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單詞 » 遞歸性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遞歸性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發布時間: 2021-02-05 06:51:22

❶ 英語語言學中的遞歸性 是指什麼 它和二重性有沒有聯系 感激涕零

二重性:是指擁有兩層結構的這種特性,底層結構是上層結構的組成成分內,每層都有自身的組合規則容.在英語中,主要是指一個單詞又兩層含義,一層就是這個單詞本身的讀音,令一層含義就是這個單詞的內涵意義。
而遞歸性:是指語言結構層次和言語生成中相同結構的重復或相套。如:I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i know. 我知道你已經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❷ 英語中語言學的遞歸性是什麼,可以從片語和從句方面舉

moods, at least, might actually harbor such a view.

❸ 語言遷移的語言遷移與英語語法教學

一.語言遷移概述
遷移(transfer)原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即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和解決新問題所產生的影響。隨後,在20世紀40~50年代,Fries和Lado將遷移這一術語應用於語言學研究,用來指 「一種語言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產生的影響」 (即language transfer,語言遷移,又叫母語遷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這種影響在二語習得中表現為:(1)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語(native language,)與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處會促進目標語學習; (2)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語干擾,「主要由於母語和目標語的某些形式和規則系統不同而被學習者誤以為相同所致」(唐承賢:1997)。通俗的說,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那些與母語有相似之處的知識比較容易學得,反之那些與母語有不同之處的知識則產生混淆難以學得(Lado:1957)。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是在基本掌握母語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語及其他知識經驗的影響。要科學合理地解釋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認知心理過程就必須考慮母語遷移這一關鍵問題(Gass & Selinker:1992)。
二.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母語遷移現象
對於母語在二語習得中所扮演的角色,德國英語教學法教授Butzkamm有一個十分恰當的比喻:「母語不是一件外衣,學習者在踏進外語教室之前可以將其脫下,棄之門外」(轉引自郭銘華:2002)。這個比喻告誡我們:母語遷移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我們不能簡單的對其進行迴避,要承認它的存在。既要看到它阻礙干擾外語學習的一面,同時也要認識它對外語學習的積極促進作用。在母語已先入為主的前提下,外語學習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的影響。在外語學習的初始階段,人們總是藉助於一定的漢語知識對所學習的外語進行加工、處理,以便理解及儲存。毋庸置疑,在學習英語語法時,漢語語法知識對學生理解掌握英語語法也存在著影響。
(一)正遷移——漢語語法知識促進英語語法學習
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指出:學習是在舊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即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理解、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識的過程。[①]不言而喻,中國學生在進行英語語法學習時,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部分漢語語法知識可以加速他們對英語語法的理解和掌握。對比漢英兩種語法,它們之間的許多共性可以促進英語語法學習正遷移的發生。如,漢語語法系統的構成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如下圖:
漢語四級語法單位及其相互聯系示意圖
從上圖中可以觀察到漢語語法系統的構成特點:語素到詞、詞到短語兩個過程是構成關系,而短語到句子、詞到句子之間則是實現關系。英語語法系統的構成和其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是相似的。
西方傳統語言學認為,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兩個大的方面。下面試從這兩方面說起:
1.詞法舉例
從漢字的構造來看,大部分漢字由部首和筆畫組合而成。部首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表意偏旁,它按照漢字的形體結構取其相同部分排列在一起,以供檢字之用。如在漢語詞典中,一般將諸如「楊」、「松」、「柳」、「柏」等字放在「木」部。這不僅方便了我們的檢索,而且給我們一個直觀的感受,這些字所表達的意義都與樹木相關。即使我們不認識其中某個字,我們也可大膽的進行一些合理的推斷。我們常說的「認字認半個」就是這個原因。在英語單詞的構成中,同樣也可找到類似的一些例子。如,把「work」、「teach」、「sing」、「drive」等動詞變為相應的名詞分別為「worker」 、「teacher」、「singer」、「driver」。後綴「-er」表明這些詞都與「…人」或「…家」有關。在「telegraph」、「telephone」、「television」、「telegram」、「telegraphic」和「telecommunication」等單詞中,前綴「tele-」表明它們都與「電視」、「電信」有關。顯然,漢語中的「木」部與英語中的後綴「-er」 以及前綴「tele-」都有表意的功能。
對照漢英詞的構成,我們發現他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合成詞的構成。如:月+餅→月餅(moon+cake→mooncake),生+日→生日(birth+day→birthday),紙+袋→紙袋(paper+bag→paperbag),葯+房→葯房(drugstore→drugstore),超+市→超市(super+market→supermarket)鐵+路→鐵路(rail+way→railway)等。這些漢英詞的組合方式都是相同的:A+B→AB,而且都屬於偏正結構類型。另外,漢英兩種語言中的縮略語的構成方式方面也存在相似之處。如:家用電器→家電,環境保護→環保,外交部長→外長,保證價值→保值,安全理事會→安理會等。在英語中,為了便於書寫和交流,人們常常採用首字母縮略法把很長的片語(或單詞)縮短形成首字母縮略詞。例如:將「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縮寫為「CIA」, 「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為「UNEDU」,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縮寫為「Aids」,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縮寫為「Radar」(雷達)等等。
此外,從定語修飾名詞的情況來看,漢英兩種語言都具有遞歸性(指某種語法規則在同一個句法結構體的構造過程中可以重復使用,從而使這個結構體由短變長,由簡到繁的現象)。如「two new beautiful green silk evening dress」 兩件又新又漂亮的絲綢晚禮服,「that hungry, tired, sleepy little match girl」 那個飢餓、疲勞、睏倦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an old large brick dining hall」 一個舊的紅磚砌的大餐廳。顯而易見,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多個定語修飾名詞大都遵循近似相同的順序。
2.句法舉例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通過成分分析法來簡要分析一下下面的兩個例句。
以上兩幅樹形圖不僅清楚地顯示了漢英兩種語言陳述句的橫向結構,而且還揭示了它們的縱向結構。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漢英兩種語言的陳述句都由主語(NP)和謂語(VP)兩部分構成,基本語序均為主語+謂語+賓語(S+V+O)。掌握了這一點,對於我們學習英語簡單句的五種基本類型大有裨益。我們完全可以用漢語語法來對這幾種句式進行闡釋:a)不及物動詞式:S-V(主語—謂語),如:She died. b)及物動詞式:①S-V-O(主語—謂語—賓語),如:He played football;②S-V-DO-IO(主語—謂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如:I gave her a book;③S-V-O-OC(主語—謂語—賓語—賓語補足語),如:My uncle made his son laugh. c)系動詞式:S-V-P(主語—謂語—主語補足語),如:Tom is a doctor.和 The trees become green.
我們在漢語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特殊句式,諸如「把」字句、「被」字句。如:
(1)「把」字句
① 我把錢丟了。② 小王把鋼筆摔壞了。(2)「被」字句
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頓。② 他被打了一頓。
上述例句,對於我們中國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把」字句的作用是突出動作的發出者,表示一種主動關系。「被」字句的作用是強調動作的承受者,表示一種被動動關系。無獨有偶,英語語法同樣存在這種情況,即主動語態(the active voice)和被動語態(the passive voice)。如果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使用主動語態;反之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則用被動語態。如:①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主動語態)②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主動語態)顯然,漢語語法中的「把」字句、「被」字句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有效的學習英語語法中的主動、被動語態知識。
(二)負遷移——漢語語法知識阻礙英語語法學習
從英漢差異的角度來看,漢語(屬於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是離印歐語言譜系較遠的一種語言, 必然給以漢語為母語的二語/外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規律帶來不少特殊的問題。[②]
1.詞法舉例
以下是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病句:
(1)I have three apple.(我有三個蘋果)
(2)He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他每天早晨六點起床)
(3)Tom father is a doctor.(湯姆的爸爸是醫生)
類似上面的語法錯誤,在我們的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是十分常見的。Corder(1971)把這種錯誤稱為語際錯誤(interlingual),指由母語的語言規則特徵干擾造成的目標語使用錯誤。[③]無庸贅述,英語是一種有詞形變化的形合語言,通過添加屈折詞綴(如在單數第三人稱後面加 『s』)以指示數(number)、人稱(person)、體(aspect)和格(case)等語法關系。而在漢語語法中,卻不存在這種情況。學生在學習新的英語語言規則時,來自母語的影響不可避免,這種影響最終導致了錯誤的發生。
2.句法舉例
下面同樣是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病句:
(1) I tomorrow will go to school. (我明天要去學校)
(2) They in that factory work. (他們在那家工廠上班)
(3) Tom in Chinese sang songs. (湯姆用漢語唱歌)
對於英語初學者來說,出現上述錯誤是相當正常的。把上述英語病句和漢語相比較,我們發現這些病句跟漢英兩種語言結構上的差異有關。比如,時間狀語所處的位置,漢英兩種語言就存在著較大差別:在漢語中,時間狀語一般位於句首或謂語動詞前;在英語中,它處在句首或句末。另外,地點狀語和方式狀語在兩種語言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地點狀語和方式狀語在漢語中常位於謂語動詞前;在英語中,它們處在句末。
在疑問句方面,漢語疑問句保持陳述句語序的特徵也影響英語疑問句的學習。如:在漢語中,「他喜歡吃蘋果。」變為一般疑問句是「他喜歡吃蘋果嗎?」。如果我們直接套用漢語模式,「He likes apples.」 的一般疑問句形式則為 「He likes apples?」。顯然,這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藉助助動詞 「does」,去掉「likes」的「s」,句末用「?」。即「Does he like apples?」。 類似同樣的語序錯誤在英語特殊疑問句的學習中也很常見。如:「You are looking for who?」(你找誰?); 「You every night when go to bed?」(你每天晚上什麼時候睡覺?)。將這些英漢句子組成成分的順序進行對比,發現錯誤來自於漢語疑問句語序的影響。在漢語中,疑問句的語序基本上和陳述句的語序一致(SVO)。而正是這一特徵對我們學習英語疑問句產生了干擾,母語出現了負遷移,導致了習得困難。
此外,我們還應特別注意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偏正結構。如:
(1)The man who I talked with is our teacher.1
(和我談話的人是我們的老師。)
(2)This recorder which he is using is made in Japan.
(他用的錄音機是日本製造的。)
(3)I want to buy something to eat.
(我想買點吃的東西。)
(4)The person sitting in front of him is Jack.
(坐在他前面的人是傑克。)
在漢語中,修飾名詞的定語成分一般位於該詞的前面。英語則將其置後,諸如定語從句、動詞不定式、分詞等。
上述語言學習問題,Fries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Lado:1957)一書的序言中曾有精闢的闡述:「學習第二語言和學習第一語言是很不一樣的任務,其基本的問題的產生不是由於新語言的特點本身帶來的必不可少的困難,而主要是由於第一語言習慣所造成的定勢。」[④]在學習過程中,定勢可能促進學習遷移,也可能幹擾學習,產生負遷移。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看到漢英兩種語言語法之間的異同,同時給予學生適當強化訓練,以便促使學生真正將其理解和掌握。
結語
母語遷移是由於學習者受到目的語和母語之間的相似或差異所產生的影響。[⑤]這種現象在語言教學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視、迴避。從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來看,中國英語教學必經兩個階段:從以漢語為工具學習英語的初級階段,逐步過渡到以英語語言為工具學習英語的高級階段。[⑥]無論在那一階段,或多或少都存在母語遷移。如何有效利用、控制母語遷移,提高英語教學效率,是我們英語教學必須應對的一個挑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深入挖掘英漢兩種語言的共同要素,以便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掌握語法規律,英語教學效率定會有所提高。
注釋:
[①]參見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16.
[②]戴煒棟,周大軍.中國的二語習得研究:回顧、現狀與前瞻[J].外國語,2005(5).
[③]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254.
[④]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03-104.
[⑤]石蘊珍,王穎.從認知角度談語言遷移與對外漢語教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報,2009(10):108.
[⑥]馬力達,周秀蘭.從英漢差異及語言遷移透視英語教學[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119.
參考文獻:
[1]彭聘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勞允棟.英漢語言學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3.
[8]韋邁爾(英).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七版,英語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9]薄冰.高級英語語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Rodney Huddleston, Geoffrey K. Pullum.劍橋學生英語語法(英文版)[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8.
[11]孟凡勝.英語語法教程[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
[12]石蘊珍,王穎.從認知角度談語言遷移與對外漢語教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報,2009(10).
[13]馬力達,周秀蘭.從英漢差異及語言遷移透視英語教學[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A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an effect which is caused by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of a language learner. The phenomenon commonly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SLA. Language transfer divides into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according to th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in SLA. Positive transfer may help language learners to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may disturb or make difficulties for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Through exampl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Chinese grammar knowledge to English grammar learning. And the author advocates ecators look for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sitively, and which helps students to promote mastery of English grammar rules, and finally improves efficiency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參考資料: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0期

❹ 英語中語言學的遞歸性是什麼,可以從片語和從句方面舉幾個例子嗎

就是I have a dog that have a pink hat which is a shinny logo which the logo is very renowned whose history is quite long

❺ "遞歸圖"用英文怎麼說

Recursion chart

❻ 函授本科英語畢業論文,怎麼寫呢

我也是這個專業的,論文的事情的確特別煩人,想起我當時寫的時候那個痛苦頭皮都在發麻。後來不行了,在網上搜這方面論文的時候,無意間找了個VIP英語論文網,真不錯啊,還有在線的老師輔導,半個月的時間就幫我搞定了,真是效率,之後導師要什麼參考文獻,網站資料都給我搞的服服帖帖的,哈哈。如果你想寫篇好點的文章,建議找VIP英語論文網看看哦

參考下這篇文章,或許對你有幫助

據一些專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人數將會超過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總人口數。然而,盡管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和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並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事實依舊是: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寫作輸出能力,不足以清楚地道地向他人傳遞思想和情感。寫作是一種表達造出正確的句子並通過落於紙上的視覺媒介將其傳輸的行為,即,一種個人的、解決問題的復雜的遞歸性的技能,它與聽、說、讀等基本技能中的任何一項相比同等的重要或更為重要。目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即,盡管一些學生自小學階段以來已經學習了12年左右的英語,有些學生甚至通過了英語4級和6級考試,但是他們仍然寫不出一篇通順的文章。此外,從以往的全國四、六級寫作成績統計數字來看,滿分15分,全國大學生作文的平均成績只有5-6分。更糟糕的是,許多學生很難理解給定的作文題目、觀點、框架或大量的論據,即,他們不知如何下筆,當他們知道的時候卻不知如何繼續寫下去,當他們頭腦中有許多想法,並急切地想按英語思維模式去表達時,他們卻想不出恰當的詞彙,優美的措辭,恰當的語法結構或篇章結構。顯而易見的是,學生的作文在語法方面毫無問題,但卻充斥著太多的「中式英語」。誠然,寫作中「中式英語」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從表層來看,詞、短語、句子結構都能正確使用,然而,深入來看,在概念內涵和結構方面他們的文章缺乏流利性和准確性。不可否認,寫作問題可能由許多原因導致,但是,中國英語學習者缺乏學習動力這種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因為到了高等教育階段時,為了將來更好的就業機會和事業發展,英語及寫作的重要性已經被學生充分意識到,教師已經非常投入,英語寫作已經從多個角度進行了研究,一些寫作方法,如,成果教學法,過程教學法和結構教學法已經被引進中國英語寫作課堂,通過教師的不懈努力,學生作文中的語法錯誤已經越來越少。雖然我們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努力,但中國英語寫作的教學效果卻遠不盡如人意,所以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嘗試更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便於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寫作問題並幫助他們提高寫作能力。綜上所述,英漢思維模式差異將作為本論文的一個根本原因來研究,這種預感是建立在以往相關的思維模式研究,最近的語言學理論,以及作者的親身經歷和教學反思的基礎之上。鑒於以上情況,本研究旨在解決以下四個問題。1.英漢思維模式差異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體現是什麼?2.英漢思維模式差異形成的因素是什麼?3.認知訓練,英語思維模式的逐步習得,以及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寫作能力的提高之間是什麼關系?4.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本論文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獻綜述,在簡短回顧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現狀之後,介紹了語言和思維有關的相關理論。國內外由思維差異造成的語言差異的先前的研究和相關理論,以及應用於研究的最近的語言學理論,即,Sapir-Whorf假說及其它關於語言和思維的相關理論,語言遷移理論,有效過濾理論和認知理論。然後從形式和概念內涵兩個角度分別闡述了英漢思維模式在英語寫作方面的差異。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依次闡述了研究問題,參與者,研究工具及實驗過程。實驗過程分三個階段:實驗前,實驗中和實驗後。本部分通過調查問卷和對受試的作文取樣對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非英語專業二年級的60名學生進行了實驗前測和後測,並對實驗組進行了每周四學時為期十二周的實證研究。第三部分是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一方面,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實驗前實驗組和受控組的學生同時做了一份與思維和語言有關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實驗前兩組學生具有相似性,他們都認為語言與思維之間存在聯系,兩種語言之間存在思維差異,但在英文寫作中他們卻很少或完全沒有意識到思維差異對寫作的影響,在寫作時不可避免地採用了漢語思維模式。另一方面,從四個角度對實驗組和受控組實驗前後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1)漢語的具象思維和英語的抽象思維;(2)漢語的意合思維和英語的形合思維;(3)漢語的主體思維和英語的客體思維;(4)漢語的螺旋式思維和英語的直線式思維。對實驗前後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受控組具有相似性,實驗後,融入思維模式差異教學的實驗組與接受傳統教學的受控組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實驗組比受控組表現的更好。第四部分闡述了本次研究的主要發現,對教學的啟示,局限性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1.中國學生寫作的症結所在是英漢兩種語言思維模式的差異,語法的改正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學生英文寫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用詞不當,錯誤搭配,邏輯混亂以及缺乏連貫性,從表層原因來看,似乎是由語法錯誤造成的,但是從深層原因來考慮,這些錯誤是由兩種語言的思維模式差異造成的,這也是寫作中大量「中式英語」的成因。英漢兩種語言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國學生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寫作中習慣於按照漢語思維模式去認知和描繪世界,去選詞、造句和布局謀篇。2.實驗的討論和結果給我們一些教學啟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英語思維模式的培養,盡量避免使用漢語思維。首先,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介紹,講解並讓學生練慣用英語思維模式去認知和描繪世界,去選詞、造句和布局謀篇,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意識並掌握英漢兩種語言思維模式存在的差異。其次,模仿和背誦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典型的英文材料讓學生背誦和仿寫。這有利於學生積累典型的英語詞彙、短語、句子和習慣用法。最後,閱讀也有利於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閱讀英文原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比較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從而逐步形成英語思維模式。3.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活動。通過概念隱喻來認識和解釋詞彙,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思維更加具體化,使學生能真正理解詞彙的內涵,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此外概念隱喻可以實現句子的多樣化和語篇的連貫。隱喻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和謀篇能力,也有利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在寫作教學中,學生隱喻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4.寫作教學也應該注重文化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同的文化使人們形成了對客觀世界的不同理解和認識,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又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模式。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習者掌握目標語並運用該語言進行交際。成功的交際取決於良好的語言結構知識和對隱含在兩種語言中的文化因素的正確理解。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兩種語言的文化思維差異。總之,從英漢思維模式差異的角度來指導學生的寫作,才能從本質上真正提高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本次研究的發現:英漢思維模式差異的對比認知和大學英語寫作課的英語思維模式的認知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有效的。

如果你還有什麼不懂的,自己咨詢VIP英語論文網也可以,老師的態度很好

熱點內容
他們過得怎麼樣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25 07:09:25 瀏覽:126
放鬆心情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25 07:08:05 瀏覽:260
珠穆朗瑪峰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25 07:06:42 瀏覽:524
微信語音翻譯怎麼變成英語了 發布:2025-07-25 07:06:33 瀏覽:725
山洞漂亮嗎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25 07:01:27 瀏覽:621
開窗通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25 06:41:08 瀏覽:823
兩張照片翻譯成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25 06:37:24 瀏覽:874
在這個學校里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7-25 06:36:04 瀏覽:633
那又能怎麼樣翻譯成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7-25 06:20:20 瀏覽:272
備輪架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7-25 06:15:29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