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概况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较好地反映学生掌握语言的深度和广度。《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五级)阅读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可见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课,充分开发阅读课的潜力,有效地利用阅读课的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恰当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语阅读教学在再现、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汇,扩大词汇量,锻炼思维,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对发展个性、磨励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现代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重要:
1.纠正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如转笔、注意力不集中、速度慢等等。
2.培养阅读习惯。(1)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2)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时间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3)细读: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化理解。弄清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对于把握文章主题、文章大意非常重要。(4)推读:推测结尾直接写明的含义、因果关系以及词义表达法或语法。(5)概读:要求学生从每篇标题到各个部分都进行概读,以归纳出要点,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图、观点、态度、情感,这样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
二、做好课外阅读前的选材和激发兴趣工作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和拓展。而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的心理机制和相关因素很多。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好表现|自尊心强、对新奇事物感兴趣、自我控制意识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等,我们教者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做好课外阅读前的选材和激发兴趣工作很重要。
教者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时,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
1.倾向于生活实际功能:问路、指路、接听电话、天气表达、寻物、招领、人文情感、社会责任等。
2.具有时代特点,内容健康、丰富的阅读资源下载、自编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因素,多让学生了解有关文娱、运动、饮食文化;著名的节假日、旅游胜地、交通、外国音乐、国外家庭教育、服装与礼仪、常用典故和俗语等知识。通过组织有意义的材料来组织初中阅读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前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来历,或提一提材料中吸引人的一些内容,或者通过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猜测生词等等。老师还可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的带着好奇心、征服欲去阅读,去完成任务。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了这种探索的愉悦的阅读心理之后就会乐读了,为我们长久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在阅读过程中教者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问
初中生好表现,好胜心很强,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一些问题。
1.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难易适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提问设计还要“巧”。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功夫。
2.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学过的重要的语言知识的展现。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或听力训练),了解了材料内容,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要整体理解掌握方面的问题,即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以及自己的感悟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让学生学会整合阅读内容信息,使用联想丰富认知内容
学生平时阅读要注重整体的文章把握和知识的整合,教师要从认知的角度去探究阅读理解过程的本质。而集中强化词汇教学,渗透、扩充非视觉信息,实行语篇整体教学等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其英语阅读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常过分拘泥于字、词、句知识,而忽视了背景知识和语篇层次上的教学,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和梗概,建立初步的全文语义的图像,帮助学生构建“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加工机制,整合所有细节的内容,在学生理解了细节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深层理解问题。同时还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见了文章的题目,要稍微停顿一下,使用联想:与之类似的内容我还接触过哪些?和这篇内容又有什么不同?充分调动大脑所储存的信息来比较想像:这篇文章大概又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这样学生才会绕有兴趣地读下去,从而提高阅读综合能力。
㈡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过读思达吗
一、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的关键概念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二)“读·思·达”教学法
“读·思·达”教学法(teaching method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的内涵是: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和流程。“读·思·达”教学法是指以读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以思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以达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读”是基础和前提,“思”是关键和核心,“达”是提升和巩固。“读思达”三者有机统一,保持和谐关系,缺失任何一个要素一个环节,都会使学习及其功能受损。
“读·思·达”教学法的英语学科性特性是:英语语感: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英语阅读+英语思考+英语表达=英语学习/教学。学生经过用英语进行阅读、用英语进行思考、用英语进行表达这三个相对完整的学习环节,把英语知识转化、内化为英语素养。“读·思·达”教学法以学生学习为本位,让英语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真正落地。
(三)语篇教学
语篇(Discourse)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来说,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构成语篇的语段或句子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语篇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语篇能够确定语言运用的场景和具体的语境,体现语言的表意功能,同时又能反映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可以作为话题教学的背景。《标准》强调,“在开展对主题意义探究的活动中,语篇不仅为学生发展语言技能和形成学习策略提供语言和文化素材,还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平台”。
语篇教学(Topic Discourse Teaching)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的,提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学语言材料。语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包括文化背景、认知等方面的知识。语篇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与语篇教学密不可分。在阅读教学中,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游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对语篇功能和结构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在写作教学中,语篇教学通过写作活动巩固词汇语法,强调写作过程是一定情景下实现一定的交际功能的语篇创作过程。所以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
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以特定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整体呈现的语言材料的教学,其核心思想在于创设有效高中英语话题语境,置教学于具体话题语篇语境中,置语言运用于具体话题语篇情境中。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是基于英语教材话题和语篇,指导学生解读体验学习话题语篇,发掘体验话题知识的交际意义与语篇意识,创设话题语言情境,结合学生的经验而有效开展的话题语篇教学活动,倡导教师基于语篇整合话题知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标准》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认知理论和“窄式阅读”理论。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
《标准》基本理念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用能力。标准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认为教师设计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应用实践(Applying and Practising)、迁移创新(Transferring and Creating)等一系列容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Discourse)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认知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场的理论”。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认知加工理论认为,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三个环节构成完整的认知过程。同样,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两条主线相互对应,其中,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分别对应求知欲望、探究欲望、表现欲望,前者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显性要素,后者是“读·思·达”教学法的隐性要素。
(三)“窄式阅读”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1981年提出了窄式阅读的概念,窄式阅读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来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策略(reading on the same topic, books by the same author, and/or in the same genre)。克拉申认为教师可以采取专题性原则引入窄式阅读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窄式阅读有利于增加学习者阅读的趣味性,使输入的语言材料既有趣又相关,有利于语言的习得与输出。窄式阅读的优越性表现在:同一主题的文章在词汇的使用上有不断地重复,能促进阅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习得句法结构并记忆词汇,并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写作。
三、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一些学者探索实施“读·思·达”教学法
全国优秀教师余文森教授指出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种。他在第九届基础教育改革论坛中指出“读·思·达”教学法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真正落地。认为“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是面向所有学科、学段的通式教学法、基本教学法,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学科学习/教学。余文森教授认为阅读的本质/功能是认知输入和信息吸收。从个体发展角度讲,阅读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根基,阅读决定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和发展的潜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教育的根基性工作。思考的本质/功能是加工、建构,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知识或以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鉴赏力。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潜力。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能力。
其他一些学者探索实施“读思达”教学法或“读思言”教学法。学者王福瑞探究“读思达”教材分析模型建构与实践策略,从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与生成的角度,以“读思达”教材分析思想为指导,探索建构“读思达”教材分析模型,并探究运用这一模型分析教材的有效策略。学者黄远振、兰春寿探讨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指出英语读写教学的读思言指的是阅读、思维和书写,读思言教学流程包括读的互见、思的互见、言的互见;教学互见过程就是师生相互学习、互惠共生的过程。学者黄远振、黄睿进行英语深读教学读思言模型构念与实践研究,指出读思言构念具有简洁性、灵活性与可复制性优势。学者许华华进行“读—思—言”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反思与探究。
2.国内外一些学者探索实施基于语篇的教学研究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通过语篇可以实现语言的交际。系统功能语法指出语言是语义潜势系统网络,它能够实现概念、人际和谋篇三方面的功能;语言的交际是通过语篇而不是通过句子来实现。功能主义语篇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是语篇教学,它以篇章为中心。应该当代语言家韩礼德和哈桑把语篇定义为具有功能的语言。有人认为,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第一阶段是建构话语范围知识,第二阶段是建立语篇模式,第三阶段是合作创造语篇,第四阶段是独立创作语篇。哈蒙德的语言模式为语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语篇是任何语言交际模式的最里层,是实现语义功能的手段。也有人指出,语言在本性上是语篇敏感的。
国内一些学者探索实施基于语篇的教学研究。学者何慧仙探讨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学者李莉进行高中英语阅读“语篇思维”教学实践研究,从“读解—探究—创生”三个环节设计教学,培育学生的批判性、逻辑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学者陈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语篇分析策略,从呈现、泛读、精读、复述等方面探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的实施。学者吴圆圆探讨语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学者曲国红从语篇层面谈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结合具体的读后续写教学实例,提出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提供科学的阅读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培养学生读后续写能力的策略。学者姜丽萍探索通过英语语篇教学培养高中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学者邢文骏、张复海探讨基于主题和语篇的高三英语复习,指出有效提高高三英语课本复习,应做到基于学情,突出学生主体实践性;基于主题整合教学,巩固提高知识与能力;基于语篇,指向真实语言应用。学者刘红丽探索以语篇为依托,话题为载体的高三英语第一轮词汇复习策略。学者徐继田探究基于语篇与话题的词汇教学模式。这些研究合理设计具有情境性的语篇,从判断辨析、逻辑思维和拓展创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英语教学要体现语篇意识,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教学有效达成的重要途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意识指导课堂,可为原本或有或无关联的高中英语语言点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英语话题语篇概念,通过有意义的英语话题语篇输入来激活有意义的英语话题语篇输出,从而把词言的习得和语用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语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
国内许多高中英语课堂存在走程序、教学不深入的现象,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利于学生对语篇内容的思考与表达。因此,针对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英语传统的词篇教学方式和教学缺乏整合的现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英语语篇阅读、语篇思考、语篇表达,我们反复思考: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整合运用教材话题进行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鉴于上述考虑,我们尝试实施课题《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思考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分析语篇教学的优势,整合运用话题语篇,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在语篇情境下进行话题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把语篇与高中英语话题教学结合起来,在语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语境、语用、语篇意义,帮助学生在交际中创造性地使用话题语篇,引导学生在语篇学习中掌握与运用话题知识,促进学生的语言习的和语言输出,从而达到话题语篇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整合运用教材话题进行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很有实践意义。
四、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的目标、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目标:努力探索在新高考、新要求、新对策背景下,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基于“读·思·达”教学法,聚焦探索形成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的策略。
主要研究内容与重点: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对高中学生进行话题语篇教学实践操作。
关键问题: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能否活化高中英语语篇教学?能否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假设: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能提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结合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根据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主要话题进行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语篇教学研究,把话题知识教学与相关话题的教材单元语篇或教材外语篇教学结合起来,使语篇教学不脱离教材,且能体验按话题教学的优势。围绕“运用话题知识进行语篇阅读、运用话题知识进行语篇思考、运用话题知识进行语篇表达”,采用“读·思·达”教学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力图构建一个学生乐学的话题语篇学习环境,使教、学、用三结合;突出语用、突出能力、突出学习英语话题语篇的目的——有效的应用。
创新之处:(1)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采用“读·思·达”教学法,教师整合话题语篇,指导学生运用话题知识进行语篇阅读、运用话题知识进行语篇思考、运用话题知识进行语篇表达,契合《标准》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倡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2)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具有如下优势:一是话题相关知识在不同语篇中多次复现,与记忆的规律相符合;二是采用“读·思·达”的话题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把话题知识运用到话题语篇阅读、话题语篇思考与话题语篇写作中,实现运用话题知识完成以读促思、以读促写和以思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注:本文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基于‘读·思·达的高中英语话题语篇教学研究”(项目编号:KCZ2020094)研究成果。
㈢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要不断总结和提高,提出更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就来看看这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讨,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学习评价是以学习目标为基础,观察、记录和测量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价值判断,以及反思和修订学习目标的活动。
信息反馈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评价作为一种学习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应该成为形成性评价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因此,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加强互动。
对学生英语阅读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组织评价活动等方式进行。
课外阅读延续课内学习
英语学习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0万字的目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对于如何提高英语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选择正确的阅读材料,为了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阅读材料应具有发展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阅读材料的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逐步升级。
其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为班级订阅一些英文报纸、故事书、英美文化概括材料等,学生可以随时在教授里开展阅读。
最后,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后,掌握默读、略读、跳跃式阅读、寻找关键词和主题句等阅读策略。
总之,阅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实施各种英语阅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要不断总结和提高,提出更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阅读能力。
㈣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有哪些
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有哪些有灶核仔如下回答:
1、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将单元阅读进行整合,找到各单元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总结阅读思维。教师要重视语篇教学,教会学生了解语篇体裁,培养学生分析语篇结构,找准获取语言信息的切入点,从关键词中整合出语篇的内容、主旨、观点、作者意图和态度等阅读能力。
4、教师要注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明白在哪里都可以阅读,在自己的座位上可以读、在教室里可以读、在校园的任一角落都可以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默读的习惯,纠正唇读、心读、喉读,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
㈤ 国外小学英语阅读现状存在的问题
国外小学英语阅读现状存在阅读资源少的问题。根据查阅相关公开资料信息得知,缺乏阅读资源目前的英语教材或相关参考书中,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原创或有趣的英语阅读材料很少。
㈥ 浅谈外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浅谈外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三种模式,并结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 阐释了交互式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启示。
一、阅读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兴起,阅读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出现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交互式阅读模式。这些模式试图描述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处理信息时伴随的心理变化过程。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把阅读过程看成一个直线形的被动的解码过程,即读者通过对字母、单词、短语及句子之间衔接的识别,重新构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一种知识性阅读,阅读只依赖阅读材料本身所呈现的信息,其注意力放在识别和辨认课文中的词、句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和意义特征上。
自上而下阅读模式注重语篇和语义的理解。这种阅读模式强调读者已有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认为有效的阅读在于用语篇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的判断,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信息,而是读者积极利用已有的语义知识、背景知识、语境知识等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猜测、验证、修正、继续推断等。
交互性阅读模式,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处理过程。阅读过程是运用多种信息和知识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意义不仅来于文本,而且来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文本的表层结构和读者对文本涉及话题背景知识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解过程是非线性的,是双向、主动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互动过程,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阅读模式不仅要求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推理,还要求读者结合文本字面的词语、句型结构,以及语言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认假设,强化联系,建立理解。
二、理论背景
交互模式与图式理论紧密相关。现代图式论认为图式是指储存在人的记忆里的知识结构(Adams and Collins),这个结构有不同的等级,较为抽象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而比较具体的知识位于下层,当下层图式被具体化时,高一级的图式便被激活。阅读理解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和文本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将记忆中的图式与文本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并使之相匹配时,就能理解语言材料的内容。交互式模式既重视运用图式知识进行预测、推断高层次知识,又强调低层次的迅速解码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两种能力可以互为补充。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的最有效的模式就是交互式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结合。“交互性”阅读模式有以下主要特点:(一)阅读是多种认知技能并用的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这种阅读过程强调自然、真实、互动的学习体验。(二)强调阅读技能培养的综合性。阅读作为语言和信息的主要输入来源,需要利用听、说、写等综合技能交流思想、意见和信息,“交互性”阅读过程必须是语言整体性的运用过程。(三)阅读能力只能通过阅读行为本身才能得到提高。强调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观念。
交互性阅读模式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中的阅读理论,它吸收了两个模型的优势,具有更高的包容性、严密性和条理性。它使阅读过程由单向走向双向,使阅读教学理论由单一走向综合,已经成为阅读研究的主流。
三、阅读模式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根据交互模式理论基础,在阅读教学的三个步骤——预读( pre-reading)、阅读(while-reading)和后读 (post-reading)中运用交互式模式有如下启示:
(一)提高语言知识水平,构建完好的语言信息符号系统。Goodman认为,读者在阅读时,要凭借三个语言信息符号系统:表音、词音和符号;句法结构、语言结构和语法;语义或意义构成方面的因素。阅读教学中,要激活有关的图式,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相当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知识欠缺就会造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方式受阻,也就谈不上“相互作用”和“双向交流”阅读活动了。只有达到一定的语言水平,学习者才能与文本发生意义上的联系。Clarke 和Silberstein曾提出语言顶标 (language ceiling)概念,认为语言顶标较低的读者理解文本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William 提出,学习者必须能同时增加自己看到就懂的词汇即:主动词汇(active vocabulary),增强自己对文本中常见句型和修辞方式进行识别的能力,否则,再好的阅读策略和技巧都不起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习者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即努力提高学生识别词汇、习语以及语法结构的能力。
(二)累积各种图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不是一个单纯吸收信息的消极过程,而是读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 结合文字信息进行理解的积极过程。因此,影响读者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语言知识外,还有非语言知识(或非视觉信息),即内容图式。交互式阅读过程离不开图式知识,外语学习者累积的各种知识越多,自然越有利于获取新的知识。图式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一般来讲,我国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图式,而对内容图式与结构图式重视不够。因此,阅读教师应在通过语篇分析,帮助学生积累结构图式的同时,向学习者介绍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丰富的非语言知识,帮助他们减少阅读障碍, 促使自上而下阅读渠道的畅通。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习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外语教师有必要帮助培养学习者的诸如预测、快读、词义猜测等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去除指读、有声朗读、唇读和默读、回读等不良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四)增强积极参与意识,主动与作者进行双向交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积极的参与者,始终进行着对文本的信息加工和意义推测。为了使语言交际取得成功,作者往往使用各种手段,力求向读者表明自己的意图,以求得到读者对篇章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一篇好文章的作者会通过标题、 段落中心句、 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位置进行最大限度的明示,以期读者做出对该文章中心大意的最大限度的推理。预测、 快读、 猜测词义等阅读技能与策略都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以及与作者进行双向交流。
四、结论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地建立交互式阅读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交互式阅读模式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会受到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所以如果采用分级的教学方法,把层次不同的学生,编在不同的班里,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Adams,M.J. and A. Collins.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reading [A].In R. O. Freedle (Ed.).Norwood, N. J. Ablex,1979.
[2]Clarke,M.A.& S.Silberstein.To ward a Re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 Principles in the ESL Reading Class[J]. Language Learning,1977,(1).
[3]Goodman, K. S.“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s Guessing Game”[A].In H. Singer & R.Ruddell (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C].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6.
[4]Williams, R.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reading [J].ELT Journal,1986,(6).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㈦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提高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英语阅读的教学策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读前活动:利用与话题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
1. 教师用与话题相关的关键词、图片、歌曲、录像等导入,开展热身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使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鲁教版八年级(上)Unit 8 Reading Why don’t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时,我先给学生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You and Me来导入课文,让学生在歌声中领悟到通过学唱英语歌曲也能提高英语水平。
再如,教鲁教版九年级Unit 11 Reading It’s important to get enough sleep时,我针对中学生面临中考,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的现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How many hours 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Is it enough for you? Do you often feel sleepy when you have a lesson? 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don’t have enough sleep?学生反映热烈,他们有了想去了解课文的需求,产生了阅读愿望。可见,课前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构建初步的模糊的全文图像。
2. 通过标题和插图预测阅读内容。这相当于阅读前的热身,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标题:标题往往言简意赅,提纲挈领。鲁教版初中英语自八年级起,每单元的reading都有标题。标题与内容紧密相关,不要忽视标题的作用。通过解读标题引领阅读活动是一种实用的阅读策略。标题有助于预测文章内容,成功的预测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一步阅读和理解做好铺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一般说来,可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以下预测:
Read the title, guess what’s the passage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
What question can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e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例如,教鲁教版八年级(上)Unit 4 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通过对课文标题的预测,引领学生了解支教老师和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插图:学生在阅读之前,往往先看插图。通过看插图,可以对阅读材料有个预先的认识。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上)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中讲的是说英语国家的etiquette,文中的插图画的是在公共汽车上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在阅读之前,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用英语说出不文明的地方在哪?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
再如,鲁教版九年级Unit 7 You’re supposed to write quickly!中的插图简单明了,一看就明白e-mail English 的两种构成方法,即abbreviation和homophone。学生对这种插图会过目不忘,同时也通过插图对文章有了预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预测也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而有效的阅读是读者不断地预测并且不断验证预测的过程。
二、读中活动:运用整体阅读的教学理念,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速度
1. 英语阅读教学应遵循语篇整体教学的原则。整体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取所读文章最大信息量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把语言的基础知识如词汇、句型、语法结构进行简单处理,学生理解的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无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过程应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大意、层次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时,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速读全文,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找出问题的答案,找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每个段落的主题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教鲁教版九年级Unit 9 Section B 3a 时,我提出两个问题:
How many disast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reading?
When and where did they happened?
通过阅读全文,才能正确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并对全文有整体的了解。在第二遍阅读时,我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
What happened to the water level in Fushun? Why?
Why did people stay in New Orleans ring the flood?
Which of the disasters in the reading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erious? Why?
2. 文章标题、篇首段、结尾段、每段的第一句往往体现着文章的主旨大意,篇首段会揭示主题,引出文章的核心问题;结尾段则会概括全文内容,再次阐述中心思想,与篇首段相呼应,使读者对文章有更清晰的认识。
如鲁教版八年级(下)Reading 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可以引导学生读小标题来抓住文章的重点:By learning to forget, By regarding problems as challenges, By thinking of something worse。这三个小标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解决问题的三个主要方法,便于完整地理解课文。
此外,要培养学生找每段的主题句、关键词(主题句往往在句首或句末)。如鲁教版八年级(下)Section B 3a的邮件中,My family and I want to take a trip this summer somewhere in the east of China. I hope you can provide me with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kinds of vacations that your firm can offer…这一句就是文章的关键句,下面的内容就是围绕此句来写的。
三、读后活动:通过完成各类习题,巩固运用语言材料
1. 设计词汇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词汇、结构的用法,也可以编选择题、填空题、词义配对题。
2. 利用图表题可以使学生更具体、全面地获取与文章相关的信息或细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围绕阅读内容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如:复述整篇课文或片段,或进行改写、续写等,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就某一事件或人物展开,让学生进一步熟练阅读材料和内容,巩固所学语言,理清结构层次和意图,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总之,要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该积极探讨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采用语篇的整体教学法,结合任务型阅读,有效地提问来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同时,要运用预测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技能。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并成功地运用阅读策略,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㈧ 关于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
语言学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语言学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人类历史的演变程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如同语言的社会性、符号性、系统性、生成性、冗余性一样,各种语言不无具有模糊性,英语也不例外。就模糊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谈谈认识,以期抛砖引玉,与同行一起探讨这个新学科领域的话题。
关键词:模糊性;英语教学;教学大纲
自从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adeh在《资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开始,就标志著模糊学或模糊理论的诞生,随着模糊理论研究的发展,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也应运而生。虽然,模糊语言学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一门学科,并且是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然而,由于它是研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的学科,其模糊语言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因此,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引起了语言教学领域,尤其是英语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
一、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师
尽管模糊语言学是语言理论学科系列中正在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但由于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中模糊事物和人类思维中模糊概念、模糊逻辑的普遍性,更由于模糊的特征是英语语言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特征,作为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教学,就非常有必要在语言理论基础方面增加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英语教师具备了一些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就能较好地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打交道时,处理和解决语言问题就能更加灵活得体。例如,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理论尤为重要。我们知道,由于自然语言中绝大多数词都是模糊词,因此,在翻译时处处都会遇到模糊言语现象,也迫使译者在处理这些现象时使用模糊翻译方法。下面引用一段欧亨利小说While the Auto Waits中的描写来说明这个问题:
To repeat:Her dress was gray,and plain enough to mask its impeccancy of style and fit. A large meshed veil imprisoned her turban hat and a face that shone through it with a calm and unconscious beauty. She had e there at the same hour on the day previous, and on the day before that;and there was one who knew it.
再叙述一下那位姑娘吧:她身着灰色衣服,十分朴素,但很时髦,又非常合身,一条大网面纱遮住了她的头巾式无檐帽和面孔,但透过面纱,仍能瞥见她那文静而又美丽的脸庞。她昨天、前天在同样的时候来过这儿,坐上片刻。几天来,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这种情形。
对比以上译文,可以发现在对英文的翻译中使用了许多语义模糊的词语,就连动词Shone的原意也不得已而忽略了,代替以模糊表达意思“瞥见”。而在上面这段文字中尤其是在文艺作品的翻译中,如果不采用模糊表达的翻译方法,既无法将原文的基本意思展现出来,更谈不上翻译文学作品要达到的“信、达、雅”的标准,自然也谈不上文学翻译的再创造了。由此我们也体会到,作为英语教师掌握一定模糊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运用模糊语言学理论正确认识教学大纲的模糊性
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档案,可以说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然而,由于教学大纲内容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和不精确性,也就是在此谈到的模糊性,当在看待英语教学大纲时也不能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性准则。
例如,在针对全国普通高专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的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上短短的一段话就包含了几个模糊限制语,譬如“必要的、初步的、一定的”。这些不精确的用语本身就说明了高专英语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而这些模糊性的限制语又恰恰说明了高专英语教学目的适时得体,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这对于评价教师的业绩以及学生的成绩都大有好处。
比如,在评价一位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时,我们能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强而另一些学生较弱就判定这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行,或教学态度不好呢?如果这样认为,恐怕这种评价就有失公允,也不切合实际,因为,在高专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中的教学目的本身具有模糊性,不精确性。并且,事实上,一些学生的应用能力强而部分学生弱都是教学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大纲允许的,也正是由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模糊性而必然造成的结果。
除了以上谈到的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外,其中“应用能力”这个术语也具有模糊性。虽然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在这里虽然明确提出了“应用能力”,然而且不说模糊性极强的“一定的基础”的表述,仅就“应用能力”这个术语在大纲中并没有做任何说明,因而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实上,根据现今外语教学领域里大多数专家的共识,英语“应用能力”主要指的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的概念还包含了由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新基N.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petence.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包含了:
1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
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petence——即使用功能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
3话语能力discourse petence——即学会怎样用语言来做事、交流;
4对应能力strategic petence——交际是一种彼此之间的协调,在协调中有各种对应手段,如怎样能开始一段谈话,怎样转换话题,怎样结束谈话等。
因此,就“应用能力”这个术语运用于英语教学中时,英语教师究竟该怎样认识和理解,究竟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怎样理解“交际能力”中包含的四种能力,或许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仍旧是模糊的。然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应用能力”的模糊性之后的这样一个大前提,才可能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才不会简单地、绝对地看待“应用能力”的问题,也才能符合实际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模糊语言学正确认识英语教学法的模糊性
英语教学法流派多种多样,理论各异,新观点、新方法、新学派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种教学法流派存在。如,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听说法Audio lingual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暗示法Suggest Method、视听法Audio Visual Method,以及近几年产生的程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puter aided Language Instruction等等。
从这些英语教学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它们都不是随心所欲的,都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之间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各具特色的个性,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络、相互继承发展的共性关系。而恰好就是这种共性关系使各学派之间的界限彼此模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听说法和视听法,这两种教学法既在基本特点上存在差异,又存在着共性,表现出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听说法的基本特点强调:1以句型结构操练为主;2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3不用母语;4反复模仿,强化操练。而视听法的基本特点强调:1幻灯影象和录音视听相结合;2感知整体结构的对话;3充分利用幻灯、录音视听教具;4在口语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5集中强化教育。
概括地讲,二者界限的模糊性表现在:1它们都强调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能力和用外语讲解外语以培养外语语感;2它们所产生的心理学基础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和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而这就不可避免会使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共性。
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英语教学法的不同流派的个性、共性以及彼此间的模糊性,从而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探讨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学同模糊理论以及模糊语言学的关系,提倡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英语教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1985.
[2]苗东升.模糊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陈治安.模糊语言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 New York: Harcourt,Brace & World,1972.
[5]Zadeh,L. A.“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3,8:338-2353.
[6]Zadeh,L.A.“Quantitative Fuzzy Semantics”,Information Sciences,1971,3:159-2176.
篇2
论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策略
摘要: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年轻的领域,本文对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做了概括介绍,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探讨了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英语语言 策略 研究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呈现出来的现象为: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人员对英语的教与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
一、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概况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研究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且对外语语言的教和学及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外研究者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将英语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
一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外国研究者有Ruhin, Naiman ,Wong Filhnore,Stern, A Wenden, Jam M alley, Chamol, R Oxford以及A. Cohen等。20世纪70年代初,外语教学法研究停滞不前以及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促使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者如何“学”。这时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语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研究很快发展成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旱期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注重归纳并描述学习策略和刘一学习策略进行分类。之后,研究者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较大改进,是学习策略研究的第一个重大发展。早期的学习策略研究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给后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A. Wenden, Jam Mallev, U. Chamo}, R. Oxford以及A. Cohen等研究者刘一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是。Malley等人的研究,他们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出将语言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相关联,得出一整套理论化的语言学习策略。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关学习策略的论著也越来越多,如W enden和Ruhin于198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Learner Sal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语言学习,},的学习者策略。
Malley和Chamo于90年代出版的专著Learner Sal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一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以及Oxford于1990年出版的专著LanguageLearning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语言学习策略:教师须知》等。Oxford还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alegiese InveWorv for Language Learning。
二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我国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有黄小华、桂诗春、刘润清、文秋芳等,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都涉及到语言学习策略。这此学者的研究为教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研究对于语言教学有指出意义,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也有实践指出意义。
这一阶段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学习策略研究是以各种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研究。Krashen的监控理论、A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的成果都为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第二,学习策略研究逐渐从巨集观转向微观。研究者针刘一阅读理解策略、听力理解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等进行单项研究。第三,研究者重视学习策略研究的方法,认为研究方法关系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第四,学习策略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研究者认为只要是被证明有效的学习策略,就可以培训学习者使川这此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界学者们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1996年,文秋芳所著《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著作。
2002年,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表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很多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此教师仍采取传统的以知识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去求在数量、质量、层次和种类上要求更高。然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明显滞后,相当部分大学生几乎把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薄弱;师资质量不高;;教学水平有限;外语教学应试倾向严重;外语教学上形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不得法;中小学、大学外语教学严重脱节等。
另一方面,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也存在误区,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外语是一门知识课;外语是教会的;外语学习有捷径可走;外语学习年限越氏越好;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这此都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有此教师欠缺语言学习策略理论知识,未从学习者角度探索学习方法,因而无法指出学生的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首先应参与学习策略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和研究英语学习策略并在教学中指导和渗透学习策略,是当今英语教师又一个重要任务。
二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法
要指导和培训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资料,并掌握分析方法。
一般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型别有:自然调查survey,对研究contrastive study,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 longudinal study和策略训练研究strategy training}。学习策略研究资料采集的方法有:观察法observation,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访谈interview},日记diary和口头报告verbal roport。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而且定性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研究者通常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以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深入分析,避兔所得的结论的片面性。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策略研究中应多角度采集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探索有效的指,,和培训学生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自身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Malley.J.&A.U.Chamo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