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合作英語閱讀
⑴ 國際空間站:是有那國家合作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簡稱ISS,是一個由六個國際主要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回作計劃。答這六個太空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國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參與該計劃的共有16個國家或地區組織,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其他4個重要成員是歐空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 。歐空局成員國中參與到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國家有: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挪威、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國,其中英國是項目開始之後參與進來的。
⑵ 英語閱讀
Maybe we canoften fly into space in Spaceship One in the future. It is (a white spaceship)and six meters long. It』s not made by the government, but a (private) UScompany. The company built it because it's too (expensive) for people to travelin space. The success of Spaceship One is a good (start). People can fly intospace with the money of 20 000 dollars to 100000 in the next 10 to 15 years. Maybe someday wewill have our (own) spaceship, and travel by it at the weekend.
1、a white spaceship 【原文Spaceship One is a 6-meter-longwhite spaceship太空船一號是一艘6米長的白色太空艙】
2、private 【原文it is the first spaceship thatwasn't made by the government, a private US company built and launched it. 這是第一艘不是政府製造的太空船,一家私營美國公司裝配並把它送上了天】
3、expensive【原文Lots of people want to travel inspace. But it's too expensive 許多人想到太空旅行,但是太昂貴】
4、start 【原文The success of Spaceship One is agood start. 太空一號的成功是一個好的開始】
5、own 【原文what about having your own spaceship in your garage and taking it tospace at the weekend? 如果你的車庫放著自己的太空船並且可以在周末乘坐它飛入太空怎麼樣呢?】
⑶ 國際空間站的英文縮寫
英文縮寫ISS,俄文縮寫MKS.全名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⑷ 「國際空間站」有哪些作用
國際資料――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始建於1998年,是以美國和俄羅斯為主,日本、加拿大、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和巴西等總共16個國家聯合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總投資為600多億美元。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個國際合作建設的空間站,整個建設工作預計到2005年結束。國際空間站的工作壽命將在15年以上。
國際空間站計劃最早由美國提出,當時名為國際自由號空間站,於1984年得到美國總統里根的批准,但建設難度大和耗資過高使得這項計劃沒有取得進展。1993年,柯林頓入主白宮後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設,從而使這一計劃得以生存下來。同年1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俄羅斯宇航局簽署了合作建設一座空間站的協議。1998年3月7日,俄美簽署了有關合作的一攬子基本文件。根據協議,空間站80%的建設資金由美國負擔,工作語言為英語,並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牽頭,負責從總體上領導和協調計劃的實施以及在空間站運行期間發生緊急情況時進行具體指揮。
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將是個「太空中的城市」,成為人類在太空中長期逗留的一個前哨。它將包括6個實驗艙和1個居住艙、3個結點艙以及平衡系統、供電系統、服務系統和運輸系統,總重量為500噸。空間站主結構長88米,首尾距離110米,平均運行高度為350公里。國際空間站將成為新型能源、運輸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下一代感測器技術的測試基地,它的建設將推動流體力學、燃燒、生命支持系統、反輻射危害等研究的發展,對未來的太空探索將產生重要影響。
吳偉農
⑸ 從國際空間站,如何獲得可供呼吸的氧氣
電解水是在國際空間站上製造氧氣的主要方法。電解是指通過使電流通過而使含有離子的液體或溶液化學分解。因此,水的電解就是將水分解成氫和氧的成分的過程的名稱。水回收系統是製造氧氣系統的組成部分,該系統通過回收乘員的尿液,汗水,機艙中的其他冷凝物以及由於額外的活動而產生的廢物來提供清潔的水。
每個水分子包含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在水中通過電流會導致這些原子分離並重組為氫氣和氧氣。人們在地球上呼吸的氧氣也來自水的分解,但這不是機械過程。植物,藻類,藍細菌和浮游植物都將水分子分解,作為光合作用的一部分,該過程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食糖。氫氣用於製糖,氧氣則釋放到大氣中。
⑹ 為什麼國際空間站是美國和俄羅斯共用的
因為是由兩國為首,多國合作一起建造的。 國際空間站的 設想是1983年由美版國總統里根首先權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 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和愛爾蘭)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其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國際空間站結構復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能電池等部分組成,建成後總質量將達438噸,長108米
⑺ 國際空間站的作用 國際合作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其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
其主要結構是:(1)基礎桁架。它用來安裝各艙段、太陽能電池板、移動服務系統及站外暴露試驗設施等。(2)居住艙。它主要用於航天員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廁所、淋浴、睡站和醫療設施,由美國承擔研製與發射到太空。(3)服務艙。它內含科學儀器設備等服務設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羅斯研製並發射。(4)功能貨艙。它內設有航天員生命保障設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如廁所、衛生設施等),以及電源、燃料暫存地等,艙體外部設有多向對介面,由俄羅斯研製並發射。(5)多個實驗艙。其中美國1個、歐空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美國、日本和歐空局的3個實驗艙將提供總計為33個國際標準的有效載荷機櫃;俄羅斯的實驗艙中也有20個實驗機櫃。另外,日本的實驗艙還連有站外暴露平台,用於對空間環境直接接觸實驗。(6)3個節點艙。它們由美國和歐空局研製,是連接各艙段的通道和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出口。此外,節點1號艙還可作為倉庫,用於存儲;節點2號艙內有電路調節機櫃,用於轉換電能,供國際合作者使用;節點3號艙為空間站的擴展留有餘地。(7)能源系統和太陽能電池帆板。它們由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提供。(8)移動服務系統。它由加拿大研製。
國際空間站在組裝階段,其主要設施由俄羅斯的質子號火箭、歐空局阿里安5號火箭以及美國的太空梭發射運送。組裝完成後的運輸工作由美國的太空梭、俄羅斯的聯盟-TM飛船及進步號貨運飛船完成。美國還計劃研製一種有升力的救生飛船參與工作。
到2000年7月為止,國際空間站已有3個艙送入太空,即俄羅斯提供的功能貨艙、服務艙和美國提供的節點1號艙。按計劃,此後還將陸續發射加拿大製造的遙控機械臂、美國的中央桁架和節點2號艙、日本的實驗艙和站外暴露平台、歐空局的實驗艙和美國的居住艙等。如果順利,預計在2006年將完成全站的組裝任務。
組裝成功後的國際空間站將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的手段,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的機會。
在對地觀測方面,國際空間站比遙感衛星要優越。首先它是有人參與到遙感任務之中,因而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在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當遙感器等儀器設備發生故障時,又可隨時維修到正常工作狀態;它還可以通過太空梭或飛船更換遙感儀器設備,使新技術及時得到應用而又節省經費。用它對地球大氣質量進行監測,可長期預報氣候變化。在陸地資源開發,海洋資源利用等方面,也都會從中受益。國際空間站在天文觀測上要比其他航天器優越得多,是了解宇宙天體位置、分布、運動結構、物理狀態、化學組成及其演變規律的重要手段。因為有人參於觀測,再加上空間站在太空的活動位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機動的觀察測定方法,因而可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作用。通過國際空間站,天文學家不僅能獲得宇宙射線,亞原子粒子等重要信息,了解宇宙奧秘,而且還能對影響地球環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陽耀斑、暗條爆發等)作出快速反應,及時保護地球,保護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器及其成員。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命科學研究,可分為人體生命與重力生物學兩方面: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進航天醫學的發展,例如,通過多種參數來判斷重力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可提高對人的大腦、神經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重力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有廣闊的前景,而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要比和平號空間站和太空梭優越得多,特別是在材料發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進展。
僅就太空微重力這一特殊因素來說,國際空間站就能給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直接促進這些科學的進步。同時,國際空間站的建成和應用,也是向著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進行太空旅遊,建立永久性居住區(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載人航天的遠期目標接近了一步。
⑻ 中翻譯英~~~國際空間站將使人類能夠進行許多重要的研究 急~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will enable the mankind to carry on a lot of important research
⑼ 什麼是國際空間站的合作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跨世紀的宇宙空間探索活動。它是迄今為止人類在太空領域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多國合作建設的空間工程,它利用16個合作國家的資源和科學技術專家,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和11個歐空局成員國。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航天史上的偉大創作,它代表著當今航天技術的實力和水平。
由於規模浩大、耗資數百億美元,國際空間站建站計劃長達10年,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4~1998年,美、俄兩國完成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9次對接飛行。美國宇航員累計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2年,取得了太空梭與空間站交會對接以及在空間站上長期進行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實驗和對地觀測的經驗,可降低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
第二階段,1998~2001年,國際空間站達到有3人在軌工作的能力。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從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用「質子」號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貨艙(FGB)發射入軌,從而拉開了國際空間站在軌裝配的序幕。同年12月4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二個部件「團結」號節點艙送入軌道,並於12月6日成功地與「曙光」號對接;2000年7月12日,國際空間站的核心組件、俄羅斯建造的「星辰」號服務艙發射入軌,同年11月2日,首批3名宇航員進駐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開始長期載人,11月30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為國際空間站送去兩塊翼展達72米、最大發電量為65千瓦的大型太陽能電池帆板;2001年2月7日,美國的「命運」號實驗艙由「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送入軌道,4月23日,加拿大製造的遙控操作機械臂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7月12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又把供宇航員出艙活動的「氣閘艙」送入軌道。至此,美國和俄羅斯等國經過太空梭、「質子」號火箭等運輸工具15次的飛行,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第二階段的裝配工作。
第三階段,2001~2006年,國際空間站完成裝配,達到6~7人長期在軌工作的能力。此階段先組裝美國的桁架結構和俄羅斯的對接艙段,接著發射日本實驗艙和歐空局的「哥倫布」軌道設施等。
裝配完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度、高度為397千米的軌道上,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國際空間站在2010年建成時迎來第一批太空實驗研究者,這是國際空間站首次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