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
Ⅰ 浅析外语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及训练
浅析外语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及训练
论文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外语教学应用训练
论文摘要: 英语教学策略经历了一个逐步理性而又注重效用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受教育者需要学会学习,成为策略型学习者。培养“精通学习”的策略型学习者,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元认知策略不仅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也是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基础。本文首先结合该领域理论研究发展状况对元认知策略的内涵的进行了探究,进而指出了元认知策略的特点,及训练运用元认知策略指导二语习得的方法和途径。
一、元认知策略内涵的探究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国外元认知策略研究状况。自上世纪70年代起,国外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步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O’Malley和Chamot认为,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对学习的计划、对理解过程的监控以及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我评估。培养学习者元认知策略最重要的是承认、培养、开发和提高所有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二)我国元认知学习策略研究状况。近年来,受西方学者的影响,我国学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始全面关注元认知策略的研究,研究方法也逐步多样,成果不断涌现。
文秋芳对英语元认知策略的研究结果显示,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她将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与学习过程有关,包括制定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也就是元认知策略;管理策略既包括管理认知过程,又包括管理情感过程。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材料直接相关,且只用于语言学习。
二、元认知策略的特征
元认知被当代心理学家视为思维结构中最高级、最核心的因素,并且是开发智能、提高学习能力的突破口和关键。元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不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一般学生强,而且善于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元认知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与年龄增长成正比。元认知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着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自控能力逐渐增强。随着关于活动规律、实践对象以及自身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知识的不断丰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身实践活动做出独立判断、决定和行为经验的日益增多,学生积极主动调整和控制实践活动的能力便开始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
(三)由不自觉过渡到自觉及自动化。随着自觉监控的经常运用和完善,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变得娴熟,最终达到自动化水平。
(四)由局部到整体。随着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及元认知知识和体验的增加,他们的自我观察、自我监控才不断从某一环节扩展到学习的整个过程,迁移到不同学科的学习上。
三、元认知策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应用
Oxford主张将策略培训集中于策略意识的培养,并分五个层次进行训练:(1)无策略意识培训,教师通过特别设计的教学任务或材料,让学生下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一些策略;(2)感悟力培训,即通过问卷、日记、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使用进行评估,从而激发学生对材料的感觉;(3)注意力培训,旨在通过双向讨论、个人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习者关注某些具体的学习策略;(4)意向性培训,即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明确材料使用的意义并有目的地使用学习策略;(5)控制力培训,控制力是最高层次的意识,包括策略使用有效性的评价能力和策略迁移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在培养外语学习者学会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提高元认知意识。元认知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涵盖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几个方面。在外语教学中,要通过揭示学科内在的趣味和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意义,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和调动学生强烈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丰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活动的`必要支持系统,为调节活动的进行提供一种经验背景。个体根据这些知识而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进行组织,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元认知知识包括对学习者个人、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三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这样才能在认知活动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好地完成认知任务,提高认知效率。
(三)强化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的有关情况的觉察和了解。可以通过反省性自我提问激发相应的元认知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传授一些策略。 (四)加强元认知监控。学习过程既是对学习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地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外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记学习日记,建立学习档案,举办学习讨论会等方式,增强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识,调节和监控。
结语
在教育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元认知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够根据目标和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在学习中采取主动。通过上述训练,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可以得到增强,从而在其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实施自我监控,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更正,进而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使外语学习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2]罗伟.大学英语写作训练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2.
[3]张向葵.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教育,2002(18).
[4]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2000(2).
Ⅱ 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有效运用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的应用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联想记忆、列提纲等。联想记忆在英语学习中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策略。这种方法是通过记忆这个知识点,比如单词、短语、句子等,进而联想到另外的知识点。比如教师在讲解lots of,many,a few时,可以利用图示启发学生。通过图示的作用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这一三组词的意义。列提纲能够有效地组织所学的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等主要信息的提示,让学生记忆起相关的次要信息。比如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指导鼓励学生一篇有字数要求的概要等,然后再对学生的概要进行点评,促使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二、元认知策略的应用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视、计划和控制。主要途径有与别人交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等。与别人交流是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体会和经验,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进行改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再训练学生将此种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阅读短文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遇到生单词,不要立即查字典,尤其是对一些不重要的词,更不要查字典,可以根据上下语境进行猜测,另外,要根据短文的题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泛读、略读等,然后再让学生开始阅读,阅读结束后,询问学生选择的阅读方法,并告诉学生阅读材料的答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查和判断自己的学习结果。
三、情感策略的应用
情感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情感策略教学的主要途径有:激发学习动机,发挥母语的优势,树立学习的信心等。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要想进行长期的外语学习,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保证学习成绩优异的前提。比如,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奖罚的方式激励学生,当学生答对问题的时候,给予奖励。当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酌情地给予适当的惩罚。教师要充分发挥母语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教一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实际上,有些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差,他们往往抱着无所谓的心态上课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这类学生,尤其是当他们做对练习题的时候,要立即在课堂上给予表扬,使他们拥有成功的感觉,帮助他们慢慢地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四、交际策略的应用
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维持交际关系,提高交际的效果以及扩大交际的范围等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策略等。交际策略主要包括转述策略、借助身体语言等。转述策略是指为达到交际目的,运用解释、同义词、举例等方法的策略。比如教师针对“你能不迟到吗?”可以用两个句子进行讲解,即“Can you not be late?”和“Can you arriveat school Oil time?”这种讲法能从一定的角度启发学生,也能教育学生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要准时上学。身体语言包括手势、表情等,借助身体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很大,能起到第二语言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猜字游戏,由教师做姿势,不能讲话,而由学生用英语进行猜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上述的教学策略外还可以运用其他的策略,而且这些策略的运用通常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管教师运用哪种教学策略,其最终目的是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另外,教师在讲授不同的知识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外语的有效学习。
Ⅲ 初中英语阅读策略分析 如何轻松获取高分
摘要:教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任务。我们认为,阅读材料应渗透在阅读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联系和活动构建有效的策略。常用的阅读有预测、略读、找词、找读、猜测生词、篇章结构分析、推断、弄清指代关系于概括等。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为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记忆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或采取的具体行为(熊金霞,2007).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有小的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策略应渗透在阅读教学活动之中,通过练习和活动构建有效的策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预测 预测类似于warming up 这个步骤,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必要的背景知识。在正式阅读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大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等方式对全文内容进行预测。从What you know 过渡到What you want to know。常用的练习形式有讨论、选择、正误判断和竞赛等。 二、略读 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因此,读者不需要细度全文,而是有选择地、跳跃式地阅读。我们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读文章的标题、篇首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第一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文章的篇首段一般会揭示主题,引出文章的核心问题。如,完形填空的首句就不设空,目的是给读者提供必要的提示和指引。在结尾段,作者通常会概括全文的内容,再次阐述中心思想并与篇首段相呼应。 2、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然后将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思想进行匹配。 3、找出段落主题句和信息词。这一阅读策略要求学生区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支持细节。主题句能概括段落大意,通常位于句首,偶尔也出现在段中或段尾。 三、找读 找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其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寻细节内容。当我们查工具书、翻阅分类广告、浏览节目单或列车时刻表时,或在某篇文章里搜寻年代、人名、地名以及所列举的事实时,所用的就是找读。运用who, where, when, what, why等疑问词提问是帮助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好办法。《牛津高中英语》没单元阅读文章是C1和C2都是有关细节方面内容的。当然,练习的形式可谓千姿百态,可以是提问、填空、完形、填表、记笔记、排序、画图等。不一而足。 四、猜测生词 1、运用标点符号 例如:The principal—money he put in his savings account to earn Internet—was safe even though the bank was closed by the police.例句中用了两个破折号把对principal的解释置于其间,说明principal 的意思是 sum of the money “本金”。 其他用于解释的标点符号有逗号、小括号和中括号等。 2、利用上下文中词义重复变化 请看下面句子: Jack is always indecisive. He can never make a decision even if there is something urgent. 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句子“即使有什么紧急的事,他也总是做不出决定”来猜测indecisive的含义,应该是“优柔寡断”的意思。 3、利用上下文的定义 有些文章特别是科技文章,通常会给一些关键词下定义,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定义来猜测词的意思。如:She wanted baked clams for her appetizer. An appetizer is the first course of a meal. 通过后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猜测出appetizer指的是“开胃菜”。 4、利用同义、反义 文章中有时会出现同义、反义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此规律,进行词义的判断。例如: During office hours he looked very tense and anxious, but on weekends he was quite relaxed. 我们可以通过but 所引导的转折关系,判断tense与relaxed 是反义关系,所以推断出“tense”是紧张的。 5、利用举例说明 你能猜测下列句子中generous的含义吗? I’ve found Lucy is quite generous, for instance, whenever she meets a beggar, she gives some coins to him. 通过后面的示例,我们可以猜测generous为“慷慨的” 6、利用词义搭配关联 任何一个单词在句子中总是与其他词相关,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前后的关系来猜测生词的词义。如: I wish this medicine may really cure my headache. 为理解“cure ”的含义,我们把“这中药”与“背痛”联系起来,这样不难猜出cure为“治愈”。 7、利用构词法 英语中有着无数的词汇都是通过词的派生或合成现象制造出心的词汇。主要方法是通过加前缀或后缀形成新的单词。 五、篇章结构分析 篇章结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是怎样将话题、主旨及支持细节串联成一篇连贯的文章的。结构分析包括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及语篇标记词 为了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熊金霞(2007)提出设计这样一些练习:1、将段落与段落大意配对;2、 给段落重新排序;3、完成提纲或图表。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1)找出主题句和扩展句;(2)分辨概括性句子和细节性句子。语篇标记词是用于连接不同句子、表达各种逻辑关系的信号词。如:表达顺序的词:first, next, then;表达原因的常用词:for, because, for the reason, because of owing to, on account of等。 六、推断 推理题一般包括数字推理、知识推理和逻辑推理,他主要考查我们理清上下逻辑关系的能力,可以算是各类题型中最难的一种。推理题常常考查学生通过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等。推断题的常见形式: 1、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that _______. 2、From the text we know that ________. 3、The story implies that _______. 4、The paragraph following the passage will most probably be _______. 5、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 is ________. 在进行推断时,我们应做到: 1、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2、推理的根据来自于上下文。 3、注意那些似乎话中有话的间接表达句,它们往往采用说半句、打比喻、反着说的方式,让考生有推理的余地。 4、注意含义深刻或结构复杂的句子 七、弄清指代关系 识别文章的指代关系是抓住作者思路的又一种有效手段。作为语篇的连缀手段,指代关系的作用仅次于关联词。然而,多数读者对于像it, them ,that, these, those这样的代词不以为然,甚至视而不见,结果在复杂的句子或段落中就容易失去线索(程晓堂,郑敏,2002).指代关系有回指和下指的区分。回指是作者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名词、代词、副词、助动词替代上下文提到的名词、时间、地点动词,或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替出现的名词、形容词等。 八、概括 阅读文章后,概括文章主旨有助于形式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写概要是较高层次的策略,它需要形式区分文章是主题、主要信息和关键词并能用自己的话客观、准确地加以概括。让学生学习写概要时,要循序渐进,可以通过让学生现做填空练习,逐步过渡到独立写文章的概要。 《Go for it》的 Reading中都有Reading strategy,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要靠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本文仅仅探讨了与认知策略有关的内容,单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它们的元认知能力和资源策略的开发。
Ⅳ 中考英语动态:初中英语阅读策略分析 如何轻松获取高分
摘要:教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任务。我们认为,阅读材料应渗透在阅读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联系和活动构建有效的策略。常用的阅读有预测、略读、找词、找读、猜测生词、篇章结构分析、推断、弄清指代关系于概括等。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为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记忆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或采取的具体行为(熊金霞,2007).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有小的阅读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策略应渗透在阅读教学活动之中,通过练习和活动构建有效的策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预测
预测类似于warming up 这个步骤,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必要的背景知识。在正式阅读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大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等方式对全文内容进行预测。从What you know 过渡到What you want to know。常用的练习形式有讨论、选择、正误判断和竞赛等。
二、略读
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因此,读者不需要细度全文,而是有选择地、跳跃式地阅读。我们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读文章的标题、篇首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第一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文章的篇首段一般会揭示主题,引出文章的核心问题。如,完形填空的首句就不设空,目的是给读者提供必要的提示和指引。在结尾段,作者通常会概括全文的内容,再次阐述中心思想并与篇首段相呼应。
2、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然后将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思想进行匹配。
3、找出段落主题句和信息词。这一阅读策略要求学生区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支持细节。主题句能概括段落大意,通常位于句首,偶尔也出现在段中或段尾。
三、找读
找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其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寻细节内容。当我们查工具书、翻阅分类广告、浏览节目单或列车时刻表时,或在某篇文章里搜寻年代、人名、地名以及所列举的事实时,所用的就是找读。运用who, where, when, what, why等疑问词提问是帮助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好办法。《牛津高中英语》没单元阅读文章是C1和C2都是有关细节方面内容的。当然,练习的形式可谓千姿百态,可以是提问、填空、完形、填表、记笔记、排序、画图等。不一而足。
四、猜测生词
1、运用标点符号
例如:The principal—money he put in his savings account to earn Internet—was safe even though the bank was closed by the police.例句中用了两个破折号把对principal的解释置于其间,说明principal 的意思是 sum of the money “本金”。
其他用于解释的标点符号有逗号、小括号和中括号等。
2、利用上下文中词义重复变化
请看下面句子:
Jack is always indecisive. He can never make a decision even if there is something urgent.
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句子“即使有什么紧急的事,他也总是做不出决定”来猜测indecisive的含义,应该是“优柔寡断”的意思。
3、利用上下文的定义
有些文章特别是科技文章,通常会给一些关键词下定义,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定义来猜测词的意思。如:She wanted baked clams for her appetizer. An appetizer is the first course of a meal.
通过后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猜测出appetizer指的是“开胃菜”。
4、利用同义、反义
文章中有时会出现同义、反义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此规律,进行词义的判断。例如:
During office hours he looked very tense and anxious, but on weekends he was quite relaxed.
我们可以通过but 所引导的转折关系,判断tense与relaxed 是反义关系,所以推断出“tense”是紧张的。
5、利用举例说明
你能猜测下列句子中generous的含义吗?
I’ve found Lucy is quite generous, for instance, whenever she meets a beggar, she gives some coins to him.
通过后面的示例,我们可以猜测generous为“慷慨的”
6、利用词义搭配关联
任何一个单词在句子中总是与其他词相关,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前后的关系来猜测生词的词义。如: I wish this medicine may really cure my headache.
为理解“cure ”的含义,我们把“这中药”与“背痛”联系起来,这样不难猜出cure为“治愈”。
7、利用构词法
英语中有着无数的词汇都是通过词的派生或合成现象制造出心的词汇。主要方法是通过加前缀或后缀形成新的单词。
五、篇章结构分析
篇章结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 路,了解作者是怎样将话题、主旨及支持细节串联成一篇连贯的文章的。结构分析包括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及语篇标记词
为了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熊金霞(2007)提出设计这样一些练习:1、将段落与段落大意配对;2、 给段落重新排序;3、完成提纲或图表。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1)找出主题句和扩展句;(2)分辨概括性句子和细节性句子。语篇标记词是用于连接不同句子、表达各种逻辑关系的信号词。如:表达顺序的词:first, next, then;表达原因的常用词:for, because, for the reason, because of owing to, on account of等。
六、推断
推理题一般包括数字推理、知识推理和逻辑推理,他主要考查我们理清上下逻辑关系的能力,可以算是各类题型中最难的一种。推理题常常考查学生通过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等。推断题的常见形式:
1、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that _______.
2、From the text we know that ________.
3、The story implies that _______.
4、The paragraph following the passage will most probably be _______.
5、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 is ________.
在进行推断时,我们应做到:
1、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2、推理的根据来自于上下文。
3、注意那些似乎话中有话的间接表达句,它们往往采用说半句、打比喻、反着说的方式,让考生有推理的余地。
4、注意含义深刻或结构复杂的句子
七、弄清指代关系
识别文章的指代关系是抓住作者思路的又一种有效手段。作为语篇的连缀手段,指代关系的作用仅次于关联词。然而,多数读者对于像it, them ,that, these, those这样的代词不以为然,甚至视而不见,结果在复杂的句子或段落中就容易失去线索(程晓堂,郑敏,2002).指代关系有回指和下指的区分。回指是作者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名词、代词、副词、助动词替代上下文提到的名词、时间、地点动词,或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替出现的名词、形容词等。
八、概括
阅读文章后,概括文章主旨有助于形式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写概要是较高层次的策略,它需要形式区分文章是主题、主要信息和关键词并能用自己的话客观、准确地加以概括。让学生学习写概要时,要循序渐进,可以通过让学生现做填空练习,逐步过渡到独立写文章的概要。
《Go for it》的 Reading中都有Reading strategy,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要靠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本文仅仅探讨了与认知策略有关的内容,单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它们的元认知能力和资源策略的开发。
Ⅳ 如何运用认知策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师生对此也一直非常重视,“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是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具体要求。然而,目前中学的英语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学生的时间、精力投入与学习效果不能成正比,“高耗低效”较为突出。根据《考试大纲》,阅读能力测试有以下要求: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意图;理解主题思想,进行总结概括;理解支撑细节,其中包括词义、句义和段落大意;透过表面文字,挖掘和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通过分析对比,总结归纳,推理判断等诸项思维活动,推导隐含的寓意。
结合中学生阅读能力实际,我们发现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归纳能力不强。归纳能力是一种概括能力,它要求读者通过阅读,运用阅读策略,把分散的、零碎的信息概括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许多学生能读懂全文,但无法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揣摩作者意图和理清行文线索,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2.推理能力薄弱 。推理能力是一种演绎能力。推理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结果的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只能拘泥于文章的表层特征,不能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及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推理,挖掘文章隐含的深层含义。
3.感受能力差。 阅读,说到底是读者和作品乃至作者之间的交流,双方的沟通体现在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甚至感受到作者的心声。这种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美学欣赏能力,它在阅读理解中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能力。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作一些归因分析:
一、学生被动阅读,落后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束缚了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的目的似乎仅仅是借助所读材料来学习词汇、语法,忽视培养学生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能力。
二、语言因素(language factor)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是对立的统一体。因此,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扎实的语言知识。
三、非语言因素(non-language factor):包括阅读习惯、阅读心理、文化背景等,这些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良现象与不足也阻碍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
四、对学习策略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运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和英语阅读能力。
五、所选材料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英语阅读教学过于功利化,英语阅读训练局限于做几道阅读理解题,学生有阅读焦虑心理体验,无法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首先应正确地认识阅读。Grellet(2000)明确指出,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 Hess & Jasper (1995) 指出:“学外语的一个途径是到把该语言作为本族语的国家去生活;另一途径是用目标语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中得到乐趣”。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只局限在课堂的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更不可低估。
我们试图从元认知策略的内涵入手,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运用元认知策略,使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对阅读过程的认识
阅读, 既是英语学习的手段,更是英语学习的目的。阅读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认知活动过程。它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从字词识别,句子理解,直到课文意义的建构,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同时,它又是学生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阅读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图式)积极主动地对文字材料所表达的信息进行预测及解码。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阅读模式包括“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或“意念驱动”模式(Concept-driven model)和“自下而上” 模式(Bottom-up model) 或“信息驱动”(Data-driven model)模式以及两种过程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也称“综合或交替”模式(Interactive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或“意念驱动”模式(Concept-driven model)是Goodman(1967)提出的,他认为读者在接触到阅读文本时,其中的标题、某个词、某句话、某个图表、甚至某个符号都有可能激活读者大脑中的某些相关知识,从而使读者找到阅读定位,并形成对所读内容的预测。成功的预测可以使读者顺利地完成阅读;反之,读者将不得不推翻自己的预测,寻找新的“论据”,并不断形成新的预测,直至完成阅读。而“自下而上” 模式(Bottom-up model) 或“信息驱动”(Data-driven model)模式则强调输入材料中的语言信息,认为阅读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入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由于两种阅读模式的局限性,新的阅读模式“综合或交替”模式(Interactive model)应运而生。它强调两种阅读模式不是孤立地、而是同时或交替出现在阅读中。70年代后期提出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更强调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哪种模式,每一过程都离不开阅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参与和应用,更离不开阅读者依据所读的上下文而进行的假设、预测、验证、确定等大量而复杂的逻辑理解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就元认知策略来说,阅读理解监控起着极其主要的作用,即读者必须把自己的阅读过程作为意识对象,积极加以监控,并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采取适当的补救策略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来说,阅读中常见的元认知活动包括建立阅读目标、根据目标调整阅读速度和策略,评价阅读材料、补救理解失误、评估理解水平等。因此,一个有效的阅读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元认知活动过程。
三、元认知策略的涵义
关于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二语习得研究认为,学生能否掌握并恰当、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记忆策略、交际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将是关系到他们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其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自觉心理,是学会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它与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同属元认知(meta-cognition)范畴。在二语和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知识是关于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knowing about learning.)(O’Malley et al. 1989). Flavel从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三方面给元认知知识下了定义,即学生对自己认识能力的了解,也就是自己擅长哪方面的学习,如是文字能力还是空间能力;对学习任务及要求的判断,即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花费不同力气去解决;以及对如何以最佳方式达到目的的知识。Cohen (2000:7)认为元认知策略就是有关前评价和前计划,再计划与再评价以及语言学习活动和语言运用场景的后评价。元认知策略让学习者通过协调学习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认知。 O’Malley & Chamot (2001:144)认为元认知策略就是利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确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学习行为。元认知是保证学习活动成功的更高级的执行技能,它包括对学习的计划和管理功能,是学会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外语学习中,它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regulatory measures),如制定学习计划(planning),监控学习过程(monitoring)和评估学习效果(evaluation)(Brown et al. 1983)。培养学生对学习性质的元认知意识也属元认知策略(Wenden 1987a:160)。元认知知识或元认知意识是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自己语言学习的能力,才能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学习目标,随时监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最终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所以,对元认知意识和策略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learn how to learn),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在高中阶段进行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由此可以推断,掌握一门外语仅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而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自主的学习,包括离开学校以后的继续学习过程。鉴于目前的外语教学的现状,我们要找原因、寻源头。《英语课程标准》(2003)把学习策略首次纳入内容标准。它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应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关系重大,它有利于学生现在的英语学习和将来的继续学习。
四、如何运用元认知策略
如上所述,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就属于元认知策略的范畴,在阅读过程中,元认知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体现出来,即:计划、监控、评价。
1.计划( planning)。计划是选择相应的阅读理解策略以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并合理地安排认知资源和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在制定英语课外阅读计划时,首先要对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情境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思考,如:英语阅读材料的选取,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的确定,自己的学习特点等进行分析与思考,这是制定计划的基础。在完成了分析学习情境的任务之后,可制定出学习计划,包括确定学习的步骤,安排学习时间,列出可供选择使用的学习策略,如:在英语阅读前的计划制定中可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以帮助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如:激活知识(activating background knowledge)、预测(predicating)、组织计划(organizational planning)、自我管理 (self-management)等。
2.监控(monitoring)。监控也称调节,它是在阅读中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和调整以达到预定目标。在课外阅读中,指导监控调节策略会增长元认知体验,丰富元认知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可运用以下监控策略。
①方向监控。 明确阅读目的,确定阅读的方式,如略读(skimming),通过扫描迅速掌握主旨大意;寻读(scanning ),用来搜索、确定信息,从而达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的目的;粗读(extensive reading),阅读较长材料,主要涉及到整体的理解;细读(intensive reading ),阅读较短的阅读材料,通常是关于细节的阅读,运用W-questions ,了解主体及情节发展的脉络。
②进程监控。 边阅读边思考,观察识别阅读材料提示的重要信息,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等手段,根据有关线索判断信息,完成相关的阅读要求。
③策略监控。 善于自我提问,检验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多角度分析推理,懂得运用有效策略处理综合性问题。首先,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阅读方式,然后,根据学生在第一次阅读中所得到的信息(Flood; Chimney),进一步设置问题: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思考边不断向自己设问, 以此来检验自己的思维分析、推理判断是否正确。
3、评价(evaluation)。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个人的理解能力作出分析。在完成阅读材料的学习任务后,一个好的学习者会反思阅读任务的完成过程,这个过程使阅读者明确计划进行的情况及检查学习策略如何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具备学习策略的学生能对他们阅读前所设置的目标是否完成作出评价。如果没有,他们就会寻找原因以便在下次阅读过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期取得阅读的预期目标。他们对阅读过程中预测机制和上下文词义的猜测恰当性和正确性地作出评价。如果预测和猜测失败,成功的学习者会思考如何在下次阅读中作出调整。无论学习者对自己的阅读活动作出肯定还是消极的自我评价,对下一次的阅读任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不仅评价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过程,而且也评价自己在阅读中的思维过程,及时作出相关的调整,更出色地完成下一次的阅读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获得元认知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自我评价也称“反思认知”。从发生的时间看,反思可分:活动前反思、活动中反思、活动后反思。活动前的反思可看成是一项计划,活动中的反思可看成监控(调节),而活动后的反思可看作评价,因此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总是在“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再次自我计划→再次自我调节→再次自我评价”中呈螺旋上升,一旦学生能独立运用自我评价,就能把学到的学习策略转移到其它的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前后自觉地集中精力作计划、调节和评价,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效果检测单。这种检测单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前的准备和阅读后的效果评价提供指导。阅读效果检测单的设计和使用能帮助学生更加了解阅读的全过程,使他们自觉地对策略进行调整。注重阅读的过程和结果能帮学生思考他们的阅读并鼓励他们自觉地调整方法。
五、结束语。
要成功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须有丰富的元认知理论,善于运用元认知策略并能运用策略来诠释阅读活动中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采用自我提问的方式提示自己,就阅读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认识结果进行自我反省。除此之外,教师应多设计阅读材料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的结合点,并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材料更好地去领会与运用策略。
您好,答题不易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Ⅵ 元认知策略是什么属于记忆策略吗
所谓元认知策略是指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利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确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行为。
[编辑]
元认知策略的内容
(一)元认知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织学习小组,以及使用其他各种方法。换句话说,成功的学生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
(二)元认知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这些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当你为了应考而学习时,你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会意识到某些章节你并不懂、你的阅读和记笔记方法对这些章节行不通,你需要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下面说说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1.领会监控
一种具体的监控策略就是领会监控,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自始至终都持续着这一过程。熟练的读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的目标,诸如发现某个细节,找出要点等,于是,为了该目标而浏览课文。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或抓住了课文的要点,熟练的读者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意感。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或者不懂课文,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如果领会监控最终显示目标没有达到,就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重新浏览材料,或者更仔细地阅读课文。
一些研究表明,从幼儿到大学生有许多人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技能,好多学生总是把重复(如再读、抄笔记等)作为他们的主要策略,从课本或讲演中学习新知识,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德文(Devine,1987)建议他们使用以下策略以监视并提高他们的领会:
(1)变化阅读的速度。以适应对不同课文领会能力的差异。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读快点,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
(2)中止判断。如果某些事不太明白,继续读下去。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填补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会有明确说明。
(3)猜测。当所读的某些事不明白时,养成猜测的习惯。猜测不清楚段落的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重读较难的段落,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最简单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
2.集中注意
注意和金钱、能源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时刻,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他所说的每一件事上,学生只得放弃对其他刺激的积极注意,只得变换优先度,将其他刺激全部清除出去。例如,当人们全心注意一个有趣的谈话者时,他们就意识不到细微的身体感觉(如饥饿),甚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其他刺激。有经验的讲演家知道,听众一旦心不在焉时,他们已经不再集中注意听讲了,可能已经转向注意午餐或其他活动了,因此就要重新抓回他们的注意力。
在课堂中,有些学生往往很难把注意集中在教学任务上,而分心于那些有吸引力的、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教师常常埋怨课堂上那些不能维持注意力的学生不成熟、注意力有缺陷、或者不想学。不幸的是,使用不同的标签去描述注意力问题无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柯诺(Corno,1987)指出,注意力关系到自我管理的问题,因为学生很难计划和控制他们的学习。她认为需要教学生一些抑制分心的学习策略,来帮助他们对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如注意此刻自己正做什么、避免接触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缺乏注意力方面的知识,犹如他们缺乏数学概念。如果能教他们一些对注意进行监视和自我管理的技能,教师就不会再在意全班同学的注意了。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使用这些技能来提高他们的学习。
有效地选择课本或讲演中的重要的信息加以注意,是某些学习者常常使用的一个策略。有研究表明,速度快的学习者常常使用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选择恰当的信息加以注意。教师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上,尤其集中在重点上呢?有关信息加工系统的知识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在感觉登记中的信息,如果加以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就会消失,因此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学生挑选重要的材料,鼓励他们对其加以注意,减少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并且教他们处理那些能分散注意的事物的技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下面几个方法来获取学生注意力,所有这些方法部可归到“唤醒学生的兴趣”这一标题之下。
(1)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目标,告知学生本课的目标。在上课之前,告诉学生所注意的目标学生学得会好一些。
(2)使用标示重点的线索。有些教师增高或降低他们的声音,表明他们正要说关键的信息,有些教师可能使用手势,重复或在显要位置表达同样的信息,课本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排版指明要点。
(3)增加材料的情绪性。有些宣传媒体常常选择情绪色彩浓的词来赢得注意。这就是为什么报纸的标题说“某某议员枪毙了某教育法案”而不说“某某议员否决了某教育法案”。有人发现使用情绪色彩浓的词,比使用中性的同义词更能赢得学生的注意力。
(4)使用独特的或奇特的刺激。例如,自然科学的教师上课时,经常可以做演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通知学生后面讲的内容对他们非常重要。许多学生常常会预期在随后的测查中会有什么问题,以此来确定课中重要的信息。有研究表明,这种技能能增强学生对相关材料的注意。教师一般让学生不只学习考试中出现的信息,因为考试只是在某一区域里抽样信息。教师不想只给学生提供所要测验的问题,因为这样做学生就会只学习这些材料,而忽视那些测验中没有但又很重要的材料。但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测验的题型(如多项选择题或论述题)和范围。这使得学生决定是否要记住某个事实或理解某个概念等。当然,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哪些材料不重要,这可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学习时间。
(三)元认知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编辑]
元认知策略评价
元认知策略的这四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学习者学习一般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然后,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假如我们正在学习清朝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的历史,开始时,我们可能会想,在未来的测验中,有关这些知识的考题可能会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决定用自己的话叙述要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经常搞混一些战争和条约,于是决定慢慢而细致地再读一遍;或者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者退回到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我们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要学会知道什么时间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自己,用行得通的策略替代行不通的策略,随时变化或修改自己行为。所有这些都属于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的能力和愿望,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认识、计划、监视和自我调节。认知策略是学习内容材料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策略来帮助他们决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是成功的学习者。
[编辑]
元认知策略案例分析[1]
案例:基于元认知策略训练的英语教学模式
Cohen指出,在典型的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中,一般包含五个步骤,即准备阶段、呈现阶段、训练阶段、巩固阶段和评估阶段。笔者以为期一个学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实验为例,也按这五个步骤在教学中融入元认知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一)准备阶段(第1周)
本阶段为期一周,中心任务是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和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元认知知识。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英语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调查和英语水平摸底考试。其中调查问卷是在参考文秋芳等人编制的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分为计划、监控、评价三个部分,采用莱克特等级制(Likertratingscale)计分。问卷调查和英语水平摸底考试完成后,组织学生参加一堂元认知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有关元认知的基本理论以及元认知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告诉学生本次教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实施步骤,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元认知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元认知策略教学实验的积极性。
(二)呈现阶段(第2周)
本阶段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示范,告诉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如何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在英语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运用的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先准备。预先概括和了解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并作适当的课前准备。
(2)预先预习。预先计划和演练语言结构,为即将面临的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3)定向注意。预先决定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哪一学习任务上,而忽视不相关的干扰因素。
(4)选择注意。预先决定语言输入的哪些具体方面或哪些情景细节,以帮助对语言输入的短时记忆。
(5)自我管理。认识有利于学习的各种条件,并主动创造这些条件。
(6)自我监控。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得体性,对不正确的进行更正。
(7)自我评估。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有进步,学习策略运用是否有效。
(三)练习阶段(第3-15周)
本阶段为教学实验的核心部分,主要任务是教师引导和督促学生在具体的英语学习中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在本次教学实验中,笔者将英语教学中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对以前的英语学习进行评估。让学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你认为自己的英语成绩怎么样?你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存在哪些弱点?你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你以后的英语学习该怎样做?学生通过回答上述问题,总结出自己口语学习的弱点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以后学习努力的方向。教师要求学生提交评估报告以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评估任务。
(2)制订新的英语学习计划。要求学生根据自我评估的结果拟订出课内课外英语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对以往英语学习的弱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攻克。教师在这一部分策略训练中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拟订和修改学习计划。
(3)监控自己的英语学习。元认知监控在英语学习中主要体现在课内和课外英语自主学习两个方面。课内学习监控分为方向监控(明确每次课堂学习的目的)、进程监控(英语学习中监控自己是否注意力集中和是否避免了明显的语音语法错误等)以及策略监控(监控自己在英语学习中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策略)。这种类型的策略训练,教师可采取课堂提问和组织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督促和检查。课外英语学习监控则主要指训练学生监控自己的英语自学计划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采取的训练方式有两种:一是要求学生写好每次的英语自学日记,每周或每月交老师检查一次;二是在课内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英语学习汇报。
(4)英语学习的评估和调控。课内的英语学习评估可采取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完成。其中教师点评注意要以鼓励为主。课外的英语学习评估可采取组织阶段性英语测试的方式,同样也可以在检查学生的英语学习日记中进行指导。
(四)巩固阶段(第16-17周)
在这一阶段,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英语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多种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并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总结英语学习的经验。
(五)评估阶段(第18周)
对参与教学实验的学生均进行一次元认知策略和英语水平测试,再与实验前的测试数据比较,分析评估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推广做好准备。
[编辑]
Ⅶ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则帮助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过程对于帮助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的认知和元认知必须一道发生作用。认知策略(如划线、口头复述等)是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是成功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