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從英語閱讀中獲取文化知識

從英語閱讀中獲取文化知識

發布時間: 2023-05-17 01:50:43

『壹』 如何增強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多讀、多練習。

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科學內高效的閱讀方法,快容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訓練培養我們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音現象,越過由發聲到理解意義的過程,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方式,實現閱讀提速、整體感知、理解記憶等的提高。

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你的閱讀速度提高5-10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取得好成績。

關於寫作能力,在我們掌握了快速閱讀的基礎上,素材、知識的積累就不是問題了,問題在於多寫,學會借鑒、運用、融會貫通,這樣寫作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

『貳』 淺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

淺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英語考試中,英語閱讀理解題都佔了很大的卷面分值。如果能在閱讀題中得高分,那麼考試基本也就能得高分了。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點。以下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淺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詞義的理解,詞彙量的增加

對於我們學英語的人來說,閱讀的最大障礙就是詞彙,它直接影響閱讀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在閱讀中不能孤立地看每一個詞,而應利用語境進行閱讀、分析、理解,進而提高閱讀能力。這種方法能使讀者明白句子的聯系,解決生詞所造成的閱讀理解障礙,因此學生會從語境中猜測生詞的詞義,對於提高閱讀速度及效果有很大的幫助。在語境中讀者可以利用這個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關系,猜測。例如:The most importance is to learn English well.其中 importance 在 be 動詞前可猜測它是名詞。再根據上下文來理解整個句子意思。

另外,擁有大量的詞彙是英語閱讀的前提和基礎,兩者相輔相成應同時進行。我們這些英語學習者受母語的影響,有背誦詞彙的習慣,對於我所教過的歷屆學生,現在回想起來,大多數是背誦單詞表中的單詞和詞彙,也有部分學生只隨便翻了幾下單詞表中的單詞,但是他們在閱讀中遇到的新詞總是能劃出,用心記住,事實證明,這些學生中的相當部分同學的詞彙積累量明顯增多,後來的英語能力都很好,可見詞彙的積累量直接影響著英語閱讀的能力高低。

因此,通過廣泛的閱讀練習,充分利用上下文語境掌握和鞏固單詞,並在反復的接觸和練習過程中加深對詞彙的理解是擴大詞彙的有效途徑。而隨著閱讀過程中詞彙量的不斷擴大,閱讀能力自然也會隨之提高。

二、 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通過對文章的標題和首位句的閱讀,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理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作者的意圖或文章所要涉及的問題。閱讀後學生可以判斷正誤,做選擇填空,找出段落的主題句或中心詞。例如:在「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一文里,先以一段作者的經歷引出「keep our city clear」這個話題,接著以兩段設問來闡明作者的觀點,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到最後以一句 「If everyone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world will become much more beautiful.」作為整篇文章的中心。

提高快速閱讀還需要跳讀,跳讀能讓學生很快抓住中心句,並能對生詞作出猜測,判斷文章是否有細讀的價值。培養學生快速查找特定信息的能力。在回答各類考試的閱讀理解時往往採用此技巧,培養學生利用上下文猜測詞義的.能力。英語詞彙如此之多,在閱讀中遇到生詞是正常的。因此如何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生詞詞義的能力成為閱讀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定義,解釋,同義詞,反義詞,重復,列舉等詞的關系,上下文的推理,前後文等進行合理推斷。

三、語篇能力的提高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基礎。完全成功的外語閱讀學習是語言基礎與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的學習。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西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往往與中國不同。我們要注意引導,防止文化差異影響閱讀理解和獲取篇章的信息。如果學生能為文中的人物、情節、觀點等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就能提高准確理解、推理判斷的水平,從而提高整個閱讀理解的正確率,獲得比較全面的閱讀能力。例如:「the first floor 」在英國表示第二層,而在中國表示的就是第一層。又如:「sister」在西方國家表示的姐姐或妹妹都可以,而在中國姐就是姐妹就是妹,分得很清楚。這就是中西文化上的差異。

四、語篇上的語法運用能力的提高

很多學生對英語語法知識的掌握不夠靈活,只知道具體的語法規則和固定搭配,缺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靈活運用語法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簡單句還能理解,稍長一點的句子就不知如何理解了,如果再碰上從句套從句就無從下手了。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掌握語法知識,將語法教學貫穿於各個教學中,而不是單一的語法教學過程。由於傳統語法一般只講連詞成句,卻不講連詞成段,連段成章,不講語篇結構。因此,在閱讀理解中常會逐字逐字的理解,卻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忽視整個篇章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從而影響了閱讀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樹立語篇的概念,以句子為單位,從篇章的整體出發,先分析理解篇章結構,然後分析段落與段落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銜接,從而使學生具有統攬全篇的能力。掌握文章的主題,提高他們在語篇結構上的語法運用能力。

五、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

英語閱讀不單是語言文字,而這個閱讀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識背景。因此,閱讀時不能單純依靠語言知識,在很多時候還需要運用學生的文化知識背景。在閱讀過程中,閱讀材料並不傳遞信息,僅僅是指導讀者通過既有知識重建信息。閱讀的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讀者與作者、文字輸入信息與讀者圖式知識之間的相互交流。因此,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中所起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語言本身所起的作用。例如,我們在遇到有關「Lenin」閱讀材料時,作為講解的閱讀文章,我們可以用英語這樣介紹:Linin was a great man. He was born in Russia.When he was young,he studied very hard. Later he became a great leader. Now we are going to read something about him.

語言中積累的文化背景知識,把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和學習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從低層的理解提高到高層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通過對學生的閱讀指導,而用心點撥,讓學生走進讀物,達到增長知識,擴大閱歷,豐富人生體驗的目的。而以上這些是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幾種有效方法。我認為在使用這些方法時,應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同時還應結合實際的教學場景來使用這些閱讀方法,而不是機械地套用。

;

『叄』 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

1. 小學英語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
1.1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 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指出:「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背後的東西就是文化。文化是語言最重要的屬性之一,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兩者交叉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它也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的方方面面,從風俗習慣到歷史宗教,從物質文明到社會制度,從價值觀念到審美情趣等等。人類的知識和經驗是用語言來記載,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等也要用語言來描述,社會制度、價值體系、信仰、世界觀等也需要用語言來表述,語言可以記錄文化各個層面的內容,它就像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同時也影響著語言的發展,二者互相影響、密不可分。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的產品,因此它必須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即語言的變化反映文化的變化,同時文化的發展也影響著語言的變化,二者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所以語言教學必然離不開文化教學。
1.2學習語言的目的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有些教師認為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極其有限,而中西文化差異的范圍又那麼廣泛,因此沒必要把功夫花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上。其實,這種觀點是極其片面的。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以它為工具進行人際交流與溝通,我們用英語這門外語交際自然涉及跨文化交際。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不但要具備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為交際提供前提,同時語言的得體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要想運用真實、地道的英語進行恰當、得體的交際,僅靠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為成功交際提供保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對文化的滲透。
1.3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無論是語言知識還是語言技能都無法脫離文化層面,單詞、短語、成語、句子、語篇等各個層面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在教學PEP Book1 Unit4 We Love Animals時,一般我們都會用到:I like…這個句式。有個學生說:「I like pigs.」,不少學生都笑了出來,於是我便問了一些學生「What do you like?」不少學生特別是女孩子告訴我「I like cats.」於是我給他們解釋了一下,雖然pig在我國一般有著「好吃、懶做」的含義,是貶義的,而在西方卻是財富的象徵;相反cat在西方則指的是魔鬼的化身,如「She is a cat.」不是說她像貓一樣很可愛、很溫柔,其真正的含義是指她的心地很惡毒。經過了這番解釋後,學生們才恍然大悟。在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如果套用我們的文化,必然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1.4所學目的與文化意識的增強,促進小學生對本國文化的了解。
作為中國人,不論何時何地,都是應該把自己的祖國放在心中的。只有學好了自己本國的語言,了解了本國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國的文化,才能更好的運用外語。因此,在進行外語文化的學習當中,我們應該自覺的將我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對比,了解兩中西文化的異同,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文化意識,逐步地讓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
1.5開放的信息社會,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
網路信息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要培養適合二十一世紀的新型人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

2. 曾經的「英語文化」的課堂失誤
2.1顧此失彼,淡忘整體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曾經只把目光聚焦在語言的學習和傳授上,而忽略了語言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學生在閱讀時,常常是看了後面忘了前面,缺乏整體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對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縱使滿紙中英文注釋,可是對文章的整體意思還是不甚了解。因此,對於英語教師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於語言和文化知識的講解,而在於如何將語言和文化融合成一個整體來講授。
2.2違背規律,機械操作
文化滲透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人類的生存環境就是一個浩如煙海的文化海洋。英語文化主要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風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英語文化知識的缺乏,會導致對英語現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產生誤解;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往往習慣於中國文化的思維,遣詞不當或不得體,甚至出現語用失誤,使交流受阻,影響溝通與合作。我曾經使學生將初讀機械地分為:第一遍讀,畫出不認識的單詞,藉助音標把音讀正確;第二遍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聯繫上下文理解或討論;第三遍讀,邊讀邊想: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閱讀應是一個綜合的心智過程,美國學者W. S.格雷把閱讀的心理過程分為感知、理解、反應、綜合四步,這四步在每次的閱讀活動中都存在,只是側重不同。為了將課文讀通讀順,讓學生多讀幾遍本無可厚非,但像這樣違反認知規律,將讀的心理過程分化為幾個具體的學習目標分散到每次的閱讀活動中,將會妨礙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2.3割裂文章,只抓重點
我有時只從語言學的角度單純強調語言符號系統開展教學,即語音、語法和詞彙教學;有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記生詞,學語法,念課文。這實際上只看到了語言的表象,會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局面。作為教師,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文化意識的滲透和能力培養,著眼於實踐活動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不僅僅注重語言點、知識點的傳授,還有意識地讓學生感受、體驗、理解、接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而在教與學中實現不同文化的融合。

3. 滲透文化意識的措施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使他們能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進行日常交際呢?怎樣才能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呢?我結合PEP英語教材,在把握適用性、適度性和階段性的前提下,通過與學生學習內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循序漸進地滲透文化意識。主要從以下六方面入手:
3.1創設環境,營造文化氛圍
非英語語言國家的兒童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作為教師,我們要精心設置英語課堂環境,甚至形成開放的課堂環境,把學生帶出教室,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這個環境里,逼得每個人都要用英語去交流信息,這樣的「環境氣候」對於幫助學生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是不可缺少的。
小學生喜歡動手和游戲,因此以游戲來吸引他們,以此產生對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並能加深記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可以通過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
3.2激活教材內容,比較文化差異
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關於英語國家文化的內容,我們一定要結合課文進行教學,要求學生注意比較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從而學會准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其中我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
3.2.1通過詞彙滲透文化意識
詞彙是語言中最活潑、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體現社會的和時代的變化。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判斷。
如「dragon」一詞,在大多數西方國家,dragon是「邪惡」的象徵;而在漢語中,「龍」卻是古代帝王的標志。在教授單詞時我還列舉了西方國家中既是姓又是顏色的一些單詞,如White懷特(白色)、Black布萊克(黑色)、Green格林(綠色)等。最後我還補充了有趣的習語:black tea(紅茶),White House(白宮),black and blue(青一塊紫一塊的)。通過比較和補充這些知識,可讓學生一些顏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義,減少學生受母語影響而造成的理解錯誤。
3.2.2通過課文滲透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和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點,創設條件,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語言環境,給他們提供「舞台」,讓他們開展角色表演,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
如有學生過生日,我設計場景,讓學生模擬購買生日禮物。抽簽決定誰擔任售貨員,誰擔任顧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買好禮物後,到小壽星「家」過生日,現場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適合角色扮演的任務還有很多,如祝賀,就醫,過節,旅遊等都可以通過學生參與,表演,體驗來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聽錄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語音語調。還可以讓學生觀察碟片或錄像中的輔助語言,讓他們咀嚼其中文化知識,樹立文化意識。
在教授「How nice!」時,要向學生滲透:在英語國家,當別人用「How nice!」誇獎你的東西時,你應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時,就應該適時告訴學生,中國人對年齡問題沒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盡量避免向英語國家的人打聽他們的年齡,因為他們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在他們眼裡,young代表生機、希望,old 則代表無用、累贅。「收入」、「去向」和「婚姻狀況」等問題也是他們不願隨便被問及的問題,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個人隱私,不宜當成話題來談論。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適時了解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差異,幫助學生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
3.2.3通過歌曲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中有許多曲調優美、語言幽默的歌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挑選了幾首歌曲,讓學生聽聽、唱唱、動動、演演,在學習唱歌、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在演唱《Old Macdonald》」一歌時,我讓學生分組輪唱,邊唱邊叫,這兒呱呱,那兒汪汪,小雞唧唧,老牛哞哞,豬仔嚕嚕,繞口令似的詞,越來越快的節奏,同學們唱得、笑得氣都喘不過來。在教學歌曲《There was an old lady》時,我先告訴學生,有位老太太吞吃了一隻蒼蠅,問學生老太太會怎麼樣,有的學生說她大概會死的。果然歌中就有這樣的歌詞。隨後,我讓學生想辦法救救她,學生們七嘴八舌,有人提出讓老太太吃蜘蛛。原來,接下去的歌詞大意是:為捉蜘蛛吞下小鳥,為捉小鳥吞下貓咪,為捉貓咪吞下小狗,為捉小狗吞下山羊,為捉山羊吞下老牛,在吞下老牛以後,老太太死了。當然,這是一首荒誕的歌,但其中體現出西方人的特有的幽默感,並在不知不覺中傳授了物物相剋的生物鏈知識。有些兒歌很好地體現了英語的語音語調和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徵,如果將他們融入英語教學之中,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學到語言,並感受到語言的文化內涵。
3.3 通過文化比較,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如果能在比較中學習和運用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說打招呼吧,中國人見面很喜歡用「吃飯了嗎?」來互相問候,而若你對英美國家人士說這話,他們很可能會誤認為你要請他們吃飯,這就需要在教學時加以說明。
如PEP Book1 Unit1 中有一句話「Bye, Miss White!」,此時我告訴學生,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師,英美國家習慣稱呼老師Sir,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職業,一般不作為稱呼語用。再如,在學到「How old are you?」時,我告訴學生,在中國打聽年齡很平常,但在國外問年齡,特別是問女士年齡時,她們往往會說「Sorry, it』s a secret.」,因為在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等屬於個人隱私,隨意打聽顯得不禮貌。這些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是具體語境中影響交際的文化因素。通過兩種文化的比較,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文化禁忌,我們才不至於陷入「雖能發音,卻不會說話(說話不得體)」的尷尬境地。教會學生講話並不難,教會學生說話得體卻不易。說話得體的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增加文化底蘊,增強文化交際意識。
3.4巧借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節日是兒童最喜歡的日子,東、西方各國都有各自的節日。我們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我們經常舉行新年晚會、生日晚會、聖誕晚會、慶祝母親節和父親節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主題活動中感受節日文化。
在新年聯歡會上,唱《Happy New Year》,製作賀卡互相祝福。在聖誕之夜活動中,讓學生聽聽歌曲《Silent Night》,體會聖誕的寧靜與祥和,然後許個心願再互贈禮品,感受友情和親情。西方有個Valentine』s Day(情人節),通常我們認為這是情人之間的特殊日子,忌諱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訴學生:在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人人可為此慶祝。並讓學生自製愛心卡,送給朋友、老師、父母或任何喜愛的人。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教唱《Valentine』s Day》,讓學生關愛自己身邊的人和動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此刻情人節的含義已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延伸。談到鬼,我們第一感覺就是陰森森、凄慘慘,令人毛骨悚然,但西方國家的鬼節(萬聖節,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卻深受孩子的喜歡。10月31日,是傳說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戶都在門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燈籠為鬼魂引路,模樣恐怖,孩子們裝扮成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戶敲門乞討。他們對主人說:「Trick or treat or something to eat?」主人將早已准備好的糖果、糕點送給孩子們。鬼節竟然能如此有趣、好玩,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但學生聽後非常有興趣
3.5藉助直觀教學手段,體驗異國文化氛圍
使用電教手段這一現代數學手段,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克服文字元號過於抽象、單調的缺點,向學生傳遞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視野,豐富感性認識,有效地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增強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為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提供了海量的資源和靈活的教學手段。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熟悉和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對語言的理解,更有助於提高英語交際的能力。因此,如何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風俗習慣,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遇到的一個棘手難題。而互聯網的教育網站里有大量的知識信息,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我在網路上尋找並挑選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化背景知識,下載到自己的文件夾,上課時利用多媒體直接將網頁展示在學生面前。例如我在為英語興趣小組選擇上課內容時,在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上下載了以下背景知識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英國人見了面喜歡談天氣,這大概與該國天氣變化無常有關。學生對網路獲得的英語知識接受得快,掌握起來輕松。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語言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使用地道的英語進行交際,從而提高學生英語交際的能力。
3.6開拓第二課堂,拓寬文化視角
課堂教學之外,組織一些文化色彩比較濃厚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解外國文化的願望。
本學期我承擔了我校英語團隊輔導員一職,我將我們的團隊活動定位為「文化大講堂」。每周三下午的活動過程中,我都會向我的隊員們介紹一些西方禮儀方面的內容,包括交談禮儀、飲食禮儀、拜訪禮儀、禮儀「禁忌」等等。這項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增進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並且隊員們我鼓勵大膽想像和創造,將一系列禮儀知識進行小品表演,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既學到了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增加了實踐的機會,起到了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此外,我還提供一些書籍和資料,讓學生查閱某些重要節假日的來歷,了解各國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日的,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西方文化。

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與整體關系。曾有位學者說過,一種語言必然深深紮根於該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心態、思維方式等無不在其語言中體現出來,為了適應這個世界,為了更好的交流,我們即要掌握外語,又要掌握相關文化知識,才能充分展現交際功能。教學中的文化資源開發,生成,利用使學生形成對文化特有的敏感和洞查力,給了孩子學習語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不是單純的語言交流,而能從簡單的語言交流中透露出某種文化氣息,讓孩子做語言的使者,做最自信的交流。

『肆』 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論文

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論文

摘要: 英語閱讀過程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對意義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指出,知識是構成英語閱讀能力的認知元素,是學習者解讀意義的媒介、技能和策略。信息的編碼與解碼是學習者運用知識准確理解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能動的認知過程。

關鍵詞: 知識;意義;英語閱讀;理解

引言

哲學家賴爾(Ryle G.)於1949年將知識區分為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識(proceral knowledge)[1]。後來認知心理學家加涅(Gagne RM.)和安德森(Anderson JR.)等把它們應用於人類的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研究。我國學者皮連生教授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廣義知識理論。[2]他認為,知識分狹義知識和廣義知識。狹義知識僅指陳述性知識;而廣義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技能,是人們運用規則對外辦事的程序性知識,(即認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動作技能,motor skills)以及運用規則對內調控的程序性知識(即策略性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是有關「如何做」的知識。

閱讀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人們為研究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閱讀理論與模式:自下而上模式(the 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he top-down model)、互動模式(interactive model)和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3]本文運用當代認知心理學廣義知識理論,從英語閱讀過程分析與討論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對學習者理解語言意義、文化意義以及情感意義的認知作用。

1 陳述性知識

閱讀是通過視覺感知語言符號後大腦處理、加工與理解信息意義的心理過程。[4]閱讀材料一般承載著三方面的信息:語言信息(詞彙、語法等語言結構)、文化信息(歷史、政治等)和情感信息(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因此,成功的閱讀意味著學習者能正確解讀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那麼,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陳述性知識對語言、文化和情感信息的編碼和解碼究竟起到了怎樣作用?

陳述性知識是人有意識掌握的、以命題(proposition)方式儲存在大腦中的事實、概念、或觀念構成的信息,是有關世界「是什麼」的知識。而命題是人們從事物的知覺信息中抽取出主要意義而忽略其細節特徵的一種表徵方式[5]。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學習者所獲取有關英語的陳述性知識反映出他們對英語語言及其文化規律性的認知結果。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學習者要理解閱讀材料的語言意義,必須提取頭腦中儲存的英語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陳述性知識)。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理解某一詞語時,學習者會自動檢索自己陳述性記憶中的「心理詞典」( mental dictionary ),即首先激活陳述性記憶中的有關該詞的知覺以及該詞的所有含義,然後根據上下文做出選擇。比如:要准確理解「He lost the match and also lost the chance to play in the finals.」句中 「finals」的詞義時,學習者會自動激活該詞的所有含義:「最後的」、「決賽」、「期末考試」和「報紙每日發行的最後一版」,並能根據語境迅速確定「final」是「決賽」,而不是其他含義。可見,理解詞義首先需要具備詞彙知識。學習者的心理詞典內容越豐富,其提取詞義的速度就越快。同理,分析句子結構、理順詞句間復雜的`語法和邏輯關系離不開語法知識。要准確理解「He has built a mansion overlooking Lake Washington that he』s packed with high-tech gadgetry and TV monitors」 (徐小貞,《新世紀職高高專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這個句子,必須對這個結構較復雜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理順「overlooking Lake Washington」和 「that he』s packed with high-tech gadgetry and TV monitors」與「mansion」之間的語法關系,即現在分詞短語和定語從句分別作名詞「mansion」的定語。

解讀語言意義需要語言知識;理解文化意義必須依賴文化背景知識。陳述性知識作為世界知識,它涉及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圖式(schema)是陳述性知識的綜合表徵形式,是對范疇(category)中的規律性進行編碼的一種形式(nderson R.C. & D. P. Pearson,1984)[6] 。圖式既是一種知識表徵形式,又是相互關聯的知識構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統,它是建立在個體經驗基礎上的、有層次的動態結構。比如,「打電話」的行為圖式包括摘機、撥號、問好、交談、告別和掛機一系列的動作程序。即便電話內容有所不同,但打電話的動作程序是大致相同的。圖式的這種結構性與程式性為讀者加工新信息提供了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理解框架。安德森(Anderson,A.)和利恩奇(Lynch,T.)的聽力理解研究表明,聽者的意義建構是通過更廣泛的信息資源所獲得的,這種信息資源既包括圖式(schematic)知識又包括情境(contextual)知識[7]。這表明我們並不僅僅依賴於傳入耳中的語音性質來獲得意義,還必須運用大腦中儲存的圖式知識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和意義建構。此外,圖式還可以解釋話語中詞彙的多義(polysemy)現象(Lehnert W.G.)。讀者讀到 「 The royal proclamation was finished. The king sent for his seal.」 這個句子時,之所以不會將句中的「seal 」(印章)誤解為 「海豹 」;是因為句中的「seal 」、「the royal proclamation」和「king 」屬於同一圖式。可見,圖式能幫助讀者消除歧義(ambiguity)、准確地提取詞義。就文體圖式而言,論說文有論說文的文體圖式;記敘文有記敘文的文體圖式,等等。英語新聞的編輯圖式(who、when、where、 what、why、how)無疑有助於學習者更迅速、准確地理解新聞的內容。安德森(Anderson .R. C.)認為,在閱讀理解中,圖式具有為同化新信息提供信息框架的作用。[8]讓我們看一段文字材料:

The procere is quite simple. First,you arrange things into different groups. Of course,one pile may be sufficient depending on how much there is to do. If you have to go somewhere else e to lack of facilities that is the next step,otherwise youare pretty well se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overdo things. That is,it is better to do too few things at once than too many. In the short run this may not seem important but complications can easily arise. A mistake can be expensive as well. At first,the whole procere will seem complicated. Soon,however,it will become just another facet of life. It is difficult to foresee any end to the necessity for this task in the immediate future,but then one can never tell. After the procere is completed one arranges the materials into groups again. Then they can be put into their appropriate places. Eventually they will be used once more and the whole cycle will have to be completed. However,this is part of life.[9]

一般讀者看完後會覺得這段文字難以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因為讀者沒有將新信息與自己頭腦中的圖式知識建立起有機聯系。如果將這段文字加上標題「Washing Clothes」, 這時讀者有關「洗衣服」的圖式就被激活,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更准確。

另一方面,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習者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准確把握閱讀材料的文化意義。不同的閱讀材料涉及不同的內容,如政治、哲學、歷史、地理、教育、體育,民俗,等等。因此,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對哲學知之甚微的讀者能看懂有關哲學的文章或書籍。從認知意義上說,學習者獲取的陳述性知識越豐富,在認知英語的過程中形成的英語語言與文化圖式就越多,其理解事物的能力就越強。語言學家努南(Nunan D.的研究也發現,在閱讀理解中,背景知識比語法知識起的作用更大。[10]

在解讀文本情感意義的過程中,陳述性知識以語言形式所承載的概念、命題的方式為學習者提供了分析、概括、綜合和推理的文字依據。學習者通過運用這些概念和命題來分析與理解作者的觀點或態度。比如,閱讀 「Two Kinds of Football」(李觀儀.《新編英語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這篇文章後,要求學生分析作者對足球運動的態度,並作出正確評價。要理解作者的態度,學生必須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找出作者對足球運動態度方面的信息,如「American football … is the American national sport」,「It excites tremendous enthusiasm」,「American football has a reputation of being a brutal and dangerous game. This reputation is not really deserved」,「Soccer games can now draw crowds of over 70 thousand in cities where baseball attracts a mere 20 thousand spectators」,「Soccer is being brilliantly promoted,like any other promising American proct」;然後進行分析、整合、概括和推斷;最終對作者的態度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作者對足球運動持「贊成」態度。

綜上所述,在閱讀理解中,陳述性知識對學習者理解閱讀材料中的語言意義、文化意義和情感意義都起著重要的媒介或「橋梁」作用。然而,在意義理解的過程中,學習者僅有陳述性知識是不夠的,還需運用必要的閱讀技能與策略。

2 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對學習者閱讀技能與策略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程序性知識是運用規則做事的技能。就英語閱讀而言,這些「規則」主要指閱讀技能和閱讀策略(策略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產生式「條件---行為」規則告訴我們,「規則支配行為」。只有滿足用規則做事的條件,才能實施與之相符合的行為。這說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要充分理解文本意義,學習者必須掌握有關英語閱讀技能與策略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並能根據詞、句、篇不同層面的信息加工的需要靈活選擇與運用與之相符合的詞義提取技能、語句理解技能、篇章理解技能。如理解段落大意通常使用「主題句」(topic sentence)閱讀技能。就英語閱讀詞義理解技能來說,有構詞法、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上下文、定義、解釋、重述、識別指代關系等。英語教學實踐證明,經過大量實際練習,這些技能不僅會日趨熟練,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對詞義的理解。

另一方面,作為閱讀策略,程序性知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習者有效地設定閱讀目標、選擇閱讀技能等,以調節與監控他們分析、綜合、判斷、概括思維活動,提高意義理解的速度與質量。學習者知道英語閱讀技能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但如果不能根據閱讀材料的性質和閱讀目標的需要靈活選擇合適的閱讀技能,這無疑會影響其閱讀理解。假如學習者的閱讀目標只是了解文章大意,那麼應選擇略讀(skimming)策略,然後對自己的略讀過程進行監控,即有意識地按照略讀的三個步驟進行閱讀——首先通讀文章的起始段和結尾段;然後細讀其他段落的主題句;最後瀏覽與主題句相關的信息詞。[11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閱讀能力是由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構成的(這里的『能力』指學習者通過獲取和運用知識所形成的能力,不包括能力的先天因素)。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在閱讀認知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它們互相依賴、互相作用,共同促進學習者對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理解。

3 結語

本文運用廣義知識理論闡明了英語閱讀的認知觀:英語閱讀能力是由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構成的。意義理解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詞義的理解離不開句子;語篇理解又以詞句的理解為支撐。意義理解的過程既有自下而上(bottom-up)的信息加工,又有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加工。在英語閱讀認知活動中,知識既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對學習者解讀文本意義起到了媒介、技能與策略的作用。廣義知識理論認為,英語閱讀理解不僅是學習者接受信息的過程,而且是他們運用知識主動加工信息、准確解讀文本的語言、文化和情感意義的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賴爾,劉建榮譯.心的概念[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Grabe,W.Currentdevelopment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TESOL,Quarterly 25(3),pp.375-406,1991.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Anderson,JR.1983.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Anderson,R.C. & Pearson,D.P.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arrell,Devine & Eskey(ed.)Intro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Anderson,A.and Lynch,T.1988.Listen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8] 同 [5].

[9]Carroll,D.1986.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onterey,California:Brooks/Cloe Publishing Company.

[10]Nunan,D. 2001.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1] 程曉堂等.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

『伍』 如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課程標準的主旨是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態度、主動性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跨文化交際是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達到順利交際目的的活動。通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讓學生達到認識自我所處的文化,接受文化差異,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提高評判性思維技能,使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岩耐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在詞彙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詞彙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彙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彙的文化意義, 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彙與漢語詞彙的不對應文化現象, 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徵「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彙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彙的文化內涵, 並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彙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彙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又比如,在中國,dog 是一種比較低賤的動物,形容人多數都是貶義的,中國的成語: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等,都帶有一種貶低的色彩。但是,在英國,dog 是一種受寵愛的寵物。所以,當外國友人贊嘆的說:「You are a lucky dog! 」時,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反差,影響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如果教師在教課過程中給學生介紹適當的文化知識, 就會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掌握了英語詞彙,並充分理解了英語詞彙。二、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 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汪亮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 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後,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困棗寬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徵是:先概括,後細節,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後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門見山的。教師分析中英文的語篇模式差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課後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三、 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口語是學生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 並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思想意識,在使用英語進行口語對話時,應教會學生考慮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綜合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所在語境,從對話者的反應判斷出是否使用了恰當的語言, 並努力使受話人明白並接受自身表達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在讓學生說之前要告知其對話發生的相關背景, 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語用策略,讓他們了解該說什麼,該怎麼說。例如,西方人將年齡、身高、體重和收入等個人問題視為隱私,教師告知學生這是應當避而不談的話題。教師可以將談話禁忌歸納為四個詞: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 代表income, W代表weight, A 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 代表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問對方收入、體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 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容易掌握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例如,我們最了解的一個問候語「Nice to meet you! 」教師在講解這個問題時,往往只是做了中文的講解:作為見面時的問候語。但是,教師沒有深入結合實際情境進行講解,致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普遍現象, 無論是初次見面還是經常見面的兩個人問候語都使用「Nice to meet you」。事實上,「Nice to meet you! 」是用於互不相認的兩個人初次見面的禮貌用語, 而「Nice to see you! 」才是熟人之間見面時的用語。初中英語教師可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對話,構建真實的口語交流氛圍,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體驗、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使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並進行口語交流,在真實的英語語境中進行對話,還可以在課外開設英語角活動,舉辦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口語環境,使學生在頻繁地口語鍛煉中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四、 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並從中感受英語文化,培養其跨文化意識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的好處就在於學生對觀看視頻非常有興趣,它具有豐富多彩的畫面。同時視頻資料里能生動、自然地把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展示出來, 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到英語國家的禮儀和風俗等文化知識。因此,教師要適當的根據教學內容准備教學視頻,使學生對學習英語充滿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初中英語教師可從詞彙教學,閱讀教學和口語教學三個方面,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熟練、准確地掌握英語口頭或書面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英語課堂的跨文化教學是滿足英語教學的需要, 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的。它能充分的體現出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能夠為學習英語提供真實的語境,使英語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當語言的學習有了真實的人或者真實事物的襯托, 就使語言顯得更加豐滿,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文化信息,為學生介紹其文化背景知識。跨文化英語教學既能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又能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充分地發揮了英語教學的作用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

『陸』 pep六年級英語有哪些和中國傳統文化

pep六年級英語有Spring Festival(春節)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語閱讀課堂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課型之一,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在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仍停留在淺表層次上,實效性不強。

大家要實現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更好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pep課堂語言和文化的融合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語教學中若要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利用導學案在課前布置學生查詢相關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調動和運用已有的文化知識進行知識重構。

因此,學生非常有必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查閱、收集、整理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初步了解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學生通過課前查詢相關傳統文化的資料,然後在課中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進行分享和講述。

『柒』 如何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對語言學習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個中國人,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他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的表達都有一種較為固定的方式,這種較為固定的方式還會對他的英語學習產生某種制約作用。因此,高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報刊選讀的教學中就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
由於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熟練地掌握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對目標語文化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和評價立場,同時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具體說,必須遵循如下的原則:
1關聯性原
英語報刊中的內容非常廣泛,信息量也極大,反映的是英美國家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理想的材料。面對這樣一種材料,要使自己的教學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在海量的新聞中選擇那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聞作教材,要注意它與目的語文化的關聯性。在英語報刊選讀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將與目的語文化有關聯性的新聞作為教材,只單純地直接向學生講西方的文化或生活習俗,就會破壞課堂教學的連貫性,會使教學內容顯得不著邊際;另一方面,也會使教師的關於文化的講授顯得空洞與枯燥。因此,重視關聯性,就成了英語報刊選讀課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
2引導性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對矛盾,一直是教師在探討的一個問題,而引導性恰恰是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其主導作用的重要標志。尤其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常常要鼓勵學生重視教材中相關事件或論述的文化背景。但文化背景是十分寬泛和復雜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和風俗習慣,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因此,在如此豐富的領域中,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學生也更不可能自主地將報刊中的相關材料與其文化背景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發揮其引導性作用。可以通過提問式、討論式或啟發式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使之逐步形成創造性與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使之能自主地選擇相關的信息並將其向相關的文化背景延伸,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思辨能力。
3交際性原則
英語報刊作為一種英語國家的新聞媒體,其特點決定了對它的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接受大量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的同時能學會更好地運用英語來達到成功地與人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在英語報刊閱讀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應側重於引導學生理解各種文化現象之間的不同之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並將之與自己的母語文化作對比,也能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敏感性,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如此才能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英語文化,直至將自己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之中去,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靈活應對,從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文化休克」的狀況。
4層次性原則
文化有其層次性,因此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這也就是說,語言文化知識是非常廣泛的,所以教師不可能通過一次或若干次的關於文化的講解就能讓學生對異域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該通過有選擇地、分階段的講解以使處於初級層次的學生首先打好英語語言的基本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介紹應限於其淺層文化,如詞彙、術語、專有名詞、諺語、成語和習俗等。而在較高級的階段,則要從交際需要的角度出發來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避免文化上的誤解和沖突。另一方面,貫徹層次性原則還要求教師要考慮同一學生群體中不同學生對語言文化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不同這一因素。考慮到這一點之後,教師在文化引入的選擇上,就會設法既使程度稍差的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又使層次稍高的學生也能從中受益。
二、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內容
在英語報刊中,新聞報道的題材包羅萬象,詞語浩如煙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教育等廣泛的領域。面對如此狀況,教師不可能也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相反,必須根據對學生進行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需要而有所選擇。筆者認為,這種選擇很重要,選擇應以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為重點:
1思想意識
思想意識中包括英語國家人們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社會風俗等。例如,宗教代表著英語國家某個時期人們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同時也體現出了那個時期、那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基督教、聖經及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對歐美國家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有著極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該國的新聞媒體中的成員,其記者在寫新聞或介紹他們的某些政界人士的
政見或講話時,引用一些宗教經典就是很自然的。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聖經》,意為「災禍將至的預兆」);再如Pandora』s
box(意為潘多拉的魔盒。該典出自希臘神話,比喻「災難之源」或「是由於不明智的干預而引起的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
此類詞彙或短語常常會見諸英語報刊。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只從字面上對之加以解釋,那就會造成誤解。
2政治歷史背景
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無論是其中的書面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與該國的歷史發展和政治制度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英語報刊中,政治總是其中的重頭戲;而在關於政治新聞的報道中,新聞工作者又常會針對自己的讀者群而大量地使用一些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表達方式。如,meet
one』s
Waterloo(1815年,由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德、荷等國聯軍,在滑鐵盧與拿破崙決戰,結果法軍大敗,拿破崙從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個海島上,結束了他的一生)。這個成語是大敗或遭到決定性的慘敗的同義詞,如果我們對該歷史事件有所了解,那麼我們就能很准確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反之,則不可能對之有準確的理解。
3文學藝術
無論是英語國家還是其他國家,都有其源遠流長的關於文學藝術的歷史。傳統逐漸積累沉澱,就形成了他們的語言中的某些詞彙所特有的文化喻意。英美報刊文章中常包含著英美國家深厚的關於英美等西方文學尤其是其中的古典文學的底蘊。例如,美國《時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訪華說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為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一部英語史詩,該史詩描寫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後所經歷的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歷程。在這篇報道中,作者如此表述,則是意在用來喻指中美關系正常化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過程的。對此,如果我們不了解Odyssey在這兒是「漫長歷程」之意,那麼我們就難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義。

三、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方法
雖說是教學應因材施教,雖說是教無定法,但在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如果能運用恰當的方法,就肯定能激發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肯定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1對比類比法
對比類比法是指將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相同與不同。英語報刊中的新聞報道均具有時新性,反映的是其最新的時政動態。所以,將中英文化的比較自然地滲透到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的意識,有助於化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不必要的誤解。例如,對「吳老師」的稱呼,絕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按中國的習慣總會使用teacher一詞,中國老師也會認為這很自然,可英語本族語者對此則會很反感,認為這是不禮貌的。teacher是一種職業,不能作為稱呼。我們可以說Mr.Wu,但不能說Teacher
Wu。Sir可以被作為尊稱來稱呼老師,如Thank you,sir類似的還有madam,Miss,Mrs.和Mr.
2擴展性
教師在講解某一詞彙或介紹某一背景知識時,不應僅僅停留在對該詞或該背景知識的表面意義的講解上,而應該擴展該詞的文化內涵,或應對該背景知識加以延伸。詞彙構成了語言的物質外殼,而在其物質外殼的後面則隱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history一詞,由其構成可以擴展到英語語言和文化中的性別歧視問題;而當談到數字「13」時,就不應該只講「13」這個數字所代表的厄運,而應該將其擴展到中英數字文化中的異同中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利用多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
英美報刊選讀課的教學,傳統教學資源是紙質教材和英美報刊,資源的局限性造成了教學手段的單一性,也造成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等問題的出現。最為重要的是,作為報刊,其特點是它的時效性和時新性。由於傳統的紙質教材的局限性,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能使用的往往都是「舊聞」,這也導致學生無法把握英語語言文化的發展。目前,互聯網的普及不僅可以使英美報刊選讀課的教學手段變得豐富多樣,同時也能消除傳統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存在的總在使用「舊聞」的尷尬狀況。首先,教師可以登陸英語國家各大權威報紙的官網,取得他們最新的新聞報道。其次,教師還可以針對自己要閱讀的報刊文章或新聞報道,收集一些與該類報道相關的英語國家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圖片、電影、電視、幻燈和錄像等資料,以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捌』 談中西方文化背景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

談中西方文化背景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

文化背景知識學習是能夠幫助學習者在閱讀理解當中提取所需的信息,那麼,中西方文化背景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是?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談中西方文化背景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文化背景與英語閱讀之間的關系

多年教學經驗,發現其閱讀理解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往往都是有著比較深厚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簡單來說,其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擁有豐富,就能夠對閱讀理解越容易,並且在理解過程中,也較少會產生理解上的偏差。相反,如果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就自然而然會影響自己到英語閱讀理解。

所以在英語閱讀理解當中,除了需要掌握英語閱讀材料知識,還需要理解相應單詞、句子和段落,並且能夠擁有充實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夠准確去理解英語閱讀。

2.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文化背景與英語閱讀理解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換句話來說,是否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都將會影響到自身對閱讀的理解。本文簡單舉三個例子,來闡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例一,在英語當中「Runalresidents」,用中國文化背景下理解,就會認為這單詞指的是在偏遠地區的經濟不富裕人。但是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是知道住在郊區的一般都是有錢富人,因此這個單詞不可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進行翻譯。其在西方當中,這詞意思為運行居民。

例二,以「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為例,這句話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昨天我去了兩趟廁所。但是如果不具備相應的西方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John」的意思就是「廁所」。從這也可以看出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能夠影響到英語閱讀翻譯的。

例三, 「房東」這個詞在中國文化當中,是指那些將自己房屋出租給其他需要居住的人,並且從中獲得相應的報酬。但是由於中國歷史的原因,就造成對「房東」這個詞理解成指那些擁有土地然後去壓榨勞苦大眾。在西方國家,對於這個詞理解是沒有其他什麼意思,就只是單純指一種身份狀態。

通過上述三個例子的研究,不難知道英語背景知識是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有著比較強影響。所以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需要加強培養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3.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來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文化知識的.作用就是能夠使得閱讀理解更加方便。簡單來說,文化背景知識學習是能夠幫助學習者在閱讀理解當中提取所需的信息。這也就需要英語教學者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來加強英語閱讀理解方面訓練。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下述三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3.1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

想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就需要結合英語現有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閱讀材料本身相關的資料,將其進行合理的輸入與輸出,這樣就能夠加深學生對閱讀理解印象。這也就需要英語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並且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樣,這也需要英語教學者,能夠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經驗,抓住閱讀訓練當中的重點,從其閱讀中的重點來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

3.2增加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意識

通過上述論文的研究,不難發現閱讀理解能力不足與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存在著一定關系。所以想要更好學習英語,就需要增加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也就是說,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在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中起著關鍵作用。保證學生在英語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也需要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對英語教學者來說,一方面是可以通過加強直觀的視頻資料環境的熏陶,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記憶。另一方面,是可以通過文化背景知識引導,來吸引學生對其文化產生興趣並進行學習。

3.3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實現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在英語的學習過程當中,因為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也就限制了學生在閱讀理解的能力,從而也就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所以建議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於英語文化背景的學習,才能夠保證文化背景知識與英語閱讀學習進行有機的結合。例如,英語教學者是可以通過加深學生對於「美國西部牛仔」形象的認識、「蘇格蘭短裙」文化的認識等等,讓學生在英語文化當中學習英語,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當中了解英語文化背景,讓二者學習進行有效的融合與提升。

4.總結

作為一名長期在一線從事英語教育的工作者,深感中西方文化背景對提高促進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方面的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對於從事英語教學的一線工作者,必須潛移默化的需要灌輸給學生豐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對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方面的重要性。本文就是研究文化背景知識與英語學習之間的關系,尋找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差異對學習英語的影響,提出來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來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觀點。在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來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當中,提出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增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實現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這三種方法。

擴展:影響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問題

(一)閱讀理解詞彙量非常大,這成為理解文意的最大障礙。

閱讀理解綜合考察考生的多項基本素質,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對詞彙量的掌握。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豐富詞彙就顯得至關重要。

詞彙量的缺乏不能讓讀者快速的進入閱讀狀態,導致文章讀起來晦澀難懂,甚至會產生誤解和曲解。

(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儲備不足。

如果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缺乏起碼的了解,有時即使面對一些簡單的單片語成的一句簡單的話,也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

(三)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時注意力不集中,閱讀效率低。

不少學生對閱讀理解有恐懼心理,做到這一部分時就顯得信心不足,這與他們不好的閱讀習慣也有很大關系。

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短時記憶力差,讀到後面前面的就忘了;有的學生則喜歡鑽牛角尖,碰到一段不理解,就停留在那裡,致使閱讀效率很低;還有的學生習慣用手或者筆按著材料一點點的讀,這也是一種很不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能有效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英語寫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能,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綜合英語學習水平。在英語學習中,寫作既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怎樣才能用英語寫出好文章?除了要打下牢固的語言基礎,即一定詞彙、語法基礎外,大量的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這些都詳細闡述了中文閱讀和寫作的關系,英義同樣如此,只有讀得多了,見得廣了,才能寫出精彩的東西。

通過大量閱讀,廣泛地接觸語言材料,一方面可以積累大量優美的詞句、英語格言、警句、固定表達、習慣用語、修辭常識等,將其吸收消化為自己的東西,然後在文章中寫出來;另一方面在揣摩作者意圖,把握文章整體框架結構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模仿作者謀篇布局、文章銜接、遣詞造句等建構篇章的技能。

此外,大量的閱讀有助於培養提高文本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英語批判性思維能力,只有用英語來思考我們的文章才會避免漢語式的英語出現,才能創造出優美地道的英文作品。

;

『玖』 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

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專家胡文仲教授曾說過,語言和文化有密切關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英語教學一定要貫穿文化教學,我們要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教學和文化理解教學,文化知識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目的語文化知識,而文化教學既幫助學生理解目的語文化知識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所處時代的發展是不同的,這就構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要根據所教的內容,認真備好課,挖掘內在的文化因素,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為此我嘗試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活動滲透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我們結合課文,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飲食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國家.我們的學生即將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交往,必須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節日聖誕節,復活節和感恩節等等.我們的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們將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製作了有關課件.其提供了聖誕節的歷史,有關聖誕的英語故事、歌曲,整體內容豐富有趣,學生通過感官與心靈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體驗外國文化並感悟其文化內涵.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可愛的聖誕老人現場互動並且進行對話;學生可以通過閱讀ChristmasEve等英語故事,可以欣賞Silentnight等優美的歌曲來感受聖誕的氣氛.課後,讓學生製作一張ChristmasCard並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濃郁的外國節日文化氣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英語學習的興趣.談及贈送禮物時,就將接受禮物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呈現聖誕文化同時,還讓學生與中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節日的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場所,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初中起始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嚴格按照《新課標》二級要求,讓學生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大本鍾等.
通常第一堂英語課會進行介紹與問候,由於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的習慣存在著差異,我們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中國人見面對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卻對此比較反感,因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有鑒於此,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我們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生活在兩種不同環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行為和道德規范都不一樣.不熟悉這些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很容易出現語用失誤.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反之,在英語國家對年長者直呼其名並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恐怕就會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而講英語的人這類稱呼則比較簡單: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國人之間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採用下列用語:上哪去?、吃過了嗎?而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關系親密者之間可用Hello或Hi.這種寒暄在在我們上海已漸成習慣,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響之故.
我們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民都十分講禮貌,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由於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失誤,影響交際效果.如中國人聽到別人贊揚時,往往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於接受.對別人的贊美,中國人習慣說最普通的回答是:哪裡,哪裡而在英語國家卻應該說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維就與我們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並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語言學家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設置不同的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將文化因素放到有意義的交際場合中使用,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聽說訓練,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通常通過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應答(quickresponses)設置文化語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初次見面的外國遊客和中國導游,進行情景對話.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跨文化交流,引導學生遵循英語交際的基本禮儀,要求學生在聽說過程中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和避免談話禁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
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其自覺又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各國的特色菜外,還給他們介紹不同國家的一些飲食習慣,比如美國人喜歡在飯後吃點甜點,在美國等西方的餐館里,點菜的順序一般是這樣的:飲料(drinks),湯(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點(dessert)等.同時,我們共同回顧所學過的課程請學生進行口語操練,同時希望他們keepagooddiet.這樣,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些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此時我們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國比較盛行,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我們還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們不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
在課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傳播文化.
我們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課外這樣一片廣闊的天地來共同開發學習資源.英語雜志、電影、小說、廣播和互聯網等都是學生接觸、理解英語文化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國友人交筆友,在交流過程中逐步認識、了解異國文化,從而加強文化意識.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討論等活動,能活躍英語學習氣氛,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努力:
1.課堂內外穿插英語歌曲,英語短詩和故事教學.例如:我們在講到教材九年級中的TheNewOceanWaves樂隊時,又講述了搖滾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爵士音樂誕生的社會環境等,這樣寓教於樂,提高學生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時間讓學生收看程度相當的英語動畫片或教學節目.這類節目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理解,而且也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時候老師有意識的給他們幾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園里的宣傳欄和板報開辟了英語學習園地,介紹一些習慣用語,名言名句,利用這些展板定期進行英語文化宣傳.此外,我們重視教室英語氛圍的創建,我們通過教室布置,體現文化理念.比如:本學期開學,我們預備班級通過走出家門,了解世界這一主題來布置,學生們搜集世界各地的豐富多彩的材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概況,以及英語國家的一些地理歷史狀況、風土人情和潛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我們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進思想,但不能因此放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愛家鄉意識.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三、通過廣泛閱讀,感受文化氣息,滲透文化.
語言學專家說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語言因素很重要,只有藉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讀懂字里行間,因為詞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下形成的.如果學生不了解英語文化、歷史、價值、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義.
我們一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余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刊,並促使他們在閱讀時注意留心和積累有關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因為學生在閱讀理解時,能吸納一些相關的語言背景文化知識,擴大英語知識面,掌握詞語運用的內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之處.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正確的信息,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由於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欠缺,使其對英文的某些內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現誤解篇章是文化現象的一個方面.在詞彙的文化內涵方面,我們就拿一些顏色詞為例,如:green-back(美鈔),green-house(溫室),green-eyed(眼紅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紅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純金),blue-blood(貴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膽小的),white-headed(淡黃色頭發的),yellow-belly(可恥的膽小鬼)等等.此外,還有很多的俚語,諺語等等,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則不達.以上內容都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氣息.因此,我們建議學生要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減少誤解,更好地欣賞英語文章,就必須平時處處留心,用心積累,努力加強自身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四、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自身要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融人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總之,我們只有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拾』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在教學與文化意識培養之間取得平衡

閱讀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其教育教學效益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而經過大量教研數據分析可知,囊括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四個維度的核心素養,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鑒於此,教師可立足現階段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意義,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優化處理對策。
1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意義
在文化交流和碰撞過程中,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語言,近年來其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閱讀是高中英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高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從某方面而言不僅能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此同時還能促使學生在全面了解西方各國文化的基礎上,強化學生文化底蘊,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
經大量教研數據分析可知,高中英語教材中囊括了諸多方面的閱讀內容,涉獵面廣、豐富度高是高中閱讀教學內容的顯著特點,為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全面把握好閱讀,了解和加深閱讀中的相關內容,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確保高中生跨文化意識培養工作的有效落實是十分必要的。從某方面而言,現階段閱讀教學成效難以取得預期教學目標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對於課程內容背景的了解度微乎其微,因此無法深入理解文章內容。但相對而言,若是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確保跨文化意識培養工作落實到位,將文章內容與文化背景有機結合,可在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此外就目前來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還具有如下意義:
其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現階段中西方文化交流愈發頻繁的經濟一體化時代,中西方文化有著自身的獨特性,且彼此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若是在教學過程中確保意識培養工作的有效落實,可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內容,提高自身口語交際能力,進而為後期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其二,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被應試教育思想所束縛,長此以往學生知識面較為狹隘,自身發展也受到了阻礙。反觀若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確保跨文化意識培養工作的有效落實,可在克服傳統教學模式弊端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知識面。
2現階段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現狀
隨著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溝通工具,在當前新課改不斷完善和深化的教育背景下,育人價值的實現和學生的綜合發展成為現階段教育的重點內容,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也由此受到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但縱觀當前教育現狀,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形勢不容樂觀,此外導致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教學內容落後,教學手段陳舊
在當前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教育體系發生了很大的革新,但是受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部分教師教育部門對新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不能良好地適應,導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無法高質量地完成教育目標。在此背景下,高中英語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2跨文化意識培養途徑不合理
在高中英語新課改教學環境下,核心素養作為增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其培養途徑的科學性、合理性對其教學效益的發揮具有重要影響,而由於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所採取的培養途徑不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致使學生英語閱讀信息輸入量明顯不足,極大地影響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2.3英漢文化差異問題的存在
就目前來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意識培養成效難以達到預期培養目標的根本原因在於英漢地區區域文化差異問題的存在,而這種差異不僅僅表現在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方面,文化發展背景和地域文化差異問題的存在,更導致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認知較為模糊,學生難以或容易錯誤理解閱讀素材,長此以往,在影響學生跨文化意識形成的同時,課程整體教育教學成效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3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優化策略
3.1立足教學文本,提高對學生詞彙和語法練習的重視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對於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應該立足教材閱讀文本,通過採取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來提高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增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理解的同時,為後期教育工作者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幫助學生快速地把握和理解閱讀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最終為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教師還可基於文本閱讀在英語課堂中開展詞彙教學,而後通過採取設置情景化、層次化的教學手段,來加深學生對於單詞形和義的記憶和理解,從而為其在綜合語言實踐活動中的靈活運用創造良好條件,最終為幫助學生初步認知語法知識奠定良好基礎。
3.2採取啟迪和思維引領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簡單來說,思維品質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思維品質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不僅符合現階段教育教學理念,與此同時在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通過採取啟迪和思維引領的方式,讓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過程中,能從更廣泛、全面、系統角度獲取有效的閱讀材料信息,進而為其自身思維品質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3.3選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落後、教學手段陳舊是影響英語閱讀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教育教學現狀,教師可選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利用學生既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開展課堂教學。如此從某方面來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等方面也都發揮了顯著優勢。
3.4剖析課程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學生情感
在跨文化意識培養過程中,文本的分析和解讀是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基礎,故此為確保意識培養的科學性,教育工作者需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剖析,即通過帶領學生以批判和探究的態度去深度挖掘文本教學內容,由此在拓展教育教學深度和廣度的同時,為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文本作為教學的重要載體,為切實有效地豐富學生閱讀情感、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起到了一個關鍵性的引領作用。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分層設計教學問題,由此在幫助學生把握文章脈絡的同時,在閱讀結束後通過對「詞彙」進行針對性鞏固訓練活動,在強化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另一方面,為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工作者還需帶領學生由淺入深對文章進行合理化分析,由此通過對語篇深層意義、文體結構和文化意識的深度解讀,來幫助學生抓住文章中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為學生知識運用和遷移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3.5建立深度合作學習模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隨著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完善,深度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同時,也為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從目前來看,英語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而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灌輸式」和「填鴨式」作為教育工作者採取的主要教學手段,不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被動接受學習內容時也無法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反思,由此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為從根本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思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建立「自學—互學—展學」的深度合作學習模式,通過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學習,由此在引導學生自身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基礎上,通過組內學生激烈的思考和探索,引導學生將自我認知和文本敘述統一起來,最終在不斷提高學生自身語言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為學生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3.6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引發學生進行深度反思
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完善度,對於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有著重要影響,而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基礎性課程,英語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教學的重點科目。為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教育教學現狀,提高高中生跨文化意識培養效率,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自身教育教學能否落實到位對整體教學質量有著重要影響。深度反思的持續性評價、實施反饋,可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做出合理性規范,其在增強英語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最終為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了良好基礎。根據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師生持續性評價其實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教師在進行自我反思的同時也需引導學生對自身學習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總結,而評價體系的完善構建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深度反思能力,還有助於優化教育教學策略、優化教育教學結構,進而為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4總結
總而言之,在當前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不斷完善的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跨文化意識培養途徑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為此在當下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立足閱讀教材文本,通過採取啟迪和思維引領、選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以此在深化學生英語學習思維、提升他們課程核心素養的同時,為預期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熱點內容
music英語怎麼讀中文翻譯 發布:2025-09-14 16:59:20 瀏覽:796
暑假計劃用英語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4 16:56:57 瀏覽:45
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4 16:39:36 瀏覽:156
不會讀英語怎麼翻譯成中文來念 發布:2025-09-14 16:37:56 瀏覽:520
英語關於游泳的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4 16:33:24 瀏覽:853
英語作文怎麼面對失敗 發布:2025-09-14 16:27:35 瀏覽:958
英語上周末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4 16:26:25 瀏覽:318
發展趨勢英語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4 16:26:22 瀏覽:333
爸爸英語該怎麼寫作文 發布:2025-09-14 16:25:07 瀏覽:498
不知道先生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4 16:22:43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