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英語培訓心得感想
⑴ 幼兒園中班英語教學總結
一、認識教材,了解學生
對於新教材,大家都是處在摸索探究的階段;但是同時,我也看到了許多前輩教師豐富資深的經驗。新教材是由人教出版的GO FOR IT,這套教材內容豐富,理念新穎,針對的是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同時該教材營造了一個傾向本土化語言的環境,很多內容對於國內學生理解起來有點難度。和以前的教材相比,GO FOR IT的起點比較高,單詞的呈現比較多,而且難度剃度不明顯,提倡「用到即學」。而作為學習該教材的本屆學生來講,他們當中大部分沒有接觸過英語,有的也就是小部分在暑假接觸過英語,才初步入門。在這樣的情況下,感覺上課難度比較大。
二、因材施教,掌握難度
我們常說,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最初接觸教學的時候,我還不懂得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學生易接受。在經過幾次新教材教研活動後,感覺受益非淺,於是開始學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意識的把教材的難度降低,比如聽力在本套教材中難度比較大,我就把聽力的形式進行適當的改良,讓學生更容易聽懂,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想這大概就是教育學中所說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
同時根據不同的班級的學生性格特點,我也採取了不同的策略。開展各種各樣的小組活動,讓他們討論合作,鼓勵他們積極發言。一個學期下來,總體來看,三個班的成績基本上持平。
三、調動氣氛,參與鼓勵
在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我感覺學生一部分不願意起來發言:一個是教材比較有難度,怕講錯;另外一個是學生膽子比較小。針對這樣的情況下,我把教材難度降低,並採取表揚和鼓勵的方式。
同時,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課,有時我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並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沖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後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採取有利方法解決當中困難。
四、加強鞏固,分批對待
因為英語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每次教授了新單詞以後,我都及時抽時間給他們聽寫,並認真批改。有時候,課文里出現的精彩實用的句子,我也要求學生背下來,我把5個同學分成一個小組,讓成績相對比較好同學擔任小組長,這樣想偷懶就比較難了。對於聽寫背書不理想的學生,我一般會在課後把他們留下來重新聽寫。或者是根據實際掌握情況,重新教授單詞。直到合格為止。
而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我給他們的底線也不一樣。一開始我都是統一要求所有的學生,後來我感覺這樣不符合實際。有些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本身就比較差,越是統一要求,他就開始抵制,其實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學到。因此,我就把學生分開,一般的,大部分同學的要求是統一的,而小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同學,我就用相對低一點的標准給他們,這樣做以後,逐漸提高標准,學生學到的明顯多了。
在課堂教學之餘,我還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參與我們英語組內的備課和說課,並且上公開課。通過這樣的活動,有效的提高了自己對教材的理解。
在這一個學期的工作中,感覺自己尚存在很多的缺點:對教材的把握不夠,上課的邏輯性不夠強,課堂的銜接還不夠自然流暢等等。很多優秀的老師的優點都沒有學到,聽課的次數也還不夠多,尤其是跟其他老師的交流還太少,希望在下個學期能多向其他老師前輩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⑵ 學習英語的心得,總結,感受
回顧一下我英語學習的歷程,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學習方法主要是李陽.克立茲的瘋狂突破和鍾道隆的逆向法。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象翱翔英語,武藏式英語(以前看的一本日本人自學英語的書)等等,但都沒有前兩種來的深刻。所以我想在這里和大家主要介紹一下這兩種:
李陽老師的瘋狂英語我想大家應該都已經比較熟悉了吧.我呢,自己就是親善大使,所以對這套方法是比較了解的.應該說,在我接觸李陽.克立茲之前,我的英語學習方法是出於一種完全混沌的狀態,完全是學校里傳統的學習方式,那時雖然我日夜苦讀,可是總感覺英語水平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當時我還在考上外的英語自學考試,又不敢放鬆,就覺得閱讀還過得去,口語和聽力幾乎是零.當時的確是處於一種極其痛苦的徘徊狀態.有多少次要放棄學習英語的念頭連我自己都數不清了.後來一次看報的時候讀到了李陽.克立茲的介紹,大概是道出了我學習英語的痛苦吧,共鳴感極其強烈.當下就匯款郵了兩本教材,當時收到教材後簡直是如獲至寶,把兩本黑白小冊子都快翻爛了,幾乎每天都要讀上一遍,18張卡片上的內容真的重復了有一百遍之多,當時每張卡片上的每一句話都能脫口而出,後來我在公司里第一次作翻譯的時候,才真正感到卡片上句子看似簡單,但在實際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
李陽.克立茲這兩年的運作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全國很多英語學習者都有所耳聞,很多人也從中受益不少.現在也有不少人指責李陽.克立茲是一種商業炒作,華而不實.我想作為一名使用者在這里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認為李陽.克立茲的瘋狂英語並不能稱之為一套絕對理想的,完整的學習方法.李陽在教材里的有些話的確是有些言過其實的.但我覺得我們並不能因為他的不甚完整就全盤否定,視而不見他優秀的,發光的地方.應該說每一種學習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我們應該用自己的頭腦取長補短,真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葯.我覺得把李陽.克立茲理解成是一種突破口,一種突破方法是很合適的,尤其是在口語方面.李陽老師所提出的"三最口腔訓練","一口氣訓練法"等等,我都進行了刻苦認真的練習,應該說效果還是很明顯的,的確使自己在說英語時嘴巴順溜多了。
"恆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寫下這句話後,我覺得這句話空空如野,有種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的感覺。就象英語中所說的CLICHé,說的人多了,也就沒什麼感覺了。大家也就是聽聽說說而已,真正實施的有幾人呢?
首先"什麼是成功?成功的標准和定義如何來界定呢?如果說成功意味著財富和地位,那麼要賺到多少錢,爬到什麼位子才算是成功了呢?的確,有很多問題值得用我們的一生來追問。我現在只是想把問題簡化一下,對我們千百萬英語學習者來說,"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把英語學到家,掌握英語,利用英語,使英語成為我們獲取信息,工作學習,娛樂休閑的工具,真正成為英語的主人。可是談何容易啊!
有的朋友一定要問:看你說的這么好聽,你自己的英語水平有多高呢?實話告訴大家,我自己本來也就是一小中專生,讀的是機電專業,沒有受到過正規的全日制高等教育,更沒有上過什麼名牌大學,自己現在的一點所學完全是自己在畢業後工作過程中自學而來的。雖然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也獲得了相應的文憑,但與科班出身,名師指導的畢竟是有一定差距的。我相信現在看我這篇獨白的朋友中會有很多是,或者曾經是天之驕子,有著至今都令我十分羨慕的大學生活,你們的英語水平一定要比我高出許多,我不是什麼假謙虛,從很多朋友的英語來信中,可以看出有不少朋友對英語的潛詞造句已經達到了嫻熟的程度,"那你還在這里東拉西扯些什麼?"有朋友"厲聲"質問道。大家不要誤會,我只是覺得這幾年的自學過程中我的英語的確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關英語學習方法的事情也一直在借鑒,總結和探索。其中有些方法經過親身體驗後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也就不知天高地厚的寫了出來,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學習經驗;二是想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大家可以給我來信,共同探討英語學習方面的任何問題,最好您可以把自己在英語學習上的心得總結一下,不必求大而全,能夠寫出自己對某一點的看法就很不錯的。比方說對單詞記憶,對口語練習,對英語角,對英語教材等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我也准備在這個英語學習方法的欄目中刊登出大家的來信,我自己的方法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共同的學習心得才是最寶貴的。有些英語雜志上刊登出來的一些大牌教授的方法指導固然很好,但我看了總覺得太過於概括,沒有具體的操作過程,而且多數文章雷同,大概是官樣文章寫多了吧^_^。所以我希望能夠收到您信任的來信,共同探討英語學習的問題,也希望我們的感受能使我們成為共識的朋友。
⑶ 英語口語學習心得體會
英語口語學習必須要有好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方法,還要先制定一個合適的學習計劃,這方面洛基•英語比較有經驗,分享學習資料:
1. That's the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我和我的情人分隔兩地.
一般relationship都是特別指男女朋友之間的關系, 比如你可以跟你的另一半說, I reallyappreciate our relationship. 就是我很感激我們能夠在一起.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是一種固定用法, 這樣的講法我常在廣播中聽到. 他們一般情況下不會說成 We live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 只會說 We have a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再來你可能可以接著說, It's so hard for me.
2. You should have chivalry. 你應該有點紳士風度。
我覺得美國的男生都蠻有風度的, 他們會幫女士開門 (這點在美國尤其重要, 因為美國的空氣太乾燥了, 所以去開門常常會觸電) 會讓 Lady first. 這種行為中文叫紳士風度, 但在英文中叫騎士精神 (chivalry)
⑷ 在英語學習的我體會到快樂500字
北美學習、生活的幾年,既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因中西方文化沖突,長了不少教訓。現在貢獻出來,與國內的朋友們分享。希望各位今後在和外國人(英語是母語)交往中更富有 成效;也使那些為學好英語而苦惱的朋友少走一些彎路,更快、更好的學好、用好英語。
中國人在學習英語上花的時間最長,效果也最差。這和學習和應用英語方面存在重大誤區有關,一是長期的「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使很多人認為學英語是為了考試,其英語實際水平可想而知;二是誤認為英語不過是由「發音、語法、句子和詞彙」組成的。認為只要學習 「發音、語法、句子和詞彙」就能學好英語。事實上,如果以達到有效交流為目的,比英語的發音、語法、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但被國內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人忽略的是:表達語言所應 用的、符合英語文化和習俗的正確方式、方法和內容。
首先,讓我們一同探討目的問題。沒有目標的船隻永遠在海上漂流。學習英語的目的多種多樣,但學口語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能與Native English speakers進行「有效的交流」 ,即工作中能與Native speakers 建立、保持和發展良好的工作關系;或生活中結交幾個na tive speaker 的朋友,能夠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勵和幫助。而不是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為了能和「老外」說上幾句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thanks. My English is poor. Bye-bye. 等幼兒園英語而轉身離去,搞的「老外」一頭露水,找不著北。(國內很多學英語的朋友,就好像一個苦苦練了10年武功的大俠,「十年磨一劍,雙刃未曾試」,終於有一天有機會面對敵人時,唯一想到的招式就是:逃命!)更不是為了「為了說英語」而浪費時間的、沒話找話的和老外閑聊---分手幾分鍾後,別人就 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也根本記不住你是何方神聖了。
在中國,可憐的老外們,大多飽經那些被問了上千遍雷同的、無聊的、毫無創意的、有時Ch inglish 式的問題的摧殘和蹂躪,比如,Are you an American? Do you like China? 之類的。我發現,有的人竟洋洋得意地說:我英語口語就很好啊,好到能和老外聊幾句天兒。 Come on! Give me a break!
英語學到這程度,那由中國式的、復雜的句子結構、嚴謹的語法和龐大的詞彙構成的英 語能力,只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 ,因為那不叫「交流」,也根本不值得花這么 多時間學習英語口語。
新加坡的一個人,前一段時間出了本書,叫「亞洲會思考嗎」,說亞洲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在內,除了會模仿,不具有創新(Innovation)的能力,很難真正意義上和歐美競爭 。但願不要被他不幸言中了。
我在去美國留學前,自認為英文水平還可以:畢竟學了那麼多年,自己也下了許多功夫,且上了不少培訓班---從普通的到最高檔次的,里里外外花費了上萬元。應付各種考試包括留學考試,也算是一路過關斬將。但是,到了美國後,刻骨銘心地學到了一個詞「Chinglis h」 ---中國式的英語」:用英語和自己同胞交流時還可以應付,但是和"英語是母語"的同學、教授和其他人士進行交流時,一涉及到實質問題,雙方誰也聽不懂誰!至少有半年的時間痛苦異常!霎時間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心和信念,像是一下要被摧 毀了。
他們What』s up?What』s new?的說法到能應付,談談天氣什麼的也沒問題。但是,就是覺得很難和他們去溝通,哪怕只是認認真真地談談。在國內,我很容易和大多數人成為朋友,自己也一直引以自豪,因為你誠心地對待別人,別人通常也已會真心的待你,否則你下次對他「敬而遠之」就是了。可在美國開始的時候,怎麼就那麼費勁?!誠心不起作用了?
是自己的語音、語調問題嗎?不是!如果你有機會領教一下印度人的英語,你或許還會 為中國人的發音多少感到自豪呢。我有個印度同學叫Abe,直到畢業我才聽懂他大部分話的意 思!但是,印度人「可怕的」發音,絲毫不影響他們和美國人流利、有效的交流!
是語法和句子的原因嗎?也不是!我有幸在美國的大學里,結識了一位來自中國的、才華橫溢的美國籍教授,年近40歲時因為傑出的數學才能,移民到了的美國。發音就別提了,他講英文時,你還能輕而易舉地挑出很多語法和句子錯誤,但這絲毫也沒阻礙他在美國生活 近二十年,用英語給美國人上數學和工商管理課,並且取得成功。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在國外生活幾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達到「有效交流」為目的,英語的發音、語法、句子絕對沒有國內的各種人士強調的那麼重要,而被國內學英語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達語言所應用的、符合英語文 化和習俗的正確方式、方法和內容。
語言是其文化和習俗的載體、沉澱,雖然人類的各種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著與中華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例如,她崇尚「積極進取」positive or ambition的態度,和中國人「謙虛、藝術」的處事、說話原則,經常發生「沖突」,構成對有效交流的妨礙。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沖突、差異」。
因此,那種用本國文化和習俗去套用英文的學習方法和應用方法,加之學了太多得「沒用的、很多講母語的人都不曾用的甚至、不曾聽說過的詞,和過時的詞、句,聽不懂真正的 英語和不能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交流就毫不奇怪了!
所有學習英語的策略和技巧大致可以分為二類。一類是需要你自己安下心來,花費時間去反復記憶 ---記憶那些自己和別人總結、歸納的知識。這部分工作,沒有人能替代你,無論是怎樣的天才!(因為吃魚有利於智力和記憶力,有人求教馬克×吐溫,問吃多少管用。馬克×吐溫答道:看來您至少要吃兩頭鯨魚!)但是,如果只是埋頭苦學,就能學好英語的話,那中國人的英語水平,理論上應當是頂尖的了,事實卻正好相反。(在國外學習,深深感到:大概是因為長期訓練的結果,記憶和背誦能力,尤其是記憶、背誦那些不理解的東西,是咱們中國人的強項;但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總體來講是我們的弱項。)
因此,另一類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有效的運用英語以達到交流目的」的經驗和技巧。中國人勇於理論而遜於實踐(為讀書而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尊」)。因為應用技巧很強,這部分技能被國內學英語的人士長期忽略。或是因為接觸 Native speakers有限,難以得到「真經」,或是因為學英語追求「高、大、全式」英語的嗜好和國人好面子的心理, 使大多數人樂於採用傳統的、也是最安全的的學習方法:對句子、語法和詞彙的執著偏愛,甚於使用英語和Native speakers交流。其實,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除非你以此作為職業,否則它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任何用處,如果它不能為「交流目的」而服務的話。
讀書和自學對提高英語有幫助。但書的缺點,和自學一樣,沒有反饋,沒有雙向的交流。理論上知道的事,實際做起來是不一樣的。尤其是語言,遵循「用進廢退」的原理。掌握這部分的最有效方法是:創造條件和機會,同英語為母語或在國外生活過的人學習和交流。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研究表明,人在交談時,80%的信息來自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語音(intonation)and語調(tone)。此外,對交流有效性的影響,還包括雙方交流的意向、談話的內容、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有效運用等諸多因素,而絕不僅僅是句子、語法和詞彙。
因此,常常能見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只有五、六千詞彙的秘書、助理,能用英語同「老外」流利的交流,而一些有號稱三、五萬詞彙量的、手持六級英語證書的碩士、博士,學了十年、二十幾年的英語,面對英語為母語的人,除了最簡單的幾句不痛不癢的所謂的對話,有多少人能進行「有效的交流」呢?更不用說用English而非Chinglish表達自己的思想了。
Chinglish則是指: 用漢語文化、思維和習慣等去套用「英語文化」,其結果是所學到的、所謂的「流利的英語」僅限於和同胞交流,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交流時,雙方因「文化差異」在語言表達上的體現,無法相互理解和溝通!
不去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在交流、溝通運用上的體現,而只是套用本國的文化和習俗,往往是造成交流障礙的原因。其後果和損害,遠遠大於因為發音、語法和句子的缺陷而造成的損害。因為發音、語法和句子暫時不好,每個人都會表示理解,因為畢竟英語不是你的母語,可以慢慢提高。但因為「文化沖突」 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誤解,甚至有可能起到和你要達到的目的相反的結果,毀掉了寶貴的發展機會!在一個人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考慮到年齡、職業發展軌跡、客觀環境和條件等因素,人生真正的屬於你的機會只有二、三次而已!
舉個例子來說明文化沖突:西方人在交談中講究「eye contact」,交談的雙方要注視對方的雙眼,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兩眼直視對方的兩眼」的看法多半是:這樣"直勾勾地"盯著別人不太禮貌。但西方人士卻認為:說話的一方「兩眼直視」表示自己的誠意和坦白的胸懷,聽話的一方「兩眼直視」表示了自己對話題的興趣和對於對方的尊重。因此,西方人在見面時,配合著「eye contact」的,是自信的微笑(無論內心中怎麼想)、 有力的握手(禮節性的碰碰手,英語中稱為「死魚」 shaking a dead fish)和正面思考型 (positive thinking)的談話,會使人產生和你繼續交往的意願。相反,如果是躲躲閃閃的目光(有的人更是因為想英文詞句,而抓耳撓腮、呲牙咧嘴或上翻白眼)、木然的表情(稱:喜怒不行於色)和消極的談話內容,無論你的語法、發音和句子多麼純正和優秀也讓別人"敬而遠之"。察己知人,你願意和一個同你根本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嗎?!
再舉個例子,同樣是「追求財富」,中西方的流行做法和觀念截然不同。西方人,尤其是北美人,推崇企業家精神: 那些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裙帶關系和屈服於權貴白手起 家的人。他們拋棄自己本可能的安逸生活,去冒險、創業、拼搏(比如我Henry,哈!),並充分運用現代商務運作手段:市場調查、產品研發、廣告和營銷、質量控制、售後服務等,使自己的產品、服務為社會所接受和喜歡,最終雙贏。企業家,是西方民眾心目中無可置疑的英雄!可以說,對企業家精神的推崇和追求,是美國能夠在開國僅200多年就傲視群雄,硬是把當年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宗主國大英帝國,變成了今天的跟班小伙計。
中國很多人則不然,心裡愛財,又羨慕企業家的財富和影響,嘴上卻稱錢為「銅臭」、稱所有的企業家都為奸商---無商不奸,對正當的商業行為,比如合理的廣告,都逆反到嗤之 以鼻、做不屑一顧狀。豈不知民族的興旺和企業家精神息息相關?美國商界有句名言:好的產品不做廣告,就好像你只是躲在黑暗裡,向你喜歡的異性眨眼一樣。
在西方,企業家精神還是一道「自由社會」的屏障。美國以清教主義(Puritanism)立國.1620年,距李自成先生的百萬農民大軍,大肆劫掠北京尚有24年,一批清教徒為免遭宗教迫害,尋求自由,從英國的Southampton乘坐 The Mayflower 號,抵達美國東海岸,被稱 為Pilgrim Father。清教徒認為:貧窮(Poverty)和懶惰(Laziness)同樣是一種罪惡。人應該、也可以通過自我奮斗,取得成功,包括財務上的自由。
老美說:「取得自由的唯一手段是辛勤的工作,或者有一個有錢的爸爸。」哈,哈。對不起,後半句是Henry我自己加上的!明智的人,是不會把太多的錢留給子孫的:如果子孫們 有本事,自己會掙到的足夠的錢的;沒本事,留下多少錢也不夠揮霍的,反而害了他們。而中國人明知「富不過三代」的道理,還是情願把所有的財產和事業,留給子孫,Sigh!
西方人認為,一個有教養的紳士,有責任和義務,以自己的財富和本領,回饋社會,而不是貪得無厭、無止境地索取。國外有些社區不太歡迎中國人,不是因為種族歧視,而是因為很多國人缺乏這種「回饋社會」的精神。美國的院校,每年能收到大量的公司和私人捐款。我所在的美國商學院的教學主樓,是一對老夫婦1998年捐獻500萬美元建成的。
由此想到,曾幾何時,國內視個人主義如洪水猛獸。把Indivialism翻譯成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作為一個貶義詞或禁忌詞,一直沿用到現在。事實上,在西方Indivialism是個褒義詞,而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詞。在雙贏(win-win)理念風靡的西方社會,為追 求企業和個人利益的最大化(Maximum value ),人們認為:自私自利的人都是短視的人,最 終傷害的是自己的最大利益。大名鼎鼎的恩龍(Enron),美國企業的一面旗幟,因造假舞弊而失信於公眾,導致副總裁自殺,高層主管們被刑訴。龐大帝國,霎時灰飛煙滅,成為天下笑柄!有朋友說,中國也已經從"黑貓、白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時代,進入到"黑鼠、白鼠,只要不被抓住就是好老鼠〃的時代!但願這不是事實,我的祖國! 「大廈千頃,眠七尺之軀;珍饈百味,不過一飽」。Henry我認為:人生區區百年,如匆匆過客。一方面要珍惜時光,奮力向前,盡可能感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和冷暖,不枉活此生;另一方面,認清財富的本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作金錢的主人而非奴隸,善用財富 ,利人利己!
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她特有文化的載體和沉澱,也是她傳統的積累。而傳統力量是如此的強大,本民族的文化的影響又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於到我([email protected])到美國兩年以後,在和老外聊天時,常常幾乎忍不住還要問一些早已知道不該問的「禁忌問題」。
比如,How old are you? 在國內多麼平常的問題,尤其是熟悉了以後,問問年齡,彼此 稱兄道弟,或姐妹相稱,再自然不過了;喊句「老張、老李」什麼的,盡管不老,被喊者心 里也高興。
中華文化,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懷舊情結,沉迷於過去---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太出色、 太優秀了的緣故吧。「歷史悠久、百年老店」之類的,都是吸引人的亮點。我們崇尚「老」 ,老,似乎是大智大慧、權威的代名詞。
但在北美,卻有著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截然相反的理念。新的、年輕的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徵(symbol),人們崇尚年輕(worship youth);老的、舊的是死亡、落伍的象徵。所以,年齡在北美是個非常忌諱(taboo)的問題,即使是朋友之間。如果你想讓「英語為母語的人士」討厭你,尤其是女士討厭的,請大膽地問她年齡好了(They say: You are a pain in the neck.)。北美的很多人,特別怕過40歲生日。似乎過了40歲,就到了將要被社會拋 棄的年齡。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She is no spring chicken 是北美 常用俚語。
所以,在和「老外」交往中,千萬別暗示她/他的年齡,即使你不小心知道了。西方人有句幽默,稱「永葆青春的唯一秘訣是:謊報年齡!」(老外提倡幽默,稱為Positive thinking、positive attitude ,我在其它文章中有論述。但用英語和老外開玩笑,一定要小心,畢竟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過,我自己有一個真實的、美國人的玩笑:美國人的確很自信,我曾被美國乞丐在大街上理直氣壯地攔住要錢:One dollar for pizza!聲音圓潤而洪亮。猛然一聽,我還真以為我欠他錢呢!等搬到紐約市後,又有很多次被乞丐攔住問:Do y ou have five dollars?誰讓紐約市的生活費那麼昂貴呢?) 。
其實,平心而論,年齡又有什麼關系呢?很多人,號稱活了幾十年,不過是庸庸碌碌、苟延殘喘、活了一天而重復了幾萬次而已。君不聞:有的人20歲就死了,可到了70歲才 被埋藏!年齡真的那麼重要嗎 在北美,無論加拿大還是美國,根據其勞動法(Labor Law)規定:僱主在招聘中,不允許問及應聘者的年齡、婚姻狀況、性別、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上述原因也不得成為不予僱用的理由,否則就構成違法。輕則失去來自政府的采購合同,重則訴諸法律。
國內的招聘廣告上常見:「要求25歲以下,未婚」。諸位恕我愚鈍,但我就是弄不明白:除了招聘尼姑、和尚及老道,什麼工作和「婚否」有關?又有什麼工作非要25、30歲以下不可!
西方的那些真正的好東西,咱們怎麼就學不到呢?!很多理念,包括她對個體的尊重、 對自由、財富和幸福的嚮往和不懈的追求,確實值得我們思考。你也會發現,這些理念,都 會在英語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我們的培訓自然也會涉及到這些。
所以,想提高英語的朋友,除了多聽原版、多看現代原著,能找個老外練練口語最好(還能交流思想。語言只是一種工具,它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否則,上一個好一點的培訓班也不錯。交流的需要,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只顧一味的自己埋頭學,或是永遠「苦海無邊」,或是學到的只是啞巴英語和Chinglish。多和Native speakers,或在國外學習生活過的人士交流,對提高英語,尤其是口語幫助很大。否則,你費時、費力和費錢所學到的「 屠龍之術」,只是限於用於和同胞進行「中國式英語」交流。很多中國人學習英語,所付 出的冤枉代價和所走的冤枉路,你一定要去重復嗎?!
⑸ yojo幼師培訓心得
轉眼間,這次的幼兒園教師培訓已經結束,很榮幸自己能夠參加這次的培訓學習,這次的培訓充實而富有意義,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如幼苗般得到了滋養,此次培訓理論與實例結合,課程豐富多樣,從全方位地精心詮釋了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經過兩天半的學習,收獲頗多,談談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
一、讀書,幼師生命成長的必須
在培訓過程中,老師們扎實的話語基礎令我欽佩,這些與讀書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吳克宇老師,年紀輕輕就已是學校的骨幹教師,這與他的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所以,我要讀書,特別是一些經典書籍,還有學前教育的文章,寫好讀書筆記、,從而也能進步自己的寫作水平,語言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理論素質,日日學習,終身學習。
二、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師德和職業道德
德高為師,身正是范,師德是一個教師的靈魂。能否成為一個好教師,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的精神。熱愛、尊重、理解幼兒是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核心。愛是兒童正常成長的必要條件,我們要學會理解、關愛幼兒。
三、廣泛學習幼兒教育教學理論,提升教學技能
甘老師籠統的為我們解讀新教材,為我們的教學實踐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其他幾位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又結合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特點,為我們詳細、生動的講解了課程特點及教學活動設計、組織與指導、環境布置,讓我們了解如何在幼兒園進行教學工作。
這次的培訓中,聽到了各位同行前輩的經驗之談,我倍感榮幸,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努力學習,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將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第二篇:
通過這次遠程研修課程的學習,給我們提供一個多樣化的學習平台,是對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也是對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提高。通過理論學習和與同事們的研討、交流、思維的碰撞及對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反思,發現了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足,也找到了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師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參與孩子的獲得。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教師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大腦,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空間",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讓孩子充分思考,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幼兒放開說,並且讓盡可能多的孩子說。這樣,孩子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突出了讓幼兒主動學習的思想。為了保證和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角色定位,擔負起《綱要》所要求的新角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勝任這一新角色的重要前提,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尊重幼兒的人格,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使幼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通過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教師教育教學與幼兒之間真正的關系。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將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以幼兒學習興趣為目標,正確引導幼兒學習。
二、善於觀察,做好幼兒的支持者。
三、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幼兒的合作者。
第三篇:
在幼兒教育這片沃土裡,我已經走過了十六個春秋,收獲了任何數字都無法計算的自豪感和幸福成果。十六年來的幼教工作,使我懂得了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不僅要愛事業,愛孩子,更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社會發展飛速的今天,孩子接觸的人和事物非常多,對教師的眾多要求也在不斷創造不斷迅速的提高,要求教師即是教育的實踐者,又是教育的研究者,在一日活動教育空間的過程中,老師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以課題的形式,研究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最佳途徑和有效方法,以最佳的途徑達到最理想的目標。因此,老師是授業者,也學習者;既博學多識,又深刻敏銳。只有當教師的教育與研究交融在一起的時候,教師的教學與反思才可能有機結合,當教師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行為時,我們的教學才具有教育哲學騰飛的意義,教師的行為也有了更豐富理論的內涵。 這次的遠程網路研修,就讓我深深感受到網路的方便和快捷,感受到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學習的方便。我將充分利用這次學習機會,在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和教學水平,讓自己受益的同時,更好的將遠程教育應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從實際出發,把堅持個人研修作為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努力做到從實踐困惑出發,在研修思想的引領下,引發幼兒的積極性,力求提高課堂效率。總之,通過聆聽教育工作者精彩的專題講座,讓我收獲了許多平時無法獲取的信息和經驗;適時的視頻教學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課堂教學的藝術,使本來枯燥的學習、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易懂,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學習的空間,這是對自己教育思想的洗禮和升華,也是對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提升。同時,通過與同行們的討論、交流,思維的碰撞,發現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也找到了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知識就是力量,感謝遠程研修這個平台,給了我學習的機會,讓我又收獲了好多重要的知識,我會繼續努力!真誠感謝!
⑹ 幼兒園英語培訓心得
一般1v1的就是這間比較好,abc加拿大英語培訓中心
⑺ 英語培訓心得
英語培訓是來應該如此來說,自「當學生來跟老師(指好的英語老師,不是發音不準確和沒有經驗的也可以來教英語),只要學生肯花錢和時間好好的,不斷的,堅持的學習,相信是學生會有非常大進步老師會學生可以用英語互相的交流順暢的不是嗎?如果你想要有交流順暢的英語,請私下跟我聯絡!不論你在何方都可以風雨無阻跟我在視頻上學習英語!
⑻ 求一份幼兒園英語教師培訓學習後的總結匯報!謝謝了!
你從幾個方面寫就清楚了,自己的感悟,學到的東西,對幼兒教育事業的看法
⑼ 幼兒園培訓後的收獲和感想怎麼寫
一周的幼兒園培訓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盡管有些累,但我覺得這一周過的很充實
⑽ 幼兒園教師培訓後收獲和感想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一、對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設計的重新認識。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成功與否,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主要有教育目標、教育課程、教師與幼兒的互動方式等因素,李素英專家再次給我們闡述了制定目標的重要性等等。
二、對幼兒園教學評價的再思考。
看完活動後,高靜組長又講了幼兒園教學評價——幼兒園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教師進行計劃、設計和組織的專門活動,或稱正式指導的活動。對教學活動的評價是幼兒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教學活動的評價,因教育及教學觀的不同的方案,評價項目也因此有所不同。但教學評價的核心目標都是為了了解教學活動的成效,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幼兒的行為,了解教學對幼兒發展的意義。因此,我們認為教學評價的基本價值取向應該是:教學應促進幼兒認識、學習方法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體驗、嘗試和發現等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適宜的目標和內容才能引發真正有效的教和學;教學應當具有開放的、能激發幼兒探究慾望和思考的環境;產生問題、引發互動是有效教育的重要特徵;教學過程應該讓幼兒感受挑戰。
三、對自身的反思
聽了這么多骨幹教師的評課,雖然角度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很多老師都提到的,那就是崔傑老師的多媒體運用熟練,技術性能很高,有人說年齡越大,人就越懶惰了,我知道這話不可能適合所有人,但是確實有些人能夠激情不減。作為一名幼兒骨幹老師,有時需要冷靜的思考,更多的時候需要噴薄而出的情感,需要與時俱進的各方面領頭的精神和技能,雖然我不能很好做到對電腦精通這一點,但是也算是我這次學習後的一點感觸吧,以後會努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