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兵马俑一号坑英语怎么说
① 什么是兵马俑一号坑呢
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达1426平方米,为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是由专40余乘木质战车,以及约属
6000件陶俑陶马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俑坑的最前端有3列不穿盔甲的轻装步兵俑,成一字形横队排列,每排68件,共204件,均免盔束发,腿扎绑带,手持强弓劲弩。队伍之后,由夯筑隔墙将一号坑分为11个东西向的过洞,排列着步兵和驷马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这些俑身穿盔甲,胫缚护腿,手执矛、戈、铍、戟等长兵器和少量弓弩,属于重装甲士。在俑坑的南、北两边沿,分别有一排面南和面北的武士俑,为军阵的左右侧翼,其任务是防止敌军“旁敲侧击”。军阵的后端,有一列面向西方,与大军相背而立的武士横队,为军阵的后卫,主要任务是防止敌人从背后偷袭,以解除部队进军时的后顾之忧,为主力部队提供可靠的后卫保障。这与古代军事家“末必锐”、“本必鸿”的布阵原则相一致,构成了一个行止有序,进退有据,组织严密,固若金汤的军阵编列。
②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有什么特点
一号俑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当时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闹。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二号俑坑
如果说一号坑的发现,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的话,二号兵马俑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这里边就没有那么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1976年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 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就要开始了。1994年3月1日,在二号坑保护大厅内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兵马俑群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 车兵俑—马俑
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 三号俑坑
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号俑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③ 兵马俑的一号坑有什么特点
兵马俑的来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总源面积达1426平方米,为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是由40余乘木质战车,以及约6000件陶俑陶马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俑坑的最前端有3列不穿盔甲的轻装步兵俑,成一字形横队排列,每排68件,共204件,均免盔束发,腿扎绑带,手持强弓劲弩。队伍之后,由夯筑隔墙将一号坑分为11个东西向的过洞,排列着步兵和驷马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这些俑身穿盔甲,胫缚护腿,手执矛、戈、铍、戟等长兵器和少量弓弩,属于重装甲士。在俑坑的南、北两边沿,分别有一排面南和面北的武士俑,为军阵的左右侧翼,其任务是防止敌军“旁敲侧击”。军阵的后端,有一列面向西方,与大军相背而立的武士横队,为军阵的后卫,主要任务是防止敌人从背后偷袭,以解除部队进军时的后顾之忧,为主力部队提供可靠的后卫保障。这与古代军事家“末必锐”、“本必鸿”的布阵原则相一致,构成了一个行止有序,进退有据,组织严密,固若金汤的军阵编列。
④ 兵马俑一号坑是怎么排列的
秦兵马俑是众所周知的古迹,它雄伟,壮观的场景,令世人感叹。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和赞叹。自发掘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随葬品,是秦始皇当年率领浩荡军队的再现。
但近年来,人们对上述看法产生了怀疑。有人提出,在一号坑和二号坑里,大量的卒兵围绕战车排列成一个个整齐的大小方阵,战车兵又是这支部队的主力,而车战则是这支部队最基本的作战方式。但据史籍记载,秦始皇时期,只是大量使用步兵和骑兵,几乎没有进行车战的痕迹,因此,这个兵马俑阵并不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军队;另外,俑坑里的各种武士,有的梳着发髻,有的带着软帽,而攻坚作战中所必需的防卫头盔,竟一个都没有,大量武士没有护身铠甲,与横扫六国的精锐之师似乎不相符合;还有,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规定了“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而秦俑坑里的所有武士俑,从上到下身着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色、蓝色、白色的长裤,与秦始皇的规定完全不一样,因此,秦始皇决不会是秦兵马俑的主人,从武士俑的装束和身上的铭文看,这个大型兵马俑坑很可能是秦昭王的生母秦宣太后的。另有人对秦俑坑的性质提出疑议,因为秦朝时,仍有以活人殉葬的旧习,制造如此大型的俑坑好像没有必要。此外坑内第一次出土的几千件兵器中,铁器极为罕见,这与当时已很发达的冶铁水平是不相称的,因此,秦俑坑很可能并不是秦陵的一部分,而是属于纪念碑性质的纪念物。
既然秦兵马俑不是为秦始皇而建,那它到底是为谁而建的呢?迄今也无法定论。
⑤ 这几个字是什么“秦兵马俑一号坑……”
“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小篆字体
⑥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是什么俑
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抄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

秦始皇22岁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⑦ 谁可以告诉我兵马俑一号坑详细点的资料,有点急!
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