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关于引力波的英语阅读

关于引力波的英语阅读

发布时间: 2023-05-30 03:53:10

① 精读外刊《自然》学英语:小行星、哈勃竞争对手、月球基地(2)

本文节选自外刊《自然》(Nature / News / Article / 18 February 2022)Asteroids, Hubble rival and Moon base: China sets out space agenda——小行星、哈勃望远镜的竞争对手和月球基地:中国制拆塌定了太空议程。

文章下半部分节选内容如下:

Asteroids, Hubble rival and Moon base: China sets out space agenda

小行星、哈勃望远镜的竞争对手和月球基地:中国制定郑亮了太空议程

Mars and beyond

火星和更远的地方

China made its first leap into interplanetary space with the Tianwen-1 orbiter, which dropped a lander containing the Zhurong rover on Mars in May.

今年5月,中国发射的“天问一号”轨道飞行器在火星上扔下了一个载有“祝融”号探测器的着陆器,这是中国首次进入行星际空间。

According to the white paper, China will complete research for sending a craft to Mars to sample rocks and return them to Earth.

根据白皮书,中国将完成向火星发送航天器以采集岩石样本并将其返回地球的研究。

This mission could launch in 2028. (NASA’s Perseverance rover collected the first Mars rocks in 2021. The agency hopes to bring them back to Earth as part of a joint mission with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launching in 2026.)

这项任务可能在2028年喊御宽发射。(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火星车在2021年收集了第一批火星岩石。该机构希望将它们带回地球,作为与欧洲航天局(ESA)联合任务的一部分,于2026年发射。)

The white paper also lays out China’s plans to eventually probe further into the solar system. The next five years will see the completion of key research for a mission to explore Jupiter and its ocean-filled moon system.

白皮书还列出了中国最终进一步 探索 太阳系的计划。接下来的五年将见证 探索 木星及其充满海洋的卫星系统的关键研究的完成。

Press reports suggest that this mission could launch as early as 2029 — meaning that it would join ESA’s JUICE and NASA’s Europa Clipper mission, scheled to fly in 2023 and 2024.

媒体报道称,这项任务最早可能在2029年发射——这意味着它将加入欧空局的JUICE和美国宇航局的Europa Clipper任务,计划在2023年和2024年飞行。

“Deep space is certainly another area China sees there are a lot of opportunities for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says Zhang.

“深空无疑是中国认为有很多科学突破机会的另一个领域,”张说。

The country has also set its sights on exploring the boundary of the Solar System.

该国还着眼于 探索 太阳系的边界。

China’s funding agencies have yet to confirm this, or the Jupiter mission, but “a mention in the plan is certainly helpful”, says Zhan Hu, an astronomer at the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in Beijing.

中国的资助机构尚未确认这一点或木星任务,但北京国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詹虎说,“在计划中提及这一点肯定是有帮助的”。

重点词汇

leap跳;跳跃;跳过;跳越;飞快移动;突然行动;急不可待地行动;急切接受;飞涨;急剧增长;剧增;突然改变;猛涨;突然转换;越过(或起跳)处

interplanetary星际的;星际飞行的

orbiter轨道飞船

lander登陆车

rover流浪者;漫游者;自由队员;越野车;飞行器;月面车;天体登陆车;满门球;远距箭靶;VENTURE SCOUT的原称;海盗;海盗船;三道粗纱机操作工人;三道粗纱机

perseverance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毅力

space agency空间机构;太空局、航天局;航天机构

lays位置;性伙伴;叙事诗;(lay的复数);放下;铺设;与…性交;航行;产卵;(lay的第三人称单数)

solar system太阳系

press reports新闻报告;媒体报道;报刊报道

A new Hubble: the Xuntian space telescope

新哈勃: “巡天”太空望远镜

China also plans to launch a space telescope called Xuntian, whose name means ‘survey the heavens’.

中国还计划发射一个名为“巡天”的太空望远镜,其名字的意思是“巡天”。

This will image in the same wavelengths — ultraviolet, visible and infrared — as those used by NASA’s Hubble Space Telescope.

这将在与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相同的波长下成像——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

Slightly smaller than Hubble, Xuntian will not quite match its predecessor’s resolution; but, at any one time, Xuntian will capture a patch of sky 300 times larger.

巡天比哈勃稍小一些,它的分辨率将无法与哈勃媲美;但在任何时候,巡天望远镜都能捕捉到比它大300倍的天区(其视角将是哈勃的300多倍)。

That will allow it to probe a much greater volume of the Universe than Hubble, says Zhan, who works on Xuntian.

“巡天”项目工作人员詹说,这将使它能够探测到比哈勃探测到的大得多的宇宙天体。

Most of Xuntian’s first 10 years will be devoted to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a wide survey of the sky.

“巡天”望远镜工作前十年的大部分时间将致力于通过对天空的广泛观察来了解宇宙的 历史 和演化。

The telescope will periodically dock with China’s space station, Tiangong, for refuelling and maintenance.

该望远镜将定期与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对接,以加油并进行维护。

Zhan says that the team plans to deliver the telescope by the end of 2023, ready for launch in 2024. “The schele is very tight,” he says.

詹说,该团队计划在2023年底交付望远镜,为2024年发射做准备。“时间安排很紧,”他说。

重点词汇

space telescope空间望远镜

telescope望远镜;使叠缩;使嵌进;叠缩;嵌进;使(车辆)相撞而嵌进;缩短;精简

heavens天空;天堂;(heaven的复数)

wavelengths波长;波段;(wavelength的复数)

ultraviolet紫外的;利用紫外线的;产生紫外线的;紫外光;紫外辐射

predecessor前任;前辈;前身;原有事物

any one任何一;任何一个;任一

periodically定期地;周期性地;偶尔

dock码头;船埠;被告席;犯人栏;酸模属草类;酸模;草本植物;动物尾巴(除毛发外的)骨肉部分;港区;靠码头;进港;扣除;扣减;领(船)入港;在太空与太空站(或另一艘飞船)对接;将(仪器)相接;剪短;剪短…尾巴

space station宇宙空间站

Detecting gravitational waves in space

探测太空中的引力波

China wants to further develop plans to launch a space-based gravitational-wave detector, called Taiji, in the early 2030s.

中国希望进一步发展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初发射一个名为“太极”的天基引力波探测器。

If launched then, it would be the first of its kind. Such a mission would observe lower-frequency waves than those seen by ground-based detectors such as Advanced LIGO, allowing it to detect higher-mass black hole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early Universe.

如果届时发射成功,它将是首个天基引力波探测器。与高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等地面探测器相比,天基探测器将观测到频率更低的波,使其能够探测质量更大的黑洞,包括早期宇宙中的黑洞等。

But the experiment would be complex: spotting ripples in space-time will mean detecting shifts of just a few trillionths of a metre in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ree spacecraft, positioned 3 million kilometres apar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shape of a triangle.

但是实验将会很复杂:发现时空中的波纹将意味着检测三个航天器之间距离的几万亿分之一米的变化,这三个航天器以三角形的形式彼此相距300万公里。

重点词汇

gravitational重力的;引力的

of its kind同类之中

ground-based陆基的;基于地面的;以地面为基础的

detectors探测器;发现者;检测器;侦察器;(detector的复数)

black holes黑洞;地牢;禁闭室

spotting看见;看出;注意到;发现;让分;让子;让步;玷污;认出;弄上污迹;散步;(spot的现在分词);测定点位

ripples涟漪;(ripple的复数)

space-time空间时间关系;时空

metre米;韵律;格律;节拍;…米比赛

in the shape of以…形式表现;通过…形式;具有…性质

An initial pilot satellite, called Taiji-1, completed its mission successfully in 2019, and researchers now hope to fly a two-satellite mission in 2024–25 to test the necessary precision technologies.

一颗名为“太极一号”的初始试验卫星在2019年成功完成了任务,研究人员现在希望在2024-25年执行双卫星任务,以测试必要的精密技术。

This will “remove all the technical obstacles” for the ultimate Taiji mission, says Yue-Liang Wu, a physic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ijing.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家吴岳良说,这将“为最终任务扫除所有技术障碍”。

ESA has long planned its own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LISA, and has already flown a successful pathfinder.

欧空局早就计划建立自己的天基引力波探测器LISA,并且已经成功发射了探路者号引力波试验探测器。

But LISA is not scheled to launch until 2037.

但是LISA计划在2037年前发射。

Together, the two networks could be used to measure the Hubble constant, which describes the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with much greater accuracy than ground-based detectors can, say researchers behind the mission.

该任务背后的研究人员表示,“太极”和LISA这两个网络可以强强联手,一起用于测量哈勃常数(该常数描述宇宙的膨胀,比地面探测器更精确)。

重点词汇

hope to希望;希望能;希望以

physicist物理学家;物理学学生

sciences科学研究;科学;(science的复数)

observatory天文台;观象台;视野开阔的位置

flown飞;飞行;在空中快速移动;(fly的过去分词);空运

pathfinder探路者; 探索 者;开拓者;实验计划;预测;(Pathfinder)探路者号

universe天地万物;宇宙;领域;体系;范围

ground-based陆基的;基于地面的;以地面为基础的

detectors探测器;发现者;检测器;侦察器;(detector的复数)

基于多年的语言学习实践,发现,随着 社会 的飞速发展,英语、汉语等重要语言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这个时候,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之一,可以是阅读主流刊物。

针对英语而言,无论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还是备考任何英语考试,英美外刊都应该是列为首选的最重要的学习资料。当我们真正深入去精读过英美外刊,不仅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增长我们的见识,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还能够积累以英语为母语者的常用词汇,短语和句型。

建议大家在阅读本文时:第一遍快速阅读,领悟文章重点,了解大意;第二遍开始精读,每看完一段,要仔细体会其中每一句在段落中的功能,各句之间的联系,这一段是如何衔接上下文的,它在整个语篇中的地位,以提高你猜测词义和推理上下文能力;第三遍可以查看中英翻译,继续从微观到宏观地理解原文,学会区分重点和次要信息(这对考试时的阅读非常重要),总结词汇,搭配和句型,并且最好独自翻译一遍原文,以进一步加强理解。

最后建议大家要学以致用,利用从文章中学到的词汇,搭配,句型以及长难句结构进行造句,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学习路径建议:金句记忆——关键词学习——拓展词汇训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温馨提示:阅读完看着中文译文自己动手翻译出英文,然后将您译的英文与原文进行对比,以此来提升英文表达和句子结构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② 引力波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中文名称: 引力波 英文名称: gravitational wave 其他名称: 引力辐射(gravitational radiation) 定义: 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场的波动形式。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所属学科: 天文学(一级学科);天体物理(二级学科) 英文:(Gravitational wave),台湾学界称为重力波,英文中有时也写作 gravity wave;但更多场合中,gravity wave是留给地球科学与流体力学中另一种性质迥异的波动。关于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什么,牛顿认为是一种即时超距作用,不需要传递的“信使”。爱因斯坦则认为是一种跟电磁波一样的波动,称为引力波。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引力辐射是另外一种称呼,指的是这些波从星体或星系中辐射出来的现象。电荷被加速时会发出电磁辐射,同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就会发出引力派者败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存在性 引力波的存在而且也真的无所不在,是广义相对论中一项毫不模糊的尘颤预言。所有目前相互竞争而且被“认可”的重力理论(认可:与现前可得一切证据能达到相当准确度的相符)所预言的引力辐射特质即各有千秋;而原则上,这些预言有时候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相差甚远。但很不幸地,现在要确认引力辐射的存在性就已相当具有挑战性,更不用说要研究它的细节。 引力波的性质 引力波以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按照广义相对论,加速运动的质量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是:它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态;携带能量;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等。引力波携带能量,应可被探测到 。但引力波的强度很弱,而且,物质对引力波的吸收效率极低,直接探测引力波极为困难。曾有人宣称在实验室里探测到了引力波,但未得到公认。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双星轨道参数的变化来间接验证引力波的存在 。例如,双星体系公转、中子星自转、超新星爆发,及理论预言的黑洞的形成、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都能辐射较强的引力波。我们所预期在地球上可观测到的最强引力波会来自很远且古老的事件,在这事件中大量的能量发生剧烈移动(例子包括两颗中子星的对撞,或两个极重的黑洞对撞)。这样的波动会造成地球上各处相对距离的变动,但这些变动的数量级应该顶多只有10^-21。以LIGO引力波侦测器的双臂而言,这样的变化小于一颗质子直径的千分之一。这样的案例应该可以指引出为什么侦测引力波是十分困难的。 引力波的侦测 虽然引力辐射并未被清清楚楚地“直接”测到,然而已有显著的“间接”证据支持它的存在。最著名的是对于脉冲星(或称波霎)双星系统PSR1913+16的观测。这系统被认为具有两颗中子星,以极其紧密而快速的模式互相环绕对方。其并且呈现了渐进式的旋近(in-spiral),旋近时率恰好是广义相对论所预期的值。对于这样的观测,最简单(也几乎是广为接受)的解释为:广义相对论一定是对这种系统的重力辐射给出了准确的说明才得以如此。泰勒和赫尔斯因为这些成就共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J韦伯发表了证实引力波存在的消息,这引起了世界物理学界一阵狂热的激动。事情是这样的,韦伯首创用铝棒做“天线”,接收天体辐射的引力波的方法。为了提高灵敏度,“天线”很重,往往达到数吨;为了排除干扰,“天线”置于-270℃左右的超低温环境中。当时参加研究的有十几个小组,但只有J韦伯宣布接收到了可能是来自其他天体的引力波信号。其后不断有人重复这个实验,但终未得到肯定的结果,于是激动之余,人们便只能叹息罢了。 射电天文学的蓬勃发展为物理学家们新的探测途径。射电望远镜的探测本领比光学望远镜强得多,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泰勒等人在1974年,靠着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双星体系——脉冲射电源 [2] (PSR1913+16)。按照广义相对论计算,双星互相绕转发出引力辐射,它们的轨道周期就会因此而变短,(PSR1913+16)的变化率嫌裤为-2.6*10^ -12。而在1980年,他们也是采用精密的射电仪器,由实验行到观察值为-(3.2±0.01×10 ^-12,与理论计算值在误差范围内正好符合。这可以说是引力波的第一个定量证据。上述消息传开,引起物理学界的极大震动。科学家们信心倍增,为欢迎引力辐射这位宇宙“娇客”将开展更为广泛的探索研究。因为对引力波的探测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而且将为人类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物质世界图景:茫茫宇宙,只要有物质,到处有引力辐射。 引力波的测量 LIGO 和 GEO 600是用来测量引力波即时空结构中的波动的工具。引力波非常难以测量,因为当他们到达地球的时候已经变得非常弱了。 LIGO 和 GEO 600通过测量两条激光束相遇的时候所形成的干涉图样的变化来探测引力波。这些图样依赖于激光束的传播距离,当引力波穿过时激光束的传播距离会相应变化。 这种称之为激光干涉计的探测器的灵敏度,是与激光传播的距离成比例的。因为探测器需要寻找的是很微弱的信号,所以需要 LIGO 和 GEO 的尺寸相当大。 引力波观测激光干涉仪 (LIGO) 位于美国的 LIGO 观测所拥有两套干涉仪,一套安放在路易斯安娜州的李文斯顿,另一套在华盛顿州的汉福。在李文斯顿的干涉仪有一对封闭在 1.2 米直径的真空管中的 4 公里长的臂,而在汉福的干涉仪则稍小,只有一对 2 公里长的臂。 这二套 LIGO 干涉仪在一起工作构成一个观测所。这是因为激光强度的微小变化、微弱地震和其它干扰都可能看起来像引力波信号,如果是此类干扰信号,其记录将只出现在一台干涉仪中,而真正的引力波信号则会被两台干涉仪同时记录。所以,科学家可以对二个地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得知哪个信号是噪声。 LIGO 从 2003 年开始收集数据。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灵敏度最高的引力波探测所。一系列的升级计划将更进一步提高其灵敏度。 引力波会传递能量 科学社群中有部分人一开始对于“引力波是否会如同电磁波一般可以传递能量”感到困惑,这样的困惑来自于一项事实:引力波没有局域能量密度——如此对于应力-能量张量的量值不会造成贡献。不像牛顿引力,爱因斯坦引力不是一项力理论。引力在广义相对论中不是一种力,它是几何。因此这样的场原来被认为不含能量,一如引力势。然而这场确实可以携带能量,如同它可以在远处作出机械功。而这已经用可传输能量的应力-能量伪张量进行证明过,也可看出辐射是如何将能量往外携带到无限远处。 引力波天文学兴起 引力波天文学是观测天文学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基础是广义相对论中引力的辐射理论在各类相对论性天体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基于电磁波观测的传统观测天文学相对比,引力波天文学是通过引力波这个途径来观测发出引力辐射的天体系统。由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相比强度十分微弱,引力波的直接观测对现有技术而言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自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预言引力波的存在以来,引力波至今未能在实验上直接被检测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实现通过引力波的观测来从实验上研究天体系统,从而完善引力波天文学这一新兴领域还为时尚早。但从相关的理论研究角度来看,理论上的引力波天文学已经存在,它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引力辐射框架下的天体物理学研究,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拉塞尔·赫斯(Russel Hulse)和约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发现的脉冲双星,PSR 1913+16,这些研究使人们逐渐发现相对论性引力在天体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而从实验的角度来看,引力波的探测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研究人员预测人类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对引力波的直接探测。 概念 广义相对论预言下的引力波来自于宇宙间带有强引力场的天文学或宇宙学波源,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天体物理学研究表明,引力辐射在天体系统中出现的场合非常丰富。这些可期待的波源包括银河系内的双星系统(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致密星体组成的双星),河外星系内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合并,脉冲星的自转,超新星的引力坍缩,大爆炸留下的背景辐射等等。引力波的观测意义不仅在于对广义相对论的直接验证,更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观测宇宙的新途径,就像观测天文学从可见光天文学扩展到全波段天文学那样极大扩展人类的视野。传统的观测天文学完全依靠对电磁辐射的探测,而引力波天文学的出现则标志着观测手段已经开始超越电磁相互作用的范畴,引力波观测将揭示关于恒星、星系以及宇宙更多前所未知的信息。 特点 与基于电磁波观测的传统观测天文学不同,引力波天文学具有如下特点: 引力波直接联系着波源整体的宏观运动,而非如电磁波那样来自单个原子或电子的运动的叠加,因此引力辐射所揭示的信息与电磁辐射观测到的完全不同。例如对一个双星系统观测到的引力波的偏振揭示了其双星轨道的倾斜度,这类关于波源运动的宏观信息通常无法从电磁辐射观测中取得。 如果比较波长与波源尺寸的关系,宇宙间的引力波并不像电磁波那样波长比波源尺寸小很多,这使得引力波天文学通常不能像电磁波天文学那样对波源进行拍照成相,而是类似声波直接从波形分析波源的性质。 大多数引力波源很难或根本无法通过电磁辐射直接观测到(例如黑洞),这个事实反过来也成立;考虑到现在一般认为宇宙间不发射任何电磁波的暗物质所占比例要远大于发射电磁波的已知物质,暗物质与外界的唯一相互作用即是引力相互作用,引力波天文学对这些暗物质的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引力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在传播途径中基本不会像电磁波那样容易发生衰减或散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揭示一些宇宙角落深处的信息,例如宇宙诞生时形成的引力辐射至今仍然在宇宙间几乎无衰减地传播,这为直接观测大爆炸提供了仅有的可能。

③ 相对论(relativity)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广义相对论
一个极其不可思议的世界

谷锐译 原文:Slaven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解释:
在开始阅读本短文并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关键特点之前,我们必须假定一件事情:狭义相尘激对论是正确的。这也就是说,广义相对论是基于狭义相对论的。如果后者被证明是错误的,整个理论的大厦都将垮塌。

为了理解广义相对论,我们必须明确质量在经典力学中是如何定义的。

质量的两种不同表述:

首先,让派巧袜我们思考一下质量在日常生活中代表什么。“它是重量”?事实上,我们认为质量是某种可称量的东西,正如我们是这样度量它的:我们把需要测出其质量的物体放在一架天平上。我们这样做是利用了质量的什么性质呢?是地球和被测物体相互吸引的事实。这种质量被称作“引力质量”。我们称它为“引力的”是因为它决定了宇宙中所有星星和恒星的运行: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质量驱使地球围绕后者作近乎圆形的环绕运动。

现在,试着在一个平面上推你的汽车。你不能否认你的汽车强烈地反抗着你要给它的加速度。这是因为你的汽车有一个非常大的质量。移动轻的物体要比移动重的物体轻松。质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定义:“它反抗加速度”。这种质量被称作“惯性质量”。

因此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度量质量。要么我们称它的重量(非常简单),要么我们测量它对加速度的抵抗(使用牛顿定律)。

人们做了许多实验以测量同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得出同一结论: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

牛顿自己意识到这种质量的等同性是由某种他的理论不能够解释的原因引起的。但他认为这一结果是一种简单的巧合。与此相反,爱因斯坦发现这种等同性中存在着一条取代牛顿理论的通道。

日常经验验证了这一等同性:两个物体(一轻一重)会以相同的速度“下落”。然而重的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比轻的大。那么为什么它不会“落”得更快呢?因为它对加速度的抵抗更强。结论是,引力场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无关。伽利略是第一个注意到此现象的人。重要的是你应该明白,引力场中所有的物体“以同一速度下落”是(经典力学中)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同的结果。

现在我们关注一下“下落”这个表述。物体“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质量产生了地球的引力场。两个物体在所有相同的引力场中的速度相同。不论是月亮的还是太阳的,它们以相同的比率被加速。这就是说它们的速度在每秒钟内的增量相同。(加速度是速度每秒的增加值)

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同性是爱因斯坦论据中的第三假设

爱因斯坦一直在寻找“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的解释。为了这个目标,他作出了被称作“等同原理”的第三假设。它说明:如果一个惯性系相对于一个伽利略系被均匀地加速,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宽隐入相对于它的一个均匀引力场而认为它(该惯性系)是静止的。

让我们来考查一个惯性系K’,它有一个相对于伽利略系的均匀加速运动。在K 和K’周围有许多物体。此物体相对于K是静止的。因此这些物体相对于K’有一个相同的加速运动。这个加速度对所有的物体都是相同的,并且与K’相对于K的加速度方向相反。我们说过,在一个引力场中所有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因此其效果等同于K’是静止的并且存在一个均匀的引力场。

因此如果我们确立等同原理,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只是它的一个简单推论。 这就是为什么(质量)等同是支持等同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据。

通过假定K’静止且引力场存在,我们将K’理解为一个伽利略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其中研究力学规律。由此爱因斯坦确立了他的第四个原理。

爱因斯坦第二假设

谷锐译 原文:Slaven
时间和空间

我们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我们用来将速度从一个参照系转换到另一个参照系的“常识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在所有惯性系中速度相同”的假设相抵触。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爱因斯坦的假设才是正确的:要么距离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要么时间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
实际上,两者都对。第一种效果被称作“长度收缩”,第二种效果被称作“时间膨胀”。

长度收缩:

长度收缩有时被称作洛伦茨(Lorentz)或洛伦茨-弗里茨格拉德(FritzGerald)收缩。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茨和弗里茨格拉德就求出了用来描述(长度)收缩的数学公式。但爱因斯坦意识到了它的重大意义并将其植入完整的相对论中。这个原理是:

参照系中运动物体的长度比其静止时的长度要短
下面用图形说明以便于理解:

上部图形是尺子在参照系中处于静止状态。一个静止物体在其参照系中的长度被称作他的“正确长度”。一个码尺的正确长度是一码。下部图中尺子在运动。用更长、更准确的话来讲:我们相对于某参照系,发现它(尺子)在运动。长度收缩原理指出在此参照系中运动的尺子要短一些。

这种收缩并非幻觉。当尺子从我们身边经过时,任何精确的试验都表明其长度比静止时要短。尺子并非看上去短了,它的确短了!然而,它只在其运动方向上收缩。下部图中尺子是水平运动的,因此它的水平方向变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两图中垂直方向的长度是一样的。

时间膨胀:

所谓的时间膨胀效应与长度收缩很相似,它是这样进行的:

某一参照系中的两个事件,它们发生在不同地点时的时间间隔
总比同样两个事件发生在相同地点的时间间隔长。

这更加难懂,我们仍然用图例加以说明:

图中两个闹钟都可以用于测量第一个闹钟从A点运动到B点所花费的时间。然而两个闹钟给出的结果并不相同。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我们所提到的两个事件分别是“闹钟离开A点”和“闹钟到达B点”。在我们的参照系中,这两个事件在不同的地点发生(A和B)。然而,让我们以上半图中闹钟自身的参照系观察这件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上半图中的闹钟是静止的(所有的物体相对于其自身都是静止的),而刻有A和B点的线条从右向左移动。因此“离开A点”和“到达B点”着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上半图中闹钟所测量的时间称为“正确时间”)按照前面提到的观点,下半图中闹钟所记录的时间将比上半图中闹钟从A到B所记录的时间更长。

此原理的一个较为简单但不太精确的陈述是: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更慢。最著名的关于时间膨胀的假说通常被成为双生子佯谬。假设有一对双胞胎哈瑞和玛丽,玛丽登上一艘快速飞离地球的飞船(为了使效果明显,飞船必须以接近光速运动),并且很快就返回来。我们可以将两个人的身体视为一架用年龄计算时间流逝的钟。因为玛丽运动得很快,因此她的“钟”比哈瑞的“钟”走得慢。结果是,当玛丽返回地球的时候,她将比哈瑞更年轻。年轻多少要看她以多快的速度走了多远。

时间膨胀并非是个疯狂的想法,它已经为实验所证实。最好的例子涉及到一种称 为"介子"的亚原子粒子。一个介子衰变需要多少时间已经被非常精确地测量过。无论怎样,已经观测到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的介子比一个静止或缓慢运动的介子的寿命要长。这就是相对论效应。从运动的介子自身来看,它并没有存在更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从它自身的角度看它是静止的;只有从相对于实验室的角度看该介子,我们才会发现其寿命被“延长”或“缩短”了。?

应该加上一句: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实验证实了相对论的这个推论。(相对论的)其他推论我们以后才能加以证实。我的观点是,尽管我们把相对论称作一种“理论”,但不要误认为相对论有待于证实,它(实际上)是非常完备的。

爱因斯坦第一假设
全部狭义相对论主要基于爱因斯坦对宇宙本性的两个假设。
第一个可以这样陈述:
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的物理规律是相同的
此处唯一稍有些难懂的地方是所谓的“惯性参照系”。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解释清楚:

假设你正在一架飞机上,飞机水平地以每小时几百英里的恒定速度飞行,没有任何颠簸。一个人从机舱那边走过来,说:“把你的那袋花生扔过来好吗?”你抓起花生袋,但突然停了下来,想道:“我正坐在一架以每小时几百英里速度飞行的飞机上,我该用多大的劲扔这袋花生,才能使它到达那个人手上呢?”
不,你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你只需要用与你在机场时相同的动作(和力气)投掷就行。花生的运动同飞机停在地面时一样。
你看,如果飞机以恒定的速度沿直线飞行,控制物体运动的自然法则与飞机静止时是一样的。我们称飞机内部为一个惯性参照系。(“惯性”一词原指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是每个物体所固有的当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属性。惯性参照系是一系列此规律成立的参照系。
另一个例子。让我们考查大地本身。地球的周长约40,000公里。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地球赤道上的一点实际上正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向东移动。然而我敢打赌说Steve Young在向Jerry Rice(二人都是橄榄球运动员。译者注)触地传球的时候,从未对此担心过。这是因为大地在作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地球表面几乎就是一个惯性参照系。因此它的运动对其他物体的影响很小,所有物体的运动都表现得如同地球处于静止状态一样。
实际上,除非我们意识到地球在转,否则有些现象会是十分费解的。(即,地球不是在沿直线运动,而是绕地轴作一个大的圆周运动)
例如:天气(变化)的许多方面都显得完全违反物理规律,除非我们对此(地球在转)加以考虑。另一个例子。远程炮弹并非象他们在惯性系中那样沿直线运动,而是略向右(在北半球)或向左(在南半球)偏。(室外运动的高尔夫球手们,这可不能用于解释你们的擦边球)对于大多数研究目的而言,我们可以将地球视为惯性参照系。但偶尔,它的非惯性表征将非常严重(我想把话说得严密一些)。
这里有一个最低限度:爱因斯坦的第一假设使此类系中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保持不变。运动的飞机和地球表面的例子只是用以向你解释这是一个平日里人们想都不用想就能作出的合理假设。谁说爱因斯坦是天才?

爱因斯坦第二假设
19世纪中页人们对电和磁的理解有了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其中以詹姆斯.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的成就为代表。电和磁两种现象曾被认为毫不相关,直到奥斯特(Oersted)和安培(Ampere)证明电能产生磁;法拉弟(Faraday)和亨利(Henry)证明磁能产生电。现在我们知道电和磁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致于当物理学家对自然力进行列表时,常常将电和磁视为一件事。
麦克斯韦的成就在于将当时所有已知的电磁知识集中于四个方程中:

(如果你没有上过理解这些方程所必需的三到四个学期的微积分课程,那么就坐下来看它们几分钟,欣赏一下其中的美吧)
麦克斯韦方程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除了将所有人们已知的电磁知识加以描述以外,还揭示了一些人们不知道的事情。例如:构成这些方程的电磁场可以以振动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当麦克斯韦计算了这些波的速度后,他发现它们都等于光速。这并非巧合,麦克斯韦(方程)揭示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我们应记住的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光速直接从描述所有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推导而来。
现在我们回到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假设是所有惯性参照系中的物理规律相同。他的第二假设是简单地将此原则推广到电和磁的规律中。这就是,如果麦克斯韦假设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那么它(和它的推论)都必须在所有惯性系中成立。这些推论中的一个就是爱因斯坦的第二假设:光在所有惯性系中速度相同
爱因斯坦的第一假设看上去非常合理,他的第二假设延续了第一假设的合理性。但为什么它看上去并不合理呢?
火车上的试验
为了说明爱因斯坦第二假的合理性,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副火车上的图画。 火车以每秒100,000,000米/秒的速度运行,Dave站在车上,Nolan站在铁路旁的地面上。Dave用手中的电筒“发射”光子。

光子相对于Dave以每秒300,000,000米/秒的速度运行,Dave以100,000,000米/秒的速度相对于Nolan运动。因此我们得出光子相对于Nolan的速度为400,000,000米/秒。
问题出现了:这与爱因斯坦的第二假设不符!爱因斯坦说光相对于Nolan参照系的速度必需和Dave参照系中的光速完全相同,即300,000,000米/秒。那么我们的“常识感觉”和爱因斯坦的假设那一个错了呢?

好,许多科学家的试验(结果)支持了爱因斯坦的假设,因此我们也假定爱因斯坦是对的,并帮大家找出常识相对论的错误之处。
记得吗?将速度相加的决定来得十分简单。一秒钟后,光子已移动到Dave前300,000,000米处,而Dave已经移动到Nolan前100,000,000米处。其间的距离不是400,000,000米只有两种可能:
1、 相对于Dave的300,000,000米距离对于Nolan来说并非也是300,000,000米
2、 对Dave而言的一秒钟和对Nolan而言的一秒钟不同
尽管听起来很奇怪,但两者实际上都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第二假设
时间和空间
我们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我们用来将速度从一个参照系转换到另一个参照系的“常识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在所有惯性系中速度相同”的假设相抵触。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爱因斯坦的假设才是正确的:要么距离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要么时间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
实际上,两者都对。第一种效果被称作“长度收缩”,第二种效果被称作“时间膨胀”。

长度收缩:
长度收缩有时被称作洛伦茨(Lorentz)或洛伦茨-弗里茨格拉德(FritzGerald)收缩。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茨和弗里茨格拉德就求出了用来描述(长度)收缩的数学公式。但爱因斯坦意识到了它的重大意义并将其植入完整的相对论中。这个原理是: 参照系中运动物体的长度比其静止时的长度要短下面用图形说明以便于理解:
上部图形是尺子在参照系中处于静止状态。一个静止物体在其参照系中的长度被称作他的“正确长度”。一个码尺的正确长度是一码。下部图中尺子在运动。用更长、更准确的话来讲:我们相对于某参照系,发现它(尺子)在运动。长度收缩原理指出在此参照系中运动的尺子要短一些。
这种收缩并非幻觉。当尺子从我们身边经过时,任何精确的试验都表明其长度比静止时要短。尺子并非看上去短了,它的确短了!然而,它只在其运动方向上收缩。下部图中尺子是水平运动的,因此它的水平方向变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两图中垂直方向的长度是一样的。

时间膨胀:
所谓的时间膨胀效应与长度收缩很相似,它是这样进行的:
某一参照系中的两个事件,它们发生在不同地点时的时间间隔
总比同样两个事件发生在相同地点的时间间隔长。
这更加难懂,我们仍然用图例加以说明:

图中两个闹钟都可以用于测量第一个闹钟从A点运动到B点所花费的时间。然而两个闹钟给出的结果并不相同。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我们所提到的两个事件分别是“闹钟离开A点”和“闹钟到达B点”。在我们的参照系中,这两个事件在不同的地点发生(A和B)。然而,让我们以上半图中闹钟自身的参照系观察这件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上半图中的闹钟是静止的(所有的物体相对于其自身都是静止的),而刻有A和B点的线条从右向左移动。因此“离开A点”和“到达B点”着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上半图中闹钟所测量的时间称为“正确时间”)按照前面提到的观点,下半图中闹钟所记录的时间将比上半图中闹钟从A到B所记录的时间更长。
此原理的一个较为简单但不太精确的陈述是: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更慢。最著名的关于时间膨胀的假说通常被成为双生子佯谬。假设有一对双胞胎哈瑞和玛丽,玛丽登上一艘快速飞离地球的飞船(为了使效果明显,飞船必须以接近光速运动),并且很快就返回来。我们可以将两个人的身体视为一架用年龄计算时间流逝的钟。因为玛丽运动得很快,因此她的“钟”比哈瑞的“钟”走得慢。结果是,当玛丽返回地球的时候,她将比哈瑞更年轻。年轻多少要看她以多快的速度走了多远。
时间膨胀并非是个疯狂的想法,它已经为实验所证实。最好的例子涉及到一种称为介子的亚原子粒子。一个介子衰变需要多少时间已经被非常精确地测量过。无论怎样,已经观测到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的介子比一个静止或缓慢运动的介子的寿命要长。这就是相对论效应。从运动的介子自身来看,它并没有存在更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从它自身的角度看它是静止的;只有从相对于实验室的角度看该介子,我们才会发现其寿命被“延长”或“缩短”了。?
应该加上一句: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实验证实了相对论的这个推论。(相对论的)其他推论我们以后才能加以证实。我的观点是,尽管我们把相对论称作一种“理论”,但不要误认为相对论有待于证实,它(实际上)是非常完备的。

伽玛参数(γ)
现在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你在日常生活中从未注意到过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效应?例如根据刚才我所说的,如果你驱车从俄荷马城到勘萨斯城再返回,那么当你到家的时候,你应该重新对表。因为当你驾车的时候,你的表应该比在你家里处于静止状态的表走得慢。如果到家的时候你的表现时是3点正,那么你家里的表都应该显示一个晚一点的时间。为什么你从未发现过这种情况呢?
答案是:这种效应显著与否依赖于你运动速度的快慢。而你运动得非常慢(你可能认为你的车开得很快,但这对于相对论来说,是极慢的)。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的效果只有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的时候才能注意到。而光速约合186,300英里/秒(或3亿米/秒)。在数学上,相对论效应通常用一个系数加以描述,物理学家通常用希腊字母γ加以表示。这个系数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例如,如果一根米尺(正确长度为1米)快速地从我们面前飞过,则它相对于我们的参照系的长度是1/γ米。如果一个钟从A点运动到B点要3秒钟,那么相对于我们的握障担�飧龉�坛中?/γ秒。
为了理解现实中为什么我们没有注意到相对论效应,让我们看一下(关于)γ的公式: 这里的关键是分母中的v2/c2。v是我们所讨论的物体的运动速度,c是光速。因为任何正常尺寸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所以v/c非常小;当我们将其平方后(所得的结果)就更小了。因此对于所有实际生活中通常尺寸的物体而言,γ的值就是1。所以对于普通的速度,我们通过乘除运算后得到的长度和时间没有变化。为了说明此事,下面有一个对应于不同速度的γ值表。(其中)最后一列是米尺在此速度运动时的长度(即1/γ米)。
第一列中c仍旧表示光速。.9c等于光速的十分之九。为了便于参照举个例子:“土星五号”火箭的飞行速度大约是25,000英里/小时。你看,对于任何合理的速度,γ几乎就是1。因此长度和时间几乎没有变化。在生活中,相对论效应只是发生在科幻小说(其中的飞船远比“土星五号”快得多)和微观物理学中(电子和质子常被加速到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在从芝加哥飞往丹佛的路上,这种效应是不会显现出来的。
宇宙执法者的历险

宇宙执法者AD在A行星上被邪恶的EN博士所擒。EN博士给AD喝了一杯13小时后发作的毒酒,并告诉AD解药在距此40,000,000,000公里远的B行星上。AD得知此情况后立即乘上其0.95倍光速的星际飞船飞往B星,那么:

AD能即使到达B星并取得解药吗?
我们做如下的计算:
A、B两行星之间的距离为40,000,000,000公里。飞船的速度是1,025,000,000公里/小时。把这两个数相除,我们得到从A行星到B行星需要39小时。
那么AD必死无疑。
等一下!这只对于站在A行星上的人而言。由于毒药在AD的体内是要经过新陈代谢(才能发作)的,我们必须从AD的参照系出发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做这件事情,它们将得到相同的结论。
1. 设想一个大尺子从A行星一致延伸到B行星。这个尺子有40,000,000,000公里长。然而,从AD的角度而言,这个尺子以接近光速飞过他身边。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物体会发生长度收缩现象。在AD的参照系中,从A行星到B行星的距离以参数γ在收缩。在95%的光速下,γ的值大约等于3.2。因此AD认为这段路程只有12,500,000,000公里远(400亿除以3.2)。我们用此距离除以AD的速度,得到12.2小时,AD将提前将近1小时到达B行星!
2. A行星上的观察者会发现AD到达B需要花费大约39小时时间。然而,这是一个膨胀后的时间。我们知道AD的“钟”以参数γ(3.2)变慢。为了计算AD参照系中的时间,我们再用39小时除以3.2,得到12.2小时。(也)给AD剩下了大约1小时(这很好,因为这给了AD20分钟时间离开飞船,另外20分钟去寻找解药)。

AD将生还并继续与邪恶战斗。

如果对上文中我的描述加以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许多似是而非,非常微妙的东西。当你深入地思考它的时候,一般你最终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等一下,在AD的参照系中,EN的钟表走得更慢了,因此在AD的参照系中,宇宙旅行应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不是更短...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或者觉得困惑,你可能应该看一下后文《宇宙执法者的历险——微妙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相信我所说的话“如果你把所有的因果都弄清楚,那么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并跳到《质量和能量》一章。

宇宙执法者的历险——微妙的时间
好,这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我们已经发现在AD相对于EN参照系旅行中的时间膨胀。在EN参照系中,AD是运动的,因此AD的钟走得慢。结果是在此次飞行中EN的钟走了39小时,而AD的钟走了12小时。这常常使人们产生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AD的系,EN是运动的,因此EN的钟应该走得慢。因此当AD到达B行星的时候,他的钟走的时间比EN的长。谁对?长还是短?
好问题。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知道你已经开始进入情况了。在开始解释之前,我必须声明在前文所叙述的事情都是对的。在我所描述的情况下,AD可以及时拿到解药。现在让我们来解释这个徉谬。这与我尚未提及的“同时性”有关。相对论的一个推论是:同一参照系中的两个同时(但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相对于另一个参照系不同时发生。
让我们来研究一些同时发生的事件。
首先,让我们假设EN和AD在AD离开A行星时同时按下秒表。按照EN的表,这趟B行星之旅将花费39小时。换言之,EN的表在AD到达B行星时读数为39小时。因为时间膨胀,AD的表与此同时读数为12.2小时。即,以下三件事情是同时发生的:
1、 EN的表读数为39
2、 AD到达B行星
3、 AD的表读数为12.2

这些事件在EN的参照系中是同时发生的。
现在在AD的参照系中,上述三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更进一步,因为我们知道EN的表一定以参数γ减慢(此处γ大约为3.2),我们可以计算出当AD的表读数为12.2小时的时候,EN的表的读数为12.2/3.2=3.8小时。因此在AD的系中,这些事情是同时发生的:
1、 AD到达B行星
2、 AD的钟的读数为1.2
3、 EN的钟的读数为3.2

前两项在两个系中都是相同的,因为它们在同一地点——B行星发生。两个同一地点发生的事件要么同时发生,要么不同时发生,在这里,参照系不起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此问题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你所感兴趣的事件是从AD离开A行星到AD到达B行星。一个重要的提示:AD在两个事件中都存在。也就是说,在AD的参照系中,这两个事件在同一地点发生。由此,AD参照系的事件被称作“正确时间”,所有其他系中的时间都将比此系中的更长(参见时间膨胀原理)。不管怎样,如果你对AD历险中的时间膨胀感到迷惑,希望这可以使之澄清一些。如果你原本不糊涂,那么希望你现在也不。
质量和能量
除了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以外,相对论还有许多推论。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是关于能量的。
能量有许多状态。任何运动的物体都因其自身的运动而具有物理学家所谓的“动能”。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速度及质量有关。(“质量”非常类似于“重量”,但并不完全相同)放在架子上的物体具有“引力势能”。因为如果架子被移掉,它就(由于引力)具有获得动能的可能。
热也是一种形式的能,其最终可以归结于组成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的动能,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能。
把上述现象都和能量联系起来的原因,即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是说,如果我们把宇宙中全部的能量都加起来(我们可以用象焦耳或千瓦时这样的单位定量地描述能量),其总量永不改变。此即,能量从不会产生或消灭,尽管它们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例如,汽车是一种可以将(在引擎的汽缸中的)热能转化为(汽车运动的)动能的设备;灯泡(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这又是两种能的形式)。
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发现了能量的另一种形式,有时被称作“静能量”。我已经指出一个运动物体由于其运动而具有了能量。但爱因斯坦发现,同样一个物体在其静止不动的时候同样具有能量。物体内静能量的数量依赖于其质量,并以公式E=mc2给出。
由于光速是如此之大的一个数,一个典型物体

④ “引力波”用英语怎么说

gravitational wave直译是引力的波。

⑤ 英语阅读翻译300之3,接纳人工翻译,在线等

激光光束被用来生产具有强大能量的光束。这种光束是如此能量巨大以至于他能快速的在钢铁上制造洞。在今天,激光被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
为什么激光比其他的光更强大呢?是什么使激光光束不同于其他的光束?
激光是一种光和一种形式的能量。激光光束有非常短的波组成,这些波全部都波长一样。激光光束一直保持上升和下降,然后会越来越长。这些变化都是非常快的,我们不能看见。在激光光束结束的这段时间,下一阶段光爆裂的能量正在逐渐获得,所以当激光光束再一次开始时,他会是一次很强的爆发。激光光束不会传播,这就是说,他不会变得想起他的光束一样越来越广。这就是激光光束能保持它的能量,且比其他光束更强大的原因 。

热点内容
确定路线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3 03:04:33 浏览:614
吉他在哪里翻译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13 03:03:12 浏览:588
唇裂修复术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3 03:03:12 浏览:345
请问几位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13 03:02:50 浏览:344
人们用英语怎么翻译成英语 发布:2025-09-13 02:31:53 浏览:776
他们的名字是翻译成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02:15:34 浏览:480
优先分析英语怎么说及英文翻译 发布:2025-09-13 01:49:12 浏览:591
我不喜欢睡觉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13 01:46:19 浏览:564
我不是人用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01:42:31 浏览:928
我喜欢人少地方英语怎么翻译 发布:2025-09-13 01:39:15 浏览: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