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科研立項開題報告初中英語閱讀

科研立項開題報告初中英語閱讀

發布時間: 2023-05-25 08:37:45

A. 急求開題報告

准後方可進行下一步的研究(或設計)工作。

一、課題的目的意義: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外國的經貿往來日益緊密,經濟來往方式呈多樣化發展,溝通方式也變得多樣性。與外商的宴會也越來越多。如何保持自己的禮儀,在外商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已成為了當務之急。餐桌是社交活動的重要媒介,同時是商務活動的重要工具,是商務會談的絕佳地點。在恰當的時候宴請同業、要人、重要客戶,可以起到加強感情,促進聯系,消除誤解,求得支持的重要作用。在商務英語活動中的宴請禮儀,因地域和文化的差異,更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在對外的宴請活動上,更應注意入鄉隨俗,尊重他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做到互通有無。
二、文獻綜述(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問題,找到研究課題的切入點,附主要參考文獻,約1000字):
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而這些飲食文化又可以反映出各個民族的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分析比較飲食文化的不同和他們形成的原因,探討其背後隱含的深層含義,對於我們在商務英語中的宴會禮儀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商務英語中的宴會禮儀多是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研究分析商務英語中的宴會禮儀就要先分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之處和他們形成的原因。在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說法,烹調藝術高度發展,飲食也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人講究的是一種美性飲食觀念,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人們通常用「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於是我們往往說這道菜的味道怎麼樣。上檔次的宴會上,除了各色炒菜,炸菜,烤菜,素菜,葷菜湯之外,人們常常會在桌上擺放水果、糖點以及冷盤等等。孟子說:「口之於味有同嗜焉」。這一「嗜」字,就點出了營養發展到藝術的關鍵,而這「嗜」正是來自味了。[1]
與中國人相反,西方人崇尚的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特別注重營養,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並且口味比較單調。他們往往用冷飲佐餐,這與中國人用湯完全不同。西方人吃的牛排與魚、肉都帶血,很血腥,蔬菜生吃,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這可能與佛教所提倡的素食有著莫大的聯系。
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大,表現在各個方面,在餐桌這種文化激烈碰撞的地方,其文化差異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與外商的交往中,我們只有適應他們的文化,才能更順利的交往,達到我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羅露莎《淺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D]紹興: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2007(1): 5
[2]張銘遠《黃色文明中國文化的功能與模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2):12-13
[3]黃麗《從飲食文化看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D]安徽:安徽文學, 2008
[4]蔣艷《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義》[D]安徽:安徽大學2007(4):24-25
[5]王飛《商務禮儀*宴請禮儀篇》[J]杭州:杭州市文廣集團
[6]《宴請的不同方式》[J]貴州:貴州省外事辦
[7] 《涉外排序禮儀》[J]《當代學生》2006年 Z3期
[8] 《西餐喝酒的禮儀》[N]海南:《海南日報》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和預期目標:
該主題研究內容為在國際商務中進行積極主動營銷的方法策略及在其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研究方法:調查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及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思維法

四、所需儀器設備、材料情況:

設備:電腦,網路,書籍,期刊
材料:書籍,參考論文

五、









劃 序號 起止日期 工作內容 階段成果
1 2008.12.30-09.1.14 查閱搜集資料,論文選題 完成資料搜集
2 09.2.23—09.3.8 修改論文題目,填寫開題報告。 完成論文選題
3 09.3.9—09.3.22 指導教師批閱開題報告,學生撰寫論文初稿。 完成開題報告
4 09.3.23—09.4.5 指導教師批閱初稿,學生自查小結。 完成論文初稿學生自查小結
5 09.4.6—09.4.19 按導師意見修改初稿,撰寫二稿。 交論文二稿
6 09.4.20—09.5.26 按導師意見修改二稿,撰寫三稿。(與實習交叉進行)。 完成論文三稿
7 09.5.27—09.6.10 按要求的格式整理定稿 上交論文定稿
8 09.6.11—09.6.19 論文答辯准備階段 材料歸檔

B. 課題研究總結報告怎麼寫

工作 總結 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環節。通過工作總結,可以明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下面就讓我帶你去看看課題研究 總結 報告 怎麼寫 範文 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課題總結報告怎麼寫1

課題研究已進行半年有餘,通過同組教師的協作努力,課題順利進行著,對此,本人特做出如下總結:

一、本年度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及成果:

1,教師理論水平等到較快提升

通過課題研究,全組教師共同努力,閱讀了大量的 教育 理論書籍,查閱了很多文獻資料,學習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更新了教學觀念,促進了課堂高效率,在實踐的同時積極總結並撰寫論文,確實得到了能力 的提升。

2,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得到有效的培養,從而在學校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課題研究與開展,學生能獨立完成只是結構的構建,有利於學生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通過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對知識進 行了一次有效信息加工,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增強立體思維能力。

3,加強了師生的協作,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的提高,光靠老師的行動還是不夠的,關鍵是如何讓學生真正積極自主的學習起來,俗話說「教學相長」,通過老師的有效指導,學生漸漸自主的培養起學習的積極性並真正落實到實踐中,從而提高整整體的教學質量。

以下是教師獲得的科研成果:

王柳明 《返璞歸真的文本閱讀——談初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的教師角度》 第十二屆五四杯一等獎 2012年

邵秋芳 《有效朗讀,精彩課堂》 2011年「金帆杯」二等獎

二、下一階段研究規劃

1,繼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實驗,注意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

2,針對學生差異,在教師的有效課前指導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對於學習能力強的學生,

要重視整體知識的構建的運用,提升自己對知識有效加工的水平,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3,教師在,有效指導過程中,要側重思維 方法 上的指導,提供相關示範,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提高學

生探究新事物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習的樂趣。

4,積累教育資料,撰寫案例和論文。

課題總結報告怎麼寫2

本學期對學生進行了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為了更好的總結 經驗 ,找出不足,以便促進以後的工作,現做以下總結:

1.養成 課前預習 的習慣

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學習新課之前能按老師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做到:把課文讀熟,藉助拼音自主學習生字。每人准備一個預習本,把預習的生字註上拼音,藉助工具書給每個生字組兩個詞,這樣學生及認識了生字,還進行了擴詞練習。預習時能對要學的`內容,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也記在預習本上。老師在教學新課之前,先看一看學生的預習本,你會發現學生那些字容易寫錯或寫得不規范,那些字 組詞 容易出錯,學生會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預習是學習的第一步,走穩這一步,後面的路就好走多了。教學中常常可以看到:自覺進行了預習的同學,上課就積極主動,認真聽講,對新知識接受快,學習效率就高;成績越來越好,反過來又促使他自覺地預習。這樣,良性循環就形成了。

2.養成聽課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的習慣

加強常規訓練,嚴格要求,培養學生特別是成長困難學生用心聽課的習慣,上課能坐得住,不但要專心聽教師講,還要注意聽同學講,學會聽,能聽懂;同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對於形成、鞏固和發展他們良好學習習慣起著特殊的作用。在成長困難學生的身上,往往消極因素暴露得比較明顯,缺點常常掩蓋了他們的閃光點。因此,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平時多觀察,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表揚,鼓勵後進生繼續努力,並為成長困難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和條件。比如對待後進生,只要他舉手回答問題,就趕緊讓他回答,並且會大家贊揚:你看,人家誰誰聽講多認真哪,還這么愛動腦筋。誰誰認真思考了。教師講完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後,問:我剛才強調的什麼問題,誰能 說說 ?這時故意讓後進生回答,並表揚:某某同學認真老師講的問題了。這些學生會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自信心不斷加強,認真聽講的習慣會越來越好。

3、規范書寫的習慣。

盡管電腦日益普及,但硬筆書寫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遞信息和知識更新的技能,寫一手好字或者寫一手規范的漢字仍是一個優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之一。在幫助孩子養成認真寫字的問題上,教師要有書寫意識,一方面強調寫字姿勢、握筆姿勢;另一方面滲透一些必要的書寫知識,如字的基本構成、間架結構、占格問題等。因為 兒童 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板書、在學生作業上寫批語時,書寫要規范,給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課桌整理得越干凈,越能靜下心寫好字,減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錯字、別字、漏字等現象。在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時,我們分三方面對學生的書寫進行評價,即:干凈、漂亮、正確。每次學生的作業都得三個分。這樣學生就知道自己那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做得不好。另外,為了規范學生的字體,讓學生從小就寫一手漂亮的字,我們從一年級就讓學生每天堅持練字,每人一本與教科書同步的字帖,讓學生描摹生字。每次單元測試,我們都設有卷面分,讓每份試卷盡量做到書寫認真、整潔。

4、讓學生樂於積累,養成良好的習慣

《語文新課程標准》多次提及「語言積累」這個問題。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又特別指出在閱讀方面要注意「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然後又在各階段目標中再對此加以具體化。可見,積累對學好語文的重要性。確實,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決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更不能學好語文。而且 語文學習 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

做法如:

(1)每周的語文閱讀課。

(2)定期開展的評比獎勵活動,讓它成為學生們主動積累的不竭動力。

(3)學生准備摘抄本,有好詞佳句積累本、 名人 名言 積累本等,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妙詞佳句、名人名言等摘抄上去,互相交流學習。

課題總結報告怎麼寫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互聯網快速發展給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已經步入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上網」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而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青少年佔了很大的比例,並且還在逐步增多。

「我的孩子認為離開網路比離開我更糟糕。」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與中國IT精英縱論互聯網經濟時說,自己在女兒心裡的重要性遠比不上互聯網。據調查,目前網民中,18~35歲的青年佔60。6%,18歲以下的佔20。4%。「你e了沒有」成為青少年的口頭禪,上網「沖浪」是他們的「新寵」,面對不可阻擋的青少年上網熱潮,如何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已經成為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一些較為可行的方法與途徑

2、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家庭幸福,為構建和諧社會做些貢獻

3、有利於本課題組成員科(教)研水平及其自身素質提高,引導大家關注社會,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課題研究的依據和目標

1、借鑒的主要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稱為結構主義,它是由瑞士學者讓·皮亞傑(J。Piaget)最早提出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意義的過程、一種協商活動的過程和是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並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可以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擁有九種智力,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了個體的智力差異。多元智能理論要求我們,應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智能結構、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不同特點,來選擇和創造多種多樣適宜的、能夠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法與手段,「對症下葯」,「因材施教」,以滿足不同智力特點、學習類型和發展方向的學生。在教學策略應用中能運用多元智力理論為指導,對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中運用多元智力理論為指導,可以因材施,滿足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對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人本主義理論:

人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教育教學都必須以人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目標。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羅傑斯人本主義理論強調教學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並要求創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該學習理論因為崇尚自我實現、自由發展、自主學習、 自我評價 ,因此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教學中,同伴教學、分組學習、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學習都以此為基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理想整合能夠更好的實現同伴教學、分組學習、合作學習、發現學習和探究學習等。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由班杜拉等的實驗研究,證明觀察模仿可有效處理病態恐懼,強調直接改變行為本身,不必重視行為背後的動機與人格特質,只要增進個人與環境互動的技巧,不良的適應行為是可以改進的,且由於人類具有強大學習潛能,所以環境變遷恰好足以導致個體成長。

2、目標

(1)、了解青少年使用網路對學習、思想所產生的後果

(2)、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的方法

(3)、解決青少年迷戀網路的 措施 與方法

(4)、如何營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路環境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調查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情況(含上網時間、原因、目的等)

2、上網游戲、娛樂對青少年思想、心理、學習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研究成因、

傳導機制、行為後果)

3、對上網的特別案例進行研究

4、如何解決使用網路所帶來的的消極後果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運用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搜集有關事實材料。

2、行動研究法:成員共同合作

3、個案研究法:以單一的、典型的對象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進行直接或間接、深入而具體的考察,來了解對象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和特點。

4、經驗總結法:以個案研究為依據總結出上網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

5、實驗法:將解決對策放在選定的對象上加以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

1、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學習准備階段(20__年5月——7月)

(1)理論學習,課題論證

(2)成立研究小組,擬定 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__年9月——20__年8月)

開展實驗,積累資料

第三階段: 反思 總結階段(20__年9月——2011年5月)

撰寫論文,完成報告

2、採集的信息

3、對信息的處理和解釋

七、課題研究成果

八、對研究過程的自我評價、存在的問題及今後設想。

課題總結報告怎麼寫4

在教科所領導的帶領和支持下,我校的課題已經走過了兩個學年。從第一學年的申請立項、確定方案、構想策劃、理論學習、前期調查,到這一學年的貫徹實施,具體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一次次學習、實踐、研討、交流、改進、調整等實實在在的工作中,我們真實地聽到自己成長的腳步聲。

我們的課題研究已進入後期階段,如何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以更多方式深入地進行課題研究,從多方面具體地體現和展示本課題的實驗情況和效果,是我們這一學年來課題研究的的工作重點。我們工作雖緊張,可卻感覺充實,雖然忙碌,可我們卻在不斷成長,成功的喜悅與研究的困惑並存著。現對後期階段課題組的工作進展及活動成果以及做法匯報如下:

理論與實踐並進

理論是實踐的航標。進行理論學習一直是我們課題組堅持執行的工作重點之一,因為我們深知,沒有豐富的理念知識,我們的課改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因此,本學期我們將理論學習滲透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培養課題組成員做學習型教師,養成學習的習慣。這個習慣從課題實驗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我們課題教師長期堅持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並在組內實現知識共享。我們在網上申請了一個課題組群,好的 文章 大家共同學習,還將所看到的文章和觀點進行交流討論,這樣,我們在科研研思想上就容易溝通和達成共識。

追求高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索。

在課題前階段,我們確立了《如何引領學生多 渠道 ,多角度解讀文本》的閱讀教學子課題,並在中心校三年級以上語文課堂進行了一年時間的研討,取得了一定的收獲。在上一次的階段性總結報告中,我校作了專題報告。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的獲得了收益。20__年初,我校決定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並率先在《語文》學科進行初探。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從以下幾個版塊開展研討。

一是成立小組,並以小組特色確立組名,分別有「創新組、爭先組、等,組內成員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換。

二是確立名為「山間新筍茁壯成長」欄目,全班學生競爭十個項目。以貼小蘋果為獎品累計得分,分別在「上課、晨讀、作業、紀律、衛生、 體操 、安全、生活」等十個項目中爭取優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是確立名為「我是班級小明星」欄目,一個月內分別評選「坐姿明星、生活明星、勞動明星、孝敬明星、作業明星、閱讀明星、書寫明星、學習明星、禮儀明星、進步明星」,明星的產生來自於各學科任課教師,各小組組長及課題組教師的評選。

四是成立兩個展示台,一個是「男女生pk台」,一個是「你爭我趕展示台」,展示台都將以小組集體的形式進行競爭,超越,真正體現集體合作的力量。

以上幾個版塊都是以班級 文化 的形式在教室四周設置,突出高效、美觀、鮮活。

我們在校內開展了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研討活動,不斷地學習、實踐、探索,我們的課堂中,教師走下來,靠近孩子,共同學習。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參與者,指導者、學習者、合作者、探索者......」學生的聽、說、讀、寫、思、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為了更大限度的促進孩子的成長,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追求 高效課堂 ,我們在備課上下功夫,樹立大語文觀,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鏈接、拓展、延伸」等,任務設計有梯度,拓展與延伸巧妙結合,課堂生成有層次,我們在真實的課改中,追求真實的卓越課堂。

摸索推廣,彰顯成績

目前, 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已在各學科進行推廣。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蜚的成績。在縣教科所組織的小學美術、〈數學〉優質課競賽中,我校美術教師鍾玲娜、數學老師田燕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分別獲得了縣級二等獎、三等獎的好成績,田燕老師執教的〈探索規律〉課堂實錄還被兄弟學校 收藏 和借鑒。在縣教科分所組織的〈新課標〉知識競賽中,我校程麗珍老師以文考97分的成績入圍演講比賽,並在演講比賽中取得了一等獎。

我們的課題進入了盤點和整理資料的階段。老師們一份份的學習筆記、聽課記錄、案例評析、精品課教案、教學反思、學期總結等等,就是我們成長的印記。面那一張張獎狀,就象一串串金色飽滿的麥穗,它凝聚著我們的智慧和汗水,同時盛載著我們豐收的喜悅。

我們課題組的工作既嚴肅又活潑,既充滿困難又充滿了希望。課題研究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我們課題組成員一定會團結一致,爭取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研討工作做得更系統,更扎實,讓研究成果作用於更多的.學生,在學的提高和發展中綻放光芒。

課題總結報告怎麼寫5

一、 研究進度:

針對課題研究,在完成了開題報告後,我們就展開了第一階段的研究。現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已經

完成。第三階段關於學生 英語閱讀 興趣的培養以及英語閱讀的有效教學正在展開。

二、 主要研究內容:

第一階段的研究內容是探討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深入課堂觀察、走訪教師和學生,了解學生閱讀學習的現狀。然後對調查情況進行分析,對影響閱讀速度及閱讀效果的原因加以總結。

三、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1、首先我對七、 八年級 的部分學生做了一項學情調查。同時,針對這一學情調查,進行總結分析。此次調查主題:影響初中生閱讀速度及閱讀效果的原因調查。對象:七年級、八年級的部分學生。 調查內容:圍繞 英語學習 興趣、英語閱讀學習能力進行分析,進而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這次調查採用問卷的形

式,圍繞問卷調查設計如下:

1.你喜歡英語學科嗎?

1)喜歡 2)一般 3)不喜歡

2.你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嗎?

1)經常感受到 2)偶爾感受到 3)從未感受到

3.你喜歡閱讀英語文章嗎?

1)喜歡 2)一般 3)不喜歡

4.在考試中,閱讀理解題丟分多嗎?

1) 很多 2)較多 3)一般

5.你了解一些閱讀技巧嗎?

1)了解一些 2)了解很少 3)不了解

結果統計:選擇1)選項的人數佔23%,為A類。選擇2)選項的人數佔53% ,為B類。選擇3)選項的人數佔24%,為C類。從直觀數字上看,B類學生的存在之多,說明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還是一般,

越往高年級學生 學習英語 的興趣越低。

分析:學生學習英語缺乏學習興趣,認為費時、費力,成績不能很快有大的提高。在學習中缺乏高效率,需要改善有效學習途徑,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這一分析為此次課題研究找到好的切入點。

2.課題展開研究:

結合課堂英語教學實際,充分研討英語閱讀教學的規律,提出並實施「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及閱讀效率」的具體策略, 並有效指導於學生。我首先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找出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中的困惑或不足,

然後利用英語閱讀課逐步指導學生,有效地改善學生英語閱讀的學習效果。

3.在本課題研究期間,為了更好充實課題研究的內容,我利用資料室、網路信息以及閱讀理論書籍

等方式加強了理論學習。

四、研究結果概述:

本階段研究意在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加以指導。為此經過本階段的研究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我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應對策略。即擴大詞彙量,訓練閱讀速度,克服不良閱讀習慣,教給學生

一些閱讀技巧,如略讀、跳讀。

鼓勵學生多做一些閱讀練習。課堂教學與課外練習相結合。

五、主要收獲及階段性成果:

指導學生學會利用一些閱讀技巧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及閱讀速度。本階段形成研究成果論文2 篇,名稱《初中生英語閱讀現狀及成因》《有關初中生英語閱讀的學習與策略》, 讀書筆記 幾篇。

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理論研究上升不到新的高度,在研究中新教學理念與課題的結合體現落實不夠。

七、下階段研究的設想與建議

1加強理論學習,了解有關課題研究方面的新動態、新成果,結合本課題實際多做借鑒, 幫助學生

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對閱讀學習的的興趣。不斷改進 教學方法 ,提高閱讀效率。

2.結合研究內容,指導課堂實踐,有效改變英語閱讀教學。


C. 如何寫一篇好的英語文學類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大概就這樣寫的,其實開題報告都是通用的,
開題報告的綜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
開題報告的內容大致如下:課題名稱、承擔單位、課題負責人、起止年限、報告提綱。
報告提綱包括:
(1)課題的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和有關文獻資料的主要觀點與結論;
(2)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各項有關指標、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進行試驗性研究);
(3)大致的進度安排;
(4)准備工作的情況和已具備的條件(包括人員、儀器、設備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設備和儀器(用途、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價格等);
(6)經費概算;
(7)預期研究結果;
(8)承擔單位和主要協作單位、及人員分工等。
同行評議,著重是從選題的依據、意義和技術可行性上做出判斷。即從科學技術本身為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
綜述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說清楚,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
總述
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參考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開題報告的寫作注意事項
開題報告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參考文獻: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要求,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重要性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開題報告是由選題者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即"開題報告內容"),向有關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行陳述。然後由他們對科研課題進行評議。
開題報告在論文指導中的主導作用
畢業論文指導模式必須從傳統束縛中解脫出來,構建新的論文指導模式。針對以往畢業論文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年初開始對畢業論文實施開題報告制度,正式啟動論文指導模式的改革。開題報告的六個欄目依次為:選題的目的、意義和必要性;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的重點與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計劃;研究思路(寫作提綱或研究思路);參考文獻;指導教師審定意見。工商管理專業按照開題報告的內容要求,開展畢業論文指導,經過兩學期的摸索,取得了初步經驗和成果。

D. 課題開題報告5篇

【 #報告# 導語】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以下是 無 整理的課題開題報告,歡迎閱讀!

1.課題開題報告


一、選題緣由

我長期帶小學數學,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老教材就是單一地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可能導致優生認為太簡單滿不在乎,中等生認為剛合適容易滿足,差生認為太難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學生思維受到局限,課堂氣氛冷清,無法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自從去年秋季學期我使用新教材後,豁然開朗,原來新教材中創設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值得認真研究、探討。

二、研究意義

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有以下幾大功能。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信息,並能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解答,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慾。

(二)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發現信息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讓學生聆聽他人的想法,啟發自己的思維。

(三)建立模型。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

(四)培養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團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反饋教學信息。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過程,都是可通過學生發現信息,解答問題的情況,了解他們對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

(六)促進課堂教學。

生動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輕松而快樂的。

三、文獻綜述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關心學習。

1、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知識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由學生自己通過主動動探索得出論。

2、「思維」的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要讓兒童多動手操作、多觀察。

3、課堂教學論

《賀激扒新課標》指出:創設生動有趣的禪昌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四、研究步驟及措施

1、理論學習和收集資料階段深入學習有效情境的有關理論,掌握創設與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資料階段。

通過現場看課、網上查找、雜志閱讀等方式收集專家的課堂教學實錄,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通過聽普通教師的課並進行現場錄音(包括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錄音)收集教學實錄並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然後根據理論分析,制定出對情境教學的參照目標,總同類型的課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實踐階段。

根據階段分析研究的果,進行對比性實踐,總性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對比和反思,驗證階段性研究的成果。

4、總題階段。

回顧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根據實踐檢驗的情況進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論,寫一份有計劃、有實施、有案例的關於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報告,展示一堂運用研究論所駕馭的課堂。

五、研究方法鉛拆

本課題研究主要利用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法等方法進行。

(1)調查法,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文獻法。搜集利用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3)經驗總法。廣泛總實驗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六、成果預測及題報告構

1、通過課題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創設與利用情境教學的能力,以情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採用理論研究、對照研究、課堂觀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師實際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水平。

4、通過對課堂教學環節的個案研究、分析,總出情境教學對學生的興趣、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影響。

2.課題開題報告


1、課題名稱:促進學生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研究。

2、課題的提出背景及目的意義:

(1)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8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以往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其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有感於農村中學在學習方式上依舊停留在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的層面上,不利於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實施,從教育自身需要出發,從學生發展出發,從學校的可持續性出發,提出本課題。

(2)課題提出的目的及意義: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這一課題的研究旨在解決教育實踐和教育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建立已知領域和未知領域的聯結點,反映現有實踐和認識的廣度與深度,反映向未知領域探索和前進的廣度與深度。

3、課題研究的內容:

(1)概念的詮釋、界定:

在本課題的名稱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學習方式」「變革」「多樣化」。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學習時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變革是指對本質的改變,本課題中所說的變革,是針對學習方式而言。多樣化是指在原有的基礎上,出現多元的分化。

(2)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內容:

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大都是以被動接受為主,老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老師讓學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很少從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導致出現了課堂單調,氣氛沉悶;學生茫然,漫無目的;教師困惑,苦於導學的現象。這都是學習方式單一所帶來的弊病。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表現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等多個方面。這些方式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諧的、互補的發揮效用。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將給自身的發展帶來不可限量的潛在收益。

3.課題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小學英語課堂游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

負責人:xxx

所在單位:xxx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英語是一種國際語言。新的時代中,學習英語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時代要求,如何讓學生更好更輕松的學習英語則成了我們需要迫切研究的一個課題。興趣是孩子們的老師。對任何事情有了興趣就相當與一件事情成功了一半。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有極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促使他們認識新事物獲得新知識的強大動力。讓他們學習英語,不能讓他們感到是一種負擔,要培養他們的學習樂趣,低年級的外語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來培養他們學習的熱情,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讓他們在玩中學,唱中學,畫中學,設計各種各樣的游戲,以謎語和歌曲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課堂上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盡量採用小組活動,激發他們的成功感,升華興趣。隨著年級的變化,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改變,外語教學也應該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加強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充分發揮其獨立性和創造性。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小學英語課堂游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就是通過實踐來尋找適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並促進學生學習的游戲。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們在剛開始學習英語有興趣很簡單,但是要持續的對學習英語有興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所以課堂游戲在不同的情況下要進行研究討論而進行不同的設計。使游戲服務於課堂並對課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二、總體目標

藉助游戲讓學生愛上英語課堂,以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識。

三、研究方法

主要以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為主,個案研究法和調查法、觀察法等。

四、分階段開展研究工作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課題負責人楊曉玲擔任組長,組織成員呂姝斐、楊曉玲在5月20號之前制定好研究計劃和方案。每個月成員要交階段性總結或研究心得。

2、查閱收集相關資料,並針對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游戲。

3、按計劃開展「小學英語課堂游戲的設計與操作研究」,將不同的游戲運用於課堂教學,不同的年齡段應設計適合他們年齡的游戲,不同的專題要有適合這個課題的不同的方法並針對實踐教學不斷改進並找到存在的問題所在進行新的設計與實踐。

4、及時進行教學心得體會交流,每周四進行碰頭交流、研究課題進展。將各自優點進行互學,缺點則不斷改正。一切為了學生。每個月25號前成員要交階段性總結或研究心得。

5、記錄整理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等。

6、分析處理資料,每個成員要有自己的課題總結報告,課題組則撰寫成果總結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種方式呈現:

一是展示,在課堂上針對不同的課堂內容使用不同的游戲。

二是相關材料匯編,主要以學生的課堂反映以及課後老師的及時總結反思組成。

三是實驗經驗文章(或論文)交流。

同時本課題的成果將由若干篇相關文章、中期匯報、研究報告等組成。為了讓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廣泛地體現它的社會價值,我們選擇利用網路博客的形式來將我們的研究課題與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享,同時也用這一方式呈現給課題評審員們。

4.課題開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農村小學盡管已經開設英語課程好幾年了,但就我校周圍小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流於形式,教學效果微乎其微。許多學生真正開始學習英語還是初中七年級開始起步的。而單詞的學習又是英語學習的第一步。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這也是農村學生的一大英語初學障礙。由於單詞學習的薄弱,導致學生做練習、課外閱讀、熟記短語等相關活動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由此對英語學習喪失了信心,進而降低了英語學習的效率。針對這種情況,在七年級、八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我們開始一步步探索單詞教學的方方面面,力爭取得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單詞教學的經驗或方法。現在基於這些實際情況,我將此作為本次小課題研究的內容。

二、研究意義

由於學校軟硬體條件的限制,和教師、學生自身能力、條件的限制,本地區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單詞教學,佔有很大比重,而教學效果不盡人意。我們研究的目的在於找到符合本地區英語教學環境的方法、技巧或課堂操作。提高單詞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打好英語學習的詞彙基礎。單詞教學是一個值得英語教師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掌握詞彙的多少是學生英語語言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詞彙掌握得越多,學生參與語言交際活動就越有利,與其相關的一些課堂活動才能有可能進行的更順利。學生不但能獲得較多的信息,而且也能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語言運用得更加自如、流暢。尤其,對於廣大農村學生來講更是這樣。畢竟我們在教學條件上佔有劣勢,尤其是英語教學。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字母書寫。

2、能正確掌握字母的大小寫要求。

3、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單詞讀音,並能在使用中正確發音。

4、能熟悉所學單詞的意思,並進行課外閱讀。

5、能熟練的使用單詞造句,並進一步寫出短文,保證單詞的用法正確無誤。

四、本課題的研究現狀

就目前本校及周邊初中學校的英語單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有急功近利的教學心理,重視語法、解題訓練,往往忽視了基礎的單詞教學。單詞教學的主要方法僅僅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最終導致學生對單詞望而生畏,提到單詞學習,心理極度排斥,接受能力差,久而久之,小小的單詞讓他們失去了英語學習的興趣。

五、研究步驟及措施

(一)准備階段

1、擬定課題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討論課題開展的一些具體工作。

2、做好網路資源收集、分類工作。

(二)研究實施階段

1、討論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案。

2、根據研究方案,啟動課題研究。

3、根據研究方案,在英語教學中具體實施。

4、及時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

5、完成相關實驗及操作,寫好資料、經驗的總結。

(三)總結階段與結題階段

1、匯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結果,撰寫研究論文。

2、申請結題,上交研究成果。

六、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課題主要採用實驗法、觀察法、對比法、問卷調查法。

1、實驗法。由於參加課題研究的兩人均帶有兩個平行班,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對同年級的兩個班進行教學實驗。對比教學效果,進而得出實驗結論。

2、觀察法。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們的知識接受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收集信息、經驗。

3、對比法。和實驗法相配套,對同年級的兩個班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4、問卷調查法。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七、成果預測

1、通過課題的研究,提高教師的單詞教學水平,科學地將單詞教學的重點、難點、知識間的相互聯系與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科學的單詞學習方法。

2、通過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動腦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品質,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採用理論研究、對照研究、課堂觀察的研究方法提高學科教師的信息素養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師實際教育教學水平、教科研水平,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4、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初中英語單詞教學的新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5、通過對單詞教學的個案研究、分析,總結出單詞教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興趣等方面的影響。

6、課題研究結束後,應產生兩篇分別針對七年級、八年級英語單詞教學的研究報告,一篇小課題研究論文。

八、成果展示形式

1、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教學教案、課件,及其他文字、圖片、照片資料。

2、結題報告一份。

3、一篇小課題研究論文。

九、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十、保障機制

1、備課採用集體備課方式,由課題組參加的兩位教師共同制定教案、設計課件。

2、及時和學生交流,反饋教學信息。

3、邀請其他英語組教師進行聽課,並反饋信息。

4、由校領導牽頭,積極爭取和外校教師交流的機會。

5.課題開題報告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路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路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路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路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路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路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信息技術無論在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體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路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乙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路,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台、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台、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

軟體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資料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咨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體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葯」,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路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路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路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路平台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路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路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路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路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路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路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E. 初中英語教學論文開題報告

初中英語教學論文開題報告範例

轉眼間充滿意義的大學生活就即將結束,大家都開始做最後的畢業設計了,在做畢業設計前指導老師都會要求先寫開題報告,快來參考開題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英語教學論文開題報告範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英語教學論文開題報告 篇1

論文題目: 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題目解讀: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復聽說操練的過程。但我們常常聽到有一些老老師抱怨句型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也學的索然無味。英語學習作為中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有重要意義,然而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21世紀所做出的戰略選擇,但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鼓勵教育者採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但是過分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其實並不能讓學生學的更好。根據教師現狀,老師很難每堂課都能根據學生情況製作出精美的,合適的課件,在教學中,我們仍然需要藉助其他的教具。作為傳統教具的圖片以形象深動,直觀性強易於攜帶,和使用等特點,能將教師從繁難的課件製作中解放出來,教師若能把圖片很好地運用於課堂之中,那麼小小的圖片也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圖片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語言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的應用,並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有益於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語言習慣只有通過經常不斷地重復才能獲得,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能更好的學會用英語去表達,用英語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很好地描述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英語,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研究內容:

當今中學英語教學主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大部分中學生覺得英語學習單調,乏味,記不住知識點。因此,需要引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圖片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並且有許多英語學習者認為圖片教學具有省時並且表達生動的特點,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清楚地呈現事物的內部關系。

對於中學生而言,圖片教學能夠把視聽相結合,使英語教學變得簡單,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所以,圖片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應用於英語教學,對於改善英語教學質量非常有效,

然而近些年來,對此領域的研究還涉及甚少,有些人認為圖片教學沒有可研究之處,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過去圖片一直被用來描述事物或現成的對話加以說明。但現在的英語教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語言的交際運用。因此圖片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直觀的語言表達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循序漸進地講一些句子。本課題主要通過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式,進而研究圖片的應用,功能極其教學意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圖片的運用,圖片的功能,教學意義。它們分別從圖片的特點,圖片的功效,激起學生的興趣,陶冶情操促進合作等以及圖片在英語語法,課文,詞彙,英語聽說能力中的運用以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學相長,心裡相容的新型師生關系達到一種學生愛學,教師愛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謂「教無定法」,我們在汲取他人優秀成果的同時,應該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根據學情與上課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利用圖片這種簡單而又便利的教學資源,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獻法

對於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的有關文獻的進行仔細研,並從中提取精華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與認識,總結研究和應用的現狀、問題和趨勢,得出新的觀點。

2觀察法

積極參與初中英語課堂,觀察學生們的上課情況,表現以及教師的上課方式方法與行為藝術,教學策略等,從中學英語課堂所獲得的經驗來進行總結。

3調查與了解

設計問卷調查,了解本校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學生不喜歡英語課的原因,並了解學生喜歡的課堂類型及對圖片教學模式的看法,為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4研究與深化

將初中英語7--9年級的教材進行研究,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並通過多種渠道探尋相關的資料,利用圖片教學更好深化教學目標。

5繼承與發揚

在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和在利用中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結合先進的英語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與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研究結束時,通過總結經驗,然後撰寫出相應的案例,論文等。以便在課題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得以推廣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務型教學提倡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學是為了用。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鑽研課本,精心組織教學,努力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而現今教師面臨著工作量大而課件製作又非專業的情況下,如何省時有效地創設情境呢?教師可以從圖片著手,運用圖片營造繪畫氛圍,加上及個別學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慾望,同時也樹立自信心。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並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除此之外,通過圖片這種教學方式來進一步挖掘圖片教學的有效應運用空間與實際意義,以及各種圖片在不同的教學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將其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質量,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

組織分工:

陳 娟起草課題方案,設計及撰寫研究報告

陳金彬理論指導,案例分析

陳冬菊課題資料收集整理

全校英語老師學校作業實踐活動及論文撰寫

研究進展:

1.第一階段:現狀調查(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通過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我校英語課堂的教學現狀、部分學生不喜歡英語課堂、課堂氣氛沉悶等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指導以後的活動,確定實驗班和參照班。

(2)讓實驗班學生明確改進教學模式的意義

(3)深入學習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為深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第二階段:資料准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整理初中全冊的英語教材,對於教材中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歸類,為圖片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做好准備。

(2)收集與初中英語課程相關的素材,在對教材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後加以運用。

3.第三階段:實驗探索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本階段主要任務為:根據前幾個月的准備在實驗班進行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的實施過程中進行逐步的改進。

經費保障:

學校對本課題的研究經費將予以全程、全力支持保障,保證課題研究所需的全部費用,如:研究設備、工作資料、培訓學習、考察交流、專家指導、開題、結題、獎勵等項費用,均在辦公經費中合理開支,確保不因經費原因影響課題研究進度與效果。

學校將積極支持本課題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學校將給予極大的支持和幫助。研究經費將主要運用於資料的采購和收集。課題組成員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並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已有的資源和學校的圖書館資源,節省經費的開支。

預期成果: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愛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習英語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同時也能促進教師提高個人教學素質,達到師生的共同發展。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根據課題研究進展程度,形成有用的資料:

1.階段性成果:總課題及子課題實施方案、調查報告、階段報告、系列論文等。

2.終期成果:研究報告、課題論文集等。

專家評議要點:側重於對課題組匯報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評估,並提出意見和建議,500字左右。

評議專家小組在聽取了該課題的開題報告後,進行了認真的全面論證分析,觀點綜述如下:

優點:

1.課題能夠立足於實際,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可行性較強。

2.課題的研究實踐性比較強。課題的研究必須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師。

3.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4.課題研究的目標比較明確,實施步驟也比較清晰。

5.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能夠促進學校的教研組建設,幫助教師替身自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建議:

1.課題的研究內容有重復之處,需加以整合,部分研究內容的表述不夠明確。研究的目標要簡明扼要。內容根據目標細化,分成幾點研究。內容和目標要對接。研究目標和內容不能是平行線。

2.課題內容還可以談談圖片運用的誤區以及運用原則

希望課題組能夠明確本次開題論證會的工作要求,在課題界定嚴密性、設計一致性、研究路線一致性三個方面再動腦筋,想想辦法,下下功夫,把課題做的更加精緻。

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根據評議專家意見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500字左右。

針對專家所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溝通與交流,決定對本課題的有關內容做如下變更:

對於課題的.研究內容有重復之處,需加以整合,部分研究內容的表述不夠明確。內容根據目標細化,分成幾點研究。內容和目標要對接。研究目標和內容不能是平行線。特將研究內容重新制定如下:

圖片的特點:開放性和實際性

圖片的功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思維、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相互合作

圖片的應用注意事項:圖片運用誤區,圖片運用原則,處理活動注意事項,評估價值,強調互相合作

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在詞彙教學,聽說教學,語法教學和文本教學中的運用。

課題方法:

除了開題報告中提到的研究方法外,要特別強調行動研究法,應為該課題是一種應用研究,需要每位老師從自己的課堂教學出發,能更加合理地運用圖片來完善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水平及老師的專業素養和

研究方式:

在具體研究時要注意發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而不是課題組成員們自己的活動,而且要以學科為單位,形成各個學科的分組研究。

初中英語教學論文開題報告 篇2

一、改革教學目標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是擺在中學英語教師和從事學英語教學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

進行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和要求比過去大綱中的目標與要求具體得多,這是一個進步。但在進行大綱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弊病,具體講,存在著以下問題:

1)大綱教學目標和要求的描述不盡詳細。

現行大綱對有些目標和要求的描述很不具體,如,大綱中對讀的要求有這樣的文字描述:「能讀懂簡單的運用文,如信函、請柬、通知、便條、說明、表格、圖示和標志等。」這句話中的要求就不詳細,如「信函」,我們知道信函包括很多種,而在此所指的是哪一種呢,教師就不得而知了。無奈之餘,他們在教學中,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在高三的復習中,只好把各種「信函」全部給拉出來見面。而事實上,根據近些年的高考題來看,信函大多屬於普通信、邀請信和感謝信。所以,我認為,既然要具體,就應該再詳細一些,以便於教師在教學中操作。

2)大綱中的目標和要求不完善。

現行英語教學大綱第二部分的教學要求中只寫出了「高級中學二年級和三年級英語教學要求」,而對高一年級的要求隻字未提。高一是一個過渡時期,它處於初三和高二之間,學生處於一個轉軌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教學的尺度本來就很難把握,再加上大綱中又不作任何要求,這就更提高了教師施教的難度,故應該改革這種情況。

二、改革教學觀念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的。沒有先進的思想觀念,便不可能有先進的教學實踐。如果教學觀念滯後,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學方法的產生。故教學觀念的改革顯得越來越重要。

改變觀念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應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改革觀念最有效的途徑是出國進修,直接感受國外英語教學的思想和觀念。除此之外,教師們還應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虛懷若谷,不斷地學習。只有這樣,觀念方可轉變,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不至於落伍。

三、改革和完善現行教材

現行教材有很多的優點,它已被廣大中學師生所接受。但作為一套教材,它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教材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

2)教材缺乏系統性。

3)教材中的漏誤。

4)配套材料不夠完善。

5)缺乏系統配套的泛讀材料。

6)語言不嚴密。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教學達標。根據以上問題,現行教材亟待改革。

四、改革教法

英語教學法是執教者根據英語教育的基本規律所採用的一種語言教學的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是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的。採用了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可有效。回顧我國英語教學法的演變過程,真可謂步履艱難。自從中國開始大規模的英語教學以來近百年,英語教學法經歷了五個時期,即:對比法——直接法——翻譯法——結構法和功能法。而這五種教學法又是交替使用,從來沒有被單獨使用過,其中翻譯法沿用的時間最長。這一方法主要針對英語知識的教學,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教學。而現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結構法的產物,是實用主義哲學的體現。根據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要求培養學生能在國際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語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過去的知識傳授型的方法和不適合新教材的教學法改為功能交際法,以便達到培養交際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教學手段

新教材突出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由於新教材容量大,課時有限,因此如果在教學中還一味地使用過去的「三個一」(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那是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的,更不用說達到教學目標了。鑒於此,各學校應該盡力去改善英語教學的手段。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現代化的視聽儀器和教學輔助設施,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六、改革評估檢測

考試、檢測是評估教學效果的慣用手段。盡管新教材已經使用了六年多了,但至今還沒有一套完全適合新教材的評估檢測手段。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考、教脫節。新教材以培養交際能力的目的,而現在的考試,評估仍然是以考試語法為主,這嚴重影響著教學。眾所周知,考什麼教什麼,盡管近年來對能力的考查有所側重,但事實上現在的考試仍然沒有完全擺脫語法考試的影響。故導致在復習備考階段,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語法復習上。因此這種評估檢測手段亟待改革。

七、改革師資現狀

目前,全國各地中學英語師資水平很不均衡。越是貧困的地區,師資水平越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七十年代,由於師資缺乏,全國各地舉辦了不少的短訓班。短訓班裡培訓出的教師解決了當時教師缺乏的問題,而這部分人的英語素質不高。

2)現在的中學教師中大多數屬於八十年代中專或大專畢業生,雖然他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努力,自修,拿到了大本函授文憑,但實際上,大多數的水平提高幅度不大。

3)函授不利於教師素質的提高,因為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學習過程中,須進行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訓練,而函授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4)由於工作環境和時間的推移,教師們的聽、說能力不斷地退化。

5)由於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教師流動較大。這樣就使得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教師師資水平越來越高,落後地區的師資水平越來越低,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很不利於英語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鑒於以上原因,我們必須設法改革英語師資的現狀。為了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國家教委計劃將在近三年內培養一萬名能教會研的教師,這對英語教師來說是一件難得的好事,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應該為教師們創造條件,鼓勵進修。

總之,凡是不利於推行素質教育的情況均需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我們有責任為深化教學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每個教育教學工作者都來為教學改革出謀獻策,那麼,我們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之日也就為期不遠了。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為之奮斗!

初中英語教學論文開題報告 篇3

一、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電腦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現代化教學技術才真正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來,為我國傳統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紛紛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各門學科教育,十分重視計算機輔助教與學的研究與實施。國外英語教學課程標准要求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機會來發展並應用信息技術學習英語的能力。隨著英語教學中的技術含量的提高,電腦、網路技術等成為教學的手段之一。可以預料,現代科學技術無疑將極大地影響英語教育的現狀與未來,英語教育進入信息化時代。

我之所以選擇本課題是因為多媒體課堂教學是英語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教育技術有著極大的優越性,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了教學重點,解決了教學難點,擴展視野,提高了教學質量等等。因此,多媒體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逐漸成為目前教學技術手段的主流之一。

多媒體英語教學有著傳統英語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由於多媒體英語教學在我國尚還處於「初級階段」,不少老師在認識和實踐兩方面還普遍存在著一些誤誤區,如只圖表面氣氛而忽視教學的實效性,過多的依賴多媒體從而忽視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等等。我對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優越性和怎樣讓多媒體英語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這兩方面進行了研究。教師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與學的媒介作用,提高自己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讓多媒體充分發揮其優越性淡化存在的問題,讓多媒體更好的為英語教學服務,這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1.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優越性。

2.讓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發揮出更好效果的方法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圖表面熱鬧而忽視其實效性。

2.盲目追求形象性,限制學生創造力。

3.過多依賴多媒體,從而忽視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

三、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步驟方法:

1.運用查閱文獻、書面調查等各種方法搜集資料;

2.整理分析材料,選擇研究問題,確定研究題目;

3.執筆撰寫;

4.修改定稿。

措施:

1.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2.了解收集有關材料進行分析研究;

3.上網查詢;

4.請教導師陳金榮。

四、研究工作進度:

選題研究,查閱文獻、收集資料;

整理資料,寫開題報告;

撰寫論文提綱;

修改提綱,撰寫論文,接受論文中期檢查;

修改論文,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

[1]陳陽展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2]顧佩婭《英特網與外語教學》外語電化教學1998第1期

[3]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4]劉道義《SeniorEnglishforChinaStudent』sBook》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5]勵景《網路知識與運用》寧波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6]南國農李運林《電化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7]宋振宇多媒體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的幾點注意

[8]湯燕瑜外語多媒體教學環境的夠建和應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9]王珠珠《現代教育技術與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2001年5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0]庄宇讓多媒體走入課堂[J]外語電化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1]張莉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1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

F. 英語互動式教學法論文開題報告

英語互動式教學法論文開題報告

一.關於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螞滲)、課題研究的產生背景:

在我縣大力推進「135」互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大潮中,各校都在扎實有效地推進。在課改

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教學實踐中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於改進和完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突出表現出的是在自主學習階段時,孩子們「不願學」、「不會學」、「學不會」。最終使得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推進緩慢,成效差。為了更好的進行「135」互動課堂扎實有效,更好的提高我校、以至於我縣的小學數學教學成績提出了本課題。

1、個人發展的需要 新課改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使我深深感到課堂教學與新課標要求嚴

重分離,而且在當前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老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老師啟發什麼、學生思考什麼,老師啟發到哪兒、學生跟著想到哪兒,把學生看成知識容器。甚至臘兆有時候下課了,學生連書都沒打開。書是學生學習的依據,老師講的其實都是書上內容。嚼爛了再喂給學生,讓學生等吃「現成飯」,不讓學生自己去看書,自己去開動腦筋獲取知識,造成學生知識學得死,題目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具有嚴重的依賴性,離開老師,自己寸步難行。

2、學生智力發展的需要 在數學教學領域,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智力,如

何培養學生數學自學能力是廣大教師議論的中心題。自學能力,可以說是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因為一個人博學廣聞,知識豐富,大量的是靠自學得來的,這是無可非議的。談到培養自學能力,不僅國內引起注意,在世界中許多國家也很重視,已成為帶有方向性的問題。但大部分都是從初中開始培養,我覺得這種自學習慣應該從小學就開始培養。

3、學生學好數學終身發展的需要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自學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方面,「教,是為了不教」,使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是會使學生受用終身的。學會自學是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的重悶局脊要方面。當今小學數學教學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自己來獲取知識的教學模式還運用不多;教師對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很不夠;自主探索、質疑批判等行為方式在小學生身上體現較差;從而導致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的不夠。再從數學學習的本質來說,獨立思考應是學習個體學習的主流,合作交流應在獨立思考基礎上進行,只有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有交流的可能。因此,我們應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我覺得

在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研究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探討的問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教育科研不僅是提高教師素質需要,也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 學質量的重要報證。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是給終生學習的基礎,更有助於學生健全人格形成。

2、實踐意義: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二.理論依據和原則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和事實依據

1.理論基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研究》建立在新的數學觀念基礎上,從而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和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模式的轉變。因此,我們必須以先進理念武裝頭腦,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有:

(1)、發展性教學理論:

①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

②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發展的根本動力。

(2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是以存在主義哲學、現象學和人本主心理為基礎的當代教學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心理學卡爾.羅本斯。主要內容為:

①將開發人的潛能培養人的`個性和創造性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

②倡導非指導性教學。

(3)系統性教學理論:其中主要原則為整體性原則、及時反饋原則、教學民主原則、主體性原則。

(4)多智能理論:此理論倡導的教學觀是一種「對症下葯」的因材施教觀。

2、事實依據

本課題以新一輪新課程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指針,新課標對學科目標提出:過去我們往往把興趣的培養作為促進「雙基」掌握的手段,今後「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志趣」同時指出:我們首先要培養其熱愛學習、熱愛讀書、不段追求新知識、永遠求索的新一代,一切其他的教育目標都不能與此相違背。另外課題組成員多數參與了「十五 」期間與此相關課題研究,並順利結題。

(二)研究原則

1、主體性原則。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把主體轉向學生,把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而不只是當作認知體來研究,研究中教師要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思想,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而落腳點最終是在學生身上,課堂教學的效果主要看學生如何學習,掌握如何。從根本上看,學生是真正的主體,要明確「學」是學習的中心,教師的職責貴在「引路」,而不是包辦、灌輸、填鴨,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把整個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過程。

2、統一性原則。現代教育理論中的教學方法,包括教法與學法,教師在制定教法時必須考慮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情感、意志、興趣等因素,把教法改革與學法改革有機統一,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3、實踐性原則。自主學習能力,是在學習實踐中不斷養成和提升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應在學習中不斷培養、鍛煉、積累,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

一課題研究目標: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旨在「讓學生學會自學,主動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合 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3、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4、通過探索與研究,使教師能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組織教學,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的地位,依據教育教學規律進行教學活動。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研究」。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

1、在課前預習中培養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

2、在課堂活動中培養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

3、在課後復習中培養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

三本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書面的調查和座談的形式,分析所獲取的有效數據和學生學習實際情況作為研究的實際依據,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並能夠根據學情的特點,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有目標地實施教學與研究,及時總結每一個階段的研究成果。

2、觀察法。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隨時積累和反思教學實踐中的多種情況反應,積累相應的原始研究資料,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縱向觀察與分析,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的變化,隨時微調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個階段的研究進展真正取得相應的實際效果。

3、案例分析法。這是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課題研究的實際過程中,以一個個生動的教學案例來分階段逐步落實課題研究的目標。對於每個教學的實際案例,以客觀、科學的態度進行及時的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再反思、再總結,直到達成相應的研究目標。

4、對比分析法。主要採取縱向的宏觀對比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根據課題研究的實際成效,來證明實施新課改理念、有效地培養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過程中,學生所獲得收益的真實反饋。同時,通過對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於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持續發展,數學自學能力實踐研究成果的進一步鞏固。

四、實施步驟

從xx年9月——2015年9月課題研究一年的時間大致經歷課題組准備、實驗研究、總結驗收三個階段。

1、課題准備階段(xx年9月——xx年10月)

首先,成立課題組,明確任務,成立由科研骨幹教師參加的科研小組。

其次,設計課題的研究方案,書寫開題報告。

2、實施整理研究階段(xx年11月——xx年12月)

(1)、從xx年11月——xx年12月課題組成員,查找文獻進行理論學習,完成階段計劃。

(2)、從2015年1月——2015年7月,組織全組成員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課堂實踐,進行理論研究期間每月進行一次集體研討。每學期進行課題研究工作檢查總結,積累經驗、找出不足、提出改進措施,並進一步深入研究,研究成果為階段性論文。

3、匯總整理材料階段(2015年7月——2015年8月)

首先,根據教學大環境,進一步進行相關理論學習、理論研討。為整個課題研究提供可靠詳實資料。

其次,由課題組展示優秀課、撰寫結題研究報告、論文集。

五、預期成果

階段性成果:

1、2015年6月——2015年7月 135互動課堂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能力的研究,要求有公開研討課、論文。

2、2015年7月——2015年8月 135互動課堂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能力提升的策略,要求有公開研討性論文。

3、135互動課堂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能力研究與實踐成果形式,論文。

4、2015年8月 課題研究性報告。

;

G. 英文論文開題報告寫作技巧

英文論文開題報告寫作技巧

導語:一篇優秀的英語論文離不開開題報告的撰寫。那麼,如何寫好開題報告成為同學們非常苦惱的問題。下面是我分享的英文論文開題報告的寫作技巧,歡迎閱讀!

開題報告的一般內容

課題來源、開題依據和背景情況,課題研究目的以及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文獻綜述。在閱讀規定文獻量(不少於50篇,其中外文文獻佔40%以上)的基礎上,著重闡述該研究課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同時介紹查閱文獻的范圍以及查閱方式、手段。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學術構思、研究方法、關鍵技術、技術路線、實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難點、解決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預期目標。

擬採用的實驗手段,所需科研和實驗條件,估計課題工作量和所需經費,研究工作進度計劃。

主要參考文獻,列出至少10篇所查閱參考的文獻。

寫好開題報告的技巧

提出問題注意“層次”

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

選題來源包括:與自己實際工作或科研工作相關的、較為熟悉的問題;自己從事的專業。

問題發展迅速,需要綜合評價;反映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或新動向的題目。

所選題目不宜過大,越具體越容易收集資料,從某一個側面入手,容易深入。

瞄準主流文獻,隨時整理

文獻資料是撰寫好學術論文的基礎。選擇文獻時應選擇本學科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選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學性;選擇文獻應先看近期的(近3~5年),後看遠期的,廣泛閱讀資料,有必要時還應找到有關文獻所引用的原文閱讀,在閱讀時,注意做好讀書卡片或讀書筆記。哪尺簡

整理資料時,要注意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困梁時不是將看過的資料都羅列和陳述出來,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將其提煉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獻綜述,也才能寫出好的開題報告,進而為寫出好的論文打下基礎。

研究目標具體而不死板

一般開題報告都要求明確學位論文的研究目標,但筆者認為,研究目標不宜規定得太死板,這是因為,即使條件一定,目標是偏高還是偏低,往往難於准確判斷,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個實驗室條件不同,具體研究時條件也不同。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目標體現了研究工作的價值特徵。

搜索技能篇

google學術搜索

google學術搜索的功能可以說是相當強大,這里先介紹了幾個實用的小技能~

查找圖書館試用資源

試試搜索欄里輸入:"intitle:試用資料庫 inurl:lib" 便可以快速找到各高校圖書館的免費資源了。這些密碼雖然持久不了,但是足夠解燃眉之急。這是一個密碼頁。你可以保存起來,說不定今後你會用到它們。

需要說明的是:網路查找中文的期刊還是很管用,因為網路中文頁面更新很快,而google在中文方面就不是很在行了,但是英文網頁,google則是一個星期更新一次,頻率較快,優先採用檢索國外數據!

站內直接搜索

谷歌對於一些流量大戶,比如知乎,直接在搜索結果頁面呈現了站內搜索框,很是方便。

InfoSeek

提供全文檢索功能,並有較細致的分類目錄,還可搜索圖像。網頁收錄極其豐富,以西文為主,支持簡體和繁體中文檢索,但中文網頁收錄較少。查詢時能夠識別大小寫和成語,且支持邏輯條件限制查詢(AND、OR、NOT等)。高級檢索功能較強,另有字典、事件查詢、黃頁、股票報價等多種服務。

Wolfram Alpha

圖表數據伸手可得的神器!

Wolfram Alpha是一個繪圖計算器、在線圖書李褲館、和搜尋引擎的綜合體。它不像Google一樣給出零碎的混雜的內容,而是直接將每一幀信息拼接成有效的影像,更直觀地呈現結果。

舉個例子,想要了解中國人口數量變化,Wolfram Alpha會直接給出折線圖;相當的方便、直觀。

英文論文開題報告是一篇高質量論文的開始,只有良好的開端,才可以給你的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新英語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

1 intro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2.1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2.2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2.3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2.4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2.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note: while the topic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abov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is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

H. 英文論文開題報告寫作技巧

論文開題報告基本要素

  • 標題

  • 開題摘要

  • 目錄

  • 介紹

  • 文獻綜述

  • 研究問題與假設

  • 方法論

  • 工作安排

  • 預期結果和結果的意義

  • 暫定論文章節大綱

  • 參考文獻列表

各部分撰寫內容

  • 標題

論文標題應該簡潔,且能讓讀者對論文所研究的主題一目瞭然。

  • 開題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提綱的總結,通常不超過1或2頁,摘要包含以下內容:

  1. 問題陳述

  2. 研究的基本原理

  3. 假設

  4. 建議使用的方法

  5. 預期的結果

  6. 研究的意義

  • 目錄

目錄應該列出所有帶有頁碼的標題和副標題, 副標題應縮進。

  • 介紹

這部分應該從宏觀的角度來解釋研究背景,縮小研究問題的范圍,適當列出相關的參考文獻。

  • 文獻綜述

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經閱讀過的相關文獻的總結摘要,而是必須對其進行批判性評論,並能夠將這些文獻與你提出的研究聯系起來。

  • 研究問題與假設

這部分應該告訴讀者你想在研究中發現什麼。在這部分明確地陳述你的研究問題和假設。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研究問題應該足夠廣泛,而次要研究問題和假設則更具體,每個問題都應該側重於研究的某個方面。

I. 英語開題報告

關於英語開題報告模板

接地氣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馬上就是做畢業設計階段了,在我們做畢業設計之前要先寫開題報告,那麼應當如何寫開題報告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英語開題報告模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英語開題報告 篇1

一、論文題目: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oral english teaching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對目前已經發展起來並比較成熟的幾種互動模式的歸納來看:關於人際互動這種互動模式在目前的互動性研究中被單獨研究還比較少,沒有被當作一種獨立的模式應用到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它更多的是被貫穿到其他幾種互動模式當中。因此,本論題認為它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

本論題將以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以互動理論和構建主義理論為依據,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宏觀上的概述,從而引出本文論題,通過例證分析、驗證人際互動模式對課堂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英語開題報告 篇2

提綱:

introction

chapter one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

1.1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

1.3 some main interactive modes in the present classroom

chapter two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inciples of follow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1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2.2 the necessity and merit of tak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3 oral english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chapter three 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3.2 two types of personal interaction

3.3 classroom climate

3.4 classroom size

chapter fou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4.1 some principles should follow when evaluating

4.2 the concept of evaluating

4.3 the technology of evaluating

conclusion

參考文獻:

jonssen, dh..thinking technology: toward a constructivist design model [j].ecational technolgy. 3 (1994): 34-35.

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盧艷春, 路雅琴.「構建主義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前沿雜志. 11 (xx):98-100.

司洪海.「構建主義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 基礎英語教育. 4 (xx):8-9.

吳蕾.「構建主義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東華大學學報(社科版).7 (xx年):23-24.

英語開題報告 篇3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1 intro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2.1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2.2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2.3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2.4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2.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note: while the topic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abov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is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it is therefore pointless to try to make tc more scientific than is sensible in view of its complex subject-matter and available methods. translating is a mental, multi-factorial activity which cannot exhaustively be investigated within a linguistic framework ignoring the person of the translator.」

;

J. 如何提高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開題報告

《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經延安市教科所批準的「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經過有關領導專家的悉心指導和課題組的精心籌備,今天正式開題。我現在向大家宣讀本課題的開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及其界定
課題名稱: 中學生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
界定:
「自主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是學生管理自己學習的方法,它能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提高創新思維能力,進而對課堂教學起促進作用。
「英語自主學習」就是學生獨立自主進行英語學習活動的能力,它是通過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等認知策略來實現的。其特點是求知慾強,學習目標明確,能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自覺運用監控、評價、矯正等認知策略;其行為表現為課前充分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反思自己的自主學習方法,課後自覺甚至超量完成作業、客觀評價學習結果,及時進行矯正,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攝取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自學能力等心理動態軌跡。英語自主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它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效果和水平,能夠養成學生實際的技能和能力,為學生今後的生存發展與終身學習的需要打好基礎,進而對課堂教學起促進作用。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英語課程標准》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任務型」教學的要求,它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在加強德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的同時,突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改革以往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動口的學習行為。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如何讓學生適應新課程學習,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達到新課程教學要求,這是教師首先必須研究的課題。因此,作為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不能再沿襲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不思創新,不能再用「灌輸」和傳授的方式,而應積極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養成積極主動,自覺學習的學習態度。
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社會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教育將進入「自己教育自己」的時代,也就是自主地學習,人們的學習將是無終點的,隨時隨地的,無空間范圍界限的。使每一個學生都會學習,能夠自主地學習,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施新課程教育的核心任務。
三、本課題研究現狀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力求探索出構建英語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有機統一的教與學的模式和與之相應的評價模式,將「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形成一個完整體系,以此指導我校的常規教學活動,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際價值: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自主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理論強調教學的個性化,要照顧到學生的差異;學習要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學習要學會和掌握學習的方法;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密切結合。
2.創新教育理論:創新教育以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和挖掘人的創新潛能為宗旨。它強調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主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實際價值:
1.從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每個社會成員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戰略,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終身發展的願望和終身發展的能力,具有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2. 從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因此,倡導自主學習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首要任務。同時,《英語課程標准》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任務型」教學的要求,它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在加強德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的同時,突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改革以往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動口的學習行為。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所以,中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是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發展、全體公民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3.從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來看。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而且,長期以來,廣大中學英語教師偏重於「滿堂灌」教學,「保姆式」教學,總是攙扶著學生「摘果子」,學生完全處於被動、消極的地位。這種缺乏能動性、自覺性的被動學習,完全喪失了促進主體成長和發展的長遠價值與意義。從指導與自主的關系來看,傳統教育過於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牽得比較多,學生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大力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敢多指導。因而,如何正確認識指導與自主的關系對推進素質教育顯得十分重要。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1.構建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形成促進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
2.使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品質得到培養。
3.通過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學、活動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研究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在目前還處在一個初級探索階段,尚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完備性,教師要通過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來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
3.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能積極主動、積極探索、積極參與。
4.對本校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作調查研究。更新教師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變「灌輸式」為「啟發式」,變「保姆式」為「自主式」,使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的提高,全面提高全體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同時,也培養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七、 課題研究的方法及步驟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根據課題研究的方向和內容,通過圖書館、報刊檢索、網路檢索等途徑,搜集整理有關優化中學英語教學,培養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文獻資料,對特別是有關外語教學成功經驗的文章進行系統歸類,並作比較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創新。
2.調查研究法:了解目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通過對這些現狀的分析,找出共性問題,再通過問卷、座談和活動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實施情況,使研究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性。
3.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歸納和分析,將研究過程中的經驗體會,以論文形式總結交流。
(二)課題研究步驟
1.第一階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開題論證,修定課題方案。
(2)搜集國內外有關自主學習英語的資料,了解自主學習研究的進展情況。
(3)按照新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實際形成各學段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預設目標。
(4)開展調查研究,弄清各學段學生原有自主學習的情況,並對照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及國內外自主學習的研究情況確定本課題研究的若干個支撐點。
(5)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
2.第二階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
(1)點上實驗:如何指導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促進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指導策略有哪些;怎樣認識指導與自主之間的關系;從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基本的規律與原則可以遵循。
(2)追因調查:弄清影響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應對。
(3)驗證研究:定期組織課題研究活動。研究課堂教學模式,並不斷調整操作方式,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並修定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目標。
(4)課題研究中期評估。
(5)下階段課題研究規劃。
3.第三階段(2016年10月——2016年11月)
(1)搜集實驗中積累的資料,從中總結經驗、尋找規律,篩選出能促進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指導策略。
(2)通過開設研究課,撰寫實驗論文以及編定優秀課例、案例集等形式推廣研究成果,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課題研究。
(3)結題匯報活動。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研究論文:主要闡述小學英語「自主學習」的內涵、特徵與作用、教學策略及方法途徑。
2、研究案例:主要通過反思總結,撰寫典型案例。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
1.成立實力雄厚的課題研究小組。
2.建立與研究工作相配套的工作制度。
3. 組織培訓研究人員。
4. 研究計劃的具體落實,將研究方案中的目標和任務細化,定出每階段的分步目標。
5.對當前中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習慣進行現狀調查。
6.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自主學習習慣的方法進行研究。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
8.課題研究成員收集整理有關資料,進行階段性總結和交流。
9.積極爭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科研部門有關專家的指導和支持。
十、完成本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本課題組成員都有充分的時間參與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並有能力完成研究工作。同時,我校還擁有資料齊全的圖書室、現代化的校園網路,教師能通過互聯網查找、搜集各地有關教育科研的信息及資料,還有設備齊全的多媒體教室,為本課題提供現代化的科研手段。
2.確保經費投入。學校每年撥出一定的經費投入課題研究,為研究的順利實施創設寬松、良好的氛圍。

熱點內容
飲食翻譯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9-13 17:31:29 瀏覽:238
成為變成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9-13 17:13:46 瀏覽:792
英語作文中的活動安排怎麼寫 發布:2025-09-13 17:00:29 瀏覽:289
去年的一天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9-13 16:59:36 瀏覽:232
教老外怎麼學中文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9-13 16:51:01 瀏覽:498
冬天穿什麼衣服的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16:40:03 瀏覽:857
我的生日聚會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16:27:41 瀏覽:729
游泳用漢語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9-13 16:27:21 瀏覽:110
用英語介紹我的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09-13 16:22:05 瀏覽:807
和我們的英語怎麼寫作文 發布:2025-09-13 16:05:52 瀏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