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保護方言閱讀答案英語怎麼說

保護方言閱讀答案英語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21-03-14 18:34:31

A. 翻譯英語方言

補充一下1樓的答案,分給一樓吧

1 蛇鼠一窩
2 物以類聚

B. 大家都覺得方言應該被保護 但是我們作為00後100個人95個不會說方言 但是起碼都會英語 普通話

你是想以這個為主題做演講?這是個比較新穎大膽的觀點,容易引起爭議,所以是相當不錯的話題,絕不會落入窠臼

C. 英語作文保護方言傳承文化

拼搏與成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辛棄疾 人不能沒有拼搏,特別是年輕人,因為只有拼搏才是獲得成功的渠道;只有拼搏,才可享受勝利的榮耀。 要拼搏,必不可少的還是決心,俗話說的好:「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花兒不怕勇戰...

D. 英語作文保護方言傳承文化

任何語言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活動空間。如果一種語言或方言的活動空間被壓縮到超過語言生存所需的極限,那這種語言的生態就有崩潰的危險。曾幾何時,部分人對於國家通用語言政策的一個經典曲解就是——普及普通話必須壓縮方言的使用,具體表現為:...

E. 是否應該保護方言

問題是有關中國方言的保護與普通話的普及之間存在矛盾。「為何要保護方言」,實際上是非常值得大家關注並深入探討的課題。以下,謹從語言研究方面來說明對我國地方方言的保護的必要性和嚴肅性。(參考: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語專業,王振亞主編的《語言與文化》。其他僅為我個人的觀點。)
從語言的研究角度來講,語言與承載它的文化及人類的思想是相互作用影響的。

我國的地方方言大都是只有言語的傳承而沒有相應的文字(是漢字基礎的不同的發音和獨特的言語的運用習慣。)
講不同的語言(言語)就是為了保持其民族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俗。
鼓勵學習普通話,但也須協助方言的發展。

一 . 關於語言:
語言的特性:
現存的大多數人類的語言都包括它自己的言語(涵蓋語音)、文字和語法結構。(有些只有言語——說的話,而沒有文字。)有趣的是,1.語言具有任意性(arbitrary)是指:它所包含的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在語言符號與絕大部分所指的事物、動作及概念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為什麼同樣的一個事物被稱為:用英語是「table」,用漢語普通話是「桌子」,用日語是「つくえ」?沒有找出一個確切的原因可以說明,只能承認是在人們交流中習慣選用的某種語言符號,並被一代一輩的繼承和運用。莎士比亞曾說過:「一朵玫瑰不會因為被叫做什麼——Rose?はなます?而依舊聞起來很香甜。」這句話也是在強調語言的任意性。
2.言語是最主要的語言交流的媒介,書寫的文字是排在第二位的。首先,因為任何語言的發音、言語都先於它的文字的發明而已被長期使用。其次,正常的小孩總是先學習說話,到上學的年齡才正規得去學習標準的本國通用語的讀和寫。然後,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言語比書面文字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個不能讀寫的人至多被叫做「文盲」,而不會說話,不能表達自己的人會被認為是「殘疾」。最後,書面的文字是用來記錄表示言語的。
3.語言是人類獨有的。盡管說動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相互交流,但它們沒有像人類所有的這種言語交流體系。
4.語言是交際的工具。通過它特有的言語信號的交流把一個群體聚集在一起。語言通常被用於傳遞信息和人際交流。
5.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被用於理解和描述世界。用語言符號「命名」各種事物,並分類細化,語匯的豐富直接反映了人們對關於事物之間關系的知識的掌握。
6.語言是文化傳遞的工具。人類的各種活動,與世界相互的作用,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特別是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人們通過口頭言語傳承,或用書面文字記載著,並不斷更新對世界的認知。
以上關於語言的特性,只為說明一種語言的產生、運用及其繼承具有各種因素,最重要的經過時間的洗滌,存在就有它的道理。
二 . 關於文化:
什麼是文化(culture)?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對「文化」一詞的解釋有很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中對它的理解也有不同。藉助字典的解釋先了解一下:
《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318)中,文化: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韋博斯特第九新大學英語辭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8:314) ]中,我盡量翻譯成漢語:culture(noun當名詞時):1.栽培,耕種。
2.為發展智力和道德上的天賦所實施的行為,尤其指教育活動。
3.專業的照顧和訓練。
4.a:通過對智力和審美能力的訓練,獲得的開明而卓越的品味。b:區別於職業技術方面的技巧的,對傑出的藝術、人文科學和各個學科的所知和品味。
5.a:依靠人的學習和傳承知識的能力所收獲的全部人類的知識、信念和行為活動的總和。b:各種族、宗教和社會群體習慣的信念與信仰、社會的形態及成員所具有的品性。
6.在准備好的養分物質中作物的耕種,或營養物中生物的培養,也指栽培出的產物。
culture(verb當動詞時):1.耕種,栽培。2.a:在准備好的媒介中生長。b:to start to culture from .(很難譯)
文化的定義:
廣義的文化:人類的一切特徵。至少包括以下幾個范疇:
1.為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切物質。包括所有工廠里生產的和土地中種植的東西。
2.人類建立的社會制度和組織形態。社會制度指:社會經濟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社會組織指:家庭、民族、政治、宗教、教育、科學與技術、藝術組織。它們服務於人,並約束人的行為。
3.與自然界和人類自己相關的知識及藝術的發展。如: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哲學、教育學、歷史學、地理學等。
4.語言及其他交流體系。如:手語等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都可以面對面的交流中表達信息。
5.風俗,習慣及行為模式。產生於人們日常的生活中,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6.價值體系、世界觀、民族特性、審美標准和思維模式。這些通常被認為是文化的中心所在。並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操縱著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
狹義的文化: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強調
1.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及其支配作用的價值體系、世界觀和民族特性。
2.一個民族所建立的社會的制度和組織形態。人們是怎樣生活在一起,遵循著怎樣的法律和行為准則,過著怎樣的生活。
3.語言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說什麼和對什麼人說,這些問題在不同的語言中是不同的。在狹義的定義中,不同的文化之間有差異和對比。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人類獨有的。雖然有一些機構和組織發現在有些動物的群體中存在群落這一「社會」的現象,但都不足以稱其為「文化」。
2.文化的社會性。強調文化是人類社會與自然協作中的產物。
3.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之間的共同性。每一個民族都居住生活在它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演變中,並在所創立的獨特文化中繁衍生息。但各個民族生活在這同一個世界,各自的文化中也就存在共同之處。
4.文化的歷史繼承性。正如:慶祝聖誕節是西方國家一千多年前就有的傳統。在中國,春節也有很悠久的歷史。但並不是說文化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停的發展和改變中。每一代人都為文化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且也存在不同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滲透。
5.含有若干層次的亞文化。如:西方文化、亞洲文化、拉美文化等。進一步分析:英國文化、美國文化等包含在西方文化中,並且,英美文化都可以各自細化分析。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可分南方、北方的人們生活方式又有不同。當然還可分出各有特質的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1.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雖不知道語言與文化出現的確切時間,但是我們可以確定說它們同時出現。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缺少它特有的語言而存在。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僅簡單的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定義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是不確切的,還要更復雜。
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容器。簡單的說,語言能夠用於描述文化的各個方面。語言是文化的鏡子。
3.語言受文化的制約。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有至少七個不同的詞來表述雪,因為他們生活在雪的世界裡。區分雪的形態與狀態對於他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相對於一些近赤道非洲國家的語言中卻沒有一個關於雪的詞。據說,在阿拉伯語中有四百多個表述駱駝的詞。然而在英語和漢語中常用的僅有一個(camel,駱駝)。駱駝是大多數講阿拉伯語的民族重要的交通工具。這四百多個詞表述了駱駝不同年齡、性別、品種、大小等等的名稱。詞彙並不是語言中唯一反映文化的項目,語法、語言運用、習語以及諺語等也受文化不同程度的制約。每一種語言自成體系,語言的有些特徵也會促進語言體系的完善。
4.語言對文化的反作用。我們知道每種語言都可以用於表達其使用者的任何意思,但是某些概念在某些語言中會更容易得被表達。例如:英語和漢語都可以表述親屬關系,但是用漢語可以較輕松的表達清楚,因為漢語中有較多的表示親屬的詞彙。「叔」,「伯」,「舅舅」,「姨父」和「姑父」等但相關意義的詞在英語中就一個「uncle」。這些漢語的詞彙也可以用英文精確描述。A「叔」is a 「paternal uncle who is younger than one』s father」 or a 「father』s younger brother」。A「伯」is a 「paternal uncle who is older than one』s father」 。A「舅舅」is a 「maternal uncle」 or 「mother』s brother」。A「姨父」is a 「maternal uncle」 or 「husband of a mother』s sister」 。A「姑父」is the 「 husband of a father』s sister」 。很顯然,用漢語表述親屬關系容易的多。這個事實加強了親屬關系對中國人比較重要這一概念。通過類似的對某種概念更容易表達的語言,就幫助加強這種概念,使這種文化信息更加顯著,從而引起更多關注。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學習是不可分的。
5.語言與文化相互作用。正如,學習一種語言必然需要學習它的文化。
在語言與文化的討論中如果沒有關於思想,語言與思想的關系的探討,那麼這個討論是不完整的。
三.關於思想(思維)
1.思維是人類大腦認識世界的功能和產物。人類大腦產生思想,雖不像蘋果樹結出蘋果那樣的過程,而是通過人類的經歷在大腦中的變化過程產生出的結果。
2.思維是社會集團的觀念模式。思維是社會的產物,是文化的一部分。如:中國人習慣用辯證法和整體論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的醫學中運用了類似的思維方式。
3.抽象思維與藝術思維。a:抽象思維也叫邏輯思維,指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思維方式。以抽象性為特徵,撇開具體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b:藝術思維也叫形象思維,是文學創作過程中主要的思維方式。藉助於形象反映生活,運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言與思想的關系: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反映思想。語言影響思維。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
四.語言、文化與思想:
三者相互作用,不可分。

一種地方方言,有它的特質,與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及人們的思想息息相關。普通話的普及,對我國各個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同化作用的,會帶有一種相互文化的滲透。普通話是官方認可的標準的漢語,我們在學校里學習的有關中國的歷史等各種知識是用普通話表述的。它有利於各民族間人們的相互交流,使用很方便。但不能夠承載我國所有各個民族的文化。不能替代方言而唯一存在。

因此,保護方言是必要的,需要人們認真對待。

關於地方方言,我沒有進行過針對性的了解和研究,但知道肯定與我國的悠久廣博的歷史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以上涉及語言與文化的研究,希望能提供一些啟示,為對我國方言的研究和保護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感興趣的人提供一點我認為有用的信息。

一個關於方言的故事:
對於愛吃辣椒的湖南人,就有更多描述辣的詞彙,如對辣的程度,當地就有方言用於表述:微辣、中辣、特辣等表示程度的言語。在大學時,同宿舍有個湖南長沙的美眉,有帶家鄉特產給我們吃,她用湖南話念著:「香辣的牛肉和鴨舌,有微辣的,中辣的兩種」(之後又譯為普通話),舍友說肯定還有特辣的,美眉告訴大家現在很少有能吃「特辣」的人,所以「特辣」的食品也很少了。在此之前,對於我這個長在寧夏的人是並不為知的。
參考資料: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語專業,王振亞主編的《語言與文化》

F. 英語怎麼說「用方言交流」

use
dialects
to
communicate
with
sb.
或者:communicate
by
dialects
如果要加賓語就是:communicate
with
sb.
bydialects

G. 保護方言有什麼意義

保護方言真的是非常有意義,方言有自己的歷史,而這種歷史正是我們要慢慢挖掘的,這種歷史文化,對於中國的發展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而且是中國不可多得的遺產財富。

方言具有很強的考古價值,如果不好好的保護的話,我們可能真的不知道當初老祖宗和我們說的是什麼?這樣的話,我們的文化肯定就會有所缺失。一個民族,如果文化缺失了話,那麼很難在這個歷史的舞台上,佔有一席之位。

H. 為何要保護方言

保護方言不僅是我國政策的體現,還是民族多樣性的體現.
方言作為各個民族與地區的傳統語言,保護方言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平等的原則.
同時,方言也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是用任何東西無法代替的.一旦消失,以後就沒有了.
保護方言:

1,方言的變化並非完全是因為推廣了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無疑加速了方言的發展,致使方言原有的一些特點淡化而向普通話靠攏,但是這種結果並不完全是由於推廣普通話而造成的。因為語言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的演變是客觀規律,任何人都無法阻擋。每一種方言都以自身的演變規律向前發展,例如方言新老語音和文白異讀有很長的歷史,反映了方言發展的不同階段,並不是推廣普通話以後才有的現象。再如方言詞語演變的重要方式是新陳代謝,久而久之,表示舊事物的詞語消亡,表示新事物的詞語產生。某些舊風俗、舊習慣不存在了,反映這些風俗習慣的詞語最終消失,想留也留不住的;進入信息時代,「網吧」、「簡訊」一類新詞產生,想不要也無法阻擋。這都是很自然的,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也不是推廣普通話造成的。

方言總是要發展的,發展中肯定要受到共同語、其他方言乃至外語的影響。推廣普通話,帶動方言發展,這對完善語言這一交際工具的職能有百利而無一害。

2,方言無須消滅,也不可能消滅

據筆者所知,最早提出「保護方言」的是呂叔湘先生。呂先生的原意是:方言迅速變化而向普通話靠攏,要及時調查記錄,為後世保存現時方言的實況,作為漢語史研究的資料。這些,都是所有方言研究工作者為之奮斗的目標。

近年來一些人提出的「保護方言」,或者「保衛方言」、「挽救方言」等等,如果是針對推廣普通話而言的,那就沒來由,令人費解,因為沒有人說過推廣普通話要消滅方言。

方言本身就是一種地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我國豐富悠久的地域文化借方言傳承;同鄉之間、家人之間的親和力,也常由方言維系。

方言不能消滅,實際上也消滅不了。像漢語這樣分布地域如此廣泛、承載著如此豐厚的地域文化的語言,即使普通話普及率達到100%,人們在掌握普通話的同時,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方言,因為推廣普通話,是要求人們有能力使用普通話,並不是絕對不允許說方言。

總之,漢語方言不能也不可能消滅。

3,方言與普通話互補共榮

普通話以官話方言為基礎,有廣泛的地域優勢,普通話還是書面語的基礎,普通話的首要地位無可替代。方言向普通話靠攏是客觀規律,大勢不可逆轉。但是普通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普通話過去吸收了方言中許多具有表現力的成分,在繼續發展中仍然要不斷吸收方言的營養來豐富自己。漢語規范化要及時總結,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方言是我國極為豐富的語言資源,在語言交際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鄰里之間談談家長里短,說說方言何妨?地方戲曲,如果離開了方言,還能不能為人們接受?地方電台或電視台適當用點方言播音也無關大局,但是中央台要慎重考慮,因為面對的是全國聽眾。

人人都離不開語言,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在不同的場合選擇說普通話還是說方言。但是如果不會普通話,那就沒有選擇的餘地,面對聽不懂自己方言的聽者,豈不會很尷尬?三個人在一起說話,兩個同鄉一味說方言,置異鄉的第三者而不顧,起碼很不禮貌。

建立和諧社會,要有寬容的心態,寬松的語言環境。在「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普通話跟方言互相補充、共同繁榮。

I. 急求保護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入聲,聲調有極其復雜的變化。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這首先在於語言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屬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著一個族群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當作構成一個民族的標志性元素之一;同時,語言作為其他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在中國,各少數民族語言的存活是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基礎,漢語的各種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也是普通話健康發展的資源和保障。這些關於語言的文化價值的基本論點已經有不少文獻論述,限於篇幅,此處不加詳論,僅引述著名作家王蒙的一段生動的表述。王蒙曾說到維吾爾語是如何復雜難學而又曲折精妙,並進一步談到對語言的見解:「真是怎麼復雜怎麼來呀!而它們又是那樣使我傾心,使我迷戀。它們和所有的能歌善舞的維吾爾人聯結在一起。……我欣賞維吾爾語的鏗鏘有力的發音,欣賞它的令人眉飛色舞的語調,欣賞它的獨特的表達程序……一種語言並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種生活的韻味,是一種奇妙的風光,是自然風光也是人文景觀。」這段話是作家基於自己的直感而談的,不是學術語言,但是其見解很接近我們對語言文化遺產的界定和對語言文化價值的理解。

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J. 方言英語怎麼說

怎麼就剩我一個了?!
你那麼凶怎麼會有人幫你答啊

廣東話=粵語:Cantonese
客家話:Hakka
香港話:dialect of HongKong (他們說的也是Cantonese)
白話:colloquialism
潮洲話:dialect of ChaoZhou
北京話:dialect of Beijing
普通話:Mandarin
國語:「為國家官方認定的國家語言。每個國家都有自訂的法定語言,統一全國使用的標准語以便於國內交流,有別於方言,亦稱官方語言。」
「現代中國的官方語言是以北京話作為基礎,也是漢語的統一標准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推行稱之為普通話,而中華民國政府所推行稱之為國語(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後,逐漸與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普通話出現差異,另發展出具台灣特色的台灣國語)。 」
所以中國的國語=普通話:Mandarin
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

熱點內容
英語作文請長假怎麼寫 發布:2025-08-10 12:08:20 瀏覽:983
校園活動讓我怎麼樣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8-10 12:04:38 瀏覽:161
背英語四級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8-10 12:01:26 瀏覽:752
怎麼處理廢料英語作文 發布:2025-08-10 11:59:07 瀏覽:290
關於近視的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10 11:57:53 瀏覽:53
如何製作爆米花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10 11:57:42 瀏覽:397
英語日記和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8-10 11:53:49 瀏覽:22
英語作文怎麼表示順序 發布:2025-08-10 11:53:23 瀏覽:534
生命三柱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8-10 11:39:59 瀏覽:22
在中國這不小英文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8-10 11:35:38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