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研究案例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的教育帶有樂趣。
一、案例實施背景
任何語言的習得和學習都離不開大量閱讀的實踐。許多教師也意識到高中閱讀對於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用盡各種辦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微技能。當然這樣做的目的確實也提高了學生測試性閱讀的能力。如閱讀前講解重點生詞或片語,閱讀中找main idea, 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學生理解閱讀,呈現表格,運用復述,角色扮演,采訪等不同形式來開展閱讀任務。以上雖均衡了話題及功能兩方面,但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詞,句及其他細節的表層理解上。要想真正讓學生內化閱讀材料,除了表層的理解外,閱讀也要關注語言文字背後的深層理解和文化內涵。這點我們可以從語文學習上得到啟示。《英語新課程標准》就閱讀的知識性和欣賞性上提出了指導思想: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就是要關注說英語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從而加深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高中英語閱讀課除了訓練測試性閱讀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賞性閱讀材料來補充教學。教師應該沖破詞彙,語法的束縛,在閱讀中突出技能滲透的同時,應將課文閱讀教學提高到欣賞性閱讀的美學高度,真正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為地震內容的閱讀補充材料,它是作家Jack London的筆下之作。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介紹了舊金山大地震的所見所聞所感。語言地道優美,描述性較強。重點是欣賞閱讀中訓練略讀和查讀兩大閱讀微技能,逐步加深對舊金山地震及細節理解,並對地震中發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情感態度,體會人們地震後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本課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paraphrase 課文中的幾個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學生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較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發展,有著更強的求知慾。不滿足單一的課本教材學習,具備對於興趣的話題會去網上搜索知識來獲得信息的能力。半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已經讓他們意識到高中英語閱讀不同於初中的手把手閱讀,更多的是他們自主思考,對疑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本次欣賞性閱讀材料是美國文學原著,他們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較難,注意給學生學法上的指導。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逐層進行理解課文,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識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實施過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師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樂錄音,讓學生帶著問題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賞.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後問問題: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現一張地球板塊分布圖,並讓學生說出舊金山位於哪兩個板塊交界處。(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師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於學生剛學過唐山大地震的相關知識,了解板塊運動會引起地震,圖片即或學生原由有背景知識,為下文的閱讀做好鋪墊。
(二)pre-reading:預測全文。
瀏覽題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現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預測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視頻讓學生用幾個句子來描述所見所聞。
學生一般都這樣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劃出作者的所見所聞句子。
Skimming是訓練學生迅速獲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種閱讀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後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可跳過某些細節,圍繞問題,加快閱讀速度。在閱讀時,有意識地引導讀讀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該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熟悉如何進行略讀。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稱掃讀或尋讀。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閱讀理解題所需要的事實及依據。在對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掃描中,迅速定位信息點,而和內容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部分則可一帶而過。該閱讀材料文學性強,所描述的細節也很多,學生很難以找出一主線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兩個問題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這兩個問題十分有效地讓學生去思考人們在震中和震後的感受。通過第一個班的教學,筆者發現可以先將Q2提前解決。因為學生很快就能說出人們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師順勢抓住學生的思維,馬上問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進一步提升問題的本質,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撐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個班級教學中說到人們為什麼很悲傷難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有人說他們失去了家人,親人,朋友;有人說他們失去了房子,無家可歸;由於課文中的一句話還能證明他們可能會由於失去財產和至愛而悲傷。我也趁機問學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導學生這樣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後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幾個形容詞來描述么?其實這也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在這整個過程中,教師起到的作用是組織,參與和引導,重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能動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讓學生觀察以下句子結構,引導學生發現重復和排比的修辭現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讓學生文中找出並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能體會其中的情感並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⑵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英語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體裁各樣、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徵,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部分,也 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下面我給大家提供了一節英語閱讀課的教學設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閱讀參考一下哦!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語言知識目標:
a) 學習掌握與地震相關的詞彙和短語,並掌握復雜數字的表達法。
2. 語言技能目標:
a)閱讀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克服生詞障礙,通過略讀,歸納出文章的大意;通過細讀,理清文章的總體框架與脈絡,歸納出各部分的中心詞;通過查讀,捕捉文章的重要細節,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b) 讓學生復述課文,分析、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c) 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詞彙、知識,通過采訪唐山大地震倖存者的形式進行小組活動,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創造性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文化意識目標:
a)學會有關地震的知識,並能通過學習討論懂得地震時的應急逃生,地震後如何科學救人和有關地震的形成和減少地震所造成的損失等一般知識。
b)懂得地震無情人有情,即使發生了多麼可怕的災難,國家和解放軍官兵都會不顧自身安危,奮力搶救,培養學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友愛精神。
c)了解自然災害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破壞性後果,讓學生進一步感悟、領會到人類應與自然界和諧共處。
d)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e)欣賞課文中優美句子,了解一些英語修辭手法,使學生在學習完課文之後得到一次美的享受,一次心靈的愉悅和升華。
教學過程:
步驟一. Pre-reading activities
採用直觀教學法,引入話題,激發學習興趣,明確學習任務。
設計思路:先播放有關05年巴基斯坦地震的可怕MTV畫面,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就會被吸引到課堂上來,學生馬上就聯想到earthquake這一詞,這時教師提出「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學生會不約而同地回答,地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緊接著引導學生「Can you foretell an earthquake so that we can take measures to rece the damages?」通過圖片,學生更易掌握地震的前兆的知識,為課文的閱讀作了很好的鋪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ourselves if an earthquake happened?」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得出結論,教師進行一定的總結引導學生解讀文章標題、預測文章內容,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處於主動認知狀態,學生可能一下子無法正確理解其所包含的深層含義。但估計在前面所展示的畫面及圖片的啟發下,大部分同學可能很快就能作出正確的理解---about the earthquake。另外,考慮到文章生詞較多,且大部分學生對文章的背景知識了解較少。因此,在引導學生預測文章內容的同時,有必要在討論「What kind of words will be used in the passage?」這個問題時,引出單詞:injure、ruin、destroy、disaster、burst、rescue等。這樣既可向學生展示本環節的重點單詞,又可為閱讀掃清文化背景障礙和語言障礙,又可為突破本文的重難點作好准備。
步驟二.While-reading activities
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在閱讀的不同階段,靈活使用各種閱讀策略,捕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突破本文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採用整體語言教學法和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1、通過限時閱讀訓練,引導學生如何利用略讀(skimming)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大意,側重培養快速閱讀理解能力和文章中心把握能力。
設計思路:本環節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通過略讀,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文章的大意。要求學生在2分鍾之內,重點閱讀各段的首句和末句,快速歸納出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大部分學生很快就能找出文章的大意―――唐山大地震。該環節教師應通過限定閱讀時間,及時糾正不良的閱讀習慣等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2、精讀各個段落語段,側重培養快速捕捉文章重要細節的能力和猜測生詞的能力,學會欣賞文章中的優美句子。
設計思路:本文的篇幅較長,生詞多。因此,採用分段細讀,根據段落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閱讀任務,培養學生獲取主要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第一段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填寫唐山地震來臨之前所發生的奇怪現象,培養信息歸類能力。第二段和第三段材料出現很多的數詞。因此,以這些數據為依託,讓學生通過查讀方法迅速找出與之相關的信息。然後再以4人1小組為單位,討論這些數據給讀者帶來什麼樣的感受,交流各自的觀點。第四段,通過回答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地震後救護人員和解放軍官兵不顧自身安危,奮力搶救,體會地震無情人有情,感人至深。此外,在閱讀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而非停下閱讀去查找單詞表。在這一環節中可適當處理一些語言難點(如:一些生詞、片語及定語從句),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學會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體會這些片語的用法。每個段落剛好都有一個含有英語修辭手法的句子,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優美的句子並了解其中的英語修辭用法,學習理解並學會欣賞,提高學生的語言品位。
3.通讀全課文,理清文章的篇章結構,並歸納出各部分的大意。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挖掘文章的內涵。
設計思路:針對本文的結構較清晰,讓學生快速通讀全文,把文章分為三大部分,掌握文章的基本脈絡,歸納出各部分的中心詞和大意。在設計學生活動時,可讓學生先獨立完成任務,再用1分鍾的時間讓學生小組間互相交流各自的觀點。通過這樣的相互啟發、促進,學生能得出更全面的信息,基礎較差學生也會得到不斷的激勵。最後教師可通過圖表展示文章基本脈絡及中心詞,一篇篇幅長的文章就轉化成一個非常清晰的圖像。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我設置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讓學生小組討論進一步感悟、領會到人類應與自然界和諧共處。
步驟三.Post-reading activities
採用交際教學法和合作學習法,組織語言實踐活動,達到從知識的鞏固與運用到知識的擴展與創新能力的形成。
設計思路:本環節共設置兩個任務,一是讓學生復述課文;指導學生以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後的時間線索展開復述,這樣把閱讀內容和所學的詞彙、句型有機地結合。二是采訪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地震的認識,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小組為單位,用英語通過采訪唐山大地震倖存者的形式進行活動。
步驟四.Self-assessment: 反思學習成果的過程
設計思路: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旨在讓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並學會通過反思性學習,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與策略。
步驟五.Homework: 課文內容的鞏固、延伸與拓展
1.Language focus
設計思路:分組歸納出每個段落的語言點(引導學生通過上網、字典或參考書等渠道查找所需信息),下節課各組進行交流,教師協助歸納。旨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More language input
設計思路:本部分設計一篇閱讀理解和一篇完型填空,要求學生按老師所給的參考時間,進行限時訓練。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與本主題相關的語言材料,通過限時訓練的'形式進一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3.Writing task:
設計思路:每個學習小組可根據自己采訪的結果,形成書面文字,盡可能多地用上所學的詞彙及句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篇2
高中英語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體裁各樣、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徵,同時對於英語閱讀課文的學習既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途徑。然而,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追求語言形式的教學,這樣做既不利於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也不利於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更談不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那麼,如何藉助閱讀課文來實現英語閱讀教學的多重目標呢?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不同的閱讀教學階段,應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以實現閱讀教學的多重目標。
一、跳讀和讀,側重培養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結合自己的預測,在文章中 找出有關的信息,來驗證自己的預測。該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對學生語言基礎知 識的掌握不利, 容易造成學生語言基本功不扎實。 然而, 由於強調整體篇章理解, 在閱讀時採取跳躍式搜索、 猜測等方法, 所以有利於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速度的培養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目前,中學生閱讀能力在速度上 與可能達到的指標相比普遍要低幾倍,甚至十幾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 急需盡快獲取各種信息資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與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快速閱 讀理解能力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訓練學生閱讀速度必須建立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處於陌生狀態的基礎上,因此,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 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 主要如下:
1、引入題材。可採用設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進行快閱。可向學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 閱讀方法。
3、檢測理解。可採用問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
二、精讀,側重學生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從字母和單詞識別開始,逐步弄懂短語、分句、句子和 語篇的意義。按照這個模式去理解閱讀過程,教師在教授閱讀課時主要任務就是 幫助學生解決語言上的障礙,即弄清詞、短語和句子的意義。隨著學生對課文理 解的深化,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閱讀理解的問題,說到底 就是語言方面的問題。 所以, 通過閱讀, 可以學習語言知識, 通過學習語言知識, 有助於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與語言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密切關系;另外, 中學英語大綱規定,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並發展成 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此,學習與運用則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 能力的必然要求。
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歸納知識。可引導學生按語言單位來分類歸納;也可按段落順序或情節內容 來歸納排列。
2、深化知識。可介紹一詞多義、詞與詞區別、長句分析和邏輯紐帶等拓展性知識。
3、運用知識。口頭上可採用命題發言、口述大意、復述課文、話題討論等准交 際或交際練習形式;筆頭上可採用改寫、縮寫、書面表達等准交際或交際練習形 式。
實踐證明,把閱讀課教學活動分成三個階段,不同閱讀活動階段採用不同閱 讀理論模式以實現閱讀課教學的最終目的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當的。這 種做法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訓練;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它有利於 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閱讀是一個綜合過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此,不同年 級應有不同閱讀達標要求,課堂上各階段的閱讀理解訓練也應隨之有所側重。
三、側重培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閱讀課教學既是一門閱讀課,也是一門語言課。隨著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閱讀理解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語言方面的問題。所以,通過閱讀,可以學習語言知識,通過學習語言知識,有助於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與語言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密切關系;另外,中學英語大綱規定,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並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四、開展活動,培養自學能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對語篇內容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積極創設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條件和氛圍;給予學生明確的閱讀目標,並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動力和能力;鼓勵學生表達、交流閱讀體驗;讓學生讀有動力,讀有方法,讀有創造,讀有個性。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如搞「書訊交流」、寫「循環日記」、開展「讀書知識競賽」等等,指導學生閱讀英語簡易讀物,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充分發揮他們的閱讀潛能,最終達到提高閱讀速度及理解效率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獨立吸收英語知識的能力、獨立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獨立解決英語問題能力的人。
當然,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解決教師的教學問題絕不是朝夕之舉,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但教師自身的努力是關鍵。外語教師需要從轉變觀念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以滿足現代英語教學的要求。
教師的發展是無止境的連續活動過程,因此教師之間要大力提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促進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師還要多讀一些有關教學法的書刊,以及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以便了解英語教學的新動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法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開闊自己的思路;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經驗,爭取有所創新。
總之,閱讀是一個綜合過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若能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靈活地把上述教學設計運用於閱讀課文教學中,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英語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篇3
一、案例實施背景
任何語言的習得和學習都離不開大量閱讀的實踐。許多教師也意識到高中閱讀對於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用盡各種辦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微技能。當然這樣做的目的確實也提高了學生測試性閱讀的能力。如閱讀前講解重點生詞或片語,閱讀中找main idea, 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學生理解閱讀,呈現表格,運用復述,角色扮演,采訪等不同形式來開展閱讀任務。以上雖均衡了話題及功能兩方面,但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詞,句及其他細節的表層理解上。要想真正讓學生內化閱讀材料,除了表層的理解外,閱讀也要關注語言文字背後的深層理解和文化內涵。這點我們可以從語文學習上得到啟示。《英語新課程標准》就閱讀的知識性和欣賞性上提出了指導思想: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就是要關注說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從而加深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高中英語閱讀課除了訓練測試性閱讀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賞性閱讀材料來補充教學。教師應該沖破詞彙,語法的束縛,在閱讀中突出技能滲透的同時,應將課文閱讀教學提高到欣賞性閱讀的美學高度,真正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為地震內容的閱讀補充材料,它是著名作家Jack London的筆下之作。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介紹了舊金山大地震的所見所聞所感。語言地道優美,描述性較強。重點是欣賞閱讀中訓練略讀和查讀兩大閱讀微技能,逐步加深對舊金山地震及細節理解,並對地震中發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情感態度,體會人們地震後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本課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paraphrase 課文中的幾個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學生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較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發展,有著更強的求知慾。不滿足單一的課本教材學習,具備對於興趣的話題會去網上搜索知識來獲得信息的能力。半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已經讓他們意識到高中英語閱讀不同於初中的手把手閱讀,更多的是他們自主思考,對疑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本次欣賞性閱讀材料是美國文學原著,他們也是第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較難,注意給學生學法上的指導。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逐層進行理解課文,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識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實施過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師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樂錄音,讓學生帶著問題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賞.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後問問題: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現一張地球板塊分布圖,並讓學生說出舊金山位於哪兩個板塊交界處。(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師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於學生剛學過唐山大地震的相關知識,了解板塊運動會引起地震,圖片即或學生原由有背景知識,為下文的閱讀做好鋪墊。
(二)pre-reading:預測全文。
瀏覽題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現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預測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視頻讓學生用幾個句子來描述所見所聞。
學生一般都這樣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predicting是一項重要的閱讀微技能,目的是讓學生猜測文章可能會講什麼。提前預測能夠更快激活學生腦中原有的圖式,幫助學生更快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唐山大地震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地震前,中,後發生的有所了解,讓學生用句子或小篇來描述所見所聞符合有效的輸入---輸出的英語學習規律。當然直觀的視頻教學也更能激發學生說的興趣。這環節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快地找到作者在舊金山地震中的所見所聞。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劃出作者的所見所聞句子。
Skimming是訓練學生迅速獲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種閱讀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後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可跳過某些細節,圍繞問題,加快閱讀速度。在閱讀時,有意識地引導讀讀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該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熟悉如何進行略讀。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稱掃讀或尋讀。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閱讀理解題所需要的事實及依據。在對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掃描中,迅速定位信息點,而和內容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部分則可一帶而過。該閱讀材料文學性強,所描述的細節也很多,學生很難以找出一主線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兩個問題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這兩個問題十分有效地讓學生去思考人們在震中和震後的感受。通過第一個班的教學,筆者發現可以先將Q2提前解決。因為學生很快就能說出人們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師順勢抓住學生的思維,馬上問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進一步提升問題的本質,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撐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個班級教學中說到人們為什麼很悲傷難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有人說他們失去了家人,親人,朋友;有人說他們失去了房子,無家可歸;由於課文中的一句話還能證明他們可能會由於失去財產和至愛而悲傷。我也趁機問學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導學生這樣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後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幾個形容詞來描述么?其實這也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在這整個過程中,教師起到的作用是組織,參與和引導,重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能動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讓學生觀察以下句子結構,引導學生發現重復和排比的修辭現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讓學生文中找出並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能體會其中的情感並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讓學生第做意譯,先滲透一些paraphrase的技巧:可以使用句子中的同義詞、反義詞,注釋性說明,改換說法,倒換順序等。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brave, library, address等的同義來意譯。
3.Comparative reading
NSEFC Book 1 Unit 4中前後兩篇閱讀文章「A Night The Earth Didn』 t Sleep」和「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雖然都是描寫地震,但風格截然不同。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體裁風格,教師設計了一表格來進行對比閱讀。
Tangshan earthquake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Main idea
Details
Point of view
Response of people
Where the writer shows more feeling
(六)布置作業:寫一篇描寫台風之後的小短文the story after a typhoon。
本單元中心是自然災害及自我保護,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描寫家鄉最常見的災害台風之後情景。
五、課後反思
本課以任務型為教學原則,本案例的每一個任務都是圍繞學習者「學」的角度設計的。通過小組活動,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學生的每一個活動都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向和具體的操作要求,較好地體現有效性的教學。教學成功之處是引導學生一步接一步從閱讀文章表層意思,到探討深層意思,使學生體會地震後人們相互幫助並勇敢面對的精神。引入部分達到預期效果,用自己准備了錄音和圖片自然銜接,時間短但有效能引起學生興趣,猜測舊金山地震的相關內容。在各個環節中能運用激勵評價和過程評價來鼓勵學生去說。
不足之處是在於很多設計問題難度過高,教師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直到第一個班級的教學發現諸如這樣的句子讓學生去意譯有很大困難,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問題給出後一片沉默,即使是程度比較好的同學也是難以入手。到了二次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的同義詞去替換解釋。In what kind of situation are they called brave people? What does 「library」 mean? 這兩個問題的鋪墊較好地處理了教學難點。在今後類似的教學過程中,我想可以提供幾個選擇項,降低難度,以便更有效地進行因材施教。
教無定法,高中閱讀欣賞課也不例外。閱讀可分導入,快速閱讀,表層理解,深層理解,欣賞,拓展等步驟進行。但教學過程不能只將重點放在處理詞彙或講解句子上。閱讀欣賞課可對開設英語文學欣賞選修課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首先,閱讀欣賞課的文學作品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其次,閱讀中啟迪學生思維,由表層及深層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⑶ 高中英語優秀教案設計案例
教案是老師進行教學的重要道具,對教學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把控教學節奏。有了教案,老師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優秀的教案設計對老師的幫助是非常大的,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優秀的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
高中英語教案 範文
本單元通過學習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並改編成短劇形式的課文,學生能初步了解作者的風格。學生應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排演這個短劇。通過對話課的學習與操練,學生接觸表示堅持個人意見的常用語句,並要求學生運用到實際會話中。學習並初步掌握as if和no matter引導讓步狀語從句的用法。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單詞
run, choice, note, change, fool, order, pleasant, right, assistant, customer, foolish, insist, tailor depend, favo(u)r , apologize, excited
2.片語
shop assistant, a clothes shop, give back, or else, change…for …, in the sun, try on, depend on, take place, get off, put on, drop in, once upon a time, do up, in fact, keep back, play the part of, next to
3.交際用語
There seems to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it.
I would like you to change this blouse.
You sold me a blouse that I can』t use any more.
I am afraid I can』t do that right now.
Why can』t you do something about it?
Is anything the matter?
4.語法
學習as if和no matter的用法。
教學建議
課文建議
在Lesson 38課,建議教師應組織學生1)以節目的形式演出這段對話。2)教師可選取錄像或多媒體形式完成此課的教學任務。3)教師把學生分成三人一組,適當准備一些道具排演本課的最後結局的短劇。4)教師要求學生找出能刻畫服裝店老闆人物特徵和心理變化的相關語句。如:There』s a customer, Tod, Will you serve him? / No matter what he is wearing , 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Come, come. Get him his change, Tod..
對話分析
本單元對話是講述在服裝店調換衣服的經過,學生對其內容較易理解,但一些新單詞的用法應掌握,如:customer, run, insist, change…for…。本課中也提供了給學生做相應對話的練習,如:A pair of trousers, A radio的口語練習。
教學重點難點
1.serve的用法
1)serve(sb.) as sth.表示「為(某人)工作,(尤指)當傭人」。
He served as a gardener and chauffeur.他做園藝工人兼司機。
2)serve還可表示「供職,服役」。
He has served his country well.他為國盡職。
3)serve sb. (with sth.). 表示「將(飯菜)端上桌。」
Four waiters served lunch for us.有四位服務員招待我們吃午飯。
4)serve 還可用於「(在商店等處)接待(顧客)或為顧客取貨物」的意思中。
Are you being served?有售貨員接待您嗎?
He served some sweets to the children.他為孩子們拿來了他們想要的糖。
5)serve 還指「(一份飯)夠……」。
This packet of soup serves two.這包湯料夠兩個人食用。
2.judge的用法
1)judge用作動詞,表示作「斷定,估計,認為」解。其後可帶賓語從句,也可帶不定式或形容詞、名詞等引導的賓補成分。
We judge that they have finished.我們估計他們已經幹完了。
We judge them to have finished.我們估計他們已經幹完了。
She judged him about fifty.她估計他在五十歲左右。
The committee judged it better to start the investigation at once.委員會認為最好立即開始此項調查。
From his letter, we judged his visit to China a great success.從他的來信判斷他對中國的訪問非常成功。
2)judge用作「判斷,斷定」解時,還可接wh—分句或wh—加不定式結構。
I can』t judge whether she was right or wrong.我不能斷定她是對還是錯。
3)judge還可表示「評判,評價」,可說judge sb. / sth.
Don』t judge a man by his looks.勿以貌取人。
4)Judging by / from…(從……來看,據……來判斷)是慣用 短語 ,可用來引導獨立分句。
Judging from his looks ,he may be sick.從外表看,他或許生病了。
Judging by his accent, he must be from Guangdong.聽口音,他準是個廣東人。
3.get off的用法
1)get off意為「脫下」。
It』s rather hot today, we must get off the jacket.今天太熱了,我們必須脫下夾克衫。
2)注意:get off還可作「下車」;「離開」;「出發」;「起飛」解。
As soon as I got off the bus, I started for the village on foot. 我一下公共汽車,就開始步行到村裡去。
We must get off at once or we' II be late我們必須馬上走,否則要遲到了。
We got off immediately after breakfast.我們一吃過早飯就出發了。
The plane got off on time. 飛機准時起飛。
4.favor的用法
1)in favor (of )表示「贊成、主張」,常用作表語或後置定語。
The students were in favor of reform. 學生贊成改革。
2)do sb. a favor或do a favor for sb. 是個正式的禮貌用語,意思是「給某人以恩惠,幫某人的忙」。
Would you do me a favor? 幫我一下好嗎?
Do me a favor by turning off the radio. 幫我把收音機關掉。
Do me the favor to come. 務請光臨。
註:do sb. a favor後接of doing 或不定式時,應將不定冠詞a改為定冠詞the。
5.put down的用法
1)意為「寫下;記下」。
Put down your name and your telephone number.寫下你的名字和電話號碼。
Put this down in your notebook for future reference.這點記在你的 筆記本 上,以供今後參考。
2)可作「鎮壓;撲滅」。
The fire was finally put down by the firemen.大火最後終於被消防隊員撲滅了。
6.as if的用法
as if 是連詞片語,作「好像」、「好似」解,引導表語從句,用於下列句型中:
It looks/seems as if ....表示「看起來似乎……」。其中It為無人稱代詞,本身並無詞義。looks / seems是連系動詞,as if引出表語從句。
It looks as if it is going to show. 看來,要下雪。
It seemed as if the suit was made to his own measure. 這套衣服看來似乎是按尺寸給他定做的。
除此之處,as if也可以引導方式狀語從句,修飾主句的謂語,此時從句中的謂語動詞常用虛擬語氣。關於這一點,暫可不必向學生交代。
The woman loves the children as if she were their mother.這個婦女愛這些孩子,她好像就是他們的媽媽一樣。
高中英語優秀教案
一、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①掌握 快速閱讀 的 方法 ,熟悉「發表看法,提出建議」的口語技能,高中英語教學案例。②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培養學生篩選局部和整體信息的能力和獨立閱讀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②培養學生質疑意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情感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和信息素養。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教材內容:本課教學內容是新課標,Canada---The True North 與以往接觸過的介紹國家的 文章 相比,本課的內容沒有整體介紹加拿大的地理概況和風土人情,而是透過一個旅人的眼睛來看加拿大。相比較而言,這樣的課文難度更大。
教學重點:①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②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重點突破】任務驅動,層層深入。利用「任務驅動」方法,使學生利用資源自主探究、解決一系列層層深入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問題的精心設計者和疑難問題的點撥者,培養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①對課文內容中細節的理解。②對網上各種信息源的比較篩選,及學生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而導致的學習效率問題。【難點突破】 設置情境,循序漸進,層層遞進。設置富有情趣的情境,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究。循序漸進的設計問題 , 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和協作學習。
三、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教學策略】:①本節課的教學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出發點,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地進行信息加工、知識意義構建、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適時介入,引導、啟發、組織、幫助、促進。②設計創造性思維問題。所謂創造性思維問題即是指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問題的設計應遵循這樣幾個原則:題型具有開放性、解題富有挑戰性。
【教法】:①演示法:把製作的課件、動畫等顯示給學生看,便於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把握,並從舊知中獲得啟迪,從而解決問題。②評價閱讀法:將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內化而形成的學習成果,在全班學生中展示,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後續學習熱情。③任務驅動教學法: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問題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並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四、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步:熱身活動:猜單詞。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兩組前一節課學過的詞,分別讓兩組同學上來猜。所採用的方式類似於《幸運52》:單詞是出現在屏幕上的,其中一個同學背對著屏幕,他是猜者;另一個同學則是解釋者,他要用英語或輔以動作將單詞的意思表現出來。兩組同學之間展開競爭,看誰猜得又快又多。這個活動不僅可以復習上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令同學們很快融入課堂氛圍。
第二步:讀前活動(一):自由展示。在上這一課之前,我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是介紹你最想去的地方。Which country or plac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ost? Why?學生們自由組成小組,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然後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最後形成自己的powerpoint展示文件。在課堂上,由本小組的發言代表上來進行展示和介紹。這一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頭戲。
第三步:讀前活動(二):自由交談。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加拿大,你最想看什麼?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anada, what would you expect to see there? 先要求他們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再在全班同學面前發言,教學 反思 。
第四步:讀前活動(三):小組討論。經過了前面的大量的有關加拿大的信息的沖擊,你願意用哪三個詞語來描述加拿大?What three words w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Canada? Why? 請小組代表發言。
第五步:加拿大概況綜述。這一步驟是對上幾個步驟的 總結 ,同時也是教師整合並優化了有關加拿大的各種信息所進行的展示。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加拿大的了解,對他們所獲取的知識進行 梳理,也為下一個步驟展開鋪墊。
第六步:掠讀課文。(first reading)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了8個問題,讓同學們帶著這8個問題來閱讀課文。讀完後回答問題。
1.Why are the cousins not flying direct to the Atlantic coast?
2.What is the continent they are crossing?
3.What is 「The True North」?
4.Why do many people want to live in Vancouver?
5.What happens at the Calgary Stampede?
6.Where does wheat grow in Canada?
7.Why would ship be able to reach the centre of Canada?
8.Name two natural resources that Canada has.
第七步:精讀課文。(second reading) 在這個步驟中,我給出了5個跟課文內容有關的 句子 ,讓同學們判斷正誤。如果該句是錯的,請給出正確答案。
1.The girls went to Canada to see their relatives in Montreal.
2.Danny Lin was going to drive them to Vancouver.
3.You can cross Canada in less than five days by bicycle.
4.The girls looked out the windows and saw Native Indians and cowboys.
5.Thunder Bay is a port city in the south of Canada, near Toronto.
第八步:復述課文(retelling) 給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彙,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課文。
Help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great scenery second largest go eastward 5,500/from west to east
here in Vancouver surrounded by ski/sail
第九步:口頭 作文 (oral practice) 設定一個情境,給出一些關鍵詞彙,讓同學們模仿課文來編一段對話或一篇短文。
Suppose two of your cyber pals in Canada come to visit Shenzhen and you are meeting them at the airport. While you are driving them home, you are telling them something about China and Shenzhen, just as what Danny Lin said in the text.
Work in groups. You are required to present either a short passage or a short dialogue.
Help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great scenery third largest go northward from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coast theme parks
第十步:作業布置。要求學生將第九步中的口頭作文寫出來,變成書面作文。
Write down the short passage or the short dialogue that you』ve just worked out.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新課標,我將本節課設計為競賽、導入、個人探究、互動交流、協作探究和討論及口頭作文等九個步驟。我充分發揮自製網路課件的優勢,使本節課的內容更加充實,容量更多。既貫通了所要學的知識,又拓展了課外知識,使得本節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更加濃厚 , 積極地自主探究,討論問題熱烈,課堂氣氛活躍!
高中英語教案設計
一、學生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中三年級學生,智力發展趨於成熟。他們的認知能力比初中階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漸漸形成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他們 學習英語 方法由死記硬背轉型向理解型並應用到交際上,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技能和策略,學會把語言學習與現實生活和興趣聯系起來。通過任務型課堂活動和學習,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加強,不再認為英語的課堂學習很枯燥,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也加強了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生已經完成了高中英語第一個模塊的學習,漸漸習慣了我的教法。雖然一開始他們覺得與初中教學很不相同(初中老師注重手把手式的語法教學),但經過半個學期後,他們適應得很快,而且還取得一定的進步。他們會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於闡述見解,並且從課內知識拓展到課外,通過多種 渠道 獲取學習資源。不過,本班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差距還相當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布置的任務要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使他們都有所收獲。
二、教材分析
這一課是本單元第一個課時。在上這一節課前並沒有讓他們了解太多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只是由於這課出現的人名和地方名比較多,我在課前教他們讀了一下。我在備這一課時,發現它的 warming-up部分會花費比較長的時間,於是我沒有採用,而使用了我自己另外准備的引入(只是花了4到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對這課的話題作好心理准備,也為了完成本單元的目標作了鋪墊。我覺得在今後也必須合理使用手中的教材,根據學生水平和教學設計進行整合或增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
三、教學目標
本課為閱讀課型,主要介紹有關俄羅斯遺失琥珀屋的軼事。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世界 文化 遺產,學會描述他們的起源、發展和保護等方面的情況。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用不同的形式來讓學生自己歸納,提高閱讀技能。由於這課講述國外文化遺產,學生會感到陌生,為了引起共鳴,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遺產結合一起討論。本課目的要使學生學會如何談論文化遺產以及最後形成保護文物的意識。
教學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看圖片和聽錄音引入文化遺產這一話題。
2.從網上下載一些琥珀屋圖片並展示給學生看,分辨新舊琥珀屋,給學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有利於幫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一些生詞用板書)
3.學生閱讀課文後完成精讀練習。
4.兩人圍繞琥珀屋設計小對話。
6.小結文章,一是找關鍵線索,二是寫作手法。
7.小組討論,包括復述課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學生總結自己通過本課學習學到了什麼(達到教學目標--形成保護文物意識)。
四、教學策略
環環相扣,設計緊湊。先利用錄音和圖片引起興趣,然後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文章,通過回答問題掌握細節,知道琥珀屋從形式-失蹤-重建的過程,再從整體上把握它的結構、特色,學慣用英語歸納以及復述,最後自己去小結上完這節課的收獲,使他們的掌握閱讀技巧的同時也增加了見識。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會用 英語口語 判斷別人給出的依據,並給出自己的觀點。
採用多媒體教學,用一些有關文物的精美圖片,引起學生對即將閱讀的文章的興趣,減少陌生感。
課前需要准備中外文物圖片以及對這些圖片簡短的錄音描述。
五、教學過程
(一) warming-up引入
教師用 PowerPoint分別展示三幅圖片以及播放有關的三段介紹錄音,並不需要學生詳細記錄細節,因為不是聽力課,只是了解圖片是什麼地方,位於哪個國家等。
( look at three pictures and listen to three tourist guide describe each of them.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1、3為學生所熟悉的
1. The Pyramids in Egypt
2. Machu Picchu in Peru
3.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然後問問題: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They represent the culture of their countries, so they are called______)引導學生講出 cultural relics這個片語接著分別說出 cultural relics的定義(學生個人觀點)
(引入部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話題有所了解,而且很有興趣了解 其它 文物)
(二) Reading使學生了解Amber Room形成、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1、讓學生解釋文章的title—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Maybe it's lost)
2、為了讓學生知道琥珀屋是什麼樣子,幫助理解文章,教師展示多張圖片,新舊琥珀屋對照、外觀、以及裡面擺設的琥珀,金碧輝煌的琥珀屋使學生大開眼界,嘆為觀止,並學會分辨新舊。
3、先給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scanning)。有目的性閱讀是閱讀訓練一種技巧,並且提醒學生不用太多花大多注意力在人名、地名上面,而假設自己正在讀一本偵探小說,集中精力探究事情的發生經過。
4、閱讀後學生回答問題(大部分學生能找到答案)
5、在了解細節的基礎上,再次閱讀(skimming)。全班分5個小組,分配任務給每一個組,文章共有5段,每組概括一個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過3個單詞來概括,既降低了難度又提高了學生歸納能力。
(三) Difficult points
因為只是閱讀課,語言點不作詳解,是為下個課時作準備,分別找出 4句難句,讓學生進行解釋,一一說明屬於什麼從句(分別有賓從、狀從、定從、主從)(從句是學生的薄弱環節),為學生掃除閱讀障礙。
l. Frederic WilliamⅠ,the king of Prussia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that his greatest gift to Russian people would have such a strange history.
2. Once it is heated, the amber can be made into any shape.
3. This was a time wh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at war.
4. There is not doubt that the boxes were then put on a train for Konigsberg .
(四) Summing-up(總結)
學生掌握每段大意後,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構和特點
1、找出與Amber Room有關的重要線索(3個人物、2個國家、1個組織)
2、分析寫作手法(時間順序及都用了一般過去時描述已發生的事情):讓學生將來進行寫作訓練描述某事經過時,可以模仿這篇文章的手法
(五) Group-work(task)4人小組
學生此時已非常熟悉文章內容及結構,進入用英語進行交際環節
1、復述課文,教師給出一段文字,中間有不少空格,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寫空格(learn how to talk about cultural relics)
Fill in the blanks:
The Amber Room was made________. Frederick WilliamⅠ________.It soon became part of the Czar's winter palace in St.
Petersburg . Later, CatherineⅡ________and she told her artists to________. In September, 1941,the Nazi Germany
army secretly ________. After that,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________. Now Russians and Germans have
________much like the old one.
2、談談自己從中的收獲(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學生都能說出要保護文物(完成本課教學目標)至於怎樣保護,因時間關系留待下個課時再討論。
(六)布置作業:復習課文及寫一篇如何保護家鄉某一文物的文章。
六、課後反思
教學成功之處是引導學生一步接一步從閱讀文章表層意思,到探討深層意思,使學生明白文物重要性及要做好保護。例如,先帶著問題讀課文,回答問題,接著概括段意,然後分析句子,(這是表層理解),最後總結全文,通過字面理解使學生達成共識――保護文物,升華到深層理解。引入部分達到預期效果,沒有用書本上的例子,而自己准備了錄音和圖片作為引入,時間短且能引起學生興趣及渴望了解更多的求知慾。
高中英語優秀教案設計案例相關文章:
1.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案例反思
2. 2020英語開學第一課教案優秀3篇
3. 英語課堂教學案例
4. 高中語文《氓》優秀教案設計
5. 英語語法教案範文
6. 高中語文《天狗》優秀教案
7. 高中語文《師說》優秀教案設計
8. 高中英語公開課教學反思
9. 高中英語教師優秀事跡
10. 高中數學集合教案設計
⑷ 高三英語閱讀理解教案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0&class_id=207
『高中英語教案』高三英語專項輔導閱讀理解
·高三英語專項輔導閱讀理解一、特點: 1、詞彙量不斷增加,讀速要求提高 2、文章題材及體裁多樣化 3、能力測試多樣化 4、考查內容多樣化二、題形特點 高考閱讀理解......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0 推薦程度:
『高中英語教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 Unit 3 Background
·《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 Unit 3 Background 第一部分 教學設計 Aims and requirements ♦Read three e-mails......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0 推薦程度:
『高中英語教案』牛津高中英語江蘇版Mole 2 Unit 3A mazing people
·教材分析:《牛津高中英語》(江蘇版)是對已有英語教材的一個全方位提升。它更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關注培養學生健全的情感。該教材必修模塊每單元由Welcome to the......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 推薦程度:
『高中英語教案』譯林牛津選修11
⑸ 英語閱讀課教案
英語閱讀課教案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英語閱讀課堂教學開始受到社會各界更為廣泛的關注。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問題鏈接模式,不僅能有效提高高中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的完整性及連貫性,同時還能最大限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整個課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下面是我給大家提供的英語閱讀的教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哦!
【英語閱讀課教案】
一、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體育班學生,由於學生的英語基礎很弱,英語學習(特別是英語閱讀)對他們來說也就困難重重。傳統的做法,已不再相宜。自己一直在摸索符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學生適應得很快,而且也取得一定的進步。他們會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於表達觀點,並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通過多種渠道鞏固學習。不過,本班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差距還相當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布置的任務還要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使他們都有所收獲。
二、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以保護野生動物為主題的文章,文章描述了Daisy在夢中經歷的一次奇妙的飛毯旅行中,看望野生動物的經歷。通過女孩和藏羚羊、非洲象、猴子的對話,使學生進一步意識到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以及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動刻不容緩。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越來越重要了。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話題。作為中學生,有必要了解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確立環保的觀念。
三、教學目標:
● 語言知識目標:
(1)理解、掌握並能運用本文出現的重點詞彙、短語及句型。
(2)學會用英語表達與"保護野生動物"有關的話題。
● 語言技能目標:
(1)能繼續鞏固速讀、概括、比較等閱讀技能,獲取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信息,培養其對所獲取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野生動物話題有條理的做簡短發言、對話等活動,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 情感目標:
(1)激發並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體現課堂教學主體者的身份,使其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各環節,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能力。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與同伴用英語進行積極地交流,發展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能意識到野生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非凡意義。能積極熱愛生命,關注自然,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責任感。
● 教學重點和難點:
運用閱讀技能,充分理解文章;並能運用所學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選擇使用交際教學法。在具體教學中以情景教學和活動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學手段創設情景,利用投影儀等輔助設備,培養學生直接用英語理解、表達和思維的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貫徹交際教學原則,組織各種課堂活動,如表演、討論等,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五、教學程序:
● 1.歌曲欣賞
趙傳的動畫歌曲《我是一隻小小鳥》,當學生看到獵人拿槍想打那隻小鳥時,學生都很氣憤;當他們看到工廠排出的廢氣、臟水時,學生表現出對我們眼下面臨環境的擔憂。這首歌曲已經起到激發學生環保的意識。
● 2. Leading-in
呈現一幅幅野生動物慘遭殺戮的視頻,然後問學生:What has happened to these animals? What will happen if human beings continue to do like this?
學生踴躍發言,積極表現。讓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激發他們急於通過課文學習獲取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知識。
● 3. Pre-reading
先問學生: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on page 26, can you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讓學生利用標題和文中插圖預測文章內容,培養學生預測話題的能力。也激發學生讀文章去驗證其預測的好奇心和興趣。為下一步Fast reading獲取文章大意奠定基礎。
● 4. Fast-reading
Questions:
Which places did Daisy visit? What animals did she meet? 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本環節讓學生快速閱讀,完成英語周報上的根據課文內容填表格,很適合體育班學生的英語教學。不僅能保證學生順利的完成閱讀任務,培養學生通過速讀、跳讀等閱讀技能獲取所需信息及文章脈絡結構的能力。
● 5. While-reading
本環節讓學生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別就關於the antelope, the elephant and the monkey部分進行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比如:讓學生做一個關於對Antelope的報告;對大象進行一個采訪;對Monkey部分自行設計問題;讓其他同學回答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藉助於閱讀理解所獲取的信息,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來完成,教師必要時給與一定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 6. Post-reading
在了解細節的基礎上,再次閱讀(skimming)。全班分4個小組,分配任務給每一個組,文章共有4段,每組概括一個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過3個單詞來概括,既降低了難度又提高了學生歸納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檢查和評價學生的理解掌握情況。
①Play a game.看圖說話
讓學生通過游戲的形式,對本課內容進行鞏固擴展;這樣做既鞏固了所學知識,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② Discussion:
Topic:
(1) 個人展示Why are some wild animals in danger of dying out?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此任務適合英語基礎好一些的學生,讓學生充分練習課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彙和句子,並加以記憶
(2)我的舞台我做主------小小宣傳家(我為保護野生動物獻計策)
Design a slogan (口號) for a world wildlife protection organization.用英漢結合的
Protecting pandas, we work together保護大熊貓,我們一起努力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
Please protect the wildlife請保護野生動物
Care about wildlife, protect our home 關愛野生動物,保護美好家園
本環節設計適合小組活動,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想像的空間;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合作、共享意識。
●7. Summary
談談自己從中的收獲(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讓學生進行本堂所學內容進行自我評價。
●8. Assignment:
知識卡片小製作
怎樣保護野生動物
The title : Save the endangered wild life!
作業設計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小組討論後,進一步擴大野生動物保護的知識,並加以運用。
六、課後反思
教學成功之處是引導學生一步接一步從閱讀文章表層意思,到探討深層意思,使學生明白動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作用很重要性,要做好保護。例如,先帶著問題讀課文,回答問題,接著概括段意,然後分析句子,(這是表層理解),最後總結全文,通過字面理解使學生達成共識――保護動物,升華到深層理解。
七、改進措施
不足之處是在閱讀後回答問題那部分,設計問題大多是 wh-問題,因此對閱讀能力稍差的學生沒有完全照顧到,原因是我認為他們是高一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答案並不難,何況這些問題並不是推理題,就以為他們都能接受。但下課後我了解到有一些學生並未能在短時間內回答完所有問題,在以後類似的教學過程中,檢查時應兼顧全體,並及時告知學生提前做好預習。
;⑹ 圖表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圖表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一、引言
1、課程標準的教學活動建議
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新課標在教學活動類型中還建議,為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採用圖表的方式幫助學生組織信息,表達觀點,發表見解,開展閱讀和寫作活動。
2、高考新增題型的啟示
江蘇省2008年高考新增加的題型任務型閱讀,它要求考生根據閱讀文章提供的信息,用恰當的詞語完成與短文相關的圖表。圖表的形式除了常用的表格外,還有流程圖,線形圖,樹狀圖,網路圖等。這樣的閱讀題型,已不同於傳統閱讀理解中的選擇題,它融合了詞彙、語篇、結構等多個層次的要求,實際上是閱讀信息的二次加工過程,更注重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為此,將圖表引入中學英語課堂就非常必要。
二、圖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優勢
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曾對「綱要信號」圖表教學進行過實例研究。他認為,採用圖表的目的在於把教學內容轉化為條理清晰的圖表形式,使學生一目瞭然。圖表可以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了解文章的編排設計。圖表與文字材料的表達意圖是相同的,但與文字材料相比,圖表的表現形式更加簡潔清晰,直截了當。圖表與英語教學的有機整合,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促使他們整合新舊知識,建構知識網路,濃縮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將圖表運用於英語閱讀教學之中,能有效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同時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圖表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1、閱讀前用圖表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是指學習者業已習得的知識(Carrell&Eisterhold,1983)。它通常包括人們所學的語言知識、對語言材料的體裁、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等的理解以及與所掌握的所學語言材料內容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等。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可以使其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更加透徹,從而獲取更多的知識。這種知識的積累又為其以後閱讀活動中背景知識的激活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使用圖表激發學生的背景知識類似於我們通常所說的「brainstorm」。
2、閱讀中用圖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利用圖表進行課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整體輪廓,並在頭腦中創造有關課文內容的全景圖,建立系統和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進而對課文信息進行有效整理和組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閱讀後用圖表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學生對所閱讀的文章有了整體的感知和理解後,閱讀的教學並沒有結束。閱讀只是信息的輸入過程。教師還應設計一些讀後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的信息得以輸出,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採用圖表的形式將語言信息呈現給學生,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者書面表達。 四、應用圖表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師要「吃透教材」
運用圖表教學,要求教師要精心備課,特別要「吃透教材」。教師自己首先要確定篇章結構、理清文章脈絡,提取出主要的事實細節、觀點態度,確立不同層級的恰當表達,同時還要用盡量直觀、形象、生動的圖示展現出來。教師需要在備課上下大工夫,還要將圖表與其他教學活動融為一體,綜合運用。
2、圖表要簡潔明了,主題突出
圖表的結構要簡單明了,學生一目瞭然。盡量減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圖表結構或用途的理解反應時間,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圖表所展示的語言信息的理解上。避免圖表結構過於復雜,使學生難於理解,妨礙教學目標的實現。圖表所要呈現、承載的語言信息主題要單一、突出。
3、圖表形式要多樣化,切忌單一
形式多樣化是指,一方面圖表的結構形式要多樣化,如表格的單元格、列、行、長、寬等要有變化,不要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圖表的種類也要多樣化,在表格、圖式的選擇上要根據所要呈現或承載的內容來確定。表與圖、圖與圖、表與表之間可以相互轉換,相同的語言信息可以用不同的圖表來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選擇運用,讓形式與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讓圖表的輔助作用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4、圖表的詳略設計應結合學生的英語水平
圖表可以用來表徵文章的主題、文章的結構、文章的主要事實細節、作者的觀點態度及它們的邏輯關系。信息的詳略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如果學生的英語水平較高,應盡量用較少語言描述,可以選擇概括性較強的詞句,可以只給學生提供動詞原形,從而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發揮的空間。如果學生的英語水平較低,就要用相應具體而完整的信息描述,可以用表達信息的片語,最好選用適當的時態,以利於學生理解、記憶以及最後信息的表達。圖表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之中,可以將提取的信息顯性化,易於理解,便於記憶。在設計圖表的過程中,要注意主題間的上位關系和下位關系,可以用箭頭或大括弧等顯示主題的上、下位關系,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層級更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因此,要注意將信息的提取和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學習有效結合起來。
;⑺ 高中英語閱讀參考論文範例
閱讀教學作為整個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直以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無論從高中英語課程的設定、教材的選編、還是從高中教學中閱讀課所佔的課時比重等方面來看,閱讀教學都占據重要的位置。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淺析高中英語閱讀技巧
高中英語閱讀的要求與初中有較大差別:文章詞數增多,生詞量增大,組篇方式復雜,文章資訊量較大,文章內容比較成人化,並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識要求。閱讀理解在高考中占據很大的比重,而且越來越注重能力的測試。因此,在高中英語學習中必須掌握最基本的三種閱讀理解技巧:猜測詞義、難句理解和語篇理解。
一、 猜測詞義
《英語課程標准》六級閱讀技能目標提出六級為高中最低目標: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結構猜測詞義。猜詞能力是英語閱讀最基本的能力之一。高考閱讀文章也允許出現2%-3%不注漢語的生詞。因此,從高一起閱讀文章中就鋪設了適當比例的生詞。碰到生詞切勿驚慌,因為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高深莫測的。只要抓住一定的線索就可以猜出,並加以理解。猜詞有兩個步驟:尋找線索和確定意義。線索多種多樣,可依據構詞法、定義解釋、對比關系、因果關系和上下文暗示「順藤摸瓜」。
1. 構詞法
Shantzis believes his system could help recycled materials bee more costeffective.
初看起來,costeffective不得而知。細心觀察,它是由cost和effective合成,effective是effect加字尾派生而來。既然「成本有效」,就是「劃算的」。構詞法線索在猜詞中用得最多。2009年江蘇高考閱讀理解A篇中就有六個可以根據構詞法猜測詞義的生詞:emotionally有感情地,originally原來, conditioning規定,consequently結果, sociable好交際的,respond反應。
2. 定義解釋
Decision-thinking is not unlike poker...This card game has often been of considerable interest to people.
從解釋的內容不難看出,poker是一種多人玩的、有趣的卡片游戲。由此猜測為「撲克」。另外還可以從發音來驗證,「撲克」poker之音譯。定義、解釋形式多樣,有定語從句、同位語、並列句,甚至用破折號引出補充說明,等等。
3. 對比關系
Thousands of people got stuck in lifts. But no one was afraid. We passed the time by telling stories.
數千人困在電梯中,應該情況不妙。But轉折了人們的境況。其線索是對比轉折。如果猜測為「受傷」、「窒息」、「沮喪」還不妥貼。根據下文「講故事消磨時間」,應推斷為「驚恐」。
4. 因果關系
The biggest power failure happened yesterday. All of our ice cream and frozen foods melted.
後一句承接前一句。前一句的情況導致後一句的結果。線索是因果關系。既然停電,冰淇淋、冰凍食品化凍是必然結果。猜測為「融化」。
5. 上下文暗示
We had lots of candles on the table and the waiters were carrying candles on their trays.
從上文得知靜止的蠟燭放在餐桌上,侍者隨身帶著的蠟燭不會放在口袋裡,不會放在頭頂,而是放在端菜的「淺盤」中。
再看例項,猜出畫線生詞的含義,並說出線索依據:
1. Modern medicine began with the stethoscope, a medical tool used for listening to the movements of a person』s lungs and his heartbeats.
2. Though Tom』s face has been washed quite clean, his neck still remains grubby.
3. The river is so turbi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see the bottom even when it is shallow.
4. Most of fishes have slimy skins covered with scales, so it is difficult to get firm hold of them.
5. The passengers』 belongings on the train are stored in their holdalls, boxes, baskets and netbags.
1. 聽診器,定義解釋;2. 骯臟,對比關系;3. 渾濁,因果關系;4. 滑溜的,魚鱗,上下文暗示;5. 擁有物,行李包,網袋,構詞法。
二、 難句理解
文章中的難句,猶如攔路虎,讓你無法理解全篇,令人望而生畏。高考趨勢之一就是難句增多,型別多變,不但測試考生的閱讀技能,也測試考生的智力水平和心理素質。難句一般是長句、省略句和倒裝句。
長句是一些並列句、復合句,或者有多種形式的定語、狀語、插入語,或者伴有分隔、倒裝、省略,盤根錯節,令人眼花繚亂。其實,再長的句子,只要能抓住結構中的關鍵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結構中的關鍵詞是指分句、意群的引導詞或起始詞。找到分句的引導詞,就能發現各個分句的主謂語,最後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各個擊破。抓住意群的起始詞就能理清各個語法成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請看例句:
Decision-thinking is not unlike poker―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
此句含有29個單詞,語法結構復雜。從概貌上看, 破折號前是一個簡單句,破折號引出一個補充說明的句子。結構關鍵詞是not only...but also, what, what, and what。抓住引導詞後,再確定各個主謂語。由此分析得知,it是形式主語,真實主語是三個主語從句,三個主語從句由not only...but also和and 連線。在第二個主語從句中帶有賓語從句,第三個主語從句中,也帶有賓語從句,而且賓語從句又帶賓語從句,重重疊疊。全句可直譯為:作出決定的思維就像打撲克,不僅你所思考的問題常常是要緊的,而且其他人認為你所考慮的問題,和你思考其他人認為你所考慮的問題也常常是要緊的。
再看怎樣抓住結構關鍵詞,並將它們化整為零:
In particular, he showed that all games fall into two classes: there are what he called games of「perfect rmation」, games like chess where the players can』t hide anything or play tricks: they don』t win by chance, but by means of logic and skills.
這是一個44個單詞的鬆散長句。首先要找到分句和意群的關鍵詞:that, what, games, where, not...but,另外兩個冒號,一個逗號在句中也很重要,它們都表示補充說明或者同位關系。理清基本結構後,可以將長句分解為以下六句:
1. In particular, he showed that all games fall into two classes.
2. There are games which he called games of perfect rmation.
3. The games are like chess.
4. In the games the players can』t hide anything or play tricks.
5. They don』t win by chance.
6. They win by means of logic and skills.
長句就是由這些簡單的分句用結構連詞串連而成,一旦將它們一一拆開,就化難為易,一目瞭然。
難句的另一形式是省略句和倒裝句,而且這類難句在高考中出現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活。在理解省略句、倒裝句時使用「恢復原狀」法是非常有效的。請看江蘇高考任務型閱讀中的省略句:So, the munication begins with the self, as defined largely by others, and involves others, as defined largely by the self.
句中含兩個as省略句,如果分析省去了什麼,並將它們補全就不難理解。此句as後省去it is,全句意義為「按照別人所定義,交流開始於自身;按照自己所定義,交流也涉及別人」。再請看江蘇高考另一篇中的倒裝句:
Under this is bedrock through which water cannot percolate.
只要將主語和表語對調位置,即恢復原狀就很容易理解,意為「水不能滲透的岩層就在這一層下面」。
三、 語篇理解
語篇理解主要有兩層含義:文章的整體理解和文章的深層理解。整體理解即通過閱讀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提取、分析主要資訊,歸納概括主旨大意。深層理解即獲得字里行間的隱含資訊,准確領會生詞和某些活用單詞的特定意義,推理判斷作者的言外之意。整體理解與深層理解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要想很好地進行語篇理解,必須注意三點:
1. 第一遍快速閱讀時,就要有意識地找出文章的主題句和段落的主題句,從而了解文章全貌,理清層次關系,把握文脈主線。大多數主題句是段落的起始句和結束句。
2. 第一遍快速閱讀中碰到難詞、難句時,可以再讀一遍該句,抓住要領後再往下閱讀。盡量不在第一遍閱讀中留下「隱患」,也避免難句的理解偏差影響下文的閱讀。
3. 在做題時,有必要再次掃讀、搜尋相關資訊,並謹防被詞句的表面意義所迷惑。要剔除與上下文和主題思路相違背的一些表面意義,搜尋到深層的隱含資訊。
請閱讀以下例子,並完成有關題目:
Olaf Stapledon wrote a book called First and Last Men, in which he looked millions of years ahead. He told of different men and of strange civilizations文明, broken up by long「dark ages」in between. In his view, what is called the present time is no more than a moment in human history and we are just the First Men. In 2,000 million years from now there will be the Eighteenth or Last Men.
However, most of our ideas about the future are really very short-sighted. Perhaps we can see some possibilities for the next fifty years. But the next hundred?The next thousand?The next million?That』s much more difficult.
When men and women lived by hunting 50,000 years ago, how could they even begin to picture modern life?Yet to men of 50,000 years from now, we may seem as primitive原始的 in our ideas as the Stone-Age hunters do to us. Perhaps they will spend their days gollocking to make new spundels, or struggling with their ballalators through the cribe. These words, which I have just made up, have to stand for things and ideas that we simply can』t think of.
So why even bother to try imagining life far in the future?Here are two reasons. First, unless we remember how short our own lives are pared with the whole human history, we are likely to think our own interests are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y really are. If we make the earth a poor place to live on because we are careless or greedy or quarrelsome, our grandchildren will not bother to think of excuses for us.
Second, by trying to escape from present interest and imagine life far in the future, we may arrive at quite fresh ideas that we can use ourselves. For example, if we imagine that in the future men may give up farming, we can think of trying it now. So set your imagination free when you think about the future.
第一遍快速閱讀後,我們已知此文體裁為論說文,共五小節。第一小節介紹概貌。二、三小節是一個層次,講現代人很難看得很遠。四、五小節為一個層次,講想像未來生活的原因。一至四小節的主題句都是第一句。第五小節有總結全文的作用,說明想像未來是為了珍惜現在,主題句是最後一句,此句也是全文的主題句。文章中雖然難句、難詞較多,但脈絡結構理清後,對捕捉細節和深層資訊很有幫助。
首先在主題思想和文脈主線的牽引下理解這些單詞、短語:
1. picture modern life 描繪現代生活
2. short-sighted 目光短淺的
3. Stone-Age 石器時代
4. bother 麻煩
5. excuses 借口
再看字里行間暗藏著什麼,尋求這種深層資訊至少要思考三點:
1. 文章主題
2. 作者主旨
3. 隱含細節
文章主題上文已經分析。作者主旨為:現代人必須極目遠望,想像未來,認識自己在宇宙長河中的時間價值,從而負起當前的應盡之責。至於隱含細節,必須先抓住表層資訊,由表及裡,抓住本質。例如:第一小節表面上是介紹一本書。其實,作者通過介紹這本書,提出自己的論點,展示了全文的話題,也初步表明思想觀點:「現代」僅是歷史長河中之一瞬,人類文明的方式因為「時間」的分隔而截然不同。把握這些隱含資訊對理解後面四個小節的詳論細述有很大幫助。
有些隱含資訊必須根據題目要求再次掃讀才能有針對性地搜尋出來。題目中的選項迷惑性往往很強,因此,要善於排除干擾,撥開迷霧。這時也要注意分析題目的設題型別和擬題手法。例如:
1. A particular mention made of Stapledon』s book in the opening paragraph _______.
A. serves as a description of human history
B. serves as an introction to the discussion
C. shows a disagreement of views
D. shows the popularity of the book
通過第一遍快速閱讀已經得知其段落大意,再進行掃讀,以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找出正確答案。先看A,雖然這一小節提到「人類歷史」,但不是著重描述人類歷史。再看C,表面資訊有different men, strange civilizations, 但真實內容卻未說觀點分歧。選項D干擾性很強。雖然作者贊同Stapledon的觀點,並以此展開全文,但通篇都未提到此書是否深受人們歡迎。從語篇理解看,D僅是一個旁外的話題。再看B,表面資訊是開篇部分,應是「匯入」。隱含資訊須全篇理解,全文都是圍繞第一小節的話題展開的討論,表面資訊與隱含資訊一致。B為正確選項。
2. The text discusses men and women 50,000 years ago and 50,000 years from now in order to show that_______.
A. human history is extremely long
B. life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
C. it is a useless plan for the next 50 years
D. it is difficult to tell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從表面詞句上看,似乎讀懂第三小節,就可以回答此題。其實不然,因為A、B、C三項本身都是成立的,而且迷惑性很強。再次掃讀二、三小節便受啟發,第三小節是第二小節意思的延伸,進一步闡述遠望未來的困難之處,論古說今,舉例印證,都說明之「難」。因此D才是正確答案。
3. Spundels and ballalators are used in the text to refer to_______.
A. tools used in farming B. ideas about modern life
C. unknown things in the future D. hunting skills in the Stone Age
從表面資訊看,虛構單詞指工具,先排除B和D。再次掃讀得知不是農具,排除A。C是一個比較保險的正確選項。它們是未來不可知的東西。
4.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of the text, imagining the future will_______.
A. serve the interests of the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B. enable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human history
C. help us to improve farming
D. make life worth living
測試推理能力,推斷作者主旨。此題較好地運用了干擾選項和「答非所問」的擬題手法。B、C、D本身都是成立的,文中確實提到「人類歷史」、「認真耕作」和「生活意義」。作者主旨是由這些個體組合而成,其中心思想是由它們提煉、濃縮而來,即盡管展望未來困難重重,人們還是應該想像未來。既然「現代」僅是一瞬,何不在這段歷史時期盡心盡責,何不珍惜、愛護如今的世界呢?初定A為正確答案。但A項本身又有干擾資訊。最後一小節出現escape from present interest,似乎A不能選。其實文中這一部分是說明「想像未來的同時暫且不談目前的個人利益,這能提高思想境界」,寓意還是「想像未來」,並不是說「想像未來」與目前的利益無關。由此搜尋到文章的「畫外音」――想像未來既有利於現代,又造福於未來。A為正確選項。
語篇理解是較高層次的理解,也是如今高考試題的趨向和要求。
閱讀理解的技巧無論合理性程度有多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掌握和完善。運用所學的技巧多閱讀,多琢磨,必有提高。
<<<下頁帶來更多的
⑻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案例
長期以來,高中英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編以及高中教學中閱讀課所佔的課時比例都充分體現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下面是為大家准備的高中英語教學 反思 案例,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案例 範文 1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發現:不同班級甚至同一班級的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他們幾乎對 英語學習 失去了興趣或信心,其中特別是不少學生在初中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打好,加上高中課程難度較大,他們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難以在高中英語快節奏、高密度的課堂上與教師或同班同學保持步調一致,從而給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對學生、對知識、對 教學 方法 等方面進行反思與求證,我們就很難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如何進行教師角色的轉變,如何運用合作式手段進行教學,如何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大腦的功能由單純的「倉庫」變成知識的「加工場」等問題,如果能得以解決,我們就會實現有效教學,達到課堂教學它應有的目的。
1.英語課程改革教師觀念的轉變
從學習的內涵來看,應該轉變「課堂中學英語」為「生活中學英語」。
語言來源於生活,英語是一門語言,因此,英語來源於生活,又必須回歸於和生活,語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性和靈性。語言強調「communicationand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張在生活中學英語,在活動中用英語,在英語教學中去體驗英語,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統一的教學思想。即英語教學應該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變傳統中「單一的課堂中學英語」為「生活中靈活學英語、用英語」。
從學習的形式上來看,變「傳統的灌輸式」為互動式「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特別重視學生課堂上英語知識的消化,講究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教學中重視課內知識的封閉傳授而輕視課內外方法的開放學習,這種傳統的灌輸式使學生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極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現。在聽、說、讀、寫、思維、表達等方面進行訓練,力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一律放手,使學生能自學、自答、、自測、自做、自評;凡是學生能夠參與活動的,學生必須參與,如:對話訓練、短劇表演等,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會學生 學習英語 的方法,讓學生「會學」英語,培養學生和老師互動式學習,這是當今英語教學中重要的方法。
2.英語教學改革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情境的設計者、策劃者」
在課堂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策劃者,他應當確定好教學內容,對於重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他還必須了解對象,並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好各種教學活動。一般來說,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單一不變的灌輸更具有吸引力,更易於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知識水平的不同而給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任務,不使基礎差的學生因為活動難度太大不能完成而產生挫折感,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學生因為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盡量讓所有學生都能從實踐活動中受益。應當說,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策劃。
從「學習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互動的導演者、參與者、創造者」
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把學生比作演員,教師比作導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領導學習活動。在宏觀上要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進行正確的導向;在微觀上要在每一個教學步驟上進行演示,保證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那麼,下面談一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具體可實施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 教育 觀念要求我們確立新型的師生觀,即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融洽與否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
(二)創設「我要學」的課堂環境
要發揮能動作用,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思維,把教材內容激活起來,還原為生活的交際現實,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際中,體驗、領會、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語言強調「languageimmersion」,讓學生在參與、交流、合作中學習和使用。可以是顯而易見,教學以學生實際生活和興趣為出發點,創設了歡快愉悅、情意盎然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我要學」的濃烈慾望。
3.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合作式教學手段
在英語課中如何實現「多信息、快節奏、高密度、勤反復」這種優化形式呢?合作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形式。合作教學即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恰當運用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師生合作。
跨世紀的學生處在一個信息的時代,網路的時代,學生在某些領域擁有的信息量,極有可能超過教師,因此,師生合作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途徑,更是對古訓「教學相長」的新發展。例如教一個新單詞或新 句子 前,有些學生己通過 其它 途徑提前接觸到,我就先請學生讀,當確認他的發音準確無誤後,他就可模仿我平日新授方法,使其它學生學會這個單詞或句子。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精神,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也能開拓教師的思路。
生生合作。
在進行英語授課的過程中,我會根據教學內容把學生座位重新布局,組為單位,每組六人,組內實行組長負責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某些問題,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最後合作解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這樣可以增加學生間的練習機會,增大密度,培養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實踐的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調動學生個體學習的積極性,又要促進小組組員間的合作,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學習,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並且在合作中面向了全體學生,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差別,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
4.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綜合素質,適應新形勢下的英語課堂教學
在英語課堂改革中,對老師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因此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情感素養。
要使學生有飽滿的熱情和樂觀向上的 學習態度 ,,教師就應該注重自身情感素質的培養,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煩惱和不如意帶到課堂中,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靈活運用教材,活化教材內容。
新課程標准與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課本量大面廣,靈活性強。要求師生的配合性強,以單元為單位,聽、說、讀、寫較以往皆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難在預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的。二是難度增大,生詞量,閱讀量增加近一倍。針對這一新變化,如何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需有新舉措。須將其內容活化,按交際原貌活化於課堂,形成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師生互動,共同投入。
教無定法,活化教學手段。
學知識,如登山,越往上,越困難。降低學習坡度,化難為易,需活化教學手段,新教材的每個單元都貫徹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實踐表明:可採用探究性學習,因為疑問最容易引發探究反映,沒有提出問題的意識和熱情,不會提出問題,缺乏對知識的理解和批判意識,就談不上有創新。
4.4擴大知識面,使知識融匯貫通。
面對教材中的知識量大,知識面廣這新要求,教師應適當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就得適當的查找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材料,可稱之為收集資料。當然,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通過不同 渠道 收集資料,通過收集資料以求得問題的完滿解決,並將之與己有的知識進行聯系,鍛煉學生探求新知識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因此,我們要細心地教學生學會學習,激勵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思維創新努力、語言表達努力、互助合作努力等諸多努力。讓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塑造我們自己的教學模式,打造我們高中英語教學美好的未來。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案例範文2
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 創新思維 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語教育教學理念,使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性,基礎性與選擇性;建立靈活的課程目標體系,使之對不同階段與不同地區的英語教學更具指導意義;建立多元,開放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規范的英語教材體系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以保障英語課程的順利實施。
因此,根據高中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與學業發展的需求,高中英語課程應該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能力運用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與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與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師正面對著一個新的課程環境,新的課程研究模式,一個要求教師角色向廣度延伸,向深度擴展的時代背景。在這個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激烈對峙的轉型時期,交織著教師的退縮,彷徨,奮進的各種心態。課程改革的基礎是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改革就難以成功。但像高素質的人才只能在改革之中而不能在改革之前產生一樣,課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只能在改革中造就。所以,在高中英語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英語老師究竟如何去應對這種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就成為新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要迎接好新課程的挑戰,我們就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發展專業能力與知識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強化教師自我發展的終身化意識,主要表現在:
首先,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廣泛的反思性教學實際上就是要求英語教師對教學不斷反思、對業務不斷提高、對自我不斷發展,以促進教師發展朝終身化方向發展。反思將強化教師的創造性、激勵個人成長願望、有益於傳授主要知識和培養課堂技能,養成教師的專業氣質。以高標准進行反思性教學的教師將逐漸形成敏銳的專業判斷力,使英語教師更加專業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克服一次性學習的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精神,使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成為教師反思和提高的機會。那麼受益的學生就遠不只一堂課、一個班級。
自我發展的終身化就要求知識必須不斷更新,那麼英語教師的備課就要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隨班級、學生的不同而變化。這就意味著要求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陳出新,無形中培養了教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意識。英語教師要力圖把每一堂課都當作提高自己教學質量、指導課堂教學、拓寬自己專業眼界的機會。因為無論一個教學過程多麼好,都可以改進或改革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學 經驗 ,寫教後感,有規律地反思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還要經常分析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創新,把學生的需要與長期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一旦養成終身的自我評估習慣,教師將不斷地挑戰自己,發展自己,從而把專業的成長與發展和賦予課堂教學以活力當作自己的責任。
挖掘學生和當前語言教學的知識深度、開拓他們知識的內容廣度、促進學生和教師的認知發展。要明確地認識到英語教學是一個發展的領域,所以英語教師要經常研究教學實踐,精通專業人文知識,同時還要了解英語教學的前沿問題,跟上學科的發展。通過創新,通過各種方式主動研究自己的教學,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領域,自覺養成終身研究的習慣。
再次,英語教師要不斷分析、評價自己的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形成自己教學行為原理,促進終身自我發展。還要經常與同事交流、參加集體備課和研討課,以類似的研究強化終身型的學者氣質。另外,為更新自我知識,還要積極地與其它學科教師進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積極尋求同事的幫助,以教師和學習者的身份繼續發展自己。同時,參與同行教師的教學、歡迎同事以他們的觀察幫助自己做 自我評價 ,或學習其他在教學上富有經驗的教師。從而提倡內部合作與團隊精神,實現跨學科、跨層次教學。
新課程要求我們從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認識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定位。長期以來,我們高中英語教學的都是圍繞著高考這根指揮棒,目的是為了高考能夠出好成績。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工作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語言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語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是培養公民素質的重要過程,它既要滿足學生心智與情感態度的發展需求以及高中 畢業 生就業,升學與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家的經濟建設與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有多重的人文與社會意義」。從這里可以看出,新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與創新精神為目標,共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系。過去我們教師把自己作為中心,要學生圍著自己轉。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素質教育的精神要求我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需要與發展的願望。因此我們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要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採用有利於他們發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每個教學環節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要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總之,語言學習得是終身的過程,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榜樣。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讓他們效仿或超越自己;並終身致力與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的技能。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案例範文3
任教以來學校安排我任教普通班17班和音樂9班。經過這段時間的教學,有不少方面值得 總結 和反思。下面我就根據平時的教學和其他方面分別對高一和高二兩個班級的工作進行簡要地闡述。
一、 高一英語 教學工作反思
總的來說,感受最深的兩點是:高中英語教學要一氣呵成,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變化。下面從教學和備課兩方面談談所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不足。
1、教學方面:常規教學中求創新
一、注意高一年級與初中的銜接過渡
高一新學期伊始,我們通過入學考試了解學生大致水平,及時給學生彌補初中的缺漏知識。利用一月左右的時間從語言、詞彙、語法、句型等方面幫助學生系統復習。盡快使學生適應了高中英語教學,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 課前預習 、課後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盡可能用英語授課,要求並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根據高考要求,從高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課後還加強了與學生接觸,盡快和學生熟悉起來。
二、高中英語教學要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讓 游泳 者到水中去。」這是交際語言教學理論的思想核心。貫徹交際性原則亦就是要把教學活化為實際,我的做法是:
1.建立「課前五分鍾會話」,培養課堂交際氛圍。如一進課堂我說:「It』snicetoseeyouagain./It』sfinetoday,isn』t /Howareyoutoday 」星期一上課問:「 」學生會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對話,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2.盡量堅持讓學生作tyreport。這一做法在一些初中學校就經常採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堅持讓學生繼續做,實踐證明tyreport是鍛煉學生開口的好方法。具體是讓當天值日生在講台前向同學們介紹當天日期、天氣、出勤等情況,也可以讓他們講 故事 ,並允許他們隨意挑選同學回答問題。
3.適當讓學生表演對話或課文內容。針對近期所學內容,布置學生課後進行討論排練,然後再搬上課堂表演。
4.定期舉辦英語課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開口參與交際的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只有通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 學習方法 ,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的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各種方法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能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另外,自學能力的提高還得益於學生課外大量的獨立的閱讀,於是高一我們就求學生人人盡量買本英漢詞典作為工具書,讓他們勤查字典。
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上課時有目的地講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識和趣事。課後我還多和學生交流接觸,了解學生的需要,這樣就極大的拉近了我們和學生的距離,也同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參與性與積極性。
通過如上的舉措,本學期不少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大部分環節取得了進步,也增強了信心。但是這半年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進行speaking這一塊時學生不太樂意開口;還有就是對於學困生成績的提高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2、備課方面:本學期根據教科室安排高一和高二年級合並為一個備課組。我們備課組隊伍年齡呈梯度,既有陳文紅這樣的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有像劉春穎這樣的教學新人。邊月春老師有多年的高中教學經驗,雖然擔任高二年級教學,但在平時備課活動中能很好的幫助初中到高一知識的過渡;劉春穎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能很好的幫助將多媒體滲透到教學中。而陳文紅老師作為教學多年的教學能手,經驗豐富而且富有合作精神。我們在個人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加強集體備課,發揮群體優勢,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重點解決怎樣教會學生,突出教法。每堂研討課突出一個主題,如解決學生的聽力問題。雖然我們的嘗試可能非常幼稚但我們在努力。盡量擯棄老的,不符合潮流的教法。盡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教學。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課後寫好教後感,不斷總結得失。我們還盡量抽出時間彼此聽課,總結閃光點,指出不足。我們高一、 高二英語 備課組,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聰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英語的教學任務如期完成。
二、高二英語學期教學反思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積極參加政治學習,關心國家大事,教育目的明確,態度端正,鑽研業務,勤奮刻苦;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為人師表,有奉獻精神。
(二)教學方面:
開學初,積極參加教科室組織的教研活動,在英語教研組長的配合下進行集體備課,仔細聽,認真記,領會精神實質。然後根據要求,提前備好課,寫好教案。平時做到周前備課。備課時認真鑽研新教材、教參,學習好大綱,虛心向備課組老師學習、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點、難點。
1、備課
為了上好一節課,我到處查找資料,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同時也考慮教學班級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進行備課。
2、上課
上好課的前提是做好課前准備,不打無准備之仗。上課時認真講課,力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精講精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有難度的問題找優等生;一般問題找中等生;簡單些的總是找學困生回答。桌間巡視時,注意對學困生進行面對面的輔導,課後及時做課後記,找出不足。
3、輔導
我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不明白的耐心講解,及時查缺補漏。
4、作業
根據減負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業經過精心地挑選,適當地留一些有利於學生能力發展的、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作業。
(三)德育工作:
德育是學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搞好教學工作,就必須去了解學生和熱愛學生,包括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知識基礎、學習成績、 興趣 愛好 、性格氣質、交友情況、喜怒哀樂的深刻了解。這是做好班級管理和課堂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點、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有了師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於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尊重、理解、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礎。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與學生雖然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這就是要求教師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力污辱學生;理解學生要從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理解他們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們幼稚和天真。
(四)個人學習:在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也積極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以充實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堅實的理論作為指導,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積極進行職稱計算機理論知識學習,報名參加了職稱計算機考試,現在已考試合格。我還利用業余時間認真 學習電腦 知識,學習製作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同時也幫助其他同志製作課件,上網查找資料等等。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本學期有二篇論文獲獎。
(五)展望未來
上學期盡管在教學中我努力備課上課,同時在課余也經常對學困生及學習有潛力但偏科的學生進行多次交流和輔導,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為全班的全市入帷學生人數目標實現作出了貢獻,但最後未能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科平均分名次,心情難已平靜,感覺下一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任重道遠。同時也體會到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學生的特點和問題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作為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們肩負的神聖歷史使命。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案例相關 文章 :
★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案例
★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3篇
★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隨筆
★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範文
★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隨筆
★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集錦(2)
★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精選
★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總結
★ 高中英語公開課教學反思
★ 高中英語課教學反思
⑼ 運用篇章理論指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100篇
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一個人綜合掌握和運用某一種語言的實際水平和能力,是聽、說、寫等技能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證。而判斷能否讀「懂」文章主要從以下兩個層面出發:一是句、詞層面上的理解(on sentence level),二是篇章層面上的理解(on discourse level)。篇章教學的目的和賀是要在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訓練學生獲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和語言的交際能力。在當前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開始關注篇章信息的獲取和處理,但是閱讀理解活動大多還停留在句子層面的理解和表層信息的獲取上,很少從篇章分析的角度去幫塵虛助學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課文。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必然聯系。只有在對文章表層理解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深層結構和作者的整體思想,並且分析了解作者布局謀篇的特點,才是真正讀懂文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達到閱讀理解的較高層次。
一、篇章與篇章教學
Hailliday認為,篇章是社交語義單位,通過小句復合體、片語、短語或詞這些詞彙――語法單位來實現。胡壯麟認為,篇章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黃國文認為,篇章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必須銜接、符合邏輯、語義連貫。
英語閱讀教學中的篇章教學法是指從篇章入手,把篇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篇章結構分析的教學方法。篇章分析分為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宏觀分析是指分析篇章的體裁結構及其表現特徵。關於英語的篇章模式類型,以下是英語中最為常見的四種篇章形式:1.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2.問題解決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3.比較匹配型(matching pattern);4.主張反主張型(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在閱讀教學中,除了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英語篇章的宏觀特徵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了解篇章內部的組織特徵,這對篇章語義的把握與理解有重要作用。對於中學英語閱讀教學而言,篇章的微觀分析主要是篇章的「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兩個方面。
二、篇章的銜接與連貫
1.篇章的銜接
銜接是篇章特徵的一個重要內容,它體現在篇章的表層結構上,包括語法手段和詞彙手段。語法手段主要包括指稱、替代、省略、連接。指稱關系(referernce)指使用代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義關系,也就是用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人和事,可以分為三類:人稱指稱、指示指稱和比較指稱。表示人稱指稱的詞一般為第三人稱代詞;指示指稱是說話人通過指明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遠近來確定所指對象,在英語中主要由this,that,here,there,these,those,now,then,such a等來體現;比較指稱通過形容詞的比較級、一些具有比較意義的詞語等表示指稱關系。替代(substitution)是指為了避免重復,也是為了連接上下文,用替代形式替換上文所出現的詞語。常見的替代詞有one,do,so/not和same等。省略(ellipsis)是為了避免重復,突出主要信息,銜接上下文,將重復的詞或句子省略。連接(conjunction)表示一種只能通過參照篇章其他部分才能完全理解篇章的關系,即相鄰句子(群)之間的連接關系。根據不同的語義關系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增補型、轉折型、因果型和時間型。連接關系在語法層次上主要由連派棚燃詞、連接副詞和介詞短語體現。增補型詞項包括and,further more,in addition,in other words等;轉折型詞項包括but,however,on the other hand等;原因型詞項包括because,so,for this reason,consequently等;時間型詞項包括first,then,next,in the end等。
詞彙銜接(rexicalcohesion)是指通過篇章詞彙的重復、近義、反義、上下義和同現等詞彙手段來達到篇章語義的聯系。它是銜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它主要體現在詞彙的復現關系、同現關繫上。總之,銜接是篇章的有形網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提示與講解相結合的方式,恰當地分析篇章語法和詞彙銜接手段,有助於呈現整體篇章的連貫性,使學生深入理解英語的銜接方式,從而有助於提高閱讀能力。
2.篇章的連貫
連貫是篇章特徵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指的是話語內部各個句子和短語之間在語義上的聯系。這種聯系來自於邏輯推理和判斷。連貫是篇章的無形網路,存在於篇章的深層。與銜接相比,銜接更多的是詞彙與語法方面的手段,而連貫則是採用這些手段所得到的結果。總體來講,連貫是詞語和句子在概念與邏輯上合理而恰當地構成一個整體的篇章特徵。連貫的篇章時空順序明晰、邏輯推理層次分明。
三、篇章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與傳統閱讀教學不同的是,運用篇章理論的閱讀教學是幫助學生了解並掌握篇章銜接的手段,學會分析句子內部、句子之間以及段落之間是如何通過銜接而達到連貫的,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並圍繞中心准確理解細節的能力。一篇英語文章不可能是句子的胡亂組合堆砌,句子與句子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從而形成具有完整意義的段落。因此,正確理解句子的各種聯系,有助於理解段落層面的篇章意義,進而把握段落的核心內容。因此,篇章理論用於閱讀教學中,對教師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對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選修八Unit 2的閱讀文章「Cloning:where is leading us」作為例子探討銜接和連貫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該文的體裁是科普性的說明文,具體介紹了植物與動物克隆的區別、多莉羊的誕生與死亡以及由此引發的爭論。旨在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了解克隆這門生物技術以及有關的爭議。
根據銜接理論,以該文的第一、二段為例,主要的銜接形式有。
1.指稱和替代
Cloning has always been with us and is here to stay.It is away of making an exact of an other animal or plant.It happens in plants when gardeners take cuttings from growing plants to make new ones.It also happens in animals when twins identical in sex and appearance are proced from the same original egg.The fact is that these are both examples of natural clones.
本段用了較多指稱,閱讀時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分析並找出指代內容。掌握了這種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篇章的意義。這段中的三個it都是指稱第一句的主語Cloning,是人稱指稱。而these指稱上文提及的plant cloning和animal cloning,是指示指稱。ones替代cuttings from growing plants。
Cloning has two major uses.Firstly,gardeners use it all the time to proce commercial quantities of plants.Secondly,it is valuable for research on new plant species and for medical research on animals.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while cloning animals is very complicated.It is a difficult task to undertake.Many attempts to clone mammals failed.But at last the determination and patience of the scientists paid off in 1996 with a breakthrough-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The procere works like this.
第二段中前兩個it指稱第一句的主語Cloning。但在閱讀教學中僅僅發現這樣的銜接鏈是不夠的。應該指出的是當同一個人稱代詞開始指稱不同的指稱語時,一定會有一個新的名詞或名詞短語出現,而這個新名詞或名詞短語則是相同指稱語進行不同語義指稱的形式標記。如在第三個it出現前,有一個新動名詞短語Cloning animals出現,這時第三個it指稱的是距離其最近的cloning animals而並非上文出現的cloning和cloning plants。這就表示後面的it在指稱對象上不同於前面的it。this則是指稱下文克隆多莉羊的幾個步驟。
2.連接
段落中使用了一系列的firstly,secondly;also;at last;while等連接詞。這些信息詞的使用,起到了承啟上下文的作用,分別表示列舉、增補、結果、對照的功能。引導學生通過這些信息詞很快找到作者的思路,快速解譯作者傳遞的信息。這些語法手段、詞彙手段共同起到連句成篇的作用。
3.詞彙銜接
在第一、二段中除了有原詞復現(cloning),還有反義詞的復現。如第二段中straightforward與complicated,straightforward此處意為simple,與complicated構成反義詞。
該文除了使用較多的銜接手段之外,還是語義聯系緊密、連貫的篇章。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全文的框架結構就不難得到印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文章標題並預測篇章主題及內容。根據標題是設問句進行以下預測。
1.The passage may talk about the future of cloning.
2.The author may deal with how the scientists succeeded in solving the problem mentioned in the title.
3.In order to arouse readers』attention,the author raised the question to discuss with us readers.
Which prediction is correct?
在已經激發學生閱讀慾望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閱讀文章首段和尾段,同時瀏覽各段落的首句內容,找出篇章話題,概括各段落和文章的主旨大意。要求學生從語篇結構入手,分析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銜接連貫、段落之間的有機聯系,再勾勒出課文的基本篇章框架。
Para2:Cloning has two major uses.
Firstly,….
Secondl,…
過渡句: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while cloning animals is very comnplicated.
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man-made clones
Para3―Para 5:Arguments of cloning
Para3:On the one hand,…(arguments in the science field)
Para4:On the other hand,…(arguments in the media)
Para5:opinions about evil leaders/religious leaders/different governments
In conclusion:Scientists still wonder whether cloning will help or harm us and where it is leading us.
理清了課文的篇章框架,課文主旨學生也就能歸納出來:
The text introces to us plant cloning and animal cloning.It also tells us 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 and people』s puzzle about the use and the future of cloning.
從上述的篇章結構分析來看,要使篇章連貫,除了銜接關系外,還要考慮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意義上的聯系。這篇課文第一段首句是引出全篇的主題Cloning;第二句是對全文主題的定義;然後以總分的方式闡述了植物克隆現象和動物克隆現象,並且把這兩類現象都歸類為自然克隆。第二段首句是段落主題句,介紹了克隆有兩種主要的用途;接著用過渡句引入人類克隆動物(與第一段的自然克隆相對應)的困難;然後用but話鋒一轉,盡管困難但是人類已取得重大突破――克隆羊多莉的誕生,接著再介紹克隆的步驟。最後三段著重論述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在科學界、大眾間引發的各種爭議。全文語義銜接緊密、思路清晰、十分連貫。
從上述的篇章結構分析還可以看出,在文中運用的指稱和替代,一些表示列舉、增補、結果、對照等連接詞的銜接及過渡句的使用都是篇章得以連貫的重要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特別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句給予重視。因為對於許多學生而言,他們在閱讀時更多地關注生詞和長句,其實正是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詞才是構建有機篇章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剝離了文章的其他成分之後,這些篇章的有機成分才會顯露出來。
四、結語
隨著教育理論及應用語言學的發展,語言教學已不再是純知識性的教與學。傳統的過分注重詞彙和句子層面的教學、忽視語篇語義的課文教學的弊端日益凸顯。在這種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能機械接收,閱讀理解只停留在句子層面上,只抓局部忽略整體從而失去了篇章的整體結構意義。篇章分析的銜接連貫理論是很好地服務於閱讀教學的理論。篇章分析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有助於學生構建篇章的整體映像,把注意力集中在通過文字元號獲取重要信息上,符合信息時代對於閱讀能力的要求,也符合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本質。如果將篇章理論知識運用於閱讀教學,勢必能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把握語言的動態功能,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 & 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
[2] 丁維莉.篇章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3] 黃國文.篇章分析概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 劉麗梅.論銜接與連貫TEM8校對改錯題中的作用.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6] 連穎.語篇分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有.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1).
[7] 張獻臣.加強英語語篇教學 提高英語閱讀效率.課程・教材・教法,2009(1).
(責任編輯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