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遠帆英語培訓
A. 有誰知道鄭成功的資料
你好!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漢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於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明紹宗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當時台灣因為處於熱帶再加上衛生條件比較差,鄭成功到了台灣沒多久就染上了疫病,並於1662年6月23日(農歷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
[編輯本段]效忠君國 抗擊滿清
1644年,滿清入關,占據北京城後,又於順治二年(1645年)消滅了明朝遺臣擁立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於是有明室血統的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為「隆武」。隆武帝封鄭芝龍為建安伯,後加封平國公。鄭芝龍帶著當時21歲的鄭森去拜見皇帝謝恩,在會面中皇帝問起該如何救國,鄭森用南宋岳飛的話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隆武帝很贊賞鄭森的對答,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改名為成功,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鄭成功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陷雲南省城,永曆帝危急。鄭成功與魯王的大將張煌言位牽制清兵,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瓜洲、鎮江,圍南京,並收復南京附近及安徽部分地區。鄭成功派張煌言去蕪湖,守住這個南京以西的沿江重鎮,鄭成功自己則帶兵進攻南京城。清朝鎮守南京的是兩江總督郎廷佐,此人非常狡猾,為拖延時間,等待援兵,便使了一個緩兵之計,假意要向鄭成功投降,使鄭成功放鬆了警惕,而暗中派人出城求援。七月二十三日拂曉,鄭成功的軍隊遭到清軍的襲擊,傷亡慘重。鄭成功率領余部退回廈門根據地。鄭成功撤退後,張煌言在安徽獨木難支,也被清軍殺得大敗,化裝逃回浙江,安徽及南京附近的地方又被清軍佔領。雖然在這次進攻中,鄭成功因輕敵而功敗垂成,但它動搖了清朝在東南的統治,也震動了北京清朝中央政府。
順治十七年(1660年),鄭成功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朝福建總督李率泰和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鄭成功最重要的盟友——晉王李定國
若說鄭成功一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與西南抗清領袖李定國的關系。
鄭成功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當世知名度遠在李定國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國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親密的戰略盟友,還是他的至親「老親翁」,一個是南明的西寧王(後封晉王),一個是南明的延平王(後封潮王),地位和影響力尚在定國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給了定國長子,後來清兵大舉進攻雲貴,南明兵敗與丈夫一起被殺)
鄭成功生平最光輝的業績,不是收復台灣而是抗擊清兵,與李定國一個在雲南廣西,一個在東南沿海,頻頻給與清兵致命打擊,支撐南明政權長達二十年之久,堪稱擎天雙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讓步,為後來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礎。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為他收服台灣,更是因為他頑強抗擊清兵侵略,為南洋海外華人提供保護,創立「天地會」留下抗清火種,一直延續到數百年後的「同盟會」。
史學界論述李定國與鄭成功關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從他倆都堅持抗清,戰績遠非其他抗清武裝所能比擬,而且又書信往返,締結為姻,故贊揚之詞充塞史著,彷彿二人都是忠貞於復明事業、共赴國難的佼佼者。
但是,就歷史事實而言,會師廣東的計劃是李定國制定的,在、1654年(順治十年、十一年)他夢寐以求的就是同鄭成功東西夾攻,邁出收復廣東、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這只是定國一廂情願,鄭成功並不想這樣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會師廣東是南明中興的關鍵一著,而是鄭成功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研究鄭成功起兵以後的整個經歷,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鑒於自身力量不夠強大,在政治影響上也無法同明、清兩個並存的政權爭奪民心(包括官紳),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兩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會說出這樣的話:「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總之,只能「遙奉」,不能「受制於人」。這就是他和後來的鄭經一貫提出的「比於高麗」的思想根源。
清廷多次招撫(鄭方稱為「和議」)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只給他高爵厚祿,決不答應給他以相對的獨立性。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只能做一個「明臣」。同樣的道理,他的「始終為明」並不意味著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服從明朝廷的調遣,恪守臣節。在東南沿海,隆武帝遇難後,他「始終為唐」(張煌言語),對近在咫尺的魯監國以客禮相待,而且極力設法使原屬魯監國的兵將聽命於己。對永曆朝廷,他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曆正朔的原大西、大順軍和其他抗清勢力能支撐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員,藉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頭腦的,預見到如果應定國之約出動主力東西合擊,必勝無疑,隨之而來的是閩粵兵連一體、地成一片,遙相呼應的局面就要改觀。
鄭成功不會不考慮到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將受到很大限制,軍政大事要稟承於朝廷,否則就難逃僭越之議。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聲望上都略遜於李定國,加以李定國同永曆朝廷的關系比他更密切,這些因素必然在鄭成功的深謀遠慮之中。所以,無論李定國制定的戰略如何正確,也不管定國為了實現南明中興對他怎樣苦心相勸,鄭成功總像一根插在閩海地區的彈性鋼條一樣,外力的大小隻能造成他左右搖晃的程度,最後還是我自巋然不動的南天一柱。明清之際最優秀的軍事家李定國的悲劇在於: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孫可望的嫉恨,無法在湖廣(今湖南、湖北)、江西戰場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於鄭成功連兵粵、閩,會師北上,得到的回報是虛應故事,新會戰敗,喪師失地,南明中興從此無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鄭成功對廣東潮州地區一直非常重視,這是鄭氏家族軍糧的主要來源地。鄭鴻逵和鄭成功多次進兵潮州原因就在於此。但他的意圖卻是希望把潮、惠地區據為自己的糧餉、兵員補給地,而在鄭軍和永曆朝廷之間最好是留下一片清方管轄區,打掉這座隔火牆對鄭氏集團不利。於是,他在李定國心急如焚的情況下,一味採取拖延推宕的策略。上面已經說過,李定國部署二次入廣戰役在半年前就已經把預定的會師日期通知了廣東義師,決不可能不通知指望在全局戰略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鄭成功。
四月間定國在高州派遣的使者到達廈門後,鄭成功正同清方「和談」,將使者軟禁。八月才派李景為使者來到定國軍中,定國的回信中說「茲不穀已駐興邑」(廣東新興縣),據為定國治病的陳舜系記載,他在八月十六日隨定國大營往廣、肇(新興屬肇慶府),可以證明這封信寫於八月十六日以後,信中所說「五月至今,所待貴爵相應耳」,是說他四月派出使者預料五月可得迴音,不料等到八月,成功使者才姍姍來遲,帶來的消息又不明確。定國的回信除了明顯地流露出不滿情緒,仍抱有會師的極大希望,「慎勿然諾浮沉,致貽耽閣。要知十月望後,恐無濟於機宜矣」,真可謂語重心長。
從《先王實錄》中得知,李景和定國使者攜帶復信返抵廈門不遲於九月初三日,「藩得會師二書,即欲調兵南下勤王。以虜使在泉,令差暫住金門」。然而,他偏要拖過定國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師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師南下,與晉王(是時李定國尚未封晉王)等會師勤王。委左軍輔明侯林察為水陸總督,提調軍中一切機宜;委右軍閩安侯周瑞為水師統領」,率兵數萬、戰艦百隻,「克日南征」,同時派官員林雲瓊齎勤王師表詣行在,並持書會晉王等(定國時為安西王),書雲:「季秋幸接尊使,讀翰教諒諒,修矛戟而奏膚功,大符夙願。……茲疊承大教,寧忍濡滯以自失事機?奈尊使到敝營時,值南風盛發,利於北伐而未利於南征。……即欲遣師南下,與貴部共取五羊,緣風信非時,未便發師。……茲屆孟冬,北風飆起,即令輔明侯林察、閩安侯周瑞等統領,揚帆東(?)指,雖愧非順昌旗幟,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師攻其三面,陸師盡其一網,則粵酋可不戰而擒矣。」
鄭成功這次出軍有幾點很值得注意。第一,鄭成功自起兵以來凡遇重大戰役都親臨指揮,這次入粵之戰對南明和清方都關系重大,西線是安西王李定國任主帥,給他的信中又反復強調了會師廣東的戰略意義,如說「粵事諧而閩、浙、直爭傳一檄」,那麼,他為什麼不肯親自統軍西上呢?惟一的解釋是他已有卸責於下的准備。第二,鄭成功在眾多將領中選擇林察出任水陸師正提督可謂獨具慧眼,永曆朝廷初立之時正是這位林察擁立紹武政權,大打內戰,這時讓他統軍接應永曆朝廷的主力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最佳人選」。第三,鄭成功是一位久歷戎行的統帥,在給其弟世忠信中也說自己「用兵老矣」,何況鄭軍同清軍作戰時幾次因救援不及時而失城喪師,他當然明白「勝負之際,間不容發」的道理,那麼,他在九月初收到定國諄諄囑咐的十月十五日為鄭軍到達指定位置的信後,為什麼要拖到十九日才調集官兵「克日南征」呢?第四,鄭成功自上年就已知道李定國東西夾攻,一舉恢粵的計劃,其間定國還再三遣使催促他領兵接應。
在帆船時代里,海上航行受季候風影響較大,無疑是事實。但在這樣長的時間里鄭成功沒有出兵決不能用「風信非時」來解釋,否則,鄭、李使者又怎麼能往來海上?何況,上年(年)六月至八月鄭成功曾經率領舟師南下潮州、揭陽;下年(1655年)八月鄭成功又曾派舟師南下廣東,九月佔領揭陽、普寧、澄海三縣,證明秋季並不是不可能南征。退一步說,順治十年()李定國計劃次年東西合攻廣東之時,具有豐富海上經驗的鄭成功如有會師誠意,也應當把海上用兵的最佳時間通知李定國,以便定國確定東西會師打響的月日。明眼人不難看出鄭成功的態度曖昧。第五,最引人注意的是,鄭成功派出的援師行動極其緩慢,有大造聲勢之形,無實際作戰之心。
從清方檔案來看,十月初一日鄭成功發牌調集兵將,部署南征事宜;初四日他親臨銅山(今東山縣)視察兵丁、船工,「授輔明侯林察為正提督,閩安侯(周瑞)為副提督,管轄一百艘大船,派往廣東與西部賊兵會合」。十月二十二日,清廣東水師副將許龍報告,「上游有數百隻船集結,閩安侯周瑞、輔明侯林察有率兵南下之勢。蓋於二十三、二十四日起程,有言去碣石,有言去廣東」。十一月十九日,林察部泊於南澳扎營,「商議軍務」。銅山距南澳不過百里,鄭成功信中說「茲屆孟冬,北風飆起」,正值順風,一天可到。鄭成功十月初四日在銅山閱兵命將,一個半月之後才停泊南澳扎營商議什麼軍務。又過了一個星期即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林察等率領的舟師三百餘艘進至廣東海豐磡寨村(當即瞰下寨,在海豐縣南海濱)。十二月初五日,林察領船隻四百餘號、士卒三萬余眾進抵平海所(今惠東縣平海)。同月十四日林察派出一隊白艚船駛抵大鵬所(與平海隔大亞灣)征輸村寨糧米,在這里遇著了廣東沿海義師李萬榮、陳奇策的隊伍,據清方偵察,李萬榮曾以豬、酒犒勞鄭軍。十五日,林察等部乘船三百餘艘駛至佛堂門外(在虎門南面二百餘里處,距廣州四百餘里)。
上文已說過李定國在新會戰敗的日期是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林察所遣部分船隻到大鵬所同李萬榮、陳奇策義師相遇的那一天。當時李萬榮等只知新會正在激戰,不可能知道定國敗退,幾乎可以肯定是由於他們的極力勸說,林察才在一天內即從平海進至佛門堂。大約幾天之後,他們必定從廣東義師處得到定國大軍戰敗急速西撤的消息,在海面觀望了很長時間(其中必有派人向鄭成功請示之事),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返回廈門。
明、清雙方留下的檔案和記載都表明,鄭成功雖然派出了軍隊,卻沒有參戰意圖。清閩、粵兩省高級官員非常注意鄭軍動向,向朝廷報告林察等南下的日期和活動頗為詳細,卻沒有任何交戰之事內容,也就是說林察、周瑞部決不是遭到清軍阻擊不能早日到達定國指定位置;從十月初四日到十二月十四日磨蹭了兩個月零十天才駛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鵬所村寨徵收糧食,而楊英記載林察、周瑞出兵時,他以戶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議」計發行糧十個月,可見也不是由於糧餉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釋就是鄭成功在命將時即已親授機宜:不可假戲真做。這一判斷不僅可以從上述鄭軍處處拖延時日上看出,從清方檔案和鄭方紀載中也找不到任何作戰痕跡,給人印象似乎是鄭成功組織了一次大規模南海旅遊,對組織這次改變明、清戰局的戰役的李定國採取了虛與委蛇的手段,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台灣外紀》卷四記林察、周瑞返回廈門後報告「舟師次虎頭門(即虎門),偵知李定國戰敗,梧州失守,不敢進兵,還師」。鄭成功玩弄權術,責備林察、周瑞等「勤王入援,君命原無俟駕,逗遛觀望而回,朝典何在?爾等合心畏避,當盡正罪」。隨即下令將周瑞「削職奪爵,解其兵柄,永不敘用」;林察等人降級有差。在給李定國的信里寫道:「客歲蘧使遙來,同仇同袍之訂,甚符夙心。用是敿干敹胄,大集樓船,方刻程期,而敝員李景復以台命至,展讀再四,知殿下內急君父之憂,外切仇讎之痛;不佞恨不能征帆悠忽,直掃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輿。詎意船師未到,而大師已先班回數日。有貴部官兵自粵來投者,細訊其故,蓋以驕兵致挫。勝負兵家之常,不足深憂。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會師,又不能奮圖後援,實與有罪焉。已將水陸各將,審定功罪,乃知依違不前者,閩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責,革職閑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
鄭成功對南征諸將的處理和復李定國書是大有講究的。1654年能否實現東西合擊,奏捷廣東,直接關系著永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鄭成功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決不至於看不到這一點。他的信中輕描淡寫地說「勝負兵家之常,不足深憂」,把關鍵性戰略意圖未能實現等同於一般戰役的勝負,可說是官樣文章。信中首先批評了李定國「驕兵致挫」,然後才談到自己的舟師「逗遛」、「依違不前」,意在把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歸咎於對方。我們不能說李定國沒有犯過驕傲輕敵的錯誤,但是新會戰役的失敗卻決不能說成是定國「驕兵致挫」。
在人員處理上,鄭成功治軍之嚴,在歷史上很著名,惟獨對這次對南明有決定命運意義的戰役中逗留不進的將領卻輕輕發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將,鄭成功卻把「依違不前」的罪責加在副提督閩安侯周瑞頭上,原因是林察為鄭氏嫡系將領,周瑞原是魯監國將領,親疏之分顯而易見。順便說一下,鄭成功的跋扈自雄在致定國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現。按明、清制度大將專征時皇帝授予的最大權力僅限於副將以下違反節制可以不經請旨以上方劍處斬。周瑞位居侯爵,成功信中說「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國之主的口氣。總之,南征之役無功而返是按照鄭成功自己的意志行事殆無疑義。
綜上所述,—1654年李定國策劃的廣東之役,是南明中興的最後一次機會。定國計劃的重點是聯絡鄭成功東西合擊,配合廣東各地義師首先全殲廣東清軍,再展宏圖。在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國軍和廣東義師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於鄭成功志不在此,終於功虧一簣。廣東義師為了實現定國的戰略意圖表現的積極性頗足稱贊。在定國新會戰役失敗之後負責聯絡廣東義師的明兩廣總督連城璧仍然為這一東西合擊戰略奔走呼號。他在1655年六月給永曆朝廷的奏疏中呼籲:「所望西師迅發,閩帆再揚,而臣與輔臣郭之奇一鼓再鼓,乘敵之疲,用我之壯,粵東不足平也。」次年(1656,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七月,連城璧又在疏中說他聯絡的粵中義師「堅處海濱,……枕戈以待王師重來,與閩師期會,收前此未濟之功」。由於李定國在新會戰役中兵員器械損失較大,又急於趕赴安龍迎接永曆帝入滇,顧不上粵東戰場了。大好良機付之東流。
[編輯本段]收復台灣,驅逐荷虜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荷蘭軍隊交出了所有武器和物資,殘存的包括傷病員在內的約900餘名荷蘭軍民,乘船撤離了台灣島。此次戰役,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使鄭成功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收復台灣後,鄭成功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6月(農歷五月)病逝,享年38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傳說被鄭經害死。康熙皇帝題撰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編輯本段]對海外華人的保護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中國大陸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台灣及東南亞各地。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鄭成功紀念館《發現台灣》上冊;天下雜志編輯;天下雜志,第8頁至第45頁;
《鄭成功的台灣時代》;陳錦昌;遠足;ISBN 957-29670-2-9
《鄭芝龍大傳》;陳文德;遠流:ISBN 957-32-3482-3
鄭成功·收復台灣
郭影秋《李定國紀年》
顧誠《南明史》
[編輯本段]多次欲攻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余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遣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到時可里應外合,但還沒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瘧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後來,其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最終還是沒有出兵。
[編輯本段]評價
鄭成功接收父親的兵力,成員多是盜賊出身,於是鄭成功一直是「強人統治」,「嚴刑峻法」,極少接受屬下的意見。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卻也能讓他以德服眾,同時也有助於他對商業方面的經營,創造出勝過他父親的局面。
中國把鄭成功看作從荷蘭人手上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而台獨分子則把鄭成功看成漢人脫離中國統治,移民台灣,建立新天地的典範。
[編輯本段]地名
台北市劍潭
相傳1660年代,鄭成功及其所屬軍隊行經此河河段時,遇見神怪與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始降服神怪。後人為紀念此事件,故將該河段與所涵蓋流域皆以劍潭命名。但經後人考證,此一民間傳說並不確實。
台中縣大甲鎮鐵砧山的劍井 尋三寶復明
有天,鄭成功(下簡稱鄭)到泉州的仙公廟去,問仙公明朝有無中興的可能。仙公說:「你是明朝忠臣,若想中興明朝必先到台取三寶:一個玉印、一件烏山柴、以及出米岩。」
玉印 版本一:
鄭在台找尋玉石時途經打狗山,向一位仙翁打聽,但仙翁卻先請鄭在洞穴里過一晚。隔天仙翁詢問:「昨夜睡的床為何?」鄭答:「石床」,仙翁嘆道:「一切都是天意,不然您如此聰明,何將玉床誤認為石床?」語畢送鄭一條玉帶。
謝謝!
B. 關於蘋果英語的詩句
1.有哪些關於蘋果的英語句子
1. The most glorious moment of apple was on Newton's head.
2. A complete honest man is never in the face of choice, the road will always be clear to show no 2 in front of you,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r vision, like an apple tree, you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 orange, but you still proce apple honestly.
3. Give up is a kind of intelligence, defect is a boon: when you have six apples, should take the five out for others to eat, on the surface you lost five apples, actually got five personal friendship and goodwill.
4. Life is not easy, don't worry about it. Your happiness is the real world. The little disciple asked me, master, what have you learned? I told him that many years from now, I would not be allowed to go to the grave empty-handed, at least with a few apples.
5. It hangs high, is a month white qipao, nails the apple green bead piece, the neckline has several water mark, layer upon layer, is the light shadow of the year.
6. Sometimes, love is like an apple in a tree. When you walk under the tree accidentally, it may fall down and hit you on the head!
7. The apples were scattered, but they were all under their own trees.
8. Want to be an angel in someone else's heart? Want to be valued? You might as well practice setting up obstacles, and don't always play the role of exhalation and swing, and you're not an apple on someone's desk.
9. Everyone has flaws, like the apple that god has bitten, and some people are more flawed because god loves his fragrance.
10. No matter how much you like nokia, you will always use apple. No matter how much you like film, you always use digital; Many people miss the classic and lasting appeal of the old car, enjoy it, praise it, and drive home with a new car.
2.關於蘋果的詩句
這是我從別的地方給你收集來的哦! 1.【我】心邀明月, 【深】深為君抉. 【愛】字難出口, 【青】青石上闋, 【蘋】香不自醉, 【果】紅誘人覺, 【永】把伊心藏, 【遠】身不忘卻. 個人拙作.. 未佳勿笑! ┏━━━━━━━━┓ ┃依凌遲原創藏頭詩┃ ┃專用章‖盜版必究┃ ┗━━━━━━━━┛ 2.我自向天笑 只因緣來到 愛到兩情時 青天永不老 蘋果似臉嬌 果實堪美妙 3.「我深愛青蘋果」藏頭詩: 我在果園樂陶陶, 深秋美景堪逍遙。
愛情種子早種下, 青青枝葉儀態嬌。 蘋甘連苦人生味, 果實累累價更高。
4.我心有些痛, 愛你晚相逢, 青春徒虛度, 蘋樹植園中, 果青香意濃! 5.寫給一隻蘋果的詩 文 / 一樹槐花 ??題記:蘋果只喜歡在蘋果樹上結果,因為那是它夢想開始的地方。 ??(一) ??春日的街頭 ??我打量那隻蘋果 ??它執拗的轉身 ??成長時留下的 ??那道傷痕 ??觸目驚心 ?? ??它從我手中滑下 ??滑到一群兄妹姐妹中 ??我找不到它 ?? ??那傷痕 ??卻留在我的心上 ??拒絕著一個又一個的目光 ??卻又渴望欣賞 ??(二) ??你的夢想開始的地方 ??我能找得到嗎 ?? ??我期待著花開 ??期待著葉長 ??期待著從那層醜陋的衣服下面 ??尋找那顆溫柔細致的心 ?? ??那光潔的額頭 ??微紅的臉 ??讓我轉眼間 ??就想只做一個農夫 ??廝守在你身邊 ?? ??用我粗糙的手 ??為你夢想經過的地方鋪上 ??一層金黃的陽光 ??哪怕你的夢 ??我從來不懂 ??(三) ??蘋果只喜歡在蘋果樹上結果 ??一句話你拒絕了我 ?? ??難道這是白雪公主吃剩的 ??毒蘋果 ??我聽著毒葯的歌 ??用著毒葯的香水 ??是不是毒用另一種美 ??嬌艷的生存 ?? ??那是你夢想開始的地方 ??你的夢想似罌粟花一樣 ??美麗鮮艷 ??那蘋果流落到城市街頭 ??好多人圍觀 ??卻沒有人 ??敢嘗一嘗 ?? ??我站在人群中 ??感受 ??那隻蘋果遠遠凌駕我之上的 ??夢想 6.幾日未謀面,已如隔三秋。
似是陌路人,感問君何意? 今有親探看,富士示親情。 個個紅彤彤,笑臉以送汝。
悄然放桌上,還望笑納之。 要問吾是誰,捫心便自知。
若實想不出,蘋果送白痴。 。
.. 關於蘋果的介紹: 蘋果是一種古老的水果,起碼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蘋果樹是傳說中伊甸園里命運之樹,亞當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蘋果。對於蘋果的贊美,從古至今在繪畫和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
從丟勒和克拉納赫的油畫,到歐里庇得斯、莎士比亞,一直到泰戈爾和里爾克以及普列什文,都有描寫蘋果的詩句。高爾斯華綏寫過小說《蘋果樹》,普寧寫過小說《冬蘋果》,契訶夫的小說《新娘》也特意把新娘娜嘉要離家出走放在家鄉的蘋果園中,巴烏斯托夫斯基的小說《盲廚師》,更是把莫扎特為臨終前的盲廚師演奏的場景,放在了盲廚師眼前蘋果花開的四月清晨。
為什麼人們對於蘋果賦予如此的感情?我想大概因為蘋果確實甜美好吃,又普及得很,到處能夠看到。蘋果樹從來不假貴族,而是十分的貧民化,一般都長得並不高大,絕不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伸手可摘,顯得溫柔可親。
起碼不像是荔枝那樣的高貴,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沒錯,蘋果是大眾化的水果之一,在世界水果產量最高的,第一是香蕉,第二就是蘋果。
美國19世紀著名的牧師亨利·沃德·比徹爾曾經說蘋果是最民主化的水果:「不管是被忽視,被虐待,被放棄,它都能夠自己管自己,能夠碩果累累。」 比徹爾說得極對,蘋果樹的生命力極頑強,耐寒力超過任何水果,大概是生長在緯度最高地方的水果了吧。
在北大荒插隊的時候,那裡沒有別的果樹,只能夠種蘋果樹,是國光的變種,果子不大,有些發酸,但很脆。蘋果下樹沒多久,冬天就來了。
北大荒的冬天來得早去得晚,「大煙泡兒」一刮,冷得很。因此,蘋果很難過冬,當地老鄉曾經把蘋果儲存在菜窖里,土豆都凍成了冰砣,蘋果更是早就凍黑凍爛了。
我們剛去的第一年,心裡充滿著好奇和好勝,秋天到來的時候,蘋果樹掛果了,菜地里的捲心菜也開始抱心了,我們把蘋果放在捲心菜的菜心裡,等捲心菜的葉子一層層地長出來,把蘋果就緊緊地包在菜心裡了。收捲心菜時,我們把包著蘋果的捲心菜放進菜窖里,到新年和春節,打開捲心菜,一個個紅紅的蘋果滾了出來,居然一點沒凍,咬一口,還是那麼脆生生的。
如果說在北大荒我們有什麼發明創造的話,這應該算一項吧。當然,也是蘋果自己的生命力旺盛,用北大荒的話說是「抗造」。
可以說,它們是在北大荒的冬天和我們惟一相依為命的水果了,在新年和春節的時候,它們給我們歡樂,讓我們想起了遙遠的家。 據統計,世界每年蘋果的產量有幾千萬噸,美國產量最高,佔了世界將近1/4。
美國人對蘋果情有獨鍾,在他們國土剛剛開發的時候,是蘋果幫助他們將荒原改造成了家園。美國有名的民間英雄「蘋果佬約翰尼」,就是當年用了一生40年的生命時光將蘋果樹的種子撒在俄亥俄州的荒野上的。
美國向世界出口最多的蘋果,是我們現在相當熟悉的蛇果。據說。
3.有哪些和「蘋果」有關的詩句
1、樹下陰如屋,香枝匝地垂。吾儕攜酒處,爾柰放花時。有實兒童摘,無材匠石知。成蹊若桃李,難以並幽姿。——《柰樹》明代楊起元
譯文:蘋果樹下樹蔭大得像屋子,香氣的枝條很多,垂到地上。我們一起喝酒的地方,正好是蘋果樹開花的地方。
有蘋果讓兒童採摘,但是木匠知道蘋果木材不好用。即使桃李的下面可以開辟小路,也沒有蘋果樹的姿容這么優雅。
2、桂密岩花白,梨疏樹葉紅。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征篷。——《冬郊行望》唐 王勃
譯文:長在山岩上的桂花很稠密,一片白色。秋子梨的果實已稀疏了,而它的樹葉卻變成了紅色。在這凄涼的江灣,我四方八面的望了一遍,我的鄉思就像離了本根的征蓬一樣,已經跟隨著長風飄盪而去。
3、香生玉魘輕含笑。最難描。風情無限,半晌卻停毫。——清代吳綃《 畫蘋果花》
譯文:蘋果香氣如玉,微微含笑,連畫家都畫不出來。這種無限的風情,我愣了一會,還是下不了筆。
4、千年紫柰熟,四劫靈瓜豐。斯樂異荒宴,陶陶殊未終。 整駕辭五嶽,排煙凌九霄。紛然太虛中,羽旆更相招。 ——清吳筠 《遊仙二十四首》
譯文:千年的蘋果成熟,四劫靈瓜豐。這音樂和荒宴,陶陶很不一。整用言辭五嶽,排煙凌九霄。很多太空中,羽飄揚相互招。
5、別樣不勝嬌。軟絲絲、綴碧條。海棠姿態些兒較。嫩紅酥欲消。——清代吳綃《 畫蘋果花》
譯文:蘋果花別樣嬌柔,綠色的枝條軟綿綿的。有點像海棠的樣子,紅艷柔嫩的感覺真好。胭脂一般的顏色嬌滴滴的。
6、宿陰繁素柰,過雨亂紅蕖。寂寂夏先晚,泠泠風有餘。江清心可瑩,竹冷發堪梳。直作移巾幾,秋帆發弊廬。——[唐] 杜甫 《寄李十四員外布十二韻》
譯文:宿陰有很多的蘋果,不過雨亂紅蕖。寂靜夏先晚,冷冷風有多。江清心可瑩,竹冷可以梳發。直作移巾幾乎,秋季帆發破屋。
C. 謎語的英語單詞怎麼寫
謎底揭曉
The answer is revealed
英 [riˈvi:l] 美 [rɪˈvil]
vt. 顯露; 揭露; 泄露; [神]啟示;
n. 揭示,展現; [建內]門側容,窗側;
D. 我在揚州想報專轉本,遠帆好么
自學,轉本沒什麼難的,我也是轉本的,多練練,尤其數學,易拉分也容易得高分,計算機你考到70就很不錯了,比重可以放清點,英語也是多練,報培訓機構我感覺沒多大用,當年我們班全是自學的考上了,報班的沒有一個,太依賴所謂的最後押題了,希望能幫到您!
E. 普寧雙髻伯公是什麼朝代
雙卦嶺的雙髻伯公廟,始建於明未宗年間。今有380年歷史。
伯公廟初由三塊石板蓋而成。故昔稱『「三石伯公「。
雙髻山有而山峰直插雲天,有如古代女子頭發上發髻,故名亦叫:雙髻山。
雙髻山海拔680米,素有「南天門」之稱。是普寧市第二高峰。雙髻伯公座落於雙髻二峰之間南側,依山而起,坐北朝南。以為風水格局來講是為:氣勢不凡。
雙髻峰,海拔648米,素有「普寧南天門」之稱。據乾隆十年普寧知縣蕭麟趾修《普寧縣志》記載:「雙髻山,離縣五十里,在濺水上西埔後山頂,雙岫排空,遠望若丫髻狀,故名。盈山巨石嶙起,林木郁茂,俗又稱將軍山。雙髻山峰巒逶迤,四野蔥蘢,一如普邑人文風物,潤澤綿長,從容淡定。伯公廟便坐落於此雲霧繚繞、林木繁茂的主峰之上,坐北向南,群山朝拱,在一座連著一座的山峰上,山路迂迴曲折扶搖而上,如金龍盤旋騰繞。據說,雙髻山山脈一直延伸至惠來靖海結穴,沿著山脈可以一直步行至靖海。在天氣晴朗時,於雙髻峰之上可以看到惠來海的海浪拍打著礁石,還能看到汕頭近海漁船的船帆。
傳說,明末嘉宗年問,雙髻峰附近村民經常上山割草,那時山上多有野獸毒蛇出沒,襲擊傷害村民。於是,村民們便找來三塊石板在山頂搭建起簡陋的「伯公廟」(舊時又稱「三石廟」),割草的村民每次將所帶「飯包"(飯團)先行供奉伯公之後才自己食用,殷殷祈求伯公保佑平安。說也奇怪,雙髻山有了伯公的坐鎮,自此便平安無事。也許是鍾靈毓秀的山水使得伯公更具靈慧,也許是村民們的虔誠之心感動了伯公,數百年來,伯公是有求必應,靈驗異常,故而常年香火不斷,善男信女更是不怕山高路陡,從年頭到年末,朝山晉香的人絡繹不絕。
山,有仙則靈。而神仙,都會有自己的神獸,雙髻伯公便擁有一隻愛美的猩猩。在廟後的山峰上,有兩塊渾然天成、妙趣橫生的奇石,前面一塊呈銅鏡狀,另一塊則像一隻蹲著照鏡的猩猩。這一不加雕琢的自然之美,這一栩栩如生的天然景觀,被村民稱為「猩猩照鏡"。,這只猩猩日夜踞守在雙髻山山頂上,為上山的人保駕護航。
F. 普定語數外的培訓機構有哪些
遠帆教育,麥田教育,神墨教育等等
普寧教育機構有很多,效果都是不錯的,可以給孩子提很高分。
學習主要還是靠自己,老師也只是起引導作用,所以要產生學習興趣,才能提分。
G. 遠帆機械用英語翻譯過來比較合適是哪幾個詞
一般來說 如果是專用名詞,遠帆 就直接寫為拼音,就好像我們的名字一樣,但是如果希望用它的意境,也可以譯出來。兩種我都寫出來,你自己決定
YuanFan Mechanics
Distance SailMechanics
H. 文峰中學的優秀教師介紹
辜春玲,女,出生於1948年3月,1967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步入教壇的三十多個春秋她一刻也沒有忘記過學生,一刻也沒放棄過當一名好教師的信念。她愛崗敬業,默默奉獻,三十多年如一日,做出了驚人的成績,數十次被評為省、地、市級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一九八九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一九九四年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一九九八年被評為荊州市首屆初中學段明星教師、學科帶頭人。
在文峰中學任教的十幾年中,她任教的英語學科成績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在各級英語競賽中多人次獲大獎。一九九五年,她輔導的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奧林匹克競賽,十人獲省級獎勵;一九九七年,輔導的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大賽,有七人獲國家級獎,其中一等獎兩人,二等獎兩人,三等獎三人;二00二年輔導的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競賽,一人獲一等獎,三人獲三等獎。因此,她兩次獲荊州市優秀英語輔導教師獎。
擔任英語教研組長工作期間,她帶領全組全心傾注,力爭創新,扎實開展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與研究,認真總結工作實踐規律,撰寫了多篇論文在刊物上發表並獲獎。她還多次以老帶新,給新教師上示範課,把自己積累的點滴教學經驗無私獻給「後來人」。在她的帶領下,文峰中學英語教研組多次被評為市優秀教研組。由她負責主持和參與的「情景教學法」和「課文整體教學」兩項教研課題的實驗教學成果多次通過公開課、研究課、論文交流等形式在全市展示、推廣並獲得荊州市優秀教研成果獎。
王志炎,男,1975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學語文一級教師。
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十多年,成績顯著。2001年被團省委、省教育廳評為湖北省優秀青年志願者,並記入石首市教育志特列貢獻欄中:2005年8月被市教育局評為骨幹教師:2006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教師。平時精心鑽研教學,電教課《安塞腰鼓》分別獲省、地區一等獎,參與編寫《科幻作文匯《智趣作文》、《尖子生題庫》、《高分百分百》等書籍。班主任工作有細心、耐心與愛心。教學工作講方法,重素質培養,受到家長一致好評。
曹玉英,女,1955年11月出生,大專學歷,中共黨員,中學英語高級教師,湖北省教育學會會員。她熱愛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多次被評為市級先進工作者,輔導學生張衛同學在1997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榮獲初二年級組特等獎,1997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
楊本雄:男,1963年10月出生,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教語文高級教師1998年至2001年任文峰中學副校長(後調任),課堂教學詼諧風趣,注重學生德能的培養。論文(《從「變」入手〈我的叔叔於勒〉》)獲國家級論文評選一等獎。多次被評為地市兩級先進工作者。1998年9月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
李光耀:男,1962年6月出生,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學英語高級教師,曾任文峰中學副校長(後調任),有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家級刊物上。2000年赴紐西蘭考察學習,輔導學生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英語競賽,並獲得一等獎。1998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
劉鏡昌,男,1959年9月出生,中國黨員,中學物理高級教師,善於從教材中挖掘創新點。1995年自製教具,獲省級一等獎,工作任勞任怨,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
易湘林,男,1958年出生,大專學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湖北省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會員,全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課堂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創新寫作與教學課題組研究員,首都師大《作文導報》特約編輯;荊州市首屆中學語文骨幹教師,湖北省首屆中學語文骨幹教師。《搭起心靈的橋》等四篇論文獲全國一等獎,《語文教學的康莊大道》、《范進中舉課堂實錄》等六篇文章分別在《學習方法報》、《語文報》、《語文教學通訊》、《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學語文》(河南)等報刊上發表,參與編寫《中學語文備課全書》、《全國優秀教師下水文》等大型教學用書。輔導學生作文,曾多次榮獲國家級、省市級獎勵,指導青年老師參加全國教學比武,榮獲一等獎。在語文教學中,追求快樂學習,輕松進步,實踐提高,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低負荷運行,高效率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應。
陳寧,女,1965年4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英語高級教師,省骨幹教師,荊州市十佳優秀班主任。荊州市優質課競賽一等獎獲得者,湖北省教育學會英語學會會員,文峰中學英語首席教科員。自1980年參加教育工作以來,工作兢兢業業,態度認真,效果明顯。無論是教學還是班主任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曾多次為全市英語教師上公開課、示範課、研討課,並獲得一致好評。不僅是文峰中學的業務骨幹而且是全市初中學段英語學科帶頭人。
2002年主編《金版1+1同步雙測》在全國發行;
2004年編寫的《三維合一》教學參考書已出版;
1997年,輔導學生參加全國英語競賽學生獲一等獎,本人獲「優秀輔導教師」;
1998年6月,被評為「石首市骨幹教師」;
1998年10月,獲荊州市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一等獎;
1999年中考,兩名學生英語單科並列第一;
2004年9月被評為「省級骨幹教師」;
2004年3月獲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考官證。
2005年中考成績居全市第一:中考狀元,英語單科第一,新加坡公費留學生都出自她班,多人被華師附中、荊州中學、石首一中等重點高中錄取。
自1993年9月擔任班主任工作以來,工作更加出色,年年被評為優秀班主任,所帶班被評為優秀文明班級。
1996、1997、1999、2000、2001、2002年連續多年被評為石首市「優秀班主任」受到市委、市政府、市教委的表彰;
1997年被評為「石首市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
2003年3月,被授予「荊州市中小學十佳班主任」榮譽稱號;
2003年12月,獲文峰中學「最受歡迎的教師」及「十佳班主任」稱號;
2005年10月,被市教育局評為「石首市中考先進個人」;
2003年10月和2004年10月兩次為「石首市青年教師上崗培訓班」作《做有益於學生終生發展的班主任》的專題講座;
2004年3月應邀為「荊州市第6期中學校長培訓班」作專題講座;
2004年4月,撰寫的班主任工作案例《用心靈的火焰去點燃》被石首市教育局評為優秀獎。
2006年12月,為「石首市青年教師上崗培訓班」作班主任工作經驗介紹。
朱正龍,男,1976年1月出生,1996年8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荊州市教育學會會員,現任初三政治教師、校辦副主任。
2004年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市級優秀團幹部、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被評為石首市第三屆初中學段骨幹教師,2006年被評為石首市第二屆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校級「十佳」優秀共產黨員。
先後有優質課《工業革命》獲荊州市一等獎,教案《外資經濟》、《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獲荊州市二等獎,論文《淺談思想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初中政治新課改之我見》獲荊州市二等獎,論文《初中政治課情境教學初探》獲荊州市一等獎。
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努力創設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營造和諧氛圍的教學風格。
陳夢陽,女,38歲,執教初中英語。她勤於鑽研教育教學理論,在教學中堅持學習,具有新穎的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成績顯著,先後十多次被評為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和中考教學教研先進個人,榮獲市第一屆優質課競賽一等獎,第二屆市級骨幹教師,教學論文《淺談初中英語中的情感教育》獲省二等獎。
袁玉芳,女,1972年11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1993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中學英語一級教師,荊州市教育學會會員。
先後獲石首市第二屆中青年教師初中段英語學科教學能手稱號,市第三屆初中學段骨幹教師,市優秀教師,校「十佳」青年教師。電教課《We』ll make a lot of money》獲荊州地區一等獎,論文《堅持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英語課堂效率》被評為荊州市教育學會基礎理論研究會第一屆年會一等獎,並獲得荊州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多次獲校青年教師教學比武一等獎。
在英語教學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樹立了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工作精神,把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努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終身追求的目標。
葉琴,女,1975年11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英語一級教師。2005年被評為石首市骨幹教師,2004年被石首市政府評為優秀政協委員,2003年撰寫的論文《如何排除初中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己被收入國家《中華教育論文萃選》叢書第二卷,並榮獲國家級貳等獎。在石首市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初中教學質量的活動中,連續三年被評為教學教研先進工作者,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
她熱愛每位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以自己真摯的感情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馬艷紅,女,1974年12月出生,1992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本科學歷,中學語文教師,中共黨員,石首市第二屆初中學段骨幹教師。
清理一下行囊,那一本本鮮紅的證書都是她探索道路上的足跡:2002、2003、2004連續三年教學論文獲荊州市一等獎,2004、2005、2006連續三年被評為校級先進工作者,是2005年度文峰中學「十佳」共產黨員,市級優秀共產黨員,2006年電教錄像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獲荊州市一等獎,她輔導的學生在國家、省、市級作文競賽中多次獲得好名次,曾參與編寫《尖子生題庫》一書。
她的課堂設計新穎,教學思路清新、明快、流暢、優美。在教學過程中,她始終堅持以「激發和培養興趣」為切入口,想方設法讓學生獲得學習樂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注重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吳學兵,男,1978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學數學一級教師。
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近十年,始終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始終走在教育教學科研最前沿。多年來,成績顯著,特別是融入文峰中學這個大集體後,各方面工作有了質的習躍,2005年被評為石首市第三屆初中學段骨幹教師,2006年6月被評為石首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李霞,女,1978年出生,中共黨員,數學教師,石首市第三屆骨幹教師。1998年畢業於荊州師院數學應用系,現任文峰中學團委書記。
在工作中,她善於總結與積累經驗,努力提高個人教育教學水平,連續三年被學校安排任教畢業年級,教學效果好。她的教學思想是:讓學生輕松愉悅的學習,健康快樂的成長。為了追求這一宗旨,她總是和學生打成一片,傾聽他們的心聲,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從而改進個人教學的方法。
許吉兵,男,中學數學一級教師。
他努力鑽研業務,在教學上精益求精。上課深受學生歡迎。
從教十幾載,許老師一直擔任班主任,一直投身教學第一線。他帶班有方,對學生嚴格要求,班風良好。他愛生如子,對學生呵護細心,師生關系融洽。
由於教育教學工作成績突出,他多次被評為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
張林,女,1980年8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語文二級教師。
她一貫堅持用細心觀察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用耐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用愛心贏得每一位學生的尊重。
她的論文《狼》獲石首市一等獎,《導入的細節藝術》獲荊州市一等獎,並發表在《荊州、舊報》上,《淺談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獲湖北省中語會一等獎。
2005年8月被評為石首市第二屆初中學段骨幹教師。
楊霞,女,中學數學一級教師。
從參加工作起,她就潛心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她常說「善待學生,就是善待自己!」楊老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以一顆火熱的愛心溫暖著每一個學生。
多年來,由於楊老師工作成績顯著,於2002年被評為石首市第三屆中青年教師初中段數學學科「教學能手」稱號。
李淑君,女,中學語文一級教師。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推行賞識教育,注重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多加幾個蘋果》獲國家獎,還有多篇論文獲地市獎,輔導學生多人次在各級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參與編寫《尖子生題庫》、《實中語文題典》等書籍。2001年、2004年分別獲得石首市教育教學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聶為福,男,28歲,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1998年參加教育工作,現任教初中數學。參加工作以來工作態度端正,學習態度虛心,盡能力地去完成每一項工作,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2002年被評為石首市「優秀教師」和「教學能手」,2004年被評為石首市首屆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和先進個人,2005年被評為石首市骨幹教師,2006年被評為市優秀班主任。
劉濤,男,中學物理一級教師。2003年12月被評為石首市首屆教育科研先進個人,2001年6月被評為第二屆石首市骨幹教師,2004年5月被評為全國初中化學競賽優秀輔導獎,2002年度被評為荊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個人,2000年被評為石首市優秀教師。
聶愛萍,女,本科學歷,中學語文一級教師。她一直執著地認為:語文是一座巍峨而冷峻的文明大廈,更是一座生命的後花園,在語文每一條迷人的雨線下面,都有生命的豐潤撫媚和道不盡的快樂、憂傷。2005年被評為石首市第三屆骨幹教師:2006年被評為石首市第二屆學科帶頭人。
夏志紅,女,26歲,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參加工作,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快樂語文,快樂學習」是她的執教信念。在教學過程中,她能從學生實際出發,切中時機地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尊重學生意見,促進學生發現學習,使學生有疑而入,無疑而出,上課語言精煉、諧趣。2003年12月被評為石首市先進工作者。
郭書生,女,大專學歷,數學教師,石首市第三屆中青年教師數學科「教學能手」。參加教育工作以來,多次擔任班主任工作。她能力強,業務精,成績顯著,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優秀班級」、「家長最滿意班級」,所教數學在同類班級中處於領先地位,所寫教學論文多次獲省、地、市級一、二等獎,所上的公開課多次受到領導、同事的好評。
武剛,男,1973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政治教師,法學學士。荊州市骨幹教師。現任文峰中學教務處副主任,1996年從湖北師范學院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恪守「把教育當做信仰」的誓言,含英咀華,積淀學養,在教書育人這片熱土上譜寫著自己人生的華章。
楊其國,男,1972年出生,中共黨員,物理教師,荊州市物理學會會員、石首市骨幹教師。現任文峰中學德育處副主任,在講台己耕耘15個春秋,立足本職、工作勤懇,待人謙和、銳意進取,教學中堅持教學與育人並舉,興趣和能力的並重。
幾年來,多篇論文獲各級獎勵,2006年輔導學生在全國初中物理知識競賽中,一人次獲全國二等獎,四人次獲全國三等獎,2005年度被市教育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胡珍,女,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學英語一級教師,現任文峰中學教務處副主任。工作中,她勤於鑽研,勇於創新。教法上,勤思阜新,有效將新課程理念、方法與傳統教法整合形成個人風格施教於課堂中,有力指導學生樂學、善學、學會。她輔導學生參加各級英語競賽,先後有十二人次獲省級以上獎勵。其中張培凡、李慕航獲國家一等獎。成果上,喜寫敢投,有二十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獲獎。參與編寫荊州市中考訓練話題命題,《英語新教材第二冊(上下)同步雙測》等書。2002至2006年間曾先後被評為石首市教學能手、教科研學術帶頭人,荊州市骨幹教師、教改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等。
聶玲玲,女,1974年4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教以來,多篇論文、教案設計獲荊州市一等獎,指導學生在國家級作文大賽中獲獎一百餘人次。主編校本教材《好文100》受到社會各界好評。主編校刊雜志《遠帆》獲中央教育科研所、教育雜志社主辦的「首屆全國中小學校刊雜志評選活動」國家級一等獎。1998年,被評為荊州市第二屆骨幹教師。2005年,被評為石首市第三屆骨幹教師。「生命靚麗,青春閃光」,這是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餘映潮老師給她的贈言。「快樂學習,勤奮工作,享受生活」,這便是她的人生信條。
楊海容,男,1978年出生,漢族,大學本科,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英語教育專業,從事於教育工作12餘年,現在石首市文峰中學從教,在教育崗位上,楊老師對工作兢兢業業,治學嚴謹,視學生為自己的孩子一般對待,由於他所執教的班級大部分的孩子是父母在外地務工,也有一些孩子是單親家庭,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孩子們在他所教的班級可以找到家庭的溫暖,楊老師的言語如沐春風,孩子失落時,他會主動走到孩子身邊,與孩子促膝而談,孩子頓時豁然開朗,孩子學習有困難時,他會給孩子主動解惑。在他的英語課堂上,從來不歧視問題生,他長期要優先學生對問題生實行幫帶活動,座位的編排實行的是三帶一,所以,在他班上,孩子們的那種學習勁很足,比學趕超,每個學生生怕落後。楊老師課堂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那就是英語教學開放,經常帶領學生參加英語戶外活動,如在學camping時,會把學生帶到戶外,在學進行時的時候,會把學生帶到操場上體育課,在操作的時候以小組為單位,這樣大大的促發了孩子學習語言的興趣,所以他的課堂每天都有新發明,孩子們每天都在期待中上他的英語。多篇論文在省市級報刊雜志發表。
2000年在湖北石首日報發表處女作品《眼神》
2002年在荊州日報發表學術專著《多餘的講台》
2002年論文《淺談英語學習指導在英語中的運用》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2003年論文《淺談初中英語四位一體閱讀教學》獲得石首一等獎
2003年論文《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獲得石首一等獎
2003年優質課比賽獲得石首一等獎
2003年獲得中考先進個人
2006年論文《多媒體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獲得石首一等獎
2006年優質課比賽石首一等獎
2006年論文《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英語趣味教學》獲得湖北省一等獎
2007年說課比賽獲得石首一等獎
2010年在全國50強校園期刊《遠帆》發表《我童年的春天》
2010年在荊州市重點期刊雜志《綉林》發表《童年的秋天》
2010年獲得石首文峰中學優秀工作者稱號
2010年論文《高效閱讀教學模式》獲得石首一等獎
2011年在五四激情飛揚石首文峰中學青年教師比武獲得一等獎
I. 2008年都cctv英語希望之星初中組應遠帆在20進10第二場唱的那首歌
是不是an angel?
我記得有個選手唱的,是個小男孩,但他名字忘了,記得他口語蠻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