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英語培訓班
⑴ 怎麼樣才能學好英語
「怎樣才能學好英語?」雖然這是一個說濫了的題目,但其實很難回答。我在北外教了整整40年英語,學生幾乎年年拿這個問題考我,可我從來沒能作出自己感到滿意的答復。學會一種語言,涉及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了。現在我僅就某些具體問題談一些個人看法,希望能對初學者有些幫助。 首先我想說句人們聽膩了的老話:一個人要想學好英語,必須有足夠的信心,必須堅信英語是可以學好的。實際上,連國外都有不少人相信中國人學英語很有些天才。每年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考TOEFL得高分,甚至得滿分,有的GRE考得比美國學生還好,都從一個方面證明了這一點。當然,有信心還不夠,還必須有決心。因為英語要學好也不容易。必須准備花大力氣,下苦功。眼下,快餐文化流行,什麼都急功近利,無論做什麼都巴不得以極有限的投資就迅速獲得高額的回報。媒體也每每講些通過自學精通幾國外語的故事,讓碌碌如我輩聽了無地自容,因為我們學了一輩子,至今一國外語也不敢吹「精通」兩字。但冷靜下來想想,世界上恐怕很難有這種便宜事。近來,聽說市場上出現了不少諸如「趣味英語」,「奇跡英語」,「瘋狂英語」之類的新產品,我沒有認真進行過研究,但是我想只要還是「英語」,總還得按規律來、總還得符合語言的一般規律,英語的特殊規律和中國人學習外語的具體規律吧。「趣味」是一個好東西。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材教法都有助於學習。但我不相信取巧,不相信僥幸,不相信速成,不相信跳躍。而現在不少初學者的問題恰恰就是缺少一種刻苦的精神,有些朋友總以為交點錢,上個培訓班,泡上一兩個學期;每星期心血來潮聽幾次課,考試時買個「快譯通」幫幫忙,就能學好英語,這純粹是誤解。達爾文說過,「It's the dogged that does it」(只有百折不回的人,才能最後成功。),不花牛力氣,恐怕很難嘗到掌握一國語言的樂趣。
說到這里,我忍不住又要「憶苦思甜」了。我們這些六十上下的人當年還是學生的時候,哪裡有今天的優越條件?圖書短缺,教材單一,和外部世界信息不通。沒有英語錄像,英語電影就幾部四十年代的舊片子,數量比八個樣板戲還少。錄音機是四、五十斤重的老「鍾聲」(現在早進了博物館),練聽力時全班人伸長耳朵,站在喇叭口還聽不清 。外文書報雜志更談不上。記得在湖北沙洋幹校時,學生每天在露天聽英語廣播,下雨就打著傘聽。可即使是這樣的條件,人們還是掌握了英語的技能。靠的就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怎樣才能學好英語?」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很簡單: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用過去一句口頭禪說,就是:想學好英語就必須「丟掉幻想,准備戰斗。」
說到克服困難的決心,最最需要這種決心的時候大概就是英語的入門階段了。入門關不好過。因為英語學習中的種種困難,恐怕有80%都集中在這個階段。語音語法詞彙,聽說讀寫的技巧,都要在這個階段實現零的突破,打下基礎,養成習慣。難怪中外各種英語教學法,大都圍繞這個階段的各種問題做文章。總之,「師父領進門,修行在本人」,這入門關過去了,下面文章就好做了。現在每年都有幾十萬甚至成百萬人興沖沖地開始學英語,但到頭來,也許只剩千把人堅持到參加自學高考,大多數都在入門關卡住了。
入門關能不能繞過去呢?不能,凡是想跳過入門階段的人,十個有五雙最終都成夾生飯。欲速不達,進退兩難。入門階段一定要踏踏實實來,一步一個腳印。這么做,當時覺得慢,事後卻會證明是多快好省的唯一途徑。學習材料不要越難越好。以為課本難,就是自己程度高,完全是錯覺。我們現在中學英語教材和學生實際掌握的水平往往不成比例,我斗膽說一句:這實在是一種失策。不如學得少些,但學得好些,將基礎打扎實。入門階段的任務很重。語音沒有一年半載的苦練,光靠注漢語拼音符號是不行的。基本語法,如名詞復數、動詞變位、時態、語態、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以及各種基本的句子結構,沒有一年半載的反復操練,也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入門階段三千上下的詞彙都是基本詞、結構詞,不通過一、二年的艱苦練習,也很難真正掌握。而這些語言要素還要通通轉化成為聽說讀寫的實際技能。要做到這一切,不到一定的火候是不可能的。
入門階段往往堅持不到底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這段時間里,實際上還沒有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初學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嘗不到甜頭。其實他們這時正在一步一步接近門檻。再堅持一下,就有可能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此時突然喪失信心,功虧一簣,實在可惜。
入門階段一般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以語音為重點,一個以語法為重點。說到語法,有些初學者往往以為就是指語法的理論。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語法里是有不少條條,它們有明顯的指導作用和歸納作用。千變萬化的語言,一經點破,就成了有規律可循的東西,這當然給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語法理論在入門階段,不能不講,也不能多講。鑽得過早、過細、過深,不但會不必要地耗費時間精力,而且會產生不良後果。入門階段應強調技能訓練,突出的就是一個「練」字。所以與其坐在海邊反復讀游泳手冊,不如下海撲騰它一兩個小時。語法中多數條條並不難懂難記,但要熟練掌握就要千百次地苦練。英語中he和she的差別誰都知道,但有些人學了一輩子還在混。有一些學理工科出身的初學者,往往習慣於從語法規則出發,然後以相應的規則組裝成句子。他們的毛病往往是過分強調理論,而忽視實踐。也就是說是過分重視知識,而忽視技巧。結果,有些初學者雖然每一個難句都能用語法分析得一清二楚,卻仍然聽不懂說不出,沒有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所以,在入門階段,不宜打破沙鍋問到底,在一般情況下,不如把復雜的語法看成一些不同的句型去模仿。不然,就有可能像寓言里的「蜈蚣」,當它的朋友問它:「你這么多腳怎麼決定先邁哪條腿呢?」,它就愣住了。結果本來走得好好的,就因為想弄清理論上應先邁哪條腿,而從此不會走路了。
這里順便說說我對各種練習的看法。入門階段要強調練,練就要做各種習題,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實際上習題可以設計得千奇百怪。不同的習題當然可以達到不同的目的。但有必要突出重點。在入門階段,我主張要少做以弄清概念為目的的練習,而要多做有利於實際使用,有利於技能熟巧,有利於思想表達的練習。我特別對各種是非題,選擇題有保留。因為這種練習容易導致非此即彼的簡單的思維模式。也容易導致鑽牛角尖。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只在於弄清概念,而不涉及語言技巧的實際操練。現在我國各級學校,學生深受題海戰術之苦。有的學校和學生不得已把做題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參加各種考試作為各項教學工作的核心。這是一種極其有害的做法。習題中大部分僅僅是為了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就如用溫度計測量人的體溫。不能誤認為做習題就能掌握一種語言。正如用體溫計不能使病人退燒一樣。現在全國考托福成風,結果影響到正常的英語學習。使人以為托福考好了,英語就學通了。這又是一種嚴重的誤解。社會上還流行各種教學生如何取巧得高分的培訓班,教學生畫圈如何畫得快,猜得准。我說句笑話,這樣的考試如果得了滿分,這位學生的英文也許什麼地方出了什麼毛病。就像我70年代聽說過的一個學生,他用9元人民幣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據說那車會騎了以後,正常車反而不會騎了。我擔心目前這種考試會成為這種9元錢買來的二手車。習題和考試自然有它們的用處。但一個英語程度好的人能對付習題和考試,並不等於說會對付習題和考試的人英語程度就好。語言教育家們都認為,英語水平高低只有一個可靠的標准:就是看一個人利用它能表達多少思想,表達到什麼深度以及表達得如何精確,生動,流利。
入門階段要突出一個「練」字,就是要勤用眼,勤用耳,勤用嘴,勤用手,勤用腦。在我看來,這里最最重要的是要盡快攻下聽說關。必須盡早學會張嘴說話。什麼時候能做到「言論自由」了,學習英語的大門也就敞開了。
要解決聽說入門,先要練語音,其次要結合基本語法,基本詞形變化,口頭反復操練基本句型。初學時,練的當然是簡單的套話,但萬丈高樓也就從此而起,不能眼高手低。普通成人初學者往往會說的不想說,因為覺得太簡單幼稚。想說的又不敢說,因為怕犯錯誤讓人看笑話。結果是一學就會,一聽就懂,一過就忘,一說就錯。成人的豐富思想,反而成了心理障礙。學習效果反而不如一些無所顧忌的孩子。記得我二十幾歲大學剛畢業時曾教過一批准備出國的優秀中年科學工作者,其中一位就是現在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教授。當時我就說服他們跟我這個毛頭小夥子一起咿呀學英語,講「Little Tom」之類的小故事,天天一起操練一些最簡單不過的東西。但一年半強化訓練的結果表明,這種基本訓練即使對這些尖端科學的中年學者也是有效的。
不了模仿。為此,朗讀、背誦、復述都是必需的。我至今仍相信熟讀唐詩三百首那句老
所謂聽說能力,在入門階段,實際上離話。東西背多了,遲早會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我還認為,在入門階段,所謂聽說的能力,首先就是聽懂別人問題以及向別人提問題的能力。任何事物,能學會以不同問句形式(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反意疑問句、選擇疑問句等),以不同人稱,不同時態、語態,問清時間、地點、經過、原因、後果等等,並能流利作答,將是入門階段了不起的成就。當然練習問答,最好有人對練。實際上,聽說能力培養的前提是一個人要有交流思想的願望和興趣。性格過分內向,平時就沉默寡言,一天下來,連本國語也難得說幾句的人,聽說關要順利過去肯定十分困難。聽說訓練,當然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先從日常生活開始,逐步擴大題材。這就涉及到多聽多讀的問題,因為吸收語言的途徑無非靠眼睛看和靠耳朵聽兩條。現在學習英語條件好了,練習聽,不論軟體或硬體都有現成的。但據我平時觀察,不少學生聽得不夠,也聽得不精。五十年代時英語教師中常常提「精」和「泛」的關系,認為兩者應有機結合,不能偏廢。我至今仍然認為這是一條真理。我主張學生應該有計劃地精聽一些東西。一周准備一小時左右的材料,每周的材料反復聽它七八次,聽到當年我兒子聽「地道戰」那種程度。即使做不到倒背如流,起碼也要做到聽來毫無困難。如此堅持四年,肚子里有這么二百小時左右的地道英語墊底,聽的困難就該解決了。不僅聽,這些呼之欲出的熟悉的聲音,肯定也會為說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聽說能力要想提高自然還必須和閱讀結合起來。讀的東西多了,詞彙量大了,語言現象熟悉了,聽力也會受益。實際上,閱讀不入門,聽說也難入門。所謂入門,簡單說,我認為就是要開始大量閱讀,讀出味道來,養成習慣。讀多少才算大量閱讀呢?入門階段是否可以定它一個50-100本的指標?我大學剛畢業時,因為學生時代政治運動,社會工作太多,加上起點太低(從ABC學起),所以基礎太差,恐怕比不上今天剛入學的優等生。後來逼得沒辦法,只好下苦功,利用工作之餘苦讀。記得當時每周要上課18-24小時,每天還要下班輔導幾小時,集體備課幾小時,社會活動,政治活動幾小時……,基本上不到晚上10點沒有時間看書。就這樣我幾乎每天攻讀到半夜一二點,星期日也基本上都背一個書包,帶幾個饅頭,在紫竹園讀一整天。甚至有時進城購物,也一路看書。走到城裡,買東西來不及了,但書已看完了一半,又欣欣然空手看著書回校。一年多下來,就這樣利用當時工余的可憐巴巴的一點時間,讀完了一萬四五千頁書。事後發現,就這點書成了我英語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我並不希望年青人機械模仿,今天有人再捧著書邊讀邊在路上走,也太危險。我只想說明閱讀的作用非同小可。讀些什麼呢?學生們常常問。我的意見是不妨隨心所欲。愛看愛情故事,就從愛情故事入手,愛讀偵探小說,也不妨先看偵探小說。總之,根據個人興趣、需要、條件決定,聽其自然。因為開始時,最要緊的是要培養興趣,養成習慣。以後讀到一定程度,人們自然會有擴大范圍的要求和能力。不過,從配合聽說訓練考慮,不妨先讀些當代的小說;尤其是多讀些劇本和電影腳本。因為這些書里活的語言多,學了就能用。當年我有段時間里專門讀Shaw, James, Barry和Galsworthy等人的全集,就覺得對自己的口語很有幫助。總之,我不贊成過早結合理工科或其它的專業。我相信,專業英語如沒有一般英語的雄厚基礎,很難真正學通。當然,從長遠看,讀的材料也不能過偏。興趣要廣泛些。和飲食一樣,挑食不好。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一定要合適。滿篇生詞,閱讀時大部時間在查詞典,一小時只看兩三頁,讀起來就索然無味了。也失去了大量閱讀的本意。所以材料中生詞難點不能過多,不能達到語言學家所說的「frustration level」(使學生感到沮喪的程度)。一種合適的材料,讀起來應該津津有味,愛不釋手。為此,一小時七八頁恐怕是起碼的速度。總之,一開始材料不怕容易。只有容易,才能大量;而只有大量,才能入門。要不要查詞典?開始時能不查就不查,能猜就猜。要不要記筆記?如是自己的書,精彩的地方做個記號也好,以後有空可以再重點翻翻,加深印象。但犯不著記太多筆記。記多了,花時間太多,也影響連貫閱讀,而且成了一本詞典,反而用處不大。這樣泛泛讀會有收獲嗎?肯定會有。這種收獲也許不能具體計量,但它一定會成為你學習語言的豐富源泉。閱讀入門以後,當然還要不斷提高。記得北外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提出過學生要過簡易讀物關,簡易原著關(比如中文的英譯本)和一般原著關三關,我覺得這一條今天也仍然站得住
大量閱讀的關鍵是要解決詞彙量太少這個攔路虎。這就成了美國小說里的「第22條軍規」。要大量閱讀必須有大量詞彙,要有大量詞彙又必須大量閱讀。雞和蛋,誰先誰後,很難說清。也許這就是兩種東西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意思。在實際操作中,我認為特別需要記住的一點是,要擴大詞彙,首先要學會區別對待「積極詞彙」和「消極詞彙」,也就是說不能滿足於在教師指導下一個詞一個詞細細摳,而應該大量接觸。對這大量的新詞,可以只求辨認,不求甚解。只有降低掌握這些詞彙的要求,才能在短期內擴大數量。反過來,也只有擴大了這些詞彙,閱讀中才不至於寸步難行。以後閱讀大量開展了,大量的「消極詞彙」就會「積極」起來,原來的「點頭之交」就會成為你的「親密戰友」。
為了擴大詞彙,還要學會聯想,學會比較,學會舉一反三。一個詞的詞形、發音、詞義、用法都會有一些有趣的特點,能幫助我們記憶和掌握。見到一個詞不妨同時想想它的同義詞、反義詞、派生詞。在英美中學里有一門拉丁文課,據說對掌握構詞法極有幫助。我們沒有這門課,但同樣應該重視構詞法,以擴大我們的詞彙。
擴大詞彙能不能通過背詞典的辦法?我知道有不少人下過這種功夫,我本人就是一個(我曾經背過一本小詞典,每天背一頁,撕一頁)。但回頭來看,除非有特殊情況,比如在敵人牢里的革命者或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一般不必出此下策。因為詞典收集的詞不分輕重緩急,沒有上下文,不利於多快好省地學習掌握。通過大量閱讀來擴大詞彙要容易得多。不過,在特定時期,為一個明確目標,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一些詞彙突擊,還是可取的。記得我在大學一年級學完以後,利用一個暑假強記了三千多常用詞,到了第二年,學習就顯得十分主動,閱讀起來也大大減少了困難。後來年級舉行寫作比賽,居然得了第一,使我當時受寵若驚,從此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突擊單詞當然要一批一批來,恰到好處,而且一定要和閱讀結合起來,不然死記硬背的東西很難在記憶中持久,也不可能學活。
以上我談的主要都是入門階段的一些問題。英語學習進入高級階段以後,當然還有很多挑戰。比如寫作問題將日益突出。翻譯能力的培訓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技能之外,知識又成為永無止境的探求的目標。一個學外語的人最終必然還會涉及文、史、哲、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要真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終不能停留在語音語法詞彙上。總還有整個文化素質的問題、人文修養的問題、理想的問題和氣節的問題。不過這一些都不是本文的題目了。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⑵ 帶d開頭的單詞有哪些
這里只列舉英語中以d開頭的常見單詞:dancing、date、dating、day、December、deck、defect、demand、dentist、department、do等等。學好英語單詞是進一步學好英語的基礎,如果你想要更好的學英語,不妨報課在線外教英語培訓班學習,是歐美固定外教教學的,課程價格很便宜,一節課才需要均價13.8元。
給你分享免費試聽課地址:【免費領取,外教一對一精品課程】點擊即可領取歐美真人外教一對一免費試聽課!
阿西吧是真人固定歐美外教一對一授課的,而且都是歐美師資,歐美師資的發音是很標準的。基於學員的年齡及認知水平,匹配合適的課程,針對性學習更有效率,聽說讀寫同步提升。
希望可以幫到你啦!
想要找到合適英語培訓機構,網路搜下「阿西吧vivi老師」即可。
網路搜下「阿西吧官網論壇」免費獲取全網最齊全的英語資源。
⑶ 如何度過二三十歲又窮又迷茫的歲月(收藏,迷茫的時候看看)
二三十歲,人生最好的年紀,卻是又窮又迷茫的歲月。
在這之前,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可慢慢發現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無能為力,從對社會的懵懂無知,到必須去獨自面對整個人生的逆旅。
二三十歲,買不起房,結不起婚,貸款買房幾十年都要耗在裡面。
父母年紀大了,需要自己照顧,熬夜加班賺錢自己身體也不好,還時刻會擔心被減薪裁員。
一個人在大城市打拚,總有一種孤獨感,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家。
之前一位朋友說的:「我曾經很努力的工作生活,想要留在我喜歡的城市,追求我愛的人,但事與願違,努力所做一切都只能是維持自己的生存而已。
沒有一點激情,我覺得很心累,回到自己出租屋就不想動,只想躺在床上,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也不知道要怎麼改變,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在最沒有物質能力的年紀,碰見了最想照顧一生的姑娘;
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等不起的人;
很多想法,卻不知怎麼做;
想改變現狀,不知道從何開始;
明白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每天日復一日重復生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二三十歲,又窮又迷茫的歲月,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度過去,人生就會開啟新篇章,可惜很多人並沒有穿過迷茫,而是倒在了迷茫里。
如何度過二三十歲又窮又迷茫的歲月?
01 接受自己的普通,努力讓自己不普通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也就是說,他們和你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
他們並沒有比你更勤奮,也沒有比你更聰明,同樣,你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勤奮,也只是自我安慰。
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會覺得與眾不同,覺得自己是天選之人,只是還沒到展現的時候。
十幾年前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在街上聽到一對情侶吵架。
男方:你怎麼老覺得我不行,我只是現在沒錢,以後肯定能賺很多錢;
女方:你靠什麼賺錢,靠你好吃懶做嗎?沒什麼本事還總做夢;
男方就不說話了。
「沒什麼本事還總做夢」,這句話我到現在都記得。
我們會調侃說自己很普通,但心理卻不會這樣認為,我們總會覺得自己是特殊的。
沒人會認為自己是個廢物,現在不行,以後一定能行,自己是潛力股,別人只是沒眼光,等以後機遇來了一定有大發展。
可問到:你有什麼能力值得這個機遇?你的想法要怎麼一步步實現?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哪些資源?
有幾個人能說的出來?
絕大部分找我看運勢的人都會看財運,規劃自己的財富未來,一步步實現。
但總有一少部分人會想著發一筆橫財暴富,遇到想暴富的人,我就會問他:
你的暴富是多少錢算暴富?
需要多長時間?
需要哪些人或者資源?
要如何達到?
想暴富,連多長時間賺多少錢都沒想過,那你想怎麼暴富?
靠天上掉餡餅中彩票嗎?靠做夢嗎?
很多人喜歡說一句話:莫欺少年窮;但實際上大多數說這話的人,不僅少年窮,而且還可能中年窮,晚年窮。
就是因為總覺得自己特殊,自己有潛力,才不遇,別人都沒水平看不出來;可卻從來沒想過如何去實現?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哪些能力?要用那種方式?
只是在心裡不平衡的時候說一句「莫欺少年窮」,安慰自己。
覺得別人比自己過得好,只是出身與運氣的問題;即使是出身和運氣的問題,那你也要先了解自己出身帶來的有利和不利,先了解自己的運氣好壞吧,大多數人只是嫉妒和抱怨,從來不想著解決問題。
我們大多數就是一個普通的人,過著普通的生活,沒什麼大能耐,這是現實,先要認清這個現實。
如何去實現?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哪些能力資源?要用那種方式?
當你深入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才會從普通變得不普通,找到了答案,意味著你找到了實現的路徑,而不是只靠做夢安慰自己。
「沒什麼本事還總做夢」,這句話用於時刻提醒我自己,每當我有一個想法的時候,我都會問我自己:這是事實還是我的想法?能不能實現?用什麼方式實現?需要哪些助力?需要多長時間?
02 目標,大多數人迷茫,是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要往何處走
人不可能沒有想法,想賺錢,想獲得名利地位,想安穩幸福,人會有很多想要的東西,但想法不是目標。
目標是清晰的規劃過,在一定時間內,可執行可達到的結果預期,它為你的行動指明方向,是你所有行為行動的核心,你所做的行動/思考都是為了實現目標。
有朋友在看運勢的時候問過我:沒有目標,要如何確定自己的目標?
確定目標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結合自身已有的實力基礎,選擇一個和自己相似的已經達成目標成就的榜樣。
比如你的領導,你的老闆,或者你身邊的人,比你大十歲,十年前和你差不多的起點,別人能達成現在的成就,你也可以,以對方現在的成就,作為自己十年內要達到的目標。
了解所有可用的資源信息,然後規劃自己的十年,如何在十年內達到對標人現在的成就,甚至超越他。
二是了解現在的基礎和接下來十年的運勢發展,在現在的基礎上往後推演十年,會有一個上限,以這個上限作為目標。
十年內每一年的運勢,每一個時間節點上的選擇,要做的事,改善應對的方法,都是幫助自己更好的達到這個上限。
之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換工作,換行業,選領域,學習提升,你所考慮都不止是這些事當前帶來的收益,而是做這些事能不能讓我離最終目標更近一步?能不能縮短達成最終目標的時間?
這兩種設定目標的方式,都會得出明確執行的路徑,按照這個路徑走,即使達不到上限,也絕不會差。
經常看到有些人想著以後有錢了要怎麼樣,過什麼樣的生活,如何有錢才是你應該想的。
沒有目標的人,會只想而無從下手。
03 學習巨人的直接知識
做任何事,都要先想一下,這個領域有巨人嗎」?
如果有,就先靜態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巨人的經驗和思想先學一遍,然後再自己去實操實踐。
大多數人的學習都是被動的學習,公眾號推一篇文章,就看一篇文章;知乎刷到一篇感興趣的文章,就看一篇文章;有人說某某書不錯,或者某某網課不錯,就去看一下,而不是主動去翻歷史記錄,去查閱。
被動學習,所學到的90%以上的知識都不是巨人的直接知識,而是巨人的二手知識的二手知識的二手知識。
知識在傳遞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錯誤,比如:theory of evolution,演化論。
經常能在網上看到有人說:不要再相信進化論了,進化論已經被推翻了。
不管演化論是否會被推翻,或者以後有更合理的證據解釋生命的起源發展,說「進化論」這三個字的人必然沒有深入的了解達爾文《物種起源》這部著作。
中國最早的譯本是嚴復的《天演論》,這是嚴復在民族存亡的關頭,借學說喚醒當時國人的內在精神和熱血,才把「物競天擇」表達為「弱肉強食」。
自然界中,物競天擇並非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也不是強者生存。
theory of evolution,不是進化論,應該稱為演化論。
進化代表著有序,從低級到高級;演化是無序,是隨機。
雖然只差一個字,代表的理念卻完全不同,這就是知識的誤傳,我門所了解的知識,大部分都是巨人的二手知識的二手知識的二手知識,不斷的傳遞,到你這就面目全非了。
我曾經對很多想學玄學預測的人說過:如果你學想學玄學預測,就一定要追溯到它的源頭,再順向推演,不然即使錯了你也不知道。
學習要從源頭學起,找到真正的巨人。
也會讓你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人類最優秀的能力就是學習。
如果你完全靠自己的經驗去成長,會有很多問題:
第一,會走很多彎路 ,因為你每個坑都要去趟一遍,甚至趟幾遍;
第二,成功的速度比較慢;
第三,天花板比較明顯 ,因為你成功的邊界,就是你認知的邊界。
任何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經遇到過,並且可能已經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只是你還不知道。
你的頓悟和新發現,可能只是別人的基本功。
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更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然後再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如果你的目的是賺錢,那任何一個行業里,最賺錢的才是這個領域的巨人,而不是所謂的專家,不存在不賺錢然後對一個行業是專家的情況。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實話:如果一個企業按照經濟學家的預測去做企業,那這個企業就完蛋了。
任何一個行業,想賺錢盡量去接觸最賺錢的人,而不是最有名的人。
有些人會說很難直接接觸到一個領域最頂級的人,有一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倍增法,先找到你身邊的人中,對這個領域認知最深刻的人,再通過他知曉比他更強的人,不斷的延續,就能找到這個領域的巨人。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結識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可能無法直接見到這些人,但你可以查找他們在微博,知乎,公眾號發表過的內容,了解他們的理念,即使不能發展為人脈,你也能獲得不一樣的見識和格局。
時間是連續的,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過去的基礎上發展,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
04 在沉澱中積累爆發的能量
人可以平凡,但沒人甘於平庸。
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努力和積累,只是你不知道。
俞敏洪1991年從北大辭職,電線桿貼廣告辦英語培訓班,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到2006才鋒芒畢露,15年的積累。
荷花定律:
在一個水池中,種滿了沒有開的荷花,第一天只開其中很少一部分,第二天開的數量是第一天的兩倍,之後,每天開的數量都是前一天的兩倍。
如果30天荷花會開滿整個池塘,那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呢?
很多人以為是在第15天的時候,但是實際情況是在第29天,池塘中的荷花才開一半。
厚積薄發,想要有成就,需要積累沉澱。
人的運勢也一樣,運勢並不是平穩發展的,而是漸變中的突變;吃6個饅頭才能飽,如果你只想吃第6個,那你永遠都吃不到第6個。
二三十歲,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基本決定了一個人後半生的走向。
雖然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很大,但已經二三十歲了,就別總把一切都推動父母身上了,要不然你40多歲的時候還是這樣。
沒有無用的人,就怕走錯了路。
看運勢的時候,我問過一些40多歲生活不如意的人,他們的回答統一都是後悔當初走錯了路。
現在還有的選,還有發展的潛力,別等到四五十歲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再開始無用的後悔。
每個人都有迷茫的時候,希望在迷茫的時候,這篇文章能幫到你。
公號:偷天(toutian9)
用思維理解命運,用行為趨吉避凶,找到適合自己的轉運方式
⑷ 沈陽晚上7點以後開班的培訓班有嗎
有,達爾文外語學校、世博外語學校,都不錯,分校分布很廣,基本能滿足你的需要。
⑸ 英語流利說懂你英語的學習成效如何
想知復道效果如何,自己去試一節課制就知道了。我們給孩子選擇口語培訓,建議優先選擇具備TESOL證書的外教,才能保障教學質量。不知道哪家英語機構好?歡迎各位來阿西吧這個大家庭:【價值388元免費外教試課】在咱們這兒,有優質的外教供大家自主選擇,這里分享價值388元的外教課給大家,除了一節外教試課外,還可以免費測試英語水平。
英語培訓中,阿西吧外教網是很不錯的。不僅有專業外教,提供純正的英語環境,還有課後輔導老師,定時溝通復習情況和提高情況,關鍵是價格也不貴,不到20元就可以跟外教一對一學英語了!現在咱家推出了價值388元的試聽課,大家感興趣的可以點擊上述藍字進行試聽。
不知道如何選擇英語機構,可以網路咨詢「阿西吧vivi老師」;
如果想下載免費英語資源,可以網路搜索「阿西吧官網論壇」。
⑹ 有道邏輯英語好嗎
有道邏輯英語的學員口碑較為良好。有道邏輯英語在教學設備、課程質量均是比較佔有優回勢的。答有道邏輯英語的具體介紹如下:
1、有道邏輯英語課程質量較完備:有道邏輯英語對學員學習情況的跟蹤及指導。從學員進校開始,就重點關注學生們學習方法,吸收的程度,及學習進度,督促和鼓勵學員經常來校上機和上課, 幫助學員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資源,在學習期內成功完成學習。
2、有道邏輯英語的教學設備較好:有道邏輯英語採用全視頻課件製作,採用先進的視音頻壓縮技術,畫面播放流暢,音質清晰,各種網路環境下,都能夠享受到身臨其境的教學效果。
(6)達爾文英語培訓班擴展閱讀:
有道邏輯英語的相關介紹:
有道邏輯英語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根據學員個性化的需求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習慣,專門設有小班課、沙龍課、精選課、實戰課、VIP課、企業培訓課及網路在線學習等不同的授課模式,從而滿足不同學員的學習需求。
有道邏輯英語通過受教育者對所處環境的感知理解,產生與環境相關聯的情感反應,並由此生成豐富的聯想和領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認識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方式。
⑺ 達爾文英語簡介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達爾文英語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簡介
Charles Robert Darwin, February 12, 1809 - April 19, 1882), British biologist, founder of evolution. Has been riding the Berger ship for 5 years of global voyage, animal and plant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such as a large number of ob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Published the "origin of specie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which destroyed a variety of idealistic gods and species invariance theory. In addition to biology, his theory of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philosophy development can not be ignored. Engels ranked "evolutionism" as one of the three discoverie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other two are the theories of cytology,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hav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mankind.
On April 19, 1882, Darwin died at the village of Dawen at 73 years old and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科學影響
Species origin
Darwin was 51 years old, shortly after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Basic Information
English titl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Chinese Title: Origin of the species
Author: Darwin
Translator: Li Hu
ISBN: 9787 3022 75480
Pricing: $ 49
Published: 2012.6
Book Category: Q111.2
Selling point introction
1, Darwin's masterpiec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 first edi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is the most recognized original version, because it is Darwin has not been questioned and blame before the writings, clear thinking, concise and powerful ex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view of Darwin. Modern Western scholars to do evolutionary research and writings, usually cited is the first edition of "species origin", basically this version has become a "standard". Nearly a centu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the sixth edition of the translation.
2, the book discusses breeding science, ecology, paleontology, biogeography, animal behavior, morphology, embryology, taxonomy and many other areas of a large number of phenomena, revealing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species Is not fixed, but through "with the modified generation of" and change. Darwin studied the variation of biological life in domestic and natural stat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s the core of natural selection theory, that in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indivials with favorable variation were chosen to be preserved, the unfavorable indivial was eliminated, After a gener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o choose the role of adaptation to the graal accumulation of mutations,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species, resulting in a wonderful variety of life forms; dwelling in the earth all the creatures, are derived from one or several primitive types of evolution Evolved to cause biodiversity.
Translator introction
Li Hu: Hebei Xingtai, Peking University graate,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Third Mar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er engineers. Engaged in marine science, biodiversity and scientific history of the translation work. Translation of "worry days: the history of global warming exploration (2011,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Evolutionary Legend "(2010, Ocean Press) and other works.
"The origin of species"
November 24, 1859, the British naturalist, evolutionary founder Darwin's "origin of the species" published, lai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volution. Evolutionism was called by Engels as one of the three discoverie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of the 19th century.
An epoch-making book
Which marked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views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learned societi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 the status of the biology and human beings in the biological world.
The classic works that affec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ne of the 10 books that shook the worl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uman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Classic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Society
1985 American "life" magazine named the best books of human history
In 1986 the French "reading" magazine recommended ideal book
November 24, 1859, in London, England, this is a very extraordinary day. On this day, many people in London flocked to a bookstore, competing to buy a newly published book.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book was sold out on the day of publication.
This new book is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it is the founder of the evolution of Darwin's first masterpiece. The advent of this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basis of complete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science, with a new idea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to overthrow the "creation theory" and "species unchanged" theor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has caused a sensation in Europe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It fought heavily against the foundations of theocracy, from the reactionary church to the feudal philosophers were furious, they group attack, slander Darwin's doctrine "blaspheme the Holy Spirit", violated the "monarchical divine justice", the loss of human dignity. In contrast, progressive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Huxley, actively advocate and defend Darwinism. Evolutionary theory has exploded people's minds, enlightened and ecated people to liberate them from the shackles of religious superstition.
Darwin's "origin of species" is very meaningful, and this book can be used as a natural scientific basis for historical class struggle. - Marx
In 1859 became the division of sci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two "world" boundarie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has led to a revolution in biology, which, like Marxism,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Darwin was away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the big city, and was preparing for a revolution in his quiet manor, and that Marx himself prepared for the center of the clamor of the world, and that the difference was only applied to the other.
- Liebknecht
Darwin's dominant idea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that is, "natural choice", will be accepted as a scientifically determined truth. It has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great natural science truth, blurred for the clear, complex and simple, and adds a lot of new things to the old knowledge. Darwin is the greatest revolutionist of this century, and even of all the century's natural history.
- British botanist Watson
I think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of this book is no matter how good it is, it can touch those who know nothing about this problem. As for Darwin's theory, I am prepared to support the fire even through fire and water.
- British naturalist Huxley
Psychology historian D. Schultz commented in 1981: "In the Darwinian theory, the importa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species evolution is obvious, and he often cites the human and animal consciousness reaction.As a result of psychology and evolution In the sense of consistency, so psychology has to accept this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
1809 years
Darwin's works influenced psychology from four aspects
1, it emphasizes the continuity of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2, it changes the subject of psychology into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consciousness, changes the goal of psychology to study the adaptation of the organism to its environment;
3, which provides reasonable evidence for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surveys and research methods, rather than confinement to experimental introspection;
4, it focuses on indivi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Darwin has a speci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ism. His theory of evolution has led to the rise of the psychology of American opportunism, which has opened a new era of American psychology.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主要著作及信件
1835-1862
1835: "Abstracts from letters to Professor Henslow"
1836: "Tahiti and New Zealand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moral status report" (A LETTER, Containing Remarks on the Moral State of TAHITI, NEW ZEALAND, & c. - BY CAPT. R. FITZROY AND C. DARWIN, ESQ. OF HMS 'Beagle.')
1839: "Journal and Remarks" (Journal and Remarks), often referred to as "Beagle trip".
"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 Beagle": a total of 5 volumes, respectively, by a number of authors published in 1839 to 1843 years. Two of them were edited and supervised by Charles Darwin, 1840: "Part I. Fossil Mammalia", Richard Owen's works.
1839: "Part II. Mammalia", George Robert Waterhouse.
1842: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
1844: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Volcanic Islands"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Volcanic Islands)
1846: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South America"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South America)
1849: "Geology", published in John Friedrich William Herschel, "A Manual of scientific inquiry" (prepared for the use of Her Majesty's Navy: and Adapted for travellers in general.
1851: A Monograph of the Sub-class Cirripedia, with Figures of all the Species. The Lepadidae; or, Penculated Cirripedes.
1851: "Monroe fossil" 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Lepadidae; or, Penculated Cirripedes of Great Britain
1854: "Monograph of the Sub-class Cirripedia, with Figures of all the Species. The Balanidae (or Sessile Cirripedes); the Verrucidae, etc.
1854: "Ceratoides and Aquaculture" A Monograph on the Fossil Balanidæ and Verrucidæ of Great Britain.
1858: "discussing the tendency of species to form variants; and on the Tendency of Species to form Varieties and on the Perpetuation of Varieties and Species by Natural Means of Selection" An unpublished book.
1958: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Barlow (Barlow) compiled by the full version.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the complete title is "Based on Natural Selection or Survival in Survival Competition" origin".
1862: "The various contrivances by which British and foreign orchids are fertilised by insects".
1868-1903
1868: "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 (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also known as "human origin".
1872: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1875: "Movement and Habits of Climbing Plants".
1875: Insectivorous Plants.
1876: "The effects of Cross and Self-Fertilation in the Vegetable Kingdom" (The Effects of Cross and Self-Fertilation in the Vegetable Kingdom).
1877: "The Different Forms of Flowers on Plants of the Same Species". 1879: Preface and a preliminary notice, in Ernst Krause's Erasmus Darwin.
1880: "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
1881: "The formation of humus and the role of earthworms" (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also known as "earthworms".
1887: "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 written by Francis Darwin.
1903: "More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 compiled by A.C. Seward and Francis Darwin.
Often quotes the human and animal consciousness. Because psycholog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evolution, psychology has to accept this evolutionary view. "
1809 years
Darwin's works influenced psychology from four aspects
1, it emphasizes the continuity of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2, it changes the subject of psychology into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consciousness, changes the goal of psychology to study the adaptation of the organism to its environment;
3, which provides reasonable evidence for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surveys and research methods, rather than confinement to experimental introspection;
4, it focuses on indivi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⑻ 怎麼樣才能學好英語呢
學會一種語言,涉及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了。現在我僅就某些具體問題談一些個人看法,希望能對初學者有些幫助。 首先我想說句人們聽膩了的老話:一個人要想學好英語,必須有足夠的信心,必須堅信英語是可以學好的。實際上,連國外都有不少人相信中國人學英語很有些天才。每年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考TOEFL得高分,甚至得滿分,有的GRE考得比美國學生還好,都從一個方面證明了這一點。當然,有信心還不夠,還必須有決心。因為英語要學好也不容易。必須准備花大力氣,下苦功。眼下,快餐文化流行,什麼都急功近利,無論做什麼都巴不得以極有限的投資就迅速獲得高額的回報。媒體也每每講些通過自學精通幾國外語的故事,讓碌碌如我輩聽了無地自容,因為我們學了一輩子,至今一國外語也不敢吹「精通」兩字。但冷靜下來想想,世界上恐怕很難有這種便宜事。近來,聽說市場上出現了不少諸如「趣味英語」,「奇跡英語」,「瘋狂英語」之類的新產品,我沒有認真進行過研究,但是我想只要還是「英語」,總還得按規律來、總還得符合語言的一般規律,英語的特殊規律和中國人學習外語的具體規律吧。「趣味」是一個好東西。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材教法都有助於學習。但我不相信取巧,不相信僥幸,不相信速成,不相信跳躍。而現在不少初學者的問題恰恰就是缺少一種刻苦的精神,有些朋友總以為交點錢,上個培訓班,泡上一兩個學期;每星期心血來潮聽幾次課,考試時買個「快譯通」幫幫忙,就能學好英語,這純粹是誤解。達爾文說過,「It's the dogged that does it」(只有百折不回的人,才能最後成功。),不花牛力氣,恐怕很難嘗到掌握一國語言的樂趣。
說到這里,我忍不住又要「憶苦思甜」了。我們這些六十上下的人當年還是學生的時候,哪裡有今天的優越條件?圖書短缺,教材單一,和外部世界信息不通。沒有英語錄像,英語電影就幾部四十年代的舊片子,數量比八個樣板戲還少。錄音機是四、五十斤重的老「鍾聲」(現在早進了博物館),練聽力時全班人伸長耳朵,站在喇叭口還聽不清 。外文書報雜志更談不上。記得在湖北沙洋幹校時,學生每天在露天聽英語廣播,下雨就打著傘聽。可即使是這樣的條件,人們還是掌握了英語的技能。靠的就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怎樣才能學好英語?」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很簡單: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用過去一句口頭禪說,就是:想學好英語就必須「丟掉幻想,准備戰斗。」
說到克服困難的決心,最最需要這種決心的時候大概就是英語的入門階段了。入門關不好過。因為英語學習中的種種困難,恐怕有80%都集中在這個階段。語音語法詞彙,聽說讀寫的技巧,都要在這個階段實現零的突破,打下基礎,養成習慣。難怪中外各種英語教學法,大都圍繞這個階段的各種問題做文章。總之,「師父領進門,修行在本人」,這入門關過去了,下面文章就好做了。現在每年都有幾十萬甚至成百萬人興沖沖地開始學英語,但到頭來,也許只剩千把人堅持到參加自學高考,大多數都在入門關卡住了。
入門關能不能繞過去呢?不能,凡是想跳過入門階段的人,十個有五雙最終都成夾生飯。欲速不達,進退兩難。入門階段一定要踏踏實實來,一步一個腳印。這么做,當時覺得慢,事後卻會證明是多快好省的唯一途徑。學習材料不要越難越好。以為課本難,就是自己程度高,完全是錯覺。我們現在中學英語教材和學生實際掌握的水平往往不成比例,我斗膽說一句:這實在是一種失策。不如學得少些,但學得好些,將基礎打扎實。入門階段的任務很重。語音沒有一年半載的苦練,光靠注漢語拼音符號是不行的。基本語法,如名詞復數、動詞變位、時態、語態、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以及各種基本的句子結構,沒有一年半載的反復操練,也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入門階段三千上下的詞彙都是基本詞、結構詞,不通過一、二年的艱苦練習,也很難真正掌握。而這些語言要素還要通通轉化成為聽說讀寫的實際技能。要做到這一切,不到一定的火候是不可能的。
入門階段往往堅持不到底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這段時間里,實際上還沒有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初學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嘗不到甜頭。其實他們這時正在一步一步接近門檻。再堅持一下,就有可能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此時突然喪失信心,功虧一簣,實在可惜。
入門階段一般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以語音為重點,一個以語法為重點。說到語法,有些初學者往往以為就是指語法的理論。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語法里是有不少條條,它們有明顯的指導作用和歸納作用。千變萬化的語言,一經點破,就成了有規律可循的東西,這當然給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語法理論在入門階段,不能不講,也不能多講。鑽得過早、過細、過深,不但會不必要地耗費時間精力,而且會產生不良後果。入門階段應強調技能訓練,突出的就是一個「練」字。所以與其坐在海邊反復讀游泳手冊,不如下海撲騰它一兩個小時。語法中多數條條並不難懂難記,但要熟練掌握就要千百次地苦練。英語中he和she的差別誰都知道,但有些人學了一輩子還在混。有一些學理工科出身的初學者,往往習慣於從語法規則出發,然後以相應的規則組裝成句子。他們的毛病往往是過分強調理論,而忽視實踐。也就是說是過分重視知識,而忽視技巧。結果,有些初學者雖然每一個難句都能用語法分析得一清二楚,卻仍然聽不懂說不出,沒有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所以,在入門階段,不宜打破沙鍋問到底,在一般情況下,不如把復雜的語法看成一些不同的句型去模仿。不然,就有可能像寓言里的「蜈蚣」,當它的朋友問它:「你這么多腳怎麼決定先邁哪條腿呢?」,它就愣住了。結果本來走得好好的,就因為想弄清理論上應先邁哪條腿,而從此不會走路了。
這里順便說說我對各種練習的看法。入門階段要強調練,練就要做各種習題,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實際上習題可以設計得千奇百怪。不同的習題當然可以達到不同的目的。但有必要突出重點。在入門階段,我主張要少做以弄清概念為目的的練習,而要多做有利於實際使用,有利於技能熟巧,有利於思想表達的練習。我特別對各種是非題,選擇題有保留。因為這種練習容易導致非此即彼的簡單的思維模式。也容易導致鑽牛角尖。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只在於弄清概念,而不涉及語言技巧的實際操練。現在我國各級學校,學生深受題海戰術之苦。有的學校和學生不得已把做題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參加各種考試作為各項教學工作的核心。這是一種極其有害的做法。習題中大部分僅僅是為了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就如用溫度計測量人的體溫。不能誤認為做習題就能掌握一種語言。正如用體溫計不能使病人退燒一樣。現在全國考托福成風,結果影響到正常的英語學習。使人以為托福考好了,英語就學通了。這又是一種嚴重的誤解。社會上還流行各種教學生如何取巧得高分的培訓班,教學生畫圈如何畫得快,猜得准。我說句笑話,這樣的考試如果得了滿分,這位學生的英文也許什麼地方出了什麼毛病。就像我70年代聽說過的一個學生,他用9元人民幣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據說那車會騎了以後,正常車反而不會騎了。我擔心目前這種考試會成為這種9元錢買來的二手車。習題和考試自然有它們的用處。但一個英語程度好的人能對付習題和考試,並不等於說會對付習題和考試的人英語程度就好。語言教育家們都認為,英語水平高低只有一個可靠的標准:就是看一個人利用它能表達多少思想,表達到什麼深度以及表達得如何精確,生動,流利。
入門階段要突出一個「練」字,就是要勤用眼,勤用耳,勤用嘴,勤用手,勤用腦。在我看來,這里最最重要的是要盡快攻下聽說關。必須盡早學會張嘴說話。什麼時候能做到「言論自由」了,學習英語的大門也就敞開了。
要解決聽說入門,先要練語音,其次要結合基本語法,基本詞形變化,口頭反復操練基本句型。初學時,練的當然是簡單的套話,但萬丈高樓也就從此而起,不能眼高手低。普通成人初學者往往會說的不想說,因為覺得太簡單幼稚。想說的又不敢說,因為怕犯錯誤讓人看笑話。結果是一學就會,一聽就懂,一過就忘,一說就錯。成人的豐富思想,反而成了心理障礙。學習效果反而不如一些無所顧忌的孩子。記得我二十幾歲大學剛畢業時曾教過一批准備出國的優秀中年科學工作者,其中一位就是現在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教授。當時我就說服他們跟我這個毛頭小夥子一起咿呀學英語,講「Little Tom」之類的小故事,天天一起操練一些最簡單不過的東西。但一年半強化訓練的結果表明,這種基本訓練即使對這些尖端科學的中年學者也是有效的。
不了模仿。為此,朗讀、背誦、復述都是必需的。我至今仍相信熟讀唐詩三百首那句老
所謂聽說能力,在入門階段,實際上離話。東西背多了,遲早會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我還認為,在入門階段,所謂聽說的能力,首先就是聽懂別人問題以及向別人提問題的能力。任何事物,能學會以不同問句形式(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反意疑問句、選擇疑問句等),以不同人稱,不同時態、語態,問清時間、地點、經過、原因、後果等等,並能流利作答,將是入門階段了不起的成就。當然練習問答,最好有人對練。實際上,聽說能力培養的前提是一個人要有交流思想的願望和興趣。性格過分內向,平時就沉默寡言,一天下來,連本國語也難得說幾句的人,聽說關要順利過去肯定十分困難。聽說訓練,當然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先從日常生活開始,逐步擴大題材。這就涉及到多聽多讀的問題,因為吸收語言的途徑無非靠眼睛看和靠耳朵聽兩條。現在學習英語條件好了,練習聽,不論軟體或硬體都有現成的。但據我平時觀察,不少學生聽得不夠,也聽得不精。五十年代時英語教師中常常提「精」和「泛」的關系,認為兩者應有機結合,不能偏廢。我至今仍然認為這是一條真理。我主張學生應該有計劃地精聽一些東西。一周准備一小時左右的材料,每周的材料反復聽它七八次,聽到當年我兒子聽「地道戰」那種程度。即使做不到倒背如流,起碼也要做到聽來毫無困難。如此堅持四年,肚子里有這么二百小時左右的地道英語墊底,聽的困難就該解決了。不僅聽,這些呼之欲出的熟悉的聲音,肯定也會為說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聽說能力要想提高自然還必須和閱讀結合起來。讀的東西多了,詞彙量大了,語言現象熟悉了,聽力也會受益。實際上,閱讀不入門,聽說也難入門。所謂入門,簡單說,我認為就是要開始大量閱讀,讀出味道來,養成習慣。讀多少才算大量閱讀呢?入門階段是否可以定它一個50-100本的指標?我大學剛畢業時,因為學生時代政治運動,社會工作太多,加上起點太低(從ABC學起),所以基礎太差,恐怕比不上今天剛入學的優等生。後來逼得沒辦法,只好下苦功,利用工作之餘苦讀。記得當時每周要上課18-24小時,每天還要下班輔導幾小時,集體備課幾小時,社會活動,政治活動幾小時……,基本上不到晚上10點沒有時間看書。就這樣我幾乎每天攻讀到半夜一二點,星期日也基本上都背一個書包,帶幾個饅頭,在紫竹園讀一整天。甚至有時進城購物,也一路看書。走到城裡,買東西來不及了,但書已看完了一半,又欣欣然空手看著書回校。一年多下來,就這樣利用當時工余的可憐巴巴的一點時間,讀完了一萬四五千頁書。事後發現,就這點書成了我英語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我並不希望年青人機械模仿,今天有人再捧著書邊讀邊在路上走,也太危險。我只想說明閱讀的作用非同小可。讀些什麼呢?學生們常常問。我的意見是不妨隨心所欲。愛看愛情故事,就從愛情故事入手,愛讀偵探小說,也不妨先看偵探小說。總之,根據個人興趣、需要、條件決定,聽其自然。因為開始時,最要緊的是要培養興趣,養成習慣。以後讀到一定程度,人們自然會有擴大范圍的要求和能力。不過,從配合聽說訓練考慮,不妨先讀些當代的小說;尤其是多讀些劇本和電影腳本。因為這些書里活的語言多,學了就能用。當年我有段時間里專門讀Shaw, James, Barry和Galsworthy等人的全集,就覺得對自己的口語很有幫助。總之,我不贊成過早結合理工科或其它的專業。我相信,專業英語如沒有一般英語的雄厚基礎,很難真正學通。當然,從長遠看,讀的材料也不能過偏。興趣要廣泛些。和飲食一樣,挑食不好。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一定要合適。滿篇生詞,閱讀時大部時間在查詞典,一小時只看兩三頁,讀起來就索然無味了。也失去了大量閱讀的本意。所以材料中生詞難點不能過多,不能達到語言學家所說的「frustration level」(使學生感到沮喪的程度)。一種合適的材料,讀起來應該津津有味,愛不釋手。為此,一小時七八頁恐怕是起碼的速度。總之,一開始材料不怕容易。只有容易,才能大量;而只有大量,才能入門。要不要查詞典?開始時能不查就不查,能猜就猜。要不要記筆記?如是自己的書,精彩的地方做個記號也好,以後有空可以再重點翻翻,加深印象。但犯不著記太多筆記。記多了,花時間太多,也影響連貫閱讀,而且成了一本詞典,反而用處不大。這樣泛泛讀會有收獲嗎?肯定會有。這種收獲也許不能具體計量,但它一定會成為你學習語言的豐富源泉。閱讀入門以後,當然還要不斷提高。記得北外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提出過學生要過簡易讀物關,簡易原著關(比如中文的英譯本)和一般原著關三關,我覺得這一條今天也仍然站得住
大量閱讀的關鍵是要解決詞彙量太少這個攔路虎。這就成了美國小說里的「第22條軍規」。要大量閱讀必須有大量詞彙,要有大量詞彙又必須大量閱讀。雞和蛋,誰先誰後,很難說清。也許這就是兩種東西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意思。在實際操作中,我認為特別需要記住的一點是,要擴大詞彙,首先要學會區別對待「積極詞彙」和「消極詞彙」,也就是說不能滿足於在教師指導下一個詞一個詞細細摳,而應該大量接觸。對這大量的新詞,可以只求辨認,不求甚解。只有降低掌握這些詞彙的要求,才能在短期內擴大數量。反過來,也只有擴大了這些詞彙,閱讀中才不至於寸步難行。以後閱讀大量開展了,大量的「消極詞彙」就會「積極」起來,原來的「點頭之交」就會成為你的「親密戰友」。
為了擴大詞彙,還要學會聯想,學會比較,學會舉一反三。一個詞的詞形、發音、詞義、用法都會有一些有趣的特點,能幫助我們記憶和掌握。見到一個詞不妨同時想想它的同義詞、反義詞、派生詞。在英美中學里有一門拉丁文課,據說對掌握構詞法極有幫助。我們沒有這門課,但同樣應該重視構詞法,以擴大我們的詞彙。
擴大詞彙能不能通過背詞典的辦法?我知道有不少人下過這種功夫,我本人就是一個(我曾經背過一本小詞典,每天背一頁,撕一頁)。但回頭來看,除非有特殊情況,比如在敵人牢里的革命者或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一般不必出此下策。因為詞典收集的詞不分輕重緩急,沒有上下文,不利於多快好省地學習掌握。通過大量閱讀來擴大詞彙要容易得多。不過,在特定時期,為一個明確目標,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一些詞彙突擊,還是可取的。記得我在大學一年級學完以後,利用一個暑假強記了三千多常用詞,到了第二年,學習就顯得十分主動,閱讀起來也大大減少了困難。後來年級舉行寫作比賽,居然得了第一,使我當時受寵若驚,從此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突擊單詞當然要一批一批來,恰到好處,而且一定要和閱讀結合起來,不然死記硬背的東西很難在記憶中持久,也不可能學活。
以上我談的主要都是入門階段的一些問題。英語學習進入高級階段以後,當然還有很多挑戰。比如寫作問題將日益突出。翻譯能力的培訓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技能之外,知識又成為永無止境的探求的目標。一個學外語的人最終必然還會涉及文、史、哲、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要真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終不能停留在語音語法詞彙上。總還有整個文化素質的問題、人文修養的問題、理想的問題和氣節的問題。不過這一些都不是本文的題目了。
參考資料: http://sl.iciba.com/viewthread-58-11280-1.shtml
⑼ 英語流利說效果如何英語流利說的懂你英語A+VIP私教課有用嗎
流利說有一個懂你英語A+VIP私教課,效果還是很好的。這個課程的優勢在於:1.有四大老師陪伴學習,針對性輔導;(1)外教老師 1 v 1幫助學員培養地道表達;(2)明星老師專業授課;(3)中教老師課後嚴格督促並及時答疑;(4)助教老師每周 1 次高質量作業批改。2.優質社群服務:30 人優質社群,定期課程總結放送,每月 1 次深入的電話訪談,每月配備 1 次詳細的學習報告及計劃解讀,豐富多樣的社群趣味活動,班導老師督促伴學,快速養成正確學習習慣,幫助快速提升。
懂你英語A+VIP私教課包含的主要課程有:包含「流利說發音」+「達爾文英語」+「TE旅遊英語」三款明星系統課程的AI暢學系統課;包含專項語法課、專項聽說課、專項詞彙課、專項場景課、專項文化課、專項寫作課、學習方法課的七大專項提升課;一對一實戰口語訓練的1 v 1外教課;模擬真實實用的英語對話場景與AI老師進行對話的外教場景課。
⑽ 有人用過一個叫達爾文英語的APP嗎
我認為是一個不錯的抄軟體 是屬於襲想學好英語的學生黨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個軟體用英語解釋英語 再配合圖片 不用中文也可以看懂 語法也配合英語解釋 課後還有直接對話練習 真的非常有效 這簡直就是英語渣的必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