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高級英語閱讀第一冊

高級英語閱讀第一冊

發布時間: 2023-06-27 04:51:04

A. 求高級英語第一冊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Winston S .Churchill _全文翻譯

今晚,我要藉此機會向大家發表演說,因為我們已經來到了戰爭的關鍵時刻。
今天凌晨4時,希特勒已進攻並入侵俄國。既沒有宣戰,也沒有最後通牒,但德國炸彈卻突然在俄國城市上空象雨點般地落下,德國軍隊大舉侵犯俄國邊界。一小時後,德國大使拜見俄國外交部長,稱兩國已處於戰爭狀態。但正是這位大使,昨夜卻喋喋不休地向俄國人保證,德國是朋友,而且幾乎是盟友。
希特勒是個十惡不赦、殺人如麻、慾望難填的魔鬼,而納粹制度除了貪得無厭和種族統治外,別無主旨和原則。它橫暴兇悍,野蠻侵略,為人類一切形式的卑劣行徑所不及。
它的殘酷行為和凶暴侵略所造成的惡果超過了各式各樣的人類罪行。在過去二十五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並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在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過去的一切,連同它的罪惡,它的愚蠢和悲劇,都一閃而逝了。我看見俄國士兵站在祖國的大門口,守衛著他們的祖先自遠古以來勞作的土地。我看見他們守衛著自己的家園,他們的母親和妻子在祈禱——呵,是的,有時人人都要祈禱,祝願親人平安,祝願他們的贍養者、戰斗者和保護者回歸。
我看到俄國上萬的村莊,那裡穿衣吃飯都依靠土地,生活雖然十分艱辛,那兒依然有著人類的基本樂趣,少女在歡笑,兒童在玩耍。我看見納粹的戰爭機器向他們碾壓過去,窮凶極惡地展開了屠殺。我看見全副戎裝,佩劍、馬刀和鞋釘叮當作響的普魯士軍官,以及剛剛威嚇、壓制過十多個國家的、好詐無比的特工高手。我還看見大批愚笨遲鈍,受過訓練,唯命是從,兇殘暴忍的德國士兵,象一大群爬行的蝗蟲正在蹣跚行進。我看見德國轟炸機和戰斗機在天空盤旋,它們依然因英國人的多次鞭撻而心有餘悸,卻在為找到一個自以為唾手可得的獵物而得意忘形。在這番囂張氣焰的背後,在這場突然襲擊的背後,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劃、組織並向人類發動這場恐怖戰爭的惡棍。
於是,我的思緒回到了若干年前。那時,俄國軍隊是我們抗擊同一不共戴天的敵人的盟軍,他們堅韌不拔,英勇善戰,幫助我們贏得了勝利,但後來,他們卻完全同這一切隔絕開了——雖然這並非我們的過錯。
我親身經歷了所有這一切,如果我直抒胸臆,感懷舊事,你們是會原諒我的。但現在我必須宣布國王陛下政府的決定,我確信偉大的自治領地在適當時候會一致同意這項決定。然而我們必須現在,必須立即宣布這項決定,一天也不能耽擱。我必須發表這項聲明,我相信,你們絕不會懷疑我們將要採取的政策。
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唯一的、不可變更的目標。我們決心要消滅希特勒,肅清納粹制度的一切痕跡。什麼也不能使我們改變這個決心。什麼也不能!我們決不談判;我們決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黨羽進行談判。我們將在陸地上同他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上同他作戰;我們將在天空中同他作戰,直至借上帝之力,在地球上肅清他的陰影,並把地球上的人民從他的枷鎖下解放出來。
任何一個同納粹主義作斗爭的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任何一個與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這一點不僅適用於國家,而且適用於所有那些卑劣的、吉斯林之流的代表人物,他們充當了納粹制度的工具和代理人,反對自己的同胞,反對自己的故土。這些吉斯林們,就象納粹頭目自身一樣,如果沒有被自己的同胞幹掉(幹掉就會省下很多麻煩),就將在勝利的翌日被我們送交同盟國法庭審判。這就是我們的政策,這就是我們的聲明。
因此,我們將盡力給俄國和俄國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們將呼籲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採取同樣的方針,並且同我們一樣,忠誠不渝地推行到底。
我們已經向蘇俄政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可能對他們有用的技術援助和經濟援助。我們將日以繼夜地、越來越大規模地轟炸德國,月復一月地向它大量投擲炸彈,使它每一個月都嘗到並吞下比它傾灑給人類的更加深重的苦難。
值得指出的是,僅僅在昨天,皇家空軍曾深入法國腹地,以極小損失擊落了28架侵犯、玷污並揚言要控製法蘭西領空的德國戰斗機。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端。從現在起,我國空軍的擴充將加速進行。在今後6個月,我們從美國那兒得到的援助,包括各種戰爭物資,尤其是重型轟炸機,將開始展示出重要意義。這不是階級戰爭。這是一場整個大英帝國和英聯邦,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不分黨派,全都投入進去的戰爭。
希特勒侵略俄國僅僅是蓄謀侵略不列顛諸島的前奏。毫無疑問,他指望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這一切,並在美國海軍和空軍進行干涉之前擊潰英國。他指望更大規模地重演故伎,各個擊破。他一直是憑借這種伎倆得逞的。那時,他就可以為最後行動清除障礙了,也就是說,他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於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了,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的一切征服都將落空。
因此,俄國的危險就是我國的危險,就是美國的危險;俄國人民為保衛家園而戰的事業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業。
讓我們從如此殘酷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吧!在這生命尚存,力量還在之際,讓我們加倍努力,團結一心打擊敵人吧!

B. 高級英語第一冊 第四課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 中Maggie和Dee人物性格的對比

III.2.1 Mrs. Johnson (Mama)

Mrs. Johnson introces herself as 「a large, big-boned woman with rough, man-working hands.」 (Walker 2368) She narrates the story from her point of view. Supposing that the story is set in 1970, she can be assumed to be about 50 years old. Although her ecation ends with the close-down of her school after the second grade in 1927 (cf. Walker 2369), although she cannot read and tells the reader that she lacks 「a quick tongue」 (Walker 2368), the author has given her articulate strength: she 「can kill and clean a hog as mercilessly as a man」, she 「can work outside all day」, she 「can eat pork liver cooked over the open fire minutes after it comes steaming from the hog」 (Walker 2368) - she is good 「at a man』s job」 (Walker 2369). But apart from physical strength, she also shows mental toughness: she went to the people of her church and raised money to send her gifted daughter to a school in Augusta (cf. Walker 2369). And she can clearly distinguish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This contributes to the good-hearted down-to-earth image the reader gets of her.

But the way she presents herself to us shows that she is dissatisfied. She dreams of being 「brought together」 (Walker 2368) with Dee again, being given all the appreciation and thankfulness she has always been refused by her. The other possible reason for her to be dissatisfied is that the arrival of Dee reminds her of her weaknesses. She says for example that she could never look 「a strange white man in the eye」, that she has 「talked to them always with one foot raised in flight, with my head turned in whichever way is farthest from them.」 (Walker 2368) Compared to that, Dee is much ber: 「She would always look anyone in the eye」 (Walker 2368).

Mrs. Johnson』s first name is never mentioned. She is referred to by 「Mama」 and refers to herself only as 「a Johnson」 (Walker 2368) which may be a hint to the b awareness of her family membership.

III.2.2 Maggie

Maggie is 「a kind of Cinderella」 (Borgmeier 62). She is the younger one of the two daughters and in every aspect the absolute counterpart of Dee. She has a 「thin body」 (Walker 2368), she 「knows she is not bright」 and bears severe scars on her arms and legs from a fire that burned the Johnsons』 earlier house to the ground (Walker 2368). Her lack of self-confidence both shows in the way she walks and the way she admires her elder sister 「with a mixture of envy and awe」 (Walker 2367). She seems to be quite unecated although Mrs. Johnson tells us that 「sometimes Maggie reads to [her]」 (Walker 2369). But in contrast to Dee, Maggie loves her family and knows about its history and traditions.

III.2.3 Dee (Wangero)

Dee does not really fit in her family: She is bright, confident and beautiful and likes to proce herself – 「[h]esitation [is] no part of her nature」 (Walker 2368). She cares much about the outer appearance. 「At 16 she had a style of her own and knew what style was」 (Walker 2369). Since Dee left home to go to college in the North, she has changed her attitude towards the black tradition radically. She seemingly goes with the flow and is very much into the ideas of the Black Power movement. Despite her good ecation she is unable to see the value of her most important roots – her American roots.

The way Dee is presented makes the reader dislike her. She is arrogant and selfish and her 「faultfinding power」 (Walker 2369) hardly 「ever let her have any friends」 (Ibid.). But nevertheless 「』no』 is a word the world never learned to say to her」 (Walker 2367).

C. 高級英語第一冊第三課ship in the desert 的全文翻譯

沙漠之舟艾爾•戈爾
我頭頂烈日站在一艘漁船的滾燙的鋼甲板上。這艘漁船在豐收季節一天所處理加工的魚可達15噸。但現在可不是豐收季節。這艘漁船此時此刻停泊的地方雖說曾是整個中亞地區最大的漁業基地,但當我站在船頭向遠處眺望時,卻看出漁業豐收的希望非常渺茫。極目四顧,原先那種湛藍色海濤輕拍船舷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茫茫的一片乾燥灼熱的沙漠。漁船隊的其他漁船也都擱淺在沙漠上,散見於陂陀起伏、綿延至天邊的沙丘間。十年前,鹹海還是世界上第四大內陸湖泊,可與北美大湖區五大湖中的最大湖泊相媲美。而今,由於興建了一項考慮欠周的水利工程,原來注入此湖的水被引入沙漠灌溉棉田,鹹海這座大湖的水面已漸漸變小,新形成的湖岸距離這些漁船永遠停泊的位置差不多有40公里遠。與此同時,這兒附近的莫里那克鎮上人們仍在生產魚罐頭,但所用的魚已不是鹹海所產,而是從一千多英里以外的太平洋漁業基地穿越西伯利亞運到這兒來的。
我因要對造成環境危機的原因進行調查而得以周遊世界,考察和研究許多類似這樣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一九八八年深秋時節,我來到地球的最南端。高聳的南極山脈中太陽在午夜穿過天空中的一個孔洞照射著地面,我站在令人難以置信的寒冷中,與一位科學家進行著一場談話,內容是他正在挖掘的時間隧道。這位科學家一撩開他的派克皮大衣,我便注意到他臉上因烈日的曝曬而皮膚皸裂,乾裂的皮屑正一層層地剝落。他一邊講話一邊指給我看。從我們腳下的冰川中挖出的一塊岩心標本上的年層。他將手指.到二十年前的冰層上,告訴我說,「這兒就是美國國會審議通過化空氣法案的地方。」這里雖處地球之頂端,距美國首都華盛頓兩大洲之遙,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只要將廢氣排放量減少一席在空氣污染程度上引起的相應變化便能在南極這個地球上最偏而人跡難至的地方反映出來。
迄今為止,地球大氣層最重要的變化始於上世紀初的工業命,變化速度自那以後逐漸加快。工業意味著先是煤、後是石油消耗。我們燃燒了大量的煤和石油——導致大氣層二氧化碳含的增加,這就使更多的熱量得以留存在大氣層中,從而使地球的候逐漸變暖。離南極極點不到一百碼遠,在雪上飛機降落的冰鋪道上風處,科學家們一日數次地測量大氣,以便繪制圖表記錄下無情的變化。雪上飛機在冰鋪跑道上降落後,引擎仍得保持運聾以防金屬部件凍住而無法發動。在我訪問期間,我觀看了一位科家繪出那天的測量結果,把圖表上一條斜度很大的上升的線再上推進。他告訴我——在這地球的盡頭——很容易看清全球大層的巨大變化的速度仍在加快。
兩年半以後,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寒冷至極的北冰洋上漂浮的一塊十二英尺厚的冰板上搭起的小帳篷里我又體驗到了在午的陽光下睡覺的滋味。飽吃了一頓早餐後,我和同伴們一起乘雪防滑汽車北行數英里,到了約定會合地點,那兒的冰層較薄——有三英尺半厚——水下有一艘核潛艇在那兒徘徊著。潛艇破冰上來,載上新的乘客後又潛了下去。我也就開始同那些正設法以高的精確度測量極地冰帽厚度的科學家們進行交談。許多人認北極冰層由於地球氣候的轉暖而正在變薄。此前我剛剛通過談使美國海軍方面與研究北極冰層的科學家達成協議,向他們提由水下聲納系統探測得到的本來屬於最高機密的有關資料,這資料有助於他們了解北極冰層所發生的情況。現在我想實地考一下北極極點。我們登上潛艇約八個小時後,潛艇沖破冰層浮上面。於是,我便置身於一片神奇瑰麗的冰雪世界中。雪原上寒風勁掃,銀光閃耀,其邊緣則是一道由連綿起伏的小冰丘或由冰席相撞、相互擠壓而形成小型山脈的冰層「壓脊」勾勒出的地平線。但即使在這兒,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在不斷上升,最後氣溫也必然會隨之上升——事實上,地球氣候變暖會使南北極地區在氣溫上升的速度上遠高於世界的其他地區。隨著極地氣溫的升高,這里的冰層會融化變薄。由於南北極的冰帽對全球的氣候有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它們的融化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探索這些問題並不是一種純理論性的工作。我從北極回來後過了六個月,就有一隊科學家報稱北極冰層的分布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另一隊科學家則在考察報告中提出了一個更有爭議的說法(如今已有大量資料可以佐證):總體說來,僅在過去十年當中,北極冰層已融化了百分之二。另外,科學家們還在幾年前就已證實,在北極圈以北的許多地區,春季雪融的時間逐年提前,而且凍土帶的地下深處的溫度都在穩步上升。
湊巧的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些最典型的、最令人擔憂的事例剛好都發生在南北極正中間的地方——巴西境內的赤道帶上——那兒滾滾濃煙時常彌漫著遼闊但現又面臨著破壞的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上空。亞馬孫雨林正被人們大片大片地燒毀,以便騰出空地作飼養速食肉牛的牧場。我1989年初去那兒時得知,現在旱季時節放火焚燒森林的時間正逐年提前,其結果是每年都有面積比整個田納西州還大的大片森林遭到砍伐焚燒。據給我們當向導的生物學家湯姆•洛夫喬伊介紹,亞馬孫雨林中每平方英里的林區棲息的禽鳥種類多於整個北美洲現存的禽鳥種類——這就意味著我們正在使成千上萬種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飛禽的歌聲永遠消失。
人們也不一定非要周遊世界才能目睹人類對地球的破壞。今天的世界上,預示著地球生態危機的景象已是隨處可見。在北方高緯度地區,夜晚的天空有時也會呈現出另一種預示地球上日趨嚴重的生態失衡的陰森景象。假如日落後天空明朗無雲——而且你又置身於一個空氣污染還沒有嚴重到足以完全遮蔽夜空的地方進行觀察的話——你會看見天空高處有時會出現一種奇異的雲團。這種「夜光雲團」偶爾出現於夜幕開始籠罩大地的時候,它呈半透明的白色,在高空中閃爍發光,看起來頗不像自然之物。其實,這種雲團也確非自然之物:近年來由於大氣中甲烷含量的大幅度增高,夜光雲團的出現頻率也隨著上升了。(甲烷又稱天然氣,它產生於填土、煤礦、糠殼、新砍伐的林地里群聚的白蟻、燃燒生物以及人類許多其他的活動過程中。)雖說過去天空偶爾也出現過夜光雲團,但大氣層中所含的那些過量的甲烷會將更多的水蒸氣帶到高層大氣中;水蒸氣在更高處凝結,會形成更厚的雲層,夜幕降臨以後很久,這些位於高空的雲層下方還在受著太陽光的照射。
對天空中出現的這些奇異現象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呢?是僅僅嘆為奇觀還是懷著像我們在動物園中觀看動物時感受到的那種復雜的感情?也許我們應當為自己所具有的破壞力而驚奇贊嘆:正如人類由於大量獵取象牙致使大象面臨滅種威脅一樣,我們今天正由於大量糟蹋和破壞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而使白天和黑夜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我們的這種行為更進一步地增加了地球變暖的危險,因為甲烷是一種形成速度極快韻溫室效應氣體,它在大氣中的總含量僅次於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使高空大氣層的化學成分都發生了變化。即使不去考慮這種危險,但只要意識到我們讓這些閃爍著陰森森的鬼火般光亮的雲團籠罩著自己頭頂上的夜空,這還不就足以令我們警醒嗎?難道說是我們的眼睛因為過分習慣於人類文明之光而對這些雲團視而不見——看不出它們乃是人類文明同地球之間的激烈沖突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嗎? 盡管有時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我們大家都曾耳聞目睹過一些反映人類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驚人的現象——或是氣溫超過一網路的高溫天氣出現頻率的增加,或是太陽灼傷人的皮膚的速度的加快,或是公眾對越積越多的廢物該如何處理這一問題進行討論的熱情的高漲。但是,我們大家對這些現象所作的反應卻很有點奇怪。我們為何不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來保護生態環境呢?這個問題也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問:為什麼有些現象會引起我們重視,促使我們立即採取行動,努力尋求有效對策?為什麼另外一些現象,雖然有時也同樣嚴重,卻讓人們無動於衷,人們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尋求積極有效的對策而是某種方便省事的規避策略呢? 話說回來,由於令人擔憂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現象太多了,使人有時確乎難以認識其實質意義和影響。在對這些威脅生態環境的現象進行考察分析之前,下面的做法也許是有益的:對這些現象進行分級歸類,從而使我們的思想感情條理化,以便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合理的對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級歸類方法源自於軍隊。他們經常將沖突根據其發生范圍的大小分為三級,即「局部性沖突」,「地區性戰斗」,及「戰略性對抗」。第三級指的是直接威脅到一個國家的生存,因而必須以全球局勢為背景來進行認識的軍事對抗行為。對生態環境方面的危機也可以這樣來加以考慮。比如,水域的污染、空氣的污染和非法傾倒垃圾的行為多半屬於局部性的問題,而諸如酸雨、地下含水層的污染以及大面積的石油泄漏一類的問題則基本上是地區性的。這兩類問題都帶有普遍性,世界各地可能同時出現性質相同的局部性問題和地區性問題,因此,這些局部性問題和地區性問題又似乎可以看作是全球性的問題。但它們並不屬於戰略性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並沒有對全球生態環境的本質結構造成影響,也沒有直接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
然而,新的一類環境問題確實影響全球生態系統,而這些威脅基本上是戰略性的。過去四十年中大氣層氯的含量增加了百分之六百,這不僅發生在那些生產與此直接相關的氟里昂的國家,而且發生在所有國家的上空,還同樣發生在南極上空、北極上空和太平洋上空——從地球表面一直到天空深處。氯含量的增加破壞了地球調節太陽通過大氣層射到地面的紫外線輻射量的全球程序。如果我們讓氯含量繼續增加,那麼紫外線輻射量也將增加——終有一天會威脅到所有的動植物的生存。
地球氣候轉暖也是一種戰略性威脅。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吸熱物質分子的含量已增加了近百分之二十五,這便對地球自身具有的調節太陽熱量在大氣層中存留量的能力構成了世界性的威脅。由此導致的大氣層中熱量的增高會嚴重破壞地球的氣候平衡機制,從而影響到地球上的風量、雨量、地面溫度、洋流和海面高度,而正是這些因素反過來又決定著陸地和海上動植物的生態分布,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類社會的定居地點和生活方式。換句話說,由於人類社會已突然具備了改變整個地球而不只是某一特定地區的生態環境的能力,人類與地球之間的關系便整個地發生了改變。眾所周知,人類文明對地球上的環境一貫有著極大的影響。且舉一例來說明吧:還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覓食求生,有時便縱火焚毀大片原始森林,這是有據可考的。而在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人類已經把地球表面的很大一部分完全改換了面貌,城鎮里的地面換成了混凝土,鄉村裡的地面則改造成了精心培育的稻田、牧場、麥田和其他農作物種植地。人類加於地球上的這類改變,有時雖然似乎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它們對全球生態系統直到最近仍只產生著微不足道的影響。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前,的確可以高枕無憂地認為,無論是人類所曾做過的或是所能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對地球上的環境產生永久性的影響。但是今天,我們卻必須拋棄這種想當然的想法,這樣才能夠以戰略性眼光來考慮並重新認識我們人類同地球環境之間的關系。
今天,人類文明已成了地球生態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們卻拒不承認這一事實,並且覺得很難想像,人類對地球的影響,現在也得用測量月球對海水的吸引力或暴風對高山的侵蝕作用的方法來測量。假如我們現在已有能力改變像太陽與地球之間的關系這樣重要事物的話,我們自然應該承認自己有責任謹慎而有節制地使用這種權力。但迄今為止,我們似乎對地球上十分脆弱的生態系統漠然置之。
本世紀中有兩個決定人類與地球之間的本質關系的關鍵因素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人口的急劇增長,二是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人口每十年的增長數字就相當於全中國的人口總數,而科技的發展使我們具有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對構成這個地球的物質恣意地進行焚燒、砍伐、挖掘、搬運和改造。人口的增長既是人類與地球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的一個原因,同時也是向人們昭示這一變化有多麼巨大的一個顯著標志,在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時候尤其如此。自二十萬年前現代人類開始出現時起直到朱利葉斯•凱撒的時代,在地球上生活過的人類總計不足二億五千萬。一千五百年後,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揚帆渡海去尋找新大陸時,地球上的人口大約是五億。到托馬斯•傑佛遜起草《獨立宣言》的一七七六年,地球上的人口便又翻了一番,達到十億。到本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剛過二十億。換句話說,自人類最初出現時起到一九四五年,經歷了一萬多代人的時間才使世界人口達到二十億。而如今,在一個人——我——的一生的時間里,世界人口便能從二十億增長到九十億。目前,這個增長過程業已完成一大半。像人口增長的情形一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十八世紀慢慢開始加速,而現在的發展速度則以代數指數的速度遞增。舉例來說,在科學的許多領域中現在都有這樣一個公認的說法:最近十年中產生的重大科學新發現超過以往科學史上的新發現的總和。盡管任何一項新發現對人類與地球之間的關系所造成的影響都無法同核武器對人類與戰爭的關系所造成的影響相比,但這些科學發現結合在一起,卻是千真萬確地使人類所積累的開發利用地球資源以求生存的能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人類不加節制地隨意開發利用地球資源,其後果就會同隨意發動核戰爭一樣不堪設想。
既然人類與地球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這樣根本性的變化,我們就有必要考察分析這一變化並認清其實質意義。我們首先需要認識的是,目前正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的破壞生態環境的各種令人怵目驚心的事例,除了對我們產生震撼和警醒作用外,它們之間還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它們標志著一個在影響范圍和嚴重性方面都是人類前所未遇的大問題的存在。地球氣候的轉暖、臭氧層的破壞、物種的消亡、森林的毀壞——這些現象有一個共同的原因: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平衡的關系的變化。
我們的認識任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要認識到人類對地球進行破壞的能力具有全球性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影響;二是要認識到,理解人類作為大自然的創造者之一的新角色的唯一方法,是將自己視為一套不按我們所熟悉的因果定律運作的復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所要解決的不是人類對環境如何產生影響的問題,而是人類如何處理同環境關系的問題。因此,要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必須仔細研究、認真評估這種關系的重要性,也要認真分析評估人類文明中各種要素之間以及這些要素與地球生態系統的各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重要性。
對我們的思維方式提出這種挑戰性要求的先例只有一個,而這一先例又是來自軍事方面的。核武器的發明及其後美國和蘇聯研製出成千上萬的戰略性核武器這一現實,迫使人們痛苦地、逐漸地認識到,由發展核武器而獲取的新能量不僅永遠改變了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關系而且也永遠地改變了人類與戰爭慣例之間的關系。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間如果爆發全面大戰,其結果可能是雙方同時而徹底的毀滅。這一認識使人們頭腦清醒起來,開始認真地對這樣一種戰爭的前景下雙方關系的各個方面重新進行認識。早在一九四六年就有一位軍事戰略家下過斷言,認為使用核彈進行的戰略轟炸「完全有可能撕開長期掩蓋著戰爭性質變化的那一層薄紗,現實是戰爭已由拚鬥廝殺發展成為徹底的毀滅」。
然而,在核軍備競賽的初期,兩個超級大國都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們擴充軍備的行動會對對方的思維產生完全直接的影響。幾十年來,雙方在研製新武器方面的每一點進展都是為了用來威脅對方,但每次這樣做的結果卻只是促使對方加倍努力地研製配備更先進的武器。慢慢地,人們終於看清了:造成核軍備競賽問題的主要因素並不是科技。核軍備競賽問題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得復雜了,這倒沒錯,但其起因卻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互相對峙的關系,而其根源則在於人們對戰爭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的陳舊的認識。
解決軍備競賽問題的最終辦法也許能夠找到,但不能從競賽雙方中任何一方研製出某種終極武器的行動中去尋找,也不能從任何一方單方面裁軍的決定中去尋找,而只能從雙方重新認識並調整彼此間的關系的行動中去尋找。要完成這種關系的調整,必須使武器製造技術發生變化,並對兇悍好鬥國家封鎖核技術,但更為重要的還是要使我們自己對於戰爭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等問題發生思想認識上的變化。
當前人類文明對全球環境的威脅的戰略實質以及全球環境的變化對人類文明的威脅的戰略實質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相似的挑戰,同時也使我們產生了一些自欺欺人的期望。有的人認為,有了某種嶄新的終極技術——不管是核能還是基因工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還有的人則認為,只有大大減少我們對技術的依賴才能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這種看法充其量是一種簡單化的看法。真正的解決辦法要從重新設計以及最終彌合文明與地球間的關系中去尋找。要完成這一點,只有通過重新仔細估量導致這種關系在較近時期內發生的劇烈變化的所有各種因素才行。改變我們與地球的關系的途徑當然會涉及到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但關鍵的變化將與對這種關系本身的新的思路有關。

D. 高級英語第一冊lesson5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可以參考一下這里:

http://hi..com/wyf337/blog/item/1d38da804a798ad79123d9ec.html

熱點內容
幫他學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31 11:19:12 瀏覽:29
你看見什麼翻譯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8-31 11:17:51 瀏覽:426
不潔恐怖者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8-31 11:16:24 瀏覽:976
不睡覺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31 11:15:10 瀏覽:925
使什麼什麼的英語怎麼翻譯英語 發布:2025-08-31 11:14:25 瀏覽:417
匯流時間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8-31 11:07:21 瀏覽:924
會說不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8-31 11:07:15 瀏覽:832
孩子們開心嗎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31 11:03:36 瀏覽:298
他是一個努力的人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8-31 10:49:35 瀏覽:123
享受樂趣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8-31 10:45:46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