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文化背景在英语阅读教学

文化背景在英语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 2021-03-05 13:24:02

㈠ 文化导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哪些应用

提高教学来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自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 急求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的文献综述。很急,哪位恩人能救救我呀我万分感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是没有的.学习语言不是目的版,而是达到掌握进行权文化交流的手段和途径,脱离了文化交流这一目的,语言学习就等于无的放失.语言是传达文化背景与知识的运载工具,因而文化背景与知识积累同时又是掌握语言的基础.阅读教学事实上把语言这个载体的教与学和语言载体之内文化信息的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了.阅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文化导入作用.

㈢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1. 小学英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1.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 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背后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风俗习惯到历史宗教,从物质文明到社会制度,从价值观念到审美情趣等等。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用语言来记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也要用语言来描述,社会制度、价值体系、信仰、世界观等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语言可以记录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它就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即语言的变化反映文化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必然离不开文化教学。
1.2学习语言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有些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极其有限,而中西文化差异的范围又那么广泛,因此没必要把功夫花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以它为工具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我们用英语这门外语交际自然涉及跨文化交际。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具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交际提供前提,同时语言的得体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要想运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仅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成功交际提供保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渗透。
1.3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语言技能都无法脱离文化层面,单词、短语、成语、句子、语篇等各个层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教学PEP Book1 Unit4 We Love Animals时,一般我们都会用到:I like…这个句式。有个学生说:“I like pigs.”,不少学生都笑了出来,于是我便问了一些学生“What do you like?”不少学生特别是女孩子告诉我“I like cats.”于是我给他们解释了一下,虽然pig在我国一般有着“好吃、懒做”的含义,是贬义的,而在西方却是财富的象征;相反cat在西方则指的是魔鬼的化身,如“She is a cat.”不是说她像猫一样很可爱、很温柔,其真正的含义是指她的心地很恶毒。经过了这番解释后,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如果套用我们的文化,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1.4所学目的与文化意识的增强,促进小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作为中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应该把自己的祖国放在心中的。只有学好了自己本国的语言,了解了本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运用外语。因此,在进行外语文化的学习当中,我们应该自觉的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了解两中西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逐步地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
1.5开放的信息社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要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2. 曾经的“英语文化”的课堂失误
2.1顾此失彼,淡忘整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曾经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的学习和传授上,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缺乏整体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对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纵使满纸中英文注释,可是对文章的整体意思还是不甚了解。因此,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讲解,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个整体来讲授。
2.2违背规律,机械操作
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英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英语现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遣词不当或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影响沟通与合作。我曾经使学生将初读机械地分为: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单词,借助音标把音读正确;第二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讨论;第三遍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阅读应是一个综合的心智过程,美国学者W. S.格雷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步,这四步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都存在,只是侧重不同。为了将课文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读几遍本无可厚非,但像这样违反认知规律,将读的心理过程分化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散到每次的阅读活动中,将会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3割裂文章,只抓重点
我有时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单纯强调语言符号系统开展教学,即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记生词,学语法,念课文。这实际上只看到了语言的表象,会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能力培养,着眼于实践活动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仅仅注重语言点、知识点的传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而在教与学中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3. 渗透文化意识的措施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能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进行日常交际呢?怎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我结合PEP英语教材,在把握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的前提下,通过与学生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循序渐进地渗透文化意识。主要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3.1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
小学生喜欢动手和游戏,因此以游戏来吸引他们,以此产生对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
3.2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其中我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3.2.1通过词汇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
如“dragon”一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dragon是“邪恶”的象征;而在汉语中,“龙”却是古代帝王的标志。在教授单词时我还列举了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如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Green格林(绿色)等。最后我还补充了有趣的习语:black tea(红茶),White House(白宫),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的)。通过比较和补充这些知识,可让学生一些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义,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理解错误。
3.2.2通过课文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如有学生过生日,我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购买生日礼物。抽签决定谁担任售货员,谁担任顾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买好礼物后,到小寿星“家”过生日,现场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碟片或录像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
在教授“How nice!”时,要向学生渗透:在英语国家,当别人用“How nice!”夸奖你的东西时,你应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时,就应该适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对年龄问题没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尽量避免向英语国家的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在他们眼里,young代表生机、希望,old 则代表无用、累赘。“收入”、“去向”和“婚姻状况”等问题也是他们不愿随便被问及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不宜当成话题来谈论。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适时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3.2.3通过歌曲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挑选了几首歌曲,让学生听听、唱唱、动动、演演,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演唱《Old Macdonald》”一歌时,我让学生分组轮唱,边唱边叫,这儿呱呱,那儿汪汪,小鸡唧唧,老牛哞哞,猪仔噜噜,绕口令似的词,越来越快的节奏,同学们唱得、笑得气都喘不过来。在教学歌曲《There was an old lady》时,我先告诉学生,有位老太太吞吃了一只苍蝇,问学生老太太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她大概会死的。果然歌中就有这样的歌词。随后,我让学生想办法救救她,学生们七嘴八舌,有人提出让老太太吃蜘蛛。原来,接下去的歌词大意是:为捉蜘蛛吞下小鸟,为捉小鸟吞下猫咪,为捉猫咪吞下小狗,为捉小狗吞下山羊,为捉山羊吞下老牛,在吞下老牛以后,老太太死了。当然,这是一首荒诞的歌,但其中体现出西方人的特有的幽默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授了物物相克的生物链知识。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果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
3.3 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如果能在比较中学习和运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说打招呼吧,中国人见面很喜欢用“吃饭了吗?”来互相问候,而若你对英美国家人士说这话,他们很可能会误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加以说明。
如PEP Book1 Unit1 中有一句话“Bye, Miss White!”,此时我告诉学生,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师,英美国家习惯称呼老师Sir,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职业,一般不作为称呼语用。再如,在学到“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 it’s a secret.”,因为在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显得不礼貌。这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具体语境中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禁忌,我们才不至于陷入“虽能发音,却不会说话(说话不得体)”的尴尬境地。教会学生讲话并不难,教会学生说话得体却不易。说话得体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交际意识。
3.4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我们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我们经常举行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庆祝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
在新年联欢会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贺卡互相祝福。在圣诞之夜活动中,让学生听听歌曲《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西方有个Valentine’s Day(情人节),通常我们认为这是情人之间的特殊日子,忌讳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诉学生:在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人人可为此庆祝。并让学生自制爱心卡,送给朋友、老师、父母或任何喜爱的人。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教唱《Valentine’s Day》,让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和动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此刻情人节的含义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谈到鬼,我们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西方国家的鬼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却深受孩子的喜欢。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 or something to eat?”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竟然能如此有趣、好玩,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学生听后非常有兴趣
3.5借助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使用电教手段这一现代数学手段,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手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熟悉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而互联网的教育网站里有大量的知识信息,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在网络上寻找并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直接将网页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我在为英语兴趣小组选择上课内容时,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下载了以下背景知识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英国人见了面喜欢谈天气,这大概与该国天气变化无常有关。学生对网络获得的英语知识接受得快,掌握起来轻松。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3.6开拓第二课堂,拓宽文化视角
课堂教学之外,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
本学期我承担了我校英语团队辅导员一职,我将我们的团队活动定位为“文化大讲堂”。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过程中,我都会向我的队员们介绍一些西方礼仪方面的内容,包括交谈礼仪、饮食礼仪、拜访礼仪、礼仪“禁忌”等等。这项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并且队员们我鼓励大胆想象和创造,将一系列礼仪知识进行小品表演,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此外,我还提供一些书籍和资料,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西方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关系。曾有位学者说过,一种语言必然深深扎根于该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为了适应这个世界,为了更好的交流,我们即要掌握外语,又要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才能充分展现交际功能。教学中的文化资源开发,生成,利用使学生形成对文化特有的敏感和洞查力,给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能从简单的语言交流中透露出某种文化气息,让孩子做语言的使者,做最自信的交流。

㈣ 如何加强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一、必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
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 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
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 时期所特有的文
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 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
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
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
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
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 就是:"你真是一
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
贬义的,如 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
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 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
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
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 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
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和运用这种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
它的交际功能。《九年义务教 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
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 英语基础知识和为
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
一是英语 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
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 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
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 出"高
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
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 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
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 行正常的交际。例如:
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 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
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 警察局
这类地方才使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
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 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却被错
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语中的" high school(高
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
见外教,出于礼貌,想打个招 呼,便说:"Hi!Mrs Murphy,where are you going?
(默菲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 来很是正常的话,在
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
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 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
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 的能力,有时运
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
当他们饱尝了 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 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
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 最
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
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 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做为主食。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 了正确的词汇和语
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
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 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
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 ,在英语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
仅能使学生克 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
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 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
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 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
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特点的一些基本
常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背景知识 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
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 识
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
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 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
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 上讲,语言是文
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
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
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 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
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虽然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过一年,但仍深 感
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因此,做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
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 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
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
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
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 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
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 含的文化背景知
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
识等。教材中 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
"name,sports,busine ,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例如:在讲到
"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 以当"楼层"讲,
"The building has 7 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
中国说法一 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一楼"first floor",四楼叫做三楼"thir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 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
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 设13层
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
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 ,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
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 必要的解释,而
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
运用英语的方 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
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 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
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 、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

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 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
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 哪里,哪里,说得
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
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 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
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 美
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
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 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
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
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 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叫作
"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在讲到这儿时,我们应当让学 生了解美
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半用手而不用脚等等。又如:英国人说:
“Thankyou all t he same."(不管怎样也得感谢你。)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way."再如:英国人说:"Let's go." (我们走吧!)美国人说:"Shall
we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
"Let'sgo."(我们走吧!)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还有很多词,如:chips
(炸薯条),trousers(裤子) ,toilet(厕所),headmaster(中小学校校长),
uncle(叔叔)及一些短语和习惯表达方式等等,我们都可 以把它们和文化背景
及中、美、英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使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
国式的英 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五)寓教于乐。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
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
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 快的气氛中学习
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并能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
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 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
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
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的教给学生。

㈤ 如何增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多读、多练习。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科学内高效的阅读方法,快容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训练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提高。

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10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取得好成绩。

关于写作能力,在我们掌握了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素材、知识的积累就不是问题了,问题在于多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㈥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教学的内容,包括我们的民族文化,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思想会更丰富,思维会更活跃,交流会更得体。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英语课标》中指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发展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要想充分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必须采取多种方式。
1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些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通过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当在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

样,如Lovely day,isn’t it? It’s a fine day, isn’t
it?等等。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就适当提醒学生。中西方人给动物和颜色的文化附加意义也不是一样的,如在中国,有人听见You are a lucky
dog必然生气,但在英语中lucky dog是“幸运儿”, “clever dog” 意为“聪明的人,“It rains cats and
dogs”意为“下倾盆大雨”,“爱物及乌”的英语表达是Love me,love my dog;“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的英语表达是Every dog has his
day。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红茶在英语中叫“black tea”,而非red
tea.数字“thirteen13”在中国没有什么,但是在西方国家却是不祥的象征。原因是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在最后的晚餐上第十三个人的出现,出卖了耶稣,使耶稣蒙难,因此13
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一般来说西方国家门牌号,没有13号,电梯也没有13层。九年级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专门讲到了西方人见面的文化礼仪,谈论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学会尊重他人。日本人和韩国人第一次见面“bow”,巴西人和墨西哥人第一次见面“kiss”,美国人第一次见面shake
hands,而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见面 “shake hands”.从而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的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餐桌礼仪,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能懂有关不同国家的饮食eating
habits,生活习俗customs,提高对文明生活的认识。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意义,还应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通过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九年级的第二单元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Mid autumn Festival 及西方的万圣节Halloween
。这是一个典型的节日文化单元。圣诞节是为纪念耶稣诞生而在12月25日举行庆祝活动的节日。12月24日晚上被称为圣诞夜Christmas
Eve,是家庭团聚,共进晚餐,互赠礼品的时间。孩子们还会期待着圣诞老人Santa
Claus在圣诞夜送来礼物。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死后复活的重大节日。复活

热点内容
房子的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8-25 00:52:38 浏览:983
怎么微信翻译成英语 发布:2025-08-25 00:42:09 浏览:430
等你等的我心疼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8-25 00:38:59 浏览:643
他们会干什么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25 00:33:09 浏览:870
认识我的新同学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25 00:27:13 浏览:680
认怂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25 00:16:34 浏览:556
一些信息的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25 00:03:42 浏览:200
爱情小短文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25 00:03:42 浏览:891
软笔书法翻译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8-25 00:03:42 浏览:623
祝福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8-24 23:55:57 浏览: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