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何中国人学英语擅长阅读却不擅长听力
应试教育的副作用啊,简单说就是一个问题,“听力对高考来说重要么?”
❷ 德国人不重视读书中国人重视读书
书籍是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载体,让我们看看,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是怎样热爱读书的。“世界读书日”就起源于西班牙,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节日期间,这个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俄罗斯:家庭藏书总量超过图书馆藏书量10倍
读书是俄罗斯民族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在他们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
在各类图书中,俄罗斯读者最爱读的是文学作品。俄罗斯城乡密布着图书馆网,莫斯科国立列宁图书馆是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
俄罗斯人把家庭藏书多少看成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其居民家庭藏书总量超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的10倍,平均每人每天用于阅读报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时间近1个小时,居世界之首。
法国:图书馆遍布各地 拥有家庭“图书馆”是种时尚
法国人爱读书在欧洲比较有名。巴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书摊、书店,塞纳河边还有一条专门卖旧书的长廊,成为巴黎一处特有的人文景观。如果你到法国人家里做客,可以看到几乎家家都有藏书,拥有家庭“图书馆”是巴黎人一种经久不衰的时尚。
法国著名民意调查机构IFOP发布的一项统计指出,55%以上接受调查的法国人说他们去年阅读了1到12本书,24%的人阅读了12本书以上,其中许多人达到了20本。法国人人均读的书多于人均买的书,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法国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它们向读者提供免费的借书服务。
日本:推广青少年阅读 手机可提供20类文学作品
日本是公认嗜读书的国家,这是其重视教育的结果。
现在,日本已达到100%的初中教育,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本人的读书习惯也有所改变。
手机阅读普及率逐年上升,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他们的需求已由传统的纸书转变为现代的手机读书。
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手机用户就可以阅读出版商提供的多达20类的文学作品。
以色列:爱读书是传统 平均每人每年买10到15本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平均每个以色列人每年要买10到15本新书,他们的阅读量更是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
这种爱读书的习惯渐渐从上一代人身上传到了下一代。有的以色列人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每读一句,就让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让他们明白读书是一件甜美和快乐的事。
德国:1/3的人几乎每天读书 读书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说过: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德国人对这种“谈话”有着巨大的热情。
不管是地铁、公园还是医院的候诊室,你都能看到很多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
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1/3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书籍已融进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他们来说,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在德国买书很方便,一座一万多人的小城镇起码会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韩国人均年阅读量约为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8.4~8.5本,美国8.7本。
历史上的中国人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今的中国却被国民的低阅读现状所困扰。各种比较让“不阅读”成为“中国人”今年的又一个定语。先是有数据称,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人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连1本都不到。接着有新数据指出,北欧国家人均年阅读量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再接着,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引起热议。
其实,差距没有这么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
本,美国8.7本,但他们也有大概四成以上人不读书。
不过,这些数据仍然明显高于我国的国民人均阅读量,也的确是事实。
❸ 令人忧虑 不阅读的中国人的读后感怎么写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主要讲了作者在德国至上海长途飞行中,看见玩ipad的 基本是中国人,而这些人是在玩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看书。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中国乘客只有少数人看书,大多数在商店里穿梭购物,大声谈笑,比对价格, 打电话也是大声交谈,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而欧洲人大部分是在安静的阅读中渡过,即使打电话也是低声细语,生怕吵到旁人。
闲时多阅读可以增长见识,也能让人平心静气。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不仅是直接传递知识的方式,也是经验的积累,将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 抒写成书广泛传播出去,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文化和知识的交流融合,还能让有限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宽。如今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早已见 怪不怪,或已麻木不仁。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到从三、四岁孩童,到六七十岁老者,无不为能上网,能打游戏,刷微博而快乐,加上新闻媒体过度宣传又起到推波助澜 作用,使得全民视玩三G手机、掌上电脑为时尚,悠闲享受阅读者成为老土,另类。
据有关报道说国人年均读书0.7本, 我不知这数字来源是否准确。就我个人而言,不会麻将,对网游没有兴趣,书店里卖的纸质书籍太贵,又都是各类辅导书籍占据了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由养生学, 成功学所统领,只能对着电脑点开书架,找一本书追着看,不失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不过要想找一本喜欢的书不容易,能读到一本有意义的书更难,所以很多人愿意把时间耗在打牌搓麻,网络游戏上,应试教育也让孩子和家长感到学习压力山大,没时间,没精力阅读课外书籍,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想快点逃离苦海,自然很难建立阅读兴趣。
有 学者说过: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 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那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我们需要阅读充实自己,民族文化传承也不是靠微博、麻将、网络游戏支撑,如果文 化沙漠化,是永远无法支撑起五千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民族。
一个民族靠文化基石垫底,阅读又是多元的兼收并蓄,静下心来从阅读中获得智慧和力量,命运是靠知识改变。无论上网还是逛书店,为自己多留意收集几本经典书籍,有益无害!
❹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作者是谁
印度工程师孟莎美
❺ 不阅读的中国人阅读 作者写了哪几个中国人不阅读的场景
《不阅读的中国人》来,
作者源写了哪几个“中国人不阅读”的场景?
答:1.飞机上,很多中国人都在玩手机;
2.机场候机时,很多中国乘客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3.在火车站候车时,很多中国人在打电话或玩手机。
❻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假如你是王芳,请你针对这一问题,以一
Dear fellow students, Recently, it’s reported that fewer and fewer Chinese are seen reading in public places. As school students, I strongly think we students should form this good habit of reading. Firstly, reading can enlarge our knowledge and know more about what has happened at home and abroad. Secondly we can learn how to improve our learning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our reading skill and writing level.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know how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We can find the ways in books. If we want to be good students, we ought to be able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To do this. We must be keen reading. Therefore, dear fellow students, let’s take a great interest reading and take action from now on!
❼ 中国人为何不读书
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也许这些统计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不喜欢看书。
早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来人左右的小镇,有四五十个麻将馆四五家网吧是常事。
麻将馆白天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可以说,不论文凭高低(不能说文化程度高低,因为中国的文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当中,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查阅资料或者阅读的学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来讽刺公务员整天无所事事的话: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明那时候还有很多公务员在看报纸,但自从网络化办公后,网络带来的海量阅读材料反而没有人读了,报纸更是无人问津。我到过不同部门的办公室,很多人或公开或偷偷摸摸在网上斗地主或偷菜。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更是感叹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从愈演愈烈的论文抄袭、剽窃来看,他们之所以冒这样的风险干这样见不得人的勾当,说明这些学者写不出东西来了。写不出东西的学者,肯定是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老本吃完了,才会江郎才尽。一个经常读书学习的学者,哪有写不出东西的道理。
由是观之,中国人年读书的本数,也许比统计的还要少。这样的读书量实在是让人忧心。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材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吗?我看有点悬。
中国人不爱读书就两个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直到近几年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上述国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也最重要的因素。
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回去把作业做好。而家长督促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
在学校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在家里面躲着家长看课外书绝不是传说。读书并没有引起国民的重视,你只要在学校走一转,你还有可能听到校长或教师无所谓地说:我最不喜欢看书。很多中小学的图书馆都是摆设,很少有学生去借阅。而家长只晓得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我估计,在中国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有50册藏书的肯定不多。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❽ 求问关于中国人为什么不阅读的吐槽
近日,一名居住在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写了一篇《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担忧起了中国人的不阅读,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吐槽。我看了一下,对不阅读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阅读是为了获取某种知识或能力,而现在获取的途径很多,比如网络一下,用不着读书。 2、中国人一天工作很累,没有法国人等国外人那么悠闲,哪有时间和心绪阅读。 4、拿着手机、ipad、电脑和书本在飞机、地铁、火车等公众场合读会被人认为“有病”,不好意思。 5、现在的书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好的,不值得一读。等等。 先从第一条来看。中国人是实用主义,没错。中国人读书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古代是为了进入仕途。半生苦读,一日高进,就如范进。现在从小学到高中,读的是课本,目的是为了考个大学。大学读书,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工作了,读书是为了获得某种能力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这现在基本不用读书,上网一搜便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是阅读的,只是不是孟工程师意义上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是自己与另外一个自己——灵魂——的对话。从孟工程师的观点来说,中国人不阅读毫不夸张,甚至自古如此——个别时段除外——如80年代大学校园的一阵子的读书热。 再说第二条,说的没错,读书确实需要闲暇,需要有“悠闲”。中国大多数人疲于奔命,无暇读书,无心情读书,这个豆麦也承认,但这不能是完全放弃阅读,走向娱乐的借口——所谓的累得要死,娱乐、放松是正途,看电视、电影、网络小说、聊天、看图、刷微博、微信等等,就是不愿花十分钟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散文、一首诗。放松没错,娱乐也是必须,但不去真正的阅读,这不能作为理由。因此,对于这条,豆麦只认同一半。 至于说看网络小说、畅销书等等,也算阅读,豆麦和孟工程师的意见一致,那不叫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见上——至多可称作一种消遣,和打麻将、侃大山没多大区别,只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第四条,恰恰从反面反映出中国人不阅读到了何种地步——你手捧一本好书来读,或用ipad、手机等在火车、地铁、飞机上读有点深度的书会被认为是书呆子,有毛病。呜呼,中国不读书的风气已至此。豆麦也曾身同感受,深有体会。 第五条,确实,现在书的质量成下降趋势,粗制滥造,低俗跟风、甚至是胡乱编造的书太多,骗钱的书太多,不少不值得一看,有的一看反而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阅读反而是好事。但豆麦还是认为,每年总有几本值得一读的书,每月也有值得一品的诗文,总有独立思考的文章。因此,这也不能成为不阅读的理由。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没有“真正阅读”的传统,读书要么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要么就是为了消遣——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恰恰忘了通过阅读与自己的灵魂来一次对话,整理整理自己的灵魂,从而使自己更活得“自在”一些,更明白一些;而不是正因为我活得很累、很“不自在”,所以我要看什么书,消遣都来不及。 “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旁观者清,一个印度的工程师,担忧的不无道理。他绝不是蛋疼,来管中国的闲事,我倒觉得他有中国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附:孟莎美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
❾ 中国人是不读书还是读不到好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更喜欢情节热闹、搞怪的网络文学,或者对实用性图书非常热衷,更有人养成了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读书观”,将读书当做赶时髦、炫耀的工具,被出版人、荐书人或者花花绿绿的广告牵着鼻子走。人们在浮躁猎奇、品位低下的庸俗读书观和实用性读书观中已陷得太深。如此眼花缭乱,心如沸水,怎么会有淡定从容的读书观呢? 说白了,不是名著太深奥,而是读书者太肤浅;不是名著过时了,而是看书时太功利、短视;不是名著不好读,而是没有用心读,缺乏宁静从容。 爱默生在《书籍》一文中对读者提出三条实用准则:第一,绝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其实,也是劝告人们,要会读书,要读好书。这不正是对“死活读不下去榜”的无声批评吗? 竞争时代步伐很快,却仍然需要悠然、缓慢的读书心态,完成读书应有的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电子读物多了,仍要避免读书速成化,杜绝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多靠拢名著,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收获。
❿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是什么时间写的
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有太多拐弯抹角或阴阳怪气地丑化和矮化中国人的段子在日夜不停地流传,似乎“中国人有劣根性”“中国很差劲”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的普遍共识,这时常让我想起当年纳粹大搞丑化犹太人宣传时的情景。然而更讽刺的是,当年那些宣扬犹太人没有信仰、没有素质、没有道德、没有文化的段子印刷品,有很多就是从犹太人开设的印厂里被制作出来的。 。 。
然而就是这些彻底的谣言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力,让我们开始对自己政府、体制、国家、民族甚至是文化和基因产生自我怀疑,进而开始自惭颜秽,卑躬屈膝,对西方人所说所讲言听计从,不敢怀疑,只顾反思。可是没有什么比盲目的反思更为有害,因为它会诱骗我们背弃自己的历史,背弃自己的文化,背弃自己的希望,背弃自己的民族,背弃自己的信仰,最终导致我们变成一个自暴自弃的民族。 。 。
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到,今天中国的媒体圈子和网站编辑圈子,对西方的夸赞和对中国的贬低也已然成为了一种媚俗的时尚。他们言民主必谈希腊,赞社会必提欧美。 。 。
然而他们却不能解释一个问题,假如西方文明真的如此优秀的话,那为何西方文明屡屡在自相残杀中灭亡,而中华文明尽管总是遭到外敌入侵却从不灭亡且绵延至今? ------------------------------------------------------------------周小平《少年你真的了解这个国家吗?》
相关阅读 突然觉得祖国真不容易 (转载) – 铁血网
突然觉得我们中国真是真心不容易,国力要和美国比,福利要和北欧比,环境要和加拿大比,机械要和德国日本比,华为中兴要和苹果三星比联想要和 ibm比,长城奇瑞要和通用丰田比,龙芯要和 intel比, c919要和波音空客比... 一个国家的制造vs整个世界全部高端... 可能有人要说我愤青了,但是我不知道有哪个国家建国60多年靠自己的努力达到中国目前的高度的。。。。 想想中国50年前是什么样子,不说50年前,20年前大陆是什么样子! 这个你们小时候都有印象吧!而国外又是什么样子!…作为中国人我骄傲。 是谁让你们一边嘲笑金正恩世袭, 一边又对美国总统老子走了儿子上,儿子下台了老婆上的事实视而不见的?? 是谁让你们一边嘲笑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却对美国合法使用瘦肉精导致不能达到中国标准而屡遭退货视而不见的?? 是谁让你们嘲笑中国企业没原则没标准,却对德国用马肉冒充牛肉视而不见的?? 我爱中国 是谁让你们嘲笑蒙牛伊利奶粉有三聚氰胺,却对新西兰奶粉双聚氰胺超国标8倍视而不见的?? 是谁让你们相信了中国官员很傻帽,张嘴就是屁话,比如“反对我就是反对党” “我爸是李刚”,可是你们听过录音吗? 人家根本不是那样说的啊!是谁在误导你们?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误导你?你有没有思考过原因?? 是谁让你们相信只有中国人会山寨,却从不提德国和美国都是因山寨成功而走向辉煌和富有的历史事实?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类似的谣言段子会越来越多,内容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 骂完土壤喷历史,喷完历史侮民族,侮完民族辱国家。 辱完国家反军队,反完军队毁政治。 他们会编出或者夸张出跟多内容丰富多彩的段子 我不可能永远逐条向你们解释这些都是有违常识的段子,不可信。 所以能拯救你们不被洗脑的,惟有知识本身。 你可以不相信政府,但你因为不相信中国政府而去相信了外国政府, 那你其实比那些只相信中国政府的农民更加小农思想。 ——因为你的身边充满了谎言与诱骗, 所以当你下次要说出:“中国怎么怎么,人家外国就怎么怎么的时候。” 不妨先停下来思考片刻,究竟这算不算中国特色,还是人类通病。 这世界有太多中国设计师到处嚷嚷“国外的设计师最棒,中国的全是垃圾。” 这世界也有太多的中国研究员到处嚷嚷“国外的科学家最棒,中国的笨得要死”。 这世界也有太多人张嘴就是“人家外国人最棒,中国人则完全不行。” ——说得好像他自己,他爹妈都不是中国人一样。 可是现实却是:美国搞四代机搞了16年,中国搞四代机只搞了7年,美国发射火箭失败了几十次,中国只失败了几次。 美国3D打印技术只能打印塑胶部。 中国不容易,我为我是炎黄感到骄傲。 也许我们都会觉得同样的岛屿争端,韩国的表现比我们硬气,比我们显得更加寸土不让;但是现在看来,其实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国家之间的争斗,台面下的东西远远多于台面上摆出来,一个国家一开始就打完所有底牌,那么意味着他以后将无底牌可打。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玩牌的时候,谁会一开始就把炸弹、同花顺、大小王这样的大杀器在一开始就丢出去? 韩国在独岛上表现的确实很硬气,军舰巡逻,总统登岛,等等,看着是很舒心,很解气,但是别忘了,日韩是同一个干爹,日韩是在他们共同的干爹制定的规则下玩的,舒心完了,解气完了,争端还在那,该是啥还是啥。 为什么感觉中国那么差却觉得别的国家那么好 中国那里差? 你们还不是道听途说、那些所谓的媒体!美国犯罪公认的比中国高 很多人吐槽说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中国是以牺牲敌人十倍甚至百倍的代价结束战争的,但是,你怎么能忽略掉这些战争使中国在二战后获得的那些政治话。 中国已经不容易。不要人云亦云 别人说中国坏你也说中国坏! 当你能安静坐在这里骂中国的时候是谁给你的?是祖国。没有祖国你是个屁。 有人说,无所谓了,人家美国的黑人白人都一样和平共处。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可我的朋友们啊,你们看到的这只是目前这短暂的和平时期,这只是美国经济相对富足的时期的表象而已。你们知道不知道,每次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如1939年、1967年时,都有大批黑人被活活打死,因为失业的美国白人会抱怨是“黑鬼抢走了自己的工作。” 1916年时,一个黑人路过华盛顿广场,被一群失业的白人青年抓住,用铁丝捆起来,架在火堆上活活做成了人肉烧烤。 围观的人拍照取乐,路过的警察也很多,却无人心生怜悯。 在中国国力最弱的年代,每一根美国铁路的枕木下都埋着一具中国人的尸骨。 当你知道了这些,当你回想起过去这些海外华人的悲惨历史,你还会相信:无论国家怎么样,只要移民了就能过得很潇洒这种鬼话吗? 美国一边公开宣称不是中国死就是西方亡,一边又拼命告诉中国民众:你们的政府有问题啊,必须推翻它,然后你们就能过上比现在更好的日子。——请问,还有比这更可笑和自相矛盾的逻辑吗? 但是,是谁让你们轻易地选择了相信这些谎言?诸位亲朋好友,扪心自问。 国家翻了想想自己! 我亲爱的朋友们啊,你是不是觉得那些领导说什么就信什么的人特别可悲,可怜,奴性? 那你想想,盲目相信“人生导师”“成功人士”“异见人士”的人和盲目相信领导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以为只有领导对下属不会说实话是吗? 那我告诉你“人生导师”“成功人士”“异见人士”对你同样也没有半句实话。 马云多次公开批判中国工业化进程,说不如青山绿水的中国好,但马云绝不会告诉你他是中国工业化最大的受益人,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阿里巴巴和淘宝。 马云们这样说,有他们的目的。 李承鹏恶骂中国政府遣返“脱北者”,但他绝不会告诉你美国遣返“脱墨者”时根本不顾那些可怜人的死活。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经常说自己是自由经济的受益人,是美国梦的代表,但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一个的父亲是国会议员(相当于中国部委级高官),另一个的外公是银行家,母亲是美联储的高管(相当于央行的部委主任)。 李开复说纽约 60万美金一套别墅,比北京便宜多了,但他不会告诉你那套所谓的别墅其实是个仓库,而且离纽约市区开车需要四个多小时。 薛蛮子说美国房连地皮一起卖,但他不会告诉你那块地想传给儿子要再交45%的钱,而且每年按估价(由美国政府人工估算价格,纯人治)2.5%交税,一旦交不起就收回。 美国政府是没有拆迁的问题,是因为原住民已经被他们杀光。 美国是没有面包车校车,是因为他们有90%的人口都住在城里,不需要开小面包绕山路去村里接孩子。 而城市化生活需要更多的高铁、需要更多的核电站、需要更多水电站、需要更多的 PX 产业、需要更多的塑料、需要更多的矿山、需要更多的水泥路,把食品、水、生活物资从几千里外的地方源源不断地送进来,以供人吃喝穿住用。 如果你有心,可以找一个周末的夜晚去八达岭高速看看那些一眼望不到头的货车车流。看看那一车车满满的蔬菜、肉类、饮料是如何送入我们的城市,你再来谈谈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提升工业化指标。 ——我们当然要继续加快建设,而不是“停下来等一等人民”。我们的思想是可以停下来休闲一下,但我们的胃绝不会等待哪怕一天。 在夏日的微风中,在北京的蓝天下,我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还有草坪上散步的老人以及孩子,真切地希望这一切能够永恒。 中国就像一个饱受指责但自强不息的农村孩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着人们对他的印象。 一开始人们嫌他土、脏、穷,他自己也因此自卑过、犹豫过、哭过、闹过、愤怒过,但至于他安静下来,埋头做自己的事,不再关心别人说什么。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有6亿人走向了小康。 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娃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新青年。 这种规模的沧桑巨变就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绝无仅有。 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政治体制更优秀,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民族和种族更优秀, 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仰。 如果生在中国,你的命运和收入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都还要认为体制不公的话。那么如果你生在阶级20年前就固化了的美国,或者阶级在30年前固化的日本或欧洲你又当如何呢? 所谓国外社会整体收入为橄榄型,根本就是个鬼扯,只能骗凤姐。 根据美国去年自己的公布的数据表明:有40%的美国人,只占有社会0.2%的财富。 这分明就是铁三角,哪像橄榄了? 中国人的骄傲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圣经上说:“魔鬼永远都是以天使的面孔出现在世间。” 圣贤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如今这社会一百个人里,难以找出三个人支持政府,大多数人都沦为了公知的信徒。 ——末日审判时,只有罗得一家三口得到救赎, 不是因为他们和城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一样,而恰恰因为他们是俗流当中少见的例外。 除此之外,知识是人生最重要的防火墙,但知识绝对不在杂志、报纸、或者段子里。 有条件的话,推荐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以及《台湾史》《欧洲史》《欧洲战争简史》《亚洲战争简史》《联邦论》。 当你了解完直到18世纪,整个欧洲地区,都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民结婚当天新娘必须献给地主或者城主破处之后,你再来跟我谈一谈中国是怎样的一个文明。 这篇文章里的很多话容易得罪人,我本不当说,也不该说。但目前这种形势下,已是不得不说。 文明和理性需要星火传递,如果当初你不说,他不说,王小东老师也不说,就不会点醒像我这样的人。 因此今天我也一定要说,哪怕这些话对99%的人最终都是无效的,但只要能点拨1%的人就已经相当值得了。 我们都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在目睹这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着这场东方文明对西方霸权的终极逆袭。 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耻辱的民族和国家正本清源。 我的朋友,请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不要让子孙后代责怪我们今天的愚钝。 国家!荣誉!忠诚!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