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英語培訓心得
A.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博客
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要強調培並關注小學生的發展,培養文化品格、學習能力、思維品質、語言能力,同時要注意語言能力是融合於其他三個過程,在教學中逐層滲透,最終實現三維目標整合。
1、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理解與認知中外文化的異同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對中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認知和對比,學生才能更快更准確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才能更准確地學習和運用英語。這樣的文化滲透培養了學生的文化品格,為學生的終身英語學習打下來良好的文化基礎。
2、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語言建構與合作學習的培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更替,由學會知識向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轉變,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主動的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們小學課堂上主要要提升的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合作能力。
語言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們對語言進行建構與運用,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根據教材進行單元統整與內容整合。單元單元統整與內容整合就是圍繞核心,設計任務;圍繞目標,逐步遞進;圍繞話題,整合內容。在不同主題的語言教學中逐步引導、延伸,使學生的思維被不斷激發,語言的輸出得到更大強度的鍛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接觸並學習到了學科教學中所提倡的中文美德,也由此體現了學科素養的價值型態,培養了學生的價值觀。
3、學生思維的培養:獨創性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小學英語新版教材中蘊含著知識性、思想性、教育性很強的內容,我們要善於發掘這些素材,挖掘教材的思想內涵,結合學生實際,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維品質的培養,讓他們的思維具有獨創性與批判性。同時通過我們的交流、分享,孩子的獨創性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樣發泄情緒,學生可能會想到去傾訴、跑步、踢球等健康的解決方式,這樣學生內心世界的東西、生活的東西、品格的東西,行為的東西全都融合到了語言教學的課堂中,這才是真正素養的培養。
B. 如何培養小學英語核心素養
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導入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和情感策略。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說,兒童時期是培養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兒童對一種語言——英語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而這種興趣的產生,往往決定於如何導入新課。良好的導入新課,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課: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良好的導入新課,猶如樂曲「前奏」,戲劇的「序幕」,具有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景的作用。
下面就英語導入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所得到的體會,與大家進行交流,希望提出寶貴意見。
一、新課導入要突出目的性和針對性
良好的導入新課,應注意以下主要功能的充分發揮。
(一)激發興趣,引起學生注意
以豐富多彩的新課導入手段,誘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注意力易分散。唯有對感興趣的東西才會集中注意力並能持久,而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只有人們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學生學習更是如此。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教案,特別是設計教案中導入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導入的過程要新穎,且有針對性,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一上課就集中注意力,是其認真聽課,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二)引起課題的關注,傳達教學意圖
導入新課意在引路,通過導入來向學生介紹所講的知識及所要達到的意圖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性質、深淺、難易,充分考慮與教學內容建立有機聯系,寓理於事,因果設計。
(三)有效地導入是實現情感交流,縮短師生距離的有效途徑
教師有時可有意識地用錯誤觀點或不精確的敘述讓學生修改、補充、糾正、有時也可「以誤引正」即根據學生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教師沿著他們的思路尋出荒謬的結果,使他們悟出「我錯在哪裡?」這是用以展開討論,解決教材難點的好路子。
二、導入新課的多樣性和啟發性
導入新課的方式和內容,要緊扣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師風格,而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或從已知引起,或同課型而異。教學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灌輸或傳遞的過程,它需要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寓意深長的開導。運用啟發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積極探求。
導入新課應注意它的多樣性和啟發性,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想像餘地,讓他們能由此想彼、由因溯果、由表思里,由個別想一般。在習題中練習課的開頭也可如此。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通常有以下幾種:a.連貫性導入;b.點撥性導入;c.懸念性導入;d.習題性導入;e.直接性導入;f.實踐性導入;g.激勵性導入;h.對比性導入;i.問答式導入,j.逆反式導入。但要求根據教師自身、班級、學生、時間,環境等各因素來選擇合理的導入方法。
三、導入新課要有情景性
王義智老師曾經說過:「學生情感的觸發往往與一定的情景有關。」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創設一定的真實情景。我曾對此做過一個試驗:
實例5 在講授What would you like ? 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把授課時間安排在早上第一節:把事先准備好的「蛋糕、麵包、雞蛋、蘋果、牛奶」放在准備好的課桌上,擺上幾把椅子。一上課,教師座在其中(裝作一種不知想吃什麼?什麼都愛吃的樣子)通過特定的情景及動作介紹「Cake、Apple、Bread…」(用手分別指出),然後教師可拿著「Cake」又說:「I』d like cakes .」(作出非常愛吃的樣子)最後通過幾名同學上來與教師對話導入新課。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能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四、導入新課要有引導型
導入新課具有它自身的特點,突出引導和銜接性,且得體自如。因此,應特別注意前後呼應,在「導」與「接」上顯示神通。無論是迂迴曲折、還是直截了當、是高談闊論,還是娓娓而談、是出其不意還是循規蹈矩…都要在自然得體上下功夫。
在導言中通過聽錄音、跟讀,扮演角色等活動。一點帶面,一好帶差,很自然地把舊課轉為新生課的運用。課堂熱烈的氣氛,使他們的情緒開始處於亢奮的狀態。
五、導入新課注意間接性及時間的合理分配
導言意在牽引學生思維,進入新授內容領域,故宜簡短不宜太長,宜精當不宜繁瑣。導入新課所用語言要精煉,力求用最少的語言,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與思考上來。應提要鉤玄、簡明凝練、迅速進入正文、不要繞彎,更不好生拉硬扯、以免「喧賓奪主」沖淡主題,影響進程和授課的效果。
實例7教材(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Four Lesson 20)How』s the weather today ?一課,在導入單詞「warm、cool、」時,我是這樣導入的:首先利用課件展示「取暖、吹風扇」的簡筆畫,然後用事先配好的鈴聲做輔助,這樣教師在「真實」的情境中導入新課。
C. 核心素養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之我見
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
D. 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第一次聽到核心素養這個名詞,是在一次培訓課上,覺得很新奇。以前我一直都覺得英語學科主要是強調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現在作為一個英語老師,不僅僅是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關注「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這幾個方面。學生能力的提高我們是可以看到的,而品格和品質確是無痕的。
我想到了最近上的一節公開課,是八年級上的第三單元「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 B(1a—1e)。這個單元的主要知識點是使學生掌握比較級的用法。而我上的這個課時是學生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情況下,對Section A的延伸與拓展。在第一次試上的時候,上到一半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很無趣,只是為了知識點而上課,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是按部就班,而學生們的反應也是敷衍了事。這樣的結果很讓我頭痛。
學習是什麼?
教學又是什麼?
對學生而言,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不斷探索發現的過程;
對教師來說,課堂教學就是不斷通過創新而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過程,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教師能否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關鍵因素。
我應該讓我的學生們在我的課堂上由被動到主動,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修訂組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恩山教授曾經說過,「我們如果強調知識的話,大家都會重視知識,強調能力的話也會一窩蜂,這個時候提出這個話題,兼顧了知識和能力,具有導向性。」我恰恰就是犯了一個這樣的錯誤,只強調了知識,卻忽略了學生們的能力,還忘記了對學生們品格的塑造。我對我的課件進行了修改,原本的課堂引入是由我找一些形容詞,然後帶讀,現在改成了以男女競賽的形式進行Brainstorm,形成了一種競爭的氛圍,通過這一改動,我發現學生們的潛力真的是無窮的,他們的表現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好,甚至是很多他們想到的詞彙是我都沒有想到的,我深刻地覺得老師的角色真的應該由領導者變為引領者。同樣讓人覺得興奮的環節是生詞呈現的環節,在以前的Presentation,我是出現一張圖片,然後學生讀生詞三遍,往往是第一張圖片的聲音最大,慢慢地越往後聲音越小,這個環節是上課的第二個環節,學生們好像就已經失去了熱情和對新知識的渴望,這直接影響了我下面環節的發揮。我想這群十三四歲的孩子們個個熱情似火,我怎麼能這樣扼制他們的靈性呢?我鼓勵孩子們以表演的形式來詮釋新單詞,比如片語「be good at」,有個男孩就說「I am good at music.」我還邀請他為我們唱了一段英文歌,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鼓掌;還有個片語「make sb laugh」,班上一個很會搞笑的同學表演了這個片語,結果每個同學都哈哈大笑。這節課還是剛剛開始,卻好像已經到了高潮。這個改變不僅是調動了學生們的熱情,也是對我的鼓勵,所謂教學相長,應該就是這樣吧。作為一個老師,不應該僅僅是解惑,這個單元的主要知識點是比較級,鼓勵學生們學會使用形容詞描述朋友。我通過學生們和他們的同桌比,和他們的朋友比,進而加強知識點的用法,但是這節課不應該僅僅是這樣,我覺得我不僅應該教會孩子們去形容他們的朋友們,而且還應該教會他們如何選擇朋友,並且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我與同學們分享了一首詩:
Thank you for comforting me when Im sad
Loving me when Im mad
Picking me up when Im down
Thank you for being my friend and being around
Teaching me the meaning of love
Encouraging me when I need a shove
But most of all thank you forLoving me for who I am
求小組分角色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們好像懂得了珍惜朋友珍惜友誼。
一節課究竟應該是怎樣才算好?我還在學習的道路上,雖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新時代的老師已經不能僅僅是傳授知識這么簡單了,應從簡單粗暴的傳授知識向學生渴望主動獲取知識轉變,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所謂潤物細無聲。一個具有良好性格特徵的人更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幸福的人。而「核心素養」這一理念就是我們的引路燈,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不會迷失方向,勇往直前。
核心素養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所認可,核心素養直接與學生的綜合能力掛鉤,所以,廣大教育者要不斷改進教學思路和方法,深挖教材中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時刻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做充足的准備。在教學中,英語教師要時刻將學生放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將學生的思維釋放出來;同時,將文本中富有意義的內容與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並注意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性,讓學生在文本中尋到生活的影子,並在生活中加強對文本的記憶和理解,達到生活與文本的相互聯系和統一。總之,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能力,讓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質的飛躍。
E. 2.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對於中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有哪些啟示
啟示如下:
一、結合學科特點,培養良好品德。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有效地滲透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英語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學《Icanhelpcleanupthecityparks.》時,我先介紹Sarah的話語:「Hello,boysandgirls.IamSarah.I』mhelpful.Icansweepthefloor.Icanpickuprubbish.Areyouhelpful?」然後,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並讓學生主動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表達自己通過做志願活動而獲得的勞動體會,從而培養學生關愛他人、愛護環境、熱愛生活等優良品德。
二、開展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正確處理與小組成員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師可利用四級制理念,也就是讓學生在「老師(T)—助手(TA)—組長(GL)—組員(GM)」的小組模式下,進行小組式探究、合作、互助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三、彰顯人格魅力,啟迪習慣養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包括以教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啟發教育、任務型活動等方式,開發學生的智力因素;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獨特人格魅力的影響下,使其分清是非對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活化教學方法,滲透核心素養。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沒有堅定的意志力,比較好動、好玩,所以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表演、講故事、歌唱等形式,創設情境,在教授英語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形成獨立自主、善於思考的品質。
五、整合學科知識,引導正確發展。英語教師要整合學科知識,列舉一些正確行為對人產生的積極影響和錯誤行為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讓學生判斷自己言行的對錯,從而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另外,教師還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和現代網路,向學生傳授核心素養的內容。例如,教師可結合課本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較生動、有趣的圖片、視頻、動畫片,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得到啟發,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