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快闪族英语阅读

快闪族英语阅读

发布时间: 2021-03-09 01:11:02

① 黑社会 英语怎么说

"黑社会" --in China it is called "Triad" or"Gangdom "
in USA and Sicily --> Mafia, and some times the small ones are called gangsters or gangs

Legally (what the congress and the court used) they are labelled as "subversive organizations" which includes the "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and organized crime syndicates.

帮头目 = godfather, "仅次于老大的二把手" =head of a family
"小头目", "中等头目", = lieutenant
"小偻罗(马仔)"=soldier
做世界 = Do the world

大茶饭 = Big tea rice

你讲乜鬼? = What the ghost are you talk?

我会比D颜色你睇下 =i"ll 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

无大无细=NO BIG NO SMALL

古惑仔之洋名:

大哥成 = Big Brother Seng

刀疤强 = Knife Scar Keong

蛇仔明 = Little Snake Meng

矛趸华 = Spear Put Wah

丧标 = Crazy Bill

金毛玲 = Gold Hair Leng

十三妹 = Thirteen Little Sister

傻强 = Silly Keung

山鸡 = Mountain Chicken

② 什么是快闪

“快闪行动”是新近在国际流行开的一种嬉皮行为,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许多利用网络联系的人,通过短信或bbs约定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同时做一个指定的不犯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然后赶快走人。又译“聪明暴民(Smart Mobs)”、“暴民(Mobs)”、“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快闪族”、“聪明行动帮”等等。反正,五花八门,称呼混乱。其中“闪”在闽南语中的意思是躲开、让开。
据英语新造字和句子的网上字典Word Spy,“快闪党”(flash mob)是group of people who gather in a usually predetermined location, perform some brief action, and then quickly disperse,意指一群人在预先约定的地点集合,进行简短活动后迅速解散。flash mob来自两个相关用语。一个是flash crowd,意指一班人突然同时进入一个网站,通常是响应一些活动或宣布;另一个是smart mob,意指一班意见相同的人在无领袖下利用先进科技,例如手机、email和网站组织发起集会。
flash mob一词最先在今年6月16日cheesebikini网站一篇题为“Flash Mobs Take Manhattan”的文中出现。“快闪党”活动策划人大多数匿名,各地不同。开先河的是美国纽约文化工作者比尔,但他不承认是领袖,也不认为“快闪党”可席卷全球,因为整个意念由嬉戏开始,有的是纯为搞笑,有的被视为社会或政治活动。他形容参加者都是“莫名其妙的一伙”。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堪称暴民运动的旗手,正是他在理论上前瞻性的推动,使得“快闪暴走族”这一运动成为席卷全球的风潮。

③ 有月光族 走班族 啃老族 还有什么族

时尚族群
差不多一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网页收藏夹里竟然没有一个中文网站。有很多词我在只知道英语或意语而不知道在中文中怎样表达,尤其是一些专业词汇。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安,因为这样的话我就会离中国社会越来越远,以至于回国以后出现culture shock. 高中时从意大利回国以后曾经很长时间在语文学习甚至日常沟通上都感到有困难,让我现在依然有阴影。被自己的文化冲击的感觉并不好。想象一下如果你长期不接触中文媒体,在这个新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很容易就会有很多词语不明白。于是我开始发掘并坚持阅读一些中文网站。至少我现在知道国内都在发生什么大事件,知道现任政府要员是谁,知道什么是新农村,超女前十名里大概都有谁,明白什么叫做“酷评”,什么称得上是“资深”。。。。。。

今天看到一个新词“草莓族”,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月光族”,“bobo族”,“嘻哈族”,“北漂族”啥啥的,于是又做了点小research,在这里不完全总结一下:

【BOBO族/布波族】该词最早出于《纽约时报》记者戴维·布鲁克斯 (David Brooks) 的著作《天堂里的BOBO族——新社会精英的崛起》(Bobos in Paradise: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BOBO由Bourgeois(布尔乔亚)及 Bohemian(波西米亚)两词缩略复合而成。也就是说,BOBO族是既赞成资本主义的布尔乔亚,又崇尚自由与解放的波西米亚。 他们具有典型的双重特制,一方面是占有了资产阶级式物质的社会精英,享受富裕成功;另一方面又渴望心灵的自由超脱,追求不羁与流浪。 比如,即使在最原始的森林腹地里呆着,他们仍能生活得舒适、讲究品位;用来流浪的豪华四轮驱动旅行车里装着应有尽有的一切:时髦的衣饰、精致的咖啡研磨机、各种旅行的工具、名牌帐篷、电子眼等现代文明的产物……

从BOBO又想到三类人:“小资”,“嬉皮士”(hippies)和“雅皮士”(yuppies)。 其实无论是小资,bobo,嬉皮士还是雅皮士,或者是市井小市民,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取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也许你早上还是小资,晚上就成了bobo,等等等等。

【草莓族】出于台湾,借草莓外表光鲜且疙疙瘩瘩,内里绵软不耐压的特性形容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鲜人,心理上承受压力、抗挫折能力差,就像是一压即烂的水果。 也称“柿子族”, “水蜜桃族”。“草莓族”也用来形容因新陈代谢不佳造成脸部坑坑洼洼,毛孔粗大,满是豆豆,粉刺的人~

【丁克一族/丁克家庭】这个我想不必多说了,就是指双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夫妻。由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缩写音译而来。 还有一种DINKY,Dual Income,No Kids Yet,双收入家庭,现在还没孩子(以后要不要不一定)。

【夹心族】一看便知,即指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育小孩,家庭物质基础尚不丰厚的年轻夫妇。又称为“三明治族”。

【拇指族】指热衷于发手机短信的人,因频繁地用拇指摁键得名,又称“短信一族”。与“拇指族”有关的新词语有“拇指信息”“拇指文化”,“拇指狂人”(指发短信成癖的人)。。。

【月光族】指月月把钱花光的人。无储蓄,敢于超前消费,高档消费,敢于花明天钱的人。主要指自己有工资的白领和花他人钱已享受今天生活的人群。

【SOHO 族】指居家工作人士。SOHO 是英文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的缩写,意思是小额投资、在家办公。SOHO 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尽管足不出炉,但可以借助谌话、网络等与外界保持输常的灏通。当今SOHO 族多为E-business从业人员,自由撰稿人、广告制作人、服装设计师、心理顾问、健康指导、摄影师等。

【校漂族】指因报考研究生、工作未落实、留恋校园等各种原因,仍滞留在校或在在学校周边租房住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已不是在读生,但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学校的资源生活,保留覑某些在校生的习性。“校漂族”是高校毕业生中尚未完全“社会化”,介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边缘人群”。

【嘻哈族】指热衷于跳街舞,打扮前卫,崇尚动感的年轻人。“嘻哈”译自 Hip-Hop。Hip-Hop 文化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一种街头说唱文化,中文译为“嘻哈”,90年代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盛行,近年伴随“韩流”进入大陆,在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中流行。许多“嘻哈族”耳朵上、鼻孔上、肚脐上都有一些饰品。

【闪婚族】从相识到结婚时间极短,闪电式结婚的人。对于“闪婚族”而言,5秒便足以爱上一个人,3分钟能谈一场恋爱,一个礼拜便能踏上红地毯……这种都市情感快餐现在越来越多。

【啃老族】它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袋鼠族”指到了工作、独立生活的年龄仍不愿脱离家而依赖父母维持生计的,不愿长大,独立的人。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社会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严峻的现实是,众多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而且还在坐吃老人们微薄的养老金。

【走班族】每天步行上下班者,是近年来城市从业人员中流行的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既免去交通拥堵之苦,又充分利用上下班时锻炼了了身体。

【爆走族】这个词最初好像来自日本漫画,指漫画中骑着摩托车狂奔的少年。也指疾走,很快的走路。爆走用来形容火爆,速度快。

【快闪族】快闪族”一词,是2003年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快闪行动”自2003年夏天发源于美国纽约之后,便迅速蔓延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 人们命名他们为:“聪明暴民”(Smart Mobs)、“暴民”(Mobs)、“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快闪族”、“聪明行动帮”等等。快闪族(Flash mob)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因特网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或一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然后迅速消失。。。据说北京王府井街头就出现过北京快闪族。

【抱抱族】几年前,一个名叫曼恩的澳大利亚人在悉尼街头发起给予陌生人“free hug, 免费拥抱”的活动,传达一种“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最近国内各大城市陆续出现街头抱抱族,不过还是给人感觉怪怪的,毕竟不大符合中国国情吧。

【玩牛族】牛仔裤迷恋者群体,其成员不仅爱穿牛仔裤、收藏牛仔裤,而且热衷于了解、钻研与牛仔裤有关的知识,熟悉牛仔裤的历史、款式、品牌。又称“养牛郎”,“羊牛”、“养裤”为该“族群”行话,指靠多年穿一条牛仔裤,尽量不洗嵛,借身体的曲线和汗渍,使一条高档的牛仔裤磨出自然的纹理,成为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裤子。养成一条牛仔裤一般要3年以上时间,期间几乎天天穿着,一年只能洗一到两次。

【飞特族】译自Freeter一词,Freeter 由英文的 free(自由)和 德文的 Arbeiter(工作者)结合而成。Freeter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工作方式。飞特族即指不求长期稳定的工作,为了有自主空间,更愿意“打短工”的人士。他们只是在需要钱的时候才找份工做,挣到一定数额后就去旅游或赋闲在家。他们的理念是“爱做就做,爱玩就玩,自由自在,不用老是要看老板脸色”。飞特族在西方一直很流行,后来传到日本,官方将其定为年龄在15至34岁之间,没有固定职业、非全日制临时性工作的年轻人。做“飞特”是日本年轻人向往的发展之路,根据政府估计,日本现有超过400万人被列入“飞特族”。时下,飞特族又由日本迅速蔓延到台湾,香港,大陆,飞特族族群日渐壮大

。。。。。。就到这吧,说不完了,其实还有好多。中国这种组合文字,只要崇尚一种事物就会出现XX族。其实这些词都是玩文字游戏的人创造出来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们所代表的社会时代特征却值得细细品味。现在社会真是太多元化了,人们也越来越个性,一不小心你就身兼数族的头衔,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人,每个人都必然被这个社会赋予了与多特制。

你是什么族呢~我是汉族。哈哈。

④ 快闪是什么意思

快闪就是:许多人用网络或其它方式,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的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它行为,然后迅速离开。其主要的特点是无组织、有纪律、只有发起者没有组织者、成员均来自网络、成员基本互不相识。

快闪起源:

快闪是英文FlashMob的中文翻译,它最早起源于周星驰导演的著名电影《整蛊专家》和《少林足球》的搞笑片段中,国外第一次快闪行动是在2003年5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

(4)快闪族英语阅读扩展阅读

经典快闪:

1、德国。张伞跳高:柏林的快闪族则于2011年7月30日首现,策划的男子在街头拿彩色雨伞,号令在场75人随意跳高、鼓掌或伸展双臂、转圈。8月1日傍晚6时过1分,德国柏林闹市区街头突然有40多个人一起使出手机,大喊“是啊是啊”,然后开始鼓掌。

2、意大利。假装买书:罗马是欧洲首个出现快闪族的地方。2011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钟内蜂拥至一家图书馆,向馆员查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书,时间一到,他们一同拍手15秒后迅速散去。

⑤ 快闪族用英语怎么讲

快闪族 聚会快闪族(Flash mob)
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因特网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
“FlashMob快闪族”,他们一般拥有高学历和有固定职业,只是平常接触电脑的机会多,并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行为,当然前提是不准损害社会和危及安全的言行。

⑥ 有谁帮我翻译一下这些英语报刊中的热词核和新词汇~~~~急!!

1.脱口秀主持人
2.麦肯锡公司
3.科索沃战争
4.头版
5.最新消息
6.分类广专告
7.低俗新闻
8.报纸代售处属
9.消息来源
10.佛里特街(特指伦敦报社新闻界)
11.外交关系
12.全球经济一体化
13.维持和平部队
14.武器核查
15.保税区
16.举报中心
17.众议院
18.联邦竞选法
19.性别差异
20.欧盟
21.兵役
22.富二代
23.大学生村官
24.草根文化
25.打黑(打黑除恶)
26.微型博客
27.温室气体排放
28.快闪族
29.宅度假(留家里度假)

⑦ 你好!请问你是内地的考生吗港大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很希望听一下宿舍生活等方面的介绍~~

其实我现在也只在香港读中学,
不过我看过一篇文章,是写港大生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港大的“族群隔离”
MM:
我来了香港,你却又去了台湾。我猜你一定很好奇我的港大生涯。
几乎一天之内就认识了一缸子人,不过全是欧美学生。你只要认识一个,就会骨牌效应般认识一大串。第一天,见到一个高个子,蓝眼睛金头发,是奥地利来的约翰。他直直走过来,问我要不要去浅水湾游泳。到了浅水湾,海滩上已经有十几个人横七竖八躺着,在晒香港的太阳。一发现我会讲德语,马上就有几个德语国家的同学围来。他们是奥地利或德国或瑞士人,可是都在外国读大学——荷兰、英国或美国等等,然后来香港大学做一学期的交换学生。
好啦,我知道你要啰嗦(我太了解你了):喂,安德烈,你要去结交香港本地生,你要去认识中国学生!对啊,可是很难。
国际学生自成小圈圈,并不奇怪。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接触亚洲,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摸索。就拿有名的香港小巴来说吧。没有站牌,也没有站,你要自己搞清楚在哪里下,最恐怖的是,下车前还要用广东话大叫,用吼的,告诉司机你要在哪里下车。国际学生就这样每天在互相交换“香港生存情报”。我比他们稍好一点,小时候每年跟你去台湾,对亚洲好像比他们懂一点,但是懂一点跟“泡”在那个文化里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没有真正在这里生活过,我也只能是一个旁观者,从欧洲的角度。
国际学生跟本地生没有来往,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语言障碍。港大的所有课程都是英语教学,所以你会以为学生的英语一定是不错的。告诉你,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我发现,很多学生确实能读能写,但是,他们讲得非常吃力。大部分的学生不会用英语聊天。最吃惊的发现是,香港学生可能可以用文法正确的英语句型跟你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什么东西,但是,你要他讲清楚昨天在酒吧里听来的一个好玩的笑话,他就完了,他不会。
但是你也不要以为国际学生就是一个团体,才不是。里面还分出很多不同圈圈。譬如说,美国和加拿大来的就会凑在一起;欧洲来的就另成一个小社会。你可能要问,是以语言区分吗?不是,因为我们——德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意大利人——在一起聊天,也是讲英语。所以我觉得,应该是比语言更深层的文化背景造成这种划分 ——你很自然地和那些跟你成长背景接近的人交朋友。美加来的和欧洲来的,差别大不大?我觉得蛮大的,虽然那个区分很微妙,很难描述。文化气质相近的,就走到一起去了。
表面上,这里的生活和我在德国的生活很像:学科跟时间安排或许不同,但是课外的生活方式,差不多。功课虽然还蛮重的——我必须花很多时间阅读,但是晚上和周末,大伙还是常到咖啡馆喝咖啡,聊天,也可能到酒吧跳跳舞,有时就留在家里一起看电视、吃披萨,聊天到半夜。
有语言,没有交流
你问我愿不愿意干脆在香港读完大学?我真的不知道,因为,两个月下来,发现这里的生活质量跟欧洲有一个最根本的差别,那就是——我觉得,香港缺少文化。
我说“文化”,不是指戏剧、舞蹈、音乐演出、艺术展览等等。我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
用欧洲做例子来说吧。我最享受的事情,譬如说,在徒步区的街头咖啡座跟好朋友坐下来,喝一杯意大利咖啡,暖暖的秋天午后,感觉风轻轻吹过房子与房子之间的窄巷。
美好的并非只是那个地点,而是笼罩着那个地点的整个情调和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沉淀。
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朋友跟街坊邻居习惯去那里聊天,跟老板及侍者也像老友。它是你的“家乡”跟“文化”概念里很重要的一环。香港却显得很“浅”——不知道这个词用得对不对。这里没有咖啡馆,只有蹩脚的连锁店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要不然就是贵得要死其实根本不值得的大饭店。至于酒吧?酒吧在香港,多半只是给观光客喝个毙掉的地方。还没毙倒在地上的,就歪在那里瞪着过路的亚洲女人看。一个典型的兰桂坊或湾仔酒吧里,人与人之间怎么对话?我写给你看:
酒客甲:乐队不烂。
酒客乙:我喜欢女人。
酒客甲:我也是。
酒客乙:要点吃的吗?
酒客甲:对啊,我也醉了。
酒客乙:乐队不烂。
酒客甲:我喜欢女人……
吧啦吧啦吧啦,这样的对话可以持续整个晚上。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
永远在赶时间
我还发现,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如果他们在餐厅、咖啡馆或者酒吧里会面,也只是为了在行事日历上面打个勾,表示事情做完了。这个约会还在进行,心里已经在盘算下一个约会的地点跟交通路线。如果我偷看一个香港人的日历本的话,搞不好会看到——09∶15-09∶45跟老婆上床,10∶30置地广场,谈事情。每一个约会,都是“赶”的,因为永远有下一个约会在排队。好像很少看见三两个朋友,坐在咖啡馆里,无所事事,只是为了友情而来相聚,只是为了聊天而来聊天,不是为了谈事情。
我有时很想问走在路上赶赶赶的香港人:你最近一次跟朋友坐下来喝一杯很慢、很长的咖啡,而且后面没有行程,是什么时候?
搞不好很多人会说:唉呀,不记得了。
人跟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在欧洲是生活里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香港没有这样的生活艺术。
国际学生跟本地学生之间没有来往,会不会也跟这种生活态度有关呢?
安德烈

没有逗留,哪来文化?
我是喜欢香港的
亲爱的安德烈:
我是喜欢香港的。每次回到香港,一到机场,我就觉得轻松。不管是从北京上海广州,甚至是台北,一踏入香港机场,那“文明”和“现代”的感觉总令我长舒一口气。空间宽敞明亮,秩序条理井然,法治使你对一切放心——即使是在面对它的警察;效率使你不必剑拔弩张,事情按一定的规律自动运转。
我也喜欢香港人;在财大气粗的港人后面有更多扎实而诚恳的人,在奢华炫耀的人后面有更多素朴纯净的人。你要慢慢地去发掘一个完全不同于它表面的香港。
可是,香港的文化是怎么回事?到哪里去?
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发现了香港的重大特征。刚来香港的时候,有一天我逛了整个下午的书店。袋子里的书愈来愈重但是又不想回家,就想找个干净又安静的咖啡馆坐下来。如果是台北,这样的地方太多了。钻进一个宁静的角落,在咖啡香气的缭绕里,也许还有一点舒适的音乐,你可以把整袋的新书翻完。
那天很热,我背着很重的书,一条街一条街寻找,以为和台北一样,转个弯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没有。真的没有。去茶餐厅吧,可是那是一个油腻腻、甜汁汁的地方,匆忙拥挤而喧嚣,有人硬是站在你旁边瞅着你的位子。去星巴克或太平洋吧,可是你带着对跨国企业垄断的不满,疑惧他们对本土产业的消灭,不情愿在那里消费。而即使坐下来,身边也总是匆忙的人,端着托盘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馆里弥漫着一种压迫感。
去大饭店的中庭咖啡座,凯悦、半岛、希尔顿、香格里拉?那儿无处不是精心制造、雕凿出来的“高级品味”。自己是旅客时,这种地方给你熟悉的方便和舒适,但是,作为“本地人”,你刚刚才穿过人声鼎沸的街头市场,刚刚才从两块钱的叮当车下来,刚刚才从狭窄肮脏的二楼书店楼梯钻出来,你来这种趾高气扬、和外面的市井文化互成嘲讽的地方寻找什么?而且,安德烈,你可能觉得我过度敏感——亚洲的观光饭店,即使到了21世纪,我觉得还是带着那么点儿租界和殖民的气味,阶级味尤其浓重。
那天,我立在街头许久,不知该到哪里去。
我们在谈的这个所谓“咖啡馆”,当然不只是一个卖咖啡的地方。它是一个“个人”开的小馆,意思是,老板不是一个你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财团,因此小馆里处处洋溢着小店主人的气质和个性;它是小区的公共“客厅”,是一个荒凉的大城市里最温暖的小据点。来喝咖啡的人彼此面熟,老板的绰号人人知道。如果因缘际会,来这里的人多半是创作者——作家、导演、学者、反对运动家……那么咖啡馆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舞台。
闲人请勿逗留
你还不知道的是,香港文人也没有台北文人“相濡以沫”的文化。文人聚在一起,一定是有目的的:谈一件事情,或是为一个远来的某人洗尘。目的完成,就散,简直就像“快闪族”。
有没有注意到,连购物商厦里,都很少有让人们坐下来休息谈天的地方。它的设计就是让人不断地走动,从一个店到下一个店,也就是用空间来强制消费。如果有地方让人们坐下来闲聊,消费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容许逗留的地方,都是给观光客、过路者的,譬如兰桂坊的酒吧、大饭店的中庭。可是,他们真的只是过路而已。而真正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却是没有地方可以逗留的。家,太狭窄,无法宴客。餐厅,吃完饭就得走。俱乐部,限定会员。观光饭店,太昂贵。人们到哪里去“相濡以沫”,培养小区情感?
问题是,没有小区情感,又哪里来文化认同?
你再看,安德烈,香港有那么长的海岸线,但是它并没有真正的滨海文化。那样璀璨的维多利亚海港,没有一个地方是你可以和三五好友坐在星空下,傍着海浪海风吃饭饮酒、唱歌谈心、痴迷逗留一整晚的。法国、西班牙、英国,甚至新加坡都有这样的海岸。你说,尖沙咀有星光大道呀。星光大道是为观光客设计的——一切都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让本地人在那儿生活、流连、生根。
这个城市,连群众聚集的大广场都没有。群众聚集和咖啡馆酒吧里的彻夜闲聊一样,是培养小区共识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一种“逗留文化”,对加深文化认同多么关键。但是香港是个没有闲人,“请勿逗留”的城市。
沉淀、累积、酝酿、培养
你说香港“没有文化”,安德烈,如果对“文化”做广义的解释,香港当然是有文化的:它的通俗文化、商业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甚至它的传统庶民文化等等,都很丰富活跃,很多方面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华文城市。但当我们对“文化”做狭义的解释——指一切跟人文思想有关的深层活动,香港的匮乏才显著起来。
在欧洲,咖啡馆是“诗人的写作间”、“艺术家的起居室”、“智慧的学堂”。巴黎的“花神”(Café de Flore)咖啡馆是西蒙-波娃逗留的书房,Le Procope是莫里哀和他的剧团夜夜必到、网络全书派作家逗留的酒馆。塞纳河畔的Duex magots和Brasserie Lipp是超现实主义派和存在主义哲学家逗留的地方。施威夫特(Swift)在伦敦的威尔咖啡馆(Will's)逗留,那是个文学沙龙,几乎主宰了17世纪的英国文学。罗马的古希腊咖啡馆(Antico Greco Caffe)曾经是瓦格纳、拜伦、雪莱逗留之处。维也纳的中央咖啡馆(Zentral)曾经是弗洛伊德和托洛茨基逗留的地方。艺术家在苏黎世伏尔泰逗留过的酒馆开展了达达艺术,知识分子在布拉格的咖啡馆逗留而开启了1803年政治的启蒙。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我们能不能说,没有逗留空间,就没有逗留文化;没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没有文化?
筋疲力尽的“搏杀”
可是,安德烈,我们大概不能用欧洲的标准来评价香港。你想,假定有一千个艺术家和作家在香港开出一千家美丽的咖啡馆来,会怎么样?“逗留文化”就产生了吗?
我相信他们会在一个月内倒闭,因为缺少顾客。你可能不知道,香港人平均每周工作48小时,超过60小时的有75万人,占全部工作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工作时间之长,全世界第一。这,还没算进去人们花在路上赶路的时间,一年300小时!你要筋疲力尽的香港人到咖啡馆里逗留,闲散地聊天、触发思想、激动灵感?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但是香港人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精神上。“搏杀”精神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安德烈,这是香港的现实。这样坚硬的土壤,要如何长出经济效率以外的东西呢?
MM

谁说香港没文化?
菲利普给安德烈的信:
安德烈,
住了两年香港以后回到德国,还真不习惯。香港是超级大城市,皇冠堡是美丽小镇,这当然差别够大,可是我觉得最大的差别还是人的态度,文化差异,实在太大了。
你说香港没有咖啡馆,没有安静逗留的地方,香港没有文化。我觉得,安德烈你还不懂香港。香港确实很少咖啡馆,尤其是那种很安静的,可以让人泡一整个下午的很有情调的咖啡馆。可是,这样就代表“香港没有文化”吗?
回到德国以后,我周末的日子大概都是这样过的:放了学先回家吃中饭,然后和两三个同学约了在小镇的咖啡馆碰头。在一个静静的咖啡馆里头,你就会看见我们一堆十六岁的人聊天,聊生活。喝了几杯Café Macchiatos以后,天大概也黑了,我们就转移阵地到一个小酒吧去喝几杯啤酒。德国的小镇酒吧,你知道嘛,也是安安静静的,有家的温馨感。
我在香港的周末,放了学是绝对不会直接回家的,我们一党大概十个人会先去一个闹烘烘的点心店,吃烧卖虾饺肠粉。粥粉面线的小店是吵死了没错,所有的人都用吼的讲话,可是你很愉快,而且,和你身边的人,还是可以高高兴兴聊天。
吃了点心和几盘炒面以后,我们就成群结队地去市中心,逛街,看看橱窗,更晚一点,就找一家酒吧闯进去。
对,就是“闯进去”。在德国,十六岁喝啤酒是合法的,香港的规定却是十八岁。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德国少年在香港进酒吧虽然不“合法”但是很“合理”。你说守在酒吧门口的人会不会挡我们?告诉你,我们假装不看他,就这样大摇大摆走进去,很少被挡过。我想,我们这些欧洲青少年在香港人眼里,可能十六岁的都看起来像二十岁。常常有人问我读哪间大学。MM在城市大学教书时我就说城大,MM到了港大我就说港大。
我们点可乐,有些人会喝啤酒。我偶尔喝杯啤酒(你不必多嘴跟MM说喔!)
(你去过深水湾吗?那里常有人烤肉,整个下午,整个晚上,香港人在那里烤肉,谈笑,笑得很开心。)
MM说,她买了一堆书以后,到处找咖啡馆,很难找到,跟台北或者欧洲城市差很多。我想反问:那在德国怎么样呢?你试试看下午四点去找餐厅吃饭。吃得到吗?大多数德国餐厅在下午两点到六点之间是不开火的——他们要休息!
或者,在德国你三更半夜跟朋友出去找宵夜看看,包你自认倒楣,街上像死了一样。
所以,你只要比一比我的德国周末和我的香港周末,两边的文化差异就很清楚了。老实说,我一点也不觉得香港没有文化。
总体来说,我喜欢香港胜于德国。香港是一个二十四小时有生命的城市,永远有事在发生。而且,在香港真的比较容易交朋友,香港人比德国人开朗。我在香港只住了两年,在德国十四年,但是我在香港的朋友远远多于德国。昨天刚好跟一个义大利人谈天,她在德国住了好几年了。她说,德国太静了,静得让人受不了。德国人又那么的自以为是的封闭,芝麻小事都看成天大的事。
我跟她的感觉完全一样,而且觉得,中国人跟意大利人实在很像:他们比德国人吵闹喧哗,是因为他们比德国人开朗开放。
香港唯一让我不喜欢的,是它的社会非常分化。譬如说,我的朋友圈里,全部都是国际学校的人,也就是说,全是有钱人家的小孩,付得起吓人的昂贵学费。半年来你的交往圈子只限于港大的欧洲学生,几乎没有本地人,你说原因很可能是语言和文化差异造成隔阂,可是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是:有钱没钱,才是真正的划分线。
譬如说,我在香港整整住了两年,几乎没有认识一个住在公屋里的人。而我们家,离“华富”公屋不过五分钟。比较起来,德国的阶级差异就不那么的明显,不同阶级的人会混在一起。我的朋友里头,家境富有的和真正贫穷的,都有。
我觉得你在香港再住久一点,那么香港的好处和缺点你可能就看得更清楚了。

是在 亲爱的安德烈里面看到了,我来香港的时候老师发给我看的

⑧ 找一部关于舞蹈的英语电影,那里面有一个什么舞蹈社

《舞出我人生4》
简介:
故事将搬到迈阿密,女主角艾米莉是一个富家女,本来是内想来这里成为一容名职业舞蹈演员,但却意外爱上了一个快闪族男孩肖恩(快闪族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互联网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舞蹈或做别的事情)。肖恩有一个快闪俱乐部MOB,然而这个俱乐部所在地就要被拆迁用作别的地皮开发,需要搬迁的有上千人,造衅者正是艾米莉的老爸。为了抗议拆迁,艾米莉不惜牺牲自己的舞蹈梦想加入了肖恩的俱乐部,并且跟肖恩一起抗议拆迁,对抗自己的父亲。

⑨ 英语翻译 Flash Mob

Flash Mob
快闪族 聚会快闪族(Flash mob)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因特网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

热点内容
请问我这句英语到底该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17 01:19:00 浏览:726
他读书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17 01:18:25 浏览:686
本地人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8-17 01:14:02 浏览:792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他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17 01:13:57 浏览:42
动词原形找到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17 00:51:44 浏览:262
我们将要去长城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8-17 00:51:34 浏览:259
不要在上课的英语怎么翻译吃东西 发布:2025-08-17 00:51:34 浏览:82
因为你曾经爱我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17 00:50:19 浏览:214
我爸爸是不工作的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8-17 00:43:07 浏览:895
胶态硒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8-17 00:31:07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