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培訓 » 英語校本培訓教育敘事

英語校本培訓教育敘事

發布時間: 2022-07-18 08:01:34

⑴ 兩篇英語作文

O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the students can gai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Matthew effect" in the slip in the inverted "system" in the teaching of miraculous art class EQ train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the habit of British celebrities and their national spirit strengthen the necessity of moral e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let the light of history shining child grow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pene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ports in the classroom as a teacher, please give more "exquisite" network moral e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moral ecation
Body language, like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The meaning of body language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in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ng. Therefore, to use a foreign language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a language, we must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gestures, movements, behavior, etc.. In some cases, the body movements and the words are not consistent, verbal and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 is not the same as the expression of language.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even if the language is accurate, it will proce a misunderstanding. For different people, the same word or the same expression ca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talk about a serious problem, the body language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can make the listener laugh; a sentence of no malicious words may make the other person unhappy or angry. On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ody language has a similar plac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lace, which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body language in another language. Can be seen, the real master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another language to speak, but also to change another body language, so as to achieve a better communication effect.
Key words: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 culture
Because only 30% of the dialogue is a language,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no longer emphasized. Whether we can be a true communicator, to a great extent, depends on our ability to use nonverbal techniques. However, this is not an easy job.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human body can proce more than 270000 gestures, but there is no rule, we can do is go with the flow. N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mes from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Body movement research, or body language, is called human action. Body potential behavior, including gestures, head movements, facial expressions, eye behavior, and other physical display, can b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People communicat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Of cours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is through the language. In addition, it can be used as an independent body and an independent process. Language is obviously crucial to human beings, but it is not a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 study of the complement of each other. If the study should be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A different body languag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When you use a foreign language, the meaning of gestures and expressions is very important in foreign countries. Most body language, like spoken language, is not a biological one, but a learned behavior that is acquired by people and is a social experience after their birth. Therefore, body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ety and culture. Bod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same action in dealing with things you can have many unexpected results.
1 gaze
It is universal, but usually we are not sure how we look at it. According to American customs, when two people talk to each other, they should look at each other. Otherwise, one may feel afraid, indifferent, not concentrated, not respected or guilty. Even in public speaking, the speaker will be looking at the audience. If he doesn't do that, the audience will feel they are not respected. When speaking, the audience should look at the speaker's eyes or face. If the speech is too long, the audience should say "yes" or "nod" to express them carefully. If you agree with the speaker's point of view, you can nod or smile. But if you do not agree with this view, you can shake your head or raise your eyebrows or show a problem.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stare at someone for a long time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although you are enjoying the beauty of others, but it also will offend others. When they travel to other countries, a lot of foreign visitors will feel angry if they are looking at them for a long time. They think the local people are not polite, but they do not know it is a body language, it only means that the locals are curious about them. Howeve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ll try to avoid and communicate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In other words, it's not polite to stare at each other.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Eastern and wester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ry to take self deprecating look.
2 smile
Nonverbal behavior, such as smiling and laughing, seems to rece the distance 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in reality, they are often found not very common. Either laugh or smile, it usually shows the "friendly" "happy" "happy" or "happy" or "happy"". But sometimes our best intentions can lead to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淺談跨文化交際中身勢語的運用

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體驗式學習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提高校本培訓的實效性促進教師專業化…「馬太效應」在轉差中的倒置應用「生導制」在教學中的奇效美術課中的情商培養數學教學要重視習慣培養英國名人與其民族精神加強初中德育的必要性讓歷史之光照耀孩子成長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實踐初探如何在體育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為人師者,請多些「講究」網路道德教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淺談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學策略情境教學促品德課堂教育細無聲
摘 要:身勢語同語言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身勢語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因此,要用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在說某種語言時就得了解說話人的手勢、動作、舉止等所表示的意思。在某些情況下,人體動作與所說的話不一致,口頭說的與身勢語表達的意思不一樣。由於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准確無誤,也會產生誤會。對於不同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意義。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身勢語使用不得體,可以使聽者發笑;一句毫無惡意的話可能使對方不快或氣憤。對身勢語在不同國家的使用進行比較研究,在不同的國家裡,身勢語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差異的地方,這說明了解另一種語言中身勢語的重要性。可見,真正掌握兩種語言的人在換用另一種語言說話時也要換用另一種身勢語,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身勢語;文化
因為只有30%的溝通對話是語言,所以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不用再強調。我們是否能成為真正的溝通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適當使用非語言技巧的能力。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據估計,人體可以產生270000多個手勢,但沒有制定的規則,我們能做的就是順其自然。非語言溝通源於社會、文化和環境因素。身體動作的研究,或肢體語言,被稱為人體動作學。身勢行為包括手勢、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眼睛的行為,和其他物理顯示器,可用於交流。人們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交流。當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通過語言。此外,它可以被當作一個獨立體的和一個獨立完成的過程。語言顯然對人類至關重要的,但它不是整個人類交流的故事。非言語交際的研究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的研究。如果加以研究應該有助於進一步理解。
一、在東方和西方國家不同的身體語言
當你使用一門外語,手勢和表情的含義在國外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身體語言,就像口頭語言,不是生物遺傳的,而是從人們獲得的一種習得行為,是他們出生之後的社會經驗。因此,肢體語言對社會和文化密切相關。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身體語言文化是不同的。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樣的動作在處理事情上可以有許多預想不到的結果。
1.目光注視
看的意義是普遍的,但通常我們不確定的是我們如何看。根據美國習俗,當兩個人互相交談,他們應該互相看看。否則,其中一個可能會感到害怕,冷漠,不集中,不尊重或有罪的。即使在公共演講中,演講者也會根據需要看著聽眾。如果他不這樣做,觀眾會感到他們不受尊重。說話的時候,觀眾應該看說話者的眼睛或臉。如果講話太長,觀眾應該說「嗯」或點頭來表達他們在仔細聽。如果你同意演講者的觀點,可以點頭或微笑。但是如果你不同意這一觀點,你可以搖頭或抬起眉毛或顯示問題。盯著某人太長時間是不適合在英語國家,雖然你是在欣賞別人的美,但它也會冒犯別人。當他們旅行到別的國家時,如果被長時間盯著看,很多外國遊客會感到憤怒。他們認為當地人是不禮貌的,但是他們不知道它是一種身體語言,只意味著當地人對他們感到好奇。然而就中國人來說,中國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盡量避免和交際對象的目光注視。換句話說,直直盯著對方是很不禮貌的。由於東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異,就要求東方人和西方人交際時,也盡量採取自謙式的目光。
2.微笑
非語言行為,如微笑和大笑似乎會縮減跨文化交際的距離。但在現實中,他們常常發現不是很普遍。無論笑或微笑,它通常顯示了「友好的」「令人愉快的」「滿意」「快樂」或「愉快」。但有時我們最好的意圖會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故障。這可以顯示在以下情
況下:
日本學生:在上下學的路上,我收到了一個美國女孩微笑好幾次了。最後我終於知道了她對我不感興趣;它只意味著一種祝福給一個外國人。在日本如果有人對一個陌生人微笑,特別是對一個女孩,她可以假設他是一個不禮貌的人。
韓國學生:一個美國人,在我的國家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他的推理是,韓國人不是很友好,因為他們很少或者根本不對外國人交談。大多數韓國人花時間去與人友好,可我們從來不對陌生人說話或對陌生人微笑。
不同文化的人,一個微笑或大笑,卻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含義。在東亞國家,人們不容易展示情感。他們習慣於面對隱藏而不是揭示他們的感受。
3.手勢語
手勢組成是一個非語言溝通的主要形式。與使用的手語相比,是聾人交流復雜信息的一種方式,手勢的功能就像視覺上的圖像,它代表的是單一的意念。而往往這些手勢極受文化限制,甚至造成尷尬的誤解。例如,幾乎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指的經驗。你有沒有注意到來自不同國家做出這個手勢人們之間的差異嗎?從小中國人被教導,用食指點是不禮貌的事情。這個概念是反映在語言。正如我們所知,中國的一些習語包含貶義。這與俄羅斯國家是相同――不是用手指去點東西。中國和俄羅斯人應該使用整個手掌。然而,英國或美國人用食指去指向別人,他們不認為這是一個粗魯的手勢。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可以提出是招手手勢的人。在印度、西非和中美洲,這種手勢意味著招手,因為如果我們叫一輛計程車或別人走向我們時。他們說再見,北美人右手的手掌向下,延長手指,手指上下移動。中國手勢是不合適的,因為中國只有在招呼兒童或動物時才發出這種動作;有時這被很多外國人認為是進攻的姿態,所以它甚至可能引起麻煩。這里還有很多其他的身體行為,如美國人通常用大拇指及食指環繞起一個圓圈表示「OK」。同樣的手勢的意思是日本人是「錢」的意思,法國和巴西人是「零」的意思。出於這個原因,人們接觸外國文化時必須小心地使用手勢。演講者演講完之後,觀眾鼓掌表示「謝謝」。在中國被拍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被拍,它顯示了安慰、鼓勵。在美國語的手勢「拇指」意味著「好」「優秀」「協議」,但更經常使用免費乘坐機動車。但是有這種手勢在英國和美國之間的差異。正如我們所知,英國人開車離開,坐在右邊,而美國人恰恰相反。因此,當交通燈不工作時,英國人伸展右手的車窗提示方向,但美國人必須伸展左手。
二、結論
盡管有證據表明,某些非語言溝通的傾向是常見的所有人類,但由於文化差異很大,一個微笑,一個點頭,目光接觸可能在不同文化都有不同的含義。本文考慮的重要非語言代碼系統,用於補充、增強或替代語言代碼系統。他們不太精確的和有意識的使用和解釋,但他們可以有強大的影響對他人的看法和解釋。非語言代碼系統涉及身體動作、觸摸和其他非語言代碼系統描述。最後,這些非語言代碼系統的相互關系與語言代碼系統探索。一般建議:當一個人以某種語言進行通信時,在特定語言的非語言行為中它通常是明智的使用。了解這些身勢語,對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互相理解,避免誤會,對於填平文化溝壑和交流有重要的
意義。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24.
[2][美]羅傑・E・阿克斯特爾.身勢語[M].萬明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78-81,125-36.
[3]顧曰國.跨文化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⑵ 如何抓培訓,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專

一、提高認識,多層面、多角度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條件。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調控者,教師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素質。我校教師隊伍的現狀是:大齡教師多、青年教師少、中年骨幹教師少。面對這一狀況,我們感到教師培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而校本研修正是整合了教學研究工作和教師培訓工作,二者互相遷移,相互影響,是提高教師素質,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鑒於這一認識,學校把研修工作放到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校長非常重視校本研修工作,明確提出了「讓教師在校本研修中得實惠練真功收實效」的人性化的研修理念,要求主管教學的主任在研修的操作過程中處處去貫徹,去落實。
我們不但注意宣傳研修的重要性,更注重讓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體會研討、學習給工作帶來的益處,經過全體教師的體驗,再沒有人把研修當成額外的負擔了,也沒有人排斥各種形式的研修活動了,而是積極參與研修,不怕困難,不怕麻煩,認真記,認真聽,認真反思,認真交流,無論是規定動作還是自選動作,都自覺參加,靜心思考,個人自學任務人人都能自覺完成,集體學習從來都是座無虛席。
學校積極給教師提供研修條件,把周三、周五下午放學後的時間定為研修時間,從不擠占;給教師訂閱推薦十多種教育刊物、書籍供大家閱讀;圖書室天天開放,讓教師在讀書中升華自己的人生;開展賽課活動,為教師提供展示的平台,讓教師盡情發揮,自己體會、診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從而進行自我調整和改進;只要有外出學習的機會學校都派教師去學習,取長補短,充實自我。一年來我們組織全體語文、數學、英語教師參加了新農村建設遠程通識培訓、教師素質提高培訓、「雙名教師」送課下鄉研修活動,7名教師參加了鄉村教師進名校研修活動,骨幹教師參加了各級專題培訓,一名教師參加了國培脫職置換研修活動等。學校為教師們創造的良好研修條件,得到了教師的稱贊,大家倍加珍惜,人人學有所獲。
二、立足實際,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校本研修活動。
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師都會感受到一種壓力和挑戰。一年來我們以優化教師隊伍為契機,努力搭建平台,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我們採取了講座、專業自學、團隊閱讀、撰寫敘事、撰寫反思、上臨摹課、上課題研究課、上匯報課、崗位練兵課堂教學展示等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讓先進的教育思想、方法牢牢紮根於每位教師心中,從而有的放矢地指導教學實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1、師德教育為首位。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政治思想素質,開學初舉行師德承諾儀式,簽訂《會發中心小學教師行為規范承諾書》,鄭重承諾要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定會發中心小學教師忌言忌行,教師們也都自覺制定了言行准則,並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我們組織教師一月一次集中學習,學習了規范辦學行為的相關文件,學習了《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新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內容,每一次教師都認真記下重要內容,認真領會,撰寫學習心得。我們還建立社會、家長、學生、教師監督機制,請家長、學生對教師的表現進行了問卷打分,每學期都對教師進行師德考核,建立教師個人師德檔案,努力使全體教師熱愛教育事業,以德育人,為人師表,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2、集體備課。集體備課堅持得比較好,每周五進行,講求集體備課實效。這次我們提出將「備課」改為「辯課」讓集體備課不但有計劃,有主題,有分工,有人把關,並規定將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細化為突出「五落實」,更要突出「辯」字,先由一名教師主講——分析教材,講解教學目標、知識結構、教學思路、教學重難點、習題設計、教學策略及創設的情境等,再讓大家「辯課」,打破了集體備課一言堂的常規,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展開爭論,在辯論中集思廣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後形成個案,個體實施。我們認為教師們的二次備課教案有特色,符合本班學情,做到了(1)項目齊全,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能從教材、學生入手精心設計,板書能突出教材特點,新穎、工整,教學環節完整,思路清晰,有自己的特色。(2)教學心得、課後反思寫得及時,數量與質量都有提高,反思達到100%以上。同學科同年級的常態課落實了「同課異構」,達到共性和個性的完美結合。
3、依託備課組,開展問題研討交流活動。我們以備課組為平台,有計劃地開展了主體鮮明的學科研討活動。做到了每周集體交流研討一次,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知識問題、教學方法、管理方法等,通過交流研討幫遇到問題的教師解決問題,讓還沒講授新課的教師引起注意,再次備課,這也是一個共同反思的過程,一人反思,大家受益。
4、以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努力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學校利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學習理論,堅持「統一主題,集中與分組學習為主,測評為輔」的原則,確保學習有計劃,有內容,有討論,有中心發言人,有記錄,有實效,有檢查。結合教師發展的需要,切實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提高了研修的實效性。本學期舉辦四次專題講座,為指導教師正確使用教科版語文教材,江鳳臣主任做了題為《教科版語文教材的使用》的講座,楊麗莉主任給班主任做了題為《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講座,馬學良校長針對課堂管理現狀做了題為《學生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的講座,為數學教師做了《數學分層測試卡的使用》的專題講座,使教師學有所獲。
5、開展團隊閱讀活動,加強學習型團隊建設。以「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學習成為自覺」為口號,以教師自我需求為主,在教師中開展了團隊讀書活動,以組為單位選一本書,全組成員共同閱讀。與此同時,提出讀好書不忘學理論、練技能,每兩月撰寫一篇教育敘事,每人定時寫出階段教學反思,每人都寫出了5000字以上的自學筆記和閱讀筆記。
6、形成了課題帶動下全員參與的教研機制。以「十一五」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設計》的推廣和「十二五」立項課題《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實驗與研究》為龍頭,以科研促教改,進行教法、學法研究,切實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研究過程中,按課題研究方案的要求,通過以理論學習、個體試驗、集體研討、反思總結的方式,加強研討,做好調整控制、積累資料、分析研究、階段小結等工作。
具體開展上「臨摹課、崗位練兵展示課、有效教學研究匯報課」活動。每次外出參觀學習的教師回校後講「臨摹課」,每年的5月和10月定位「聽課月」暨教師崗位練兵展示課活動月,6月和11月份進行的「有效教學研究匯報課」活動,達到了全員參加,任課教師每人講一節課,活動中每位任課老師認真備好一堂課,力爭達到40分鍾課堂教學效果優質高效的目的,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意識,最後評出優質課參加上級賽課活動。在這一系列的公開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上哪種課,教師們非常重視,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准確、合理地把握教材、靈活地選擇教法,各教研組教師也積極為講課教師出謀劃策。課堂上,教師們都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啟發學生思維。教師們製作的精美課件、獨具特色的設計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了知識。這些活動中教師們目標一致,全員參與,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顯示了濃厚的教研氣氛,也為教師專業成長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三、堅持不懈,多反思、多總結提升校本研修質量。
總之,校本研修是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與成長相映襯,個人與學校同發展的道路,通過全校教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進步,初步形成校本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的機制。但這僅僅是點滴成績,學校研修的質量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教師課題研究的質量還需改進,校本研修與課堂教學還要更緊密結合,從而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斷的完善、發展、創新。
在新的一年裡,我校將一如既往地踏實、深入地開展好校本研修工作,主要是從四個方面抓好研修工作:首先是隊伍建設。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強調人人參與、個個動手細化管理過程,做好學習方式和教學有效行為等一些小課題研究。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不斷探索,並上升為理論;其次是理論建設。組織老師大量閱讀理論書籍,寫好讀書心得,以考促學;第三是課題建設。課題負責人嚴格按照學校要求,按計劃、有步驟扎實開展研究實驗活動。特別注重平時的研究實驗,堅持教研結合;第四是論文建設。強調「廣」、「高」、「新」,「廣」就是人人要寫,「高」就是發表級別要高,「新」就是見解要新。堅持「按需施教,講求實效,立足校本」的原則,在實踐中學習提高。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以打造「學習型教師隊伍」為根本目標,全力促進我校全體教師專業化發展,爭取取得更大的成績。

⑶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路與做法40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關繫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作為學校的教學部門,如何發展和調動學校的全員力量,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也是工作中重中之重。下面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談談平時在抓教學質量方面的幾點淺談做法:
一、 抓好隊伍建設,樹立良好校風
隊伍建設至關重要。抓好隊伍建設,樹立良好校風,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抓好隊伍建設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 、師德師風建設
1、加強教師的政治、業務、品德的學習。我們規定每周四下午
第七節課定為全校教師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的時間,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的政策法規、教師道德修養,或交流總結自己的教學體會、心得,每一學期至少進行兩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通過學習交流讓教師更好的了解有關教育信息,更新教學理念,提高道德修養,讓在育人的高度上統領教學。
2、自己提高和自我提高相結合。針對年輕教師,學校領導親自為它們說課、講課,深入課堂給他們指導,另外經常介紹一些有關教育方面書刊給他們看,學校也定了《中國教育報》、《廣東教育》和《汕尾教育》等讓教師們學習。
3、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函授和進修及各項培訓,通過學習和培訓,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增強自身的文化知識,更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
作。
(二)、規章制度規范化
規章制度是學校為了實現管理目標,對學校各項工作和各類人員的要求加以條理化、系統化,規定出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和工作規程。本校的領導坐班制度,《班主任考核量化細則》,對教育管理工作行為提出的具有約束力和一定強制性的准則和規范,即學校的「法」。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對完成學校的各項任務,建立學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學校管理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設立了完善的早讀午寫制度。每天上午上課前三十分鍾、下午上課前二十分鍾分別為早讀午寫時間,各班主任親臨跟班輔導,把班任跟班出勤進行登記,每月小結一次,對未盡職的班任按我們出台的《班主任考核量化細則》裡面的條文進行相應的懲處,當天值日領導在走廊巡視檢查,也同時接受全校老師監督。以此有效地促進良好的學風建設,校園里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二、抓好教學常規落實,夯實學校基礎
1、學校結合實際辦學和育人過程中涉及的各項常規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和科學的工作流程,將責任落實到人,嚴格貫徹執行,使之成為全體師生的自覺行為,使學校各項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我們繼續狠抓了常規教學,落實了教學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我們嚴格按照國家標准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按照大綱進行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加強了對各項教育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的檢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教師的教學檢查。堅持
每學期組織四次教學常規檢查,對科任的教學計劃、教案、作業布置與批改、聽課記錄進行審閱和評估後獎優罰差。教師間的互相聽課、評課已成為常規性工作。學校領導經常深入課堂,隨時了解教師教學常規的落實情況,規定每名業務領導每學期聽課不得少於20節,其他領導不少於15節,教師不少於10節。並改進聽課評課方法,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目的,採取研討性聽課與指導性聽課相結合的方法,聽課後及時交流、及時評價、及時指導,採取實聽實評,做到有點評、有綜合意見,並造冊登記存檔,大大的提高了我校全體科任的教學水平。
2、加強對老師課堂常規的管理和檢查工作,並把結果納入量化考核中去。做到定期檢查和平時檢查相結合、集體檢查和個別檢查相結合。做到質量評價,及時反饋。為教師年度考核提供詳實、可靠依據。
3、每學期期中進行各科質量抽查,期末進行全面統考。查漏補缺,有針對性的對我校的學生學習成績進行全面的考量。
4、重視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圍繞學習目標,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識經驗,組織「精進、有意義互動、科學地訓練」課堂教學方式。領導巡堂檢查教學各班級教學情況,保證課堂四十五分鍾的質量。合理布置作業:選題密切結合學生實際,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要通過認真批改作業,達到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並做好評講與輔導。
5、我們還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科競賽活動,為培養學生的集體主
義精神和創新精神,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推進學生綜合能力;我校積極開展各類校本競賽,如「迎元旦慶校慶」書畫比賽、三年級以上作文比賽、低年級識字比賽、全校舉行英語朗誦比賽及體操比賽等活躍校園文化。
三、抓好教研活動開展,提高教學質量
抓好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是推動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管理中,我們積極組織教師探討和研究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亮點,對問題和亮點進行分析,吸取教訓學習先進,促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高。堅持「科研興校、教研強師」的辦學理念,我們採取摒棄依靠拼時間、拼體力、高耗低效的途徑,而選擇通過有效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益。
培育自主發展能力。促使校本研修成為教師內在的持續的需求,使學習和研究成為全體教師共同的職業生活方式,培育自主發展能力,把學校建成「學習型組織」。一是加強學校教研組、年級組建設,致力將這些最基層教師組織打造成「學習共同體」,促進團隊學習、組織學習真正得以實現;二是倡導教師開展經典閱讀、教育寫作、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培育一批先進典型,在教師隊伍中營造濃厚學習研討氛圍,並定期開展創建學習型學校工作階段性評估,努力把這項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四、互相結合,共同促進。
1、結合政教處和團總支、少先隊組織開展「五賽」即(賽出勤、衛生、學習、紀律、儀表)活動的文明班風評比。
2、認真配合政教處做好家訪工作,一學期中重點家訪和全面家訪、班科任個別家訪若干次,發現學生學習生活問題及時處理。取得了家、校、社會的一體化統一溝通與管理,特別對留守兒童進行科學
地教育、對其家人進行耐心的教育指導工作,使留守兒童能嚮往學習。
以上的做法和管理,防流控輟工作取得成效,學生進得來留得住,鞏固率達到上級要求;教學質量穩固提升,每學期期末全校質量檢測有42科的平均分比以往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我們在取得教育教學的一點成績面前,我們將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不足,我們將以高漲的熱情干勁,繼往開來把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到更高水平。

⑷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路與做法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教師職業建設 :

教師是辦好學校的關鍵,師德是教書育人的靈魂。我們必須要求教師率先垂範,用自己良好言行和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言傳身教中健康成長。教師要切實樹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良好形象,永遠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爭取在教學上是一把好手,在師德上是一座豐碑,努力贏得社會、家長和學生的尊敬和認可。

二、抓好學生養成教育,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

農村地處偏遠,加之長期較為隨意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養成很多無意識行為習慣。做什麼事沒有目的性,而且沒有多少規矩可言。這樣的習慣讓他們的學習、紀律、衛生、公共道德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陷。抓習慣培養,學校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地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有事做,做有意義的事。我們通過每周的升國旗儀式、主題班會以及校園廣播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行為規范。我們還制定嚴格細致的量化標准,加大檢查監督力度,努力提高學生的自理、自立、自製的能力。

拓展內容:

教學質量管理是為保證培養規格,促使教學效果達到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規定的要求,對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指導、控制的活動。是教學管理的核心。一般程序是:確定教學質量的標准,主要依據教學目標,使之分解、具體化;進行教學質量管理檢查和評價,通過與教育質量標準的對照比較,發現問題,改進教學;進行教學質量分析,找出解決或改進教學的路線和方法;進行教學質量控制,依據分析結果,實施改進措施。


⑸ 急需一篇小學英語教師外出聽課學習心得體會匯報

英語教師外出聽課學習心得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英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功的關鍵,是需要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搞好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素質,是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2012年秋季,我縣很榮幸地率先成為全市的省級課改實驗區,我校作為實驗區先進學校之一,在縣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等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凝心聚力,扎扎實實做好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確保師資培訓工作與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並適當超前,使教師與新課程同行,煥發出新的生命。

一、平等交流、討論、對話、合作,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以教師為本體,則是我校開展校本培訓的指導思想和出發點。在培訓中,主要採用平等參與的方式,讓教師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和做法進行探究。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師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反思自己的經驗與觀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思想,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

師資培訓的形式力求多種多樣,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促使教師全身心參與培訓工作。1、專題講座。我校在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級骨幹培訓、縣課改通識培訓、縣新課程學科培訓的同時,扎實開展好校本培訓,請專家、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幹教師、經過培訓的輔導員主講,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培訓者將學習內容製成幻燈片,圖文並茂,提綱挈領,突出重點,使教師能很好地領悟其精髓,深入了解各學科改革的突破點以及對教學的實施建議等,從而指導教學實踐。2、觀看錄像。放映能引起爭議的錄像片斷,錄像中教師的行為反映出教師有嘗試新課程理念的願望,但不夠完善。觀看後組織教師分組討論,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及其對學生的影響進行反思,明確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新要求。3、教學觀摩。強化「三課」(研究課、匯報課、示範課)管理,積極開展「假如我來上這一課」討論,同時,選派骨幹教師外出聽課,並以上課、寫體會等方式匯報學習所得,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4、案例分析。精心搜集一些教學案例,定期組織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並作點評,幫助教師從感性的經驗中生成理性的認識。5、經驗分享。根據課改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如何在一年級課堂中讓學生主動探究」「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做好安全工作」等),以及教師在課改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難,定期組織教師沙龍,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暢談自己的想法,交流各自積累的經驗,把自己的看法與做法和大家分享。6、教學反思。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促進其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對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教師從教學中學會什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把教學反思作為培訓的一種形式,要求每位教師經常對自己教學中的課堂結構、教材處理、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法設計、提問和練習設計等方面進行回顧與反思,寫成心得,並定期在教研組中交流。不少教師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方案在省、市、縣級的雜志或評比中發表或獲獎。

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因為他們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走向。經過一次次的「頭腦風暴」,我校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不再是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正確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我校的課改實驗教師在課堂上,將4的加法寓於孫悟空分桃的活動,使識字與生活、游戲緊密聯系,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我校的課改實驗教師在今年的縣級優秀課的評比中,獲得了語文、數學、藝術學科的第1名。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學校扎扎實實進行師資培訓是分不開的。

二、邊培訓、邊實驗、邊開發、邊研究,加強培訓資源建設。

由於我校採用的是平等參與的培訓方式,因此,培訓者與參與者的角色發生很大變化。培訓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提供者、標准答案的發布者或核實者,也不再是傳遞上級行政命令的「二傳手」,培訓者成了參與者的「協助者」、「協作者」。「受訓者」也發生了角色上的變化,他們成了「參與者」,是培訓者的「合作夥伴」,是培訓內容和形式的主動創造者,因而,他們也就成了非常豐富的培訓資源。給一定壓力,予一方舞台,教師就能將積累的能量釋放出來。我校舉辦了「走進新課程」系列競賽,在演講、備課、上課等競賽中,教師互相探討,團結合作,在活動中共同提高。我校青年教師對省市專家上課改匯報課、對縣上課改示範課都獲得好評,在縣課改學科優秀課評比中奪魁,課改實驗骨幹教師向城區教師匯報培訓學習所得,這些都是充分調動了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性,使其也成為師資培訓資源之一。

由於教育經費緊缺,我校的辦學條件並不夠好,但在師資培訓方面卻在逐年加大投入。受場地限制,我校圖書室不大,但圖書數量多、內容新、品種齊全,為教師獲取有關新課程的信息創造了條件。我校教師人均每月借閱圖書三冊,每月業務摘記、心得兩千字。此外,我校還加強了網路建設,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鼓勵教師上網了解外地課改信息、課改動態,積極撰寫課改論文。我校還擬將建立自己的網站,各教師自製網頁,交流實驗體會,展示實驗成果。

三、加強對培訓的科學研究工作,形成良好運行機制。

以學校為主陣地,以教師為本體開展培訓,這種校本培訓模式有如下特點:1、培訓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師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2、培訓與教研活動相結合。培訓與教研融為一體,在培訓活動中進行教研,在教研活動中培訓學習。3、個體學習與團隊研討相結合,既有個體的自學自練,又有集體活動。只有通過教師自覺地、主動地、自主學習與研究,並積極參加集體培訓活動,在集體培訓活動中交流、研討,在集體中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參與」,使培訓活動落到實處,使培訓工作收到實效。4、培訓時間安排和培訓形式靈活方便,可以安排大塊時間培訓,也可隨時隨地利用零散時間學習、交流;既可集中培訓學習,又可分散學習、交流和研討。在培訓中,我校採用了平等參與的方式,這種方式能使教師親自體驗新課程所追求的新理念,從而促進他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創造性地使用此類方法。如我校一青年教師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引導學生交流最後一個音節時,讓願意領讀的同學上台讀,學生「嘩」地一下子全上去了,看著空空的座位,老師索性坐在學生的座位上,說:「老師來做學生,你們做老師領我讀……」,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師資培訓中,我們還盡可能使用一些具體的學科實例,對有關問題進行更具情境化的闡釋。比如,如何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如《低年級詩文賞讀》閱讀指導教學片斷,《到小熊家裡去》一課的節奏練習片斷等),指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我們努力使師資培訓工作走上科學化軌道,進一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實效。

四、加強對培訓的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保障機制。

沒有嚴格有效的管理機制,培訓就會流於形式,師資培訓目標、任務就得不到落實,完善的嚴格的有效的管理是使師資培訓系統形成良性循環的關鍵。因此,我校首先成立了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師資培訓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並組織制訂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和建設制度,針對新課程制訂了相應的考評辦法和激勵機制,同時領導小組合理分工,加強對師訓工作的檢查、督促和考核。定期聘請省、市、縣教育局領導來校,對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進行評估、跟蹤指導和專題研究。2012年9月初,縣教育局領導評估我校師資培訓工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對我們的培訓工作提出了加強系統性及學科間融合性的要求,我們在師資培訓工作中努力實踐著這些要求。同年省教育廳專家到我校調研我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時,在審閱師資培訓計劃、培訓記錄,對教師調查問卷,與教師進行座談後,專家對我校的師資培訓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寶應就使教師的教學理念迅速提升,教學方式迅速轉變,真正出乎我們的意料……」

成績屬於過去,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隨著課改的深入,對教師的要求越高,師資培訓任務就越艱巨。我們將進一步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新的培訓形式和培訓手段,形成「實驗、培訓、管理、研究」一體化的良好運行機制,推動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讓教師在新課程中成長,在新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⑹ 青年教師培訓材料:教學一線教師如何做好課題研究的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選題作好了,應當說研究就成為可能。課題要反映現有理論和實踐的廣度與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廣度與深度,需要創造力與想像力。
過去比較多的是從上至下,下達課題,往往大而空;我比較主張從自己身邊選題,從教育教學實踐的困惑中選題。如,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小學生英語(課程)口語能力的培養等。
1選題的基本原則
前瞻性原則:新意——對象新、視角新:如,小學生抄寫題目與解決問題正確率關系的研究。這個課題視角就比較新穎。
科學性原則:如,利用氣功提高學生自理能力的研究 就缺乏科學性
可行性原則:與主客觀條件相符,有實現的可能性。如,開發大腦潛能的研究,可行嗎?對於一線教師顯然不適宜研究。
價值性原則:看其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一是理論價值(學述價值):指課題對檢驗、修證和發展教育理論,建立科學教育理論體系的作用。二是應用價值:指選定的研究課題及其成果可直接運用於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教學實踐的意義。如,新課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實驗與研究
明確性原則:要求選題能准確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內涵與外延,並且表述准確。
倫理性原則:符合倫理道德、法律規范。
2選題注意事項
(1)從實際出發,研究中實踐,實踐中研究。
(2)不要貪大求全。如小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就顯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思維特點的研究,就比較適合一線教師做。
(3)注重平時積累,從小處著手。首先我們要有問題意識。要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平時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在工作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善於發現工作中的問題,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如有的學生不喜歡舉手發言這個現象,就可以當一個問題:「學生為什麼不喜歡舉手發言?」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思考:僅僅是他的智力問題嗎?僅僅是她的個性問題嗎?有沒有心裡因素地影響?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學生交談,去調查一下,作一些個案分析,就會發現學生上課不舉手發言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慾強,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滿腦子的問號。但他們為什麼在課堂上不想問?在課堂上為什麼選擇沉默?這就是問題。於是,我們就可以確定一個課題:「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參與意識的研究」
(4)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家知道,近兩年來,不少學校開展了教育敘事的研究,將回歸經驗總結法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將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激發出的新思考、新創意記錄下來,通過講自己的課程故事和案例來闡述新的思想理念。實時的反思就是是經驗總結,往上升華就是課題研究。觀察中小學相關研究,真正引起共鳴的是那些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高度的專家型教師的案例,而且課題研究越深入越是這樣!因為這是教師真正能夠模仿,真正能夠受益的。前蘇聯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這樣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學,不在高校。這句話的確意味深長。
3選題從哪些方面入手
(1)選教育科研的前沿課題。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達到特色創新的統一。把教學需要做為第一選擇,在學科間尋找交*點與結合部,圍繞熱點問題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方式關系的研究。
(2)選擇應用研究型課題。
(3)選擇主觀條件比較成熟的課題。
量力而行。從專業特長、愛好興趣、研究能力出發,選體驗深、實踐多、研究透的課題。如,課堂教學中如何營造和諧氛圍的研究
(4)選客觀條件比較具備的課題。
(5)選擇大小較適宜的中觀、微觀課題。
通常情況下,題域越窄,題目越小,越容易把問題講透徹;題域越寬,例證說不清楚,道理講不明白,面面具到,點到為止,沒有深度難成佳作,題目小一點、格調新一點、討論透一點。對教材、教法、教學對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培養的實驗與研究等。

⑺ 通過學習「《教研組進行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徑》」,對於建立一個有效的教研組,你有什麼看法或建議

一、深入開展校本教研,創建學習型教研組織。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力開展校本教學研究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創建學習型教研組織,以此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研製度努力提高學校教研能力全面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凸顯出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以「校本教研」為動力,提高教師對學習型教研組的認識。 學習型組織除了完成傳統型組織的基本工作任務外,更多的體現在先進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有效教育實踐與研究,牢固確立教科研先導地位。「學習、研究、交流、創新」是學習型組織成員的重要工作方式,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超越的有效組織形式,為了提高教師對學習型教研組的認識,我們教研組通過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動和策略。1、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每月每人寫一份教育敘事。每學期每人上一節校本教研課。每學期寫一份優質教學設計。2.每學期寫一份教學課(案)例。 三、以「教育敘事」、「教學反思」研究活動為途徑,初步建立學習型教研組。採取以教育敘事,教學反思研究為校本教研主要途徑,對於教育敘事研究,要求教師主要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如: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機智生成事件,教師採取的有效教學方法和策略,突破知識重難點時採用的一些新穎的方法,甚至是結合教學中出現學生行為習慣問題時而進行的學生學習習慣的教育等,進行教育敘事研究。 四、以案(課)例研究為校本教研主陣地,促進了學習型教研組的形成。 如:課堂上教學知識點有哪些?教師在教學中採用了哪些教學策略和手段?包括課堂的組織形式?如何評價等內容?針對學生突出學生的發言率、每次活動參與時間、參與率的觀察,學生應用知識的效果等方面,教研組最後針對確定的觀察,最後設計出觀察量表。這次活動帶來了老師學習觀念的改變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轉為現在的主動學習激發了教師的原動力。 五、定期組織開展教研組活動,便於教師之間互相學習經驗,溝通想法。 根據學校教務處的安排,每學期安排不少於四次的大組活動,每次活動可以安排不同的中心發言人,可以就教材教法的研究、課堂活動的開展等各個方面展開,新的理念和方法都能及時了解,彼此溝通。 六、多為教師提供學習觀摩的機會,讓他們能及時了解新的教學方法和信息,並為自己的教學所用。 教師如果只關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不去了解和學習別人的經驗的話,那麼他的個人水平的提高可能會有所局限。其實,很多教師是很渴望有學習和提高的機會的,作為教研組,我們應該盡力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的機會,尤其是課堂實際觀摩的機會,這對於教師自身教學素養的提高有著實際的幫助。 七、加強對教師課堂常規工作的管理和檢查。 教學常規工作的質量是教學取得成績的重點,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實際的一個方面。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的批改和學生的輔導等等都是教師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教研組,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平時的工作中,應該加強對這方面的督管。備課組的活動也應該注重教學常規方面的管理和檢查。 八、進一步發揮備課組的作用。 備課組的重要性已經無需多說,教師們也已經從備課組活動中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和實惠。備課組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也是提高教師群體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抓好備課組建設意義重大,我們要持之以恆地做好這項工作。 九、鼓勵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經驗多加總結,以形成自己的經驗特色。 把好的經驗和體會形成書面文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十、學習組內優秀教師和備課組的經驗,做到資源共享,互相服務,共同提高。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牛津教材內容豐富,容量大,一堂生動的課往往需要圖文並茂的課件來輔助才能完成。如果教師單獨完成所有的課件,工作量非常大,如果以備課組為單位,每個備課組的成員合作完成課件,並保存起來,以便於給下一輪的教師選擇使用。另外,每個備課組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總會有自己的特色資料,也應 該挑選保存起來,以便於給其他備課組教師共享。 十一、多向其他學校的優秀教研組學習成功的經驗和方法 以上所談只是我們教研組的想法和體會,當然學校教研組還要結合自身的特點,開展適合本組的教學教研活動,真正達到教研興校、教研強校的目的 標題: 小學語文作業八 發 布 小學語文專家 (發布時間: 2012-8-1 10:49:45) 者: 內容: 小學語文作業八:通過學習「《校本研修的組織和管理》」,請您就校本研 修中專業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環節的策略與方法,結合校本實際,就其中 的一點或幾點談自己的做法或想法。提交者: 劉海艷 (提交時間: 2012-10-8 18:28:23)答題內容: 一個學期轉眼之間已經過半,本學期,本人將依據個人研修計劃,以校為本,加強合作,相互切磋,取長補短,不斷養成自我學習與反思的習慣。現將本學期個人的研修工作的計劃制定出來,如下所示。一、加強師德修養,夯實立教之基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自己的為人處事、治學態度、行為習慣甚至於服飾儀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處在嚴格的監督之下,都會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自身要為學生和社會作表率,必須要做到: 第一,熱愛教育事業,勇於承擔責任。從事教育事業,走上三尺講台,當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是我強烈的理想追求。教育是令人陶醉的事業,是我最願意從事的事業。為此,我深知自己任重而道遠。同時,作為社會的一員,必須勇於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言行代表著一個群體,始終要注意其產生的社會影響、社會效益。 第二,謙虛好學,刻苦鑽研。記得剛畢業工作時,對教育不熟悉,教學經驗近乎於零,我把虛心向別人學習、向前人學習,向老教師學習作為自己奮飛的起點。通過學習老教師的工作經驗和敬業精神,來豐富自己的認識、知識及才能。同時我常靜坐獨思己過,剖析自己的不足,以加以改進。 第三,我深刻的懂得教師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學術品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師愛就是師魂。熱愛教師的職業是做好教學工作的前提。 第四,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教學雙方互相了解、互相配合,更好地搞好教學工作,並有利於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思想認識問題,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發現學生有不良習慣或行為,能及時加以制止並正確引導,指出其錯誤之處和危害;如果學生在生活方面有什麼因難,也應該多加以關心和幫助。從我的親身經歷來看,坦誠對待學生,真心面對學生,是教師受學生歡迎的重要法寶之一。二、努力學習新課程相關理念 能按時參加市、區、校組織的新課程專題培訓,在集中培訓認真記錄,深入反思,加強與同伴的互助交流,不斷提高新課程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關注學生發展的同時,更關注自身的發展,成為能適應新形勢,具有創新精神,在教育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現代型教師。認真開展有效備課,有效課堂教學、有效作業設計和批改的研究,個人在學校有效課堂評比中獲獎。三、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方面 我能積極參加市、區、校組織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積極參與網路研修,並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評論,及時與各位博友溝通交流,增長自己的見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使自己能夠更及時的了解外面的世界。自己製作的課件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對於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四、賞識教育方面 學習了周弘老師的賞識教育理論,學會了如何關愛自己的學生,如何關愛自己的孩子。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教育過程第一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成功。當學生體驗較多的是成功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概念、自我約束就比較強,他的自信力也比較強,並由此化為一種積極、健康的人格,他們的各種潛力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培養健全的素質。評選優秀,樹立榜樣,讓學生體驗成功,激勵他們再上一層樓,又為其餘學生樹立了學習的典範。可通過各種「活動」的持續開展,達到自我激勵、自我評價、自我預防、自我矯治的目的。五、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學校也多次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方面內容,開闊心胸,緩解職業壓力,使自己保持身心的健康,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本學期完成了一篇學習體會。六、學科專題 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通過網路學習或查閱報刊雜志以及學習優秀教師的事跡等方式,加強學習,豐富語文素養,豐厚專業知識並形成能力。本學期執教的《地震中的父與子》、《夜書所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信通過這半年的研修,自己會更上一層樓,也希望自己從教學實際出發,取長補短,不斷養成自我學習與自我反思的習慣。研修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增強研修意識,以研究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不斷在教學中自我總結、自我反思,不斷進取,努力上進。

⑻ 教師怎樣進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必須從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內容確定之前必須對教師隊伍、學生隊伍狀況作調查分析,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在充分了解師生的需求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制定研究課題,並採取多種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專題講座促觀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帶給學校機遇的同時,還帶給學校及教師一個個挑戰。新理念的接受與實施會遇到很多阻力,因為它使許多教師必須否定自我,突破自我,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為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必須適時適機地舉辦各種專題報告,如學習新課程標准,了解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解現代社會對人才素養的要求,促進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更好地開展教改科研。
案例分析促教學反思
教師成長之路應是經驗加反思,把課堂作為案例,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讓教師上完課後,回過頭來看看,反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問題,幫助教師尋找課堂教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尋找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於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煉,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專家指導促骨幹成長
校本教研面向全體教師,但同時要創造條件讓肯鑽研勇於創新的有潛力的教師盡快成長為骨幹教師。可以聘專家或教研員對這些教師跟蹤指導、重點培養,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對外交流的機會,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讓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獨特的教學風格,成為學科帶頭人。
學術沙龍促交流溝通
定期組織輕松愉快的學術沙龍活動,讓教師針對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手段等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種學術思想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促進了教師間的了解與溝通,互相取長補短,也有利於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 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教師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創設了和諧濃厚的科研氛圍,其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實現了科研與培訓並舉,主研與群研結合,行為與理念互動,研究與使用統一,喚醒了教師的科研主體意識,促進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發生全方位的變革,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⑼ 如何有效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定安縣第三小學 林朝飛。做為校本教研的管理者與組織者,我們需要思考什麼、明確什麼,才能更有效地組織校本教研活動呢?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校本教研在深化課程改革、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辦學品位、促進教育均衡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推進學校校本教研製度化、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探索校本教研的實施途徑和策略,以提高校本培訓內容的系統性、目標的針對性、管理的主動性,對象的層次性,效果的實用性。 一、充分認識校本教研意義與作用 1、在於在先進課改理念與千變萬化教育實踐之間建立溝通橋梁。一方面有助於使先進理論轉化為生動實踐並產生積極成果;另一方面有助於有效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種種疑難和困惑,提高實踐的水平。2、在於把教師從單純的課程被動執行者的角色中解脫出來,真正成為新課程的開發者、創生者,提高教師執行新課程的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3、在於創設一種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學校文化環境,使學校不僅成為學生發展的場所,也是一個促進教師不斷成長與提高的學習化共同體。 二、明確校本教研的有效點在哪?目前在校本教研中存在著「個體研究多、團隊合作少」、「孤軍奮戰多,校際交流少」、「封閉研究多,學習借鑒少」的現象。參與校本教研的教師和學校如果不重視學習理論,不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集中力量合作攻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低層次重復研究」、「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的後果。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你要明確校本教研的有效點在哪?否則校本教研活動可能會形式化、達不到預期活動效果。校本教研的有效點在哪? 1、要重內容。有的研究形式很新,但研究問題陳舊,缺少新穎性和針對性(「雞肋工程」)研究什麼問題比怎樣研究更重要。 2、要重質量。不要對教師提出「每周幾個一」的要求,追求數量,項目太多,教師忙於應付,研究也就缺少深度。 3、要重行動。不要太看重教師的論文、案例、活動記錄、學習體會等文本材料,更多的應該重視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4、要重效果。在總結校本教研經驗時,要重視實踐效果的實證性研究,從學校、學科、教師三個層面上挖掘典型經驗。不要做表面文章,提這個方式、那個模式。我們對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教育學是一門不很成熟的學科,教育科學還是准科學,目前的教學研究似乎還處在醫學研究的「土郎中時代」。 三、思考校本教研的深化點在哪? 1.有行動跟進的教學反思。過去學校教科研工作往往從一個理念出發,通過研究和實驗,試圖構建新的理論和新的模式。研究的成果和實踐的素材是為證明理論和模式的正確性服務的。現在的深化點應該從「驗證性」探索到強調「自我經驗」的主動反思、積極生成和創造性的表達;從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學範式」轉變為更多地提倡基於教師、基於教學的「人文範式」。----著重解決如何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問題,如行動研究、教育敘事、案例分析等。 2.有深度研討的同事交流。近期強調教育研究多元化,理論界重新發現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和「現場研究」的價值,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搞研究,認識教育現象,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們要從教育研究的「宏大敘述」轉向到注重教育研究的「日常敘事」。----著重解決如何提高教師群體素養的問題,如教學沙龍、集體備課、教學論壇等。

⑽ 如何寫教育敘事與教育案例

教育敘事研究與案例研究是博客中常見的研究表達方式。由於其具有直接記錄教師教育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受研究規訓與理論演繹的羈絆相對較少等特點,因此是最適合一線教師經常性、日常性開展研究的最佳方式,也是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的基礎和重要的素材來源,博客上最主要的日誌形式。教師一旦養成了寫敘事、做案例的習慣,也就養成了經常性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觀察、總結和自省的習慣,這對促進教師教育經驗的積累、實踐智慧的生長是非常有益的。

1、教育敘事

(1)什麼是教育敘事 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敘"就是敘述,,「事」就是故事。教育敘事其實是一種敘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敘事的5個特點

真實性:敘述的是來自己教育實踐中已經發生過的教育事件,是真實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虛構的事件。人物性: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裡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情節性: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可讀::閱讀者可故事情節中看到教學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用內省、比較的方法去解釋報告中的問題解決。感悟性:敘述作者的體驗或感受。

教育敘事的基本框架:

問題產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須面面俱到,關鍵在於說明故事發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問題發生的情境: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以及問題產生的具體情境。可以對實際情節進行選擇,凸現焦點。要有生動的細節的描寫。描寫一般採取敘議結合,即描敘+分析,描敘夾分析。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的描述。主要內容結構:背景、問題、細節、結果。

教育敘事的寫作要求:

必須基於真實教學實踐,不能虛構。必須蘊涵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學問題"或意外的"教學沖突"。必須具有情節性和可讀性。完整情節,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必須具有典型性,蘊含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啟迪作用。 要有問題性,應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採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 。

以"敘述"為主,夾敘夾議。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心理描寫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2、教育教學案例(及課例)

(1)什麼是教育教學案例 教育教學案例是對包含有解決某些疑難問題,某些原理、方法、策略運用的教育教學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滲透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現在教育教學理論、方法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和教師教學行為發生的變化,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實踐性經驗,體現了教師的創造力,搭起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教學案例的分類和構成:

教育教學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與啟示、案例問題幾部分構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分類。如按校本研究內容分有:培訓案例課堂教學案例學校教育案例校本教研活動案例校本管理案例校本課程開發區域校本研究案例。

(2)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事件發生的環境和條件。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主題。案例主題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觀點。案例必須要有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題是什麼,如是說明如何轉變後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學生思維, 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 。

案例事件的撰寫要求

凸顯主題。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題的某個案例問題。在撰寫案例事件時,根據主題和問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內容。與案例主題和問題有關的環境、氛圍、人物語言、行為和內心活動要著重寫,還要將某種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工作原則、活動構想蘊含其中。

內容要真實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學實際,是真實情景,不虛構,不杜撰,不誇張,不歪曲。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適當增刪一些細節、場景等:為了保護正當的隱私權,可以虛構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註明虛構的部分)。

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說明故事發生的環境和條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從而既能設身處地思考案例中的問題,也能擺脫情境的束縛,去探討更深層的問題。要寫出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要有問題的發生、過程、結果,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情景要具體,要寫出事件發生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環境、氛圍,人物的語言、行為與心理。

取捨要恰當

情景介紹要主次分明,恰當取捨。盡量寫好主要事件,精簡與主題或問題關系不大的內容。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多麼復雜,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為了引發其他教師的觀點碰撞和思維,也為了便於與其它教師間進行討論交流,可有意選擇經常會出現的、典型的、猶豫不決或導致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敘述要客觀

寫作教學案例的教師必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在寫作中,只能客觀地介紹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問題,表述觀點,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貶。要讓讀者仔細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對案例事件的描述應是坦率的、中立的,對教師的心理活動、觀念沖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寫也應是個觀的。

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為是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案例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讀者展示,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撰寫案例基本步驟

①了解教學背景;②觀察教學過程;③課後訪談調查;④資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寫初稿。

案例的寫作方法

一是寫自己親自經歷的案例,二是采訪編輯案例。采訪編輯案例是到實地采訪、觀察、收集一些事實、公開發表的資料和數據後寫作而成的,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則可以將被采訪者的名字和有關數據進行掩飾性處理。

好案例的基本標准

①有鮮明的案例主題。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動的案例事件。④有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分析和啟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問題。

熱點內容
半開鉸鏈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5:17 瀏覽:887
我的信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2:05 瀏覽:222
一直遲到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10-20 08:50:22 瀏覽:172
英語家鄉作文怎麼寫作文 發布:2025-10-20 08:45:58 瀏覽:742
怎麼解決網路上癮英語作文 發布:2025-10-20 08:36:26 瀏覽:188
旅行的作文用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10-20 08:34:57 瀏覽:404
怎麼才能寫好英語四級作文題目 發布:2025-10-20 08:32:25 瀏覽:470
用英語說說你的媽媽作文怎麼寫 發布:2025-10-20 08:28:21 瀏覽:221
怎麼度過春節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10-20 08:25:40 瀏覽:93
英語的作用英文作文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10-20 08:25:31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