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英语阅读课程与三维目标的结合

英语阅读课程与三维目标的结合

发布时间: 2023-05-27 18:39:09

❶ 职业教育中“三维目标”英语教学的正当有效整合

职业教育中“三维目标”英语教学的正当有效整合

论文摘要: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新课程“三维目标”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指明了方向。在职业教育中,根据具体学科教学贯彻落实三雏目标、实现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三维目标”;教学;有效整合 一、树立职业教育正确的教学观以落实教学目标

1.培养职业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大部分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不少父母对孩子特别宠爱和娇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便形成一种观念: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应该是他的。可在学校里,每个孩子都一样,相遇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敌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才是最应该得到的。因此,需要将心理教育常识与德育教育常识相结合融入到英语教学内容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英语教学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2.提高职业教育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抗挫力

各阶段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心理素质也不同,加上年龄、家庭、生长等因素,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许多学生被关在家里、校园里,很少参与外界活动,心理承受压力能力差,学科老师应注意这点。尤其是家庭感优越的学生更应该多进行“挫折感教育”,因为家庭环境好,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因此,一旦有事发生会对其内心强烈的冲击,若超出了承受能力外,精神支柱便会倒下,就会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在实践方面,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接受心理压力锻炼,以便进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3.培养职业教育学生团队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感

在英语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用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和小组问答等方式。这时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不只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制定出一些评价的规则与讨论中该遵守的'细节等,这样既避免课堂教学的混乱局面,又可以也发挥每个学生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小组中的一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努力创设职业教育良好的情境

1.推进职业教育学校的英语建设

针对学生的个人独立能力、情绪调控力、耐挫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差的情况,学校可创设语言环境情境,利用英语标语、英语黑板报、英语文化专栏、英语角、英语校刊、英语校园之声广播站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地心理科学知识与德育知识,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增加必备的一些常识知识。这样还可以避免青春期孩子们心理的尴尬性,对于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由此可能导致的不良行为有很好的预防和疏导作用。

2.寓职业教育于教学细节

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外国的东西,而且也担负着宣传自己,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因此,适当悔差亮地开展英语角或英语辩论等活动有助于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外部世界。既可以防止“唯我独尊”的大中华的思碧宽想,又可以抵制西方颓废文化的侵蚀,不加区别地加以推崇。最后,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学生对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生态、能源、法制、灾害、饥饿、贫困等当今世人关注的问题的学习和思考,来激发他们改庆启造世界的情感。提高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3.职业教育运用户外运动,增多英语交流机会

英语三维目标明确规定: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与应用。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利用户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英语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去郊游或野炊等活动,并要求路上要用英语对话,而且每个人都要参与开口说英语,然后达到目的地时分成小组比赛,用英语进行交流或讨论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合作分工能力及配合能力,还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了学生间的感情与师生间的情谊。

三、运用职业教育智慧实现有效教学

1.倾注爱心,和蔼可亲;真诚热心,保持童心

现今,一部分因父母外出打工、父母离异或在亲戚家“寄读”的学生。他们不能获得父母正常的爱,失去了抗困难、受挫折的锻炼机会,表现出自卑孤独、胆怯畏惧等,同时对学习也逐渐失去兴趣。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弃学,甚至逃学、打架,成为所谓的受痛苦折磨的“差生”;同样,也有少生,在家里受到父母、长辈包围的爱或过度的溺爱,与外界的人和事接触得少,表现出依赖性强或自信骄傲,成为“少爷、公主”类型的不可一世的“宠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关心差生,接近和倾听他们的心声;而对单亲学生多一些爱,施以“成功教育”;对从小受到父母过分关爱的学生多一些挫折锻炼,让他们摆正位置,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2.科学运用教师自身知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然有其差异性。作为老师自然喜欢成绩好又听话的,对于那些调皮捣蛋又不认真学习的问题学生,自然是不喜欢的,这样在言语中就可能夹杂一些听起来有损他们情感的字眼或者直接伤害他们的感情。其实许多差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笨拙,而是因为他们存在自卑和懒惰的。一方面,由于长期面对诸多的批评,使他们缺少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对自身的能力感到自卑,破罐子破摔;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于现状,急切希望能得到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热情、欢迎、包容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决不歧视和嘲讽。

3.有效发挥教师能力

实践证明,一个意识很强的教师是非常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的,真心为学生好的老师也是如此。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民主意识,然后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来做好“差别教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学生,影响了家长,更影响了很多周围的人,尤其对于构建家庭、学校和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起重要作用。教师可利用学科教材中的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这才能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正当有效整合。

四、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达成“三维目标”教学

1.现代教育技术是进行英语课堂有效整合的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运用,使教学内容由文字到声音图像,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目前,网络平台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多媒体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课件。这两个平台结合利用得好的话能有力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2.多媒体课件是职业教育“三维目标”教学的有效教学整合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一方面,使学生置身于较为真实的,对学习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情感和行动上积极参与媒体活动,从而增加使用英语的机会,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呈现感性化、直观化、化,从而创造出真实的课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对话通过录像真实地呈现给学生,无疑是把单调的字母、无声的文字化作逼真的画面、生动的话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谈话的气氛、说话人的表情和动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对话内容。

五、运用职业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保障实现“三维目标”教学 1.过程中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以保证公正公平

将师生的品质考核作为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是个很好的举措。可让教师和学生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做“义务服务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品质,并让社会团体与机构参与评价;让学生家长提出建议,起到监督的作用;这样便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达到科学有效、公平公开,而且带动社会各个行业的和谐发展,对推动社会不断向文明方向发展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

2.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对于教师而言,其良好的公正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不断前进和创新,避免由于单一教学时间过长而出现的职业懈怠,同时也增强教师自身的使命感,为其他行业的职业人员树立良好榜样。可以采取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家长建议和监督为辅来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然后以社会团体机构参与评价,校长进行组织培训为主来评价教师的师德等。然后详细规定规教师师德水准不达标的处理办法;其他参与的单位及个人都要保证公平公正的态度,如对徇私作弊情况该如何处理等。

3.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的制定和执行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学生的评价机制可以采取与教师类似的评价机制。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评定,以考试课为主,考查课为辅;家长起到配合与监督的作用;而人品素养的评价可以与教师的评价机制一致;身体健康的标准可以由学生相互评价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保证学生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更不能轻视,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

;

❷ 怎样实施阅读教学的新方略

[摘 要]新英语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感悟。注重体验感悟显现了英语语言的特性,也遵循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阅读教学中倚重体验感悟的主要策略有:切身体察、活化形象、诵读涵泳、点拨促悟等。在体验感悟的同时,辅之以语法知识的学习,伴之以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训练,那么体验感悟将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素养的又一增长极。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1043482.htm[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体验 感悟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的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感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这一建议,教师还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层的追问,对具体实施策略的探寻还需更加深入。唯如此,当体验感悟成为英语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又一个着力点时,也将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升学生外语素养的新的增长极。 一、诠释:体验感悟的内涵与特点 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有意义的活动。具体落实到阅读任务,体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感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英语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活动。感悟,是领会的意思,感悟主要凭借经验,而经验是人们分析、提炼的感性认识的沉淀,特别是表象认识的结晶。人的感悟是高于感性认识的认识,但是感悟与感性认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表象认识的升华。 感悟既是感性的,又不排除理性的成分;感悟既是感性认识的终结点,也是理性认识的发端。它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汇点。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 1.主体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直面文本,与文本展开平等对话,把握其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所以“感悟体验”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主体性。 2.形象性。阅读时,体验感悟的对象是文本描绘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文化风俗等,它们往往充满了形象性。形象是引发联想、触发体验的物质基础。当阅读主体面对文本,走进文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亲切“对话”,才能对文本内容感同身受。没有形象,体验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 3.情感性。体验感悟的对象具有情感性,这种情感既有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对象的情感性是体验感悟的触发剂,是体验感悟的发动机。“在体验的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4.直觉性。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多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演绎,不需要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作过多的条分缕析,凭借已有的言语经验,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对文本的词汇、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达技巧等进行直接的感受和领会。 5.多维性。体验感悟所针对的教学目标从单一的认知目的走向兼顾方法、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多维目标,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在全面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语言这一交际的工具,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精神世界的开拓、多元文化的传承、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铸造、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6.独特性。阅读是与文本的对话。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释过程称为一种融注了读者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的发现性活动,阅读的体验、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二、追问:体验感悟何以能成为阅读教学增长极 1.重体验感悟显现了英语的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特点。”现行英语教材特别是阅读教学文本材料与以往教材则明显不同,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场景、形象、意境、故事,这些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它们的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在此活动中,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作品向读者的移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的过程中,体察、玩味和领悟文本演绎的语言形式,积累英语语言经验,学习表达技巧,掌握语言规律。 2.重体验感悟是遵循英语学习规律的体现。英语学习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核心任务。能力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无知必无能,这是普遍的规律。英语能力培养需要掌握积淀知识。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是在一定的语境里通过倾听、模仿、实践,学会了正确、明白地讲英语,而不是事先学习语法知识然后根据规则去遣词造句;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受、模仿、迁移,学习写作,而不是事先学习抽象的写作方法,然后依照这些方法下笔成文。所以,英语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英语材料,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掌握英语规律,形成英语能力。 3.重体验感悟合乎英语的特点。英语语言不仅讲究规律和逻辑,追求严谨和精确;而且讲究直觉感悟,追求韵味和意境。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从本质上也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由于英语的词汇同样蕴藏了丰富的理性感受,将这些基本单位组合起来就成为一幅幅生动可感的具象,因此,体验和感悟在阅读英语作品时凸显出其独特的作用。 三、探寻:体验感悟应怎样成为阅读教学的增长极 1.切身体察。主体感受言语对象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起点的。感悟源于深层的生活阅历。 (1)联系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体验越快、越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对于文本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有时,文本反映的生活是学生不曾经历过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亲历类似于文本反映的生活,以加强体验、促进感悟。 (2)设身处地。语言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在广告题材的阅读材料中经常会出现谚语活用或习语套用,个别字句也能折射出文化习俗。如汉语中的“龙”被古人视为权力、地位和尊严的象征,古时候被制成图腾加以顶礼膜拜;但在英语中,龙(dragon)却被认为是口喷毒火、身长双翼、凶残的怪物。正因为文化释义的不同,所以“柯达”胶卷在美国的广告词是:My son kill his last dragon.画面是一个小男孩手执宝剑,面带满足的笑容,这在美国人看来是一种成功的标志。而在崇尚大家庭和大团圆的中国,“柯达”广告的画面则是一家几口的合家福,其乐融融,广告词是“享受这一刻!” 2.活化形象。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充满形象。而文本的形象,与影视、绘画、雕塑等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实体性,不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必须借助言语这个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 (1)想象还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言语对象经过再造想象,逐一转换为新的形象,让学生译解作者言语编码,入情入境,步步还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图,心领神会。这一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也常常是感悟的过程。建立在由表及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的感悟,内在而持久。
(2)呈现情境。有时候,单凭再造想象、还原形象可能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描摹、画面再现、媒体演播等方式,再现文本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宛如身临其境,感受体验,从而获得感悟。例如,在执教British Festivals 时,老师设计的课件第一步是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给出相应的单词,引导学生快速认读、感知和领悟单词。接着,多媒体课件呈现一组东西方不同节日的庆祝画面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根据课件创设的情景,学生能迅速调节大脑神经和情感节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的积极状态,能很快感知本课的话题是与节日有关,并全力把重点的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判断、归纳、推理等能力,最大限度实现课前预设的能力达成目标。
3.诵读涵泳。所谓涵泳,就是沉浸其中,细细体味。涵泳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熟读。这是学生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诵读过程中,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
许多英语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往往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这些语言既达意,又传神;既有思想的凝练,又有感情的汹涌;既有哲理,又有幽默;既有形象的突出,又有情节的吸引;既有悬念的联想,又有意境的感受;既有悲欢离合的交替,又有喜怒哀乐的震撼;既有作者的呐喊,又有角色的呻吟,等等。诵读涵泳作为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技能。
4.点拨促悟。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教师的点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已是人们的共识,有其合理性,但单纯的自我诵读涵泳是一种渐悟的过程,参悟所得尽管刻骨铭心,但也有效益不高之虞。同时,阅读中的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发下产生的,我们常称之为“顿悟”。实践也证明这种引导、点拨常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如果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信念上的自觉、行动上的顺应、目标上的认同,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达到教学活动的共振。
四、反思:体验感悟不能抛弃理性和训练
良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曾让理性远离课堂,在英语课改的今天也不应让理性走开,它们与偏重感性的体验感悟完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互动效应。而科学的语言训练,也是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必经之路,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
1.体验感悟应与理性相结合。语法知识、理性的归纳、分析、判断和推理,不仅本身也是阅读的手段,而且可以成为体验感悟的一种助动力。
首先,语法知识是体验感悟的背景。掌握英语语法并不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但体验感悟并不排斥语法学习。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悟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为背景的。作为背景的知识,不独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一方面,学生顺利阅读,走近文本,不同程度地需要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的知识基础。这些语法知识的多寡,往往决定体验感悟的深浅和水平;另一方面,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又会从文本中学加深对语法的理解。这些知识的积淀,可以成为后续学习的知识背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体验感悟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理性思考是体验感悟的伴侣。阅读过程中,体验感悟,始终伴随着思考,尤其是感悟阶段,这应该也是英语课程标准将感悟和思考并提的原因。思考愈深入,感悟愈深切。思考,既有感性的思考,也有理性的思考,而二者常常彼此交融。
此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还应让学生掌握理性的学习方法,学会自能读书。比如,解词析句方法,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读书法”,边读边画边记的注读法,还要在阅读中学会查阅和运用信息资料的方法,等等。
2.体验感悟应与科学的训练比翼。体验感悟与科学的语言训练,对于阅读教学,犹车之双轮、人之双脚、鸟之双翼。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独立式”。将静态的语言材料,或者从动态的课文语言中析出词汇语法,编拟各类习题,让学生反复独立练习。二是“依存式”,即在学习课文,体验领悟意蕴的同时,积累、运用语言;在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和领悟。科学的语言训练,就是要将两种方式的训练进行合理搭配,使之各得其位,各尽其长。“独立式”训练,便于反复操作,长于牢记知识并转化为技能,但短于整体感悟和情感熏陶。这种训练适宜于在阅读教学课后适当、适量、适度地进行。“依存式”训练,对于知识点的识记不及“独立式”训练之长,却避其所短。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内,应以“依存式”训练为主。“依存式”的语言训练,就是同时接受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过程,以实现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指导学生英语阅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给我们指导学生英语阅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们要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指导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时,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使他们能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境界;带领学生跳出题海,徜徉书海,感悟文化的差异,体味阅读的情趣,体验阅读所带来的成功的激情,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英语阅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洪君.“悟性”新说[J].理论探讨,2000.
[3]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❸ 请问:英语新课标对教学维度的新要求是什么

谈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课程的目标,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课标从五个维度对当前外语教学提出了基本目际,即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本文试从知识分类学说角度来谈谈如何达成高中英语新课标五维教学目标。
一、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主要思想
1.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它的本质是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命题的网络,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的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它的本质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如“如果……那么……”。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即处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可见,认知心理学所谓的广义上的知识包含了知识和技能,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实际上这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是相对应的。
2. 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获得的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论来说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由环境(包括教师和教材)向学生呈现新知;学生把知觉到的信息符号转换成命题的表征;新命题通过激活的扩散,使原有命题网络中与之相关的命题被激活;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产生网络联系,新的命题即被习得,或通过精加工过程而生成新命题;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题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形成紧密联系而被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在新知识习得阶段,所有知识都是陈述性的。
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获得,安德森认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在一系列练习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规则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安德森认为,在习得和运用新知识过程中,正面例子有助于概括,反例则有助于分化,这对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策略是一种对信息加工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的技能,它是通过对某类信息加工活动进行反省认知而获得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分类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可以看到广义知识的学习主要经历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三个阶段。在新知识习得阶段,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新知识相互间产生联系,并与旧知识产生逻辑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如果被原有知识结构同化,也即新知识进入了原有的命题网络。此时的知识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新知识习得后,有两种发展方向。一部分知识经过适当的复习、记忆,在头脑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同时使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识通过训练,转化为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亦即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变式训练是程序性知识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重要形式。
二、 知识分类学说对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
1. 在陈述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采用四类策略,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做小结策略。作为以陈述性知识状态存在的新知识,有的学习难点在于保持,有的学习难点在于理解。对于前者,可以依据记忆规律,如复述、复习等方法来保持;对于后者,可以通过“精加工策略”来加深理解。
以词汇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采取“精加工策略”来指导学生词汇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如下的策略指导:
(1)注意。知识分类学说认为,知识的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学习者指向目标的活动状态,要求学生讨论含有学习词的句子的意思,要求用英语解释。
(2)非语境化。将学习词从原课文句子语境中脱离出来,激活原有知识,回忆出与学习词相近的所有词项,然后对这些词以英语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并指出词项间的语义形似点,但主要是语义差异;要求找出与学习词构成搭配关系的词组。这样,便能形成以学习词的横组合关系(搭配)和纵组合关系(近义词)为语义结构的完整的语义场。
(3)语境化。将分析的结果即近义词项及其相应搭配还原到语境中去,即自己创造有意义的合适的语境,如联想一个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场景,让这些词汇及其搭配得以恰如其分地运用。这样,学生能学会运用词汇,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以上学习可以分组讨论进行,各组需有一个记录员作好记录并总结。在小组学习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发展其学习策略,同时,由于学习采用的是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知识分类学说认为,在程序性知识获得的过程中,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手段,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则是目的。陈述性知识要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练习是一条必经途径。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任务进行不断的接触和反应,才能形成技能。而变式练习对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英语听说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创设变式,真正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仅以写作教学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8级(即高中毕业)的写作技能目标要求如下: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根据课文写摘要;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能分句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该目标要求学生从简单的语言输出上升到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并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运用多种词汇、语句和文体来表达各自具有个性的文章,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础词汇、语法基础上,创设写作变式,加强对学生的写作策略的指导,以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写作训练上,可以采取将写作教学与听说教学、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策略。写作技能与听说技能密切相关,书面语言是从口语发展而来,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听和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可以为写作提供一定的内容来源。具体可有以下措施:听录音补全句子。复述听力材料、改写对话。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搜集作文素材、学习词汇句型和新颖表达方式的源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增强语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储备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把课文当作练习的参照物,可以让学生有文可依,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加他们的信心。
由以上写作策略的训练可以看出,在写作过程中,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环节,能够加强跨文化内容的输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从而促进其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可以促进其他三维目标的达成,五维目标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导,只有在有效的策略指导中,学生才能够在五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与描述

1.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英语阅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要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学习文化、发展阅读技能和策略,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英语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方式、学习方式、英语水平、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对老师的态度,学习环境等方面。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因此,从初一开始,我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就特别注意,难易一定要适度。材料过分容易,学习起来没有成就感;过难,学生就会丧失兴趣和阅读信心。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为他们选择难易不同的读物。而且阅读材料的内容必须多样化,故事、传记、历史、地理知识等都能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极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课文一般是一个主题一个篇章。在教学中,老师常会对课文进行很细的分解,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纯粹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材中的那些浅显易懂的课文,我从不花大量时间去精讲,通常会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一些有难度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分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讲解,有时候也会要求学生写英文的读后感。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日后的高层次学习打下了基础。
2.抓好课堂教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从初一起,教师就应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明确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应采用的措施。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每一个教学模块,避免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无论是哪种课型,我们都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才是针对这些目标考虑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阅读有多种目标,包括寻找信息(read for information)、提高阅读技能(read for skill)、获得语言知识(read for language)、增加生活乐趣(read for enjoyment)等。对于中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来说,其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read for skill和read for language两种能力,这是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①。在初中阶段,从初二下册及初三的教材才开始出现较长较难的阅读材料,在处理这些文章时,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学生的语言知识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及其内容,对课文中的词、短语和语言现象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和讲解,不能过于复杂,必须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去阅读。可以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并带着一些疑问来到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不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的阅读要在精确性和速度方面逐渐加强对学生的要求,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尚有欠缺,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想方设法的去设计一些新颖的课堂活动来完成阅读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课堂带来活力。
3.阅读教学要坚持常抓不懈
3.1教师备课要充分,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课堂活动重“热身(warming-up)”
3.1.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些背景知识。
3.1.2简单介绍部分有碍文章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
3.1.3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信息来预测文章内容。
3.1.4最好准备一两个有深度的问题,使学生读有所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阅读过程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goal)”,带着任务进行阅读。
3.2.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2.2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提前设计好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
3.2.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要素以及start, process, end总体过程脉络的信息,帮助他们在写作方面也有所积累;
3.2.4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3.3注重阅读教学的扩展——“表达(express)”
3.3.1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他们对文章的见解,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总是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鼓励学生尽可能流利的用英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3.3.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只要能猜到大意就行,对一些高频率出现的词汇可以对其用法作一些必要的分析并要求学生记忆。
3.3.3做相应的阅读理解练习。
3.3.4对一些较长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围绕文章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仿写、续写、改写等。并要求学生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为他们的自由写作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的“自学(self-studying)”能力
阅读能力是不可能完全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4.1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阅读兴趣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可能满足学生的所有兴趣,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开展阅读活动。比如想要拓展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选择网络类的图书、报纸、网站等;希望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告诉他们去选择专门的图书、材料;对于喜欢文学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选择由浅入深的文学读物。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适当的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

❺ 如何设定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笔记1)

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

先听再说,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给学生指导。听是输入,说是输出。

目标设定错误

认知逻辑顺序不能错。目标之间没有交叉,只强调知识技能,不能用master/掌握,ABC目标是老师教学设计时做的。A 预习单 B核心目标(出示)C类课堂中融入。混淆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预期结果)

learning aims 更广泛的意义,教育。(学段,学期目标)赢得比赛

learning goals 短暂性的,一个月内,年末实现(单元目标 language goal)进球

learning objectives 课前做不了的,但是课后就能实现的。一步一个能实现的(课时目标)下一个动作,一个行动。

teaching objectives

learning objectives

教学目的的一个表述,让学生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期结果,教学过程中你所期待的结果。已教学目标为导向,去组织教学,最后还要回扣教学目标。

❻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❼ 小学英语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用英文写出来就有点差专别:Knowledge aims;Ability aims; Emotional aims;知识目标;能属力目标;情感目标;
《课标》中的解释更全面: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英语课程总目标。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词汇功能话题,情感态度指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学习策略指认知调控交际资源。文化意识指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书写教案时,中文教案参考第一条,英文教案参考第二条。第三条用来答辩时用。
纯手打答案。绝对原创。

❽ 英语语法教学如何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二)

2)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1)语法教学情境化要实现三维目标在语法教学的贯彻落实,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所学知识,“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Nunan(1999)曾说:“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证明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即使学生已经能背诵语法的规则,仍然不一定能在实际使用时正确地运用。”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与他们是否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者实际上需要的是不仅有在不同情景的及不同语境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他们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在语法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尽可能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采用以情境为载体、以话题为主线、以活动为依托,“寓情于境” 的语法教学模式。所谓“情” 即某一特定的目标语法,而“境”则是以某一话题贯穿始终的、围绕该话题开展活动、完成任务的相对真实的语境。它提倡“在语篇中发现规律学习语法,在情境中感知、活学活用语法”。在课堂设计、活动安排甚至最后的家庭作业布置上设置多样化的、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听说读写活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由简到繁逐层递进,充分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下面就以NSEFC Mole 1 的Unit 5 语法课“定语从句”为例谈谈如何实现语法教学情境化。(1)导入。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本课使用与单元话题相关的内容,设置游戏活动导入,采用Warming up 中六位著名人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Who Am I?”游戏活动,用定语从句描述他们。教师先给范例,接着,T: I have a person in my mind. Could you guess who he is? S1: Is he a great man who fought against the German Nazis and Japanese invaders ring the World War II?T: No. S2: Is he a great man who…? 直至学生描述对了教师心中所想的人物。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听说能力,又发展了主动思维的能力,既学习了定语从句的表达形式,又复习了课文内容。同时,很自然地完成了导入任务。再由此引到猜班上同学,学生的热情很高。(2)呈现。将本课时目标语法设计到不同形式的听说读写等真实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上,可首先利用网上下载的VOA 教学含有关系代词who, which, that, whom 和关系副词when, where 的定语从句的两个音频文件,让学生进行听写训练,更多接触与感知该语法现象,为后面引导他们进行归纳作铺垫,而且,使学生感受地道的美语语音,从而提高听力水平,一举两得。接着采用教材中的“Play this game”的活动,训练学生使用关系副词where,when,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如:S1: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2: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S3: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the terrible disaster happened.(3)感知。通过上一环节的听说训练,学生对定语从句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在这一环节上,可选用一篇含有13 个定语从句的文章“The Crea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阅读,一起从中找出定语从句,通过语篇发现规律学习语法。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更进一步感知该语法现象。而且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学习积极性与信心都随之增强。此外,通过该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又了解了“万维网”的创建者Berners-Lee。这种有意义的情境活动学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4)归纳。通过上述听说活动的感知、语篇阅读中的观察以及小组的讨论,让学生思考、归纳定语从句的规则,探索学习定语从句的方法。自然水到渠成。(5)提升。设计小组活动,创建情境强化训练活动,巩固该语法知识并提升能力。该活动延伸到课外家庭作业。可以一篇姚明的人物简介为例,其中含有各种关系代、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上网搜索信息,按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介绍他们喜爱的人物的写作任务,尽可能使用各种定语从句。由于本单元话题是介绍人物的,而定语从句很常被用来描述人物,因此,整个课堂活动以单元话题为主线,利用多个不同情境设计展开听说读写活动,达到语法教学与情境相融合,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本课中学生可接触到一些著名人物,他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课堂中插入的诗歌与谚语也帮助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综合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对近几年各省市的英语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发现纯语法知识试题的题量逐年在减少,而在语境中考查语法知识的题量在增加。因此,注重三维目标,在语境中教语法,使抽象的语法教学具体化,使条条框框的语法规则形象化,使枯燥的语法课生动化,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和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双丰收。2)语法教学趣味化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法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其中,利用歌曲、诗歌、谚语、口诀等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法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语法教学中的达成的重要途径。因为,歌曲、诗歌、谚语等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且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美,从而热爱学习英语。(1)诗歌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This is the farmer that sowed his cornThat kept the cock that crowed in the mornThat waked the priest all shaven and shownThat married the man all tattered and tornThat kissed the maiden all forlornThat milked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hornThat tossed the dogThat worried the catThat killed the ratThat ate the maltThat lay in the houseThat Jack built.这首含有13 个定语从句、风趣、欢快的诗歌为学生学习定语从句增添了乐趣。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枯燥无味的语法结构,而是有滋有味的语言内容,在抑扬顿挫、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掌握定语从句的形式就显得容易多了。而且这首诗歌将关系代词that 放在每句的句首,便于学生观察出关系代词that 在定语从句中起连接先行词与定语从句的桥梁作用,且代先行词在句中充当主语。(2)歌曲Sing a song Sing, sing a song, sing out loud,sing out strong. Sing of good things not bad. Sing of happy not sad. Sing,sing a song. Make it simple to last your whole life long. Don’t worry that is not good enough for anyone else to hear. Just sing, sing a song. Just sing, sing a song.采用这首歌复习祈使句,既轻松又快乐,然后,在每个句子后,加上Will you? 学生很自然地回答:“Yes, we will / I will.”在这样轻松的情境中,师生互动、交流自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轻松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且培养了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另外,后街男孩的“As Long As You Love Me”用在教学名词性从句,效果也会很好。(3)谚语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He who laughs the last laughs the best.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将这些谚语用于定语从句的教学中,很受学生的欢迎。结合谚语这种富含人生哲理的语言教语法,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形式,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涵,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得到情操的陶冶,良好世界观的形成。(4)口诀用口诀教语法规则,变枯燥为生动、有趣,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如:复习名词变复数:f / fe 变为-ves 的口诀:小偷的妻子亲自用书架上半片树叶和一把小刀杀死了一只狼(thief,wife,herself,shelf,half,leaf,knife,wolf)。又如:用电话号码432111 记动词不定式不带to 的动词:四看see, look at, observe, watch;三让have, let, make;二听hear, listen to;一感觉feel;一注意notice,一发现。这样的例子很多,老师们可从网络上下载。将诗歌、歌曲、谚语等引入课堂,丰富了课堂的活动内容,而且让课堂增添了人文色彩,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培养了他们的鉴赏力,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在这些愉快的活动中学生既学到了语法知识,又掌握了学习这些语法知识的方法,从而使课程目标在语法教学中得到落实。英语语法教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很多,本文仅探讨通过语法教学情境化与趣味化来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语法教学中的达成。无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课程的三维目标为准绳,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越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越是能“寓情于境”地教学语法,就越能感受英语教学的艺术与魅力。

❾ 英语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新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教学过程,我们老师要善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融进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并能适时点拨,指点学法,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能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体现在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中,明确它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常规性任务。语言目标,是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会用英语谈论并进行**常交际是其基本技能。“双基”贯穿于这一教学过程的始终。扎实的“双基”功底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英语课程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目标进行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感观都动起来。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学会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总之,每节课都应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毕竟“双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被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增强过程与方法目标意识,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了情景展示法和实物直观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教学法。而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倒好处地运用教具、学具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不能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融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中 突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不能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式的。 新课标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与探究,深入理解英语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兼收并蓄,集他所长,更加努力地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坚定不移地从事基础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点内容
调整结构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3 09:45:52 浏览:506
那辆自行车是我的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09:45:06 浏览:835
怎样把论文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13 09:41:53 浏览:973
很多的帮助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09:24:16 浏览:434
听什么可以学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09:16:01 浏览:626
还不来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09:15:17 浏览:417
应聘翻译场景模拟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13 09:15:06 浏览:642
维修机械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3 09:02:47 浏览:715
正站在英语怎么翻译成英语 发布:2025-09-13 08:48:46 浏览:216
让我们走吧用英语怎么翻译成英文 发布:2025-09-13 08:46:53 浏览: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