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培訓 » 新會明格英語培訓中心

新會明格英語培訓中心

發布時間: 2022-07-03 12:23:04

㈠ 新會東方紅中學你們覺得怎麼樣

新會東方紅中學還是挺不錯的,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在當地挺有名氣的。

一、學校環境

學校位於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中心,交通便利。校園布局合理,綠化環境優美,校內綠樹掩映,綠草如茵,是求學的理想之地。

二、師資力量

學校有在職教職員工189人,其中高級教師9人、中學一級教師49人,教師素質高,教學經驗豐富,畢業合格率100%。師資力量雄厚。

三、宿舍條件

學校宿舍環境很好,宿舍分為6人間、8人間,設有獨立衛生間、洗澡間、風扇、熱水器、洗衣機,住宿條件不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安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設施:

學校建有功能完善、設備先進的科學樓和教學辦公樓,有成套設備的理、化、生實驗室、語言實驗室、網路中心、圖書館、多媒體會議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學生電腦室和電子閱覽室、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歷史室、地理室、生物園、塑膠運動場,所有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平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會東方紅中學

㈡ 廣東省江門市有哪些重點高中

廣東省江門市的重點高中有:江門一中、新會一中、台山一中、開僑中學、開平一中、鶴山一中、恩平一中這7所重點中學。
各間學校的概況為:
1、江門一中:
江門一中是一所全日制、全寄宿的學校,以「明志崇德,礪教篤學」為校訓,原校坐落於江門市僑鄉蓬萊山上,鄰近市區,距廣州 101 公里(現已遷往廣東江門市金甌路138號),前身為景賢書院,創辦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 年)。 1930 年擴辦為市立中學,於1960年被認定為廣東省首批重點中學,2008年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督導驗收。江門一中新校址於2005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總投資1.6億多元,計劃學生人數4500人,教職工330人,是一所全日制、全寄宿的學校,佔地面積350畝,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
近十多年來高中升學率都在 98% 左右,上重點線比率均在 50% 以上。連續出了四名全省高考「狀元」, 10 多人次獲得省高考單科狀元,先後有 40 多人考入清華、北大。
2、新會一中:
江門市新會第一中學創辦於1905年10月20日。一百多年來,歷經時代風雨洗禮,學校不斷成長壯大。在新會區委、區政府的關懷指導下,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下,在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下,該校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中學,被譽為「校風好、質量高、校園美、管理優」 的國家級示範型普通高中、省市窗口式文明學校,是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2003年4月新會區人民政府決定對新會一中和新會圭峰中學實行資源重組,組成新的新會一中,現校區由校本部和圭峰校區組成。校本部坐落在會城城北蔥蘢的犀山腳下,佔地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圭峰校區地處會城西北育才路,佔地10.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
該校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學質量,高考和中考成績多年來均名列江門地區前列。近五年本科上線率達68%,上線率均達國高要求,2004年達80.1%,2005年達78%,2006年達60.9%。歷年高考升學率達97%以上。1984年以來有24位同學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培養了多名高考尖子,其中高考總分全省第一名的1人、第二名的1人、第三名的2人,高考單科成績全省第一名的5人。
3、台山一中:
台山市第一中學,簡稱台山一中,俗稱台中,創建於1909年,是一所由華僑、港澳同胞捐建的學校,坐落在僑鄉台山市台城鎮城東石花路1號,校園佔地面積100,750平方米,建築面積58,657.3平方米。校舍依山而立,古樸典雅與現代流派兼備,頗具中西合璧的風格。校園綠化覆蓋率達65%,素有「園林式校園」之稱。
建校以來,培養出畢業生5萬多人,據不完全統計,旅居78個國家和地區的校友超過1萬人。改革開放以來,華僑、港澳同胞、各界賢達、社團和海內外校友捐資3,000多萬元。國內外成立校友會20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達1千多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蔡睿賢,中國音協前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前院長李凌,中國美術家協會前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前主席黃新波,中國科技大學前副校長李雲揚等。
4、開僑中學:
開僑中學坐落於開平市區西郊的潭江河畔,校園佔地150 畝 ,建築面積 63935 平方米 ,擁有江邊長堤、中心廣場,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三區分明。現有 64 個高中教學班,學生 3365 人。專任教師 232 人,職工15 人,共 247 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和研究生學歷 51 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 。開僑中學是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省一級學校,市重點中學,國家高招統一考試定點試場,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高考本科入圍率平均達 72%,大專以上入圍率達 99% 。廣東省總分狀元有1997 年鄧就慶、 2002 年譚健豪、 2006 年陳智發,廣東省單科狀元有 1995 年數學科狀元梁健星、 2001 年化學科狀元張智宏, 2006 年數學科狀元陳智發,江門市總分狀元有 2001 年謝樹權、 2004 年江門市英語2總分狀元譚晶和江門市總分第二的余錦澤;開平市總分狀元 2003 年戚少玲等。
5、開平一中:
開平市第一中學位於赤坎古鎮的東郊,面襟潭江,西望百足山。校園面積119880平方米,學生均佔地37.05平方米,校舍面積69578平方米,生均占建築面積21.5平方米。 有60個高中班,學生3236人,每個班平均54人。專任教師215人,其中高級教師27人,研究生學歷和在讀研究生人數共9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級優秀教師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9人。
從1987年以來,該校已培養出全省高考總分前十名的尖子6人(其中1987年關穎聰同學獲得開平歷史上第一位廣東省高考理科狀元),單科狀元2人;2004年至2006年,高考第一批入圍人數與入圍率分別是:198人和40.16%、193人和34.71%、252人和32.77%;本科入圍率分別是:82%、84%、90%。
6、鶴山一中:
鶴山市第一中學是江門市重點中學,創辦於1925年,該校被稱為鶴山「南山毓秀」的一中校園,獨據一山佔地近 200 畝的校園,校園佔地面積182畝,校舍建築面積75420平方米,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組團分布,數十座功能各別的教學樓館。
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2007年5月通過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導驗收,2008年5月,一中更以高分通過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並獲得「教學水平優秀學校」稱號,經報廣東省教育廳批准正式成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僅從2005年至今,學校就喜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廣東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等省級以上榮譽稱號多達31次。學校現有6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500多人,專任教師210多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江門市首批名教師及學科帶頭人共5人、高級教師及碩士研究生共46人。在近幾年的廣東省創新科技大賽中,學生的研究成果共獲得15項省級以上的獎勵;各類學科競賽中,有175人獲得國家級獎勵,316人次獲得省級以上獎勵。近幾年來,該校高考各科的平均分、重點率、本科率、高分層人數均居江門市前茅,年均一半的同學考上了重點本科,90%以上的同學考上本科院校。近幾年,該校共培育了10多位全省單科「狀元」。
7、恩平一中:
恩平市第一中學,也簡稱為恩平一中,坐落於廣東省恩平市恩城中心城區鰲峰山南麓,青雲路盡頭,交通方便,為廣東省第一批重點中學。 恩平市第一中學是一所有著光榮傳統的學校。建校近百年來,校風純素、教風嚴謹、學風扎實,數輩良師櫛風沐雨,艱苦創業,積淀了深厚的學校文化,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為祖國培養了眾多的仁人志士和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是恩平市基礎教育的龍頭,被譽為 「讀書的聖地,培養人才的搖籃」。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秉承著優良傳統,進一步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成果卓著。
建校近百年來,學校英才輩出。其中,有著名的橋梁專家梁天錫、經濟學家梁學思;有部隊領導,原廣陽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調研處副處長鄭錦波;有清華大學畢業、旅美電子工程博士鄭健雄先生、陳立明博士等;有新一代僑領梁權暖、吉鴻雁、吳卓潮、胡思聰、梁寶相、馮瑞祥等先生;還有著名的科學家、大學教授、企業家、書法家、畫家……不勝枚舉。他們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發展、為世界的和平與進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㈢ 青島育才中學的育才名師

姓 名:桑達夫
性 別:男
所教學科:英語
職 稱:中學高級教師
桑達夫老師名言:
教學是一種藝術,出色的引導,會使學生激情昂然,充滿信心和興趣去探求知識,感覺上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枯燥無味。
析:
首先是講的藝術,生動、形象、准確、條理清晰,使學生聽其一而盼其二,要十分講究語言的運用,要讓每一句話都能打動學生的心。
其次是寫的藝術,教師一筆好字,會影響學生的一生,評語、作業批語、板書能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是心語的交流,能讓學生信心備增,終生效仿。
三是運用教學原則的藝術,它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言傳身教,使每一節課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推動力,使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的理想,逐步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是心理溝通的藝術,尊重每一位學生,真真實實地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爭取每一天的進步,使學生尊其師而信其道,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產生理想的效果。
藝術出於勞動,辛勞又能完善藝術,所以說:無藝之師不足為師。
榮譽稱號:
1985年 省市兩級優秀教師,三次獲市優秀班主任稱號;
1988年 市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後連任至今;
1988年 市團結先進個人
1994年 市教育名家
1991年 省教學能手
1997年 省特級教師
主要成果:
從八二年起連任六屆(共十八年)市初中美語教改實驗,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其經驗多次在市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進行介紹,逐步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效地克服了美語學習中的分化現象,全面提高了教學水平。多次在報刊上發表了有關美語教學的文章,兩次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外語教學研討會,均被推薦為大會論文宣讀。97年在北京的會議上,論文被選入全國優秀論文集,在對青年教師的帶動和培養方面成績顯著,與全市20多位教師簽有師徒合同,多年來悉心幫助,使他們在多種大賽中多次獲獎,他們現已都是美語教學的帶頭人,有些已被評為特級教師走上領導崗位。 姓 名:孫迥
性 別:男
所教學科:語文
職 稱:中學高級教師
孫 回老師名言:
「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快樂的學習」
析:
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首先要為學生創造愉快的環境,而愉快的環境的創設應在教育的組織者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的引導,師生共同創設。
引導學生快樂的學習是一種觀念,我們老師要不斷學習,主動為學生減負,更要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
引導學生快樂的學習是一種方法,教師要講究教法,學生要講究學法,這也給教、學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導學生快樂的學習是一種心態,要培養學生正確看待苦與樂的關系。如果價值觀錯位,快樂的心態便難以談起。
引導學生快樂的學習,更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只有意識到這種責任,「為學生一生奠基,為民族的未來負責」才能成為現實。
如果都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環境,如果學生都能快樂有學習、成長,學生怎能厭學,教師的工作就會成為天底下最美好的工作。
榮譽稱號:
1982—1983評為青海省優秀班主任、省先進工作者;
1984年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獲金質獎章,國家勞動人事部獎勱一級工資 ;
1992年後二次被評為青島德育先進工作者;
山東省家庭教育先進個人,山東省優秀教育世家;
現為山東省中語會會員。
主要成果:
多年來,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主張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良好素質基礎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勇於創新在教學工作中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編制了「五環學習法」(92年在青島中學語文老師教研會上介紹、推廣)形成民「單元教學法」、「長文短數法」、「點面結合學習法」、「同心輻射學習法」、「語文素質培養法」編制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學生在家量化評定」等。有多篇文章在有關省市雜志上發表。所教班級在中考、高考中獲得優異成績。評為省、市先進班集體。 姓 名:謝川田
性 別:男
所教學科:數學
職 稱:中學高級教師
謝川田老師名言:
我的教育理念之一:既要和學生一起畫圓;又要和學生一起畫稜角。
析:它是一般與特殊的共融;
是圓滿與殘缺的共融;
是繼承與創新的共融;
也是人性與個性的共融。
榮譽稱號:
1980年、1986年、1988年三年被授予青島市優秀班主任和德育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0年獲得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山東省先進兒童少年工作者」稱號;
2001年被評為青島市優秀教師
主要成果:
身為教研組長,帶領組里老師獲得青島市先進教研組稱號;
2000年指導該校青年教師代表青島市參加全省優質比賽,獲山東省一等獎;
2003年指導該校青年教師,在全市推薦的省數學教學能手比賽中獲得參加省比賽資格(全市各科只一人去省比賽);
身為青島市數學中心組成員,指導全市的一部分市級公開課和3 名中心組成員出版過數學專著;負責出版過青島市使用的初二幾何目標書;參與一定量的全市青年教師說課、講課及評優的評委工作。 姓 名:李殿毅
性 別:男
所教學科:政治
職 稱:中學高級教師
李殿毅老師名言:
以一顆博大的愛心對待學生
析:
二十多年來,我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歲月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我的生命的每一天,都在引領著我的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歡度一條又一條的激情之河。
當看到有的同學因為鑄成大錯而痛苦不堪,快要跌倒的時候,我會扶住他的肩頭,告訴他失去滿天星星,就會迎來一個嶄新的黎明;當看到有的同學遇到挫折時,我會告訴他,抬起頭來,把淚水擦乾,遠方就是那個晴朗的天空;為了學生,教師甘為春蠶,願做紅燭,宵衣旰食,嘔心瀝血!
榮譽稱號:山東省優秀教師;青島市德育先進個人;青島市師德先進個人;青島市中學教學研究會政治專業理事。
主要成果:
1、1998、4舉行全市公開課,論文獲全國一等獎、青島市二等獎;
2、2000年所寫教案被選入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文件課堂教學模式一書(177-182頁),全市中學文科教師人手一冊;
3、1998—2003年參加了教輔教學目標與檢測(6冊)的編寫工作;
4、1999—2003年參加了青島市初中政治教學目標升學指導(3冊)的編寫工作;
5、2001—2003年參加了青島市思想政治中考叢書《一本必勝》(3冊)的編寫工作;
6、1997、1998所教畢業班升學成績全市第一 姓 名:羅瑜
性 別:女
所教學科:英語
職 稱:中學高級教師
羅 瑜老師名言:
關愛學生以情明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積極指導,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寬容學生以情促思,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行為,不僅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給了學生反思自己行為的時間和餘地,而且必然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激勵學生以情導行,對學生取得每一點微小的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學生增強成就感,調動其積極性激勵其不斷取得新成就。
榮譽稱號:
曾獲教委德育先進;多次獲得英語奧林匹克競賽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等輔導教師獎。
主要成果:
多年擔任班主任曾獲市、校先進班集體,多次帶師范實習生指導教師和青年教師師傅;優秀試題分析和試題曾發表在《英語學習》雜志;多次獲得校先進和三八紅旗手;論文曾發表於育才中學《教育教改》一書。 姓 名:宋曉瑜
性 別:女
所教學科:語文
職 稱:中學高級教師
宋曉渝老師名言:
教育理念之一:做學生真誠而忠實的朋友
詮釋:曾有人說過,一個從不閱讀文學作品的人,縱然他有「碩士」、「博士」的學位,他也只能是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我是在讀文學作品中成長的,讀書使我成為精神的貴族。我願意,引領學生親近文學,無拘無束地漫遊歲月的長河;我願意,引領學生探索文學,讓他們懂得人生的真諦;我願意,為使他們成為有知識、有追求、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真誠地奉獻自己微薄之力。
榮譽稱號:
1998年青島隊優秀輔導員;
1995年青島市德育先進個人
1996年青島市德育先進個人
2000年山東省德育先進個個
山東省中語會會員
青島市初中語文中心組成員
主要成果:
多次參加青島市初中語文目標檢測的編寫工作;
參加初中語文「課程標准理解與實踐」的編寫工作,擔任編委;
參加新課程改革語文九年級上冊「學習目標與檢測」編寫工作,擔任編委;
參加華師大新課程改革語文七年級上冊「自主探究學語文」編寫工作,擔任主編;
參加華師大新課程改革語文八年級上冊「自主探究學語文」編寫工作,擔任主編;
擔任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第一單元《在山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五單元《鳳箏》、《羚羊木雕》、《散步》、《詩兩首》、《世說新語》兩則的編著;
擔任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第五單元《偉大的悲劇》、《荒島餘生》《真正的英雄》《短文兩篇》的編著;
擔任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第一單元《新聞兩則》、《蘆花蒿》、《蠟燭》《就英法聯軍聯軍遠遠征中國給巴勒上尉的信》、《親愛的爸爸媽媽》的編著
2002年受人教社委派代表青島市到沈陽介紹新課改實驗情況;
2003年受人教社委派代表青島市到內蒙古介紹新課改教材使用情況;
多次受青島教育學院邀請培訓青島市語文青年教師;
多次代表青島教研室語文學科培訓縣市語文教師。 姓 名:孔新會
性 別:女
所教學科:數學
職 稱:中學高級教師
孔新會老師名言
如果你想通過科學教育學生,你就要熱愛自己所研究的科學,並且精通它,那麼學生就會愛你,也會愛科學,你也就能夠教育他們;但是,如果你自己並不熱愛科學,無論你怎樣強迫他們學習,科學也不會起任何作用。
榮譽稱號:教育局三八紅旗手,數學競賽優秀輔導員
主要成果:輔導的學生獲全國和省市競賽一、二、三等獎。 姓名:林建明
性別:女
所教學科:數學
職稱:中學高級教師
林建明老師名言:
以嚴導其行,以愛暖其心
對待學生,既要嚴格規范學生的行為,更要關注與愛護學生的心靈。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教師的典範比教育更快、更能強烈地銘刻在人心裡。
榮譽稱號:
1984年評為青島教育局先進工作者;
1990年評為青島教育局先進工作者;
1995年評為青島教育局三八紅旗手及崗位明星;
2000年評為青島育才中學巾幗文明標兵;
2001年評為青島育才中學優秀共產黨員、三八紅旗手;
2001年參加山東省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評為優秀學員
主要成果:
1996年5月舉行青島市級公開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001年5月舉行青島市級公開課「二次函數的應用」
2002年11月舉行青島市中小學數學學專題講座;
2002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義務教育(初中)課改研討會上舉行
觀摩會「樹狀圖」
2003年7 月在全省新課改、新教材培訓會上舉行省級公開課「中位數與眾數」;
2003年錄像在中央電視台有關欄目中皤出;
2003年錄像課「課題學習,製做視力表」被教育部確定這新教材配套的教輔材料;
1999年論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獲青島市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
2000年論文獲市教科研論文評選二等獎;
2002年「合作學習的認識與實踐」獲全國課改研討會論文評選一等獎,及省級論文評選一等獎;
2002年論文「合作學習的認識與實踐」發表在北京師范大學課改中心的實驗工作通訊的第三期,及新世紀數學教材試驗工作簡報上;
2002年參加了「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實踐」的(副主編)編寫工作;
2003年主編了數學新教材九年級以上的同步訓練;
2003年參加了七年級(下)八年級(下)的數學學習目標的編寫工作 姓 名:馬紅光
性 別:女
所教學科:語文
職 稱:中學高級教師
馬紅光老師名言:
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要育人,先律已;教學相長,學無止境。
解讀:
「認認真真」,指「做事」要求真、求細;「踏踏實實」指「做人」要求實、求穩。這是我追求的本色,也是我人生的原則。育人者,需要不斷反思自己,嚴於律已。
教學應該相長,在嚴謹、寬松的互動交流中,師生間相互給予,才能在探索中得到和諧發展。別人的東西只有結合自己的實踐才能為我所用。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拿鑰匙開門。
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學問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就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一樣,把每一步看作是新的起點。
榮譽稱號:
青島市教師優秀專業人才(1995-1996);
青島市中小學師范德育工作先進個人(1995-1996);
校先進工作者、校先進班主任、校三八紅旗手(1993-2001);
校巾幗示範標兵、校優秀黨員(1993-2001);
主要成果:
1、論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探究》,獲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發展中心、人教社中學語文室頒發的一等獎。同時,該論文又獲中國語文報刊協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單元教學研究中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雜志社,2002年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學習、發展與人文」徵文大賽二等獎;
2、論文《德育在作文中的點撥作用》,獲青島市教師優秀論文二等獎,同時,該論文被收錄於青島出版的《教壇風景線》一書中;
3、論文《淺談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獲青島市教師優秀論文三等獎,同時,這該論文被收錄於珠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語文教師優秀論文集成》一書;
4、1997-2003年一直參加青島市教研室組織的《初中語文目標檢測》的編寫;
5、先後參加青島市出版社出版的《中考作文盡導評》、《當代中學生性情作文》、《中考作文題型分析與訓練》等書的編寫工作,2003年,擔任《中華名校—教學與輔導叢書》(人教社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的副主編,(已由青海出版社出版)
6、指導學生參加第六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獲全國二等獎,作為指導教師獲中國語文報刊協會、中國共青團委學校部、少年部、中語會會刊會報編輯部頒發的優秀指導獎;
7、舉行市級公開課《作文審題訓練》;
8、200、2-2003、4參加跨世紀工程中小學骨幹教師省級培訓;
9、所帶班多獲校級先進班集體、精神文明班級,優秀團支部等獎。也曾市級優秀團支部獎『
10、擔任家長學校主講人,探索「三向同步教育」為多屆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別進行了專題講座。
11、2004年參加《中學語文升學指導》一書的編寫工作,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
12、2004年3月,撰寫的論文《從習慣入手,培養學生環境道德意識》,在青島市第九屆中小學德育理論研討會論文評選中榮獲二等獎。 姓 名:徐鳳翥
性 別:女
所教學科:化學
職 稱:中學一級教師
徐鳳翥老師恪守的教育理念:
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去換取學生的知識淵博;
以自己優良的品德來換取學生的品德優良;
以自己正直的為人來換取學生的為人正直。
解讀:
我始終認為:身教重於言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一個教育者本身,最重要的是付出真情,只有你的教育是出於真情的流露,受教育者才能真正的接受,才樂於接受。 如果缺乏真情,詞藻再華麗、理論再無懈可擊,可能一時鎮住學生,但經不起推究,也只能是空洞的教育。回顧做學生也做過老師的經歷,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者自身的知識淵博、品德優良和為人正直對受教育者有著常常的震撼力,時時的感染和影響著學生,使學生信服你,才能樂於接受你教育,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作為一個教育者不斷的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榮譽稱號:
1994年、1999年兩次在青島二中青年教師崗位比武聯賽中,均獲「崗位比武十佳稱號」;
2001年獲「青島市教學能手」稱號;
2003年被評為「青島市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
主要成果:
教育教學方面:多年來一直擔任初三畢業班的化學教學工作,所帶畢業班情緒穩定,在畢業及中考中考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受到各方面的認可。
教研方面:擔任初中化學中心組成員,並負責主持中心組工作,兼職區教研員。多年來,為市化學教學教研工作做出較大
的貢獻;多次在市省乃至全國優質課評比中獲獎,所寫論文也獲得全國二等獎;參編或主編過多部教學輔導資料。
積極參加教科研工作,承擔省級子課題的研究工作,參加與製作的課件也在省級獲獎。
學校校訓:厚德博學 廣雅和諧 務本求實 智存高遠

㈣ 江門市新會第一中學的學校歷史

百年教育強國夢,世紀學府薪火傳。
「廢科舉,興學堂!」19世紀末20世紀初,積弱的東方大國圖變革,求生存,鄉賢梁啟超為此振臂高呼;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官立中學堂,新會一中由此開始了艱難曲折而光輝燦爛的100年。
百年辦學,根深葉茂發新枝
新會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今天,新會一中是一所擁有107個教學班、6000多名學生、350多名教職工的重點中學,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並朝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目標邁進。
美麗校園,幾代葵鄉人心血凝聚 。
流金十月,走進新會一中美麗的校園,濃陰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綠地旁,窗明幾凈的大樓里,清晨書聲琅琅,傍晚燈火通明。運動場上,虎躍龍騰。綠陰花間,笑語聲聲。置身其中,靜心感受校園中洋溢著的濃濃文化氣息:風采堂,古樸典雅;圖書館,書藏豐盈;《風華正茂》的雕塑,鼓舞學生揚起理想的風帆,遨遊遠航。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標準的圖書館、勤奮樓、蘇周玉珍紀念樓、健德堂、黃克競博士教育樓、黃克競博士科學樓、梁榮教研樓、電教館等一座座樓館拔地而起,建成了標准游泳池和江門地區第一個國家級的全塑膠田徑場;還建成了計算機教學中心、多媒體電教中心,有語音教室2間、網路教室7間,擁有計算機500台,每個教室都配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建成千兆主幹校園網,教學設備達到國家示範性高中標准。
漫步校園,這些典雅大方、錯落有致的樓宇,彷彿讓人看到當年黃球名譽校長、黃克競名譽校長、蘇澄洲先生等善長仁翁們對家鄉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透過這些參天的樹木,又隱約讓人聽到新會一中幾代創業者們艱苦奮斗的吶喊。
師資雄厚,辦學思想一脈相承 。
如果說,優美的環境,先進的設施是育人的基礎,那麼,「求實開拓,素質育人」則是新會一中上百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辦學思想最濃厚的凝淀。一個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新會名校長2人、新會名教師18人、新會學科帶頭人20人、廣東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骨幹教師1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61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大學本科率91%。先後有7人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教師,7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範教師。一批教師獲省、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等光榮稱號。正是學校領導班子團結一心,奮勇爭先,全體教職工秣馬厲兵,勵精圖治,一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學校的辦學成績才如此出色。 新會一中,是許多新會學子嚮往的地方。它從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走來,是新會普通中學的起始,又是新會中學教育當之無愧的翹楚。其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葉茂,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辦學歷史雖曲折艱難,卻光輝燦爛。 辦學百年 根深葉茂 「廢科舉,興學堂!」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了官立新會中學堂。官立新會中學堂不但開創新會普通中學教育的先河,同時也見證了新會一中百多年來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 官立新會中學堂實際是從清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開始籌辦。時任新會知縣的陳伯侯奉命籌辦新式學堂,於孔廟明倫堂召集邑中士紳商討興辦中、小學堂的事宜。由於師資缺乏,先辦「初級師范」,學制二年,不久之後辦「中學堂」,譚鑣為堂長,學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後,官立新會中學堂改稱「縣立新會中學」,譚為校長,學制四年,並停招師范班。至1921年,由於省教育廳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於是改稱「新會縣立初級中學」,並設教導主任、訓育主任、總務主任各一人,開始招收春、秋季學生。
1924年,執掌校政20年的譚鑣逝世;是年同時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屆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門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門重歸新會管轄,縣長沈秉強將江門市立中學易名「新會縣立第二中學」,而「新會縣立初級中學」則更名為「新會縣立第一中學」。至1937年暑期,新會師范學校將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會一中繼辦,成為新會一中辦高中之始。 據了解,清末辦中學堂的校舍是以孔廟考棚(孔廟右鄰)的房屋為校舍。大的五六間作課室,小的幾十間作學生宿舍。1926-1927年間,由於體育場狹小,拆鄉賢祠擴大體育場地,填池塘作校園。後來由於學生人數和班級增多,最後除大成殿外,孔廟及學宮全部作為校舍。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春,新會淪陷,新會一中遷往雙水上凌沖譚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重新遷回會城。這時,孔廟已被日偽政權拆毀,僅余大成殿、奎星閣、尊經閣幾座殘破建築物,因而校址改在新會書院,至今不變。
新中國成立後,新會一中歷經時代風雨洗禮,教育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7年11月,新會一中順利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成為我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新會一中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 興學育才 不拘一格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母校由首任校長譚鑣執掌以來,校規嚴格,請的教師多是留過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學生。我讀二、三年級時的第二任校長談海,就是日本留學回來的。」於1924年考入當時新會縣立初級中學、迄今仍健在的新會一中校友余雅望回憶說,由於注重師資、尊師重教,新會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礎。如在1921年間,曾聘請留日歸來的理化生物教師林卓南。林老師講課時,常常引入唯物史觀學說,結合學科講解,使學生獲得新思想、新觀點。 從人力、物力上來說,新會一直是新會的最高學府。「南華諸縣新會為名城,新會諸校我校高程。」這是抗戰前新會一中校歌開頭的兩句歌詞,由此也可看出當時新會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說,在抗戰前,新會一中在教學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識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1935年秋入讀新會一中的黎永泉在《會城淪陷前夕的新會一中》一文中回憶說,當時校內有所謂「童子軍」組織,培養學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護理、野外生活、打繩結等各方面的學習。有一次,學校還組織學生到江門篁庄野餐露營,晚上有篝火晚會及劫營、守營等實地訓練活動,有聲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學前的最後一節課為課外活動,舉辦球類、田徑、歌詠、猜謎、故事等文體活動。在每天中午貼出一張表格,任人自由填報,屆時有專門教師負責支持活動。 新會作家明明是新會一中當年的「七三屆」。他回憶說,「七三屆」處在「文革」後期,學校(當時叫會城中學)已逐漸回復正常教學秩序,因為沒有高考任務,學習並不緊張,作業基本可在學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學生從來不用把書包背回家中或者說是根本沒有書包。正由於課業輕松,學生有大量課余時間,可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說起來,『七三屆』並沒有培養出多少大官員、大老闆,卻培養出了好幾個文學藝術愛好者。」明明說,當時這一屆有一群愛畫畫的同學,形成了一個沙龍式的小圈子,如甄錦標、吳明耀、陳向京、楊小明、李卓見和他自己等。這些人後來均在文藝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
那些人,那些事 新會一中百年辦學歷程,不但匯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如譚鑣、施見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時培育了數之不盡的人才,當中不乏像地質學家陳國達院士、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王堅等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貢獻卓越,彪炳史冊。 譚鑣:新會一中首任校長 譚鑣,(1863-1924年),字康齋,號仲鸞,廣東新會環城南坦鄉人。身為新會一中首任校長的他是新會當時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梁啟超的表兄。 譚鑣一生思想進步,青年時中秀才,與表弟梁啟超赴廣州學海堂攻讀。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鄉試第九名舉人。後入康有為開設的萬木草堂就讀,受到康有為提倡的「今文學」和變法圖強思想的影響。此後,他參與了康、梁發動的「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活動。變法失敗,他南下歸鄉,決意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學制,廢科舉、興學堂。新會創辦初級師范學堂,委派譚鑣為監督,主要是培養師資。不久,又創辦新會官立中學堂,為新會第一間最高學府,譚鑣被委派兼任堂長(監督)。民國成立,改革學制,1912年新會官立中學堂改稱縣立中學校,監督改稱校長。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館。 譚鑣的治教特點鮮明,校規嚴格,極重教師素質。民國初期,中學師資缺乏,譚鑣不惜高薪聘請留學生任外語和理科教師,如英語科教師聘自香港書院或曾經留美的港籍人士。譚鑣在擔任學堂監督初年,還編輯《新會鄉土志》,聘黎昀、林燦予協助編輯,施雨崖等22人為調查員。全書按部頒例目,分15篇,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書。1924年譚鑣病逝,終年62歲,其門人築紀念台於縣中學校園左側之馬山,刻石留念。
陳國達:「地窪學說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陳國達出生於新會南郊天馬鄉五福里一個貧苦的南洋歸僑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資助下,13歲的陳國達考入了新會縣第一中學,讀書非常勤奮,成績優異。在初中期間,對陳國達影響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學。他還對地質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喜歡野外考察的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他與同學們翻爬新會的山山水水。在大學時期,他的畢業論文也以此為題,寫出了《廣東新會地質試勘》一文。 陳國達終生致力於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於1956年創立關於地殼演化規律的活化構造新理論「地窪學說」,突破了美國學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學說。「地窪學說」被稱為是決定當代地質學發展的新學說之一,它的誕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國家礦床成因協會理事會決定在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中設立構造岩漿活化(地窪)學組,這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創立的學說命名的國際學術組織。 陳國達被譽為「地窪學說之父」。他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學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為「南陳北李」。
王堅: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 王堅,原名王桂琴,生於1933年,是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飛行教官、飛行中隊長。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飛行任務。1952年接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
梁宗岱:愛國詩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愛國反帝的詩人、翻譯家、教授、制葯專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華大學等名校教授。解放後歷任中山大學、廣州外語學院西語系教授兼院學術委員。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並通曉德文和義大利文,擅長翻譯詩作,對歐洲文學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詩集《晚禱》、詞集《蘆笛風》等,翻譯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浮士德》等。

㈤ 中山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南校區:

1.懷士堂

由美國克里夫蘭州的華納和史懷士公司的總裁安布雷•史懷士(機床和天文儀器生產商)出資為嶺南學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會館。1915年動工,1916年建成。為紀念捐贈者,命名為"懷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到嶺南大學視察,並在校園合影留念。孫中山先生還在懷士堂作長篇演講,勉勵青年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

熱點內容
半開鉸鏈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5:17 瀏覽:887
我的信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2:05 瀏覽:222
一直遲到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0:22 瀏覽:172
英語家鄉作文怎麼寫作文 發布:2025-10-20 08:45:58 瀏覽:742
怎麼解決網路上癮英語作文 發布:2025-10-20 08:36:26 瀏覽:188
旅行的作文用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10-20 08:34:57 瀏覽:404
怎麼才能寫好英語四級作文題目 發布:2025-10-20 08:32:25 瀏覽:470
用英語說說你的媽媽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10-20 08:28:21 瀏覽:221
怎麼度過春節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10-20 08:25:40 瀏覽:93
英語的作用英文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10-20 08:25:31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