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毒素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Ⅰ 什麼是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心臟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壞死毒素
動物毒素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大多是在有毒動物的毒腺中製造並以毒液的形式經毒牙或毒刺注入其他動物體內。純的毒素根據生物效應,可分為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心臟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或壞死毒素等。 神經毒素又稱神經毒。對神經組織有毒性或破壞性的內毒素,可使周圍神經有髓鞘、腦和脊髓及其他組織產生脂肪性變。多為天然存在,如蛇毒、蠍毒、峰毒等動物毒素、植物毒素、海洋毒素、微生物毒素中含有神經毒素。常可引起神經毒素(如蛇毒)和突觸前神經毒素。也有作用於神經軸突(如石房蛤毒素),中樞神經系統的(如某些蕈毒素)。 主要是指作用於離子通道的毒素。 細胞毒素對特定的細胞造成毒性作用的能力或趨勢。可對細胞造成損傷或死亡。 溶血毒素,許多病原微生物所產生的,能導致機體紅細胞及其他有核細胞裂解的毒素類物質。多數是由革蘭氏陽性菌所產生。能產生溶血毒素的細菌,在血平板上生長時常可形成清晰的溶血環,環的直徑與該菌在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毒素的量成正比。溶血毒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敏感細胞的細胞膜脂質部分。 ①神經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阻斷興奮的傳遞。中毒者常死於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由於這些毒素是大分子蛋白質,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對中樞神經系統無作用,只作用於外周神經系統。按作用部位通常分為:突觸前神經毒素和突觸後神經毒素。前者作用於神經末梢,抑制神經遞質──乙醯膽鹼的釋放,突觸前毒素都具磷酯酶A2活性,當酶活性喪失,毒性也就隨之消失。後者作用於突觸後膜。已發現的突觸後毒素近百種,主要存在於眼鏡蛇科和海蛇科蛇毒中。②心臟毒素,是由60~62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量較小的強鹼性蛋白質。一級結構與突觸後神經毒素的短毒素相似。心臟毒素能溶解細胞,又稱細胞毒素。③出血毒素,從蛇毒中分離出的出血毒素是分子量在30000~40000的蛋白質,具蛋白水解酶活性,含金屬離子,屬於金屬蛋白酶類。出血毒素作用於毛細血管壁,引起血管破裂,導致局部或全身出血症狀。④溶血毒素,也稱做溶血因子,是一種由57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量為7000的鹼性蛋白質,能破壞紅細胞膜而致溶血。另外蛇毒中的磷酯酶A2,能水解卵磷酯生成溶血卵磷酯,也能溶血,稱為間接溶血因子。⑤肌肉毒素或肌肉壞死毒素,如中國的尖吻蝮蛇毒能引起嚴重的肌肉壞死,咬傷後常導致截肢殘廢。美洲的響尾蛇毒也可造成類似的症狀,從該蛇毒中提純的肌肉毒素,是一種38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另外還有分子量較大的肌肉毒素,尚未純化。
Ⅱ 什麽叫溶血性毒素
鏈球菌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6-1.0μm,呈鏈狀排列,長短不一,從4-8個至20-30個菌細胞組成不等,鏈的長短與細菌的種類及生長環境有關。在液體培養基中易呈長鏈,固體培養基中常呈短鏈,由於鏈球菌能產生脫鏈酶,所以正常情況下鏈球菌的鏈不能無限制的延長。多數菌株在血清肉湯中培養2-4h易形成透明質酸的莢膜,繼續培養後消失。該菌不形成芽胞,無鞭毛,易被普通的鹼性染料著色,革蘭氏陽性,老齡培養或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後,轉為革蘭氏陰性。
2、培養特徵
需氧或兼性厭氧菌,營養要求較高,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不良,需補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數菌株需核黃素、維生素B6、煙酸等生長因子。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20-42℃能生長,最適pH為7.4-7.6。在血清肉湯中易成長鏈,管底呈絮狀或顆粒狀沉澱生長。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直徑0.5-0.75mm的細小菌落,不同菌株溶血不一。
3、生化反應
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對乳糖、甘露醇、水楊苷、山梨醇、棉子糖、蕈糖、七葉苷的分解能力因不同菌株而異。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膽汁溶解,觸酶陰性。
4、抗原結構
鏈球菌的抗原構造較復雜,主要有三種:
(1)核蛋白抗原 或稱P抗原,無特異性,各種鏈球菌均相同。
(2)多糖抗原 或稱C抗原,系群特異性抗原,是細胞壁的多糖組分,可用稀鹽酸等提取。
(3)蛋白質抗原 或稱表面抗原,具有型特異性,位於C抗原外層,其中可分為M、T、R、S四種不同性質的抗原成分,與致病性有關的是M抗原。
5、分類
根據鏈球菌在血液培養基上生長繁殖後是否溶血及其溶血性質分為三類。
(1)α-溶血性鏈球菌:菌落周圍有1-2mm寬的草綠色溶血環,也稱甲型溶血,這類鏈球菌多為條件致病菌。
(2)β-溶血性鏈球菌:菌落周圍形成一個2-4mm寬、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也稱乙型溶血,因而這類菌亦稱為溶血性鏈球菌,該菌的致病力強,常引起人類和動物的多種疾病。
(3)γ-鏈球菌:不產生溶血素,菌落周圍無溶血環,也稱為丙型或不溶血性鏈球菌,該菌無致病性,常存在於乳類和糞便中,偶爾也引起感染。
6、抵抗力
該菌抵抗力一般不強,60℃30min即被殺死,對常用消毒劑敏感,在乾燥塵埃中生存數月。乙型鏈球菌對青黴素、紅黴素、氯黴素、四環素、磺胺均敏感。青黴素是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葯物,很少有耐葯性。
二、流行病學
溶血性鏈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較廣,存在於水、空氣、塵埃、糞便及健康人和動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過直接接觸、空氣飛沫傳播或通過皮膚、粘膜傷口感染,被污染的食品如奶、肉、蛋及其製品也會對人類進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人畜化膿性感染部位常成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一般來說,溶血性鏈球菌常通過以下途徑污染食品:
1、食品加工或銷售人員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膿性炎症時造成食品的污染;
2、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帶菌、奶牛患化膿性乳腺炎或畜禽局部化膿時,其奶和肉屍某些部位污染;
3、熟食製品因包裝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三、致病性
溶血性鏈球菌常可引起皮膚、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發性流行以及新生兒敗血症、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和風濕熱、腎小球腎炎等變態反應。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性與其產生的毒素及其侵襲性酶有關,主要有以下幾種:
1、鏈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兩種,O為含有-SH的蛋白質,具有抗原性,S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較小,故無抗原性。
2、致熱外毒素:曾稱紅疹毒素或猩紅熱毒素,是人類猩紅熱的主要毒性物質,會引起局部或全身紅疹、發熱、疼痛、惡心、嘔吐、周身不適。
3、透明質酸酶:又稱擴散因子,能分解細胞間質的透明質酸,故能增加細菌的侵襲力,使病菌易在組織中擴散。
4、鏈激酶:又稱鏈球菌纖維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纖維蛋白酶原變成纖維蛋白酶,具有增強細菌在組織中的擴散作用,該酶耐熱,100℃50分鍾仍可保持活性。
5、鏈道酶:又稱鏈球菌DNA酶,能使膿液稀薄,促進病菌擴散。
6、殺白細胞素:能使白細胞失去動力,變成球形,最後膨脹破裂。
四、檢驗和控制
(一)檢驗
1、樣品處理:取25g固體(或25mL液體)檢樣加入225mL滅菌生理鹽水,製成混懸液。
2、吸取5mL混懸液接種至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湯,或直接劃線於血平板(如檢樣污染嚴重,可同時接種5mL至匹克氏肉湯),36℃培養24h,接種血平板,36℃培養24h,挑起乙型溶血圓形突起的細小菌落,在血平板上分純,觀察在液體和固體中的培養特徵、溶血情況及革蘭氏染色、形態,並進行鏈激酶試驗和桿菌肽敏感試驗。
3、鏈激酶試驗:吸取草酸鉀血漿0.2mL,加0.8mL滅菌生理鹽水,混勻,再加入鏈球菌18-24h36℃肉浸液肉湯培養物0.5mL及0.25%氯化鈣0.25mL,混勻,置於36℃水浴10min,血漿混合物自行凝固,觀察凝塊重新完全溶解的時間,完全溶解為陽性,如24h後不溶解即為陰性。同時用肉浸液肉湯做陰性對照,用已知的鏈激酶陽性的菌株做陽性對照。
4、桿菌肽敏感試驗:取典型菌落的菌液塗布於血平板上,用滅菌鑷子夾取每片含有0.04單位的桿菌肽紙片置於上述平板上,36℃培養18-24h,如有抑菌圈出現即為陽性。用已知的陽性菌株做對照。
(二)控制
1、防止帶菌人群對各種食物的污染,患局部化膿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員要暫停與食品接觸的工作。
2、防止對奶及其製品的污染,牛奶場要定期對生產中的奶牛進行體檢,堅持擠奶前消毒,一旦發現患化膿性乳腺炎的奶牛要立即隔離,奶製品要用消毒過的原料,並注意低溫保存。
3、在動物屠宰過程中,應嚴格執行檢驗法規,割除病灶並以流水沖洗;在肉製品加工過程中發現化膿性病灶應整塊剔除.
Ⅲ 神經毒素、過敏毒素、溶血毒素以及酶性毒素 都是些什麼東東
神經毒素作用於神經系統 主要是離子通道抑制劑 造成中樞神經癱瘓麻痹
過敏毒素是可以造成人類免疫系統過敏反應的毒素 過敏往往會使氣管收縮 窒息
溶血毒素是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中後 造成血紅細胞破裂 血紅蛋白失去攜氧功能 的毒素
酶性毒素是一類蛋白酶 可以催化蛋白質水解或者其他一些生化反應 前面說的溶血毒素就是一種酶性毒素 主要是一些溶血酶 造成紅細胞膜破裂
Ⅳ 溶血毒素的概述
溶血毒素(hemolysin)
許多病原微生物所產生的,能導致機體紅細胞及其他有核細胞裂解的毒素類物質。多數是由革蘭氏陽性菌所產生。能產生溶血毒素的細菌,在血平板上生長時常可形成清晰的溶血環,環的直徑與該菌在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毒素的量成正比。溶血毒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敏感細胞的細胞膜脂質部分。
Ⅳ 英語單詞蝴蝶和毒素
蝴蝶
butterfly
毒素
toxin
毒素,是指生物體所生產出來的毒物,這些物質通常是一些會干擾生物體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質,例如蓖麻毒蛋白。由生物體產生的、極少量即可引起動物中毒的物質。
Ⅵ 細菌性溶血素的肺炎球菌溶血素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是一種多功能肺炎球菌毒力因子,在肺炎球菌感染的早期發病機理中似能促進細菌肺內生長和擴散。PLY通過其對呼吸道上皮和內皮細胞的毒性,破壞肺組織屏障,促進肺炎球菌生長和擴散。由於PLY對免疫和炎症細胞的直接抑製作用及對補體的激活,因此能阻止從肺間質和血液中清除細菌。PLY能刺激局部和全身性免疫應答,並能增強肺炎球菌多糖(PS)的免疫原性,因此PLY-PS結合物可構成菌苗的基礎,這種菌苗不僅能誘生針對肺炎球菌PS的保護性和持久性免疫應答,而且亦能產生使呼吸道粘膜免受毒性損害的中和性抗PLY抗體。
Ⅶ 毒素的基本含義
細菌毒素按其來源、性質和作用等的不同,可以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大類。在一般情況下,外毒素簡稱為毒素。
生物在生長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對宿主細胞有毒化學物質(生物毒物)。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細菌毒素、動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類微量毒素侵入機體後即可引起生物機能破壞,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毒害作用取決於毒素的類型、劑量和侵入機體的途徑等。許多毒素如蓖麻毒素、海藻毒素、肉毒桿菌毒素A型、葡萄球菌腸毒素B型等被作為或研究作為新毒劑。天然毒素很早就被當作武器使用,二次大戰時,英、美生產了1700kg蓖麻毒素粗品(代號WA),其毒性為光氣的40倍。美國秘密貯存了海藻毒素(代號T-2)。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對毒素研究都很重視,據資料美國貯有葡萄球菌腸毒素、肉毒桿菌毒素、牡蠣毒素、白環蛇毒素、綠膿毒素和馬錢子毒素等6種;前蘇聯貯有蛇毒素、河豚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有些毒素的毒性極大,如肉毒桿菌毒素。致病菌釋出的毒素往往是致病原,有的可作為生物科學的研究工具葯。
人體內毒素,即人體內的有害物質。人體內「毒」主要分為外毒和內毒。
上述有害物質,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能力加以化解和排除,維持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體內毒素得不到及時清除而不斷累積,人體則進入亞健康狀態,進而引發多種疾病。
長期以來人們對此進行了獨到的研究,俄羅斯科學家梅尼奇科夫曾因「自身中毒」說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對於現代人來說,由於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飲食生活習慣沒有相應的變化,慢性病越來越嚴重。人們提出了「自然醫學」,「代謝綜合症」等,對提高人們的健康有獨到的意義。 概述
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大多是在有毒動物的毒腺中製造並以毒液的形式經毒牙或毒刺注入其他動物體內。純的毒素根據生物效應,可分為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心臟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或壞死毒素等。毒液里還含多種酶。研究得最深入的是蛇毒,其次是蜂毒和蠍毒。蜘蛛毒、蜈蚣毒和蟻毒也有些研究。有毒的水生動物的組織中含有毒素,如河豚的卵巢中含一種劇毒的神經毒素──河豚毒素。它的獨特作用是阻止神經膜鈉電導的增加,它的結構如圖。與河豚毒素生理作用相似的還有章魚毒素與石房蛤毒素。由異足索沙蠶得到的沙蠶毒素結構簡單(C5H11NS2),它作用於N型膽鹼受體,阻遏突觸傳遞。從沙蠶毒素的結構,設計合成了新型農葯殺螟丹。
蛇毒
---從毒蛇的毒腺分泌出的粘液。凍干後呈粉末狀物質,在低溫下能長期維持毒性。蛇毒是動物毒中組成最復雜的,除致死性毒素外,還有10餘種無毒或低毒的酶和多肽。人被毒蛇咬傷後中毒症狀來勢猛烈而十分復雜,表明這些成分有相互加強的效果。蛇毒的組成隨種屬不同而差別很大,但同種蛇類的蛇毒組成比較近似。眼鏡蛇科和海蛇科蛇毒富含神經毒素及心臟毒素,最高含量可達毒液干物質重的40%以上。而蝮亞科和蝰亞科蛇毒則富含出血毒素,只有少數含神經毒素。①神經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阻斷興奮的傳遞。中毒者常死於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由於這些毒素是大分子蛋白質,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對中樞神經系統無作用,只作用於外周神經系統。按作用部位通常分為:突觸前神經毒素和突觸後神經毒素。前者作用於神經末梢,抑制神經遞質──乙醯膽鹼的釋放,突觸前毒素都具磷酯酶A2活性,當酶活性喪失,毒性也就隨之消失。後者作用於突觸後膜。已發現的突觸後毒素近百種,主要存在於眼鏡蛇科和海蛇科蛇毒中。②心臟毒素,是由60~62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量較小的強鹼性蛋白質。一級結構與突觸後神經毒素的短毒素相似。心臟毒素能溶解細胞,又稱細胞毒素。③出血毒素,從蛇毒中分離出的出血毒素是分子量在30000~40000的蛋白質,具蛋白水解酶活性,含金屬離子,屬於金屬蛋白酶類。出血毒素作用於毛細血管壁,引起血管破裂,導致局部或全身出血症狀。④溶血毒素,也稱做溶血因子,是一種由57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量為7000的鹼性蛋白質,能破壞紅細胞膜而致溶血。另外蛇毒中的磷酯酶A2,能水解卵磷酯生成溶血卵磷酯,也能溶血,稱為間接溶血因子。⑤肌肉毒素或肌肉壞死毒素,如中國的尖吻蝮蛇毒能引起嚴重的肌肉壞死,咬傷後常導致截肢殘廢。美洲的響尾蛇毒也可造成類似的症狀,從該蛇毒中提純的肌肉毒素,是一種38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另外還有分子量較大的肌肉毒素,尚未純化。
蜂毒
---包括蜜蜂、大黃蜂和胡蜂從尾刺分泌的毒液,其中含神經毒素、溶血毒素和酶。蜜蜂神經毒素 (Apa-min)是由18個氨基酸組成的神經毒素,能通過血腦屏障而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蜜蜂溶血毒素能溶血,類似蛇毒細胞毒素,是由26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
蠍毒
---含神經毒素、酶等,組成較蛇毒簡單。神經毒素含量占干毒的66.9%,比蛇毒的相對含量高,由62至66個氨基酸組成。有抑制興奮促使膜鈉通道失活和鉀通道激活的作用。
蜘蛛毒
含16種以上的蛋白質和壞死毒素及酶等。美洲的黑寡婦蜘蛛毒有突觸前神經毒性。 即人體內的有害物質。人體內「毒」主要分為外毒和內毒。
外毒指外在環境的環境污染帶來的的有害物質,如空氣污染(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塵埃等);水污染(工業及生活污水等);食品污染(農葯、化肥、食品深加工等);化學葯品的毒副作用;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等)。環境中的有害物質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人體,毒害我們的身體。內毒指人體內在糖、蛋白質、脂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不斷堆積所產生的毒。代謝的廢物產生的有害產物有如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還有身體體內的多餘脂肪、老舊壞死細胞、癌細胞。 肝—肝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排毒「重量級種子選手」,它可消解進入身體的化學毒素,包括各種酒類及化學物質,消除所吸入的廢氣,煙霧和化學品中的毒素,並抵禦病菌的侵襲。
腎—腎臟如同一個人體的「精密過濾器」它每天要處理約170公斤的血液,它能分辨過濾的有用物質(如鈉、鉀、磷等)並將這些有用物質重新輸回血液,而將多餘水分及廢物轉化為尿液,經膀胱及尿道排出體外;
肺---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它將新鮮的氧氣輸送到血液,供給各器官、組織、細胞的需要,並將二氧化碳等廢氣排出體外;
腸---腸道肩負著人體的營養吸收及廢物排出的重任,當食物被胃液分解,消化後就會進入小腸,由小腸黏膜吸收營養物質,繼而進入大腸,最後由大腸將食物殘渣及廢物排出體外;
研究表明,糞便中的細菌約占糞便總量的20%--30%,有害物質競達20餘種,其中包括硫化氫、氨氣、沼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苯類、吲哚,肉毒桿菌、甲酚、丁酸等以及一些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鹽類,如不能按時排出存便,則這些有毒物質將再次被吸收進入血液,對機體造成危害;
淋巴系統----淋巴系統是具有免疫功能的自體保護系統,它由淋巴細胞、淋巴管、淋巴液及淋巴器官組成,保護人體免受病菌及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並具有排毒功能; 皮膚---皮膚如同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覆蓋著人體的表面,保護人體免受外來侵害,具有分泌、調節、排泄等功能,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之一。 醫學界最新研究表明,常年服用葯物或者農葯殘留進入人體會導致葯物毒素在人體內的殘留和積聚,日積月累,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重大危害,除了可能導致舊病復發外,還可能導致身體組織的病變和使人的壽命縮短。
要清除體內殘留的毒素,一個基本的方法就是多吃含「酶」的蔬菜、水果或補充食品「酶」。盡管葯物可以治療疾病,不過它對身體而言仍是異物,甚至是毒素。幾乎所有的葯品或多或少都對身體有損害作用,若此作用過強則會表現出副作用。當然葯物對身體的損害遠遠低於其治療疾病的作用,所以葯物仍舊有使用價值。並且,肝臟會分泌「酶」將治療疾病所服下的葯物加以分解和解毒,消除損害的作用,然後自尿液或膽汁排泄出去。多吃含「酶」的蔬菜、水果或補充食品「酶」能提升肝臟分解體內殘留毒素的速度。
「酶」英文名稱:enzyme 早期是指in yeast 在酵母中的意思,指由生物體內活細胞產生的一種生物催化劑。大多數由蛋白質組成(少數為RNA)。能在機體中十分溫和的條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促進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生命活動中的消化、吸收、呼吸、運動和生殖都是酶促反應過程。酶是細胞賴以生存的基礎。細胞新陳代謝包括的所有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沒有酶的參與,新陳代謝只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進行,生命活動就根本無法維持。例如食物必須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過腸壁,被組織吸收和利用。在胃裡有胃蛋白酶,在腸里有胰臟分泌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和澱粉酶等。又如食物的氧化是動物能量的來源,其氧化過程也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酶的發現
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設計了一個巧 妙的實驗:將肉塊放入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後讓鷹吞下去。過一段時間他將小籠取出,發現肉塊消失了。於是,他推斷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塊的物質。但是什麼,他不清楚。
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從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解開胃的消化之謎。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J.B.Sumner,1887—1955)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結晶,並通過化學實驗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並指出酶是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T.R.Cech,1947—)和奧特曼(S.Altman,1939—)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酶」催化機理
酶的催化機理和一般化學催化劑基本相同,也是先和反應物(酶的底物)結合成絡合物,通過降低反應的能來提高化學反應的速度,在恆定溫度下,化學反應體系中每個反應物分子所含的能量雖然差別較大,但其平均值較低,這是反應的初態。
S(底物)→P(產物)這個反應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有相當部分的S分子已被激活成為活化(過渡態)分子,活化分子越多,反應速度越快。在特定溫度時,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是使1摩爾物質的全部分子成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千卡)。
酶(E)的作用是:與S暫時結合形成一個新化合物ES,ES的活化狀態(過渡態)比無催化劑的該化學反應中反應物活化分子含有的能量低得多。ES再反應產生P,同時釋放E。E可與另外的S分子結合,再重復這個循環。降低整個反應所需的活化能,使在單位時間內有更多的分子進行反應,反應速度得以加快。如沒有催化劑存在時,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的反應(2H2O2→2H2O+O2)需要的活化能為每摩爾18千卡(1千卡=4.187焦耳),用過氧化氫酶催化此反應時,只需要活化能每摩爾2千卡,反應速度約增加10^11倍。 綜述
國內外科學研究證明,高血壓、中風、肝硬化、癌腫、肝炎、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都與體內器官、血液等所受到的各種污染毒害有關。常吃以下食物能有效清除人體有毒物質。
菌類食物如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
這些菌類含有豐富的硒。經常服用可降血壓、降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加體內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興奮骨髓造血功能及滑腸、潔血、解毒、增智等。
海帶海帶中的褐藻膠有治療動脈硬化,阻止人體吸收鉛、鎘等重金屬和排除人體內的放射性無素的作用。褐藻膠因含水率高,在腸內能形成凝膠狀物質,故有助於排除毒素物質,並可防止便秘和腸癌的發生。
豬血豬血的血漿蛋白經胃酸和消化液分解後,能產生一種有潤腸作用和解毒作用的物質。這種物質可與粘附於胃腸壁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等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這些有毒有害物排出體外。
鮮果汁和菜汁鮮果汁和菜汁進入人體可使血液呈鹼性,從而將積聚在細胞中的毒素溶解,然後排出體外。
素食物
這類食物有紫菜、倭瓜、甜瓜、胡蘿卜、柑、紅薯、南瓜、柿子、木瓜、甘蘭、橙子、肝、牛奶、蛋黃、魚類等。 熱中子反應堆隨著反應堆的運行,裂變產物不斷積累,在最終乏燃料的裂變產物中,可以包括有300多種不同核素的各種放射性和穩定同位素。其中有些元素核,如Xe135和Sm149,具有相當大的熱中子吸收截面,它們將消耗堆內的中子,通常把這些中子吸收截面大的裂變產物叫毒素。
Ⅷ 細菌性溶血素的pLY的毒力功能
PLY在侵襲性肺炎球菌感染的早期發病機理中具有增強肺炎球菌毒力的多種功能。PLY是最重要的成孔毒素,能破壞構成呼吸道機械屏障的上皮組織。PLY能損害近端下呼吸道的纖毛清除機理,並促進肺炎球菌對破壞的支氣管上皮細胞間隙的粘附,從而促進增殖的細菌進入下呼吸道。
PLY還能損害下呼吸道中的肺泡-毛細胞血管屏障。在體外PLY對肺泡上皮細胞和肺內細胞均有毒性,並在分離的灌注肺中破壞肺泡-毛細血管屏障。因此PLY能直接造成肺泡充血,為細菌提供必需的營養抑制肺泡間的免疫細胞,而且PLY能使肺炎球菌穿過上皮進入肺間質,從而促進擴散入血。
PLY還能增進細菌在肺中增殖,並通過破壞宿主炎症和免疫防禦進入血液。PLY能通過對巨噬細胞和免疫細胞的直接毒性作用而抑制這些細胞的功能。此外,PLY亦能直接激活人補體,使細菌免受補體介導的調理吞噬作用損害。純化的PLY能通過將IgGFc與PLY中不同於細胞毒性區的結構區相結合而激活區進行定點誘變構建的改良PLY在大鼠肺和家兔角膜模型中誘導的炎症應答顯著減輕,推測是由減少了C5a和C3a的釋放。盡管由PLY引起的補體激活能刺激炎症應答,但是它同樣能破壞補體介導的調理吞噬作用。在體外用純化的重組PLY處理後的血清能降低對肺炎球菌的補體依賴性調理吞噬作用。因此,PLY是一種多功能毒素,它是通過破壞組織屏障及改變宿主免疫應答的平衡而有利於細菌增殖和擴散,從而提高感染期間肺炎球菌的存活。
PLY可通過促進肺內細菌生長和侵入血液而在侵襲性肺炎球菌肺炎的早期發病機理中起作用。PLY具有明顯的溶細胞(溶血)和補體激活(補體)活性。為了確定PLY的溶血和補體特性在肺炎球菌肺炎發病機理中所起的特殊作用,Rubins等比較了能產生缺乏這些活性的PLY的2型肺炎球菌突變株在體內的作用。PLY溶血和補體活性的缺乏使得突變株在肺感染期間的毒力低於野型株。在氣管內滴注後3和6小時,PLY的溶血活性與急性肺損害和細菌生長有關。在肺感染後24小時,PLY的補體活性與細菌生長和菌血症有關。在肺感染初期,PLY的補體活性與肺泡-毛細血管損害程度或白細胞的募集無關。然而在體外補體依賴中性粒細胞殺傷作用測定中,PLY的補體活性抑制了白細胞對突變細菌的殺傷作用。因此,PLY的溶血和補體活性在不同感染期通過不同機理對肺炎球菌肺炎的早期發病機理起特殊作用。
Ⅸ 溶血毒素的分類
按其對細胞膜裂解機理不同,可將眾多的溶血毒素分為四類:
(1)具有酶活性,導致膜磷脂水解。如產氣莢膜桿菌所產生的α溶血毒素為卵磷脂酶,可分解細胞膜的卵磷脂,損傷細胞膜引起溶血、組織壞死、血管內皮損傷;再如金黃葡萄球菌產生的β溶血毒素具有磷脂酶c樣活性,在有Mg2+、Mn2+、Co2+存在的情況下,活性增高,可將神經鞘磷脂水解成磷酸膽鹼和N醯基神經鞘氨醇。各種動物的紅細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β溶血毒素的敏感性,與其細胞膜上的神經鞘磷脂含量有直接關系。綿羊、公牛和人類的紅細胞都對β溶血毒素敏感,尤以綿羊紅細胞最為敏感,因其磷脂中神經鞘磷脂的含量高達50~54%。
(2)毒素插入膜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形成通道,導致鉀離子釋放,繼而線狀血紅蛋白漏出。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α溶血毒素,可破壞人、兔、綿羊、豚鼠等的血細胞及有核細胞。其對人類的皮膚壞死作用是由於毒素促使小血管收縮,從而導致毛細血管血流阻滯和局部缺血壞死。
(3)具有表面活性劑樣作用,如金黃色葡萄球菌δ溶血毒素。
(4)膜膽固醇既是毒素受體,又是毒素的靶點,如鏈球菌溶血毒素O、破傷風桿菌溶血毒素等。少數革蘭氏陰性菌也能產生溶血毒素,如綠膿桿菌溶血毒素、大腸桿菌溶血毒素等
Ⅹ 毒素 英語怎麼說
toxin 毒素
poison 毒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