱讀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
1、不要出聲讀或指讀,要默讀。出聲讀和指讀都會分散注意力,限制閱讀速度。默讀可以集中大腦,邊讀邊想,可設問、可推測。
2、不要逐字逐句地讀,要以意群或句子為單位。逐字逐句地閱讀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單詞上,不僅影響閱讀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
3、不要重復閱讀,這樣影響理解力的集中,減慢閱讀速度,因此會挫傷學生的閱讀興趣。要調用自己的全部知識和智慧,一口氣越障礙看到底。
4、不要一見生詞就查字典,要養成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詞義的習慣,在不影響理解全文的地方,要捨得放過難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閱讀興趣。
5、不要邊讀邊譯,這樣影響速度,不能促進理解。應該直接用英語思維、記關鍵詞、抓主旨。
四、重視閱讀技能的培養
讀書需要多種能力,需要語言能力、記憶能力、語言技能、理解能力及閱讀技能。
閱讀能力也是閱讀方法,閱讀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閱讀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類的書需要不同的方法。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對閱讀技能、方法作過論述:「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需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只須讀其部分者」是有目的,有選擇的閱讀,可通過巡查與略讀來完成;「有可吞食者」,即「只須大體涉獵者」,指快速吞食,可大體略讀、查閱;「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即「少數則須全讀」,需要進行反復閱讀、精讀、研讀。
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後,還要多練,做到熟能生巧,真正提高閱讀能力。
『貳』 如何提高初中學生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課題論證
語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要求師生在課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語言交際活動和教學過版程.精心設權置的課堂問題是完成語言交際的重要紐帶之一,也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本文從問題設置的整體性、合理性、趣味性、梯度性、啟發性和雙向性等方面探索問題設置的有效性.關鍵詞:初中課堂教學 問題設置 有效性 英語學科對我們來說是一門外語,因此,在農村中學,絕大部分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獲取主要來源於課堂,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我認為,關鍵在於教師設置有效的課堂問題,因為有效的課堂是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的一個過程,設置課堂有效的問題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體現,也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它是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維的啟動器,也是教師籍以接受學生反饋信息的一種手段.
『叄』 課題《初中英語課堂優化提問策略的研究》課題背景和研究現狀
課堂提問需要遵循哪些原則?課堂提問能提高學生哪方面能力?
答:
1、審時度勢,注意適時性。課堂提問需要教師審時度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活躍的教學氛圍。
2、明確目的,具有針對性。課堂提問必須符合教學目標的需要,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提問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年齡征,知識基礎與水平能力等因素
3、循循善誘,注意啟發性。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提高的過程。課堂提問前,教師要循循善誘地交代說明,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問題,在廣泛聯系處設置問題。
4、角度新穎,激發趣味性,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採取提問方式,角度新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面向全體,注意廣泛性。面向全體是指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產生群體效益,保證全體學生都有時間、有興趣對問題進行思考。
6、逐層遞進,關注探究性。問題設計要層層遞進,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有所期待與探索。
7、適當肯定,反饋激勵性。學生每次回答問題後,教師都應給予其適當的鼓勵與肯定,激勵其取得更大的進步。
提問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課堂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課堂提問能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並給學生適宜的緊張度。從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擴大思維的廣度。提高思維的深度。同時,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探討問題、尋求解決問題途徑的過程中,培養了與他人交流、溝通表達的能力。
『肆』 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開始時,我給每個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學生們很好奇,也很樂意自己擁有了新名字。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我都叫他們的英文名。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語言情景,通過學唱英文歌曲、競猜、搶答、表演等形式組織好課堂教學,有時自編的小品都取材於班內真人真事,讓本人表演。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編劇小組,讓他們積累素材。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寓教於樂,學生不會生厭,讓他們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擴大詞彙量
詞彙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和閱讀速度。擴大詞彙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對於每個英語學習者,都要熟練掌握一定量的詞,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詞彙量的獲得,首先是課本上的必須掌握。在記單詞時不要單獨記生詞,那樣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記憶。把單詞同整句話一起記,不僅記住了單詞的意思,也記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廣泛閱讀是擴大詞彙量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讀時不要求對內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進行簡單總結,能就所讀內容進行問答就行。廣泛閱讀可以是老師向學生指定閱讀材料,然後統一檢查、提問。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閱讀,老師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讀物選擇方面老師應給予指導,作到有布置、有指導、有檢查。可以讓學生們通過比賽看書多少、難易程度、詞彙量的大小來激發讀書的樂趣。
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閱讀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1.
不要出聲讀或指讀,要默讀。出聲讀和指讀都會分散注意力,限制閱讀速度。默讀可以集中大腦,邊讀邊想,可設問、可推測。2.
不要逐字逐句地讀,要以意群或句子為單位。逐字逐句地閱讀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單詞上,不僅影響閱讀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
不要重復閱讀,這樣影響理解力的集中,減慢閱讀速度,因此會挫傷學生的閱讀興趣。要調用自己的全部知識和智慧,一口氣越障礙看到底。4.
不要一見生詞就查字典,要養成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詞義的習慣,在不影響理解全文的地方,要捨得放過難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閱讀興趣。5.
不要邊讀邊譯,這樣影響速度,不能促進理解。應該直接用英語思維、記關鍵詞、抓主旨。
四、重視閱讀技能的培養
讀書需要多種能力,需要語言能力、記憶能力、語言技能、理解能力及閱讀技能。
閱讀能力也是閱讀方法,閱讀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閱讀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類的書需要不同的方法。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對閱讀技能、方法作過論述:「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需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只須讀其部分者」是有目的,有選擇的閱讀,可通過巡查與略讀來完成;「有可吞食者」,即「只須大體涉獵者」,指快速吞食,可大體略讀、查閱;「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即「少數則須全讀」,需要進行反復閱讀、精讀、研讀。
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後,還要多練,做到熟能生巧,真正提高閱讀能力。
『伍』 有效提問,無限思維——談如何採用有效提問進行英語閱讀教學
摘要:課堂提問是有效教學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是聯系教師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紐帶,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糾正偏差,如何進行有效提問,是每個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掌握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 英語教學 有效提問
有效教學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提倡有效教學,對貫徹新課程理念,克服課堂教學「程式化」,更有重要的意義,筆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教育一線的初中英語教師,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糾正課堂提問的偏差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課堂提問教學的成功與否,對於教學往往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些初中英語教師對課堂提問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這些偏差需要及時糾正。
1、糾正無義偏差
課堂提問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指向,才可稱得為「有意義」問題。但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很多與之相反的「無義」問題,提一些與課堂教學目標無聯系的問題,或者提一些走過場並且浪費時間的無效問題,造成教學不嚴密。如:
(1)Are you a student?
(3)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以上例子反映出無義問題的一般特徵:問題回答與教學目標和主題關聯不密切,所提問題可能誤導學生脫離所學內容,或者只對活躍氣氛產生效果,與本課內容無實質聯系。
2、糾正低效偏差
目前的英語課堂提問內容,反映出提問實效過低的現象。特徵表現為提問內容與所學內容無實質聯系,只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課堂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往往只需在「Yes」,或「No」, 「Right」,或「Wrong」, 「True」或「False」等肯定或否定的兩極范圍內選擇。這些提問內容上的偏差,使得看似熱鬧的提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喪失了課堂提問教學的有效性,提問的主題偏離了教學內容,學生的語言能力達不到任何的訓練和提高,這對於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
二、提高課堂提問內容的認知策略
有效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基礎上展開的,教師要十分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了切實提高提問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務必在課堂教學中明確提問的目標性,注重提問的藝術性,突出提問的主體性。
1、明確目標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支配、控制和調節著整個教學過程。任何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某個教學目標展開,提問教學的目標,筆者以為,主要是能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和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性,因為課堂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教師要善於提一些學生在所學內容中找不到現成答案,而又與所學內容關系十分密切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以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慾,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並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創造力。例如,在講授《牛津初中英語》 7A Unit3 Let』s celebrate中的 Reading時,在課文學習之後,巧妙的通過兩個開放式的提問:①.How do we Chinese celebrate Mid-autumn festival? ②.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alloween and Mid-autumn festival?讓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其見,分析比較得出結論,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這樣還能激發學生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的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就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藝術、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2、注重藝術性
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項藝術活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說過,「學生的注意力就像一隻極易受驚的小鳥,當你走近時,它馬上會飛走;當你抓住它並把它關起來時,以後就別想再聽優美的歌喉。」因此,教師提問時,要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強化學生的認知。
在課堂提問時,要盡量照顧到多數學生,兼顧少數學生,有時可採用多題聯系提問法,就是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後讓座位前後、左右順序回答,使每個學生都有練習機會,例如,在講解《牛津初中英語》7A Unit6 Fashion單元時,討論What』s your favorite fashion?讓學生按順序回答,使每個學生都能表達一下自己的見解,而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進一步問「Why?」
學生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即使是很小的進步,教師都應當給予肯定、贊揚,這樣對增強學生答題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學生對問題做出錯誤的回答,教師應立即糾正,糾正速度越快,越有效。例如,對於回答得好的學生,可以用「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等鼓勵學生再接再厲。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錯誤的學生,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等消除學生的自卑和恐懼心理,使學生樹立起信心。
3、突出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是學生的權利,讓學生大膽設問,或教師回答,或學生回答,師生通過互換角色能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獨立思考,不斷總結歸納,切實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真正使英語成為交流性語言。
教師要善於創設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想探個究竟,想問個為什麼?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學生的「提問」意識。例如,教學《牛津初中英語》7B Unit6 Pets第一課導入時,通過展示各種寵物的圖片,直觀地呈現新詞,讓事先預習好的學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給他們真正的「說話權」和「提問權」。
教師還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時間,尊重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例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語》7B Unit3 Finding your way時,講完Reading後,設置以下問題讓學生來討論:How can we express routes in English? Give some examples.在討論之後,請同學把討論結果與大家共享。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提高課堂提問角度的策略
1、相機誘發:點撥式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思維的訓練。提問必須抓住時機,相機誘發,適當點撥,使提問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是個常識性問題,但常常為人所忽視。根據心理學中注意力的轉移和新異性等特徵,我們要在課堂的不同階段,用新穎有趣的問題,不失時機地用課堂提問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吸引到教學中來。上課伊始,可以通過提問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教學中來。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1 Star signs的導入時,用多媒體展示十二星座的圖片,問他們不同的圖片代表什麼星座。授課中要經常提問來調控課堂氣氛,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2 Colours中的 Reading時,在學到remind 時,教師讓學生猜測remind sb.of sth.這一短語的意義時,可先置景:Suppose you entered a room and saw a picture on the wall,which made you remember your friend.這樣學生可以在生動的語言環境中,發揮形象的思維,從而達到較好的效果。
2、降解梯度:搭橋式
上課時,教師提出的有些問題學生答不出來,這常常因提問的梯度大。這時,教師就可在此點和彼點間搭橋引路,讓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順利地解決難題。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面對教學的核心問題,產生思維上的障礙時,教師可以採用這種方式進行提問,有利於學生自主的進行思維能力培養與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通過搭橋式的方法引領學生探求知識結論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比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的Main task之後,問學生: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stress?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學生回答起來有些困難,這時候老師可以將問題分解成以下問題:
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too many exams?
S: I will talk to my teachers.
T: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do not have enough sleep?
S: Maybe I should go to bed earlier.
...
從以上提問可以看出這樣的提問時很有效的,教師並沒有直接將中心內容灌輸給學生,而是將內容分解,通過採用搭橋式的方法進行有效提問,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獲得認識、解決問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思維。比教師自己從嘴裡說出來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說服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同時,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英語教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