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英語閱讀教程
A. 跨文化交際英語閱讀教程2的答案,是2!
網頁鏈接
B. 如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課程標準的主旨是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態度、主動性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跨文化交際是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達到順利交際目的的活動。通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讓學生達到認識自我所處的文化,接受文化差異,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提高評判性思維技能,使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岩耐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在詞彙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詞彙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彙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彙的文化意義, 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彙與漢語詞彙的不對應文化現象, 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徵「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彙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彙的文化內涵, 並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彙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彙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又比如,在中國,dog 是一種比較低賤的動物,形容人多數都是貶義的,中國的成語: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等,都帶有一種貶低的色彩。但是,在英國,dog 是一種受寵愛的寵物。所以,當外國友人贊嘆的說:「You are a lucky dog! 」時,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反差,影響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如果教師在教課過程中給學生介紹適當的文化知識, 就會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掌握了英語詞彙,並充分理解了英語詞彙。二、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 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汪亮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 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後,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困棗寬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徵是:先概括,後細節,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後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門見山的。教師分析中英文的語篇模式差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課後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三、 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口語是學生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 並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思想意識,在使用英語進行口語對話時,應教會學生考慮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綜合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所在語境,從對話者的反應判斷出是否使用了恰當的語言, 並努力使受話人明白並接受自身表達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在讓學生說之前要告知其對話發生的相關背景, 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語用策略,讓他們了解該說什麼,該怎麼說。例如,西方人將年齡、身高、體重和收入等個人問題視為隱私,教師告知學生這是應當避而不談的話題。教師可以將談話禁忌歸納為四個詞: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 代表income, W代表weight, A 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 代表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問對方收入、體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 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容易掌握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例如,我們最了解的一個問候語「Nice to meet you! 」教師在講解這個問題時,往往只是做了中文的講解:作為見面時的問候語。但是,教師沒有深入結合實際情境進行講解,致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普遍現象, 無論是初次見面還是經常見面的兩個人問候語都使用「Nice to meet you」。事實上,「Nice to meet you! 」是用於互不相認的兩個人初次見面的禮貌用語, 而「Nice to see you! 」才是熟人之間見面時的用語。初中英語教師可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對話,構建真實的口語交流氛圍,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體驗、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使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並進行口語交流,在真實的英語語境中進行對話,還可以在課外開設英語角活動,舉辦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口語環境,使學生在頻繁地口語鍛煉中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四、 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並從中感受英語文化,培養其跨文化意識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的好處就在於學生對觀看視頻非常有興趣,它具有豐富多彩的畫面。同時視頻資料里能生動、自然地把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展示出來, 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到英語國家的禮儀和風俗等文化知識。因此,教師要適當的根據教學內容准備教學視頻,使學生對學習英語充滿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初中英語教師可從詞彙教學,閱讀教學和口語教學三個方面,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熟練、准確地掌握英語口頭或書面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英語課堂的跨文化教學是滿足英語教學的需要, 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的。它能充分的體現出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能夠為學習英語提供真實的語境,使英語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當語言的學習有了真實的人或者真實事物的襯托, 就使語言顯得更加豐滿,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文化信息,為學生介紹其文化背景知識。跨文化英語教學既能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又能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充分地發揮了英語教學的作用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
C. 你好,你還有大學英語跨文化閱讀教程3的答案嗎
對不起,已經沒有大學英語跨文化閱讀教程三的答案了,因為我已經是研究生畢業了。
D. 跪求新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的復習資料以及課後答案啊~~~~~~~··
二○○四年小學畢業班模擬考試語文試卷
題 號一二三四總 分
得 分
一、基礎知識(41分)
1、看拼音寫詞語,再把所填的字按音序排列。(6分)
dǔ jiè zhān liú
目( ) 慰( ) ( )仰 ( )覽
yù yuàn ruì mèi
抵( ) 報( ) ( )雪 ( )力
按音序排列: (2分)
2、把下面的字規范、勻稱地寫在田安格里,再完成填空。(6分)
女 戈 凸
起筆是 末筆是 共 畫第四畫是
爽 醫 迅
共 畫 共 畫 共 畫
最後兩畫是 最後一畫是 第二畫是
3、把詞語補充完整,再解釋所填的字。(6分)
jī kāi guān
神( )妙算 ( )國大典 等量齊( )
zhì pō kān
鼎( )昌盛 ( )負盛名 ( )稱楷模
4、在括弧里填上能與括弧外詞語恰當搭配的詞語。(5分)
發揚( ) 態度( ) 美麗的( ) 發揮( )
神情( ) 美好的( ) 發展( ) 性格( )
美妙的( ) 奇妙的( )
5、按要求填寫詞語。(6分)
⑴在括弧里寫出加點詞語的近義詞。
a、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 ) b、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 )
c、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 d、父親一味愛著他們。( )
⑵在括弧里寫出加點詞的反義詞。
a、敘利奧受父親的責備後,沒有中斷抄寫工作。( )( )
b、經過改建,街道變得寬闊了,路燈變得明亮了。( )( )
⑶在句中括弧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
生活在澳大利亞乾旱沙漠的巨刺晰蜴,( )長相奇特,( )行為十分怪異。( )誰不小心打翻了水壺,巨刺晰蜴( )會跑過來,它並不低頭喝水,卻只是直挺挺地站在水漬上,水流光了也不肯離去。
6、把詩(詞)句補充完整,再說說句子的意思。(6分)
⑴俏也不爭春,
句意:
⑵ ,報得三春暉。
句意:
⑶卻看妻子 , 喜欲歡。
句意:
7、把你喜歡的諺語、對聯、名言佳句各選兩條(副)寫下來。(6分)
諺語:⑴ ⑵
對聯:⑴ ⑵
名言:⑴
⑵
二、語言實踐(8分)
在公共場所, 時有吸煙、吐痰、亂扔果皮紙屑、亂吐口香糖等不良現象發生。如果你看見上述某種不良現象,會怎樣進行勸阻?
當我看見有人 時,會這樣勸阻:
三、閱讀理解(22分)
(一)讀《荔枝》中的一段話,按要求做題。(11分)
回到家,還沒容我從書包里掏出荔枝,母親先端出一盤沙果。這是一種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果子,居然每個都長著疤,有的還爛了皮,只是母親一一剜去了疤,洗得乾乾凈凈每個沙果都顯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幾遍才洗成這般模樣。我知道這一定是母親買的處理水果,每斤頂多5分或一角。居家過日子,老人家就這樣一輩子過來了。
1、給加點字詞選擇正確的解釋(在序號上打「√」)(3分)
還沒容我…… ⑴原諒 ⑵包含 ⑶允許、讓 ⑷相貌
居然每個…… ⑴突然 ⑵竟然 ⑶果然 ⑷仍然
居家過日子…… ⑴住在家裡 ⑵當家作主 ⑶居民家裡
2、概括這段的段意。(2分)
3、這盤沙果原先什麼樣?
現在什麼樣? (3分)
4、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3分)
(二)閱讀短文,完成練習。(11分)
相傳宋朝時。有一年夏天,朝(庭 廷)舉行繪畫比賽,畫題是「踏花歸去馬蹄香。」這句詩的意思很明白:人們在春天騎馬(嘗 賞)花,馬蹄由於(睬 踩)著飄落在地上的花(瓣 辮),使馬蹄兒變香了。
面對畫題,許多畫家抓耳撓腮,無從下筆。有的畫家畫是畫了,但都畫了滿地的落花,再畫一個騎馬揚鞭的人,卻沒有把「香」字表現出來。主持比賽的官員看了直搖頭。就在這時,有個年輕的畫家把他的畫遞了上來,大家見這幅畫上只畫了一匹正在奔走的馬,馬蹄旁畫了幾只蝴蝶,此外再沒畫別的東西了。在場的人細細品味後,都對這幅畫交口稱贊。
蝴蝶為什麼繞著馬蹄飛舞?不是因為馬蹄上沾著落花的香氣嗎?馬蹄上怎麼會沾著落花的香氣?不是這匹馬剛從滿地落花的地方踏過來嗎?這位聰明的畫家用幾只蝴蝶把看不見的香氣具體地表現出來了,所以這幅畫被大家公認為成功的作品。
1、讀文思考,從下面的文題中選一個恰當的,填在文前的橫線上。(1分)
⑴繪畫比賽 ⑵聰明的畫家 ⑶詩配畫的故事
2、把第一自然段括弧里不合適的字劃掉。(2分)
3、給加點的字詞選擇正確的拼音,用「 」畫出。(3分)
抓耳撓腮(ráo láo náo) 馬蹄兒(tiér tír tíer)
4、聯繫上下文解釋加點的字詞。(2分)
直搖頭 細細品味
5、把第三自然段的四個問句,改為不用問號的句子,意思不能變。(3分)
6、簡要說說「這幅畫被大家公認為成功的作品」的原因。(2分)
三、作文。(30分)
1、書院小學合唱隊定於5月20日去市福利院慰問演出,上午8時在學校集合出發。請你於5月19日代合唱隊寫一個通知,要求合唱隊員准時參加。(4分)
2、「學會關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北京召開的大會上提出的新世界的口號之一。父母、老師乃至全社會都關心愛護我們青少年一代,而我們是否也需要學會關心別人?請以《關心》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可以寫別人對你的關心,也可以寫你怎樣關心別人。(26分)
要求:①用典型事例,反映別人對你的關心或你對別人的關心。
②結構完整,敘述有條理,語句通順,書寫規范。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貼吧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人人網豆瓣MSN
對我有幫助
365
E. 嚴明主編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教程課文翻譯以及課後答案
1、本題主要考察don't have和haven't(等詞)的區別,根據以上幾題,可知答案在B、C、D項,因為doesn't是助動詞,後面加動詞原型,排除D項。
接下來就是討論B、C項,B項hasn't是沒有的意思,而C項doesn't have是沒有吃的意思,根據句意,可知應該是沒有吃早飯,所以選C。
2、本題主要考察時態和第三人稱單數形式,由every day可知該題是一般現在時,排除D,D是現在進行時。Marry是單數,開頭的助動詞應該用Does,所以選C。
(5)跨文化英語閱讀教程擴展閱讀:
(1)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已經完成我的家庭作業)在這個例句中,用虛詞「已經」來表示動作的完成,而在英語中,則是將句中的謂語動詞finish轉變成現在完成時結構have finished來表現finish這個動作已經發生過了。
(2)She is reading a book carefully. (她正在認真看書)在漢語中,用虛詞「正「來表示「讀書」這個動作正在進行,而英語中,則需要將「read」轉變成現在進行時結構」is reading」
(3)He will be back in ten minutes. (十分鍾後他將回來)在漢語中,用虛詞「將」來表示將來的動作,而英語中則需要用一般將來時的結構「will +動詞原形」來表現。
F. 跨文化交際英語閱讀教程1答案
I.CCBDDAADCB
II.1. parks2. people3. swimming4. because 5. shops
G. 新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閱讀教程1答案在哪裡可以找到
你可以在網頁上搜索,都有答案的。
現在大學生網課給不少在校大學生帶來了壓力。
《跨文化交際閱讀教程》是《新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之一,包含四冊學生用書和四冊教師用書。
H. 如何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對語言學習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個中國人,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他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的表達都有一種較為固定的方式,這種較為固定的方式還會對他的英語學習產生某種制約作用。因此,高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報刊選讀的教學中就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
由於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熟練地掌握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對目標語文化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和評價立場,同時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具體說,必須遵循如下的原則:
1關聯性原
英語報刊中的內容非常廣泛,信息量也極大,反映的是英美國家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理想的材料。面對這樣一種材料,要使自己的教學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在海量的新聞中選擇那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聞作教材,要注意它與目的語文化的關聯性。在英語報刊選讀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將與目的語文化有關聯性的新聞作為教材,只單純地直接向學生講西方的文化或生活習俗,就會破壞課堂教學的連貫性,會使教學內容顯得不著邊際;另一方面,也會使教師的關於文化的講授顯得空洞與枯燥。因此,重視關聯性,就成了英語報刊選讀課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
2引導性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對矛盾,一直是教師在探討的一個問題,而引導性恰恰是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其主導作用的重要標志。尤其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常常要鼓勵學生重視教材中相關事件或論述的文化背景。但文化背景是十分寬泛和復雜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和風俗習慣,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因此,在如此豐富的領域中,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學生也更不可能自主地將報刊中的相關材料與其文化背景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發揮其引導性作用。可以通過提問式、討論式或啟發式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使之逐步形成創造性與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使之能自主地選擇相關的信息並將其向相關的文化背景延伸,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思辨能力。
3交際性原則
英語報刊作為一種英語國家的新聞媒體,其特點決定了對它的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接受大量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的同時能學會更好地運用英語來達到成功地與人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在英語報刊閱讀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應側重於引導學生理解各種文化現象之間的不同之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並將之與自己的母語文化作對比,也能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敏感性,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如此才能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英語文化,直至將自己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之中去,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靈活應對,從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文化休克」的狀況。
4層次性原則
文化有其層次性,因此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這也就是說,語言文化知識是非常廣泛的,所以教師不可能通過一次或若干次的關於文化的講解就能讓學生對異域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該通過有選擇地、分階段的講解以使處於初級層次的學生首先打好英語語言的基本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介紹應限於其淺層文化,如詞彙、術語、專有名詞、諺語、成語和習俗等。而在較高級的階段,則要從交際需要的角度出發來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避免文化上的誤解和沖突。另一方面,貫徹層次性原則還要求教師要考慮同一學生群體中不同學生對語言文化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不同這一因素。考慮到這一點之後,教師在文化引入的選擇上,就會設法既使程度稍差的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又使層次稍高的學生也能從中受益。
二、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內容
在英語報刊中,新聞報道的題材包羅萬象,詞語浩如煙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教育等廣泛的領域。面對如此狀況,教師不可能也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相反,必須根據對學生進行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需要而有所選擇。筆者認為,這種選擇很重要,選擇應以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為重點:
1思想意識
思想意識中包括英語國家人們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社會風俗等。例如,宗教代表著英語國家某個時期人們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同時也體現出了那個時期、那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基督教、聖經及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對歐美國家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有著極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該國的新聞媒體中的成員,其記者在寫新聞或介紹他們的某些政界人士的
政見或講話時,引用一些宗教經典就是很自然的。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聖經》,意為「災禍將至的預兆」);再如Pandora』s
box(意為潘多拉的魔盒。該典出自希臘神話,比喻「災難之源」或「是由於不明智的干預而引起的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
此類詞彙或短語常常會見諸英語報刊。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只從字面上對之加以解釋,那就會造成誤解。
2政治歷史背景
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無論是其中的書面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與該國的歷史發展和政治制度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英語報刊中,政治總是其中的重頭戲;而在關於政治新聞的報道中,新聞工作者又常會針對自己的讀者群而大量地使用一些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表達方式。如,meet
one』s
Waterloo(1815年,由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德、荷等國聯軍,在滑鐵盧與拿破崙決戰,結果法軍大敗,拿破崙從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個海島上,結束了他的一生)。這個成語是大敗或遭到決定性的慘敗的同義詞,如果我們對該歷史事件有所了解,那麼我們就能很准確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反之,則不可能對之有準確的理解。
3文學藝術
無論是英語國家還是其他國家,都有其源遠流長的關於文學藝術的歷史。傳統逐漸積累沉澱,就形成了他們的語言中的某些詞彙所特有的文化喻意。英美報刊文章中常包含著英美國家深厚的關於英美等西方文學尤其是其中的古典文學的底蘊。例如,美國《時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訪華說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為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一部英語史詩,該史詩描寫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後所經歷的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歷程。在這篇報道中,作者如此表述,則是意在用來喻指中美關系正常化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過程的。對此,如果我們不了解Odyssey在這兒是「漫長歷程」之意,那麼我們就難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義。
三、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方法
雖說是教學應因材施教,雖說是教無定法,但在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如果能運用恰當的方法,就肯定能激發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肯定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1對比類比法
對比類比法是指將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相同與不同。英語報刊中的新聞報道均具有時新性,反映的是其最新的時政動態。所以,將中英文化的比較自然地滲透到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的意識,有助於化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不必要的誤解。例如,對「吳老師」的稱呼,絕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按中國的習慣總會使用teacher一詞,中國老師也會認為這很自然,可英語本族語者對此則會很反感,認為這是不禮貌的。teacher是一種職業,不能作為稱呼。我們可以說Mr.Wu,但不能說Teacher
Wu。Sir可以被作為尊稱來稱呼老師,如Thank you,sir類似的還有madam,Miss,Mrs.和Mr.
2擴展性
教師在講解某一詞彙或介紹某一背景知識時,不應僅僅停留在對該詞或該背景知識的表面意義的講解上,而應該擴展該詞的文化內涵,或應對該背景知識加以延伸。詞彙構成了語言的物質外殼,而在其物質外殼的後面則隱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history一詞,由其構成可以擴展到英語語言和文化中的性別歧視問題;而當談到數字「13」時,就不應該只講「13」這個數字所代表的厄運,而應該將其擴展到中英數字文化中的異同中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利用多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
英美報刊選讀課的教學,傳統教學資源是紙質教材和英美報刊,資源的局限性造成了教學手段的單一性,也造成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等問題的出現。最為重要的是,作為報刊,其特點是它的時效性和時新性。由於傳統的紙質教材的局限性,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能使用的往往都是「舊聞」,這也導致學生無法把握英語語言文化的發展。目前,互聯網的普及不僅可以使英美報刊選讀課的教學手段變得豐富多樣,同時也能消除傳統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存在的總在使用「舊聞」的尷尬狀況。首先,教師可以登陸英語國家各大權威報紙的官網,取得他們最新的新聞報道。其次,教師還可以針對自己要閱讀的報刊文章或新聞報道,收集一些與該類報道相關的英語國家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圖片、電影、電視、幻燈和錄像等資料,以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I. 英語閱讀課的步驟
閱讀課教學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一、閱讀前(Pre-reading)
在這段時間,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材料做好導讀工作(Preparations for reading)。
三、閱讀後(Post-reading)
1、精讀
本層次是學習型閱讀階段,任務是立足於全篇對課文的一些重點詞彙、短語、句型和語法進行集中學習,並作適當的擴展、歸納。同時利用教具、簡筆畫、實際場景、生活實際創設新的微型語境,運用詞彙、短語乃至句型,並適時的融入語言知識、跨文化知識。
2、強化和鞏固
學生對篇章結構、內容及融入的知識點有了較好的掌握後,要圍繞所讀內容和遇見的新詞彙和語法現象進行練習。教師要為他們創造機會,讓其學以致用。
3、課後閱讀
課後閱讀主要是指泛讀,是課堂教師的延伸。教師應選擇與課文和作者有關的材料或其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讀物供學生閱讀,增強其信息量,擴大其知識面。通過大量的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其獨立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