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大学英语文化对比阅读下总结

大学英语文化对比阅读下总结

发布时间: 2023-05-27 02:22:02

1. 大学英语学习总结范文三篇


篇一


走进大学,英语学习是必然的,虽然英语成绩不是太理想,但是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也领会了一些怎样应用策略的方法,如何学习才能更家对英语有兴趣。最终学好英语一定要多下功夫。应做到“四勤”与“四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四勤”


1.勤背诵。2.勤朗读。3.勤练习。4.勤总结。


积极记忆御指晌课本中出现的生词及词组,理解其用法,并适当运用一些正、反义词对比,相似词对比等方式加强记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英语的知识点相当零碎,一定要在平时的收集、整理、总结上下功夫。平时听老师提到或是在参考书上看到的一些零碎的小知识都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用。


二、“四多”


1.多看。2.多听。3.多说。4.多练。


近年来英语试题的难度逐渐增大,试题的触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以求开阔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培养敏锐的语感将有助于增强辨析力和判断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多说可以增强口语能力,加深记忆,使学过的知识清晰地映在脑海里,不容易被忘记。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可以增强实践经验,不至于临阵发慌,手足无措。


具体实行方案如:


1.最重要是单词,开学之时制定个计划,准备在什么时候把第几课的单词背熟,如果可能尽早把所有单词记得滚瓜烂熟,要是不行至少在每一节上课之前把此课的单词记熟。


2.每天至少看30分钟的课文,哪一篇都好(前提是单词读熟),以娱乐的心态去进行,不要当作苦差,如果坚持不了至少一周看三次,在读的时候慢慢培养速度,当然这是在读的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


3.买英语系列磁带,每天坚持听一段时间,至少多长自己把握。


我认为,如果可以完全或80%地做到以上几点,学习英语就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件乐事,既的到了提高有增强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想这是我学习英语的收获!


篇二


时光如梭,忙碌的一个学期又已经结束,回头看看这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还是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现将本学期大学英语课程总结如下: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逗备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一般是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语言学习态度镇锋,掌握较为科学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语言知识的能力,以便为以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第四个学期,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后一学期。在本学期我本人继续承担本院建工系给排水0701和给排水0702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在前三册教学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一如既往地严格按照外语系的规定认真组织教学,课前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复印四级考试资料并细心讲解以便帮助更多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不断探寻和改进学习方法,课堂上我的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较多的使用英语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英语学期的环境。课堂上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如speech,discussion,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role-paly,实用口语等,本学期我继续要求每一节课由一位学生做三分钟的英语演讲,演讲的内容和题材不限,鼓励自己写稿,通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写作和口语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课间我耐心与学生交流帮助解决他们在学期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改进英语学习方法。课后我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每一份作业都仔细批阅,指出错误所在,并就一些共同的问题给学生们统一讲解。


本学期是大学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因为大多数的同学在学期末都还要继续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四级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如本学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继续加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辅导,给学生们为准备四级考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将四级考试的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如从第二学期起我就要求学生加强对四级考试写作的训练,每次的作业都是针对四级考试写作部分的。通过近三个学期的写作专项训练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四级考试题目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较大而且也是同学们共同的弱项,因此在听力课上我主要针对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和听写能题型的训练,此外还加强对阅读和完型填空的训练。在本学期最后的几周里我积极响应系的要求,给学生复印了八套四级考试真题和模拟考试题,每一套题我都认真详细讲解,为大多数同学参加四级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外语系、我本人以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他们在本学期的四级考试中上次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大部分同学一定会考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成绩的。


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尽管有一些进步和成绩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通过本次期末考试来看,不难看出学生们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尤其是听力和词汇方面。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基本工的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篇三


在大学的生活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强度并不高,课程安排少,老师几乎不加以辅导,更别说习题作业了,许多同学都深感到学习英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而且大学里还需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有的同学学习英语仅仅靠手头的4、6级词汇,可是却没有什么显著地效果,尤其是许多同学背词汇根本坚持不下去。大学生该怎样学英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呢?


下面详细讲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首先,大学英语学习不像中学时期有外在“压迫”的条件,线话英语的老师建议考生必须先改*度,认清情况,主动求学。每次上课前可预习课文,通读若干遍,直到基本了解文章大意为止。随时标出新单词,找一本可靠的英汉双解词典,仔细查阅生词和短语,做笔记。查阅时注意尽量先看词典对该词的英文解释,再看例句,遇到动词或动词短语尤其要注意。笔记不仅包括释义,例句和搭配也很重要。这一步耗时越长,效果越显着。


其次,上课应当及时补充笔记,学习中心思想,了解行文结构,欣赏文体风格。接下来,再朗读文章若干遍,然后整理笔记,主动记忆典型例句。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英语的学习仅限于书本内容,我们可进行拓展性学习,上网搜索相关主题的英语文章,广泛阅读。主题相关,则单词多相近,重复几率高,多读几遍,既长见识,又熟单词,更增信心。如感兴趣,还可自行我专题,效果亦佳。


最后大学英语课本是为应付考试的直接有效途径,但要全面提升听、说、读、写能力,还远远不够,就要行灵活变通、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全面跟英语亲密接触。听力,以教程为本,需要精听,即听到完全理解无障碍为止,听五十遍也在所不惜。听英文歌曲、听俗语、听习惯用语都可。也可边看英文影视剧,听其中的场景对话,同时还能了解异国文化。说的方式则很多,不仅限与参加学校的英语角,即使是自言自语、高声朗诵、角色扮演等,还可多参加公众英语演讲等活动。泛读对于提高考生的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经常读一些文章,阅读时要注意方法,有意识地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材料可以是书本的经典美文,也可是英语报刊杂志,甚至英语原版名着。

2. 大学英语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利用课内、课外时间,采取多种措施实施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论述语言、文化及大学英语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提出了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 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所以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这已成为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点。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根据《大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以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慎辩,寄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其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任何语言都要植根于文化环境才能生存,所有文化都要借助于自然语言结构才能延续。因此,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二者相互作用,使生命延续不断。L.A.White曾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地反映文化,并将其巩固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变化与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纤兄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有其生存的土壤。这一点也许可用来解释为什么世界语已出现近一个世纪,仍没能广泛推行的原因。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民族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Widdowson指出:“语言是一项社会活动,语言的选择根据社会功能和个人意图而变化,语言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一系列方言、语域、交际渠道和风格之中,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林汝昌阐述了“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指出文化导入的重点是“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曹文则把文化总结为两个层次,即文化层次和文化理解层,并将其定位于“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
既然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只学语言而忽略文化,或者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薄弱的原因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P16)文化导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没能把文化教学与文化导入结合起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受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受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会通中西”。然而,现任英语教师中大多数虽然毕业于毁孝袭英语专业,但文化功底比较薄弱,而且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工作。调查表明,90%以上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每周上课都在10学时以上,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也很少有机会进修和培训,这也成为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绊脚石。
3.相关课程及书籍较少。目前虽然部分外语院系已经开设了“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开设的关于西方文化的课程及相关书籍极少,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难度。

四、在实践教学中贯彻跨文化教育原则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从日常教学中入手。(1)从词汇方面入手,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区别英汉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在汉语中,“龙”(dragon)以及与它相关词语,明显具有至高无上的色彩,古代帝王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为“龙子龙孙”,因而百姓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现代人把有作为,能干的人称作“龙”,把窝囊、不中用的人称之为“虫”。中国历来有“龙跃凤鸣”比喻才华出众;用“龙飞凤舞”比喻书法活泼刚劲;用“龙凤呈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祈盼。“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意象,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则是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所以西方人对“龙”绝无好感。(2)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是卓有成效的,因为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汉语中常常用“心灰意冷”来形容“心情十分糟糕”,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grey cat”(灰色的猫)。形容“对事物无兴趣”或形容“文章、讲话枯燥”在汉语中说“味同嚼蜡”,在英语中说“as dry as saw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收集素材,进行比较分析的工作。
2.提高教师素质,转换教学角色。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的原则及具体策略之外,语言教学的素质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了。语言的教与学具体实施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教师的传统地位“传道授业解惑”就应当有了新的内涵,教师由“前台的圣人”转向“后台的向导”。同时,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增强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才会又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3.出版相适应的配套教材。文化导向教学模式显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应以多元文化为导向,以语言文化对比、参照为方法,以多国文化背景为材料,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教材应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所谓任务,是指跨文化交流场合中要达到的交际目标。教材的语言背景不应局限于英、美、加、澳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而应涵盖尽可能广的国家和文化。相应的文化读本的出版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文化知识的平台。当然应该注意满足不同层次英语学习者的要求,使英语初级学习者可以找到介绍如问候、致谢和称呼等习语的文化书籍,也能使中高级学习者找到相应的文化读本,真正做到使不同的“材”有不同的“教本”。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化是其主要特点,它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适应这些需要,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已逐渐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内容传授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为了跟上这个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3]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一项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Wilkins, 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Edward Ltd.1972.

3. 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篇1

解读酒店英语中的语言文化

摘 要: 酒店服务人员应从与饭店英语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出发,领会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以矫正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偏差,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吸收文化和服务客人的目的。

关键词: 酒店英语 语言文化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习惯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而跨文化语言沟通存在于涉外高星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酒店英语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语言文化和交际技能的培训。语言的本质属性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思维。当一个人不了解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时,那必然会发生语用错误。

二、具有本质特性的酒店英语

酒店英语属旅游专业英语范畴,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pertinence)和服务英语的得体性(decency)。语言标准应为:明晰、通畅、表意得当。如:

Waiter:How would you like with your steak?Rare,medium or well-done?(请问您牛排要几成熟?三成,五成还是七成?)

Guest:Rare,please.(三成。)

通常,rare是“稀少”的意思;medium是“中间”的意思;well-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而出现在服务员为客人点菜的流程中,它的意思就非常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了。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对言语得体有这样的描述:“此时此地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使用另一种说法。”请看下面这组酒店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Guest:Hi,waiter,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aiter: Thank you,sir. Welcome to Holiday Inn.

Waiter顺应英语习惯欣然接受,而非按中文习惯去拒绝,说“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以示谦虚,否则只会使顾客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由此看出,服务语言的得体性在酒店英语的情境应用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三、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在酒店英语中的体现

文化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交汇时,必然会发生冲突。语言学家M.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交际时出现语用习惯错误。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英语使用时,中英文化的差异将会给酒店服务中的语言交流带来不便。

(一)招呼(Greeting)用语

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候和打招呼时,常爱涉及对方本身,询问的内容显得十分具体。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喜欢用的口头语如:

“吃饭了吗?”(Have you finished your dinner?)

“上哪儿去?”(Where have you been?)

如果将上面的招呼用语拿来用在老外身上,定会令他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在酒店,初次见面对一位英美女客人说:“Did you have your lunch?”她会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这样打招呼是暗示邀请的意思。这也是酒店英语服务中服务人员要引以为戒的。

与之不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weather)、健康状况(health)、体育(sports)或兴趣爱好(interest/hobby)作为话题。如:

What a lovely day!(今天天气真好呀!)

I like hiking,and you?(我喜欢徒步旅行,你呢?)

(二)介绍(Introction)用语

中国人小学第一节英语课便学了“What’s your name?”这句话。而这句话伴随许多人长大,考过了四、六级,TOEFL,IELTS,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先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如“I am ...”,对方会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因此“I’m ...”这里可以直接译成“请问贵姓?”。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一般只有海关人员、警察采用这种问讯句式。因此酒店员工在客人check-in(入住登记)或check-out(办理退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貌而得体的问询,以免冒犯客人。

(三)称赞(compliment)和接受赞扬

在人际交往中,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崇尚的表达方式,常会用“哪里哪里”、“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夸奖。而西方人则认为实话实说才能友好往来,而会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赞扬。也常用赞美作为交谈的话题,如赞美对方出色的工作等。面对客人的赞美,员工的回答应是:“Thank you.”如:

Guest:You did a good job!

Waitress:Ah,thank you.

(四)关于隐私(privacy)

在中国,初次见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是很自然随意的事情。而倾向自我、独立和自由的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如: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What’s your salary?(你的薪水是多少?)

以上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服务员切忌问及客人此类问题。因此,当酒店员工对入住客人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时,“Is your husband/wife with you?”或“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这样的问话是不得体的。

(五)搭配词语(phrase)表达

搭配词语指词与词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是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的搭配思维去套用到英语里面。在酒店用语中经常用到的如:“红茶”英语为“black tea”,而“black coffee”用汉语表示为“不加糖的咖啡”;“红酒”在英语中是“wine”(不是red wine);而white wine中文也不译成“白酒”。因此在搭配词语运用时,同样要注意词汇表达中的文化内涵。

四、尊重语言文化、提高饭店英语应用能力

世界各民族由于历史渊源、思想方式、生活习性、审美观念、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要增强文化意识、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他人文化环境中。

在培养文化意识(culture consciousness),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注重词汇文化差异、句法文化差异及日常习俗文化差异来强化文化意识,为提高正确语用能力奠定基础。不能视酒店英语为简单的口语交流,必须增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要树立英汉语言差异意识,懂得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语用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服务人员应改掉以往只重视语言本身而忽视语言文化的不合理做法,把文化因素纳入语言之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努力培养文化习得意识并使文化的规范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既要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又要有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这才是成为国际化酒店具有跨文化意识人才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Denney G.Rutherfordaf著.梁晓波,王才美,刘亚琴译.现代美国饭店经营与管理[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2]鲍伯・里宾斯基著.李正喜译.专业酒水[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元娜.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4]刘燕婷.旅游英语情景体验式教学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篇2

浅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分析

摘要:美国文化是崇尚自由、平等和自我的文化,其包容性十分强,具有多元化的民族融合性。其核心文化特征是追求人人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文化特征在美式英语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文章结合美国文化的产生背景对其语言分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

引言

美国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区域和类型来说,美国文化属于西方文化范畴。但与其他西方文化相比,美国文化有着许多迥然不同的地方,它不但有别于与其有着亲缘关系的英国文化。而且有别于它的邻国加拿大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首先,语言体现了文化。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化的狭义定义,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感受的反应,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的中介。本文试图从美国英语所反映的移民文化、价值观念、新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的形成特点。

一、美式英语的形成背景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的移民历史所带来的文化大融合有着密切关系。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进行殖民活动,在北美建立多个殖民地,而在殖民地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之后不断有欧洲人移民到这片大陆上。自殖民地时期,美国英语就在多民族的接触与融合中从异族的语言文化中吸取营养,充实内涵,加快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美国英语的独特的融合特征。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和印第安语、黑人语言等移民群体的语言词汇不断渗透到美国人使用的英语里。

另一方面,美国政治、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推动了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美国英语的独立与发展。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方面有别于英国英语的民族语言,美国英语的形成关键在于这个民族在新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不拘一格地创造和使用新词。而美国英语中丰富的新词都是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言谈之中。

由于美国新社会特有的力量和群众性语言占据优势,因此,在美国,语言影响的流程是由下而上发展的。在美国英语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反映平民要求与社会生活特征的是俚语,俚语是美国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方言和俚语一样分布广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是美国民族语言的生命源泉,既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样性,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得美国英语在较短的时间内区别于英国英语而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民族语言。

二、美式英语的语言文化特点

1、个体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国英语中的表现

美国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人主义在美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自由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而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美国人在创造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表现个人主义的词汇。最有代表性的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limitation(自我制约)、self-cultivate(自我修养)、self-conquest(自我战胜)、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dependence(自立)、self-reliance(自我依靠)、self-responsibility(自我负责)、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self-salesmanship(自我宣传)、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self-protection(自我保护)等。个体主义价值观特别重视对个人空间和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privacy"(隐私)一词在美国人的意识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生活空间还是在情感处理上,哪怕是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都会尊重对方的选择和隐私。

2、美国英语与印第安文化

土著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定居者,他们的祖先是具有亚洲蒙古人血统的游牧狩猎者,他们于后冰川时代跨过白令海峡来到北美大陆。从美国英语中可以找出许多反映印第安文化的词语。如山川、河流、湖泊等。美国英语吸收了约有2000个左右的印第安词语。

印第安人善于狩猎并拥有种植的技艺,因此很多动物和植物的名称都来自印第安语。如mose(麋)、pecan(美洲核桃)等。美国各州的名称,有一半是来自印第安语。如密苏里州(Missouri)、俄勒冈州(Oregon)、密西根州(Michigan)、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犹他州(Utah)等。另外,许多与印第安人的部落关系、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农作物以及社会机构有关的词也来自印第安语。

3、美国英语使用的通俗化和标新立异的意识

美国人在词语的使用上有通俗化的特点,他们不喜欢咬文嚼字,说话力求形象、易懂。最能体现美国人用词通俗化的是美国俚语。美国俚语是平民百姓的语言,虽通俗形象不矫揉造作,但有些也难免流于粗俗,这些粗俗的俚语不宜登大雅之堂。但有时为了避免语言单调和落入俗套,上流人物甚至总统也敢离径叛道。贵为总统,出言粗俗,无非是想表明自己敢于向常规与正统挑战,在语言表达上突出自己的粗犷个性和创新意识。

汽车文化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点,美国人经常借用汽车的商标来比喻其他产品的质量和等级。如,美国Ford汽车公司曾生产一种滞销的Edsel牌汽车,于是,Edlse就常被用来比喻为"彻底失败的产品或人"。

结语

美国英语丰富多彩,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千姿百态。而且,美国英语的每一个演变都有其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与美国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的。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和文化思潮的折射。在美国英语中,不仅蕴藏着美利坚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而且也突出地体现了语言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正国.从美国地名浅析美式英语来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3)

[2]陈凌.美国文化在英语中的投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3]张莉娟.美国英语所反映出的美国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4. 大学英语阅读与文化翻译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学英语衫咐握阅读与文化翻译主要内容是:将大学英语阅读与文化翻译融为一体,精选阅读文章和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翻译段落,既有英语阅读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大学或庆英语阅读与文化翻译》套书共四册,本书为张戈亮、毕长泰、顾钢主编简前的《大学英语阅读与文化翻译》。

5.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阅读理解分析 - 六级阅读

1.大纲要求

六级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题的要求为: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能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

2.六级考试阅读理解题的特点

a.考试时间为35分钟,共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阅读理解主要有四篇短文,短文的长度平均为350词左右,总阅读量为1400词左右,阅读速度平均为70Wpm(word per minute)

b.阅读理解的题材广泛,体裁多种,题型多样。阅读理解的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如有关动植物、人物传记、历史、文化、环境、资源、交通、医学、经济、信息等方面。总体上说,其题材主要集中在科普知识,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三方面。阅读理解的体裁有叙述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通过历年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六级阅读文章主要是议论文和说明文。阅读理解的题型主要有主观性题型和客观性题型。前者主要包括主旨型、推理型、作者语气、态度型、结论型等。后者主要包括事实型、推测词义型、指代关系型、常识题、是非题等。

读理解题的复习方法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里主要强调读者要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阅读。我们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知识信息,了解他人对有关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所以阅读时我们应培养对新的知识信息的自觉的敏锐感,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跟上作者的写作思路,从已读的部分可以预知作者下面要讲的内容;辨别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的论亩档点,哪些是事实和论据。只要我们平时能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就不会被淹没在作者所呈现的各种事实和材料中;考试时就能应付各种类型的问题;也就能够更加有意识地略过那些自己不甚明了但不影响基本阅读任务的完成的部分。

(2)广泛涉猎,了解有关背景知识
阅读理解试题在其种程度上不仅仅是对考生英语语言水平的考查,同时也是对考生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的考查。如有些雹耐纯考生对短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基本上都知道了,但是对其真正的涵义即隐含的意思却模棱两可,似懂非懂,做题目时便举棋不定。这主要是对短文的背景知识不了解,甚至一窍不通的结果。所以考生在平时应广泛阅读,特别是一些自己比较生疏的领域,如某些科技知识等。如果考生对背景内容比较熟悉,读起来就比较顺利,对文章的理解也比较透彻,做起题目也会得心应手。再如本考题中有推测文章来源的题目,则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体知识,如演讲、社论、新闻、书评、教科书、科技论文等的内容特点和语言特点。总之,广泛涉猎,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即有助于增加语感,对短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

(3)防止“题海”战术,注意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技巧。
有些考生误认为练习做得越多,在考试中阅读理解题的得分也就越高。其时不然,如不注意阅读速度和解题技巧,便会事倍功半。
(a) 由于考试时的心理因素或其它因素的干忧,所以考生在平时练习时应把握好测试时间,按略高于考源咐试要求的速度即70wpm进行练习。
(b) 在解题时考生还应注意题型,对于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如:
a. 主旨题。其命题方式中含有“main idea, subject, purpose”等词,做这种题时,主要是看篇章中的主题句或者是从篇章的结构着手,利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对文章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主题。
b. 推理题。通过对文字表面的认识,把握住推理范围,利用相关部分提供的事实、背景知识和常识,保持正确的思维过程和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c. 作者语气、态度、观点型。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主要是通过说话的语气、文章的措词、文体等,同时也应注意语篇中的修辞。
d. 对于细节问题,应首先找到它的考查点,然后根据它的命题规律答题。这类题的题干+答案在意义上通常等于原文中某一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使题干+答案与原文等值。所用的方法大致有释义、使用同义词、反义词或词组、利用词汇的同现、复现、上、下义词以及句式和语态的转换等等。干扰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事实或观点截然相反,要么与文章所述的事实或观点部分不符,要么在文章中根本没有涉及。总之,题目不在于做的“多”,而在于做的“精”,“精”就精在阅读速度和解题技巧。

考生临场注意事项

1.克服对生词的恐惧心理。在阅读中,如遇到生词,应利用词汇学知识(如“前缀、后缀”)、句法语义知识和根据上下文来进行推测,对于不影响篇章理解的生词可跳过。
2.做题前应先用扫描法弄清问题的类型及出题角度,再带着问题看短文,注意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词及与问题有关的段落范围。
3.做题时,应注意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总而言之,考生在平时应注意复习方法,在考试中应注意应试技巧,希望阅读理解题能成为您进军六级的“阶梯”,而不是“拦路虎”。

6.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第二,多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从网络中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资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等等,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设备,用各种声光影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仅仅给学生视觉刺激的教师模式。其实这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的信息,还能够真正地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教”为主体向现在的主动地“学”而转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变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说和写。每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会有感悟,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深化,将这些在不断阅读中积攒的一点一滴逐渐融合成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成果比传统的模式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不利的地方则是学生需要认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琐了。但是其实能够正视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但是教学和学习实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大学英语的创新出路,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而在当前形势下,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成为了一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当然,这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高校英美文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著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7.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论文关键词:互文性阅读教学启示

论文摘要: 互文性自提出以来在批评、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被引入到语篇学中,越来越多地用于语篇分析理论及实用性语篇的研究上。本文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阅读语篇中互文性表现形式以及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引言

阅读教学在中历来受到重视。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是有很多研究而且在不断发展,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对一个句子的词汇和语法都很熟悉,然而在语篇中却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个句子,这是为什么呢?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语篇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本文拟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讨互文性理论能给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这对全面深刻理解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法国符号学家J.Kristeva于1969年在其著作The Kristeva Reader中提出,是文学理论和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个语篇的外形都是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转化”(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1]Beaugrande 和Dressler 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篇语言学并且将其定义为“一个语篇的产生和接受有赖于参与者其它的语篇知识的方式”。[2]本文运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语篇中的体裁互文现象,文化互文现象,媒体互文现象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分析大学英语语篇中的互文性的表现形式极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二、互文性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体裁互文性
新斌建议从读者的角度把互文性分为“具体的”(specific)和“体裁的”(generic)。具体互文性是指语篇中有具体来源的引用他人的话语及不加标明的引用他人话语而产生的互文关系。[3]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风格(style),或语域(register)的混合交融。
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有些语篇是几种体裁的混合。在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语篇被认为是由句子组成,句子又是由词语组成,所以阅读语篇的大部分时间被用于解决重难点词汇、语法上,所以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读懂了句子就学会了语篇。结果,学生解决单个的语法、句子能力很强,而在语篇的整体理解,尤其是对语篇的欣赏性理解如对文章思想内容及其技巧等方面的理解、欣赏等能力却得不到提高。对阅读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对字面,释意的理解层次上。
例如,我们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课“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时,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在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该语篇的主题:lea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yet most rewarding experiences of my life.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观点时心里就会不禁问自己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该如何证明此观点呢。学生们就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文章主体寻找答案。作者以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经历的事例来推进观点的。在结论部分,作者再一次点题,首尾呼应。这类语篇模式“提出观点—论证—”就可能成为学生今后阅读同类语篇的互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依据本篇文章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能使学生更好把握此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技巧,就能扑捉语篇的宏观意义和主题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词汇、语法及习语搭配等知识,使学生形成“见林又见木”的思维模式。
提高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体裁互文意识,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对词、句、语法的学习教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的焦点从语言的形式上转移到语言所传递的内容和信息上。采取篇章教学法,讨论语篇的宏观意义,分析语篇结构形成某类体裁一些固有语篇模式的图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重点、难点词汇语法的讲解学习,最后再根据语篇结构特点,总结出某一类体裁的语篇模式概括语篇主旨思想写作意图等,也就是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语篇—词句—语篇的步骤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记叙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的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推进的、及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学生了解整体结构框架及宏观意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出他们觉得很难理解的词汇及教师认为重点的词汇语法进行讲解,最后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及记叙文的四大要素能够达到总结、概括全文主旨,最终学生实现了“见木又见林”的阅读目的。
(二)文化互文性
文化互文性是指受到语篇主题的启发读者被被唤起的相关的认知、文化习俗、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这些在读者阅读语篇前已经作为一种图式存在于其脑中,当读到此类语篇时,读者就可以调动其相关图示来解读文本。Halliday认为,语篇的'产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情景因素和因素息息相关。文化互文性就是要把语篇分析与特定文化副合起来对文本进行解释,透视语篇所包含的社会事件、文化语境给学生多元化的文化输入。[4]
大学阅读语篇的内容涵盖极广,包括社会、、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英语语篇这一跨越多学科,包含各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学生文化知识丰富与否,会促进或阻碍学生阅读进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需要动动先前所学的词汇、句法、语法等知识,及相关的体裁、语篇模式,更要调动相关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例如:在教授《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文章“My Advice to Students: Ecation Counts(给学子的忠告:很重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章以“我”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论述,文中无一处提到“我”就是“比尔盖茨”但是只要了解比尔盖茨个人经历及相关信息的学生,就能得知“我”就是“比尔盖茨”,就会更深入理解文章,反之则无法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所以教师在讲解引篇文章前即 “pre-reading”这一部分,应该和学生一起来讨论比尔盖茨的教育过程,人生经历。当学生掌握关于比尔盖茨的知识信息后,去读此文章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为什么比尔盖茨中途退学去创办微软,而他又给学生的建议是教育很重要”,同时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如《新编大学英语》中“Food and culture”对于这篇文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要调动记忆中相关的西方饮食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此语篇,也就是要用外国的饮食规则、民俗来理解、欣赏此语篇,而不是运用中国的饮食去理解此语篇的意义。同时对语篇的学习也要以学习西方节日,世界各国的饮食为主,采取中外文化对比方式。利用互文性使学生对课文字面意义的理解与具体语境下的语篇形成互文阐释,意味深长,从而升华了主题。
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文化互文意识就是要把握英汉文化之间的对比和重合,如“狗”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既相似但又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中“狗”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多用于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狗”被认为是忠实的朋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重点应放在英语和母语的文化不同上,把目标语的文化因素提取出来,用目标 语文 化的规约和行为方式阐释语篇,评价语篇和欣赏语篇,随着文化交融的加深,学生更容易跨越和文化提高其语言学习能力和效果。
(三)媒体互文性
媒体互文性主要是通过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物质媒介来创造互文性的效果,如插图、序言、评论、动画等。
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媒体互文意识就要革新传统的教材,教学手段。传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要变成“网上自有黄金屋”。教材不仅是由纸质组成,同时还需有磁带、VCD光盘、CD—ROM光盘和网上课件捆绑在一起的学习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互文性教材的思想。例如学生在学习《大学体验英语》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利用纸质教材和其丰富的网络资源,该书图文并茂,声像清晰,网络资源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之,阅读活动是一种多种因素、多样形式、多项交流与反映的复杂的解码过程,解码的依据来自文字、语言、语用、文化、世界观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并无意来分析互文性的具体分类及其特征,而力图要说明要重视语篇的互文性,重视语篇体裁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媒体互文性。从互文性的角度去组织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并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戴宁熙.互文性视角看大学[J].黔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转引自王娟.体育评论中互文性的类别和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与外语教学2008,(1).
[4]谢秋恩,刘书亮.语篇互文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学院学报,2008,(6).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8. 大学英语经验总结分享

大学英语经验总结分享

篇一:大学英语心得体会

在大学,英语学习是必然的,虽然英语成绩不是太理想,但是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也领会了一些怎样应用策略的方法,如何学习才能更家对英语有兴趣。高中是打好英语基础的关键时期,也为大学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论是为高考还是为以后的英语学习,高中英语知识都是不可忽略的。从高考的要求来看,高中英语主要撑握基础知识及需做些中度题。语音知识需多看多记多练,没什么捷径,最多是些单词记忆法,及提高自己学习效率的有效时间安排。在语法上,要结合知识点多做专项题。在阅读理解上,除每天保证两到三篇的练习外,要增加自己的课外阅读量,目的是培养英语语感;书面表达以一些范文为例进行持续练习。听力最好每天坚持听20-30分钟,另外练习口语也是提高听力的最好办法。最终学好英语一定要多下功夫。

应做到“四勤”与“四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四勤”

1.勤背诵

积极记忆高中课本中出现的生词及词组,理解其用法,并适当运用一些正、反义词对比,相似词对比等方式加强记忆。这一步虽然枯燥乏味,但少了它,学习英语就像折了翅膀的鹰,空有雄心却寸步难行。

2.勤朗读

这是学好英语的法宝之一。朗读的内容一般说来只限于课本,并不以背

诵为目的,而着重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正确发音、连续语气等等。通过朗读可以熟悉单词及其用法,体会英语的语气、语境,增强语感。每天只需半小时左右,但须持之以恒。

3.勤练习

虽然“题海”战术不足取,但适当做一些练习,尤其是针对自己不足之处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完形填空这种难度较大、考查综合能力的题型,平时就应多做一些。每次做完后,认认真真地重新对照答案细细抠一遍,体会这些正确选项究竟合理在什么地方,出题者的意图又是在考查哪些知识点等等。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体会中,英语水平及应试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4.勤总结

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英语的知识点相当零碎,一定要在平时的收集、整理、总结上下功夫。平时听老师提到或是在参考书上看到的一些零碎的小知识都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用。

二、“四多”

1.多看

近年来英语试题的难度逐渐增大,试题的触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以求开阔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2.多听

近年的中、高考已逐步加入听力试题。其实,多听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听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增强语感。培养敏锐的语感将有助于增强辨析力和判断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3.多说

多说可以增强口语能力,加深记忆,使学过的知识清晰地映在脑海里,不容易被忘记。

4.多练

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可以增强实践经验,不至于临阵发慌,手足无措。而且,熟能生巧,做题也能做出规律,做出语感来。

当然,学习一门语言本身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四勤”、“四多”也只不过是一种加强的手段。要学好英语,更重要的是从语言本身出发,深入钻研其中的奥秘,从字、词、句、章各方面逐个加强练习,严守“四勤”、“四多”的原则,轻轻松松取法好成绩。

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再像是中学阶段那样,依靠老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而在大学,老师的任务只是引你入门,真正能学多少,则要看你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因此,大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主宰着自己的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很有必要。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立与高中英语有着明显的不同,《大学英语》开设了两门课,一门是英语读写译,一门是视听说。也就是说,大学英语不像我们中学那样仅仅学习单词和语法知识,甚至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几乎不讲授语法知识,单词也是自己课下有计划的记忆,没有人约束;而视听说课则侧重于英语表达能力,锤炼你的发音、语调。中学英语学习注重于读写,而大学英语注重于听说。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养成好的习惯,利用零散的时间去做事。如果能有效地加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就能积少成多,完成你从前无法实现的事情。

第一点,授课教师业务能力强,专业基础非常扎实。作为一名高校英语老师,其发音非常标准、语言地道、语速适中,能够全英文授课,在语言环境上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英语课对授课教师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我们在这一点上应该进一步向谢老师学习,多多钻研英语语言知识,扎实语言功力,尤其是如何更加标准、地道的表达英语,让学生满意。没有这一点,所言其它皆为无本之木。

第二点,授课教师上课运用了诸多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她分别采用了交际法、启发式、直观展示种种教学方法,在和学生的交流当中时不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及时给予几丝赞许,让发言的同学拥有成就感,未发言的同学也是跃跃欲试,整个课堂在谢老师的启发式提问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诚然,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略高一筹,课堂表现更加流畅、通顺,我们在谢老师的课上还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基础差,但是相应得到的是来自老师更多的关心还是冷嘲?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全在老师的一念一言之差之间,应该在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时给其地位上的平等,宽松的环境,鼓励其不卑不亢,从容自然,不断走向成功。

第三点,授课教师上课能够将课文讲解与学生身边的社会问题及校园新闻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我们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篇二:大学英语总结

时光如梭,忙碌的一个学期又已经结束,回头看看这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还是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现将本学期大学英语课程总结如下: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一般是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语言学习态度,掌握较为科学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语言知识的能力,以便为以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第四个学期,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后一学期。在本学期我本人继续承担本院建工系给排水0701和给排水0702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在前三册教学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一如既往地严格按照外语系的规定认真组织教学,课前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复印四级考试资料并细心讲解以便帮助更多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不断探寻和改进学习方法,课堂上我的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较多的使用英语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英语学期的环境。课堂上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如speech, discussion, 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role-paly,实用口语等,本学期我继续要求每一节课由一位学生做三分钟的英语演讲,演讲的内容和题材不限,鼓励自己写稿,通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写作和口语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课间我耐心与学生交流帮助解决他们在学期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改进英语学习方法。课后我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每一份作业都仔细批阅,指出错误所在,并就一些共同的问题给学生们统一讲解。

本学期是大学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因为大多数的同学在学期末都还要继续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四级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如本学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继续加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辅导,给学生们为准备四级考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将四级考试的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如从第二学期起我就要求学生加强对四级考试写作的训练,每次的作业都是针对四级考试写作部分的。通过近三个学期的写作专项训练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

高。四级考试题目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较大而且也是同学们共同的弱项,因此在听力课上我主要针对短对话长对话 短文和听写能题型的训练,此外还加强对阅读和完型填空的训练。在本学期最后的几周里我积极响应系的要求,给学生复印了八套四级考试真题和模拟考试题,每一套题我都认真详细讲解,为大多数同学参加四级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外语系、我本人以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他们在本学期的四级考试中上次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大部分同学一定会考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成绩的。

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尽管有一些进步和成绩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通过本次期末考试来看,不难看出学生们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尤其是听力和词汇方面。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基本工的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XXX

20xx.7.1

篇四:大学英语总结

大学英语总结

期末转眼就到了,时间如流水!学期初始,我对我自己写了一份计划书,相当于是这个学期的安排。如今,期末已经到来,那我要根据自己这一个学期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

开学之初我就提及了自己一个英语盲区语法问题,语法一直是我最大的学习问题!然而老师也关注了这个问题,在讲课的时候时不时的提及语法,这让我对英语语法的困惑少了很多,给我的感叹就是英语语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虽然说现在的语法还是不怎么样,但是起码对语法的烦恼已经少多了。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高中与大学有着极大的不同,高中老师是要求跟着他们的步伐走,而大学老师确实要学生走,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好,也许是因为自己现在很不适应这种学习,但是这个模式是非常好的

总而言之,这个学期收获了很多,感谢老师的教导,同时我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正!

The final instant, time is like a river! The initial semester, I wrote a plan for myself, the equivalent of the term arrangement. Now, the final has come, that I will summarize according to own this semester of study status.

Early in the semester I will mention his blind a English grammar question, the grammar is my biggest problem of learning! However, the teacher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mentioned from time to time when teaching grammar, this let me on English grammar and a lot less, give me a sigh is the English

grammar is not so difficult to imagine, although now the grammar or not up to much, but at least for the grammar has less trouble.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is very different, a high school teacher is required to follow in their footsteps, the university teacher do students go, at this point I do not, perhaps because they're not adapt to this kind of learning, but the model is very good

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 the term gained a lot, thank the teachers teach, I also has its own problems in need of correction!

篇五:大学英语教学小结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为了全面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目标,我们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体系的一系列改革,制定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和发展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行了分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特色如下:

一、确立新的教学大纲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及时修订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新的安排。

1、基础阶段教学安排

基础阶段的教学时数为280学时,共16学分,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70学时,每周为4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2。学生入学时经过分级测试,按实际水平编入相应a、 b级别教学班中学习。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不同难度的教材,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

每学期结束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际语言能力进行适当调整,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经高一级考试达到一定标准后可跳级。

2、课程教学:

第一学期:70学时,4个学分。每8学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注重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尤其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句子组织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提高体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第二学期:70学时,4个学分。每8 学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其中1 学时为听说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打牢学生语言基础,锻炼学生句子组织及表达能力,向素质的全面提高过渡。

第三学期:70学时,4个学分。每8 学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其中1 学时为听说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扩大语言输入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输出量,锻炼学生从句子组织到篇章组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学期:70学时,4个学分。每8 学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另外1 学时为听说技能的培养。扩大语言输入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输出量,锻炼学生从句子组织到篇章组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考核方式和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成绩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上的综合表现以及期中考试的成绩综合而定。每学期至少布置八次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2)终结性考试

本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考试内容紧密结合所学教材,重点考核学生听、读、写、译等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考试形式可以是学校自行命题考试、试题库测试和全国统一考试等。

二、全面进行教材改革

首先在01级部分院系进行教材改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从XX级开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教材改革,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不同的水平层次,在本专科生中分别选用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XX年又根据实际需要,对艺术实践生使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XX年又在提高班学生中尝试起点相对较高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这些教材都是全国统编教材,其编写原则、课文选材、内容编排等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教学的要求。

三、确立“整体教学”理念

在全面进行教材改革的同时,我们在教学模式上也做了重大改变。确定了整体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课堂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词汇、语法转移到篇章教学中。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布局谋篇、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方面掌握文章所涵盖的文化知识和社会意义,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体现在语言中”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的重点从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的简单的生词短语和语法的掌握转移到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上。通过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篇欣赏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

四、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依托学校的电台广播、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使英语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减弱,朝着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方向发展。

从04级开始,提高班的学生在语言实验室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其他学生可在下午和晚上到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或用课本光盘预、复习课文,也可以

视听《走遍美国》等英语录像节目,或英文经典电影。全校的听力教学除了电台播放讲解外,还增加了教师课堂上的听力技巧训练。从05级开始,除提高班外,又选择两个老师所教班级作为试验班,隔堂在语言实验室上课,着重利用电脑光盘进行听力教学训练。

五、完善考试制度

坚持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形成性评估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等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形成性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估、学生间的相互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一般是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形成的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作业完成情况记录、学习档案记录,其中考试成绩记录等。

终结性评估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考试是教学评估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 、准确的、公正的评价,反映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我校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成绩的统计,以每学期的期末课程考试和平时的形成性评估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计分。一般平日成绩占学期成绩的15-20%,以教师对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记录为依据;期中考试占学期成绩的10-15%;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70%。第四学期末(提高班第三学期末)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以其四级成绩作为第四学期的课程考试成绩。

从04级开始,为加强学生对语音语调的重视,促进学生的口语练习,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期末考试增加口语测试,占学期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则占60%。

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考察除说之外的其他四项基本技能(第一学期末除外),所占比例随考试级别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1、听力:20-35%

2、阅读:30-40%

3、翻译:5-15%

4、综合:15-20%

5、写作:15%

六、实行分级教学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省外生源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专业差异和地域差异,这对于我们整齐划一的教学进程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我们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分级教学法。

1、两级教学制

从XX级本科开始进行英语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参考高考成绩,将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为普通班(一级)、提高班(二级)二个级别(水平高的学生若自愿,可以参加普通班学习,但水平低的学生不能参加高级班学习)。提高班、普通班学生使用同一套的教材,但采用不同的要求。普通班学生从大学英语1级开始,提高班学生从2级开始。从05级开始,提高班的学生采用起点更高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英语教程作为主讲教材。

2、动态管理

每学期结束时按级别进行期末考试,通过者取得4学分,进入高一级别学习;未通过者不记学分,必须重修,但可以继续参加高一级别的学习和考试。

;

9. 大学高阶英语读写和跨文化英语区别

大学英语教材是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完成教学内容 和实现教学目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 新推进,出版社纷纷推出自己的大学英语教材升明,选择教材就成了一项很 艰巨的任务,因此有必要进行教材评估以找出最适合的教材。针对教材 评估,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评估办法及标准 对于教材评估,国外已经出现了几套相对比较完整的评估体系。具 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分别由Hutchingson&Waters.CunningsworthMc Donough&Shaw以及Grant总结出来的三套标准。国内目前对英语教材 评估的理论体系还比较少,对这方面研究比较有权威性的专家包括周 雪林赵勇、郑树棠、文秋芳等,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众多学 者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因此学习者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培养与获得是评判大学英语教材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 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对于交际与文化的关系,LarrvA.Samovar形 象地比喻为声音与回响。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 人们进衫猜行合适交际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语言 运用能力,而且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门外语的习得离不开对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和获 得。作为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英语教学也离不开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 知识的传播和教育。仅靠很好的语法知识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在现实 语境中真实的、恰当的语言使用者。英语教学不应仅限于对讲话者语言 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注重讲话者交际能力的发展。对于英语教学中文 化导入的研究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大学英语教材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吵塌告当今中国的 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毋唐置疑,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英语教材中有相应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编 排,通过课文以及文化背景的介绍,使学生耳濡目染,逐步了解不同的 地域文化,以提升实际交际的能力。 我国外语界近几年相继推出了数套教学理念较新、质量较高的新 型大学英语教材,比如《大学英语》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版 第二版、《大学体验英语》等,本文接下来将针对这几套教材中的读写教 材所涵盖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作一对比分析,以期对教材编著者及英 语学习者有所裨益

热点内容
相干加强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3 11:47:00 浏览:734
听了我的介绍英语怎么翻译成英语 发布:2025-09-13 11:27:24 浏览:58
体温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11:20:19 浏览:928
菌柄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3 11:20:04 浏览:249
这有一座山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13 10:57:05 浏览:170
我的世界单词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10:56:53 浏览:391
给力的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10:55:29 浏览:951
我想要一个鸡蛋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13 10:46:47 浏览:567
红橘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3 10:31:50 浏览:406
对不起家翻译的英语怎么写 发布:2025-09-13 10:21:49 浏览: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