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培訓關門如何賠償
1. 網曝杭州一少兒英語培訓機構跑路,已報課的消費者該如何維權呢
我們做家長,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出生一兩歲就開始報培訓班。尤其是英語培訓班,為了讓孩子,早點接觸英語,開始報早教英語。
可以理解做家長心情,但是我們不能台著急。孩子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孩子童年,我們應該讓孩子多玩,而不是讓孩子上各種各樣培訓班。孩子教育需要家長陪伴,需要我們家長在背後指引。孩子健康就好,不要對孩子要求太多。尤其是培訓班,上一兩個就可以,興趣班根據孩子要求,報一兩個就好,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
2. 漢普森英語倒閉 款怎麼處理
他的課程合同是有問題的,可以提出索賠,建議走司法程序
課程確定協議,具有漢普森英語的LOGO,學員服務電話也顯示為漢普森英語,但是校方代表處的章並不是漢普森英語,而是杭州市蕭山區新起點業余學校。而另一位家長提供的課程確定協議中,其他內容都和吳先生的一樣,校方代表處的章卻是杭州聖約翰咨詢有限公司,還有的家長提供的課程確定協議中,校方代表又變成了北京漢普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針對漢普森英語一份合同,出現三個公司章,打款賬戶不一致的行為,這屬於違規。如果漢普森英語無力賠償家長的損失,家長可以向合同章公司以及背後的法人提出索賠。家長學員可以尋找共同受害者,收集相關資料,在向教育、市場監管等部門投訴的同時,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對於漢普森英語沒有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卻進行英語培訓的事實,漢普森已經涉嫌非常經營,但是否涉嫌合同詐騙,需要公安部門界定。
3. 上海華爾街英語門店緊急關門,女生花十幾萬僅上幾節課,錢還能退回來嗎
我覺得很難要回來。
對那些花了十幾萬買課的人來說,本身這些人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同時也有學習的需求。上補習班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沒有認真辨別補習班的性質,當補習班宣布破產或跑路的時候,消費者的權益很難得到保護。
一、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
這是上海的一個新聞,一名女士為了學英語,所以報了一個學習班,這個學習班的培訓機構是上海華爾街英語。女士交了十幾萬的學費,但剛上了幾節課,上海華爾街英語就緊急關門了。目前這家培訓機構已經人去樓空,有員工表示已經三個月沒有發工資了,很多人懷疑大培訓機構是不是已經跑路了。
4. 山姆大叔英語培訓跑路,求法律人士指導維權
如下:
1、通過訴訟解決。家長可以依據合同法和雙方簽訂的合同,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承擔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2、向公安機關報案處理。有些培訓機構從一開始就是利用教育培訓的幌子,通過收取學員的預付學費來吸收公眾資金,並將其挪用於其他投資,其行為已經涉嫌非法集資或詐騙。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請求其立案查處,並追回損失。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8月印發的《關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要求:
校外培訓機構的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培訓機構收費項目及標准應當向社會公示,不得在公示的項目和標准外收取其他費用,不得以任何名義向培訓對象攤派費用或者強行集資。
因此,家長在給孩子報名校外培訓課時,要避免跨年預交費。如果培訓機構強制超長時間預交學費,家長可以向教育部門舉報其違規行為。
5. 英語培訓機構「瑞思」突然關閉,「打水漂」的400萬學費誰來買單
首先要看看這個機構是因為什麼原因關閉的。有的情況培訓機構可能會賠償消費者一些損失,但是有的情況大概也只能讓消費者自己買單了。
6. 失速的韋博英語,關店潮席捲全國,上萬被坑學員應該如何維權
失敗的韋博英語現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關店政策,很多被坑的學員都應該從人身權利,教育權利以及金錢方面進行維權!
金錢方面
第3個方面需要進行賠償的,便是對廣大受騙的學員的金錢賠償,換句話說,當年可能花了2萬元進行了英語培訓和學習,但是卻連2000元的課程都沒有進行,這不僅是對金錢的浪費,同時也是對人世間的浪費,因此除了金錢方面,很有可能還會連帶著賠償一些其他的罰金,或者是一些有關於時間浪費的罰款!
7. 培訓機構倒閉,已交的培訓費還能退嗎不退該如何維權
這個培訓費可以退還,消費者可以到工商部門維權。
當教育行業開始整頓的時候,很多以學科教育為主的培訓機構相繼倒閉,有些培訓機構也在轉移核心業務,但處境依然不是很好。也正因如此,現在有很多培訓機構沒有辦法正常退還用戶的培訓費用,因為培訓機構的資金壓力非常大,沒有辦法短時間內退還全部資金,用戶需要通過正當途徑合理退款。
一、已經交過的培訓費用可以退還。
不管培訓機構有沒有倒閉,培訓機構在工商局有備案信息。當用戶想要退還相關的培訓費時,用戶可以直接去找培訓機構的負責人。根據培訓所簽的協議不同,用戶可以退回相應的培訓費用。如果是因為培訓機構的倒閉而影響的課程終止行為,用戶可以全額退款。
8. 起訴培訓機構拿到賠償
隨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等理念盛行,各種教育培訓機構應需而生,培訓機構不靠譜引發的教育培訓合同糾紛案件,近年增勢明顯。二中院近五年審理的此類案件顯示,半數糾紛案因培訓機構「不靠譜」;超九成案件中,學員先付費後上課。法院建議,家長簽合同時認真核查相關條款。體育類培訓糾紛發生風險高二中院通報,近五年,二中院共審理涉未成年人的教育培訓合同糾紛案件18起。據統計,涉案未成年人80%集中在幼兒園小學階段,案件均為學員訴教育培訓機構,94%的糾紛案中,大部分是學員預先購買相應課程,再由機構履行培訓義務。18起案件中,9件因培訓機構「不靠譜」,對合同履行不當,具體包括經營不規范,未經協商擅自停業或變更地點等。同時,有7件糾紛案因學員認為教學質量、培訓條件不符合合同約定,起訴要求解約。此外,由於體育類培訓糾紛發生風險高,2起案件因未成年人在培訓時受傷,故提起訴訟要求解約。法院梳理案件發現,涉案培訓機構多為注冊資本50萬元以下的中小型培訓機構。培訓項目涉及英語、舞蹈、武術、游泳、足球、滑冰等多種形式。其中,英語、奧數等課外知識類培訓佔比11.1%,攝影、武術等技能類培訓佔比22.2%,足球、滑冰等體育類培訓佔比66.7%。糾紛案中,教育培訓機構大多存在擅自關門或擅自變更合同履行方式。部分培訓機構經營不規范,發生傷害事故後,管理者相互推諉,責任人難以確定。法官介紹,除了培訓機構違約,學員「沖動消費」後反悔要求解除合同的單方違約情況也時有發生。從判決結果看,支持學員一方申請解除合同返還價款請求的佔比83.3%。法院建議:出現「包過」等詞要警惕法官建議,教育培訓機構作為服務的提供者,應加強日常學和內部管理,提高行業自律,營造健康的經營環境。培訓機構應與學員訂立書面合同,合同條款應盡量表意清晰明確,避免因合同中字句的歧義導致糾紛產生。由於未成年人活潑好動,在體育類的培訓中容易發生傷害事故,尤其是針對幼兒的培訓項目,教育培訓機構要做好各項安全防護措施,防止出現意外及糾紛。對學員和家長,法官建議,應在簽合同時認真審查合同相關條款,對模稜兩可的語句要求機構充分釋明,諸如「包過」「海外名師」等詞語要讓培訓機構明確說明,有必要時要落實到合同條款中。對於課時時長、學費概念、是否另購買設備等均要了解清楚。簽合同前,學員和家長應對培訓機構進行審查,要求機構出示營業執照、學許可、教師資格、相關授權手續等。若對培訓課程不滿意或培訓計劃有變化,要及時與培訓機構協商,合理調整合同履行方式,避免糾紛產生。如果認為教育培訓機構確實存在惡意違約,不當經營,可向教育培訓機構的主管部門,如工商、教育等部門投訴。如果教育培訓機構已涉及欺詐,學員作為消費者可向工商部門及消費者協會進行舉報。發生糾紛時,學員應注意留存書面材料,如培訓合同及繳費憑證、課程表、與培訓機構及人員溝通的手機簡訊或 等聊天記錄等,能夠錄音錄像盡量保留影像資料。案例17歲女孩練舞癱瘓教育機構賠175萬小溪是一名7歲的小女孩,在北京某舞蹈中心參加舞蹈訓練,在進行下腰動作時,突然覺得雙下肢麻木無力,約十分鍾後,腰背部開始疼痛。經鑒定,小溪在舞蹈中心進行的舞蹈動作與目前的病情狀況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小溪構成二級傷殘。主審法官說,小溪所進行的下腰動作,具有一定危險性,舞蹈中心對於教學中涉及有風險的舞蹈動作,應進行明示並盡到保護學生的義務。「小溪在這次意外後,就基本癱瘓了,原因應該是在下腰訓練前,沒有進行拉伸和熱身的運動,導致意外發生。」法院審理認為,舞蹈中心關於其已盡到對小溪的教育、管理職責的主張,依據不足,不予採信。該舞蹈中心有過錯,應承擔主要的侵權責任。小溪的監護人對孩子做有風險的舞蹈動作,應預見到可能發生的危險,對此,小溪的監護人亦應承擔一定的責任。最終,法院判決該舞蹈中心承擔了60%的賠償責任,賠償小溪醫療費、殘疾賠償金、康復費等各項經濟損失一百七十五萬余元。對於家長,法官建議:選擇輔導機構時不僅注重教學質量,還要對輔導機構的教學環境和安全問題進行深入、認真的調查,將孩子的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保存相關繳費證據,保留就醫相關票據。繳納培訓、教學費用時應當索要發票並妥善保管,發生傷害後保留相關就醫憑證。案例2非正規託管班管理混亂獲賠難因父母忙於工作,假期時小王在北京一家託管班上課,中途因和他人打鬧,造成左肱骨外髁骨折。派出所的詢問筆錄顯示,事情發生在託管班,孩子是在家長來接時,才被送去就診並報警。當時老師並未看到事發過程;「孩子自己說,是託管所同學京京打他,但老師們均沒有京京家長的電話,所以民警一直未能聯繫上」。小王的家人訴至法院,要求託管班的開人劉某、林某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庭審中,兩人均不認可託管班是自己開設的,只說承主體是另一被告注冊的公司,因此不同意承擔賠償責任。法院審理認為,該託管班屬於民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但並未在教委進行備案。從用房上看,房屋租賃協議是以個人名義簽訂,並以個人名義支付租金;從老師的管理上看,事發學生的老師沒有社會保險,也沒有相應的勞動合同,工資通過個人賬戶進行發放。劉某、林某各自設立的公司,其經營范圍中均未涉及教育培訓一項。本案中,事發時,現場除了幾個未成年人,沒有老師進行看護,未看到打架並及時制止;事發後,老師發現小王半蹲在地上,沒有詳細詢問,也不清楚小王的受傷情況,致使小王在受傷後沒有第一時間就診。此外,託管班未能提交證據證明已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因管理鬆散、混亂,也不能提供同學京京的聯系方式,故應認定劉某、林某是託管班的開主體,對本次傷害承擔主要的賠償責任,具體比例以70%為宜。最後法院判決林某、劉某共同賠償小王各項經濟損失共計九萬余元。法院建議,家長應盡量選擇經過審批的正規輔導機構。送孩子到輔導機構前,應核實輔導機構是否具有營業執照及學許可證,一旦發生人身傷害糾紛,起訴時,確保有明確的訴訟主體;庭審時,正規輔導機構大多不會逃避訴訟;執行時,有較為明確的執行對象,便於查扣被執行人財產,有利於維護未成年人及其家長自身的合法權益。
9. 鄭州一英語培訓機構11家校區全部關停,家長們預存的費用該如何要回
有關於孩子的學習,其實是每個家長都非常重視的,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很多家長對於英語方面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英語方面的教育收費,一般都比其他科目的教育收費高出很多,有的時候教育方面的收費甚至達到十幾萬或者是幾十萬。因為當初在各種考試科目當中,英語所佔的比重還是比較高的,而且英語也是同學之間最能夠拉開檔位的一個科目。
如今在疫情以及雙減政策之下,可以說很多培訓機構都已經關門大吉,所以說在當前這種情況中,預存余額或者是課程,絕對是非常愚蠢的一種做法,有的時候甚至要承受錢和課程兩空的狀態。所以對於如今的課外培訓機構,我們一定要以一個正確的眼光去對待,不要操之過急預存余額。
10. 知名英語機構廣州分店人去樓空,若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
近年來,教育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尤其是教育行業能夠收到現金,並且是預收學費這一特點,引得各行各業人士紛紛加入教培行業,想要瓜分這塊蛋糕。其中英語培訓更是教培中的朝陽行業。行業門檻低,競爭激烈,也導致其中風險大大增加。
如果你所選擇機構是加盟店,對於這種其實是加盟商自負盈虧。但是出現問題,也要第一時間聯系公司總部,迫於公眾壓力以及品牌形象,公司總部也會積極,協助處理。如果你所選機構是,周邊一些小機構,或者小區里私人辦的一個補習班,那麼法律是我們最後的武器。第一時間聯系消費者協會,或者向有關部門投訴,比如教育部或者法院等。但這種情況一般耗時比較久,而且能夠追回的可能性也比較小。
不論是哪種情況,首先自己不能慌亂,在保證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之下積極去尋找解決辦法。最壞的情況就是,吃點虧,拿錢買教訓。但生活還是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