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英语介绍小年祭灶
A. 我国过小年要祭灶,里面有什么讲究
一、我国的小年是定在腊月23。这一天我们要祭灶,并且家家户户都会共造王爷,因为这个灶王爷是负责全家上下一年的所作所为,据听说他们在这一天的时候会给玉帝报告这一家的情况。
玉帝就会对这一家的行为做出少或者是罚,所以人们要用粘糖瓜这样一种方式来堵住灶王爷的嘴。等他到天上的时候就不能乱讲话了,这一天是小年,所以人们基本上都会在准备自己的年货,然后高高兴兴的过一个好年新年,一定要有一个新的气象。
过了小年,人们都还要忙碌着准备其他东西,人们要贴窗花,写春联,准备正月里边要吃的东西,来迎接新的一年,在这几天举办婚礼的人都很多,因为这几天百无禁忌,不用择日子直接就可以进行结婚典礼。
B. 过小年的祭灶日期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回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答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汉族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山西境内,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很多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
C. 传统的小年祭灶方式是怎样的
(一)抱鸡浇头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二)食祭灶爷
祭灶时,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老灶爷牌位前,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祭灶糖”,“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口念祷词,内容多种多样,为求助祈福之语。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于纸马上焚烧,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
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并编纂而成的《礼记•月令》中就明确记载:“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的《战国策•赵策》中也记述:“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唐代诗人罗隐的《送灶》诗中更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由此可见,我国民间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
送灶神,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在边上摆好 用竹篾扎成的纸马并供奉上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祭灶后,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在上蔡等地,所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俗称“填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作“年关”,这时地主多派人到穷人家讨债要帐。一些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谓之“躲年关”,到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回家,因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故称“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人们相信灶神上天述职后,玉帝是要在腊月二十五来人间巡视的,看看灶神汇报的情况属实与否,如果属实就会对浪费粮食或偷窃、说人坏话、骂天骂地的人处以减寿或破财的惩罚。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对于希望自己来年庄稼丰收,衣食有余,财源滚滚的百姓人家来说,由敬畏而“谢灶”,巴结、贿赂灶神,以达到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功利目的,是最基本的民俗心理。
D. 小年如何祭灶
民间祭灶的讲究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汉专族民间还有“官三属、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E. 腊月二十三 小年 用英语怎么说
腊月二十三 小年抄用英语说就是:Little New Year(December 23 of the Lunar Calendar)。
腊月二十三还可以直接翻译成:small New Year(小年)!
注释: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
F. 小年怎样祭灶
一般来说,小年祭灶活动都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专设在神龛里边的灶王属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也就是俗称的祭灶糖、灶糖。
祭灶糖就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祭灶糖。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起来,非常坚实,而且里面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酥香甜,别有风味,把这个糖供给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把糖直接抹在灶王爷嘴的四周,一边抹一边说:“好话多说,不好的话您别说。”就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民间风俗祭灶的时候一定得给灶王爷吃点儿东西。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G. 农历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用英语怎么说
腊月二十三 小年用英语说就是: New Year(December 23 of the Lunar Calendar)。
腊月二十三还可以直接翻译成:small New Year(小年)!注释: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在春节”英语
“在春节”的英语翻译为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不是用in or
英 [ˈdjʊərɪŋ] 美 [ˈdʊrɪŋ]
prep.在…的时候;在…期间,当…之时;其间
Spring Festival
n.春节(中国农历正月初一)
I always go to see my teachers 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每逢春节,我都要去看老师。
All the efforts are to be devoted to combating underworld gangs 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holidays.
春节期间,要全力抓好打黑工作。
H. 小年习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祭灶
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传说,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即小年当天晚上,灶王爷会去天庭去向玉皇大帝述职。
人们虔诚地祭拜灶王爷,通常会在灶王爷像前的桌案上头摆放水果、糖果、饼子等祭品,使让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I. 过小年祭灶的传统怎么来的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内为考察人间善恶,容以降福祸。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由来的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日”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来”的对联。
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跑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已经演变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J. 小年的来历和和习俗简介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些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是我国民间的祭灶节,也专称小年。祭灶属风俗始于周代。祭灶时间不一,汉朝从前祭灶在夏天,汉至宋在腊月二十四,明清时,祭灶已为腊月二十三。相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当他返回天上之前,民间为其设祭送行。
祭灶:是小年的重头戏。人们要给灶王“送灶”,在灶王像的面前摆上糖果、对联、清水、料豆、秣、草等,后面几样据说是给灶王升天时所坐的坐骑备料用的。祭灶时还要给灶君吃糖瓜、饴糖,或者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黏住他的嘴,这样他就无法告状。这时候,家里还会吃饺子,取义“送行饺子迎风面”。
大扫除: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