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⑴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导语:一篇优秀的英语论文离不开开题报告的撰写。那么,如何写好开题报告成为同学们非常苦恼的问题。下面是我分享的英文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欢迎阅读!
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
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写好开题报告的技巧
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选题来源包括: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自己从事的专业。
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哪尺简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困梁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搜索技能篇
google学术搜索
google学术搜索的功能可以说是相当强大,这里先介绍了几个实用的小技能~
查找图书馆试用资源
试试搜索栏里输入:"intitle:试用数据库 inurl:lib" 便可以快速找到各高校图书馆的免费资源了。这些密码虽然持久不了,但是足够解燃眉之急。这是一个密码页。你可以保存起来,说不定今后你会用到它们。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查找中文的期刊还是很管用,因为网络中文页面更新很快,而google在中文方面就不是很在行了,但是英文网页,google则是一个星期更新一次,频率较快,优先采用检索国外数据!
站内直接搜索
谷歌对于一些流量大户,比如知乎,直接在搜索结果页面呈现了站内搜索框,很是方便。
InfoSeek
提供全文检索功能,并有较细致的分类目录,还可搜索图像。网页收录极其丰富,以西文为主,支持简体和繁体中文检索,但中文网页收录较少。查询时能够识别大小写和成语,且支持逻辑条件限制查询(AND、OR、NOT等)。高级检索功能较强,另有字典、事件查询、黄页、股票报价等多种服务。
Wolfram Alpha
图表数据伸手可得的神器!
Wolfram Alpha是一个绘图计算器、在线图书李裤馆、和搜寻引擎的综合体。它不像Google一样给出零碎的混杂的内容,而是直接将每一帧信息拼接成有效的影像,更直观地呈现结果。
举个例子,想要了解中国人口数量变化,Wolfram Alpha会直接给出折线图;相当的方便、直观。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是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开始,只有良好的开端,才可以给你的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英语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1 intro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2.1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2.2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2.3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2.4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2.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note: while the topic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abov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is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⑵ 小学英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引导语:开题报告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要懂得一些书写的方法与技巧,想美事小学英语教育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英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 选题的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这门年轻的学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小学中,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很多差异,导致英语成绩很不平衡,甚至两极分化。随着所学语言知识增加,尤其是词汇量,许多学生跟不上进度,挫败感使他们产生厌学、惧学情绪,从而导致了求知心减弱,兴趣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力素质以及英语知识水平的形成和发展。而小学英语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说英语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个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每一位老师心中的'理想课堂。而游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教学理念。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
1、新课标下中国小学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的现状、缺陷以及影响的因素
2、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小学英语课堂游戏运用的原则
(2)通过对各类游戏的分析,探讨游戏如何有针对性地运用在课堂实践中。
3、游戏教学的效果评价。游戏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教学展开。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
(一)研究步骤:
1. 前期准备:明确论文方向,制定研究计划,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际,游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情况,查阅、整理相关评论文章,借鉴前人对于游戏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课题,拟论文提纲。
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的撰写:整合搜集到的研究材料,并及时向指导老师征求意见。
3. 论文撰写: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分析与思考( http://www.oh100.com/bylw/ )以及自己的实习经验,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想法,完成初稿。并根据指导老师意见修改文稿,最终定稿。
(二)本研究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在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游戏教学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文章,了解游戏教学的现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对该论题掌握了部分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缺陷进行阐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接着,着重分析各类游戏,以及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游戏。最后,对游戏教学进行评价。
(三)本研究重点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有关游戏教学理论专著、专题论文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学习,借鉴其中有价值的成果,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根据各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游戏教学的具体做法。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交流和分析,总结经验,推广做法,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列出下一步改进的具体做法。
例证法:
四、毕业论文(设计)提纲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一、 前言
二、游戏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缺陷
(一)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
(二)游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情况
(三)游戏教学存在的缺陷
三、游戏教学运用的原则
(一)游戏为课堂服务
(二)游戏具有全体性
(三)游戏具有灵活性
(四)游戏具有启发性
四、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趣味性游戏,启迪思维
(二)操练性游戏,反复操练
(三)合作性游戏,展示成果
(四)竞赛性游戏,激发潜力
(五)拓展性游戏,融汇贯通
五、游戏教学的评价
六、结语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周建平..游戏教学观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
[2]吴也显. J、学游戏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冷学宝.别让游戏游戏了课堂[J].教育周刊,20070530.
[4]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6]陈伟峰.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的运用[J].教育研究,2010,(11):317
[7]李敏.游戏式教学的教育学批判[J].教育科学研究,200909.
[8]阚瑾.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EB/OL].
[9] apfa born rich, cane Chen water. On our country'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teaching to the [J]. Basic e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3 (2) : 14 to 16
[10] QianXiaoXia. http://www.51lunwen.org/kaitibaoga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s the key to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J].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2 (3) :-24
;⑶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范例
想学好一篇英语专业的论文,需要先写好开题报告,那么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该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份英语专业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范例
1、选题意义和背景。
1.1选题背景:
(一)对当前英语学习现象的考问
(二)理论学习的熏陶
1.2选题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现象学的角度定义“学习状态”,学习状态是一种意识,这种状态是整体的、自上而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他们的语言意识品质是逐渐地养成。每一阶段的教育都要有意识的形成,而每一个意识的形成都需要有可以接纳它的内在前提。中学生在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提供内在前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的变化。通过对此的研究,我们能够明确教师的“教”就是使得学生逐步地形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养成其英语素养。这样的一种理论理解,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的意义。
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意识品质的养成”,意识是最原初的形态,它是人的觉察状态,蕴含着“知、情、意、行”最初始的合而未分的胚芽。一旦教育使学生具有了某种意识,它就会像种子拥有的生命基因那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在一个个与之相合的具体情境之中一次次地生根发芽,舒枝展叶,它外显于人的形状、姿态就是素养的体现,就是意识品质养成的结果。
由此可见,英语课堂不再是英语知识的传递而是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英语课堂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而是英语素养的养成。这种理论依据的寻找在方法论上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它不仅丰富了英语教育的研究,而月为中学英语教学设计提供了经过论证的建议,同时也为现存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撑。
1.2.2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笔者致力于寻求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从分析学生的语言学习状态入手,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点。然后再分析语言是什么,明确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意义和作为一门中学课程的意义,形成对中学英语教学内涵实质的理解。
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就是使得学生养成他们的英语素养:语言意识品质。这一理解不仅丰富了当前的英语教育理论和英语教学研究,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借鉴。
其次,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入学初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的学习状态的把握形成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教师要做到就是在六年的教学中,让学生从最开始的状态达到高三毕业时应有的状态,这也就明确了中学英语教学就是要形成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在此基础上,呈现的课例体现着学生从最初拥有的英语学习状态到高三毕业时的英语学习状态的自然的、整体的过渡。这些能够为中学英语教与学提供更有效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措施。
并且本研究对我自身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具有较强的训练意义,对以后投入中学英语教育有很大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让我能够自信、有理、有据地从事中学英语教学。
再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追求,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提供一个明确的解答:英语课堂不是英语知识的传递而是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这样的一种理解,可以使得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至于陷入“语言工具论之争一”和“题海战术”之中。
对英语教的依据的明确,使得教师的教学是直接拿着英语本身去感染学生,学生拥有的是英语语言本身,而不是单词的累积、语法的机械记忆等等。学生养成的是英语素养,而不是解英语题的技巧或是听说读写的技能。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中学六年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让学生真正学懂英语,让英语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让英语本身的语言力量去感染他们。并且使得他们对使用英语这门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所思所想充满热切的愿望,对英语及其蕴含的文化充满着新奇。这也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一)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时,笔者发现国内外的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提到learning state时,更多的指的是远程学习中的学习状态,与国内所指的学生课堂或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是迥然不同的。在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学习状态多指的是在课堂或是课堂之外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
(二)关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学生英语习得”这一关键词共检索出5篇文章,其中一篇《略论语法翻译法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谈起,谈及了中学英语学习的特点,认为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法翻译教学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中并没有涉及中学生语言习得的内容,仅论述了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剩余的四篇中的两篇文章《课堂教学环境下如何创设语境培养中学生英语习得的能力》和《善用朗读,促进中学生英语习得》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创设语境和善用朗读这些具体的英语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
他们只是从微观的视角来阐述具体的英语教学方法,并未对学生英语习得做整体的分析。《语言迁移对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这篇硕士论文以影响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迁移中的一可加工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探讨了这一理论对中学生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
最后一篇《论语意与形式兼顾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选取国内外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堂教学中兼顾语义与形式的教学模式,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讨论若干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步骤。认为语意与形式兼顾教学结合了纯语言形式教学和纯交际教学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三)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对此研究的关注,只是想了解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是依据什么来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
3、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林中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7.
[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l.北京:商务印刷馆。2001.
[4]帕默尔着。李荣译。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5]刘永富。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本是学引论一从所知学的角度重新解解读胡塞尔与海德格尔[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6]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洪堡特。论人类语一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胡塞尔着,倪良康译。逻辑研究[M].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卷。第一部分。
[9]伽达默尔着。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伽达默尔着。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伽达默尔着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期刊类:
[1]蔡哗,阎辉。关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J].艺术教育。2005.3:16一17.
[2]陈水生。不同生源类型高职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 6:36一37.
[3]陈迎明,贺志军。当前培养大学生学习状态的思考与建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高波。“追蝴蝶”一儿童学习状态之愿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23一26.
[5]高常营,金延。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J].唐都学刊。2003(4)
[6]葛明。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水平及其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41-453.
[7]韩晓玲,陈忠华。解读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和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哲学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
[8]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9]康静涵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兼评王文丽《五彩池》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2.第10期。P8.
4、论文提纲。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当前英语学习现象的考问
(二)理论学习的熏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二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界定
(一)学习状态
(二)语言学习状态
(三)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什么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五、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研究设计与论证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一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点
一、中学生入学前的语言学习状态
二、中学生毕业时应该有的英语素养
第二章英语是什么?
一、语言是什么?
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意义
三、英语作为一门中学课程对学生的意义
(一)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英语语言的使用
(二)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一种世界观的养成
(三)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一种异域文化的熏陶
第三章中学英语教什么?
一、中学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一)听说读写技能技巧训练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工具论至上”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三)“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
第四章课例呈现中学生英语学习状态和索养的养成
一 、“让There be深深的存在学生的脑海中”-语法课应该这样上
二、直接读懂英文文本一英语阅读课的内涵实质
(一)特殊的友谊
(二)英语的历史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我的研究设计主要是怎样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设计研究序列使中学英语教学得到整体体现。论证它有完整覆盖和代表性,并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和英语学习的特点;论证它可以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论证它是教的依据。 本文的研究在一般意义上也会采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获取本研究的学术动态,通过访谈法跟观察法来获取研究中关于中学生母语语言状态和英语语言学习状态的最真实的研究资料。但我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将采用以下的方法:
1理论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现象学的理论视野出发,确定“学习状态、语言学习状态”的内涵实质。学习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意识状态,它具有意识所有的特点。它是教的起点,也是一切教育进行的基点。那语言学习状态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意识状态,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英语学习是学生在习得母语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目_母语是一直参与其中的。因此要研究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必须首先明确其母语语言的学习状态。这样,我就很容易的形成了中学生一入学时的英语学习状态。我的研究也就以此开始,进而通过高考复盘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把握中学生在高只毕业后应有的英语学习状态。这样我就对中学生一开始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后应有的英语学习状态有整体的、系统的理解。在通过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作为一门中学课程的意义的理解,明确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我要做的就是设计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在六年的中学学习中逐步的养成这种英语语言的意识品质,这种理论研究使得我确定了我要研究的对象的内涵实质。
2叙事研究
通过理论研究,理论上我己经明确了要研究的对象的内涵实质。学习状态实质上就是一种意识状态,是学生拥有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内在前提。它既不独立在学习活动之外,也不需要临时构造,它总是伴随在学习活动之中,从未超出。这种意识状态是通过“意义”来体现的。因此,凡是在我的研究中涉及到“意义”的,我都将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意义是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不能用概念来达到。并且这种描述是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仅以直观为依据Zz,直观的、具体的呈现其“意义”.这也是现象学作为描述性的科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本研究将采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内涵实质。
3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本研究中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确定了本研究的内涵实质,叙事研究用描述性的语言呈现本研究的内涵实质。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就是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即英语素养。在此基础上,设计我的教使得学生逐步的养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设计教的依旧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和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行动研究就是在实践之中做。教育是实践的,实践是具体的,具体的是有内容的。实践只以自身为目的。我的教学设计要具体的进行实践,实践就是我的教使得学生养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拘泥于自身和现实的条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可能将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能具体的得到实践。因此,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些节点课进行实践,然而这些节点课不是盲月的选择的,是依据学生不同的语言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以及英语学习本身的性质特点和中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等要素选取的,这些节点课都是代表性比较强的课,能够从其中看到我想要展示的学生语一言学习状态的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整体的、自然的,体现着英语语言学习的特点,朝向英语木身,用英语木身去感染学生,最终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听说读写技能技巧训练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从课堂实录来看,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指一导学生进行句型的操练。虽然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但是其本质都是在进行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句型的操练。而未对直接引语是什么或是间接引语是什么进行解释说明。
(二)“工具论至上”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把英语一概而论为工具,不当语言的使用的教学违背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特性。这种教学形式下的英语不是作为一门语言,而是成为了一种使用工具。工具论下的英语教学只看到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特性,却忽视了其本身作为一门语言的特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英语学习只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却对语言文化的背景不甚了解。
(三)“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不是自然习得的,是在教师的教之下慢慢的学习的。因此,“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课堂中是不可取的。
上述所说的三种方式都未能很好的体现出英语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母语这样的一种特性,同时也忽略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质以及中学英语学科的内涵性质特点。因此,要把握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必须既要注意到它的语言特性,又要注意到它的外语特性。
7、预期的结果。
一、分析出中学生入学初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的应该有的学习状态,形成了对中学生最初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应该养成的英语语言素养的理解。
二、通过对语言脉络的梳理,找回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语言是存在的表达,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亦是存在的表达。只不过不是我们民族存在的表达,它是英语民族存在的表达。英语作为一门中学课程,有其特殊的意义。
三、学习英语就是学习另外一个民族如何使用它们的母语,中学英语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这种存在的表达,通过六年的中学英语教学逐步的养成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和英语语言素养。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15.05-2015.06 英语发展史资料查询
2015.07-2016.02 中小学英语理论教学建模
2016.02-2016.06 提交论文初稿
2016.07-2016.08 确定论文终稿
2016.08-2016.09 论文答辩
;⑷ 提高英语阅读技巧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要想复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提制升对该门语言的兴趣,英语亦如此。为了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快速、有效地提升英语水平,必须激发自身每个细胞,全身心投入英语学习的世界,生活中,工作中,英语可以在任何地方去学习之、巩固之。可以到保分网去看看,张可华的“五步循环法”很不错哦
⑸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开题报告,老师一般会给模板,还要看你题目是什么。这是我的开题报告,你参考一下吧。
课题名称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试析颜色词的中英文化内涵差异
课题来源
Self-Selected and Approved by the Tutor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Research Background:
A language not only expresses facts, ideas, or events which represent similar world knowledge by its people, but also reflects the peopl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world outlooks etc.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structure the world around them differently, at least in the language they use to describe that world. Languages differ enormously from one another,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stoms and behavi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ose language reside. In a word, language is a mirror of culture.
When we learn a new word we tend to look for its meaning in the word itself. Yet in addition to its dictionary meanings, the same word may stir up different associations in people,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ur daily life, color words are the common illustration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color words are in the same way influenced by cultures, and used widely in people’s daily lif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or words are not the same . Color words contain a lot of deep meaning, implies a different ethnic feelings. If we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color wor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is to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lor words, in order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of cultures.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题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Research Status:
Study of color words has long attracted linguists’ attention. The bright lights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for humankind as a whole are the same, but the national language or in different books of different ages 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dialects often be found to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color words. This concentrated and fully prove that language is the result of human cognition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objective world,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world, e to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cultural traditions. Study of color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etwee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same object can look at how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terms show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which for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e, linguistics, and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Research Tendency:
21st century’s color words study should stress the originality 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scholars, domestic or abroad. The study should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olor words, making breakthrough, upgrading the research quality.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并阐明要达到的目标)
Research Contents:
A.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lack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1.1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emn and the Dignified
1.2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Profit
1.3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 Peopl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2.1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ath
2.2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vil and Unfortunate
2.3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hame and Disgraceful
2.4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Anger
B.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hite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1.1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ure and Lucky
1.2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Integrity and Honesty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2.1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Poor
2.2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Worthless and Timid
C.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1.1 Red Is Associated With Honor and Lov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2.1 Re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bscenity
2.2 Red Is Associated With Revolution and Socialism.
2.3 Red Is Associated With Danger and Loss
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1.1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oble
1.2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Joy and Missing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2.1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Vulgar and Exaggerative
2.2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ward and Disease
Research Objectives:
I write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lor word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in Western culture.
四、预计的研究难点 (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难题或技术难点)
With the changing society, people have a view of things may have diametrically opposite point of view, how is the color of the word has become more authoritative to be a problem; how to get peop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lied meaning of color words which may lead to cultural conflict is also a problem. As the color words in real life, the widely used, it is difficult in a paper summarizing, so how to form the color words of the formation of an effective system is a difficult. Possible problems also contain: (1)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helpful data, especially the books or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native scholars; (2) Difficult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nsightful ideas and the attainment in originality e to lack of the knowledge related.
五、创新点 (选题、观点、理论、材料、方法等创新点)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developing constantly, keeping absorbing more color words. What is new in my thesis is that I try to focus my study on color words in modern English, making the research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loanwords.
六、进度计划 (根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所预计的进度安排)
1. Nov.16th — Nov.22nd , 2008 Subject selecting & topic narrowing
2. Nov.23rd — Dec.20th , 2008 Data gathering
3. Dec.21st — Jan.10th , 2009 Opening report & detailed outline
4. Jan.11th — Feb.8th, 2009 Literature review
5. Feb.9th — Mar.14th, 2009 First draft
6. Mar.15th — Apr.10th, 2009 Second draft
7. Apr.11th — Apr.20th, 2009 Final version
8. Apr.27th — May 14th, 2009 Printing
9. May 17th — May 25th, 2009 Thesis debate
七、资料来源 (指能够支持“课题背景”、“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所论述内容的主要文献资料)
[1] Baugh, A.C. & Thomas Cable.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Eckersley, C.E. Brighter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9.
[3]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 Millan Ecation, 1985.
[4] Hornby, A.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Z].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74.
[5] Knowles, G.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U.S.A.: 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1997.
[6] Lott, B.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 U.S.A.: Edward Arnold, 1989.
[7] Lyons,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1.
[8] Wales, K. Northern English: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 Wu Weizen.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0] Yang Yanhua & Zhang Shufan. Modern English Lexicology [M]. Peking: Metallurgical Instry Press, 2007.
[11] 陈永烨.“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7).
[12]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A].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1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14] 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5] 唐振华.“英汉颜色词的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1997,(2).
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认可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系(教研室)审查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⑹ 如何提高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学位论文是学生获得不同等级学位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学位论文的撰写一定要通过开题报告这个关,如果开题报告不被通过,那么就不允许撰写学位论文,显然开题报告对于学位论文而言至关重要。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如何撰写? 开题报告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各部分的撰写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弄明白。一、选题及目的撰写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首先要有选题。选题就是学生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选题有几种来源,要么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或专业经验,要么来自文献阅读,要么来自于老师的建议。选题还会涉及选题的大小、选题的范围。它们都是相对而言的, 这也视研究队伍的大小和研究能力强弱来确定。例如学有效性研究”,甚至再缩小为“小学数学几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由此可以看到选题由大到小的变化。选题意义可以理解为研究目的, 选择了一项研究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 这是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的目标, 通常选题意义或研究目的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是学术意义,第二是理论价值,第三是实践价值,第四是个体目的,第五是知识发展。任何一项
选题都可能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设定其意义,但并不是每一个选题都要达到这些目的, 这要视选题大小、范围和类型而定。
在选题意义上,作为一种科学研究, 论文的意义在于填补知识的空白或探索新知识、找到一些现象的起因、描述一些现象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验证一个假设。
二、概念和理论框架从研究选题、研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
确定中可以明确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但一项研究是否具有独创性或原创性还取决于这项研究的理论框架或分析
框架、研究视角或范式。所以在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还须提出研究的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将决定学位论文的逻辑结构。
研究“概念框架和研究目的密切相连,而且研究目的与框架共同对研究问题的形成造成重要影响”[1]8。为什么研究需要概
念或理论框架呢? 这是因为一个概念框架、模型或理论可以帮助提出一个科研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做出解答。科学研究实质
上是为了发展或验证能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理论、假设、模型、猜想概念框架。研究问题和理论之间的联系是直截了当
的。一个研究问题可能需要多个理论,不同的理论可能对一个问题作出不同的解答,如“班级人数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是
什么” 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可以用多种理论来回答。另外,观察什么与如何观察是由该问题或选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来驱动的
。那么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框架?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框架?概念或理论从哪里来?如何在研究设计中构建概念或
理论框架? 如何在研究设计中应用概念或理论框架?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其实还
与研究的假设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每一个开题报告都会有研究的假设,或者说,做研究首先要有假设,然后去找证据证
明这个假设是成立的。如一个研究生提出了一个假设,说一个人的数学成绩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强则数学成绩
就高,这就是一个假设的理论模型。三、研究问题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的开题报告,因此也
必须始于问题。年鉴学派大师费弗尔说得明确:“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2]同
时,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视角
看待旧问题, 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3]52 由此可见在研究中问题的重要地位。什么
是“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通过研究理解什么,因此研究问题一定是指向知识和理解。研
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有区别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问题的来源“多数人的写作或者缘于现实的思
考,或者缘于阅读的兴趣。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会促进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会求助于阅读。”[4]“
通过专业或个人日常经验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似乎比通过(老师)建议或文献的途径更加危险。但这种担心未必正确。以个人
经验指导你的研究有可能会更具价值。”[1]13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专业活动、生活经验、老师建议都可能成
为研究问题的来源。这里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中文中“问题”有多重意义,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 各具
有特定的意义所指。我们用三个动词就可以解释这三个词的意义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议)题”。
在学术研究中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所有的“解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问题”。通常我们会说,“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常常出于解决某一急迫的实际问题。”[3]19三
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如何?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价值观不同, 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不同。马克斯威尔把研究问题
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一般化问题(generic questions)和具体化问题(particularistic questions)、工具主义者问题和
实在论者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1]53。也有方法研究学者认为,“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
式: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作用? 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或怎么发生的? ”[3]93 我们把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 通俗地说, 在研究中
时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怎么办”的问题。问题的表述方式研究者应该以有助于实现实践目的的方式
提出研究问题, 而不应该把这些研究的目的隐藏在研究问题本身中。并且研究问题必须是通过研究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
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如果提出一个没有哪个研究能够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无论是因为无法获得回答问题的
资料,还是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严重的效度威胁。”[1]51如果把研究问题划分为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 那么通
常会有如下说法: 提出研究问题时,要以研究对象所说或所报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观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为
或因果推论的方式提出。4.问题和选题的关系对什么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才具有选题意义? 研究问题应该通过研究者的研究
可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可以直接询问研究如何实现实践的目的。在论文开题报告中,首先要表述的是“问题的提出”,也就
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德里达在谈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本体论始于“这是什么”这种方式的提
问,但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方法,但反对的策略则是“回溯到源头去”,他主张的追溯就是“提问(questioning)”,
“提问看上去只是疑问而无所肯定,其实,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提问中,所要问的问题的方向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就有
着yes。”[5]因此在我们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肯定, 提问者只是对它进行论证而已。要很好地设计
研究问题, 因为它们会影响到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效度或结果。研究问题是研究设计的中心,它决定着其他各个部分。问题提出要有意义。“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⑺ 英语开题报告
关于英语开题报告模板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马上就是做毕业设计阶段了,在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开题报告,那么应当如何写开题报告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开题报告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英语开题报告 篇1
一、论文题目: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oral english teaching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目前已经发展起来并比较成熟的几种互动模式的归纳来看:关于人际互动这种互动模式在目前的互动性研究中被单独研究还比较少,没有被当作一种独立的模式应用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它更多的是被贯穿到其他几种互动模式当中。因此,本论题认为它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论题将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以互动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宏观上的概述,从而引出本文论题,通过例证分析、验证人际互动模式对课堂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英语开题报告 篇2
提纲:
introction
chapter one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
1.1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
1.3 some main interactive modes in the present classroom
chapter two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inciples of follow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1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2.2 the necessity and merit of tak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3 oral english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chapter three 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3.2 two types of personal interaction
3.3 classroom climate
3.4 classroom size
chapter fou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4.1 some principles should follow when evaluating
4.2 the concept of evaluating
4.3 the technology of evaluating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jonssen, dh..thinking technology: toward a constructivist design model [j].ecational technolgy. 3 (1994): 34-35.
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卢艳春, 路雅琴.“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前沿杂志. 11 (xx):98-100.
司洪海.“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 基础英语教育. 4 (xx):8-9.
吴蕾.“构建主义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东华大学学报(社科版).7 (xx年):23-24.
英语开题报告 篇3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1 intro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2.1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2.2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2.3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2.4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2.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note: while the topic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abov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is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it is therefore pointless to try to make tc more scientific than is sensible in view of its complex subject-matter and available methods. translating is a mental, multi-factorial activity which cannot exhaustively be investigated within a linguistic framework ignoring the person of the transla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