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结构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A. 浅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_毕业论文浅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要从培养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入手,通过教授学生阅读技巧,提高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培养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 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注意导读的创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行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涉及到交通环保、自然科学、健康教育、体育卫生等多个领域。体裁有记叙、书信、戏剧、说明文等。教师在导读过程中,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内容和不同体裁,适当地讲解一些与课本有关的或族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可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给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相关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材料的了解衫旁弊;
(3)设计活动,通过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注重选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教材的题材广泛,语言知识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接触这样的阅读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仅仅让学生做课本上的阅读训练是不够的,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给学生补充一启雀些阅读材料(如:中外名人介绍、历史故事、幽默趣事),让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注重基础,坚持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词汇量的积累,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1)阅读前,集中处理词汇,在语境中教。遵循“集中识词,反复循环”的原则,在阅读前对整个单元的生词集中处理,为学生提前扫清阅读理解中的障碍,这样阅读课文会更加流畅。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它们的固定搭配,一词多义、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挑选与课文有关的例句。
(2)阅读中,加强猜词训练。阅读文章时,碰到生词切勿惊慌,因为它们既不孤立存在,也非高深莫测,只要抓住一定的线索,运用一些猜词技巧就可以“顺藤摸瓜”地猜出其意思。掌握构词法,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转折词、并列词、因果词、标点符号等方法,掌握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句式,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后,加强对词汇的复习。艾滨斯浩遗忘规律认为:人的遗忘从认识开始,由快到慢。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后的晚上,第二天早晨、第三天及第七天利用10分钟时间进行相应的轮回复习和整理,有计划地设置有关词汇教学的活动或练习,让学生运用一些关键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改写或复述,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为所学词汇的高频率复现创造机会,及时巩固所学单词。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1)养成“天天读、大声读”的良好习惯。朗读是阅读的第一步,它既可以培养学生默读的基本技巧,又能帮助理解、巩固和记忆所读的材料。朗读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有效途径,也是检查学生理解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范读、领读、随录音朗读、伴随情景的朗读、齐读、表情朗读、复述、背诵等。并且不定期地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表演比赛等,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以后的默读奠定了基础。
(2)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因为朗读毕竟会降低阅读速度和深度。正确的默读应该是用脑读,边读边记有关的重要内容,减少往返,以加快阅读速度。
二、教授学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品质
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堂阅读文章的讲述过程中,有意识、有步骤地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第一步,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合适的疑问,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去读,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回答。第二步,精读课文。1.先看题目,理解题目所要表达的内容。2.读完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根据理解,对该部分用英语语言做简单的大意概括。第三步,把握课文。根据所概括的各段段落大意,把各段连起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或简述文章大意。第四步,留心细节,梳理知识点:1.生词与短语的含义与运用。2.难点句子结构的把握和句意的理解。3.成语或谚语的收集。
三、实施整体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能力
整体教学是课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始终将一篇课文作为整体去教,把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和趣味性,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培养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阅读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整体的含义是从整体上感知和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大意,从课文内容的整体信息出发,逐层深入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理解其现实意义,深化运用。课文整体教学的步骤分为三步:
第一步: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综合性理解,包括预测、指导、阅读、思考、理解五个环节。
第二步:从课文内容的整体出发,围绕段落大意或主题句对课文进行局部分析,包括发现、自查、问答、讲评、联系五个环节。
第三步:抓住课文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地对课文内容实施综合性运用,包括归纳、总结、具体化与情景化、运用、点题五个环节。
四、重视阅读材料的结构分析,展开有效地从读到写的运用
在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在处理阅读材料时,往往只局限于英语阅读材料本身,没有对英语阅读材料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所以学生在进行仿写练习时,往往不得要领,无从下手,这实际上是对阅读材料这个写作范文极大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处理阅读材料时,要注重对阅读材料结构上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更有利于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建立阅读兴趣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和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断坚持、不断实践,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B. 运用篇章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100篇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一个人综合掌握和运用某一种语言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是听、说、写等技能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而判断能否读“懂”文章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一是句、词层面上的理解(on sentence level),二是篇章层面上的理解(on discourse level)。篇章教学的目的和贺是要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训练学生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的交际能力。在当前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始关注篇章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但是阅读理解活动大多还停留在句子层面的理解和表层信息的获取上,很少从篇章分析的角度去帮尘虚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课文。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必然联系。只有在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深层结构和作者的整体思想,并且分析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才是真正读懂文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阅读理解的较高层次。
一、篇章与篇章教学
Hailliday认为,篇章是社交语义单位,通过小句复合体、词组、短语或词这些词汇――语法单位来实现。胡壮麟认为,篇章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黄国文认为,篇章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篇章教学法是指从篇章入手,把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篇章结构分析的教学方法。篇章分析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宏观分析是指分析篇章的体裁结构及其表现特征。关于英语的篇章模式类型,以下是英语中最为常见的四种篇章形式:1.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2.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3.比较匹配型(matching pattern);4.主张反主张型(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篇章的宏观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篇章内部的组织特征,这对篇章语义的把握与理解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篇章的微观分析主要是篇章的“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两个方面。
二、篇章的衔接与连贯
1.篇章的衔接
衔接是篇章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在篇章的表层结构上,包括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主要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指称关系(referernce)指使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也就是用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和事,可以分为三类: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表示人称指称的词一般为第三人称代词;指示指称是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在英语中主要由this,that,here,there,these,those,now,then,such a等来体现;比较指称通过形容词的比较级、一些具有比较意义的词语等表示指称关系。替代(substitution)是指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用替代形式替换上文所出现的词语。常见的替代词有one,do,so/not和same等。省略(ellipsis)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将重复的词或句子省略。连接(conjunction)表示一种只能通过参照篇章其他部分才能完全理解篇章的关系,即相邻句子(群)之间的连接关系。根据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增补型、转折型、因果型和时间型。连接关系在语法层次上主要由连派棚燃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体现。增补型词项包括and,further more,in addition,in other words等;转折型词项包括but,however,on the other hand等;原因型词项包括because,so,for this reason,consequently等;时间型词项包括first,then,next,in the end等。
词汇衔接(rexicalcohesion)是指通过篇章词汇的重复、近义、反义、上下义和同现等词汇手段来达到篇章语义的联系。它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它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复现关系、同现关系上。总之,衔接是篇章的有形网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提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恰当地分析篇章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有助于呈现整体篇章的连贯性,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的衔接方式,从而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2.篇章的连贯
连贯是篇章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话语内部各个句子和短语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来自于逻辑推理和判断。连贯是篇章的无形网络,存在于篇章的深层。与衔接相比,衔接更多的是词汇与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则是采用这些手段所得到的结果。总体来讲,连贯是词语和句子在概念与逻辑上合理而恰当地构成一个整体的篇章特征。连贯的篇章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理层次分明。
三、篇章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与传统阅读教学不同的是,运用篇章理论的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篇章衔接的手段,学会分析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段落之间是如何通过衔接而达到连贯的,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并围绕中心准确理解细节的能力。一篇英语文章不可能是句子的胡乱组合堆砌,句子与句子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段落。因此,正确理解句子的各种联系,有助于理解段落层面的篇章意义,进而把握段落的核心内容。因此,篇章理论用于阅读教学中,对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对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八Unit 2的阅读文章“Cloning:where is leading us”作为例子探讨衔接和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该文的体裁是科普性的说明文,具体介绍了植物与动物克隆的区别、多莉羊的诞生与死亡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旨在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克隆这门生物技术以及有关的争议。
根据衔接理论,以该文的第一、二段为例,主要的衔接形式有。
1.指称和替代
Cloning has always been with us and is here to stay.It is away of making an exact of an other animal or plant.It happens in plants when gardeners take cuttings from growing plants to make new ones.It also happens in animals when twins identical in sex and appearance are proced from the same original egg.The fact is that these are both examples of natural clones.
本段用了较多指称,阅读时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分析并找出指代内容。掌握了这种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篇章的意义。这段中的三个it都是指称第一句的主语Cloning,是人称指称。而these指称上文提及的plant cloning和animal cloning,是指示指称。ones替代cuttings from growing plants。
Cloning has two major uses.Firstly,gardeners use it all the time to proce commercial quantities of plants.Secondly,it is valuable for research on new plant species and for medical research on animals.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while cloning animals is very complicated.It is a difficult task to undertake.Many attempts to clone mammals failed.But at last the determination and patience of the scientists paid off in 1996 with a breakthrough-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The procere works like this.
第二段中前两个it指称第一句的主语Cloning。但在阅读教学中仅仅发现这样的衔接链是不够的。应该指出的是当同一个人称代词开始指称不同的指称语时,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出现,而这个新名词或名词短语则是相同指称语进行不同语义指称的形式标记。如在第三个it出现前,有一个新动名词短语Cloning animals出现,这时第三个it指称的是距离其最近的cloning animals而并非上文出现的cloning和cloning plants。这就表示后面的it在指称对象上不同于前面的it。this则是指称下文克隆多莉羊的几个步骤。
2.连接
段落中使用了一系列的firstly,secondly;also;at last;while等连接词。这些信息词的使用,起到了承启上下文的作用,分别表示列举、增补、结果、对照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信息词很快找到作者的思路,快速解译作者传递的信息。这些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共同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
3.词汇衔接
在第一、二段中除了有原词复现(cloning),还有反义词的复现。如第二段中straightforward与complicated,straightforward此处意为simple,与complicated构成反义词。
该文除了使用较多的衔接手段之外,还是语义联系紧密、连贯的篇章。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的框架结构就不难得到印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文章标题并预测篇章主题及内容。根据标题是设问句进行以下预测。
1.The passage may talk about the future of cloning.
2.The author may deal with how the scientists succeeded in solving the problem mentioned in the title.
3.In order to arouse readers’attention,the author raised the question to discuss with us readers.
Which prediction is correct?
在已经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文章首段和尾段,同时浏览各段落的首句内容,找出篇章话题,概括各段落和文章的主旨大意。要求学生从语篇结构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连贯、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再勾勒出课文的基本篇章框架。
Para2:Cloning has two major uses.
Firstly,….
Secondl,…
过渡句:Cloning plants is straightforward while cloning animals is very comnplicated.
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man-made clones
Para3―Para 5:Arguments of cloning
Para3:On the one hand,…(arguments in the science field)
Para4:On the other hand,…(arguments in the media)
Para5:opinions about evil leaders/religious leaders/different governments
In conclusion:Scientists still wonder whether cloning will help or harm us and where it is leading us.
理清了课文的篇章框架,课文主旨学生也就能归纳出来:
The text introces to us plant cloning and animal cloning.It also tells us the cloning of Dolly the sheep and people’s puzzle about the use and the future of cloning.
从上述的篇章结构分析来看,要使篇章连贯,除了衔接关系外,还要考虑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这篇课文第一段首句是引出全篇的主题Cloning;第二句是对全文主题的定义;然后以总分的方式阐述了植物克隆现象和动物克隆现象,并且把这两类现象都归类为自然克隆。第二段首句是段落主题句,介绍了克隆有两种主要的用途;接着用过渡句引入人类克隆动物(与第一段的自然克隆相对应)的困难;然后用but话锋一转,尽管困难但是人类已取得重大突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接着再介绍克隆的步骤。最后三段着重论述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在科学界、大众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全文语义衔接紧密、思路清晰、十分连贯。
从上述的篇章结构分析还可以看出,在文中运用的指称和替代,一些表示列举、增补、结果、对照等连接词的衔接及过渡句的使用都是篇章得以连贯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特别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给予重视。因为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在阅读时更多地关注生词和长句,其实正是这些看似简单易懂的词才是构建有机篇章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剥离了文章的其他成分之后,这些篇章的有机成分才会显露出来。
四、结语
随着教育理论及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教学已不再是纯知识性的教与学。传统的过分注重词汇和句子层面的教学、忽视语篇语义的课文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在这种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机械接收,阅读理解只停留在句子层面上,只抓局部忽略整体从而失去了篇章的整体结构意义。篇章分析的衔接连贯理论是很好地服务于阅读教学的理论。篇章分析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篇章的整体映像,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重要信息上,符合信息时代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也符合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如果将篇章理论知识运用于阅读教学,势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把握语言的动态功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 & 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
[2] 丁维莉.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 黄国文.篇章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 刘丽梅.论衔接与连贯TEM8校对改错题中的作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 连颖.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有.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
[7] 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 提高英语阅读效率.课程・教材・教法,2009(1).
(责任编辑郭振玲)
C. 英语四级阅读里的五个关系结构
四级篇章阅读的特点就是篇幅很长,除了一些细节题还有一定的词汇题,想要解答好这部分题,5个关系就可以帮你解决问题,给你个答题思路,让你在解题时找准答题方向。
篇章词汇理解虽很少在短语层面上考查词汇,但有时除了考察词汇在语篇、段落层次上的实际运用外,也会涉及对词语习惯搭配的考查。
篇章词汇抢时——学会 瞻 前顾后
篇章词汇侧重考查考生对连贯性、一致性、逻辑关系等语篇、语段整体特征的理解以及在实际语境中对单词含义的把握,因此,考生要时刻记住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空格,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利用空格前后的线索来解题。
一、利用语法结构
在阅读文章前,考生应该首先根据词性将各选项进行归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各包括哪几个选项。然后,考生要根据空格所在句子的语法结构及上下文时态推测所填词可能的词性和形式,将选择范围限定在某一个或两个词性内。
二、利用逻辑关系
解答篇章词汇,不能只考虑句子意思上的通顺,还要考虑上下文逻辑上的通顺,因此,把握上下文的因果、条件、转折、并列等逻辑关系,将有助于考生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推测出所填可能的含义。
三、利用复现关系
复现包括近义复现、反义复现、上义词复现、下义词复现以及同根词复现,在行文过程中,这种复现现象经常出现,某一个空格所对应的答案很可能在上下文中存在与其对应的指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甚至是原词。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根据语境找到这些词语之间的有机联系。
四、利用共现关系
共现主要是指语义场共现,即相互关联的一些词语共同描述同一个话题场景。一篇文章中,每一个空格都不是孤立的,它很可能与上下文中的一些词汇属于同一个语义场,即描述同一个话题。
五、 利用搭配关系
利用空格处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关系往往可以排除一些明显不符合搭配关系的选项, 缩小选择范围,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考虑词语的搭配关系,不仅要考虑结构上的习惯搭配,还要考虑语义上的搭配关系。
总结
选择填空考的是猜测词义的能力,其核心在于通过各种线索来确定词性和意义,从而实现成功匹配。解题方法也相应产生。
先通过词的后缀等对选项进行合理的分类,分不出的可先模糊处理。
再通过文章逐一确定空格所需要的词性和意义。它需要看句子中此词所处的位置,它的周边环境。
有时甚至需要跳出此句,看前文或后文。如指代词/句间连词告诉我们要向前寻找;而段首的抽象表达可能要从下文找到钥匙。
D.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和方法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和方法 阅读是英语“四会”能力中重要的能力之一。阅读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体现人的思维,开阔人的胸襟,阅读是接触别国语言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径。具体对于高中生而言,“读书是学习,使用还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而学英语,掌握阅读能力是为了使用才学习,这种有用更具体于当前效应。以近年来高考题为例,虽然阅读题的分值没变,但出现了字数多、读速快、题目难的趋势,这体现出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在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害怕做阅读题,考试在阅读上失分也比较多,阅读能力弱。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词汇的有限和语法知识的不足
在阅读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生词,生词多了他们就会觉得这篇阅读太难。而有些学生知道句中每一个单词的意思,但却无法理解整句含义。他们孤立了每个词与周围词的关系,从而无法看懂句子的结构。如果一个句子中含有多个非谓语动词或从句时,他们就有可能把握不住句子结构,不知所云。了解语篇的组织结构对文章的理解也很重要,如叙述和过程描写的时间顺序,动态动词的运用等等。有些学生只注重句法规则而忽视语篇结构,对语境与文章背景知识知之甚少,这也是阻碍其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了解规则且知其具有的意义,并把他们运用到经常出现的语境中理解其功能,才会有助阅读。
2、部分学生对阅读理解缺乏阅读兴趣,从心理上排斥阅读
心存畏惧心理,认识不明确,态度欠端正,总觉得阅读是一道逾越不了的坎。特别是在考试中一遇到阅读题就紧张,而越紧张就越难以读懂。主要表现为:部分中等学生做阅读题时,对文章的框架把握不到位,对于模糊的选项,不是反复仔细审题而是抱着碰运气,跟着感觉走,逮谁是谁的心理或做法。对英语学习困难的部分学生,不论阅读材料是难还是易,都不能仔细认真的去阅读,而是一味的敷衍了事。
3、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单一传统
平时教学中,为了赶进度,赶课时,多采用详细的集中的知识点讲解,对文章缺乏整体的指导,并且缺乏系统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点拨和训练。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中国使用了多年,Explanation-Example-Practice的三段式教学曾长期占据英语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常常是围绕孤立的语言点、句式结构或是语法知识来展开活动的,这种观点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不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活动。现在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英语阅读做出积极的`探索,但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沿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理解方式,认为意义附身于文,读者只需逐词逐句弄懂文字,就能理解意义。其结果是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甚缓,挫伤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语言输入的意义,也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大了阅读材料的输入。但在训练时,往往是由教师找几篇现成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后核对答案了事,教师教得机械,学生学得乏味,练习形式的单一,又抑制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这种教学与练习中,学生从一篇阅读材料中除了获得一些细节外,其余信息获得甚少,更无从谈起对其篇章结构有一定的了解。4、师生对跨文化意识的忽视
跨文化意识有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它对阅读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些学生往往误以为只要掌握了相当量的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知识,英语就可以学得差不多了,英语阅读就不会存在障碍。平时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一篇短文对相应水平的学生来说几乎不存在生词或难以理解的词组,但他们就是不能理解其内容,问题就在于文化差异或知识领域的不了解。因此,要想学好英语,真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英 语文 化意识内容的适当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满足学生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为今后进—步的英语知识体系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5、阅读方法的不正确,导致阅读的效率低
在学英语的学生中,很多人不能把握阅读英语的技巧和方法,导致阅读效率低。
在高考时阅读量非常大,致使一些考生根本无法把文章全部读完,所谓的“扫读法”、“跳读法”、“略读法”也只能适用于少数类型的文章,根本不能解决本质问题。那么文章到底应该怎么读呢?一句话,主动地阅读文章的关键部位。所谓主动,是指不能象一般的阅读那样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该不断地进行思考和预测;所谓关键部位,主要是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很多人不能正确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总是用自己内心的阅读方法来审视资料,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这就给批量性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阅读,造成效率低下。
应对方法:
1、扩充词汇量,强化语法
要提高阅读水平,词汇量与短语量非常重要,打个譬方:造房子要砖瓦材料,词汇就是阅读英语的砖瓦材料,没有相当量的英语词汇,阅读英语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要提高阅读水平,我们就得学会积累词语。我们不妨这么做:在通读全文后看第二遍,遇到生词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猜,仍猜不出意思的,就把这些生字查词典,然后抄写在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每天有空时,就拿出这小本子背诵记忆,这样做不费时,效果却很好,因不时接触,反复记忆,词汇量增加得很快。学习语法与学习生词相似,也是影响和制约阅读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还应加强语法训练。 2、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E.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1、克服生词障碍,扩大词汇量:任何一篇阅读理解文章中都可能存在生词、不熟悉的短语或成语。有些生词根本就不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句子结构特点或上下文猜测词义。平常多看英语文章,增强英语语感,也能确保大限度地猜准词义。
2、搞清句子成份,把握句式结构特点:句子是由各种句子成份构成的,而且有些句子成份对于句子来说是必须的,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基本上可通过它们来表达,如主、谓、宾,但是,一个句子的主、谓、宾成份还常带有其他修饰成份,这些修饰成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句子的复杂程度,进而对快速、准确阅读产生一定的影响。
3、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都应符合人们思维普遍遵循的规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用什么方式,都应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或叙述、说明一个事实,或表达、支持一种观点,同时提供相应的关键细节和有力证据。
4、分门别类识别文体,不同的阅读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叙文,主要抓四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从中分析他们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等。
5、统览全篇摘录要点,阅读理解是对整个文章的目的、意图、观点、立场、态度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统览全篇和问题找出提供信息或暗示的文章细节部分。
6、条分缕析理解长句,在实际考试中,长句是初中生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对于这类句子要分清主次,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再找出修饰它的从句或短语等。经过分析,化整为零,化繁为简。
F. 英语作文的篇章结构怎么改
在立意思路基本没有问题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段落结构就行的修改调整。
篇章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这个骨架是否合理坚固是决定文章能否立起来的重要因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首尾呼应这些都是篇章结构构成的要件。篇章结构的修改,是在立意思路基本没有问题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段落结构就行的修改调整。
段落的修改,要着重考虑下述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段落的顺序安排是否合理,是否体现出清晰的脉络;段落的详略安排是否得当,能否突出中心;第三,段与段之间是否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若有突兀之处,可以增删哪些内容。
G.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 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相关内容。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1
一、明确阅读目的及篇章结构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阅读者首先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阅读者需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读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呢? 我要在阅读中得到什么? ”显然,这两个问题与材料的选择有关。如果是精读材料,那么阅读者不仅要理解全文的意义,还要弄清篇章结构、句子构成和修辞手段等。如果是学术报刊、专业参考书,那么阅读者就要根据上面的两个问题,通篇细读并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其他更多的则是通过略读来有选择地读。略读又分为两类:跳读和查读。跳读是对于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读者可以通过只读每一段落的第一句或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来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查读则是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来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利用篇章结构,根据阅读目的,查读就可以达到阅读目的。
二、注重阅读中的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从形式上看,阅读是一种单向的语言交流,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共同参与的语言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其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懂得文章字面的信息;深层理解——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对作者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要根据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设计教学过程,由易到难,逐步完成由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的转化。
三、阅读中注意运用“归纳法”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书面信息,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概括旨意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体裁和题材采取以下几种具体归纳形式:
1. 归纳动词,显示过程通过归纳文中的主要动词,显现某一事件的全部过程。
2. 归纳时间,突出事件对于某些文章,尤其是反映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叙事性文章,可用时间线索归纳材料。
3. 归纳人物,突出个体主要是针对描写人物角色的文章,阅读时可通过分析人物,归纳其言行来突出个性。
4. 归纳因果,突出中心对于反映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的等文章,可以根据其前因后果来抓中心。
总之,对文章的分析,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原意,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想当然。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2
摘要:根据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当前学生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薄弱的现象,提出了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朗读;默读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破除“聋哑”教学模式之必需,更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之关键。我们常常在教学中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学生经过多年初高中英语教育,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言基础知识,却不能进行简单的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太差所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如下几种做法,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提出来与同行切磋。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兴趣和爱好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方法,学生只是一味地听和记,很少有理解和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寓教于乐,千方百计地活跃课堂气氛,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曾采用过这样几种办法:一是故事演绎法。如短语的讲解,把某个单元的短语编成有意思的小故事讲给学生,之后让他们复述。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就记忆深刻,从而产生兴趣。二是游戏法。即在课堂进行游戏活动,使学生都参与其中。如在做语音辨析时,教师在读单词green时,学生需出示一只手指,而在读grey时学生则出示两只手指,这样学生就能把元音因素[i:]和[ei]分清楚。如此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又能把语音知识熟记于心。三是融音乐于课堂。如讲解《回家》时,由于它本身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因而我在讲完课文后给学生播放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萨克斯乐曲《回家》,使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回忆故事的情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音乐进课堂还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如大家熟悉的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哆来眯》,为此,我先打出歌词,把其中精彩的名词空出来,之后给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填空,使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训练了听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为提高学生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功能。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实现的。实践证明,传统的“讲解、翻译、朗读、做题”的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英语教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模式是交际法,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学习外语不是简单地记忆单词和语法,而是要运用所学知识去会话、去思考、去交际。要达此目的,语言环境极为重要。母语干扰是外语学习的巨大障碍,其实,母语影响是外语学习中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人们学习一门外语,主要是学习该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重新感知周围世界。所以,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学习外语作为第二语言环境(ESL),这种汉语式语言环境极不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要使学生置身于外语语言环境,就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沟通交流。如词汇讲评就要打破以往的背诵法,可采用卡片式教法,即把要学的词汇用卡片做出来,教师用英语解释词的含义,让学生在卡片里挑出相应的词,之后趁热打铁地让学生用所学的词造句,并进行相应的搭配。语法讲解向来是简单的条框记忆,这种机械记忆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故应采用双向交流的方法来讲授。如讲解四六级重点语法项目虚拟语气时,在学生记忆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如虚拟语气存在于非真实条件句中,当与过去事实相矛盾时,从句用过去完成时,即had+ved(动词的过去分词),而主句则需用should(would,might,could)+have+ved.这种构成学生很难记得深刻,容易忘却,需通过强化训练。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地在黑板上写几个例子,就会成为过眼云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于是我给出这样一个句子:If you had studied harder,you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然后让学生进行接龙,每个学生用前一个同学的主句作为自己句子的从句,但必须符合虚拟语气所要求的语法规则。这样一个一个地做下去,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把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耳目一新,置身于一种全新的语言环境中。
要真正做到师生相互交流,教师就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不能图省事、怕麻烦,特别要从“一言堂”的惯性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有释放才能的时间与空间。为此,教研室应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除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大家在一起交流经验,提出新“招”。
强化朗读与默读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目的之一。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要进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只有如此,才能增加语感,掌握各种语言现象,才能为听、说、读、写、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强化学生朗读和默读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朗读,就要对学生加以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教学中我们不乏这样的体验,凡是朗读比较流畅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就快些;反之就慢些,更谈不上对读物的理解。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要强化语音、语调、意群等项朗读技巧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基础、词汇量及文章长短难易,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快速读完,要经常检查学生通过朗读扩大的词汇量,注意纠正不良的朗读方法与习惯。当然,强化朗读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速度。
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有的为了流畅上口,往往不假思索,更顾不上融会贯通句子的具体含义。可见,朗读尚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实践告诉我们,默读可以弥补朗读的不足。默读,就是通过无声阅读来理解读物的内在含义。这种语言技能训练是通过英文文字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做到初知大意、再知其梗概、最后达到从读物中获取信息的目的。默读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分析和归纳判断,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默读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增强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当然,这一切只能在大量的默读实践中方能见效,单靠在课堂上的精读和泛读是不易做到的。所以,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默读训练。默读是一种个人行为,有一种心理过程,大量的语言活动只是在大脑中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对书面话语,即一系列文字符号要注意辨认,加强思维,加深理解。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方法,二者密不可分、互为补充。朗读有助于克服“聋哑式”英语弊端,默读又能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注重平时的语言知识积累,提高口语及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全方位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3
摘要:随着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社会发展越来越稳定,但是想要长期这样高速地发展,教师就必须要把人才储备好,而人才的派场关键就是教育。在这样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所以,针对的就是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问题分析,希望能够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研究做出一些贡献,为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发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目前高中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的能力,一般的阅读分数都很高,如果高中生在阅读能力上能够有所提升,那么阅读成绩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在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部分中,阅读就是很重要的部分,必须牢牢掌握,才能促进英语学习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所以,在本文笔者主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调查分析做出一些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做出一些贡献。
在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不愿意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阅读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东西,但是学生却太过依赖教师的教育。一般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学习阅读的时候都是一遇到困难就不愿意思考,想着反正老师会讲的,遇到不会的单词也不愿意主动去查找,想着反正新词老师是要讲的,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不断转变目前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走出传统教学,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靠自主学习来逐步提高的,我们应该明确这一点。
针对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主动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思考知识。其次就是要多告诉学生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要学会做阅读,学会阅读一般性的文章,这对未来学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想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确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笔者根据这一点,认为主要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1.教师更新观念
目前大部分的英语教师都是有经验的教师,很多都是经历过教育改革的教师,我国多年实行的应试教育对于他们的教学,可以说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但是,为了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我们有必要要求教师逐渐转变自己陈旧的观点,逐渐将“教”转变为低一级的位置,而让“学”成为教学关系中的'主导因素。这样,学生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公,对于学习会产生更多的责任感和兴趣,对于他们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一点,作为教师,我们并不是学习的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应该是学生本身,他们才是应该将学习作为主要目的的人群。我们应该更多的尊重这一点,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在英语阅读教育中,我们要发挥学生在其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帮助他们明白学习英语阅读的目的,按照他们自身的需求和能力,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在整个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是起到了辅助性质的作用,在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这条道路上,主角是那些学习中的学生。我们要大力鼓励学生针对阅读进行提问,在错误认识上,我们也不能肆意地批评他们,而是要细心的引导,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增加自己的学习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未来的英语学习,对于他们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3.帮助学生学习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不应该总是因为题目而讲题目,而是要将题目作为一个出发点,归类一类型的题目,系统的讲授,告诉他们的也不只是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而是要告诉他们怎么去解决一类题目。古时候人们就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教他们的是方法,而不是针对一道题目就讲一道题目,这样是很不好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导方式下,其实我们还可以为了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采取一些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将竞赛学习纳入到其中。班上的学生可以有机地分为几个小组,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互相帮助和团队合作。教师制订一个竞赛的规章,大家相互竞争的学习,这样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不但学会了相互之间的帮助,也能够更好地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2]陈应春.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差异透视:优秀者与困难者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09).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4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加强对阅读材料的重组,重视精读与泛读的有机结合。如在课本精读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选择趣味性强,浅显易懂的《新概念》(第二册)作为泛读教材,学生则可能完全陶醉于其中的篇篇原汁原味的小故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扩大词汇量拓展知识面,另外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并要持之以恒。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审美情操和意志力形成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敏锐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
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形成阅读能力的核心,有的文章的主题句或中心话题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文章的主旨大意则是由若干个分段的小主题综合而成。不管哪种形式的文章让学生快速扫描,并捕捉到文章的主题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能达到迅速而准确的文章整体把握能力。
四、长难复杂句的简化能力
其实,困扰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莫过于阅读中出现的长难复杂句,因此,复杂句式的简化能力相当重要,如此句:What you did?is what we needed。可简化为:(What you did)?is (what we needed)。(主语)+(谓语“is”)+(表语)这样一来,则很容易理解。
五、根据语境,猜词悟意的能力
理解词义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可以利用构词法知识或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具体的语境,猜出它们相应的词性,词义。如:
So please treasure your college years——make the best use of your free time ,become an independent thinker in control of your destiny,and learn through your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根据“destiny”前后左右的信息,不难猜出该词为:“命运”。
六、联系上下文,寻找线索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的字面意义把握作者的真实思想,推断出隐含意义或深层结论。在教学中可根据文章的形文特点:First,Second,Then,Finally等;句子之间插入语:however,instead of,in one’s view;虚拟句式;强调句型的使用等等都能体现作者的真实意图。
七、培养掌握具体事实和重要细节的能力
掌握细节是归纳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对于理解全文的作用很大,因此在阅读时,要养成辨别和记忆具体事实,重要细节的习惯。尤其在调查报告之类的文章中,数据的使用相当频繁,要特别注意这些数据得出的时间,适用范围,比较的对象以及要说明的问题。
八、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文章能读懂,但题却往往做不对。这种现象一定是出在“审题”和选项的“鉴别”上,当学生临近高考时,这种做题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准确的审题能力和“选项鉴别”的思维能力。其实,这也是规范学生的思维模式,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拓宽思路的必由之路。如做到这一步,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总之,在缺少语言学习环境的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以适应新课标高考要求。只能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以量促质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上述诸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H. 浅谈如何建构英语阅读的前结构
”具体说,读者的前结构包括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和体验以及在获得知识和体验的同时而获得的感知﹑情感﹑体验和各种能力。这种状态可伴随阅读过程始终并一直起着重要作用。English Pre-structure英语前结构()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在已有语言前结构和总的前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关英语语言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刚进入高中学习时,阅读能力普遍较差,主要是词汇量不够;理解不通畅,对基本语法与句子结构掌握不牢,或不了解文化背景,正确率低;还有阅读速度慢。为了探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讨高中英语教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提出建立起英语阅读的前结构,并在高中三年英语教学中,认真实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至关重要。一.建构阅读前结构的最佳时间此项工作最好在高一﹑高二进行,属于输入阶段,亦是课本精读阶段。此时,学生已掌握一千左右的单词,可以读懂简单的文章。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应有长远打算,有整体规划,有系统性,不能只注重训练形式,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应对文章进行篇章结构分析,并在文体思路方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高三属于输出阶段,亦是课本泛读阶段。经过两个学年的阅读前结构的积累,学生在高三学习中阅读水平会有很大提高。学生可以根据所学阅读方法,检验其正确性。同时扩大阅读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感受语言以及所学的阅读方法。二.掌握篇章结构的特点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必须具备篇章知识。如一份通知,在第一句话中,读者就可以知道何时﹑何地﹑何事要发生;如想知道一本书的内容,首先要阅读内容提要﹑目录﹑前言等;要想了解报纸中你感兴趣的东西,就要了解报纸的版面设计;还有寓言﹑故事﹑诗歌和戏剧等体裁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因此说,了解篇章结构知识,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我们知道,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每个段落都应该为文章主题思想服务,并且有自己的主题句。SEFC 1A lesson10 American English(1)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找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支持句(supporting sentence)﹑然后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悟出某些句,段的内涵,这对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三. 增加背景知识的输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对阅读速度及阅读理解有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熟练掌握本族语的人都不能否认,有许多用本族语言文字写的材料我们是读不懂的。之所以“不懂”,不是不懂语言,不是没有阅读能力,而是因为阅读材料的内容需要读者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而读者恰好缺乏这方面知识,所以就不具备这方面的阅读才能。英语既是该语言的文化的载体,又是思维传播的媒体,因此,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向学生介绍所学语言国家背景知识,如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促使学生了解该语言的运用规律,认识其文化特征,探索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思维规律。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阅读起来才能抓住主要内容,调出有关背景知识,积极预测,不断订正修改,才能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2001年高考题D篇,就考查了英语的来历,如果对英语发展的背景知识不了解,就不可能做好这道题。四. 增加语言知识的输入 一般而言,读者在丰富总的前结构的时候也同时丰富了语言前结构,因为读者许多知识都是通过语言描述而获得的。一个人的语言知识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言符号自身的知识,二是语言的变体(varieties of a language),它包括情景语言变体,即由言语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如喜怒哀乐。人们在不同场合会使用不同的语体,由于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教育素养等的不同又可形成的不同语体,如职业﹑年龄﹑种族﹑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会在语言运用上有所体现。文体语言变体,是由语言使用领域的不同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如: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广告文体﹑文学文体等。学生们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阅读中注意每种文体的使用特点, 阅读时对他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在识别语言符号时,应意识到词汇﹑语法知识在形成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作用,促进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之间的正迁移。近年来的NMET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或长而复杂,或短而难懂,词汇量大,并且大纲外词汇增多。由此可见,语法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已经突现出来。如何学好语法和语言基础知识,为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并在阅读理解语篇能力训练中巩固,这是当前英语学习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阅读能力具有综合性,语言理解能力是其核心。新教材的文章具有思想性强﹑体裁广泛﹑内容多﹑信息量大﹑能力要求全面等特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先构建好语言知识前结构,然后渗透能力的培养,以阅读为主线,加强完型填空,短文改错等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训练。还特别要注意时态,构词法,句子结构以及固定表达的学习,并能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语法知识来解决阅读中的实际问题。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基础知识,能力也是不能发展的。如果知识打不牢,那么能力则是空中楼阁。建构英语前结构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建构起学生的英语阅读前结构,把我们的英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