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閱讀中培養推理能力的論文
淺談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策略
論文關鍵詞:閱讀能力閱讀技巧英語教學
論文摘要: 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語教學培養的重點,如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指導學生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幫助學生改進閱讀策略、掌握閱讀技巧是我們要研究的,最終的目的是要促進和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英語閱讀理解題在高考中佔了40分,近幾年在高考卷中更多地強調對閱讀速度、知識面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試題變得越來越靈活,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人物、科普新聞等,形式也更加多樣化,有的甚至以廣告或圖表形式出現。很多學生一說到閱讀理解,心裡就發虛。因為他們常見到的閱讀理解不是太多詞不懂就是詞懂了,卻不知文章所雲;或者,文章大意抓住了題目卻答錯了,覺得英語實在是好難學。因此,廣大英語教師必須在閱讀速度、答題技巧、知識面的拓展上不斷訓練學生,使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逐漸提高,從而使學生高考成績的大幅提升成為可能。本文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自己的做法,與同行交流。
一、目前導致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原因
1.學生閱讀的興趣低,動力不足
教師應選擇恰當的閱讀材料,不能讓學生見啥讀啥,教師應依據實際情況對閱讀材料進行認真的篩選並培養學生閱讀的速度。在選擇材料時應注意以下四點:(1)篇幅長度適中。高中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能用於閱讀的時間較少,閱讀材料太長不但會耗掉較多的時間,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閱讀疲勞,從而失去閱讀興趣。(2).難易要適當。閱讀材料的生詞量一般不得超過3%。文章太難學生讀不懂就會失去信心。材料的難易度應遵循先易後難,逐步提高的原則。(3)題材、體裁要新穎多樣。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使他們廣泛涉獵多方面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閱讀速度。(4)閱讀材料的思想性。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內容健康,讀了開頭想要快點知道結尾的有益材料,尤其是那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啟發他們思維、觸動他們靈魂的好文章。
2.學生的視幅有限
許多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試圖理解和記住所有的內容,習慣於逐字逐句地看,唯恐錯過某個細節,他們的視幅就在一個到幾個詞之間變化。而實際上閱讀過程就如同欣賞風景一樣,欣賞者所看到的應是全貌,而非局限於某個具體事物。有限的視幅遏制了學生閱讀的速度,因此教師平時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縱觀全文、擴大視幅的習慣。
3.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短時記憶力差
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短時記憶力差,結果,閱讀過程中他們常常前看後忘,所以不得不頻繁地回視,閱讀不能做到一氣呵成。有時甚至為集中攻破某部分的理解,他們的目光會停滯在這部分相當長一段時間,閱讀效率很低。還有很多學生在進行閱讀理解時,不能用英語思維,而是用中文思考,這樣做既降低了閱讀速度,又影響對文章的正確、全面理解。
二、提高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策略
1.狠抓詞彙,打好基礎
詞彙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有了一定的詞彙量、才能提高閱讀速度,反過來,大量的閱讀又有助於擴大詞彙量,豐富語言知識,二者相輔相成。在學習生詞時,要盡可能地知道其多種屬性:詞性,讀音,詞義,概念,以及其所表達或使人聯想到的情感。做到詞不離句,循環記憶。
2.利用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閱讀訓練,培養理解能力
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就是閱讀理解的最佳訓練材料,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材料,將閱讀訓練、理解訓練貫穿於平時的教學中,使精讀與泛讀有機結合,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於一篇新的課文,教師可以先設置幾個問題,然後給學生15分鍾左右的時間快速閱讀,對照理解題,再按精讀要求,讓學生針對指定段落,自己找出重要的語言點,通過提問和小組討論,輔以教師的點撥,突破材料閱讀過程中的障礙,把握全文。在此過程中,泛讀和精讀完全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生的能力在不斷的揣摩和感悟中得以提升,這就改變了過去教師一包到底的課堂格局,使學生得自主研讀能力得到了提高。
3.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
高中學生的課業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機械地將一些課外內容強行塞入他們手中,只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引起他們的反感。要使學生的閱讀從被迫消極轉向主動積極。應按以下方法做:
1)有目的,有計劃的選擇閱讀材料。比如高一上學期是初、高中的過渡時期,學生的閱讀習慣仍然停留在初中階段。所以高一上半學期我使用初三的閱讀材料,而且側重那些故事性強的文章,從而適當的降低起點,減小坡度,盡可能使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從高一的下半學期就開始使用高一上學期的閱讀材料,慢慢地使閱讀內容和課本同步。
2)課外閱讀最好採用限時閱讀。如果對學生做題的時間不加限制的話,就只能加重他們優柔寡斷,思維太慢,而不能適應新的`考試要求。同時長時間的做同一類型的練習,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所以要在限時閱讀時給學生選取不同類型的題目。平時可以舉行班內的小型競賽,對成績較好和進步較快的同學及時表揚和鼓勵,使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4.尊重原文,推理判斷
蒙田說過「,聰明人看到他應該看到的那麼多,而不是他能夠看到的那麼多」。這位文學大家勸導人們做事情處理問題時要多開動腦筋,一個句子的含義絕非所有組成單詞詞義的疊加。很多話語中還含有說話人的暗示意向或言外之音。因此,我們要通過信息綜合歸納,進行理解。這種反應能力,或稱之為悟性,越敏捷、越正確越好。這就得通過多讀來自然養成。深層次的理解更要尊重作者的觀點,去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
5.注重習慣,提高效率
培養好的閱讀習慣是加快閱讀速度的先決條件。在閱讀中,好的讀者對所讀的材料有直接的印象。他們在看的同時,把所需的信息自然轉入大腦。而有人習慣將中英文對照來學習,他們對母語的依賴性太大。費時費力,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另一方面,閱讀時發聲,嘴唇 嚅 動,心中默念和一些不必要的手勢或動作,都應克服。
總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涉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有扎扎實實、腳踏實地地加以訓練,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斷總結方法和技巧,在吃透文章的基礎上,科學推理,杜絕憑空臆想,隨意揣測,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才能不斷得到發展。
② 如何提高學生英語的閱讀能力的論文 參考文獻
閱讀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文章的理解都要通過仔細閱讀來完成。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一直是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下面就如何培養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出個人的看法:
一、提高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開始時,我給每個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學生們很好奇,也很樂意自己擁有了新名字。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我都叫他們的英文名。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語言情景,通過學唱英文歌曲、競猜、搶答、表演等形式組織好課堂教學,有時自編的小品都取材於班內真人真事,讓本人表演。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編劇小組,讓他們積累素材。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寓教於樂,學生不會生厭,讓他們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擴大詞彙量
詞彙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和閱讀速度。擴大詞彙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對於每個英語學習者,都要熟練掌握一定量的詞,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詞彙量的獲得,首先是課本上的必須掌握。在記單詞時不要單獨記生詞,那樣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記憶。把單詞同整句話一起記,不僅記住了單詞的意思,也記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廣泛閱讀是擴大詞彙量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讀時不要求對內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進行簡單總結,能就所讀內容進行問答就行。廣泛閱讀可以是老師向學生指定閱讀材料,然後統一檢查、提問。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閱讀,老師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讀物選擇方面老師應給予指導,作到有布置、有指導、有檢查。可以讓學生們通過比賽看書多少、難易程度、詞彙量的大小來激發讀書的樂趣。
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閱讀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1. 不要出聲讀或指讀,要默讀。出聲讀和指讀都會分散注意力,限制閱讀速度。默讀可以集中大腦,邊讀邊想,可設問、可推測。2. 不要逐字逐句地讀,要以意群或句子為單位。逐字逐句地閱讀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單詞上,不僅影響閱讀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 不要重復閱讀,這樣影響理解力的集中,減慢閱讀速度,因此會挫傷學生的閱讀興趣。要調用自己的全部知識和智慧,一口氣越障礙看到底。4. 不要一見生詞就查字典,要養成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詞義的習慣,在不影響理解全文的地方,要捨得放過難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閱讀興趣。5. 不要邊讀邊譯,這樣影響速度,不能促進理解。應該直接用英語思維、記關鍵詞、抓主旨。
四、重視閱讀技能的培養
讀書需要多種能力,需要語言能力、記憶能力、語言技能、理解能力及閱讀技能。
閱讀能力也是閱讀方法,閱讀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閱讀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類的書需要不同的方法。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對閱讀技能、方法作過論述:「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需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只須讀其部分者」是有目的,有選擇的閱讀,可通過巡查與略讀來完成;「有可吞食者」,即「只須大體涉獵者」,指快速吞食,可大體略讀、查閱;「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即「少數則須全讀」,需要進行反復閱讀、精讀、研讀。
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後,還要多練,做到熟能生巧,真正提高閱讀能力。
下面分別介紹一些閱讀技能。
(一)尋找主題句
每篇文章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段落只有一個主題思想,每個段落都有一個句子表達這個段落的主題思想,這個句子叫做主題句。大多數主題句出現在段首,有些主題句出現在段尾,也有少部分的主題句出現在該段中間。但一般文章的寫作都是遵循把重要信息放在第一句這種原則。所以「首行」讀法對於學生讀自己太熟悉的題材的文章時尤為適用,這樣可以幫助讀者先在頭腦里樹立整篇文章的內容框架,然後再補充框架,仔細閱讀。
(二)首末段落與各段首句讀法
每篇文章或章節的首段和末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作者會在首段里陳述他的寫作意圖,也可能會在末段里對整個章節做出總結。因此,應十分重視首末段落。同時,還要重視各段的第一句,因為往往首段後的各個段落是對首段的展開。再有,重視各段首句可以彌補有時首段陳述不詳的缺陷,解決末段綜述性話語里的疑難問題。
(三)搜尋式閱讀,即跳讀
跳讀的目的是要從文章中查閱到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要採取豎視視向閱讀。即眼睛不橫向視讀,要豎向閱讀,對於每行的東西只讀關鍵詞,非關鍵詞不用注意。對關鍵詞也是一掃而過,因為豎視視向閱讀或者掃視關鍵詞都是在掌握主旨大意後,對其他部分的閱讀,速度必須快。關鍵詞是指主語、謂語、賓語;文章標題、引號部分、粗體字、黑體字、大寫字、斜體字、劃線部分;承接語、過渡詞;代詞、動詞、形容詞。
(四)正確判斷和推理
在讀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後,還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據作者使用的語言,敘述的事實、引用例證、人物的對話及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等推斷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麼,他想要說明什麼問題,表達什麼觀點及持有什麼樣的態度。這是一個通過表面文字推測文章深層結構含義的判斷、推理過程,它能推動學生積極地思考,培養較高的理解能力、准確的判斷能力和果斷的推理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有利於學生順利地閱讀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閱讀效率。
總之,英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閱讀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力,閱讀者需要長期地、認真地積累語言知識、擴大詞彙量、博覽群書,鍛煉自己的分析能力,提高認識能力;培養理解能力,加強記憶、判斷、推理等能力,必須正確掌握、使用語法知識,學習一定的閱讀技能,掌握閱讀辦法。
③ 談英語閱讀教學中邏輯數理智力的培養:邏輯-數理智力的名詞解釋
摘 要:本文簡要闡述了加德納邏輯數理智力的含義,以及它和英語閱讀的相關性,並探討了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數理智力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英語閱讀 邏輯數理智力 培養 途徑和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英語閱讀是理解和吸襪野收書面信息的手段,是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英語學習步入高階段後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這種綜合閱讀能力包括語篇領悟能力和語言解碼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所以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努力探索發展學生思維的可行辦法和途徑,力求將英語閱讀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以期達到發展學生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近年來,各級考試閱讀理解題目中涉及低能力要求的事實和細節題逐步減少,而涉及較高能力的語篇分析、文章概括、上下文推理、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的理解題目逐步增加,無論是對詞、句的理解,還是對語篇的理解都需要藉助推理,都需要進行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才能得出語篇中不曾明確表述但又蘊含其中的意義,因此,這對學生的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邏輯思維等綜合能力與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就缺少這些思維能力。
所以,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在培養語言智力的同時,如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智力,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邏輯數理智力的含義和特徵
邏輯數理智力是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於20世紀80年代所提出的人類所有的七種或更多智力之一。他認為,這種智力包括三個寬泛而又互相聯系的領域:數學、科學和邏輯。它主要指數學和思維方面的能力,包括推理和運算的能力。加德納將邏輯數理智力描述為一種包括多類型思維的智力,加德納認為邏輯數理智力包括許多方面:數學計算,邏輯思維,問題解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以及辨認模式和關系。邏輯數理智力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邏輯數理智力和英語閱讀的相關性
邏輯數理能力涵蓋數學、科學和邏輯三個領域,它主要指數學和思維方面的能力,包括推理和運算的能力。外語屬於文科,似乎與邏輯數理沒有聯系。其實不然,英語學科同樣擁有某些數學概念,如數量、時間、因果、排列、組合、對稱、編碼等,掌握和應用這些概念可以促進外語習得。
閱讀是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採用不同的提問策略,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預測和改變邏輯結果等能夠增強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使邏輯數理智力在思考和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指導學生根據語篇線索(如注釋性線索、同義詞/近義詞線索、反義詞線索和語境線索等)猜測不熟悉的語言現象;理清句子基本結構,整合文本的意義,推斷文本主題;根據語篇中已知的信息預測和推理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結果;根據字面意思、語篇的邏輯關系以及細節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度,深層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據所讀內容用文字按邏輯順序表述主題等,這些閱讀訓練具有挑戰性,都能夠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數理邏輯能力(黃遠振,2003)。
美國的琳達・坎貝爾也認為教師應該運用一些教學策略將數理邏輯思維整合到不同的學科領域中去,這樣,邏輯數理智力不僅得到訓練,而且邏輯數理智力的訓練與提高對今後的思維和學習都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昌含用。
四、英語閱讀教學中邏輯數理智力培養的方法與途徑
基於對邏輯數理智力本質的認識,以及對它和英語閱讀相關性的探究,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來培養耐好笑邏輯數理思維智力:
1. 指導學生根據語篇線索,猜測不熟悉的語言現象
(1) 根椐定義或解釋猜測詞義
e.g A calendar is a list of the days,weeks,months of a particular year.
通過is後面的解釋可知該詞為「日歷」
(2) 根據對比、對稱關系猜測詞義
根據上下文內容,通過對比、對稱關系,即同義語(以or,that is,破折號,同位語連接)、反義語(but,while,however,although等連接)等來猜測,知道其中一個詞便可猜出另一個。
e.g Though Tom』s face has been washed quite clean,his neck still remains grubby.
這里grubby與clean意思相對,故該詞的意思為「骯臟的」。
If you agree,write 「yes」,if you dissent,write「no」.
這里agree與dissent意思相對,故該詞意為「不同意」。
(3) 根據因果關系猜測詞義
常用「so…that…」;「so…」或「because…」連接,當這些信息詞出現在有生詞的句中,通過因果關系,依據已知部分,就能猜出生詞的含義。
e.g He failed the exam because none of his answers was pertinent to the questions.
根據原因狀語從句和none可推知該詞應為「close」。
The young boy was so bashful that he didn』t speak to the pretty girl.
從that引導的結果狀語從句看,可猜出該詞為「shy」。
(4)根據常識及上下文猜測不熟悉語言現象
運用邏輯推理能力、自身的生活經驗及生活常識,再結合上下文的意思就可以正確推知生詞的意思。
e.g If a man feels very cold,he always huddles himself up.
根據常識及經驗可推出此短語意思為「縮成一團」。
2. 指導學生理清句子基本結構,按邏輯順序,推斷文本主題
英語文章有這樣的特點,段落是構建在主題的基礎之上。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去思考、去分析,歸納、總結段落所涉及到的各個信息如何為文章主題服務的,如何使文章的主題更明了、更突出。段落的主題明確了,那麼闡述說明主題的句在段落中又是如何銜接在一起的,使之成為一段連貫的、有意義的文字。作者一方面運用一些具體的連接手段,使句與句之間像鏈索一樣銜接在一起;另一方面,作者也運用邏輯關系使其所有的思想有邏輯而清楚地互相關聯。一般說來,一個段落中的細節:
(1) 可以依其重要性,由輕而重地安排;
(2) 可以依其時間發生的順序,由先而後地陳述;
(3) 可以依其空間的位置,順次交待;
(4) 可以用演繹的方式,由結論而至細節性逐一證明;
(5) 可以以歸納的方法,由諸多細節的陳述,從而得出統一的結論。
了解細節的邏輯安排方法,有助於我們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段與段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很容易地追蹤到作者的思想脈絡,從而迅速有效地判斷各段落以及文章整體的內容,這樣學生才可以理解文章的大意,推斷文本主旨。老師可經常提問以下類似問題:
The text is mainly about______________.
The writer wrote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______________.
This text is mostly probably taken from a ______________.
The best headline for this article is ______________.
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text?等。
3. 指導學生根據語篇中已知的信息,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結果
這種語篇一般會開頭向讀者顯示這段文字的體裁、形式、涉及內容和寫作意圖,讀者就可以從已知信息開始,層層推理,依次推進,直至高潮,而後結局,環環相扣,條理清晰。教師可經常提如下問題:
What can you predict in the future?
What would more likely happen next?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view,what would be the result of the story?等。
4. 指導學生根據文章細節、事實及暗示,合理判斷,深層理解文章的寓意
在閱讀中,讀了一篇文章後,往往要對其中的一些內容作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斷,這通常涉及到常識推理、邏輯推理和暗示推理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都應根據文章意思、語篇的邏輯關系以及細節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度,深層理解文章的寓意,其結論必須符合文章邏輯或常規道理,不能以個人觀點代替。常見的推理判斷問題有:事實推理、態度語氣推理、觀點推理、原因推理、結論推理、寫作目的推理等。可經常提如下問題: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assage is mainly written for ______________.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writing this text is to______________.
The author would agree that______________.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subject is______________.
What does the passage imply?等。
五、結束語
實踐證明,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鍛煉學生的邏輯數理思維,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觀察、分析、概括、計算、邏輯推理等思維習慣,發展思維,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智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數理智力,而邏輯數理智力的提高又必將為學生今後的思考和學習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當然邏輯數理智力的提高不是突如其來的,也不是孤立的,它是建立在感性思維基礎之上,並和感性思維相互融合的,需要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長期配合,共同努力,多探索有效可行的方法和途徑,達到培養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霍力岩等.多元智力理論與多元智力課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黃遠振.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的整合[J].課程・教材・教法(1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④ 英語閱讀:學會推理,讓你的閱讀能力噌噌噌!
「I can』t stop shivering.」 Lucy had to speak louder than normal so Gary could hear her over the wind』s caterwaul.「Move closer,」 Gary said as he tugged gently at her light jacket. The material felt alarmingly flimsy in his hand. He wondered how much longer they』d have to wait until help would come.「
我止不住地顫抖。」露西提高嗓門說道,這樣加鎮含棗里才能在隆隆風聲聽清她。「靠近點」,加里一邊說一邊輕輕拉起她的薄外套。他覺得手中的布料薄如蟬御拆翼,就要粉碎。他不知道他們還要等多久,救援才來。
Although you may not realize it, you have made several inferences from the passage above without even trying very much.
盡管你沒有意識到老空,你已經不知不覺地在對這篇文章進行推理。
For example, you probably concluded from the conversation that Lucy and Gary were cold, and that they may be in serious trouble. However, if you look back, you』ll see that there is not direct statement about temperature in the passage. You have determined the information from several clues.
舉個例子,你可能可以從這段對話中看出露西和加里很冷,並陷入了麻煩。但是,如果你再往回看,你會發現文章中並沒有對氣溫的直接描述。你從文中的線索推斷出溫度低。
What else can you infer from the passage?
你還能從文中推斷出什麼?
Are the two inside or outside? Do you think Lucy has prepared herself for this situation? What might her lack of preparedness say about her personality? What do you think of Gary』s personality?
這兩個人是在室內還是戶外?你認為露西對這個情況有所准備嗎?她的粗心體現出她的什麼性格?加里的性格又是什麼樣?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you believe about Gary and Lucy has come from inference.
你所得到的關於加里和露西的信息大多來自你的推理。
What Is Inference?
什麼是推理?
Inference is what we do when we draw conclusions 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
推理是你通過觀察與經驗做出的結論。
Any time you read, you make inferences about the characters, scenes, and actions. You can do this because you bring a pretty large vocabulary and some life experience with you as you read.
閱讀時,你會對人物性格、場景及動作做出推理。你會這樣做是因為你在閱讀時動用了自身的龐大詞彙量以及生活經驗。
As you read the passage above, you made inferences about the following:
你在讀上述文章時,你會對下面這些因素進行推理:
Pronoun antecedents: In the last sentence (He wondered . . .), you have most likely inferred that the pronoun 「he」 refers to Gary.
前指代詞:*後一句中(他不知道……),你認為代詞「他」指加里。
Meaning of words from context: Can you define the word caterwaul? You have most likely concluded that it means something similar to howl or scream. If you weren』t familiar with the word before reading the passage, you probably made a conclusion because you are familiar enough with the words that came before and after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this new word. In other words, You determined this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sentence. You put the clues together to make an ecated guess about an unfamiliar word.
通過上下文猜詞義:你知道「caterwaul」是什麼意思嗎?你可能能猜出它指「咆哮」、「尖叫」。如果你在看文章前不認識這個單詞,你能做出這種判斷很可能是因為你認識足夠多的這個新詞前後的詞。換句話說,你通過上下文,把線索結合起來,對這個不熟悉的詞做出了恰當的猜測。
Determine character traits through words, thoughts, and actions: How would you describe Gary』s personality, based on the few sentences above? Is he a cruel person or a kind person? Is he sensitive or uncaring? What clues have led you to your conclusions?
通過話語、想法、行動判斷人物性格:根據上述短短幾句話,你如何描述加里的人物性格?殘酷還是和藹?敏感細膩還是心不在焉?是什麼線索讓你做出結論?
Pick up on clues about setting and mood: Is Gary happy, sleepy, or worried in the passage? You probably think he』s worried, right? So try to identify the clues that left you with this impression.
尋找有關場景及心情的線索:文章中,加里是開心、疲倦還是焦慮?可能你認為他很焦慮,是嗎?試著找找讓你產生這種印象的線索。
Did you come up with these clues?
你是否找到了這些線索?
Lucy』s coat feels alarming flimsy.
露西的外套薄如蟬翼,就要粉碎。
He』s waiting for help to come.
他在等待救援。
Pick up on character flaws or weaknesses: What can a reader conclude from the fact that Lucy is wearing a light jacket that seems to be inadequate for the situation at hand? Not much, to be fair.
尋找性格弱點:通過露西身穿薄外套不能應付當前情況這一事實讀者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實話說,結論並不多。
There is simply not enough information in this short passage to help the reader make a reasonable conclusion about Lucy』s personality. However, your brain is doing something interesting as you read. It stores clues.
這篇短文不能提供足夠的信息讓讀者對露西的性格下結論,但是,你在閱讀時,你的大腦也在做一些有趣的工作,它儲存線索。
As you read long passages, you pick up on subtle hints and store them in your memory. You accumulate these clues and add them together to make further inferences as you read.
你閱讀長篇大論時,你會得到細微的線索,你會把這些線索記住,在閱讀過程中累計這些線索,做出推斷。
Why Does Inference Matter?
為什麼推理很重要?
Inference i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but it is impossible to isolate inference as a factor alone. You can』t make inferences if you don』t possess other reading skills, like a strong vocabulary, an understanding of paragraph structure, and a knowledge of the parts of speech.All of your reading skills work in unison as you practice reading. And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you build your reading skills.
推理是閱讀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能把推理單獨歸類為一種因素。如果你沒有其他閱讀技巧,你無法推理,這些技巧包含豐富的詞彙量,對段落結構的理解,以及對詞性的理解。你所有的閱讀技巧在你訓練閱讀時都是一個整體,你讀得越多,你掌握的閱讀技巧也越多。
⑤ 關於《提高英語閱讀速度的主要障礙》的論文
英語閱讀理解「四要」閱讀理解題在英語考試中佔了相當重的分量,題量多,分值也大,最能反映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我們可從四個方面入手,來提高英語閱讀理解的能力,並爭取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一、要擴大詞彙量,促進閱讀詞彙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更是閱讀理解的基石。我們在閱讀理解時所遇到的首要問題是詞語障礙,沒有一定的詞彙量作基礎,就談不上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語言學家通過調查發現,外語學習者如擁有5000詞彙量,閱讀正確率可達56%,詞彙量達到6400,閱讀正確率可達63%。因此,熟練掌握課本單詞,適量擴充課外詞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二、要嚴格訓練閱讀速度讀速是閱讀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要提高閱讀速度,可從三個方面考慮:1.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有些同學在閱讀時存在著不少的陋習,如:視野狹窄,一次只看一個單詞;用手指著單詞,逐個閱讀;只理解單詞的個別意思,不注意慣用短語、片語的意思;一遇到生詞就查字典;為了弄清楚某個意思,反復地閱讀前面內容等等。這些不良習慣勢必會影響思維的連貫性,造成顧此失彼的結果,對閱讀材料缺乏整體性的理解。2.限時閱讀訓練。限時閱讀是根據所讀材料的內容難度、長度,並參照大綱對各年級讀速的要求對該材料的閱讀時間予以限定。例如:約250字的材料限定5分鍾左右。控制時間有利於挖掘學生的閱讀能力,迫使學生爭分奪秒,專心致志於閱讀。3.尋找主題句,理解重點把握全文。大多數閱讀材料均有主題句,用以說明文章的主旨,其他文字一般是圍繞主題句展開說明的。有的主題句在文章的開頭,有的在文章的結尾,還有的主題句在文章的中間出現。閱讀時若能把握住這些句子,無疑會大大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效果。一般地說,運用演繹法的文章,主題句往往在文章的開頭;採用歸納法的文章,主題句一般在結尾。三、要培養詞義推斷能力我們在閱讀中難免會遇到生詞,如果每次遇到不認識的單詞都去查字典,則會影響閱讀速度和理解效果。因此,在閱讀中要善於根據上下文,推斷某些單詞和短語的意義。1.根據構詞法來推斷詞義。掌握一定的構詞知識會有助於我們的閱讀。例如:Don』t make any unreasonable demands on the government.句中的unreasonable是生詞,但我們可以較為容易地通過其構成「un+reason+able」推出其含義為「無理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意思來。2.根據上下文的對比關系來推斷詞義。有時在行文中可能會同時出現某一生詞的同義詞或反義詞,這時我們可以通過上下文的對比關系來猜測詞義。例如:If you agree,say「Yes」, if you dissent,say 「No」.根據兩組相對的詞Yes與No、agree與dissent,不難推知dissent是「不同意」之意。3.根據文中解釋推斷詞義。有時候,文中對生詞給出了註解或說明,在閱讀中應善於捕捉這一信息。例如:A journalist is a person who works on a newspaper or magazine and writes articles for it.此句是專門解釋journalist的,通過解釋不難推斷出其意為「記者」。4.根據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推斷詞義。He is so stingy that he never gives anything to others, even his friends or relatives.本例中的stingy是生詞,但根據對結果分句的理解可推知,stingy即為「吝嗇的」之意。四、要把握好長難句所謂長難句,是指結構稍微復雜一點的句子,只要善於分析理清結構,困難就會迎刃而解。1.結構分析理解法。結構分析理解法,就是指通過對句子進行語法結構分析,迅速弄清其結構,把握住它的基本框架,進而理解句子的方法。具體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判斷句子是簡單句、並列句還是復合句;第二步,找出句子的核心或成分,即主語和謂語動詞,然後再分清句子中的一些附屬成分。例如:If you press another key, your meal is prepared and heated for you; then it is brought on along a very small railway line to your seat in front of your television so that you don』t even have to stand up when you get what you need.這是一個並列復合句,在分號前後各有一個分句:分號前是一個帶有條件狀語從句的復合句,主幹部分是your meal is prepared and heated for you;分號後是帶有兩個狀語從句和一個賓語從句的復合句,其中so that引導的是結果狀語從句,when you get 是時間狀語從句,what you need是賓語從句,充當動詞get的賓語。這樣一來,全句脈絡分明,句意也就自然明朗了。2.意群閱讀法。意群閱讀法,就是把在意義和語法結構上有關聯的幾個詞,連接成較完整的信息,成組成組輸入大腦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不僅可以提高閱讀速度,而且有利於對句子的整體理解。例如:When two cars traveling at 30 mph hit each other(1),an unbelted driver(2),would meet the windshield (3),with a force equal to diving headfirst into the ground from a height of 10 meters(4).該句中,(1)為時間狀語從句,(2)為介詞短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這把整個句子劃為四個閱讀單位,大大地閱讀速度和理解效果。總之,閱讀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語言實際活動。我們只有進行大量的課內外閱讀,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正確運用閱讀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⑥ 怎樣提升英語閱讀能力論文
怎樣提升英語閱讀能力論文
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新課標綜合語言運用教學的核心目標。而閱讀作為最重要的語言技能之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學生學習英語的綜合素質,因此,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課題。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呢?
一、閱讀方法
一篇精讀課文,教師一般要引導學生讀三到四遍。第一遍讓學生快速閱讀,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意義,領悟文章中心思想;第二遍讓學生快速閱讀,可採取瀏覽、跳讀、抓中心句等,能回答文章中顯現的問題;第三遍引導學生慢讀,能回答文中隱性或開放性的問題;第四遍讓學生大聲朗讀文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進行討論,對文章和作者的思想進行評價。之後讓學生根據提供的關鍵詞復述文中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
二、閱讀順序:先讀問題,再讀文章
學生在做閱讀理解題時,往往按照以下兩種順序進行:「讀全文——看試題和待選答案——看文章並從中找答案——選擇正確答案」和「看試題和待選答案——讀文章並從中找答案——選擇正確答案」。教師在訓練學生閱讀時,應引導學生採取後一種閱讀順序,先看試題,再帶著問題去閱讀相關句段。這樣,不僅節省了一個步驟,而且可以通過採用點式的選讀法,有針對性地了解需要的數據和事實,從而更迅速、准確地發現正確答案。
三、閱讀重點:文章主題思想
把握主題思想,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主旨,是准確理解文章內涵和正確答題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緊抓文章主題句。主題句的表達一般比較籠統、概括,不涉及具體事實,它往往位於句首,並常見於說明、解釋性文體。少數主題句會出現在句末(總結歸納、畫龍點睛)或句中(突出中心、承上啟下)。此外,有些文章沒有明確的主題句,這就需要學生根據全文進行概括、總結。
2.緊抓最根本、最具概括力的信息。這種信息應能歸納、概括文中其他處所具有的共性。例如,在「anger,sorrow,emotion,fear」四詞中,emotion最具概括性,它包含了其他三個詞的詞義。同理,閱讀理解的題目設計也有此種現象,即四個選項就某一方面只有一個能概括文章中心。
3.在確定表達中心思想時應注意選項所包含的內容。推斷主題思想的常見考試形式是為文章選擇合適的標題,即選擇對文章主題最簡練、最確切的表達方式。正確的選項應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文中所闡述的全部內容。
四、閱讀過程:深刻理解,正確推理
1.深刻理解文章的深層涵義。可以通過在閱讀過程中設問自答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特別是寓言故事和諷刺小品一類的文章,只有通過在原來基礎上的提高「問答」才能理解其深層意義。此外,還要養成寫讀後感的習慣,抓住文中的主要問題暢談自己的看法。這樣,日積月累,就能鍛煉出對文章所含社會意義理解的能力,從而使閱讀水平產生質的提高。
2.正確推理。
推理就是以事實為依據獲得未知信息,即讀者根據文中的事實,通過分析、判斷,推導出作者未明確陳述的、隱含的意思。
要體會作者沒有明確表達的'意思,需要從作者已明示的觀點、事實和實際出發,推斷、挖掘出作者想說而未直言的、隱含於文中的東西。如果是要求理解某句或某段的含蓄意義,就必須抓住提問的關鍵詞語和短文中的相應詞語,積極思考、分析和推斷,然後逐個考慮選項去偽存真,選出答案。如果需要推理的內容涉及全文邏輯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再進行正確推理,要牢記:標題和主題句是文章的靈魂,語法結構及承上啟下的詞彙是文章的重要標志,在進行推理時都必須緊緊把握。 學生在解答閱讀理解題中往往會遇到不同層次的問題:○1記憶問題(答案是文章中現成的,記住就能回答);○2理解性問題(答案在文中,但不一定是現成的);○3應用性問題(答案要求運用文章中的知識內容或新的語言知識);○4創造性問題(答案要求獨立思考,發揮創造性);○5評價性問題(答案要求表達個人觀點,發表不同意見)。有些文章並不直截了當地表明自己的觀點,也不用明確的詞語表達,而是使用一些含蓄的詞語,這就依賴於學生的理解能力了。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認真閱讀,分析體會作者的思想,區分文章的主次內容,了解文章的內涵和「弦外之音」,從而進行正確的推理。
五、閱讀訓練: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
單純閱讀課本上的文章,很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因此,必須讓學生在課外廣泛閱讀,擴大詞彙量,提高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能力。教師要注意為學生選擇適當的題材,文章生詞不要過多,生詞率不要超過3%,篇幅也不要太長,讓學生體驗成就感,提高學習興趣;閱讀體裁、題材應盡量廣泛,人物傳記、寓言故事、活動記述、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小品、信函、請柬、通知、便條、說明、表格、圖表、圖示、標志等都應該涉獵。此外,新聞閱讀要做到精、泛結合,快速掃視,用眼不用口,潛心投入,好的句子和精彩文章也可以做些筆錄並多做記誦。總之,閱讀量越多,詞彙量就越大,語感也會越強,無論說寫都會變得更加容易。
六、閱讀習慣:優化方法,提升速度
閱讀速度是衡量閱讀能力的重要標志。為了提高閱讀速度,必須擺脫精讀的學習方法。訓練快速閱讀時教師應首先選擇文章短、詞彙多為常用詞、生詞量少、結構容易、內容簡單的閱讀材料,並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無聲閱讀。許多學生閱讀時習慣性發出每個詞的讀聲,即使不發出聲音,但內心仍在自言自語,這些都嚴重影響閱讀速度。應當讓學生養成無聲、直接理解書面意義的閱讀習慣,即通過眼睛感知文字元號直接獲得信息。
2.按意群閱讀。許多學生習慣於逐詞閱讀或用手指點讀,惟恐遺漏文章內容,而這樣所達到的往往只是句子水平上的理解。逐詞閱讀會使學生偏離對文章內容的預期理解,最終影響閱讀效率。正確的做法是:閱讀時將文章分為較大意義的意群,這樣既能加快速度,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讀物的內容上,理解水平就能進一步提高。
3.縱式閱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閱讀時有「回視」現象,即在閱讀文章時,反復尋找先前讀過的信息。這種習慣不僅嚴重影響閱讀速度,更影響信息的擴展、邏輯的推理和材料的理解。因此,在閱讀中應採用縱向閱讀方法,目光在閱讀材料居中部位縱式移動,同時目光掃描左右,按意群向前跳躍,捕捉關鍵詞,抓住中心思想,擺脫語法和英譯漢的習慣。
閱讀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我們應該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堅持訓練學生把握信息、尋找中心詞、猜測詞義和分析推理等各種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充足的詞彙量和基礎語法知識,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從閱讀中獲得樂趣與知識。
;⑦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1
初中是學生語言發展的一個舉足重輕的階段,初中的閱讀課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陣地,是廣大英語教師探討和研究得最多的教學組成部分。但是總的來說,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狀況並不理想,學生普遍存在著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盡管教師和學生都在這一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與學習效果不能成正比,形成一種「高耗低效」的現象。不少的學生在英語考試當中閱讀題得分普遍偏低。應該如何改變這種高投入低效率的現象,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從實際教學出發,對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索,發現當前閱讀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其進行分析並提出對應的優化對策。
一、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詞彙量不足夠、閱讀速度慢。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不能夠忽視詞彙的學習。已有的研究表明,要想閱讀系列等級讀物,必須達到95%的理解。也就是說,在閱讀時,學生必須認識現有等級讀物中95%的詞,才能夠做到快速順利閱讀。但是,由於學生的詞彙量小,閱讀的時間不夠多,閱讀的速度又由於詞彙障礙而很慢,從而導致他們接觸英語詞彙的機會很少,詞彙量小又引起他們在閱讀過程當中容易引起挫敗感,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或失去信心,從而產生一種不良的循環。
2、課外閱讀量少,不能為理解提供充分的輸入。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是置身於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當中去。我們在閱讀一篇文字時,要達到對文字的理解,有時候不僅僅需要對詞彙的熟悉認識,更需要對該段文字的背景知識的了解。而目前來說,初中生的英語閱讀量偏少,不能為理解文章提供充分的輸入,並且,過小的閱讀量不利於詞彙的積累與語言綜合水平的發展。
3、教學模式單一,對閱讀教材只限於對課文表層的理解。
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材單一拘泥於學生對所讀教材的表層理解,學生不能夠對所讀文章的重點進行有效推斷,難以正確把握文章脈絡,從而影響對文章理解的准確性。許多教師甚至還使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回答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確定好的,學生只處於一個被動應付的局面,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學習主動性。有些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實踐當中,把閱讀當作精讀,閱讀教學就是講解生詞,羅列搭配,補充片語,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而有的教師則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劃出片語,提供個標准答案,學生自讀完以後只了解了個故事情節。由於教法單一、陳舊,學生接觸到的教材基本是課本和試題,難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沒能夠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及感受能力。
二、適應新課改大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方法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新課程要求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要從以前的「雙基」為主轉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並且增加了課外閱讀量的要求,下面筆者嘗試著談一談優化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 1、合理安排步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開展應該具有步驟性,包括「讀前」、「閱讀」、「讀後」三個步驟。閱讀前,應該激活文化背景知識,減少閱讀理解障礙。在日常閱讀教學當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即盡管學生自己掌握了足夠的詞彙和語法知識,但仍然無法完全理解全文。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具備在閱讀過程中激活已有知識的能力。所以教師應開展各種各樣的讀前活動,開展讀前活動時可以參照學生用書中的插圖,圖片。或者利用掛圖,甚至錄像VCD等。使得學生對所要閱讀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背景文化支持。而閱讀中,則應立足課堂,活用教材。閱讀中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應該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為目標,視教材為渠道,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意思的能力,讀懂並抓住大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比如,在教學八(下)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時,課前讓學生預先收集與UFO相關的信息,可以查看有關的書籍、電視電影,並與同學交流討論。閱讀前,展示關於UFO的電影片斷,展現圖片,讓學生看著圖用下列詞彙來描述UFO來臨時的情景:land,getoutof,alien,while,surprised,anywhere,kid,right,runaway,happen。閱讀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說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並進行語句語篇的講解分析,以使學生對文章結構有更清晰的認識。閱讀後則主要是及時對學生讀語篇的理解程度進行檢查,可以利用課文後附的練習,也可以自行設計,或檢查學生對課文中的事實、情節等表層的理解,或檢查學生對課文嘗的理解。使學生挖掘文中內涵,開展創造性思維。
2、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近年來各種類型各種等級的英語考試都更加註重閱讀,閱讀的比重在各種英語試題當中越來越大。新課標也對初中英語閱讀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反映了閱讀的量應該相應的增加,但是閱讀的量不應該盲目的增加。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區分精讀與泛讀,課內與課外,並且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中的主題,補充各類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課外閱讀材料。課內進行精讀,並加以細致的指導;課外進行泛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與開拓學生視野,豐富詞彙。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訂閱英語報、英語雜志。課堂上精講課文內容,講解片語、語法、分析句子結構與段落等等,然後給學生選定的報刊、雜志上的文章或某一段落,讓他們在課外自行閱讀並按照老師講解的方法進行分析,報刊雜志上的其他文章則只要求他們進行泛讀,並在課內抽取一定的時間來談他們課外閱讀的體會。
3、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
課文的教學一般都涉及三個方面的知識,分別是語言知識、閱讀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在教授學生課文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要求他們認識詞彙,理解字面意思與了解文章故事內容而已,更希望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又會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甚至會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融入到教材的文化內容中去,對比文化現象的異同,適當介紹英語國家社會制度、歷史、民族習性以及價值觀等文化現象,進一步提高他們英語閱讀分析的能力,初步培養英語作品鑒賞能力。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2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質量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能也不允許通過加大學生的課業負擔來實現,要做到輕負擔、高效益,只有落實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教學後,學生能獲得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能否得到最大化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主要指標。落實有效教學需要繼承、借鑒、創新。縱觀當前有效教學實施的過程,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理念不新、備課不實、內容不齊、整合不力、方法不活、評價不新、發展不全。對實施有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些現象,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制定製度、創新手段、優化行為,加強有效教學的指導,將有效教學的理論主張及操作要求內化為教師教學的需要。
一要加強學習,落實培訓
教師教學理念認識不到位,其原因不僅僅在教師一方,學校也有責任。課程改革多年,而新課程學習培訓方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雖然開展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但培訓面相對狹窄,每年真正參加上級培訓的名額非常有限,往往只能派部分優秀的教師教干參加。讓每位教師深刻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需加大培訓力度,統籌安排,積極引領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進行自學與研討。學校要立足本校實際搞好校本教研:集體備課、教研活動、聽課評課等要分期、分批有計劃地進行,要對課標理念和教材易忽視的內容以小專題的形式進行研究和挖掘,形成具體的帶有案例性質的解讀材料。
二要明確要求,規范教學
實施有效教學,落實在課堂,關鍵在教師。因為教師的教學習慣一旦形成,要徹底改變並非易事,所以,僅靠目標管理來改變教師教學行為遠遠不夠,需要有統一的標准來衡量、規范,因此需要在備課、上課、作業、教學方法選擇等方面制訂一系列標准。例如備課方面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法、備輔導(閱讀),課堂教學務實不務虛,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堅持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力戒拖沓無神的「催眠課」與急風驟雨式的「填鴨課」。作業方面做到布置之前審核,以精當、適量、有層次為標准,克服作業布置的隨意性,做到布置之後批閱要及時、認真、准確、全面等。
三要以學定教,顧及全面
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本質上說教學的教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計劃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要立足學生,研究他們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點,從學生的具體需求與特點出發,結合課程標準的各個階段目標,去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並結合教材內容,盡可能地利用學校現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提高學習參與率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實效。
四要開發資源,拓寬渠道
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來說確實有難度,但開發校本課程怎麼搞應從學校實際出發,可簡可繁。有能力形成課程體系的,可從教材研究、課程設置等方面系統整理,沒有能力的,可針對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興趣去收集整理一些拓展性材料,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去補充學習內容,從而開辟課程資源,增加學生吸取知識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五要「授之以漁」,養成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於個人教育來說離開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議的'。」要求教師加強自學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自學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自己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動腦,少替代學生思考,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自我質疑的習慣。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並指導預習,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檢查。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在反復強化中逐漸養成預習、質疑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還要關注學生情感、個性、意志品德、作業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情況,通過針對性地訓練和家校互動等方式,讓學生在各個方面向積極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面發展。
六要注重評價,倡導反思
教學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完善教學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包括「教」的評價和「學」的評價兩方面。在「教」的評價中,要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教師可藉助寫教學反思的形式來進行,要讓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把反思的重點放在方法(如何反思)、角度(從哪些方面去反思)、連續性與實效上。教學反思一方面是每節課後的教學反思,另一方面是階段性教學行為反思,因為只有把短期反思與階段反思結合起來,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有深刻的認識並有較大的改進,才能達到「反思」的真正目的。教的評價還要結合有效教學,建立對教學每個環節的評價細則,形成領導點評、教師互評、日常評價和階段性總結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改進教學。「學」的評價要強調評價手段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用成績報告書作為終極評價手段,平時對學生要採用動作、神情、體態、語言等表揚方式,經常性的隨機激勵評價,豐富評價的手段。教學中可構建「比、學、趕、超」的評比制度,開展教師評、學生評、師生互評、當堂現場評、課後個別點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並在評價中通過建立學生成長記錄等完善評價激勵機制,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
總之,實施有效教學既近在眼前,又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在思想上重視,從方法上創優、內容上突破、細節上關注,才能取得實效、高效。固然,目前存在的每一個問題、採取的每一項策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們管理者付出艱辛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有效教學一定會顯現。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論文 篇3
摘要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評價是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新課程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熱情參與教學過程的狀況與新課程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小學英語課堂評價還存在一些現實的問題。有效的激勵性評價策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促進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堂激勵性評價的作用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等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課堂評價;問題;策略;英語教學論文
1引言
面對新要求,怎樣才能通過科學的課堂即時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呢?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的新課題。
2課堂評價的概念界定
關於課堂評價的定義各式各樣,但核心基本相同,即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而對學生的學習信息採集、分析與利用。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課堂評價具有多種類型。例如,從評價內容看,有學習行為評價、學習結果評價、發展趨勢評價等。對評價類型的分析與把握,有助於我們科學地建立並合理地使用教師課堂評價標准。本文所述教師課堂評價,僅指即時性評價。
3課堂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3.1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理念的提出,課堂即時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施,但沒發揮其真正的作用。目前課堂評價存在的不足有:評價語言和標准單一、僵化;評價主體單一;鼓勵與誇獎的濫用;糾錯方式不恰當;缺少體態評價。沒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區別對待。
3.2存在問題的原因
3.2.1教師受傳統評價理念的影響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是權威的,教師單向評價學生。在新課改下,傳統評價思想依然存在,學生評價老師和學生互評在課堂上也不多見,老師掌握著課堂評價的主動權,必然造成評價主體單一。3.2.2教師對評價功能意識淡薄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在課堂上大量運用「萬能」的「Good,OK」來表揚學生。老師不指出讀得好,好在哪裡;對又對在哪裡。學生聽了表揚當然高興,可這有利於學生的提高嗎?教師淡忘了評價的功能。3.2.3教師對激勵性評價片面理解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評價時不恰當地使用激勵性策略,有的是浮誇的,甚至學生出現嚴重錯誤時都一味地鼓勵學生。3.2.4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認識不清小學五年級階段的學生被稱為學齡中期階段或少年期,是各方面蓬勃的、不均衡的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尊心開始增強,有的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感受,當面批評指責學生,造成了不良的學習效果。
4激勵性評價策略
4.1概念闡述
激勵性口頭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這一特定語境的制約下,當學生的某一行為完成後,教師通過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激發學習動機,誘發其興趣,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4.2策略
4.2.1轉變教師觀念和課堂教學方式要想新的教學理念付諸於實踐,解放教師的思想是前提。有的教師說:「只要學生學到東西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展示。」可見其根本就不重視學生是否參與課堂,教師都不重視那又怎會激勵學生去參與呢?而觀念的轉變要落實在實際的課堂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創設語境是教師要著重思考的問題。毫無疑問,小學生更喜歡在游戲中學習。4.2.2課堂評價應充滿人文關懷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應凸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評價必須堅持正確的人文價值取向。4.2.3要真誠地愛學生,做到客觀公正一堂小學英語課上,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教師就表揚加分,每說一段話,教師就獎勵一張貼紙。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沒有考慮活動的難易程度,一味進行雷同的表揚。教師要做到客觀公正,需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行為作出不同的口頭評價,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評價就是針對我的。」4.2.4鼓勵學生自評、互評積極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進行面對全體學生的多主題評價。教師在評價某一位學生時可以推而廣之,對集體進行激勵;也可以開展學生互評。當然,這意味著教師的責任將更重,要機智地引導學生進行正面、友善的互評,否則會導致同學間關系的緊張、矛盾的產生,從而破壞集體的團結。
參考文獻:
[1]陳婉琳.熊德信.課堂即場評價型教學評析與啟示——以中山大學夏紀梅教授教學藝術為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0).
[2]胡小妮,黃秦安.對數學提問環節實施科學的即時性評價的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2010,(7):13-16.
[3]蔡偉.教師課堂評價質量標准研究[J].教育科學,2007,23(5):43-47.
[4]嵇建中.從實例透析小學生心理[J].廣東教育綜合,2009,(3):22-23.
;⑧ 論文題目是淺談英語閱讀技巧和能力的培養。
閱讀是一個運用語言知識、背景知識、邏輯推斷進行推測、糾正的過程,是最重要的語言交流手段之一。英國閱讀理解考核分值近幾年不斷上升,在大多數省市中考試題中,閱讀理解分值已佔筆試總分的30%以上,新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教師讀本》也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作了分級定位,其中包括「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五級),「能根據閱讀目的使用不同閱讀策略」(六級),「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圖」(七級),「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句和長句」(八級)等。對即將參加中考的廣大中學生來說,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能直接提高英語學科的成績。然而目前的閱讀教學現狀是:即使是那些程度較好的學生,雖然記住了一定量的詞彙,由於方法不當,知識面窄,對語篇的理解也多限於詞彙意義的堆砌,對所讀文章的要點無法進行有效的推斷,不能正確把握文章的脈絡,對文章整體意義的理解則顯得支離破碎,從而影響了了理解的准確率。那麼怎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
一、閱讀理解的涵義及其訓練目的
閱讀理解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既要對詞彙和語篇進行理解,又要對句子進行分析和解碼。要正確理解一篇文章,不僅要識別它的書寫符號,還要根據語境賦予書寫符號以適當的涵義,並且要充分運用語言的與非語言的知識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進行溝通,以達到理解、欣賞或評價的目的。因此,一個熟練的讀者在具備一定的詞彙量和語法知識後,還要有比較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一邊閱讀一邊進行猜想、推斷、分析、歸納和演繹等綜合本領。可以說,閱讀理解並不是一個單一的能力,而是包括推斷、分析等多種能力共同起作用的思維過程。這些能力相輔相成,一種能力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提高另一種能力的發展。總的來說,閱讀理解訓練的目的有如下兩點:
1、提高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閱讀能力,即懂得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提高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能力,包括獲取具體信息的能力,對閱讀材料進行分析、推理與判斷的能力以及對閱讀內容給予評價的能力。閱讀是為了理解,閱讀能力是正確理解的基礎,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深化。
二、理解的層次和閱讀方法
閱讀理解按照從低到高的要求可為三個層次:
1、這面理解層次。這是一種淺層次理解,這種理解僅限於閱讀材料的表層理解,如了解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人物特點以及它們與事件的因果關系等。
2、推斷性理解層次。這是一種深層次理解,是根據文章結構及作者提出的觀點,從字里行間推斷作者沒有明言的含蓄內容。
3、評價性理解層次。這是一種高層次理解,是讀者憑自己的價值觀和經驗對閱讀內容作出分析與評價,這是閱讀理解中最高的層次,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在思想觀點上的交流和交鋒。
按照不同的閱讀目的,需要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具體閱讀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1.掃描式閱讀(scanning)。即粗讀,其目的是尋找某種資料或信息,對於無關部分可以忽略。
2.略讀或瀏覽式閱讀(skimming)。即速讀,其目的是為了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大意,不求甚解。
3.詳細閱讀(thorough reading)。即細讀,其目的是對閱讀材料作深入、透徹的了解,包括細節內容。
4.尋讀(searching reading)。其目的是針對某個問題直接到文章中尋找答案或有關線索。
5.評價性和批評性閱讀(evaluating or critical reading)。其目的是對文章作者的思想、觀點、立論依據以及傳遞的信息作綜合性分析與評價。
三、閱讀理解三種模式
1.自上而下模式。即從整篇文章入手,按標題、紅習題等對文章作出推斷或預測,在文章中的文字表達相矛盾時,才去作詞義和結構的研究。其過程表現為:取樣——預測——證實——排除或修正。這是從語義、語篇等客觀處入手,然後逐漸擴展到段落、句子、短語、單詞、語音等各個層次,通過語言較高層面上的理解幫助語言較低層面的理解。
作者: 222.175.186.* 2008-3-2 22:59 回復此發言
--------------------------------------------------------------------------------
2 英語閱讀技巧及能力培養
2.自下而上模式。即從最小的語言單位(語音或單詞)開始,在逐漸擴大到短語、句子,最後到段落和篇章,即由字母——單詞——短語或從句——句子——全文。這種模式表明,只要你會讀並理解文章中的每個詞,那麼你最終會理解文意,其學習方式是通過語音和拼寫形式對語言意義進行機械解碼,這種方法能使同學們獲得較為扎實的語言知識基礎以及良好的自動識別技能。這種理解模式的缺點是忽略了對語言意義整體的把握,此外,逐字逐句閱讀也導致閱讀速度的減慢,有時甚至導致理解意義上的偏差。
3.相互作用模式。針對以上兩種模式,相互作用模式認識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提高閱讀效率。相互作用模式在強調背景知識的預測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強調准確理解文章詞句的重要性,其程序是:(1)用眼部動作尋找主要的書面信息輸入大腦;(2)大腦整合此信息與已有背景知識;(3)合理預測;(4)進一步證實、修正、預測。
四、閱讀理解過程中常見的一些不良習慣
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文化水平及不同的生活經歷,即使同一年級的學生也由於學習方法、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差雖使得閱讀理解的實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常見的不良習慣有以下幾種:
1.逐字逐句閱讀。這是缺乏經驗的讀者的普遍做法。他們認為不如此不足以全面透徹地理解閱讀的內容。但這樣做大大地降低了閱讀的速度,還妨礙了真正的理解。因為過分強調每個詞的理解必然會忽略詞與詞的搭配關系,以及詞與句、句與句之間的有機聯系,也無法理解詞彙在特定語境中的涵義。用這種方法獲得的信息是支離破碎的,在理解上有時甚至會差之毫里,失之千里。比如在「He cut corners in building his house, and it didn』t stand up well.」中的cut corners這個短語「偷工減料」與cut corners的詞面意思相差甚遠。這就是學生們常常有的體會:即把一個片語拆開來,每個詞的意思都懂,但是把他們「組裝」起來以後就變成「熟悉的陌生人」。
2.過分重視細節,忽略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往往一篇文章讀完,能夠講出人物、事件和情節,但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作者提出了什麼值得思考的問題卻一無所知。人們常說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是這個意思。
3.依賴詞典查找詞義,而忽略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能力訓練。不斷翻詞典,好像很「勤奮」,其實是一種「勤奮」的懶漢的做法,因為他用手的動作代替了腦的思考。比如在「Half a year of her marriage, Mrs Smith learned that she was with child.」這句中「with child」這個短語在一般的詞典上是查不到的,但是只要細心揣摩,便會知道是「懷孕了」的意思。
另外還有死扣語法、有聲閱讀、心譯、手或筆指讀、不斷復視等不科學的閱讀方法,它們既影響閱讀速度又影響理解程度,必須加以改正。
五、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途徑
a.要培養猜測重要詞語涵義的能力
首先,要抓住核心詞(keywords)。人們在思維的過程中,由於修辭學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往往使用一些作用不大或意義不十分明顯的詞,這種現象叫語言的冗餘現象。閱讀理解過程中,要學會透過這些「冗餘」抓住關鍵。
其次,要學會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猜詞能力是閱讀理解中能力的一種,具體說猜詞有兩種方法:一是上下文分析法,包括推理、經歷、因果、實例、同義、反義、實義和解釋等;二是通過對詞根前綴、後綴的分析猜測生詞的含義。例如在「The old woman was strange for she kept over 100 cats in her house. The villagers all called her an eccentric lady.」這段文字首先認為老太太strange,因為她家中養了100多隻貓,所以村民們稱她是「an eccentric lady」。可以斷定生詞為的同義詞,這便是同義法。再如在「Oasis is a piece of hand in the desert where there is water and grass.」中對Oasis 下的定義是:沙漠中有水和草的一塊土地,故譯為「綠洲」。
作者: 222.175.186.* 2008-3-2 22:59 回復此發言
--------------------------------------------------------------------------------
3 英語閱讀技巧及能力培養
其三,從主人公的職業身份去判斷詞語的恰當解釋。例如:「Bill Fuller, the postman, whistled cheerfully as he pushed his bicycle up the hill toward old Mrs Dunley』s house ,his work for the day was almost finished; his bag, usually quite heavy when he sets out on his round, was empty now except for the letter he had to deliver to Mrs Dunley.」文中有些部分比較難理解,但從主人公postman 身份來判斷,set out 之前「his bag usually quite heavy」就毫無疑問是指沿著固定的路線發送郵件。照此類推,「The doctor is on his round.」就是醫生在「查房」;「The policeman goes on his round.」就應該是警察去「巡邏」。
其四,從文字描寫的排比、對偶關系來判斷新詞的涵義。比如:「The world into which world usually is. It had war and it had peace; it had rich and poor; it had love and hate; it had happiness and misery.」中學生沒學過misery這個詞,但由於在句中與happiness處於相對應的位置上,因而它的詞義「悲慘;痛苦;不幸」就不難猜想出來。
其五,要注意新詞是否附有間接解釋性的文字。例如:「A lot of people drive their own campers to camp. That』s a camper the man driving it has his family with him.」這里的camper一詞,是driving 的賓語,顯然不是露營者,而是指供露營使用的一種汽車——露營車。
其六,有時從事態發展的邏輯推理,也可以幫助查找詞語意義。
第二是要找出每篇文章及文字中的主題句。在多數文章中,開篇的首句或開頭幾句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題,而每段的句首或句末為該段的主題句。
第三是要具有相關的社會文化能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需要了解一些英語國家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這就是社會文化能力。社會文化能力是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文化知識的缺乏是影響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不了解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折射現象就不可能很好理解英語文篇。例如:在「When Bill』s team lost four games in a row, he saw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不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學生就可能把該句翻譯為:比爾的球隊連輸4場時他看到了牆上的字。這樣的譯文顯然令人不得要領,因為句中的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是源自聖經的一個小故事,意思是「大難臨頭」。據此該句應譯為:比爾的球隊連輸4場,他知道完了。如果閱讀前介紹與文章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無疑會對學生順暢閱讀有所幫助。因此,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也是比不可少的。
第四是要掌握一定量的詞彙和語法。
詞彙是閱讀技能的要素之一。詞彙對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有很大影響。掌握的詞彙越多,閱讀的速度就越快,理解的程度也隨之加深。生詞往往被喻為「攔路虎」,所以,教師應仔細選編閱讀材料,生詞率適中才不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大量的泛讀又可以對學生所學過的大量詞彙進行再現,以達到加強鞏固記憶的目的。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還要有豐富的語法知識和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
俗話說:熟能生巧。培養提高閱讀理解水平的途徑有很多,上述方法只能作為參考,最重要的是大量閱讀,反復實踐,逐步提高,除此之外並無捷徑可循
⑨ 淺談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論文 [淺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既是我們從外界獲取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最為便捷的語言信息輸入方式。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歷來是廣大英語教師教學激局姿的重中之重,閱讀課所佔的課時也是最多的,但是閱讀教學效果卻往往不盡人意。因此,如何做好閱讀教學是擺在我們廣大高中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共同課題。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教科書明絕上的篇章閱讀教學
《新高中英語》教科書提供了大量的閱讀材料,文章題材和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如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或應用文體。所選文章內容既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需要、心理特徵和實際情況,又通過學習文章,讓學生學習了新的詞彙、語法和語言結構。所以,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重視課本上的篇章閱讀。
教師方面: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利用好教材上現成的教學任務,但同時又不應該局限課本上已設計好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根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盡可能優化設計新的學習任務來更好地幫助學生通過學習閱讀材料來提高閱讀技能。首先,重視閱讀教學的導入。教師課前應結合所要學習的閱讀材料,考慮學生實際學情與興趣愛好,對教材的現成教學任務進行取捨,如可要求學生上網查詢一些與閱讀材料相關的信息與背景知識,並於課前通過問題形式來對學生准備情況進行檢查。其次,在設計學生閱讀後的教學任務時,除了可以通過選擇正確答案、根據原文內容填空、正誤判斷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外,可以設計一定的句子翻譯練習,此時可先要求學生在翻譯時使用文章中的詞彙及結構,且句子內容也應盡可能與文章相吻合,這樣有利於降低學生完成任務的難度。待學生完成後,教師可啟發學生用學過的詞彙及結構來進行替換,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的目的。最後,在完成包括閱讀材料中的詞彙、語法和句子結構教學後,除了可以通過讓學生寫文章的總結形式外,還可以通過要求學生寫 讀後感 的形式來設計任務,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理解與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學生方面:學生要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方式,不要只滿足在閱讀課上記了多少筆記,而應該藉助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盡可能多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特別是在做句子翻譯練習時,學生可以培養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可以鞏固增加新的詞彙及結構,鍛煉口語,從而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一)整體法。運用整體法閱讀就是對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文章的取材都依據文章中心,因此,我們可以抓住中心、分析標題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從整體上縱觀全文結構和內容。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發散,真正在閱讀教學中既能放開又能收攏,既抓大放小。著手的主要內容:main ideas ,title topic sentence and each section main idea and title。
(二)線索法。尤其在閱讀記敘文(narrative)時要採用這種方法。記敘文多以記人敘事為主,包括的內容有:個人經歷、文學傳記、新聞、消息、歷史文獻及講述故事的小短文、小說之類。閱讀時應抓住幾個要素5W+H(Who When Where Why What How)以時間順序(chronological order)展開的閱讀文,閱讀以事件發生順序安排的文章。
(三)北京知識介紹法。英語的題材比較廣泛,反映了各英語國家歷史和地理、風土人情、名人傳記、新聞、禁煙、自然災害、環境保護、體育運動、飲食習慣、文物,貨幣、國際大型會議簡況、黑人等問題。題材的廣泛性延展了學習者思維的開放性。利用背景知識教學,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閱讀文的梗概,而且在教學內容中滲透了思想教育的因素,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加深對閱讀材料的領悟,從而有利於啟迪他們正確的認識臘改世界,激發他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背景知識是英語文化的重要部分。挖掘英語文化,並將這種文化融入到外語教學中,是將英語作為一門活脫脫的語言進行教學的體現。
(四)速記法。是依據讀者的目標速記某些信息。如:person event time place ideas evidences and so on .
三、重視對課外閱讀材料的延伸
高中英語大綱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單純通過教科書中的課文教學是不夠的,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計劃地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教師的引導和監督作用不可忽視。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外閱讀也不例外。如果沒有興趣,要想讓學生長久地將課外閱讀堅持下去將是一項困難而艱巨的工作。
第一、教師首先應該考慮現在的青少年興趣愛好,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閱讀。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寫總結和讀後感或讀書筆記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對學生完成情況教師應及時給以評價,且多以正面積極鼓勵為主。
第二、教師應該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作品,文章體裁應多樣化、題材涉及面要廣、可讀性要強。
第三、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 按意群閱讀,擴大視幅。閱讀理解的基本單位是意群組成的句子,在閱讀中應按意群閱讀。切忌出聲閱讀和指讀。(2) 少用或不用詞典。在閱讀時切忌一遇到生詞便,其一是影響速度、其二是時讀時查,讀讀停停,不利於理解文章的信息內容。最好解決辦法就是鼓勵培養學生學會猜測詞義,掌握猜測技巧。
第四、注重學生生活體驗與閱讀心理素質培養。很多時候,一篇文章中,生詞很少,學生卻難以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意圖。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體驗缺乏,解決途徑可以鼓勵學生多做些中文雜志讀物。很多學生在考試時容易心理緊張,特別是遇到生詞或是難句時,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告知他們任何一篇文章都會有生詞或是難句,只有繼續讀下去,可通過上下文來幫助我們理解。
總之,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努力,既要重視課本閱讀,也需要有做一定課外閱讀材料練習,僅僅依靠課本上的閱讀材料來實現提高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然而閱讀能力的提高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形成習慣的過程。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堅持廣泛閱讀,注重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實現我們提高閱讀能力的學習願望。
⑩ 如何提高英文閱讀能力 英文作文
養成二次閱讀習慣,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很多書上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結構,其實就是要求學生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在平時練習中,學生做完閱讀,唯一可做就是對答案,事實上,糾正答案後對文章的再次閱讀往往至關重要。第一遍讀文章時,我們應當模擬考試的緊張氣氛,盡量高質快速。但,對完答案後,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再次閱讀文章。第二次閱讀文章我們的目的不在是獲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圖。我們必須帶著思考再次閱讀文章,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如果自己寫同樣題目或題材的文章,會採取何種文章布局?如我們自己設想的布局與作者不同,那麼具體不同之處在何處?這篇文章與以前讀過的同體裁文章相比,有何特點?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訓練不就成了精讀課了嗎?如果時間允許,二次閱讀成了精讀,又有何不可?講求速度的范讀是應試而用,要想真正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提高閱讀水平,還非精讀不可。文章的是永遠讀不完的,如果想著去讀200篇各種模擬閱讀題,倒不如踏踏實實讀50篇歷年真題。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對自己寫文章布局謀篇也不無好處。
自己學寫長句,克服長難句障礙
幾乎每一篇閱讀,總有一兩句長難句。有許多同學這樣分析那樣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麼名堂。聽力好的同學不一定發音好,可發音好的同學一定聽力好。同樣,能寫出長難句的人當然不會怕什麼長難句。
同學們應當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語法書,認認真真學習句子結構那部分。英語的句子主幹往往並不復雜,只是其粘著修飾成分過多。我們一開始應當學會如何寫出簡單的基本句型,然後再通過附加各種從句、插入語、非謂語形式,來逐步擴充句子結構。
分析長難句與擴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必須一步步「砍」去插入語、各種從句、非謂語形式,來獲得句子主幹。所以只要「欲簡之必先擴之」,我們與其尋求各種長難句分析法,不如先學會自己寫長句。
文章歸類閱讀,考前復習有奇效
閱讀文章成千上萬,如何從有限中把握規律才是關鍵。閱讀文章總是按照每套試題四篇文章分布,於是眾多學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們把自己讀過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題分類,比如分為校園類、醫學類、家庭類、環境類等等,到了考前,再按類別復習這些文章,我們不僅能系統掌握某一類別文章常用的詞彙,也能把握該類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出題規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們一開始就制定分類標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標題後或首句前註明文章的類別,這樣到了考前,歸納起來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