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培訓內容
『壹』 英語學科帶頭人的職責
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是學校學科教學的帶頭人和骨幹力量,應努力成為教師師德修養和專業發展的表率,在學科教學、教育科研、教學改革、培養青年教師等方面起到引領作用。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在任期內的職責如下:
一、學科帶頭人工作職責
1、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率先實現專業化發展。關注學科改革和發展的狀況,熟悉本學科各年級的課程標准、教學任務、基本要求和內容,研究並掌握本學科考試的范圍內容、命題題型、題量、難度,真正成為本學科教學的帶頭人。
2、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很好地完成教學工作任務,教學成績在同年級名列前茅。
3、每年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一篇以上專業論文,或一篇以上專業論文在市級以上學術交流或評選中獲獎。
4、每年有計劃,有目標地指導1名教師,簽訂師徒協議,並對其從思想、教學、科研等方面進行精心的指導和培養。指導的青年教師每學期至少進行校級教學匯報課1次。
5、每學期承擔一次校級以上示範課或報告、講座。
6、任期內承擔一個校級以上的教育教學科研課題。
7、積極參加省、市教育部門組織的各項培訓、教研、科研活動。
8、每周聽青年教師課不少於2節,及時上交聽課記錄。
9、每周聽年輕教師課每周不少於1節,及時上交聽課記錄。
『貳』 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培養措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抓師德教育,促觀念更新;抓自培力度,促整體提高等。
以請進來與走出去方式相結合,採用聽、說、讀、寫等不同方式在教師中開展頌師德,揚師風,鑄師魂的活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和學生觀,具體落實到四心:愛心、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高質量地做好工作。在教學工作中骨幹教師要高質量地完成示範、觀摩、檢查、評估等的課堂教學任務。
工作受學生的歡迎、家長的認可和學校的肯定,班主任工作和教學工作居年級和本學科前列。師資隊伍要形成一流優化,要靠精心規劃,措施落實,另一方面要創設一個積極的集體輿論,和諧的人際關系,從精神、物質、情感等多方面給骨幹教師的激勵,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機制。
(2)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培訓內容擴展閱讀:
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培養要求規定:
1、小學教育以鞏固與提高為主,條件許可時,可適應群眾需要作某些發展。鞏固提高的關鍵是解決師資和教材問題,改進師范教育,加強教師輪訓和在職學習,培養大批稱職教師。
2、在積累較為成熟的經驗後逐步進行。課程改革重點是加強政治學習,合理精簡課程。教學方法改革重點是反對書本與實際分離的教條主義,同時防止輕視基本理論學習的狹隘實用主義,堅持理論與實際一致。
3、新解放區的教育,必須正確執行維持原有學校、逐步改善的方針與「爭取、團結、改造知識分子」政策。學校安頓後,主要工作是在師生中有效地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使他們逐步建立革命人生觀。
『叄』 什麼是學科組長/學科帶頭人(語文,數學,英
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是培養學科組組長的意思。比如,有語文學科、數學學科、英語學科等等,而學科的帶頭人,無非就是學科組的權威或骨幹。教學組織上就是學科組長,沒有比學科組長更帶頭的人了。
『肆』 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素養
一、教師學科的專業素養
1、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
2、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
3、了解該學科的發展脈絡
4、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二、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教師的科學人文素養
四、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具體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和終身學習等
五、教師的人格修養
『伍』 如何發揮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一、 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引路作用。
重點進行21世紀新教材的實驗和研究。為了深入領會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將建構主義理論與平時的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科帶頭人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
學科帶頭人海肩負為其他教師引路的作用。因此,積極參加中心組的每一次活動,在活動中,我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作為中心校的英語學科教研組長,精心組織組織教師們進行、學習研討、備課、聽課等活動,無論是寫論文,還是上寫隨筆,無論是製作教學課件,還是做研究課,都走在教師們的前面,為他們做出表率。
二、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指導作用
教師隊伍年年都有新成員。這就給研組帶來了一個任務,年年都要帶徒弟。為讓他們盡快了解英語課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方法以及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在活動中組織他們學習《課程標准》和有關理論,觀看市、縣級的優秀錄像課,和她們一起備課,一起研究學生狀況,有時我還親自給他們上示範課。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還逐個幫他們鑽研教材,聽她們試講,給她們說課。
三、積極參加研討活動
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英語外語修養,使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內需。通過學習、再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增強理論底蘊,發揮帶頭作用。
四、活動組織
多開展教學觀摩課、示範課堂等,開展教學評比,一老帶一新等活動,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同時加強競爭上崗,督促學科帶頭人不斷進取。
『陸』 新課程下小學英語教師應具備怎樣的教育教學能力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新課改下,教師應加強對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當前教學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基礎,實現現代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會從不同維度同時刺激人們的多種認知感官,使學習者更容易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從觀念上更新、理解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以人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工作中的有效應用,才能實現自身職業專業化的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是以信息技術為環境、手段、途徑、方式和方法,促使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技能、職業態度等方面不斷完善的一個系統的、復雜過程。
教師專業發展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而課程改革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機會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專業成長,才能充分的開發教師的潛能。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優化,如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教學管理知識、教研教改知識,以及教育技術知識引發等。提高教師績效、教育變革和促進教育觀念轉變。可以對檢索工具的應用,遠程協助,交流社區,游戲平台,電子期刊、教育網站、網路投稿、投票、網路課程、教育資源庫、教師網聯、教師博客圈等進行網路化學習與利用。另外還有課改示範課、學科帶頭人觀摩課,
配套課件作品,各校名師教案、課堂設計、教研論文,以及電子圖書館等豐富的優秀教育教學資源,為教師的講備課、教研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持。
二、多實踐,通過繼續教育培訓、信息教育培訓等途徑,加快教師專業發展進程
教育部門每年都組織教師大量開展現代化教育理論學習,方式靈活,如遠程教育與網上培訓相結合,統一組織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介紹現代化教育改革的趨勢,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觀念。還通過聽課評課、實踐反思、教學研究,更新補充知識、提高技巧,不斷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依靠信息網路技術,最大限度地吸納借鑒成功的教育教學模式,迅速投入實踐,並在網路上公開交流探討,有效提升專業技能。教師藉助信息技術,利用網路,可實現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能提升。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中各要素進行優化組合、互為作用,以發揮教學系統的最大效益。
教師的專業發展對信息化教學的質量和效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專業化的成長,要求每位教師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支持下的遠程自我提升學習。以選擇任何時間、地點、層次、方式,有選擇地修煉。教師的教育觀和專業知識的更新,及對信息技術掌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變革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直接可以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性實踐,通過網路觀摩優秀的視頻教學案例,還影響著教師制度建設的完善,教師的終身學習與自我發展。
三、學以致用,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化教學
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學以致用。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對於教師來說,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豐富了教育信息資源以及促進了教育手段的多樣化。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起著頂樑柱的作用。通過教師個人對一個主題下的相關教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並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認識、反思,通過他人的評價和建議等,使教師個人對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都有一個深入地總結、反思以及對未來教學計劃的預期安排,並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加以表現。這樣,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將內隱性的經驗外顯化,成功實現個人的知識管理,促進個體專業成熟。
第2/4頁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學准備的重要工具,推動了教學手段和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從備課查找資料,到設計、製作教學軟體都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工作效率和質量等綜合專業素質的提升。在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環境、改變教學行為,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教師教學中運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各種教學媒體的光、音、色等信息輸出功能,立體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使抽象變得具體,使復雜變得簡明,使不可見變為可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創新,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共同探討。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於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眼界,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增進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有積極作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區域性跨學科、跨年級、跨學校互動活動形式,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地開展校際教研活動,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在實踐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課件情境教學,音、色、形、空間等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努力把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作用和提高,在信息技術創設的藝術情境中體驗、感知、審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還有模擬試驗,使學生印象加深。還比如講解艾滋病細胞等微觀世界的精細結構用信息技術就比較方便,使學生興趣大增。
四、幾點建議
1、加強建設,加強進修學校這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設。利用師資培訓基地進行教育資源實踐。
2、加強投入,加強各地區電教館資金與設備的投入。重點建設成當地先進的電教機構。負責各地區的電教、信息科研、資源配置等工作。
3、優化農村信息技術環境,完善基礎設施,使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資源建設得到有效發展。信息化應用環境的建設必須適合學校實際的應用理念,才能切實有效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4、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應用技能、信息安全意識、信息化應用理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合理安排、最好分批次和水平,分層次地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技能培訓。使之能真正成為合格的掌握信息技
第3/4頁
術的專業教師。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創新性人才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5、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意義提醒我們,必須加大對教育信息技術資源的建設,使中國的信息技術教育真正提升到一個高度,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改革。
五、結束語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關鍵在於教師的信息化,在於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教師。所以,要實現教師專業化,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在師資培訓基地進行教育資源建設實踐,加強進修學校這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設。加強各地區電教館的資金與設備的投入,在師資培訓基地上加強教育資源建設,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優質資源,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教學實踐、教改教研、繼續教育、提升自我資源服務,這可以使教師整體素質、教師專業化發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設是個巨大的工程,它不是短期就能做好的,而是一個相當長的適應教育發展、服務社會的過程。需要我們共同奮斗,拼搏。我們對未來信息化資源建設的前景充滿信心。
有效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我們廣大教育同仁要認識到位,認真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優化教學,同時肩負起 「資源建設」的重任。相信我們的前景會無限光明。
有效利用遠程資源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隨著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的基礎教育已經進入內涵發展階段,在中國廣闊的農村天地,如何實現教育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農村學校校長面前的一大課題。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能夠增大的資源只能是人力資源,在人類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中,只有人才能生長和發展」。基於此,在學校教師才是最根本、最積極、最豐富的資源,只有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專業成長,才能充分的開發教師的潛能。我校在長期發展中,遇到以下突出問題(1)教師觀念陳舊,走不出傳統教學的陰影。(2)在信息技術掌握與多媒體運用水平方面,教師尚未大面積提升,農村遠程運用技術不嫻熟,「有效課堂」未能形成校園主流。(3)教研工作封閉在局部小天地,需要構建學科高層面良性互動研討的格局。為此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有效利用農遠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平台
對於地域較偏僻的我校,農遠工程既給予我們硬體基礎設施,又給予我校海量的「從天而降」的寶貴資源,實現了與大都市一樣共享優質資源的夢想。它真正實現施教者和受教者跨越空間的實時或非實時交互,成為我校信息技術普及的助推器,為此學校乘借東風(1)開展立體式信息技術知識培訓,構建學習型的集體,採取理論培訓與教學示範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天網與地網信息相結合,遠程教育與網上培訓相結合,統一組織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師在掌握傳統教學技能的基礎上又掌握新形勢搜集、處理、整合信息的能力,與信息技術能力。(2)組織大規模地課堂教學聽課評課活動,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輻射普及的作用。(3)開展典型案例研討活動。學校充分引導教師利用現代教育資源,組織教師集中觀看課堂教學視頻錄像,藉助優秀教師或名師的課堂教學視頻錄像來提高學科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在教研活動時讓教師們一邊觀摩,一邊根據需要,隨時回放教學片段,定格了解細節,反復解讀反復研討;引領教師在反復研討優秀案例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行為與理念,發揮集體研討的優勢,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智慧。
(二)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化實踐平台
教師的學習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同樣重要的是教育教學中進行實踐探索,實現遠程教育資源與學科課程資源整合,幫助教師增強教學能力,提高信息素養,創新教學模式,從而創建有效課堂,具體做法如下:
(1)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信息與技術,實現情景化教學。
在語文、英語、歷史、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為了再現或創設具有情緒感染力的生活形象與場景,使學生在愉悅氛圍中學習知識,受到感染教育的方法。如:九年級思想品德《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策略》一節,我校教師成功截取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神七飛天、嫦娥二號奔月行動的視頻資料,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於耳聞目睹中油然而生愛國主義豪情,諸如此類情景,極大地拓展了教育時空界限,空前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傳播廣度與教育效能。
(2)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模擬化教學。
在物理、化學、地理、生物學科教學中,由於我校物理、化學實驗設備葯劑不足,或有時實驗儀器不夠精準,為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此時,可以借用他山之石——遠程教育資源,播放相關實驗的視頻資料,把復雜實驗過程直觀地展現到學生面前,如電流的形成、人體血液循環、太陽的公轉、葉的光合作用、內燃機的工作原理、高錳酸鉀制氧氣實驗過程等,提供給學生無法感知的事實與現象,建立理解知識的經驗。
(3)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微格化教學。
在體育、音樂、勞技等涉及運動技能的教學中,可以運用電視機、DVD、教學光碟,專門指導學生各種技能技巧。如學生學習健美操,為了使動作更規范、更連貫,展現美的形狀,微格化教學則彰顯農遠資源力量,達成遠程教育信息與技術和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
(4)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探究式教學。
在物理、化學、數學、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從生活中的故事與現象入手,形象地設問質疑,通過富有探究性典型問題,引導學生探求新知,促進思維。如《物理》講解《大氣壓強》一節,老師再現馬德堡半球實驗歷史一幕,相背運動十六匹馬奮力去拉被抽成真空狀態的兩個半球,但都紋絲不動,是什麼神秘力量起主導作用,激發學生探索問題主動性,分析原因,尋找規律。從而於獲取知識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
(5)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有力推行「三大板塊六個環節」教學模式。
為了打造有效課堂,我校多年來一直探索「三大板塊六個環節」的教學模式。即:創設情景,激趣導入——板書課題,出示目標——問題引領,引發思考——面向全體,基礎檢測——設疑設障,突出重點——立足生活,拓展提升,此教學模式,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軸,思維為主攻,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完全置學生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中,使學生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認知規律中獲得自信與成功感,而該模式的運行完全依託遠程教育資源信息采擷與加工,依靠信息技術嫻熟運用。經過實踐,該模式對於數學、物理、化學學科有很好的效果。
(三)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交流平台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離不開交流,而交流的主要內容應該是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美國學者波斯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對後續的行為產生影響」。在農遠資源的推動下,我校構建了全方位多層面的教師交流研討格局。
(1)首先每個教師依據所代學科建立個人學科資源庫,與同科教師可以合作共贏,為同課異構交流奠定基礎。
(2)科任教師建立個人博客,利用博客空間,可以自由發展自己觀點、教學反思及心得體會。
(3)科任教師加入QQ群,與學科交流群,實現網路教研,突破校園「同僚文化」的拘囿,教研方式由一對一擴大為一對多,面對面,層對層的立體化教研,在互動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靈感的迸發,自由輕松的交流中長善救失。
(4)教師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區學科教研,網路論壇,使學科交流成為互動的舞台。
(5)學校創建學校資源庫,為不同學科教師互相學習借鑒,奠定基礎。
農遠資源是火炬,點燃了廣大教師投身課改、實現專業成長熱情,農遠資源是催化劑,加快不同年齡結構教師提升信息技術運用水平的速度,農遠資源是寶庫,為教師開發潛能,提升自身素養,提供不盡資源。在農遠工程推動下,學校工作環境熏陶下,出現以下可喜形勢:
(1)教師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專業知識結構。
(2)在學校示範引領、輻射普及策略實施過程中,全體教師深切認識到遠程資源與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效益的巨大作用。
(3)學校通過制度考核、賽講評優活動,點燃了更多教師有意識自發運用多媒體手段實施課堂教學熱情,使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有了極大地改觀。主動收集教學信息的老師多了,自覺研究的多了,自主學習的多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師教學研究水平提高了。
展望:
未來五年,是國家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科學發展的攻堅時期,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更多優惠政策將落戶農村,我們教師將依託網路優勢,參與到教育界博客協會、QQ群協會,使網路教研,與名師遠程交流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學生也依託網路開闊視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一道校園風景線,大面積提升學生能力同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農村將是教育人才蓬勃催生的沃土。
『柒』 江寧高級中學的教師團隊介紹
一、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
語文:俞晶晶(首 屆)
語文:李照秋(第二屆)
數學:周世東(第二屆)
英語:葛 敏(第二屆)
英語:嚴小玲(第二屆)
物理:李大志(第二屆)
化學:張發新(第三屆)
歷史:陶家漢(首 屆)
地理:王小林(第三屆)
二、南京市第二、三屆優秀青年教師:
語文:郭傳華(第二屆) 張 艷(第二屆) 戎仁堂
姚孝明(第三屆)
數學:侯農民(第二屆) 劉光彬(第三屆)
英語:李 俊 余方中(第三屆)
化學:王安東(第二屆) 易篤寧(第三屆)
地理:王小林(第二屆)
體育:徐湘斌(第二屆) 包德明(第三屆)
*以上不註明為兩屆都是。
三、江寧縣第二、三屆學科教學帶頭人:
語文:李照秋 朱克成(第二屆) 郭傳華
數學:周世東 王文實(第三屆) 張佳偉(第三屆)
英語:趙典昌(第二屆) 葛 敏 嚴小玲
政治:徐安能 魏為從(第二屆)
物理:蕭維倫(第二屆) 李大志 王德飛
李 昆(第二屆)
化學:趙 見(第二屆) 王安東
歷史:陶家漢
地理:潘耀國 王小林
生物:李照清
體育:汪綺年
美術:朱 琳
*以上不註明為兩屆都是。
四、江寧縣二、三屆青年教學標兵:
語文:張 艷(第二屆) 王春琴(第三屆) 姚孝明(第三屆)
數學:徐 斌 王文實(第二屆) 劉光彬(第三屆)
英語:李 俊 余方中(第三屆)
政治:朱侗福
物理:杭慶祥(第三屆)
化學:易篤寧(第三屆)
歷史:陶緒造(第三屆)
地理:王維平(第三屆)
生物:謝桂蘭(第三屆)
音樂:王曉玲
體育:徐湘斌 包德明(第三屆)
*以上不註明為兩屆都是。
五、江寧縣首屆十位名師:
周世東 李照秋 王安東 王德飛
::周世東簡介::
周世東,現任江寧高級中學校長、黨委書記,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第八批特級教師,他從事數學教學二十多年來,始終在教學第一線勤奮工作,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97年被評為江蘇省中等學校「紅杉樹」優秀園丁銀獎、1998年被評為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同年被評為首屆「江寧縣十位名師」,1999年又被選拔為江蘇省「333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培養對象,被南京曉庄學院聘為名譽教授。
他長期致力於教學改革和教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持學校「中學生學習策略研究」等多個省級以上課題,參編、主編學術專著近20部,在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逆向思維在數學解題中的作用》、《數學思維監控與解題教學》等論文被人大資料復印,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
特級教師 周世東
::俞晶晶簡介::
俞晶晶,曾任我校教科室主任,是南京市首屆中語會理事,江寧縣教育學會理事,江寧縣中語會理事長,南京市高中語文研究中心組成員,九三年被評為江寧縣首屆學科教學帶頭人,九五年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學科教學帶頭人並被評為南京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九六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 承擔了兩個江蘇省"九五"規劃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江蘇省教育電視台錄制了40集教學錄相片,參加 ′99香港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並宣講論文《重視閱讀教學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多年來,共主編了《走進高中,學會學習》(叢書)等十四本專著,參編了20餘本書,計600多萬字,獲獎、發表論文近60篇。
特級教師 俞晶晶
主編或參編的專著
::葛敏::
1980年畢業於南師大外語系,從事中學外語教學26年,中學英語高級教師,「國家級中小學英語骨幹教師首期培訓班」學員,江蘇省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委員,南京市中學英語學科帶頭人,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南京市「三八紅旗手」,南京市先進教育工作者。
長期以來致力於英語教育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努力實踐由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專家型教師轉化,在教科研等各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主持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基礎教育英語子課題的研究,撰寫教學論文20餘篇,其中《中學英語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等3篇論文在省級以上重要刊物發表,《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等4篇論文獲省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一等獎,另有10餘篇在市級以上論文評比中獲獎,還參編、主編論著6部。
特級教師 葛敏
::張發新::
1980年畢業於南京曉庄師范學校,1990年江蘇教育學院本科畢業,從事中學化學教學26年,中學化學高級教師,江寧高級中學副校長,南京市化學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南京市高中化學學科帶頭人,江蘇省教育學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長期以來致力於化學教育教學的改革和探索,承擔了《摒除中學生心理障礙策略的研究》(省級課題,副組長)、《構建自主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省級課題,組長)、《青少年素質教育計算機測試評估系統》(省級課題、化學分冊組長)《初中化學實施素質教育》(市級課題,組長)等課題的研究。先後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論著多部,近百萬字。
特級教師 張發新
::嚴小玲::
1982年畢業於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從事中學英語教學24年,中學英語高級教師,江寧高級中學英語教研組長,南京市高中英語學科帶頭人,南京市中學高級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委員,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南京市「舒而美」恩師獎獲得者。
嚴小玲老師始終把做一名研究、專家型的教師作為奮斗的目標,研究不止,筆耕不輟,孜孜以求,有比較顯著的教科研成果。多年來,嚴小玲老師積極參加學校「九五」、「十五」江蘇省規劃課題的研究,承擔了「中學生學習策略的研究」課題(省級課題,已結題,子課題組長)、「以認為本,三位一體——中學課堂教學整合與優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省級課題,子課題組長)的研究。先後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有多篇獲省市一等獎,論著有30餘本,其中主編15本。
1 蕭維倫 全國優秀教師
2 蕭維倫 中國教育電視台98「全國十佳」新聞人物
3 蕭維倫 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4 蕭維倫 省「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的好校長」
5 崔繼恩 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6 李大志 省優秀教師
7 周世東 省「紅杉樹」優秀園丁銀獎
8 魏為從 省德育先進工作者
9 李照秋 省三育人先進個人
10 郭傳華 省優秀班主任
11 蘇照根 省體育工作先進
12 趙富祥 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個人
13 馬和明 省優秀科技輔導員
※受南京市表彰情況一覽表※
序 號 姓 名 稱 號
1 李照秋 優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獎)
2 李大志 優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獎)
3 嚴小玲 優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獎)
4 陳之東 優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獎)
5 陳潔 優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獎)
6 劉藕芳 優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獎)
7 周世東 優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獎)
8 葛敏 優秀教育工作者(行知獎)
9 徐斌 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10 魏為從 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11 趙富祥 市「中小學科技」先進個人
12 包德明 市先進體育工作者
13 馬辛蘭 市先進紅十字會會員
14 馮潔 市中考先進考務工作者
15 蘇照根 市中考先進考務工作者
16 王小林 市青年崗位能手
17 王安東 市優秀教研組長
18 郭傳華 南京市教壇新秀
19 嚴小玲 南京市教壇新秀
20 王小林 南京市教壇新秀
21 侯農民 南京市教壇新秀
22 葛敏 市「三八」紅旗手
23 王小林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封頁人物:園丁贊——優秀地理教師
24 徐斌 省高考優秀閱卷教師
25 李照秋 市教育協會先進會員
26 嚴小玲 市舒美恩師獎
27 陳潔 市陳香梅女士獎
28 李昆 市舒美恩師獎
29 汪綺年 市「施行鍛煉標准」先進個人
30 朱琳 市藝術教育先進個人
31 王安東 市課堂教學年先進個人
32 李照秋 市課堂教學年先進個人
『捌』 如何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學科帶頭人是一所學校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作為學科帶頭人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榮譽稱號,在實踐中求真、求實、求活、求新,求奉獻。
我覺得要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做好:
一、 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好學生的「人師」。
二、 要發揮好輻射引領作用,當好教師的「導師」。
三、要積極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當好領導的「軍師」。
資料鏈接:如何發揮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一、 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引路作用。
重點進行21世紀新教材的實驗和研究。為了深入領會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將建構主義理論與平時的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科帶頭人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
學科帶頭人海肩負為其他教師引路的作用。因此,積極參加中心組的每一次活動,在活動中,我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作為中心校的英語學科教研組長,精心組織組織教師們進行、學習研討、備課、聽課等活動,無論是寫論文,還是上寫隨筆,無論是製作教學課件,還是做研究課,都走在教師們的前面,為他們做出表率。
二、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指導作用
教師隊伍年年都有新成員。這就給研組帶來了一個任務,年年都要帶徒弟。為讓他們盡快了解英語課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方法以及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在活動中組織他們學習《課程標准》和有關理論,觀看市、縣級的優秀錄像課,和她們一起備課,一起研究學生狀況,有時我還親自給他們上示範課。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還逐個幫他們鑽研教材,聽她們試講,給她們說課。
三、積極參加研討活動
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英語外語修養,使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內需。通過學習、再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增強理論底蘊,發揮帶頭作用。
四、活動組織
多開展教學觀摩課、示範課堂等,開展教學評比,一老帶一新等活動,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同時加強競爭上崗,督促學科帶頭人不斷進取。
『玖』 如何使網路教學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相整合的研究中的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過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個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
小學英語學科有其顯著的學科特點,也有其突出的學科要求,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聽說訓練,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交際訓練,再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環境與情境等等。從學科特點及要求上看,小學英語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有其突出的必要性,實際上我們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探索與研究,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
本課題的設立強調整合的「有效性」。在評價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術,用多少、用多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為標准,而是以「是否有效」為唯一準繩,對於那些「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我們是持反對意見的。作為本課題的實驗教師,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領會與認識本課題,研究與實施本課題,摒棄「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摒棄「技術學習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關於有效性的分析:
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的理論、實踐、方法及策略之中;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認知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學習的理論、實踐、方法及策略之中,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使學生認識信息技術、樂於使用信息技術,並真正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自己學習實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研究依據
理論依據:從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來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是我們所處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術不僅為我們的學科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技術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原有的教學要素,同時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長點,帶來教育教學領域新的變化。變化的根本就在於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為教學方式的改變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如何廣泛、充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並全方位、多角度與學科教學整合,提升教育質量,培養有知識、有素養、有能力的人才,是我們面臨的嚴峻課題。從北京市的發展角度來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市中小學全部開設了信息技術課,高標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網路化的學校環境。我們面臨著十分有利的條件和可貴的機遇。不容質疑,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條件和重要保證。全面提速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是基礎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來挑戰,是一項緊迫的教改課題。
現實依據:本課題組組長是我校校長、法人代表趙文紅同志。趙校長是市級骨幹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較強。本課題的具體負責人系我校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小學高級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教科研工作的能力,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研究材料和經驗,在「九五」期間曾承擔國家級課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課題的研究工作,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市區級獎。其他成員中有市級骨幹、區級學科帶頭人1人,校級骨幹5人,有6人參加過市級課題培訓,其餘人員均參加過區級培訓。關於課題的研究成果曾經多次在市、區級刊物上發表或在論文評審中獲獎,有較強的研究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教育教學經驗,具備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我校歷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十五」期間曾承擔多外國家、市、區級課題的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因此可以這樣說:我校具有完成課題的條件和保證,幹部、教師也有決心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三、目標和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 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通過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有效性整合的研究,探索並總結實現教學最優化的途徑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價值的、可推廣的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課程改革的深化。
2.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並總結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整合的基本方式,形成特色鮮明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3. 通過本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培養一批具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的優秀教師。
4.通過本課題研究,豐富學校的教學軟體資源庫,開發一批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的教學軟體。
5.通過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方面的素養與綜合的信息技術素養。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1.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內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融合教師教學方式的研究。如:傳統信息技術媒體錄音機的有效性使用;如何利用多媒體資源有效地組織開展課堂教學;網路教室中融合方式的有效性探索等。
3. 利用廣域網實現家校教育課內課外、家庭與學校教育的有效整合。如:教師研究如何利用廣域網實現教學的遠程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廣域網實現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等。
4.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融合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如:如何使學生更有深度及廣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參與課堂學習。
5.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方面的素養與綜合的信息技術素養方面的研究。
6.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有效性整合資源開發、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綜合研究內容: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之中的理論、實踐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認知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學習之中的理論、實踐及方法、策略。
本課題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本課題的設立強調整合的「有效性」。在評價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術,用多少、用多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為標准,而是以「是否有效」為唯一準繩,對於那些「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我們是持反對意見的。作為本課題的實驗教師,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領會與認識本課題,研究與實施本課題,摒棄「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摒棄「技術學習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四、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實驗班級為各年級段的2班;對比班級為各年級段的1班。通過前測,我校同年級段班與班之間各方面均無明顯的差異,教師配置合理,為開展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比較理想的實驗條件。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實際的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實驗教師創造性的工作為切入點,在研究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提高,力爭實現師生的雙自主發展。為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整合的策略與方法,我們將發揮學校優勢,結合自身特點,選擇適應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根據問題-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等相關步驟,對一些材料進行整理,概括出行動與研究目標中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系統地、科學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課題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群眾性的教學實踐活動,研究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學中開展研究,現時在研究中深化教學。
2、實驗法。通過一堂堂實驗課來探索媒體與課堂教學的很好整合,來觀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來研究怎樣合理有效在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英語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3、觀察法:對學生的發展作動態的觀察,包括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方法、合作意識、參與程度等為主要內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現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資料,包括論文、軟體、課例、文件等,進行歸納總結。
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調查法、理論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的途徑主要有:學習理論文章,參加媒體培訓,上好實驗課,撰寫論文小結等。
五、研究過程步驟與步驟
研究過程:
(一)領導重視,為課題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並及時予以積極的指導。
1.成立者課題專項小組,以校長趙文紅為組長,副校長祝友軍、主任丁建芳為副組長,做好理論指導實踐引領。由英語學科及信息技術學科優秀教師做骨幹開展實際研究。
2.加強資金投入,強化軟硬體環境。學校於2007至2009年先後為計算機教室更新設備,新建多功能大廳,為各班配備多媒體設備,使學校硬體水平有質的提高;學校每學期為專任教師購買課改及教學相關書籍,力爭使每位教師每學期有一本專業讀物,不斷提高教學業務素質;中心校為青年英語教師搭建良好的交流學習平台,與市區教研中心聯系,由教研員為青年英語教師作專項培訓;組織教師積極開展研討交流,快速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研究能力。
(二)教師加強學習,全面深入理解整合
1.強理論學習,以「建構」理論指導實踐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而來的,這種發展脈絡符合教育技術的發展,也符合學習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建構元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學生觀察外在事物後的探索,體會與反思等,思考活動建立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在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知識創建的協助者,學習與教師的關系也由:「向教師學」轉變成「和教師一起學」。
通過學習,英語組教師逐步明確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知識工具。而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正是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知識,網路的自我構建。
2.《課程標准》論證課題
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地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適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的《英語課程標准》要求教師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已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啟發思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揮指導作用;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學會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這些目的要求與建構主義理論不謀而合。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又為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心理,素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熱愛和私揚祖國文化等提供了廣闊的平台。通過學習與論證,英語組教師明確了課改的目的與方向,課題研究體現了《英語課程標准》的精神,能更好地促進《英語課程標准》的實施,達到了《英語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目的與要求。
3、信息技術培訓,加強整合的進程。
教師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教師設計控制課程教學的流程是整個教學的主導力量,而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是為教師提供一個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導入模式,使教師體會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點,避免深奧的計算機技術嚇走他們。因此,為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學校分期分批組織全校教師進行課件製作及其它電腦操作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教師們的信息素養。
教師們學會了使用計算機通過Internet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教師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和製作簡單適用教學課件及網頁的能力以及運用整合搜索,親的教學方法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師素質,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三)整合從理論出發與活動相結合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科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把信息技術作為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情感鼓勵工具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同時將傳統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即優化課堂教學。
整合理念下的英語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進,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的發展。
點面結合,發揮研究課、公開課的示範作用。我校每學期都和區信息中心合作開展研究課活動,英語組都要推出兩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課公開課。開課教師精心設計,認真准備,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其他教師提高觀摩、評議,也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和理解,繼而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探索,從而起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效果。
(四)整合從實踐出發與反思結合
從2007年開始我校組織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教學活動,全組教師根據我校的英語現大辯論,以素質教育和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的能力為目的,根據外語學習規律,積極創新,利用信息技術,通過PPt課件,網路課件,力求從英語教學的目的、觀念、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教學過程中,採用啟發、發展、研究、討論等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創設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多向、多層次的師生互動和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的論文、案例成果。
研究步驟:
(一)選題論證與確定階段:2006年6月——7月(兩個月)
2006年6月——7月:研究方案論證、子課題申請
(二)第一輪研究與實驗階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兩年)
2006年9月——2007年1月:研究方案的進一步論證;撰寫具體的、可行性的研究報告;
2007年2月——2007年4月:組織實驗教師學習本課題的研究報告;
2007年5月——2007年7月:自學與組織學習相結合,深入領會本課題的主旨,為本課題的開展打好理論基礎;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實驗教師確定研究子目標,布置布點課;
2008年2月——2008年7月:實驗教師小結本階段研究成果,撰寫並交流研究論文。
(三)中期評估階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半年)
總結上本階段研究成果;
追蹤重點教師及重點班級;
完成課題的中期評估報告,為下一階段課題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四)第二輪研究與實驗階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一年半)
2009年2月——2009年7月:實驗教師自主進行子目標的研究,可運用理論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2009年9月——2010年1月:布置第二階段課題布點課;完成第二階段布點課;
2010年2月——2010年7月:實驗教師小結本階段研究成果,撰寫並交流研究論文。
(五)形成最終成果和總結驗收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半年)
完成課題研究優秀教學設計及教學軟體集錦;
完成課題研究優秀課堂實錄集錦;
完成課題總研究報告。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研究成果
1、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
從預初時部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比較差,不敢說也不會說,到現在課堂上學生能積極流利地開口說英語。在家長開放日和公開課上,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了聽課老師和家長的贊揚。
2)學生的成績取得進步
在質量監控中,實驗班與對照班班的學生成績變化比較明顯,其中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學生的優秀率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大部分的優等生進步更為突出,而差等生的成績也有明顯的進步。
3)學生信息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通過任務布置,引導學生從網上收集信息,學生能夠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對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和重新利用。使學生具有了一定收集、整理、利用和分析信息資源的能力,同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2、專業水平得到發展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課題組教師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今,課題組的每位教師都能較熟練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將信息化社會的生存需求融入到現行的教育活動中去,盡快地適應了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