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在线阅读
⑴ 英语阅读理解策略与技巧
英语阅读理解策略与技巧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更高一级的英语测试,英语阅读都是重头戏。下面是英语阅读理解的策略与技巧,供大家参考与学习!
英语阅读理解策略与技巧 篇1
英语阅读既是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许多专家、教师等教育工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研讨过英语阅读方法、技巧,但很多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技巧,他们精心设计课堂来激发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图式理论观点)。但是,在生活实际阅读中,在中考、高考中,学生都得依靠自己完成这些重要的活动。因此,笔者尝试换位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如何激活、运用、构建、丰富大脑中的图式,提高阅读能力,完善阅读技巧。
一、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81)的著作中。德国现代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Burtlett,1923)应用并发展了图式概念。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Rumelhart 指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之理论。该理论强调人已经具有的知识及知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按照图式理论,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组成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对阅读而言,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它是阅读的前提条件。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讨论主题(内容范畴)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文章体裁、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信息,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都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及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根据该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输入,然后读者在自己头脑贮存的信息中寻找能够说明所输入信息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以后,读者就产生了理解,否则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阅读时,需要 Reader 和 Writer拥有共享的一部分 schemata。
显然,如果Reader 和Writer 各自的原有图式没有共享的交集,那么Reader 的阅读理解就会失败。另外根据图式理论,读者接受文字信息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过程,即文字符号输入人的大脑之后,人就不断地在头脑中寻找有关的图式,直至找到能说明输入信息的图式,即形成阅读理解。
现代图式理论还认为,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互相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人民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很依赖大脑已经形成的图式。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归根结底是结合适合的图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图式具体化的过程,填充的内容可以是直接连接或推论出的新信息。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如果Reader 和Writer 共享的图式越多,阅读理解就会越多,但是Reader 和Writer之间除了拥有共享的图式之外,还是会有大量的图式差异,即他们之间有不同的个性信息,这样就会导致一个结果:阅读者不能完全理解,只能部分理解文章。要完成阅读理解,阅读者只有在原有共享的图式基础上展开联想、猜测,不断激活相关的图式,并经过推理、判断、选择适合Writer意图的图式。在Reader 和Writer的图式逐渐同化、具体化的过程中,Reader 和Writer之间的信息不断地交流,即“猜测——推理——证实”,相同则被选择、储存,不同的被舍弃,在该过程中“Area of shared schema”之交集不断变大,最后完成阅读理解。借助图式理论,我们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完善自己的英语阅读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形成有效的图式阅读策略。
二、英语阅读的策略
(一)整体阅读,预测主旨
通过预测文章的主旨,学生能迅速有效地整体理解全文,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策略预测文章主旨。学生可以借助修辞图式来顺利地完成预测主旨的任务,因为一般阅读材料文章体裁、篇章结构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有标题文章,学生要学会从标题入手进行预测。新闻报道文章大多有标题,标题又常常是全文的中心、主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的精华,学生可通过阅读标题得到启发,能准确预测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彻底理解全文做好铺垫。如果没有标题,读者可快速浏览全文,从整体入手了解内容大概,尤其关注文章首尾句,以便迅速抓住文章主旨,有时文章段落较多内容复杂,学生可跳读每段首句或找到中心句(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或主题句在文章的中间),联系文章的首尾段,也可很快获得文章主旨。如一些记叙文、议论文就可通过该方法快速预测文章主旨。有些文章附有图表,此类文章多半可从说明、标注着手,按以上方法进行预测文意,要处理具体细节时再结合图表。
(二) 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主要信息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能力取决于三种图式,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因此,阅读理解文章就是经过读的行为,主动的“猜测——证实”,来激活、同化、具体自己已有的各类图式。要把握文章脉络,必须做到通过快速通读全文激活自己记忆中适合该文的修辞图式。例如,学生阅读一篇新闻报道,经过对该文的预测——阅读——证实——再预测——再阅读——再证实,学生就可逐渐激活自己大脑中已有的修辞图式,这篇文章符合“线性原则”,结合相关的内容图式,可以明确该文是新闻报道,其脉络是标题——精要——事件过程。再如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可通过阅读——预测——证实,再阅读——再预测——再证实,很快就能激活他们已知的修辞图式,文章脉络也清晰可见,即提出观点——论证、说明——重申观点,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结论,同时也激活、具体了相关的内容图式,获得了证明、说明的主要材料信息,能够大体上理解文章。又如,许多叙述性文章,可一边读一边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when, where, who, what, why)等要素或做一些必要的简易的笔记,学生很容易就能回忆起已有的某些图式,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并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即明确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基本能够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较为复杂的文章会有时间、地点变化,学生激活这样的图式,(时间1/事件1)——(时间2/事件2)——(时间3/事件3),或(地点1/事件1)——(地点2/事件2)——(地点3/事件3),当然文中的主要内容也就一目了然。如有很多人物传记,脉络是(现在/事件1)——(过去/几件事)——(现在/感受)。学生要想准确把握文章脉络,捕捉住重要信息,关键是平时阅读实践时要不断丰富、储存足够多的相关图式在大脑中。
(三)弄清结局、明确结论
很多文章结尾非常精彩,目的是为了让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辞图式的一种。如有的文章结尾幽默;有的文章结局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有的文章令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中;有的文章得出一些结论,或有一点点感受。总而言之,文章的结尾也很重要,有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弄清结局或结论对于理解全文当然也具有关键性的功效。弄清了文脉(修辞图式),把握住了主要信息(内容图式)之后,结合细节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紧密联系结尾的语句提示,可彻底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四)读懂题意,选择答案
做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可以开始读题答题。但是无论是哪一个题目,学生选择时必须以确定的主旨为统率。选择前一定确保理解出题的意图。表层的问题可迅速选定,对于那些较深层次的题目,选择一定要有根据,一定要将相关原文找到,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推理,然后再确定。
三、阅读时应注意一些小技巧
1.学生自己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用眼和脑阅读,整体阅读,整体理解,这样阅读速度将更快。
2.要注意猜词、句技巧的培养。阅读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解的词、短语,有的可跳过,而对进行整体理解无大碍;有的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测、推理得知;有的可根据构词法推理,可明确它们的含义。
3.学会运用关联词。文章中有些复合句较长且结构复杂,晦涩不易理解,学生可根据关联词、引导词的逻辑关系迅速分清主干和重句,从而明确句意。在段落中或段落之间也有一些关联词,如but, however, although, ever though, as, because, so等等,在这些词的帮助下,学生可明确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因而能尽快把握住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平时阅读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适当、语言鲜活地道、时代感强的文章阅读;毕业年级的学生更应该针对中考、高考选材阅读,以便积累丰富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修辞图式,逐渐构建新的各类图式,在阅读时能够激活、运用图式,成功理解有一定长度和难度的英语文章,在阅读理解方面取得优势,为考试和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阅读理解策略与技巧 篇2
第一,考生应该学会浏览全文。
英文的文章与中文略有不同,这是由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而决定的。英文总喜欢采取总分结构,即作者倾向于将比较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首段、段落首句等。基于这一规律,考生要学会浏览。在考试中有两种不同用处的浏览方式。一是在解题前略读全文。在略读时,不需要详尽的理解,知识了解基本内容、作者的立场、文章的篇章结构,可以跳过细节或例子。另一种浏览方式相当于检索性的阅读,用于阶梯式寻找需要的特定信息,如主题句、有关细节、难句等。在考试过程中,要想缩短解题时间,就应该根据需要对阅读速度进行适当调节,该快时则快,该慢时则慢。浏览时要求尽快掌握全文大意,速度就要快些。检索信息、寻找答案时,速度也要快;找到有关句子或段落,需要仔细研究理解时就要适当放慢速度。
第二,学会调节阅读速度。
为了确保在所给时间内达到最佳的理解准确度,学会在浏览中选择重要信息显得格外重要。选择信息的要点在于“准确”。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或短语。
(2)善于判断文章各段的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段落开头或结尾最常见。
(3)浏览中善于总结全文的主题。第三,掌握常见行文方式,了解作者意图,预测内容。在正式做题之前,做到文章结构,大概主旨在心中有数,这就能帮助各位考生很好的解决题目,不偏离文章中心主旨。
英语阅读理解策略与技巧 篇3
一、强化基本技巧训练
1、读懂文章细节的训练
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是学生基本理解能力的体现。学生读不懂文章细节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不会分析长句、难句;第二,不理解代词的指代内容:第三,不懂词性、词义的变化。针对这些因素,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就必须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训练:
(1)长句、难句分析。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长句和难句,大多数学生对这类句子存在恐惧感溶易造成阅读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时先找出这类句子,抄写在本子上,然后分析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非谓语、从句等成分,最后将该句译成汉语。日积月累,学生就养成了分析长句和难句的习惯并掌握了分析这类句子的技巧。
(2)代词的指代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含有代词的句子,如果学生明白代词的指代内容,那么,句中之意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分析代词的指代内容,养成敏捷的思维习惯,掌握阅读技巧。
(3)词性、词义转化猜测。英语单词的词性、词义变化多端,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判断、猜测。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训练学生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根据语境判断词义的能力。坚持长久的训练,定会大有收获。
2、读懂文章主旨大意的训练
在阅读一些说明文、议论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判断文章标题、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的试题。读记叙文时,有时也会遇到排列顺序的试题。主旨大意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全面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问的内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一般不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常见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age is that.
The passage is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From the passagewe can learn conclude that.
这些试题测试学生是否抓住文章主旨大意,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经常的训练。
(1)加标题训练。阅读题大多没有标题,在指导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给文章加标题。加标题训练,其实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题句,所以加标题训练也就是找中心主题句的训练。
(2)划分层次训练。找出主题句后,并不等于完全读懂文章大意。还应该读懂该文章谈到的多层意思,这就要求阅读者首先要读懂各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然后再进行归纳。这样就能够清楚地分出文章的层次,完全领会文章大意。
(3)辨认重要事实的训练。在记叙文和某些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需要弄清一些主要事实,以达到明确文章大意的目的。这种训练是阅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阅读中以句子的形式写下重要事实:第二步。以时间或以步骤等顺序排列这些事实。
3、读懂深层含义的训练
深层含义是指文中一些需要想象的`抽象概念: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全文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分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换句训练。对于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读懂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把有关句子抽出,进行改写。这种换句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作者意图猜测训练。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om does the authorwrite for?
Wha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ssage?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他们判断语境,猜测有关事实的能力。
(3)逻辑推测训练逻辑推测训练包括四种内容:数量推测、年月推测、故事结局推测、人物关系推测。前两种属于数字推测后两种属于逻辑推理。进行逻辑推理训练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4、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是阅读速度。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速度太慢,即使理解正确,也不能说明他阅读能力强。《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60~70个单词。因此,教师可以按大纲要求,进行限时训练。可精选5篇文章,让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每周至少进行两次限时阅读训练。阅读旨在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取决于一定的阅读技巧。所以,教师要在限时阅读中培养学生以下快速阅读技巧:
(1)视读。用眼睛扫描文章内容,按意群理解句子的意思。看文章时。禁止学生朗读、默读、逐词读或用手、笔指着读,因为看文章比读文章的速度快。
(2)猜测词义。学生看文章时,经常会因遇到生词而紧张,影响阅读情绪。其实,可以采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策略,放松心情,根据上下文或语法知识猜测词义。
(3)抓整体。阅读时,应把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过多地考虑每个单词、短语或单句的意思,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水平。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意识地排除非语言障碍,利用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背景知识。现有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主要涉及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人文历史、自然灾害、医疗保护和饮食文化等。在使用教材时,学生不仅要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常识,还应鼓励学生泛读各类有助于增长见识的课外读物。
三、注意阅读篇目题材形式特征
文章的题材主要有:科技小品、说理小品、新闻报道、人物传记、短篇故事、史地文化、幽默小品和图形表格。不同题材往往有各自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若不了解题材,阅读就会带有盲目性。在学习和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题材特征,掌握不同题材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以新闻报道的题材为例,这类文章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1)主题突出。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即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2)要点明显。写作即要求五个“W”(when,where,who,whathow)的表述一目了然。但命题时往往不会几点俱全,而需要考生根据已提供的几个“W”,以及各“W”之间的联系去推出未知的“W”,同时也不会排除对细节的理解。学生可根据这两个特点,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从而较快地作出正确判断。
总之,提高阅读能力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但是如果学生讲究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得当,快速的提高也是可能的。
;⑵ 23考研:上外英语语言文学复试科目内容、参考书目
注: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在复试时各研究方向复试内容有所不同,网报时请谨慎选择研究方向,一旦选定,不得更改!
注:同等学力考生需在国家一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CSSCI)上发表两篇及以上与报考专业相近或相关的学术论文。(同等学力考生指高职高专毕业生或本科结业生,本科毕业生或应届本科生不属于同等学力,正常报考即可,无以上要求。)
一、研究方向及招生人数
专业代码及名称
研究方向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全日制学习)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语言学方向a.音系学b.音位学c.形态学d.英语语法研究e.句法学f.语义学g.语用学研究h.社会语言学i.心理语言学j.修辞学k.话语分析l.文体学m.认知语言学n.语料库语言学2.应用备雀语言学方向a.外语教学法b.外语习得理论
c.外游滚轮语测试学d.外语课程与教材e.外语教师专业发展3.英美(及其他英语国家)文学方向英美文学a.英国文学 b.美国文学 c.其他英语国家文学
d.文学理论4.翻译研究(笔译)方向a.中西翻译史b.中西翻译理论c.翻译批评d.翻译技术翻译研究e.翻译研究方法
f.高级翻译实践g.典籍翻译h.文学翻译i.报刊翻译j.政府公文翻译k.应用文翻译
l.语料库翻译研究5.翻译研究(口译)方向
a.口译理论与实践b.专题口译 c.视译
d.交替传译e.同声传译f.翻译技术
g.口译研究方法
h.语料库翻译研究
国别与区域研究6.英国研究方向
a.英国社会与文化
b.英国近现代思想史c.中英人文交流7.美国研究方向
a.美国社会与文化
b.美国内政与外交
c.美国经济与中美关系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8.比较文学方向
a.中英中美文学关系b.中英中美文化交流c.翻译文学研究
d.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9.跨文化交际方向
a.跨文化心理与人类学研究b.跨文化教育与培训研究 c.跨文化适应与交际研究 d.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0.区域国别研究(世界语言政策)特色研究生神信项目
二、复试笔试科目和参考书目(包括笔试与口试):
1.语言学方向
笔试科目名称:语言学方向卷参考书目:
戴炜栋、何兆熊(主编)《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second edi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Yule,George 1996/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seco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Teaching Press.
2.应用语言学方向、区域国别研究(世界语言政策)特色研究生项目笔试科目名称:应用语言学方向卷
参考书目:
Davies,A.2007.An Intro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From Theory to Practice(2nd ed.).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Ellis,R.1999.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Johnson,K.2001.An Intro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rown,H D.2002.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ock,D.2016.The Social Tur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3.英美(及其他英语国家)文学方向
笔试科目名称:英美(及其他英语国家)文学方向卷参考书目:
美国文学:
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第4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3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
英国文学:
佩克(John Peck)等:A Brief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罗经国等:《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4.翻译研究(笔译)方向
笔试科目名称:翻译研究(笔译)方向卷
参考书目:
Munday,J.Intro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16;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翻译研究(口译)方向
笔试科目名称:翻译研究(口译)方向卷
参考书目:
弗朗兹•波赫哈克:《口译研究概论(第二版)》(仲伟合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
江晓梅:《英汉口译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吴远宁:《口译研究:理论与实践》,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6.英国研究方向
笔试科目名称:英国研究方向卷参考书目:
Morgan,K.(Ed.)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钟美荪注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比尔·考克瑟等著:《当代英国政治》(孔新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美国研究方向
笔试科目名称:美国研究方向卷参考书目:
王恩铭:《美国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新版);王恩铭主编:《英语国家概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Shi,D E.&Tindall,G.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10th edition,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16.
8.比较文学方向
笔试科目名称:比较文学方向卷参考书目:
Wellek,René&Austin Warren.Theory of Literature.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陈惇、刘象愚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吴伟仁编: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第一、二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吴伟仁编: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第一、二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石观海编:《中国文学简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杨剑龙、钱虹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查明建:一苇杭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9.跨文化交际方向
笔试科目名称:跨文化交际方向卷参考书目: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Creswell,J.W.(2018)Research design:Qualitative,quantitative,and mixed method approaches(3rd ed.).Los Angeles,CA:Sage;
Gudykunst,W.B.&Young Yun Kim.(2003).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4th ed.).Shanghai,China:SFLEP(Vol 1,2007);
Martin,J.N.,&Nakayama,T.K.(201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5th ed.).New York,NY:McGraw-Hill;
Nisbett,R.E.(2003)The geography of thought: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and why.New York/London/Toronto/Sydney/Singapore:the Free Press.
10.区域国别研究(世界语言政策)特色研究生项目:复试将由英语学院、语言研究
院联合组织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⑶ 马广惠的科研成果
1. 马广惠,1997,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研究[J],《外语界》(2)。
2. 马广惠,1998,1999,“总体史”与历史社会学方法,《东方论坛》(3),《新华文摘》(1)。
3. 马广惠,文秋芳,1999,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4. 马广惠,2001,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外语教学》(3)。
5. 马广惠,2001,中美大学生英语语篇对比修辞分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6)。
6. 马广惠,2002,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语言特征对比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7. 马广惠,2003,国外对比修辞研究36年述评,《山东外语教学》(3)。
8. 程月芳,马广惠,董娟,2003,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外语界》(2)。
9. 马广惠,2004,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0)。
10. 马广惠,2004,新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与语料库语言学,《文艺报》12月16日。
11. 马广惠,2005,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对外语学习成绩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
12. 马广惠,2005,基于语料库的小说文体学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5)。
13. 马广惠,2006, 中学生英语高频词汇水平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
14. 马广惠,2006,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入学水平测试与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5. 马广惠,2007,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外语与外语教学》(4)。
16. 马广惠,2009,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中的词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
17. 马广惠,2011,词块的定义、分类与识别,《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
18.马广惠,200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统计方法》。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19.马广惠,2004,《影响二语写作的语言因素》。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马广惠,2006,《新世纪外国语言文学新论》。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1.马广惠,2007,《马广惠语言学选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2.马广惠,2005,2006,2007,《主题英语快速阅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3.马广惠,2006,2008,《新要求大学英语词汇手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英国)理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著/蒋平、马广惠译,2008,《搜寻忘却的记忆-全球毒品500年》。南京:译林出版社。
25.马广惠,2012,《2011版新课标·初中英汉学习词典》。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6. 马广惠, 2004-2007,《大、中、小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综合研究》(04YYB01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27. 马广惠,2006-2007,《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发展研究》,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
教授课程
博士生课程
1. 现代西方语言学流派
2. 应用语言学通论
3. 应用语言学高级统计方法
硕士生课程
1. 应用语言学概论
2. 二语习得概论
3.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4. 应用语言学统计方法
5. 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
6. 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
1. 翻译(英译汉)
2. 翻译(汉译英)
3. 英语高级写作
⑷ 《世纪商务英语阅读教程》系列教材浅析
关于《世纪商务英语阅读教程》系列教材浅析
摘要:自教育部批准设立商务英语专业以来,该专业蓬勃发展,教学探索日益精进,各系列教材应运而生。本文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阅读》系列课程所用教材为例,分析此套教材的优缺点,希望为商务英语专业教材的改进及专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商务英语阅读课程;商务英语阅读教程;世纪商务英语阅读教程
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推出,明确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确认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将阅读课程设置为十二门专业核心课之一。自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外语系成立商务英语专业以来,一直对其阅读课程进行教改,不断研究和分析市场各类阅读教程,现使用教材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系列中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商务英语阅读教程》。该套教材主编为刘杰英,共4册,分为基础篇和专业篇系列,每系列各两册,现已更新至2014年第五版。在使用该套教材过程中,作为工作在一线教学的笔者对此套教材有比较浅薄的认识,现针对此套教材,作出如下分析:
一、教材优点
(一)基础性强
该套教材课程设置结构合理,循序渐进。其基础篇内容以商务文化及礼仪、企业商务工作为主线,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商务礼仪,了解企业工作内容及工作环境,提升职业素养,以适应未来的外事及商务工作。此外,基础篇教材还融入了英语专业普通阅读教材的特色一一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每个单元配有阅读技巧训练,涵盖了自我阅读技巧、速度技能、理解及应用技能,如:词义猜测、归纳主旨、细节理解、略读、跳读等,使学生在大一阶段能够学习到各种常见的阅读技巧,提高对普通英语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商务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及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等考试的需要,更能为其英语语言的基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度高
商务英语学科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该套教材充分抓住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特点,在承接基础篇的基础上,专业篇的学习内容涉及到市场营销、商品定价、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电子商务、商务法等各方面。商务知识的补充深入、综合而广泛,为学生进行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宏观经济内容,使学生了解商务相关行业,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创新性强
商务英语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与时俱进是对该专业教学的基础要求。该套教材不满足于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学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版本。我系现使用版本为2014年最新修订的第五版,阅读材料选自最前沿的报刊、杂志等,这就保证了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实用最前沿的商务专业知识,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挑战,消除了授课教案一成不变的不良教学现象,使得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符合事物变化发展规律。
(四)实践性强
该套教材每个单元配有相关习题,既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有对所学知识的拓展,题型丰富多样,可以充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设置了期中和期末测试环节,可以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宏观学习情况。此外,每个单元还有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保险单据的制作、模拟公司运作等,这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实战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二、教材缺点
(一)教材编纂缺乏一定严谨性
笔者在使用该系列教材以来,也发现了其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版本更新速度过快,编辑人员在审校过程中存在时间短,任务重等客观问题,造成教材存在一些错误。如:专业篇(II)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介绍国际经济组织,但是引入部分却是介绍产品生命周期,且引入内容与专业篇(I)第二单元产品开发的引入内容完全一致。
(二)配套习题专业度不高
该套教材在其专业篇的习题设置中,部分题目与商务英语内容无关。笔者认为“专业篇”应以专业性知识为重点,配套习题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选取更为专业的题目供学生练习更符合教材编纂的指导方针。此外,在专业篇中,由于涉及到大量专业术语加之商务语言具有自身特色,笔者认为应加入翻译练习题,对文中长难句进行翻译,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为日后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参设置缺乏一定科学性
该系列教材学生用书现已更新到第五版,但是教参却滞留在第四版,第五版仅更新了答案部分,由于版本更换,教材内容更新较多,因此原有教参已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且原有教参设置缺乏一定科学性,仅提供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难句分析、单词讲解、汉语译文,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并没有进行宏观分析,违背了阅读课程作为泛读课程的教学规律,且单词讲解中所给部分示例与商务内容无关。由于商务语言的特殊性,部分学生熟悉的单词在商务文章中会有专业性解释与用法,教参编撰人员应将此作为单词解析的重点,充分融人BEC、PETS、托业、全国商务英语认证考试等英语水平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题型,既有助于学生备考,为将来踏人工作岗位提供“敲门砖”,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世纪商务英语阅读教程》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充分满足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我系在今后的教学中会继续使用该套教材,并进行更深入地教材研究,充分发挥其教学指导作用。希望笔者上述的问题能够得到出版社重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与提高,使该套教材推广到全国的商务英语教学中。
;⑸ 曹亚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主要讲了什么
《曹亚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主要讲述了如何有效地教授英语语言,以及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英语吵肆缓。主要内容涉及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雹羡括教学课程设计,教升模学策略,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学习技能,语言测试,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