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㈠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语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具有“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的教育功能。“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有效提问应该做到:提问目的明确,结合教学内容;提问表述简明、易懂;把握时机,适时提问;提问以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反馈;提问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思维;提问有层次性,兼顾各类学生。
语篇教学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热点之一。在我们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时常采用Ask and answer的形式来进行语篇的分析与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提问的艺术,使提问成为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备课时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如进行语篇教学前的导入问题、促进语篇理解的启发性问题、进行语篇背诵的关键性问题等。好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不是随机或随意提出的,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2、层次性原则
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对于语篇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很分明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理解内容。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3、趣味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活跃起来,教学提问就要注意趣味性。教师要从语篇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见。
二、有效提问的运用
1、预测与追问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
在语篇教学中,预测能够鼓励学生根据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标题或图片进行大胆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追问即“二度提问”,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听力与提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把握语篇的主旨大意。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时常呈现A部分的情景作为听力材料,同时,出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做到边听边思考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上,而不使思维停顿在某一个音或词上,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搜索,猜测意义,预设内容的发展。如在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A部分语篇的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整体听课文的同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Who is the visitor? Where is he now? What is he doing there?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整体。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我又出示以下问题: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Where are they from? 织学生再听来思考问题,同时,确保学生对文章语音、语调、节奏的逼真模仿以及语句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听力与提问相结合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听力习惯及良好的英语语感,而且促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语篇的含义。
3、阅读与提问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语篇的阅读理解。
曾有位外国教授评价中国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提问,或者会提问。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牛津教材A部分的对话(语篇),是提供学生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语言库,更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材料。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做到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从而加深语篇的阅读理解。如:在教学5B Unit 3 Hobbies 时,我问学生“Suppose you are Ben’s classmate,Which questions would you ask Ben? 让学生自由发问,让学生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时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不断地、科学地、艺术地对待“提问”。
㈡ 运用篇章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100篇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一个人综合掌握和运用某一种语言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是听、说、写等技能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而判断能否读“懂”文章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一是句、词层面上的理解(on sentence level),二是篇章层面上的理解(on discourse level)。篇章教学的目的和贺是要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训练学生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的交际能力。在当前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始关注篇章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但是阅读理解活动大多还停留在句子层面的理解和表层信息的获取上,很少从篇章分析的角度去帮尘虚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课文。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必然联系。只有在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深层结构和作者的整体思想,并且分析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才是真正读懂文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阅读理解的较高层次。
一、篇章与篇章教学
Hailliday认为,篇章是社交语义单位,通过小句复合体、词组、短语或词这些词汇――语法单位来实现。胡壮麟认为,篇章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黄国文认为,篇章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篇章教学法是指从篇章入手,把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篇章结构分析的教学方法。篇章分析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宏观分析是指分析篇章的体裁结构及其表现特征。关于英语的篇章模式类型,以下是英语中最为常见的四种篇章形式:1.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2.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3.比较匹配型(matching pattern);4.主张反主张型(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篇章的宏观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篇章内部的组织特征,这对篇章语义的把握与理解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篇章的微观分析主要是篇章的“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两个方面。
二、篇章的衔接与连贯
1.篇章的衔接
衔接是篇章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在篇章的表层结构上,包括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主要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指称关系(referernce)指使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也就是用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和事,可以分为三类: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表示人称指称的词一般为第三人称代词;指示指称是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在英语中主要由this,that,here,there,these,those,now,then,such a等来体现;比较指称通过形容词的比较级、一些具有比较意义的词语等表示指称关系。替代(substitution)是指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用替代形式替换上文所出现的词语。常见的替代词有one,do,so/not和same等。省略(ellipsis)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将重复的词或句子省略。连接(conjunction)表示一种只能通过参照篇章其他部分才能完全理解篇章的关系,即相邻句子(群)之间的连接关系。根据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增补型、转折型、因果型和时间型。连接关系在语法层次上主要由连派棚燃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体现。增补型词项包括and,further more,in addition,in other words等;转折型词项包括but,however,on the other hand等;原因型词项包括because,so,for this reason,consequently等;时间型词项包括first,then,next,in the end等。
词汇衔接(rexicalcohesion)是指通过篇章词汇的重复、近义、反义、上下义和同现等词汇手段来达到篇章语义的联系。它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它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复现关系、同现关系上。总之,衔接是篇章的有形网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提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恰当地分析篇章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有助于呈现整体篇章的连贯性,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的衔接方式,从而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2.篇章的连贯
连贯是篇章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话语内部各个句子和短语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来自于逻辑推理和判断。连贯是篇章的无形网络,存在于篇章的深层。与衔接相比,衔接更多的是词汇与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则是采用这些手段所得到的结果。总体来讲,连贯是词语和句子在概念与逻辑上合理而恰当地构成一个整体的篇章特征。连贯的篇章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理层次分明。
三、篇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与传统阅读教学不同的是,运用篇章理论的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篇章衔接的手段,学会分析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段落之间是如何通过衔接而达到连贯的,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并围绕中心准确理解细节的能力。一篇英语文章不可能是句子的胡乱组合堆砌,句子与句子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段落。因此,正确理解句子的各种联系,有助于理解段落层面的篇章意义,进而把握段落的核心内容。因此,篇章理论用于阅读教学中,对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对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八Unit 2的阅读文章“Cloning:where is leading us”作为例子探讨衔接和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该文的体裁是科普性的说明文,具体介绍了植物与动物克隆的区别、多莉羊的诞生与死亡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旨在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克隆这门生物技术以及有关的争议。
根据衔接理论,以该文的第一、二段为例,主要的衔接形式有。
1.指称和替代
Cloning has always been with us and is here to stay.It is away of making an exact of an other animal or plant.It happens in plants when gardeners take cuttings from growing plants to make new ones.It also happens in animals when twins identical in sex and appearance are proced from the same original egg.The fact is that these are both examples of natural clones.
本段用了较多指称,阅读时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分析并找出指代内容。掌握了这种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篇章的意义。这段中的三个it都是指称第一句的主语Cloning,是人称指称。而these指称上文提及的plant cloning和animal cloning,是指示指称。ones替代cuttings from growing plants。
Cloning has two major uses.Firstly,gardeners use it all the time to proce commercial quantities of plants.Secondly,it is valuable for research on new plant species and for medical research on animals.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while cloning animals is very complicated.It is a difficult task to undertake.Many attempts to clone mammals failed.But at last the determination and patience of the scientists paid off in 1996 with a breakthrough-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The procere works like this.
第二段中前两个it指称第一句的主语Cloning。但在阅读教学中仅仅发现这样的衔接链是不够的。应该指出的是当同一个人称代词开始指称不同的指称语时,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出现,而这个新名词或名词短语则是相同指称语进行不同语义指称的形式标记。如在第三个it出现前,有一个新动名词短语Cloning animals出现,这时第三个it指称的是距离其最近的cloning animals而并非上文出现的cloning和cloning plants。这就表示后面的it在指称对象上不同于前面的it。this则是指称下文克隆多莉羊的几个步骤。
2.连接
段落中使用了一系列的firstly,secondly;also;at last;while等连接词。这些信息词的使用,起到了承启上下文的作用,分别表示列举、增补、结果、对照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信息词很快找到作者的思路,快速解译作者传递的信息。这些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共同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
3.词汇衔接
在第一、二段中除了有原词复现(cloning),还有反义词的复现。如第二段中straightforward与complicated,straightforward此处意为simple,与complicated构成反义词。
该文除了使用较多的衔接手段之外,还是语义联系紧密、连贯的篇章。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的框架结构就不难得到印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文章标题并预测篇章主题及内容。根据标题是设问句进行以下预测。
1.The passage may talk about the future of cloning.
2.The author may deal with how the scientists succeeded in solving the problem mentioned in the title.
3.In order to arouse readers’attention,the author raised the question to discuss with us readers.
Which prediction is correct?
在已经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文章首段和尾段,同时浏览各段落的首句内容,找出篇章话题,概括各段落和文章的主旨大意。要求学生从语篇结构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连贯、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再勾勒出课文的基本篇章框架。
Para2:Cloning has two major uses.
Firstly,….
Secondl,…
过渡句: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while cloning animals is very comnplicated.
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man-made clones
Para3―Para 5:Arguments of cloning
Para3:On the one hand,…(arguments in the science field)
Para4:On the other hand,…(arguments in the media)
Para5:opinions about evil leaders/religious leaders/different governments
In conclusion:Scientists still wonder whether cloning will help or harm us and where it is leading us.
理清了课文的篇章框架,课文主旨学生也就能归纳出来:
The text introces to us plant cloning and animal cloning.It also tells us 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 and people’s puzzle about the use and the future of cloning.
从上述的篇章结构分析来看,要使篇章连贯,除了衔接关系外,还要考虑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这篇课文第一段首句是引出全篇的主题Cloning;第二句是对全文主题的定义;然后以总分的方式阐述了植物克隆现象和动物克隆现象,并且把这两类现象都归类为自然克隆。第二段首句是段落主题句,介绍了克隆有两种主要的用途;接着用过渡句引入人类克隆动物(与第一段的自然克隆相对应)的困难;然后用but话锋一转,尽管困难但是人类已取得重大突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接着再介绍克隆的步骤。最后三段着重论述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在科学界、大众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全文语义衔接紧密、思路清晰、十分连贯。
从上述的篇章结构分析还可以看出,在文中运用的指称和替代,一些表示列举、增补、结果、对照等连接词的衔接及过渡句的使用都是篇章得以连贯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特别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给予重视。因为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在阅读时更多地关注生词和长句,其实正是这些看似简单易懂的词才是构建有机篇章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剥离了文章的其他成分之后,这些篇章的有机成分才会显露出来。
四、结语
随着教育理论及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教学已不再是纯知识性的教与学。传统的过分注重词汇和句子层面的教学、忽视语篇语义的课文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在这种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机械接收,阅读理解只停留在句子层面上,只抓局部忽略整体从而失去了篇章的整体结构意义。篇章分析的衔接连贯理论是很好地服务于阅读教学的理论。篇章分析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篇章的整体映像,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重要信息上,符合信息时代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也符合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如果将篇章理论知识运用于阅读教学,势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把握语言的动态功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 & 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
[2] 丁维莉.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 黄国文.篇章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 刘丽梅.论衔接与连贯TEM8校对改错题中的作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 连颖.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有.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
[7] 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 提高英语阅读效率.课程・教材・教法,2009(1).
(责任编辑郭振玲)
㈢ 浅谈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摘 要 : 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作者在分析了语用能力培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后,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以期为学生语用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语用能力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其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而且应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但是,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看,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阅读的语篇形式少,内容匮乏。
所谓语篇,主要指的是以特殊内部意义结构连接起来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议论文、叙事文、说明文及描写文等均归纳为学术语篇。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看,教材中大量文章都是学术性语篇,即使有一些实用性语篇,也是经过改造之后的语篇,缺乏内容和语言的真实性。议论文和说明文无法向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情景对话,文章中的情境内容不贴近生活,缺乏真实性,再加上阅读文章时,大多数是书面语,并且语篇形式过于单一,所以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语用能力弱,课堂教学效率低。
2.2英语老师语用知识水平较低。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不仅对教师语用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从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城市,大部分英语老师都是专科及本科学历,自身的语用知识水平较低。由于学制较短,无法开设很多课程,再加上自身汉英文化修养和深厚语言功底的缺乏,在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此外,由于大多数英语老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内容以知识理解为主,对语言内在结构的讨论较多,基本上不涉及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没有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较弱。
3.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措施
3.1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
基础知识缺乏也是导致学生语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对于初中英语老师而言,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尤其是与句子、短语及单词相关的语用知识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解句子、短语及单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基本含义,使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讲解一些句子、短语及单词的语用含义,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句子、短语及单词的语用知识综合起来,建立一个相应的语料库,让学生可以经常回顾。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监督和管理作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情景对话,从而有效提高语用能力。
3.2丰富阅读语篇类型,丰富阅读资源。
对于初中英语老师而言,在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课堂教学方案,尽可能向学生提供较多阅读资源和语篇形式。参考书和教材并不是阅读资源的唯一来源,初中英语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尽量扩展阅读资源,对庞大的网络媒体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初中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网上为学生搜集相关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且贴近生活的.阅读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师的监督作用下,开展英语网络教学,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资料,选择合适的阅读语篇类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尤其在英语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查找资料、搜集合适的语篇类型,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进一步扩展阅读语篇类型,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入形式。此外,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老师还应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话形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实现语用能力的提高。
3.3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语用能力。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参加相应的培训课程,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扩展阅读空间,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常情况下,初中英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和资源,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同时,教育部门可以组织相应的讲座、研讨会等,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再教育活动。此外,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创建相应的交流群,给广大教师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实际语用能力。
4.结语
英语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关系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对于初中英语老师而言,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并且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2]张瑗.任务型阅读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13-40.
[3]周文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17-33.
;㈣ 论话语分析中的语篇分析与外语阅读教学
论话语分析中的语篇分析与外语阅读教学
【论文关键词】话语分析语篇分析阅读教学
【论文摘要】 阅读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它既是运用外语的一种能力体现,又是学习外语的手段之一。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这一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本文将话语分析中的语篇分析作为应用外语阅读教学方法的补充,主要论述了语篇分析与应用外语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
阅读是外语教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外语阅读教学开展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传统的外语阅读教学使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在此情况下,话语分析中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为应用外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基本概念
1.1 话语分析:简单来说,即考虑到语言交际的参与者、语言情境,按照一定的对于词句语法等的分析原则与方法,对某一段话所作的连贯性的分析与解释。
1952年,美国哈里斯首先提出:“语言不是在零散的词或句子中发生的,而是在连贯的话语中的”。此后,“话语分析”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并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研究,“语言分析”
不仅囊括了言语行为理论,甚至已经超出单一交际语言学范畴,与人类学、学等其他领域紧密相连。
1.2 语篇分析: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实际交际中一系列连贯的语段或句子所组成的语言整体。
语篇分析,就是从整个内容出发,分析段际、句际的关系,然后分段落找出其中心思想及重要信息,再将长句、难句放入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语法剖析,有些地方也可以等同于“话语分析”。随着现代语言学界以及教学界对于语篇分析的深入研究,其内容、内涵也在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衔接、连贯、句际关系、语篇宏观结构分析及语篇的语境分析。
2 语篇分析与外语阅读教学的关系
2.1 语篇分析的要求:语篇分析,是将文章当做一个统一整体,对其结构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因此,运用语篇分析法,不能将理解只停留在文章的单个词或者句的表面意思上,而是要通过对文章结构、作者意图的分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主旨、内涵。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直接使用语言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阅读文章的信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加强阅读理解的能力。
传统外语阅读教学的模式是逐字逐句分析讲解,而语篇分析正好与此相反,反对逐词逐句理解法,提倡科学、系统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分析,不仅要分析文章的语言形式特点,还要对句子以上层次进行分析,要弄清语言是在文章的哪个具体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如何产生意义,进而把握文章的结构模式以及表现这些结构模式的语言手段,发现其内在规律性的东西。
2.2 语篇分析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不管是人类的思维方式,还是交际表达方式,都是通过语篇来实现的。因此,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也是建立在对语篇的把握上的。因此,语篇分析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意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促使外语阅读教学课堂的结构更加严谨、清晰。
(2)语篇分析使教师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一些分析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3)在文章的分析过程中,由于教师给学生努力创造的各种表达自己想法以及提问、讨论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文章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了对于文章整体语言形式特点、总体结构的分析,以及文章前后句、前后段落衔接方式的分析,使学生从文章整体感觉上了解其内容,并把握住文章的宏观结构,使学生学会文章的阅读方法以及把握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提高了外语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3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3.1 转变外语阅读教学观念,增强语篇分析意识:运用语篇分析理论,重点分析外语阅读篇章的衔接方式、结构形式,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文章的话语分析的层面上来,强调文章各组成部分对于表现整个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而加强阅读课上的语篇分析环节,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
外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平台上,将文章的技巧、写作风格、表达手法以及深层含义全面教授给学生。因此,要提高外语阅读教学质量,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逐字逐句过细研究词汇、语法的教学方式,将着眼点放在文章整体上。其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直接使用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增强学生语篇分析的意识及能力。
2.3.2 重视文章语境,加强背景知识学习:加强文章语境的分析,也是加强学生理解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境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比如让学生参与文章的分析、、推理等构建文章中的语境,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文章语境的敏感度,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养成结合语境进行文章阅读分析的良好习惯。
同时,背景知识是连接文章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目的都有帮助,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语言的理解以及使用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丰富与提高,以在课堂讲解中可以渗透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以及培养跨文化意识。
2.3.3 正确处理好语篇分析外语阅读教学与基础知识教学的关系:语言基础知识是语篇分析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教师在外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也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文章的语言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篇分析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放弃对于文章词汇、语法的放弃,语篇分析离不开语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语篇分析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并促进语言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也不能忽视对于文章词汇、语法的讲解,但还是以语篇分析为主,同时将词汇、语习与文章语境相结合进行教学,对于一些较长的句段,也可以采用简明的句法分析方法。
2.3.4 分析语篇结构,文章阅读:文章的语篇体式不同,其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别。例如,就文章的表达方式而言,有记叙、说明、抒情、描写等,每一类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因此,表现在文章内容和风格上也就不同。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式,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章体式的独特性,并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以及一定的规律性,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文,划分意义段并概括其中心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引言等从整体上整理文章的结构层次,获得文章的完整信息。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对于不同篇章体式以及外语阅读文的表达特点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外语阅读与分析能力。
将以上几个步骤贯穿于外语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久而久之,对于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谢尧臣.语篇分析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教学与,2009
[2] 马海英.语篇分析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3] 邓小亚.列文森话语分析理论的优缺点[J].科技信息,2010
[4] 周江林教授.“话语分析”课程教案及相关论著.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㈤ 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篇教学
知道高中英语的学习方法吗?从阅读理解开始学习
现在的孩子你们都应该都知道在英语科目中,浏览领会这一板块吧,那么你们都会做这种类型的题吗?有的孩子看到这种题就头疼,英语这个科目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到了高中英语,很多的孩子都不知道学习的技巧,我现在就就拿高中英语的阅读理解板块讲一下.
高中英语试题
在上面的文章当中我给你们说了很多关于高中英语里面,阅读理解这一板块的作题技巧,你们应该也都知道了吧,你们要改正之前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来接受新的做题技巧,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㈥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语篇教学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语篇教学
语篇阅读教学着眼于文章的全文,将英语教学中的三大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巧妙而真实地融为一体,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培养学生从整体理解课文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进行上下段落之间、句子之间有联系的分析和学习。保证有效的英语语篇教学,是提高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下文笔者以译林出版社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The seasons 一课为例,介绍小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 1. 背景烘托,构建语篇整体概念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必须具备的材料,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因此,语篇教学中,首先需要根据语篇的内容设置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或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营造良好的气氛,促进学生构建语篇的整体概念,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语篇环境。这样做还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比如,在教授Unit 5 The seasons 一课时,教师可以呈现漂亮的四季变化图片,并复习四季的词汇。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和词汇可以预测语篇的内容,并通过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使学生迅速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帮助他们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问题引领,贯穿教学 在小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就语篇内容精心 设计问题,并通过这些贯穿语篇主线的问题,指导学生了解语篇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掌握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及时地设问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初步建立全文语义图像,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要针对语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清语篇脉络和层次,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整体把握语篇;二是问题所用的句型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一定的坡度,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景设置,分层进行语篇阅读分析 语篇阅读分析的重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熟悉每个语段的重要语句,掌握语段所提供的信息;二是分析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包括语句之间、上下语段之间的衔接和呼应,连句成篇的语法手段,转折、因果、列举等连句手段在表达语篇逻辑联系中的应用方法等;三是引导学生归纳全文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应于上述三方面的语篇阅读分析,可以结合语篇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游戏、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结合已学的内容,运用课文中的重点短语、句子进行交流。 在Unit 5 The seasons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了解了四个季节以后,教师可以通过观看生活片Life in the USA,发挥原版录音的优势,创设多元的语言输入输出,使学生多维度地感知美国四季的变化,多层次地习得语言。 4. 注重朗读,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在所有的语言技能中,阅读能力是最容易保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他们不用老师的帮助就能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中进步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既是新课标二级、三级目标中所要求达到的基本素养,又是学生后续学习之所需。教材中的语篇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好材料,教师给予适当的阅读指导和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抓住有用信息。当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这些问题时,也就读懂了文章。再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但语篇阅读不能停留于此,还要加强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跟读模仿录音,分角色朗读,开展朗读比赛、分角色表演等,使每个学生会读,爱读,并能读出语感,在朗读中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5. 课外拓展,享受英语阅读的快乐 语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读懂语篇内容,还要让学生对语篇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能力,享受阅读快乐。因此,单单靠教材语篇的阅读是不能满足学生的,会限制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发展。 将课堂进行适当的拓展,使语篇阅读延伸到课后。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语篇内容,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并利用好已订阅的英语报刊,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或通过介绍相关的英语故事网站,让学生在网上阅读英语小故事。另外,可指导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鼓励定时定量阅读,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汇报,让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中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语篇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好材料,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选择素材,把握素材,处理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体验,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