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分类对英语阅读启示
福州屏东中学 鄢海珍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分类:知道(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理解属于低层次目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为高层次目标。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思维品质是其中的一个维度。阅读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在此,我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来谈谈我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两次教学设计。
首先,以人教版选修六第三单元的Using language:HIV/AIDS: ARE YOU AT RISK?为例。我设计的是一堂读写结合课。课前,我先由两个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一个是关于艾滋病的视频情景导入,另一个是我校宣传“世界艾滋病日”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阅读环节,我主要设置了知识理解类的问题,如读第一段并回答:1. What’s HIV? 2. What’s AIDS?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V and AIDS ? 读第二段回答:1. How is HIV spread? 2. Is there a cure for AIDS or HIV at the moment? 读第三、四段找出How to stay safe? 读第五段判断正误,请同学们正确对待艾滋病的误解,学习哪些行为不会引起艾滋病的感染。读后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1.Many people have prejudice against AIDS sufferers. However,Being looked down upon, people with AIDS will fe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并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作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属于应用,分析、综合类。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在了解了艾滋病的知识后,应用所学的内容,分析艾滋病患者在遭受歧视的情况下会经历怎样的情感体验?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艾滋病患者?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表明了看法。接着,我再次创设了情景:你从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一位叫莎莎的女孩,她因感染艾滋病病毒,受到歧视,没法上学。请你写一封信给当地的学校,帮助莎莎顺利上学,过上正常的生活。这个任务的设计目的旨在 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顺利过渡。情景的创设帮助学生综合所学,在语境中习得语言。学生写作后,通过图片展现学生作品,并让学生从内容,语言两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
这堂课的设计我认为做到了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出发,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分成了从低到高的不同阶段,展现了螺旋式的上升。由于文本简单,遗憾的是没能设计出体现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另一个课型是readnig for thinking. 以这个学期选修七第三单元的阅读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为例,我设计了基于思维的阅读教学。
导入环节,我用了知识竞赛的方式,Quick response on whales,激发学生对海洋动物鲸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前环节,我设计了两个任务,1.看书里提供的图片,让学生析图说图,2. 阅读背景介绍,填表。这两个任务属于知识理解类,属于低层次目标问题。读中环节,任务一:整体阅读,从宏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这个任务的设置属于综合类。任务二:事件发生先后排序,这个任务属于知识理解类,任务三,细读文章回答问题,通过问题链的设置,达到训练学生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培养的目的。
1. What evidence was there that Old Tom was helping out the whalers?
2. What other animals did the author compare the killer whales with? Why do you think the killer whales behave like this?
3. Why did George think that the killer whales worked as a team?
4. Why did the whalers allow the killer whales to drag the whale away?
5. How did Old Tom help James? Why do you think he did this?
从问题的设置看,"what" 类的问题是文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属于浅层问题,"why" "how"类的问题则属于高阶思维类的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虎鲸会去救人类?学生通讨论回答,得出了虎鲸与人类是朋友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
读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Whether human being should be allowed to kill the whale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whales? 这个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当今社会下人类是否允许捕鲸?如何保护鲸?这个任务属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类。学生在理解文本后需要实现自己与自己 的对话,不同的社会背景,人类与鲸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新时代如何保护鲸,实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发展是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依托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设计出符合新课标理念的高效课堂,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B. 孩子英语阅读背诵都很好,就是考试不会做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是不久前收到的一条消息,短短几句话道出了许多家长和英语老师的困惑: 孩子的英语阅读和课文背诵都很棒,但考试的时候就是不会做题。 相信不少家长和老师选择了和这位老师相同的解决方案:再多给孩子一些阅读材料,再加大阅读和背诵的力度,这样就能培养出孩子的语感,做题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学生的学习问题通常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合。不过依我看,归根结底还是老师“教”的问题,因为孩子不懂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是被广泛应用于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测试评价等各个领域的教育基础理论,也是所有老师都需要掌握的常识之一。这个理论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其中,认知领域又根据形式被划分为6个层级,其中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层级认知技能(Lower Order Thinking Skills)简称LOTS;分析、评价、创造则属于高层级认知技能(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简称HOTS。孩子能够阅读和背诵,其实只是达到了6个层级中最低级的认知技能:记忆。而要完成做题的任务,至少还要掌握理解、应用这两层认知技能,甚至根据题目的难度,可能还需要更高层级的认知水平。而认知技能从低级到高级的提升,绝不是简单依靠在低级阶段大量、反复训练能够实现的。
既然以做题为目标,我们就来分析以下几种类型的题目需要孩子掌握哪些认知技能:
题目1: Odd one out.
排除异项,属于第2层级理解中的推断题。
题目2: Find 5 differences in the two pictures.
在两张图片之间找出5处不同,属于第2层级理解中的比较。
题目3: Who do you like best in the story? Why?
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属于第5层级评价与第4层级分析
题目4: Draw your ideal classroom.
画出你理想的教室,属于第6层级创造中的设计
以上这些都是幼少儿英语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而如果要求写一篇作文,学生可能还需要同时运用各个层级的认知技能才能完成,这些绝不是简单的记忆所能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次培训英语老师的时候,我都会反复强调,千万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量的积累毫无意义,永远无法帮助学生在认知技能上实现质的飞跃,所以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另外,这位老师还提到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这里就顺便提一下语感的概念,不少人认为它是一种依赖于量的积累而形成的语言直觉。事实上语感也是有科学定义的:
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语感的培养绝不是一个盲目的量的积累过程,同样要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各个层级进行训练才能实现。
关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第一篇文章暂时写到这里,下一篇文章我将和老师们分享如何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
C.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专作用
布鲁姆(B. S. Bloom)等人于1956年提出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A taxonomy for ecational objectives)以来,该分类系统一直广被国内外教育界所采用,检视国内外关于教育概论、教学原理、测验编制、各科教材教法(或教学法)等课程的教科书,均有不少篇幅的介绍,也是每位从事教学工作者必备知识之一,显见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之教育目标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是指认知并记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相关概念有: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地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包括,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相关的概念有: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相关概念有: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相关概念有: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相关概念有: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6、评价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1、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选择性注意)。可分为三个亚类:
(1)觉察指学习者意识到某一情境、现象、对象或事态。与“知识”不同的是这种意识不一定能用语言来表达。例如,形成对服装、陈设、建筑物、城市设计、美好的艺术品等事物中的美感因素的意识。
(2)愿意接受指学习者愿意承受某种特定刺激而不是去回避。例如,增强对人类需求和社会紧迫问题的敏感性。
(3)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指自觉地或半自觉地从给定的各种刺激中选择一种作为注意的对象而排除其他的无关的刺激。例如,注意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人类价值和对生活的判断。
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它包括三个亚类:
(1)默认的反应指学习者对某种外在要求、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例如,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
(2)愿意的反应指学习者对于某项行为有了相当充分的责任感并自愿去做。例如,对自己的健康和保护他人健康承担责任。
(3)满意的反应指学习者不仅自愿做某件事,而且在做了之后产生一种满意感。例如,从消遣性阅读中获得乐趣。
3、评价或价值化。价值评价是指学习者确认某种事物、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学习者将外在价值变为他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了某种价值观、信念,并以此来指引他的行为。其包括三个亚类:
(1)价值的接受,即接受某种价值。例如,始终渴望形成良好的演讲和写作的能力。
(2)对某一价值的偏好指不仅学习者接受某种价值,而且这种价值驱使着、指引着学习者的行为,同时这种价值被学习者所追求,被学习者作为奋斗目标。例如,积极参与展示当代艺术成就的准备工作。
(3)信奉指个体坚定不移地相信某种观念或事业,自己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种他自认为有价值的观念或事业,并且他还力图使别人信服这种观念、参与这项事业。例如,献身于作为民主之基础的观念和思想。
4、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负责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其包括两个亚类:
(1)价值的概念化,即通过使价值特征化,使各种价值能够联系在一起。例如,试图识别所欣赏的某一艺术客体的特征。
(2)价值体系的组织指学习者把各种价值(可能是毫无联系的价值)组成一个价值复合体,并使这些价值形成有序的关系。例如,制订一个根据活动的要求来调节自己休息的计划。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溶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达到这一阶段以后,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这个领域也包括两个亚类:
(1)泛化心向指一种在任何特定的时候都对态度和价值体系有一种内在一致的倾向性。例如,根据事实随时准备修正判断和改变行为。
(2)性格化指外在价值已经内化为学习者的最深层的、整体的性格,包括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等。例如,形成一种始终如一的生活哲学。
三、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
1、反射动作
2、基础性基本动作(上述这两种动作是自然形成的,教学中不设定此目标)。
3、知觉能力: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所做的观察和理解,并做出相应调节动作的能力。
4、生理能力:动作的耐力、力量、灵活性、敏捷性(学习高难度动作的基础)。
5、技能动作:熟练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
6、有意活动:传递感情的体态动作,即身体语言(姿势、手势、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